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達芬奇為什麼用4年時間畫達芬奇

達芬奇為什麼用4年時間畫達芬奇

發布時間: 2022-10-22 05:14:45

『壹』 達芬奇畫蒙娜麗莎用了多少時間

用了3年。

《蒙娜麗莎》創作時間,大約從1503年至1506年。該幅畫創作於達·芬奇人生的轉折點,即從服務了17年的米蘭斯佛扎宮廷,回到了佛羅倫斯。很有可能在那段時間里,達·芬奇贏得了政治家馬基維利的支持,他主要從事軍事工程,利用業余時間創作繪畫作品。達·芬奇畫完《蒙娜麗莎》之後,便投入到了亞諾河改造計劃。

《蒙娜麗莎》原作的尺寸:縱77cm、橫53cm,該作品畫在一塊黑色的楊木板上。《蒙娜麗莎》畫像沒有眉毛和睫毛,面龐看起來十分和諧。直視蒙娜麗莎的嘴巴,會覺得她沒怎麼笑;然而當看著她的眼睛,感覺到她臉頰的陰影時,又會覺得她在微笑。

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興、9%的厭惡、6%的恐懼、2%的憤怒。蒙娜麗莎,坐在一把半圓形的木椅上,背後是一道欄桿,隔開了人物和背景,背景有道路、河流、橋、山巒,它們在達·芬奇「無界漸變著色法」的筆法下,和蒙娜麗莎的微笑融為一體,散發著夢幻而神秘的氣息。

(1)達芬奇為什麼用4年時間畫達芬奇擴展閱讀:

自2005年4月6日起,《蒙娜麗莎》在盧浮宮里修葺一新的寓所重新面向公眾開放。

從1966年起,《蒙娜麗莎》就在盧浮宮「三級會議廳」展出。為了給《蒙娜麗莎》提供一個更好的收藏及展示環境,特別是使展廳光線更好,盧浮宮從2001年4月4日開始對「三級會議廳」進行改造裝修。大廳的新規劃出自秘魯建築師皮克拉斯之手,歷時4年,耗資481萬歐元,面積為850平方米。今年4月3日,這幾年暫居羅莎廳的《蒙娜麗莎》終於回到了自己原來的寓所。

在新居里,《蒙娜麗莎》被單獨懸掛在一面占整個展廳2/3長的人工牆上,被安放在一個40毫米厚的玻璃展櫃里。這個玻璃展櫃防彈、防反光,並且是恆溫和密閉的。為達到更好的展出效果,「三級會議廳」安裝了玻璃天花板,盡可能使室內光線接近室外自然光。如果自然光不夠,有人工光可以適當加以補充。天花板上的新發光盒可以使大廳中央和四壁得到同樣的光線。

『貳』 達芬奇為什麼要畫蒙娜麗莎畫了四年

因為抓不住神韻,像他一樣的畫家是不允許有粗劣品的存在的。一般的人都有這種思想,美就要美的配得起『美』這個字眼,如果只是按照外貌畫出來的那就是不是人物畫像,那叫平面圖。我們一般畫畫時都要看很久的,要抓住那一點點很神奇的東西,有時僅僅是一丁點,但是它或許會是影響整幅圖畫的關鍵。能畫出你所想要表達的東西,表達的思想不是畫出來就可以的,是需要加入很多因素的。我們要的是神韻,不是圖紙。隨便就能能表達出來的,那是垃圾。當然,畫的時間長短並不足以證明作品的精劣。要知道,手連著心,心頂著腦,腦順著眼,而眼看著手,就像齒輪,一輪扣一輪,通過細節的點點滴滴,一絲一毫,觀察者,揣摩著,思考著,這些是需要很多時間的。 -----這只是本人的思想而已

『叄』 他為什麼用四年時間創作《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是文藝復興時代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所繪的麗莎·喬宮多的肖像畫。法國政府把它保存在巴黎的盧浮宮供公眾欣賞。2012年7月17日,義大利考古學家日前聲稱找到了疑似修女麗莎・蓋拉爾迪尼的遺骨。對《蒙娜麗莎》原型的身份,各界眾說紛紜,不過麗莎・蓋拉爾迪尼即為「蒙娜麗莎」的說法得到普遍認同。英媒稱,通過對這具遺骨的還原,或許能幫助人們揭開「蒙娜麗莎微笑之謎」。最近的研究表明,2012年公開亮相的畫作《艾爾沃斯·蒙娜麗莎》同樣出自達·芬奇,而且其創作時間遠遠早於《蒙娜麗莎》。被認為是年輕版《蒙娜麗莎 》。

