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體睡覺時間與道教相沖突
1. 古人每天睡多少時間
夏、商、周三代那時沒有鍾表和月歷,要知道時間、季節、方位,都得仰看日月星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息時間表畫在天上,當時古人睡覺時間也因此而定。後來古人把時間分為十二時辰,各個時辰都有其相對應的含義,其中亥時就是晚上9點到11點,這就是古人入寢的時間,卯時為早上5點到7點,所對應的就是起床的時間。按此作息時間計算,一般睡眠時間為8小時,和現代人相比睡眠時間相差不大,不過相對睡眠起床的時間提早了。
古人認為,睡覺不僅是休 息,還是一種養生;不僅是一種境界,還是一種學問?? 「人定」 亥時入眠最益養生 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已有「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 早在先秦時代, 古人已總結出了一套 「睡覺原理」 。 託名黃帝所作的 《黃帝內經?素問篇》 , 可以說是古人睡覺的「指導性文件」 ,裡面細談了睡法和睡覺的重要性,其中的《四氣調神 大論》指出,上床睡覺的時間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因時而動:春夏兩季,應「夜卧早起」 , 秋季則要「早卧早起」 ,冬季宜「早卧晚起」 。
這一「睡覺原理」 ,即使在生活節奏很快的現 代,也不失參考價值。 秦漢時期,人們更加重視睡覺。1972 年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曾出土了一批漢簡,其 中有醫書《十問》 ,就披露了時人對睡覺的認識: 「一昔不卧,百日不復。 」 那麼,古人晚上幾點上床睡覺?籠統說來是八個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具體 說來,則是「人定」之時。人定是什麼時間?古人將現代一天的 24 小時,劃分為十二個單 位:即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配 之以十二地支,對應時間是: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 酉時、戌時、亥時。人定之時,就是亥時,相當於現代 21 點至 23 點。 人定,又稱「定昏」 、 「夤夜」 ,意思是:夜已深了,人們應停止活動安歇睡覺了。
發生 在東漢末年的《孔雀東南飛》故事裡即有「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 ,說明那時人們在人 定時分都開始睡了。 古人認為, 上床時間最晚不宜過夜半的子時, 即 23 點至次日凌晨 1 點。 明代謝肇淛 《五 雜俎》 「事部」 中即稱: 「夜讀書不可過子時」 。 謝肇淛認為, 如果讀書過子時, 「蓋人當是時, 諸血歸心,一不得睡,則血耗而生病矣。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熬夜讀書將嚴重透支健康。 謝肇淛看到有人徹夜讀書,累得嘔血,覺得不可思議。 對於起床時間,古人則崇尚「早起」 ,即便是帝王之家也是這樣。據宋代江少虞《宋朝 事實類苑》記載,宋太宗即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 「深夜就寢,五鼓而起」 。需要上早朝的臣 僚們起床時間更早,所以才有「朝臣待漏五更寒」的痛苦。 「五更」起床最益健康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樂於假寐「數刻之味其美無涯」 就睡覺而言, 古代不少名人都有一番經驗之談。 宋代文人蘇東坡就是一位會睡覺的高人, 他曾與同為文人的李廌聊過睡覺之妙。
