為什麼山坡低溫時間更長
1. 凍土層的形成
(一)氣候
凍土分布區的環境條件存在差異。冰沼土分布區屬苔原氣候,大部分地面被雪原和冰川所覆蓋,年平均溫在0℃以下,一般都在-10℃至-17℃,冬季氣溫可低至-40℃,甚至-55℃,夏季溫度也很低,7月份平均溫度不超過10℃,全年結冰日長達240天以上。高山凍漠土年均溫也很低,一般為-4℃至-12℃。凍土區降水很少,歐洲部分為200—300毫米,亞洲和北美洲北部在100毫米以下,西藏凍漠土區因地勢高、遠離海洋,降水更稀少,一般為60~80毫米,其北部更少,為20~50毫米,其中90%集中於5—9月。降水雖然少,但氣溫低,蒸發量小,長期冰凍,土壤濕度很大,經常處於水分飽和狀態,夏季土壤—母質融化,砂土可達1~1.5米,壤土70~100厘米,泥炭土35~40厘米,以下即為永凍層,高山凍漠土在寬谷、湖盆永凍層深度80厘米,山坡上可達150厘米。
(二)植被
由於凍土區氣候嚴寒,植被是以苔蘚、地衣為主組成的苔原植被,草本植物和灌木很少,常見的植物有:石楠屬、北極蘭漿果、金鳳花等開花植物,南緣有雲杉、落葉松、樺、白楊、柳、山梣等,生長緩慢,矮小且畸形,各種植物的年生長量均不大,苔原地帶每年有機質的增長量為400公斤/公頃,是世界各自然地帶中最少的。高山凍漠土區植被為多年生和中旱生的草本植物、墊狀植物和地衣,常見的有鳳毛菊屬、葶藶屬、桂竹香屬、虎耳草屬、點地梅屬、銀蓮花屬、金蓮花屬、紅景天屬等,一簇簇地生長在石隙之間,或在冰雪融水灌潤的地方局部呈小片分布。五顏六色的粗糙碟衣、地圖黃綠衣、岩表黃綠衣等則著生於石塊上面。
(三)地形、母質
凍土發育的地區,因剛脫離冰川覆蓋不久,冰川地形保持得相當完整。凍漠土分布區的地形主要是陡峭的山坡,角鋒、刃脊、第四紀和近代冰川所形成的冰斗和冰磧壠堤,寬谷,湖盆的湖積平原等。成土母質的差異較大,加拿大、西伯利亞地盾區是前寒武系基岩。其他地區有古生代各種灰岩、石英砂岩、板岩、中生代的灰岩、紅色鈣質砂泥岩及近代泥礫和沖積物,殘積物,冰磧物,冰水沉積物等。
凍土區普遍存在不同深度的永凍層。在濕凍土分布區,夏季,永凍層以上解凍,由於永凍層阻隔,融水滲透不深,致使永凍層以上土層水分呈過飽和狀態,而形成活動層,活動層厚度為0.6米至4米,若永凍層傾斜,則形成泥流;冬季地表先凍,對下面未凍泥流產生壓力,使泥流在地表薄弱處噴出而成泥噴泉,泥流積於地表成為沼澤,因其下滲較弱,泥流、泥噴泉又混和上下層物質,使土壤剖面分化不明顯,而在南緣永凍層處於較深部位,水分下滲較強處,剖面層次分化較好。
在乾旱凍土分布區,白天由於太陽輻射強烈,地面迅速增溫,表土融化,水分蒸發;夜間表土凍結,下層的水汽向表面移動並凝結,增加了表土含水量,反復進行著融凍和濕干交替作用,促進了表土海綿狀多孔結皮層的形成。此外,暖季,白天表土融化,夜間凍結,都是由於由地表開始逐漸向下增溫或減溫總是大致平行於地表水平層次變化著的,所以,在乾旱的表土上,強烈的凍結作用往往形成表土的龜裂。
在極地冰沼土區,由於低溫,蒸發量小,地勢低平處排水不暢,土壤水分經常處於飽和狀態,致使土壤有機質和礦物質處於嫌氣條件下,雖然有機質形成數量不多,但在低溫嫌氣條件下分解緩慢,表層常有泥炭化或半泥炭化的有機質積累。礦物質也處於還原狀態,鐵、錳多被還原為低價狀態,形成一個黑藍灰色的潛育層,在高山凍漠土分布區,降水較少,土壤淋溶弱,剖面中往往有石膏、易溶鹽和碳酸鈣累積,致使土體呈鹼性,表土結皮和龜裂等。
2. 急求答案!!!一座山的日照時間,哪個部分時間更長
山頂
因為海拔高,所以接受日照時間長
你看珠穆朗瑪峰日照時間大概16個小時
3. 逆溫的應用范圍
應用范圍應結合逆溫帶來的有利之處進行討論:逆溫雖然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但究其根本,它只是一種氣象學現象,對相關文獻查詢得知,「人造逆溫」暫時沒有實現的可能,現有的對逆溫的有效利用是在規律出現逆溫的地區進行相應的生產活動。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區。如中國新疆梨谷地,逆溫從10 月至翌年3 月,長達半年之久。1 月份的坡地逆溫層厚達400 米,逆溫強度達5℃。