2014年2月,研究人員對16世紀義大利佛羅倫薩貴婦麗莎·格拉蒂尼的骨骼DNA測試表明,她可能是《蒙娜麗莎》作品中的原型模特。

2014年12月1日報道,根據義大利史學家暨小說家帕拉蒂科,達芬奇生母就是曠世名畫《蒙娜麗莎》的畫中人,而她有可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奴隸。

『肆』 誰能准確告知一下達芬奇用了多少年畫蒙娜麗莎

傳說達芬奇光是畫蒙那麗莎的嘴唇就花了十二年
不過:
可能是誤傳,達芬奇基本完成《蒙娜麗莎》用了約十八個月的時間,後期可能是看到有問題進行小的改動用的零星時間跨度很大。
我們想想也都不現實
達芬奇是一個奇才,如果把這么多時間浪費了,才華就駑鈍了 達芬奇花了4年的時間.創作了《蒙娜麗莎》。


『伍』 《最後的晚餐》為什麼畫了四年

圖片素材來源網路,如侵聯刪

達芬奇大家都知道吧,如果你一時間想不起來是誰,那我提醒一句,《蒙娜麗莎》的作者你總能想起來了。

 

達芬奇除了是個優秀的畫家藝術家之外,他還有一個響當當的身份,就是:拖稿大王。

 



《最後的晚餐》這幅畫被他拖了整整四年才完成。《蒙娜麗莎》也差不多,被他拖到死都沒有完成。

 

由於達芬奇畫的實在是太慢,義大利米蘭的聖瑪利亞感恩教堂院長看著牆上的畫,第N次催稿,裡面的修士們也厭煩了他,就跑去跟領導告狀。

 

達芬奇卻說一個藝術家應有充分的時間工作,自己並非是普通的工人,靈感有時是很隨性的。

他還說,圖中的人像很費心思,尤其是那不忠實的使徒「猶大」的像,寺中的有個僧侶的面相,其實頗可做「猶大」的模特兒……

 

這幾句話把領導說得笑開了,而寺中的僧侶恐怕當真被萊奧納多把他畫成叛徒猶大之像,也就不再吱聲了。

 

我們都知道《最後的晚餐》是一幅巨作,究竟為什麼達芬奇屢次停筆,畫了4年之久呢?

 

在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們完成一幅畫需要有漫長的准備時間,繪畫所需的畫材,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全部采買完成。很多時候畫家往往要等顏料全齊,才能開始開工。

 

而且當時的壁畫一般都採用濕壁畫,比較難修補。

 

這種繪畫方法說簡單點就是在給牆紋身,先給牆上刷上一層石灰,趁著石灰沒有干透,用顏料給牆壁做彩色紋身,一邊紋身一邊還要噴水保濕。

 

這樣才能保證顏料進入牆里,多年之後仍然鮮艷。


 

由於石灰層干透之後很難上色,濕壁畫必須在干透之前全部畫完,這對於拖稿大王達芬奇來說就很難做到了。

 

為了避免出現顏料沒來,石灰層就幹了的尷尬局面,達芬奇用了一種新的畫法一干壁畫。

顧名思義就是等石灰干透了再用其他顏料在上面作畫,雖然顏料的附著性可能不夠,但可以想畫幾筆就畫幾筆。



如果中間有了新的構思,還可以繼續修改,在市場上看到了合適的顏料買回來還能用得上。

 

用了新技法的達芬奇,有了新想法都會及時修改,等到全部畫完已經是4年之後,頭上也多了拖稿大王的稱號。

 


其實按照四年一幅畫的速度, 達芬奇一生有24幅畫流傳下來算是高產了。

 

這幅作品一經問世就好評如潮,它非常簡潔而且富有戲劇張力,幾乎所有看過的人都對它終生難忘。

 