李廌在《師友談記》中記下蘇東坡當時的一番高論, 題為「東坡言寢寐得三昧」 。 蘇東坡睡覺有個怪癖,哪怕床有一點不穩,他都睡不著,一定要安排穩當後才能睡。躺 到床上,正式開始睡覺時「瞑目聽息」 , 「不可少有蠕動」 ,他說這樣做是「務在定心勝之」 。 蘇東坡從不睡懶覺,每天「五更初起」 。但他起來後並不是立即投入工作和學習,而是 梳頭洗臉一番,穿戴整齊後,再找一張干凈的榻閉眼躺一會兒,稱作「假寐」 。這樣的「假 寐」 ,即我們所說的「再眯一會兒」 ,無異於回龍覺。蘇東坡樂於假寐,並深得其妙,稱「數 刻之味,其美無涯;通夕之味,殆非可比」 。 從古人所留的筆記來看,在歷朝歷代,宋代人是最會睡覺的,還睡出了不少理論,這或 許與北宋的時局有關。宋代在睡覺上比蘇東坡還要講究的,是一個叫陳摶的著名思想家。
陳 摶在《宋史》上有傳,列於「隱逸」人物類,他在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人稱 「陳摶老祖」 。關於陳摶的「善睡」 ,據《宋史?陳摶傳》記載,陳摶「每寢處,多百餘日不 起」 ,意思是陳摶一覺能睡一百多天。因為太能睡了,陳摶還有「睡仙」之美譽。 陳摶能睡會睡,不僅講究「睡品」 ,還睡出了境界。他早年「進士不第,遂不求祿仕, 以山水為樂」 。宋太宗趙光義久聞其名,曾派人到其隱居地華山,請其出山,入朝為官。據 傳宋太宗給陳摶作詩稱: 「如今若肯隨徵召,總把三峰乞與君。 」可是,陳摶並不為其所動, 以《答使者辭不赴詔》回應: 「軒冕浮雲絕念慮,三峰只乞睡千年。 」 「三峰只乞睡千年」 ,這是何等厲害的睡覺境界!其實,陳摶已不是單純的睡覺,而是 把睡覺當成了一種修身和養生手段——「導養及還丹之事」 ,他也因此活了 118 歲。 睡姿「卧如弓」睡眠質量最高 南宋理學家蔡元定《睡訣》提倡「睡側而屈覺正而伸」 在中國古代,人們對睡覺時的睡姿也很在意,認為睡覺姿勢不好不利於健康。
人類睡覺的姿勢主要有仰卧、 俯卧、 側卧三種, 這三種姿勢哪種好?古人有個七字評價: 「側龍卧虎仰癱屍」 。最講究睡覺的宋代人還總結出一套理論,如南宋著名理學家蔡元定曾 推出 22 字《睡訣》 : 「睡側而屈,覺正而伸,勿想雜念。早晚以時,先睡心,後睡眼。 」 「睡側而屈」 ,即古人常說的「立如松、坐如鍾、卧如弓」中的「卧如弓」 。古人不喜歡 「仰卧」 ,儒家聖人孔子即反感這種睡姿,他在《論語?鄉黨》中說, 「寢不屍,居不客」 ,意 思是睡覺不要像死屍那樣躺著,居家時不要像做客那麼拘束。可能是受孔子觀點的影響,古 人睡覺時最忌諱「挺屍」 ,提倡「睡不厭屈,覺不厭伸」 。 為何古人認為側卧好?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里是這樣說的: 「屈 膝側卧,益人氣力,勝正偃卧。 」這個觀點也為中國道家所崇尚, 《道藏?混元經》持有類似 的觀點: 「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側曲。 」 託名陳摶的 《希夷安睡訣》 還具體記述了這種側卧之法: 「左側卧,則屈左足, 屈左臂, 以手上承頭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間。右側卧,反是。 」按照這種睡法,身體恰呈半月狀, 正好是「卧如弓」 。這種睡法古人視如良方,美言之為「睡方」 ,有詩即稱: 「華山處士如容 見,不覓仙方覓睡方。 」 再進一步說,身體側向哪個方向也有講究。古人認為,側卧以向右為佳,有人甚至稱這 是「吉祥睡」 。這種「吉祥睡」已為現代醫學證明是科學、合理的,因為從生理解剖位置來 看,這種睡法心臟位置會向右,肝臟則位於右脅部,胃腸的開口全在右側,這種姿勢可減輕 心臟壓力。 「吉祥睡」尤其適合老年人,清代曹廷棟在《老老恆言》 「安寢」條即稱: 「如食 後必欲卧,宜右側宜舒脾氣。 