逆溫帶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溫度水平,多年生果樹越冬可不必埋土,凍害得以避免或減輕,而且果實硬度高,品質好;在這里發展蔬菜種植,可減少熱能投入,提高經濟效益;逆溫層坡地還是當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場所。從該地逆溫資源開發利用的角度來說:逆溫的下部光熱條件適中,一般以發展喜溫涼的作物和蔬菜為主;逆溫帶的中部逆溫現象強烈,冬暖夏涼,一般以發展果樹和冬季蔬菜基地為主;逆溫帶上部降水充裕,以發展林、草和葯材為宜。如中國的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的壩於都受逆溫的影響增溫,是對農業生產有利的一面。
舉出兩例如下:
其一:利用雲南省哀牢山的規律性逆溫現象提高紫膠的產量及品質。雲南省哀牢山以西壩緣坡地尤其是陽坡,是植膠主要地段,在該區冬季容易生成地面逆溫,因有一定厚度,故稱作逆溫層。由於有逆溫存在,在海拔相對較高處( 指逆溫層)內植膠,膠樹冬期寒害輕微,可有效提高紫膠的產量及品質。但事實上在到了雨季(5 一10月即橡膠樹生長季節) 逆溫消失,溫度恢復了隨海拔升高而降低的一般規律,加上雲雨隨海拔升高而增加,因而在雨季,較高海拔丘陵山地的光熱條件就比低海拔地段要差,膠樹生長量不如低海拔地區。所以實際上採用的方法是根據綜合的農業氣象因子制定合理的種植區域,但這並不妨礙這是對逆溫的有效利用。
另一例:福建省高、中丘陵山坡地逆溫效應對於果樹種植的影響。試驗對赤鯉村郭宅底果場高、中丘陵兩個山坡定點定位的低溫考察,運用相關統計分析研究冬季晴夜山坡地逆溫效應規律。結果表明,對於相對高差(ΔH)為281m 的山坡, 晴夜日最低氣溫隨著高度的上升而升高, 在相對坡位G 為0.725 處出現最大逆溫, 對於ΔH 為113m 的山坡,晴夜日最低氣溫隨著高度的上升而升高,在山坡中上部或山坡頂出現最大逆溫。晴夜兩組山坡坡下點溫度最低,陰雨天兩組山坡坡下點溫度最高。東坡組測點高度174m、北坡組測點高度158m 以上的地方種植果樹或開發果園, 遭受低溫凍害的程度和機率相對小一些。在兩組山坡的中上部地方建園, 因最低氣溫常出現最高, 低溫持續時間短, 避凍效果最佳。東坡組相對坡位0.25 以下高度的山坡, 北坡組相對坡位0.41 以下高度的山坡, 逆溫效應不明顯, 冷空氣排泄難, 在這些部位種植不耐寒的果樹, 凍害幾率大。所以應充分利用山區地形、小氣候以及丘陵山坡坡面的逆暖帶提高作物的種植上限高度, 開發種植忍耐低溫能力不同的果樹, 就我省常種植果能力差別, 選擇不同山坡位進行科學種植, 堅持利用山區逆溫暖帶這一優勢層, 合理進行立體農業布局, 對於冬季或早春冷空氣突襲,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受凍, 安全過冬。建議果農開發果園前, 要事先請相關果樹或氣象專家們共同進行可行性論證,切莫因盲目開發種植而造成巨大的損失。
4. 為什麼低溫條件下食物貯藏期延長
食物變質多為被空氣中氧氣氧化。在低溫條件下氧氣氧化的速度降低,所以食物變質時間就會延長。只是時間延長足夠時間也會變質。
5. 山溝,和平原融化雪的時候先會融化那邊再融化哪一邊這是為什麼
每到春天的時候,季節性融雪將會補給河流、小溪以及地下水。這些冰封的「水庫」存在的時間將直接影響著某些地區乾旱季節飲水的供應,尤其是像在華盛頓洲那樣的西部地區。
由於樹木的覆蓋阻擋了春日的陽光,按理說應該減緩了積雪融化的速度。但是近日一篇發表在《水資源》雜志中的研究聲稱,在一些地區,森林中的積雪比處於開闊地帶的積雪融化的更快。雖然對於研究人員,甚至一些滑雪愛好者來說,早就知道了樹林對於積雪存在時長的影響,但誰也說不清這些樹木到底起了哪些作用。
「傳統觀點認為森林中的積雪存在的時間更長,因為有很多研究都是在非常寒冷的天氣中完成的。並且這個理論在寒冷的地方尤其適用。」畢業於位於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的蘇珊.迪克爾森.蘭格(Susan Dickerson-Lange)說道,他也是這項研究的參與者之一。