事實上,《最後的晚餐》在繪畫史上從來都沒有「最後的」版本,不少畫家都畫過同名畫作。

拉文納《最後的晚餐》

 

這是幅鑲嵌畫,6世紀的義大利畫家拉文納所作,這是我能找到的年代最久遠的《最後的晚餐》了。你能看清誰是猶大嗎?我只看得清桌上的那條魚……

 

 

卡普阿《最後的晚餐》

 

 

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最後的晚餐》

 

 

耶穌告知門徒們自己被出賣的事實以後,做了個提示:正准備和我從一個盤子里拿東西(有資料說是「正准備去接我蘸了湯的麵包的那個人」)出賣了我。

 

所以上面兩幅作品中,你能一眼看出誰是猶大。

 

 

喬托兩幅《最後的晚餐》



喬託大爺不愧是文藝復興的創始人,這兩幅的表現力明顯比上面的作品要好得多,使徒們也開始有了各種表情與相互之間的交流溝通。

 

那麼,這么多人裡面猶大要怎麼表現呢?好辦——誰的頭頂上沒光圈誰就是那個無恥叛徒。

 

格列柯《最後的晚餐》

這張圖里的表情更多了,眼神放到現在來看也有很多笑點,那麼猶大在哪裡?很簡單——猶大用30塊金幣出賣了耶穌,所以誰拿錢袋誰是叛徒。

 

 

安德烈亞·德爾·卡斯坦諾 《最後的晚餐》

 

 

多米尼克·吉爾蘭達約《最後的晚餐》

這兩幅作品對於每個門徒的心理描寫細化了很多,你仔細看會發現,每個門徒都像活了過來一樣,同時這種獨特的構圖方式讓你一眼就可以辨認出誰是猶大:他孤零零地坐在對面。這種表達很直接,但是也有一個弊端——耶穌中心的位置完全被模糊掉了。

所以,所有版本的《最後的晚餐》,猶大幾乎都是可以一眼認出來的:要麼坐在大家的對立面,要麼手部有動作,要麼有須黑發,面貌奸詐,要麼頭上沒有光環,要麼手裡提溜著錢袋。

 

同一主題的油畫,也呈現了中國畫的表現方法,使得中西文明交流在此處表現得生動而富有意蘊。比如說,展品中有兩件中國人在20世紀初所創作的《最後的晚餐》,我們也可以藉此領略中國式的表現方式。

 

 

▲王肅達 《最後的晚餐圖》

20世紀初  絹本設色 

213×45厘米(內);213×71cm厘米(外)

 

這幅畫描繪的是耶穌在被定罪和釘死十字架的前夜。他與門徒一起吃飯——最後的晚餐,畫中可見其中三位門徒。耶穌居中,約翰低著頭趴坐在左邊,身著藍色中式服裝的彼得坐在右邊,詹姆斯跪在桌子的另一邊。

 

畫中場景為中式住宅,置有典型的三腳圓凳,後面是一扇圓窗,窗簾半掩,竹枝入眼。桌上擺的都是中式飯菜,有饅頭、盛在白碗里的湯、放在紅盤里的雞。



最後的晚餐恰逢猶太逾越節之際,實際是逃埃及時的特別晚餐,其中的食物都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如羔羊肉(羊食草以銘記埃及的奴隸制)、無酵麵包(寓意離開埃及時的匆忙)、幾杯儀式用酒。


 

▲任懿芳 《最後的晚餐圖》

20世紀初  絹本設色

108×64厘米(內)

141.5× 75.5(外)

 

這幅畫描繪的是耶穌在被定罪和釘死十字架的前夜,當時他在與門徒一起吃飯(他最後的晚餐)。畫面呈現出典型的中國風格,耶穌頭上有光暈圍繞,他以麵包和葡萄酒為其身體和血液的聖記,聖餐由此而來。

桌上有一隻盤子,盛有聖餅(象徵基督的身體);還有一隻聖餐杯,盛有葡萄酒(象徵基督的血)。門徒圍成一圈面向耶穌,以免這一場景為外人所見;耶穌正要告訴他們聖餐的由來。

 


回到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拖稿大王達芬奇,他後期最傑出的那幾幅作品,都是帶在身邊長達十幾年,不斷修改完善。