」 方向「頭東腳西」睡眠效果最好 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記載「春夏向東秋冬向西」 在尋找到最佳睡姿的同時,古人還在睡覺的朝向上進行了探索。古人認為,頭朝哪睡, 事關身體健康和睡眠的質量,但到底頭朝哪睡比較好,並沒有最佳睡姿選擇上那麼統一。 古代比較流行的觀點是睡覺的朝向應因時而變,即所謂「四時說」 。持這種觀點的,以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為代表,他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中稱: 「凡人卧,春夏向東,秋冬向 西。 」意思是,春夏兩季,睡覺時宜頭朝東,腳朝西;秋冬兩季剛好相反,宜頭朝西、腳向 東。 具體調換方向的時間點,宜以「立春」和「立秋」兩個節氣為起始。
宋蒲虔貫《保生要 錄》中是這樣說的: 「凡卧,自立春後至立秋前,欲東其首;自立秋之後至立春前,欲西其 首。 」 這種「東西向」睡覺觀念,在中國有相當久遠的歷史,並對建築的內部結構產生深刻影 響。 在秦漢以後, 不論是帝王宮殿還是坊間民居, 房間擺床多是東西向, 就是受此 「睡覺觀」 的影響,這種觀念或許正是在《黃帝內經》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觀基礎上產生的。 總的說來,古人在睡覺朝向的選擇上,以東為上,西次之;南亦可,北不宜。有的養生 家乾脆認為,睡覺的朝向宜「寢恆東首」 ,即睡覺固定頭朝東,腳朝西。其理由是,東方主 春,主升發之氣,四季頭朝東睡覺最適合, 「謂順生氣而卧也。 」 在四種朝向中, 「北卧」 ,即頭朝北,腳向南,是古人最不歡迎的,是一種忌諱。 《千金 要方?道林養性》即稱, 「頭勿北卧,及牆北亦勿安床」 ; 《老老恆言》 「安寢」條也說, 「首勿 北卧,謂避地氣。 」 為何睡覺不能頭朝北?古代養生家認為,北方屬水,陰中之陰位,主冬主寒,恐北首而 卧陰寒之氣直傷人體元陽, 損害元神之府。
事實上, 這一觀點也是受到孔子言論的影響, 《孔 子家語?問禮》中有一種說法,頭朝北是「死人向」 ,即所謂「生者南向,死者北首」 。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古人睡覺之「方向說」其實並沒有科學道理,甚至包含不少迷信成 分,過於玄乎。以古人「南北向」睡覺不宜一說為例,現代有的科學家便認為,南北向與地 球磁場方向一致,睡眠效果更好。
2. 道家睡眠養生之怎樣睡最養生
比較流行的觀點是睡覺朝向應因時而變,以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為代表,他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中稱:「凡人卧,春夏向東,秋冬向西。」意思是,春夏兩季,睡覺時宜頭朝東,腳朝西;秋冬兩季剛好相反,宜頭朝西、腳向東。
具體調換方向的時間點,宜以「立春」和「立秋」兩個節氣為起始。宋人蒲虔貫《保生要錄》中是這樣說的:「凡卧,自立春後至立秋前,欲東其首;自立秋之後至立春前,欲西其首。」
這種「東西向」睡覺觀念,在中國有相當久遠的歷史,甚至對建築的內部結構產生深刻影響。在秦漢以後,不論是帝王宮殿還是坊間民居,房間擺床多是東西向。
總的說來,古人在睡覺朝向的選擇上,以東為上,西次之,南亦可。只有「北卧」,即頭朝北,腳向南,是最不歡迎的,甚至是一種忌諱。《千金要方·道林養性》即稱,「頭勿北卧,及牆北亦勿安床」;《老老恆言》「安寢」條也說,「首勿北卧,謂避地氣。」古代養生家認為,北方屬水,陰中之陰位,主冬主寒,恐北首而卧陰寒之氣直傷人體元陽,損害元神之府。事實上,這一觀點也是受到孔子言論的影響,《孔子家語·問禮》中稱「生者南向,死者北首」。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古人睡覺之「方向說」其實並沒有科學道理,甚至包含不少迷信成分,過於玄乎。比如有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南北向與地球磁場方向一致,睡眠效果反而更好。