為了確定一個無論是在寒冬還是暖冬都通用的模式,研究者們查閱了現存的所有關於森林對積雪影響的研究著作。在這些著作中,他們驚喜地發現樹木的覆蓋與融雪時間存在著某種聯系。
「我們發現在一些冬日氣溫較高的地點,積雪在開闊地帶存在的時間比在樹底下的時間更久」迪克爾森.蘭格(Dickerson-Lange)說道。在一些地區,這個時間差長達兩周。
「我們對於這個發現感到非常驚喜,因為還有很多局部效應沒有被考慮到這個關系中。」她說道。森林中更加迅速的融雪現象也與滑雪愛好者熟知的「樹下雪軟」現象無關——位於樹干周圍積雪通常由於樹枝的遮擋能夠保持得更加松軟,利於滑行。
通過統計關於氣溫、降水以及風速的全球數據,這個研究團隊的模型考慮了在一年中不同的時間來自太陽的能量以及太陽光線可能被樹木阻擋或者覆蓋。他們發現,樹木是影響在溫暖地區融雪速度的關鍵因素。
迪克爾森.蘭格(Dickerson-Lange)認為,像科羅拉多州這種較寒冷的地區,森林中積雪較少受到太陽及風力的影響,所以積雪會保持的更久。但是在華盛頓或者加利福尼亞這樣的海洋性氣候中,空氣自身就很溫暖。
「對於那些在這個地區工作的人們而言,這是一個相當直觀的發現,但是在這之前,沒有人真正地拿出數據與模型來證明這個結論。」莫斯科的愛達荷大學水文學家蒂莫西.林克(Timothy.Link)說。
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溫度,並且釋放輻射,例如樹、油、人、太陽等。就像地球上的其他物體一樣,樹主要釋放的是長波紅外輻射,然而陽光中卻包含著很多的短波輻射。
在那些溫度接近水的熔點的地方,紅外能能夠加速冰雪的融化。像風或者山坡的坡度和陡度等其他因素也會影響積雪的存在時間。
「這項研究向傳統理論發出了挑戰,因為大多數人認為融雪主要受短波輻射的影響。這種觀點主要適用於更深層的雪以及更冷的環境。」林克(Links)說。「但是這項研究顯示,在較溫暖的環境下融雪速度主要受長波紅外輻射的影響。」
盡管這個研究比較了有森林覆蓋與沒有森林覆蓋的地區,但是很多其他關鍵因素也可以對積雪存在的時間產生影響。這個團隊下一步將要分析的是稀疏的落葉林與茂密的森林在保存積雪上的作用。另外一個因素是山坡的朝向。在北半球南面的山坡日照時長更長,因此南面山坡的積雪比北面山坡的能保持更長時間。
「 在北面山坡上陽光更少,樹釋放出的長波紅外輻射將有更強的作用。」迪克爾森.蘭格(Dickerson-Lange)說。
研究者們希望這些發現將有助於森林管理的決策。這些森林被規劃為保護水源,以及作為那些瀕危物種的棲息地,或者用於防止火災和寄生蟲的擴散。
從長遠看來,溫室效應的預期影響之一是一年之中積雪的融化時間將提前幾周。積雪融化的速度加快可能會導致地下水源的減少。
6. 想要判斷蘋果花是否受凍,應該怎麼判斷呢
我在遲暮的燈光下找了一個地方尋找,卻不知道它已經轉移到了這里。四月是大地回春,芳菲耗盡的時候。但天氣多變,部分地區極端天氣頻發。低溫凍害和冷泉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需要慎重處理。春天,蘋果樹開始打破休眠,器官抗寒能力急劇下降。蘋果在晚春寒冷的時候容易受損。蘋果樹的芽、花和幼果是蘋果樹中最脆弱的組織,由於外界冷空氣和凍傷的影響,特別容易脫落,進而使蘋果產量大幅度下降。蘋果樹花芽期、花芽期、花期和幼果期的臨界凍結溫度范圍分別為-4.0℃、-3.8℃~-2.8℃、-2.2℃~-1.7℃和-2.5℃~-1.1℃。這些地區的蘋果樹在低溫下遭受凍害,低溫天氣出現的時間越長,凍害越嚴重。
比如黃荊的地膚子部分可以耐低溫,但根系在18~23℃結冰。根形成層易受凍,其次是皮層,木質部抗寒性較強。根冷凍後,皮膚變成褐色,很容易與木質部分離。一般來說,粗根比細根抗寒性強,但由於地溫低,靠近地面的粗跟比低根更容易受寒。新栽的幼樹根系淺,容易結冰,大樹抗寒。根發芽晚,冷凍後生長弱。花芽抗寒性低於葉芽,花量大時少量凍害不影響產量,所以一般年份花芽凍害程度和某品種產量的可靠性是該地該品種蘋果發展的重要依據。蘋果花芽凍結有幾種表現,如嚴重乾燥死亡、花序原基輕度凍結、枝葉生長,只要生長緩慢或畸形即可。在較輕的花序中,一些花原體被冷凍,一朵花可以開花,果實往往顯示畸形。蘋果的腋花芽比頂花芽抗寒性強,因此在冷栽培中要充分利用腋花芽。
7. 關於地理氣候的問題!地理高手進!