3. 道家睡功的正確方法
道家睡功,睡仙功為靜功功法之一 ,是養心之法,以利用睡眠之前的時間來修煉。以睡行功,內動外靜,求全身松而不懈,靜而求真,排除七情六慾之干擾,慮無一物,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無內無外, 無思無慮,使心神在靜中得到休息,達到恢復調節之能,而內在的物質和真氣則在做功,修復自身, 安神養形,靜而不眠,使各種慢性病患者,從精力、氣力、神力得到幫助。
一、仰卧式
仰面向上,卧床面睡,兩腳左右自然分開,兩手心向下,閉目,自然呼吸,兩手下各拿一玉石球或花椒木,練睡功時,意想兩手下之物,別無它想。收功時可去掉手下之物,側身而睡。
玉石為涼性物可泄火,花椒木為熱性可補陽,據疾自選;肝病可選松木,心病可選桐木,脾病可選柳木,肺病可選楊木,腎病可選柏木。
二、側卧式
身體面右側而卧,兩腿血海穴相貼,下腿略直, 右手在臉側,左手在下陰處。閉目靜卧聽息,意想自己似在一荷葉中靜卧,似一靜卧之龍,周身毛孔似靈貓之感,遂有翻江倒海之意。
作用:保精安神,活血活氣,並修煉自身的爆發力。
三、隨息式
仰面向上,卧床而睡,兩腳左右自然分開,兩手重疊於小腹下丹田上,閉目,松靜自然,清心寡慾。以鼻吸氣送人肺,當吸滿時送人胃,中腹膨起,再送人小腹下丹田,小腹膨起,片刻再意想從兩腳心湧泉穴呼出。意念呼吸24次,靜卧片刻,側身而眠。
作用:活肺活心,健脾明肝,降火滋陰。
四、收腹止痛式
仰面向上,平卧床上,閉目,人靜片刻,吸氣人腹,閉氣片刻,同時收腹肌,慢慢再以鼻呼氣,共24次,靜躺片刻,側身休息.
作用:收腹可使內臟在入靜後收縮拉伸,體內五臟六腑起到內部按摩的功效,並增強腹肌,可使氣血暢旺,對疾病的發生點有沖擊開放作用,使疼痛點得以消散。
五、毛孔感應法
仰面向上,平卧床上,手在休側,兩手心向下,閉目人靜片刻,意想下丹田處,從天邊,通過周身毛孔吸氣到下丹田,再從下丹田呼氣,通過周身毛孔外放到天邊。一吸一呼為一息,共24次,靜卧片刻,側身休息。
作用:肺朝百脈,周身毛孔為人體經絡, 是第二大呼吸器,對身體的排泄起疏通作用。打開毛孔,對修煉內功中神的應用及武術應用聽勁的提高有重要的意義,並可使人與宇宙對應,形成天、地、人三才立志,心胸寬廣,情操改善。
4. 佛教道教有什麼辦法可以防止睡覺的時候被鬼控制
楞嚴咒很好。
你會背誦會更好。
可以依照你的恭敬心看你有緣的佛還是道。
長時間誦護身咒。長此以往。
在睡夢中也可以自救。
很有效。
5. 請道教或者本土神秘學研究的人士幫忙解釋下鬼壓床的形成原因
答:這是邪氣侵入造成的影響。這里用的邪氣作為這種現象的名詞可能不怎麼准確,但目前只能湊合著這么稱呼了。這個邪氣指的是能對人精神造成影響的外來干涉,這種干涉可能是某種思維波或者電磁波,也有可能是人死時的執念
6. 為何中醫與道家學說有相同的「陰陽說」
這事兒很簡單,中醫跟道家都是親兄弟,它倆基本不分彼此,都是從遠古時期的巫術之中改良而來,源遠流長,傳承至今,因此擁有“陰陽說”不足為奇。
因此,中醫與道家學說有相同的陰陽說、五行學、制葯方法等等,這些都是特別正常的。
7. 道長什麼時間睡覺因為道家練功是子時至清晨,那就是夜間12點到早上6點,那他們什麼時間睡覺呢為什麼
不一定,這個沒有統一的時間規定。比如你是一個店小二,每天晚上游戲12點睡覺,不能說所有店小二是統一晚上12點睡覺。
聽道家研究會的人說,道家練功一般是子時居多,晚12點到凌晨1點。其他時間也可以安排。道家個別門派有睡功就是睡覺中以虛境練功當然要訓練才行。
不過真修的道士和尚現在都極少了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