熱帶:
雨林氣候 終年高溫多雨。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
草原氣候 終年高溫,分干、濕兩季(降水具有漸變性)。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區的南北兩側。
季風氣候 終年高溫,分旱、雨兩季(降水具有突變性)。分布在亞洲的東南部和南部。沙漠氣候 終年炎熱乾燥,降水稀少。主要分布在回歸線附近大陸中部和西岸。
亞熱帶
季風氣候 夏季炎熱多雨,冬季低溫少雨。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南方地區、日本和韓國南部。
地中海氣候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分布在30~400 N(S)大陸西岸。
溫帶:
季風氣候 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北方地區、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和日本北部等。
大陸性氣候 冬冷夏熱,降水稀少。主要分布在亞洲和北美洲的大陸內部。
海洋性氣候 終年溫和濕潤。分布在40~600 N(S)大陸西岸。
參考資料:http://cnc.lobit.cn/eca/unvisity/zxxzt/gz/xf/dl/2.htm
極地寒帶氣候,特徵是中年嚴寒,乾旱,多風.例如兩極.
溫帶大陸性氣候,特徵是降雨稀少,冬夏溫差大,如我國新疆和中亞地區.
地中海性氣候,特點,夏季炎熱少雨,冬季溫和多雨,如地中海沿岸地區.
溫帶海洋性氣候,特點,氣候溫和濕潤,溫差小.如西歐.
溫帶沙漠氣候,特點是氣候乾旱,降水稀少,冬冷夏熱.
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受季風影響,降水時間分布不均,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都屬於這種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終日炎熱,降水十分稀少,如撒哈拉沙漠地區和阿拉伯半島.
熱帶雨林氣候,降水充沛,高溫高濕.非洲中部和亞馬孫河流域地區.
熱帶季風氣候,氣溫\侯炎熱,一年分干濕兩季,乾季高溫乾旱,濕季降水巨大,東南亞和印度屬於此氣候.
高原氣候,日照強烈,降水稀少,溫差大,我國西藏和衣索比亞
8. 為什麼高山氣候地區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 海拔高日照那麼強烈而終年低溫積雪不化
首先是雪山的海拔高度很高,而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是5000多米,溫度當然很低很低了。其次,是雪的顏色。雪山上的雪基本是雪白的,就像一面反光鏡,把大量的太陽光斗反射掉了,所以無論太陽光多猛烈,都是不起作用的。夏天的時候,即使太陽能把少量雪融化,高山上的低溫又會重新把水變成雪。所以雪山是終年不化的。
9. 為什麼低溫貯藏時間長,微生物死亡率卻下降了
低溫貯藏時間長,微生物死亡率卻下降。其原因是低溫抑制酶的活性。低溫對微生物的影響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任何微生物都有一定正常生長和繁殖的溫度范圍。溫度越低,它們的活動能力也越弱。溫度下降,酶活性隨之下降,物質代謝減緩,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就隨之減慢。
第二,各種生化反應的溫度系數不同,降溫破壞了原來的協調一致性,影響微生物的生活機能。降溫時,微生物細胞內原生質粘度增加,膠體吸水性下降,蛋白質分散度改變,還可能導致不可逆性蛋白質變性,從而破壞正常代謝。
第三,冷凍時介質中冰晶體的形成會促使細胞內原生質或膠體脫水,使溶質濃度增加促使蛋白質變性。同時冰晶體的形成還會使細胞遭受機械性破壞。凍結前,降溫越快,微生物的死亡率越大。凍結時,緩凍將導致大量微生物死亡,而速凍則相反。低溫貯藏時微生物一般隨貯存期的增長而減少;但貯藏溫度越低,減少量越少,有時甚至沒減少。貯藏初期微生物減少量最大,其後死亡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