比如《抱銀鼠的女子》,達芬奇的創作過程進行了兩次修改。最初版本女子手中沒有銀貂,隨後加上了一隻小而灰的銀貂,最後銀貂才改成現在的樣子。




有些作品甚至去世都沒有最終完成,因此現在全世界只有15幅達芬奇真跡。


達芬奇當然也意識到自己有這個毛病,總是不能如約完成作品。所以得不到貴族青睞,獲得世俗的成就和金錢吧。



寫生幫·為畫家而生

長按關注

長按關注 謝謝您用心閱讀這篇深度好文



博聞廣識的你一定會


點贊點在看 甚至 分享到朋友圈


『陸』 為什麼達芬奇畫蒙娜麗莎要四年那麼長的時間

當然時間越長畫的越精,油畫的顏色是可覆蓋的,所以不像國畫,可以用大量時間來反復斟酌修改,時間長也是這幅畫能這樣富有內涵的原因之一,通過時間的沉澱來讓想法更清晰。西畫(除了水粉)想要畫的精美,用時都不會短。

『柒』 達芬奇一幅畫要畫好多年,為什麼需要創作那麼久呢

蒙娜麗莎是達芬奇最著名的一幅畫,對於這幅畫眾說紛紜,他也是讓人感到最神秘的一幅畫,對於這幅畫的解讀有很多,他的微笑,他的身份都有很多解讀。

所以他在創作的時候一定會更加精於細節,不斷改動,力求讓這幅畫能夠達到自己最完美的水平,每一個小小的地方都會不停地改動。

不過,達芬奇在畫蒙娜麗莎的時候,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在畫這一幅畫的也會用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他也會去做一下其他的事。

『捌』 蒙娜麗莎這幅畫是達芬奇哪年創作的

(意)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與米勒的《晚鍾》作為最寶貴的名畫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1911年這幅《蒙娜麗莎》引起了一起不尋常的事件.一位義大利人從巴黎的羅浮宮中將這幅畫盜走.當這一消息被報道出來之後,惋惜名畫被盜的呼聲,不僅在法國,甚至在世界的各個地方都沸騰起來。
關於《蒙娜麗莎》的蹤跡,兩年間沒有發現任何線索;但是值得慶幸的是,不久羅浮宮又迎來了這幅畫歸來的日子.當時的廣大群眾對於《蒙娜麗莎》的歸來是多麼的喜笑顏開啊.從一幅畫就在世界上掀起了如此的軒然大波來看,便可以了解到偉大畫家的作品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和不可估量的價值。
《蒙娜麗莎》的另一個標題叫<<美麗的喬孔達>>.根據可靠的書面記載,畫上的夫人是那不勒斯人,據說她的真名叫凱拉爾基妮.不過,1495年她與弗朗切斯科·德爾·喬孔達結婚之後,人們便叫她喬孔達夫人了,達·芬奇畫這位夫人的時候,她大約30歲左右。
瓦薩里關於這幅婦女像,留下了非常詳細的記錄。
芬奇創作這幅畫的動機,是由於蒙娜麗莎長得非常漂亮.為了在畫中充分地表現出來,他做了周密的准備之後才著手創作.芬奇在描繪喬孔達夫人的時間里,為了自始至終地使夫人感情溫和、面帶笑容.他盡了最大的努力,不斷在夫人的周圍安排音樂師、歌手以及舞蹈家等.從這幅畫像上便可以看到,芬奇的這種做法是怎樣出色地將夫人的感情表現出來的啊.因此,不論誰看到芬奇這幅畫的時候.都會發現一種永恆的微笑呈現在夫人的臉上.它似乎不是出自人類之手,而是上帝創造的真正藝術.所以這幅畫被公認為勝過以前所有肖像畫的世界傑作,也絕非偶然。
瓦薩里在這篇文章中,對《蒙娜麗莎》的微笑,作了有力而且美好的評價.據說芬奇畫這幅畫共花費了4年的時間,盡管如此,他還是認為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描寫效果,然而最後也沒能再做修改.雖然如此,《蒙娜麗莎》卻以一種前所未有、與眾不同的魅力吸引著人們.我常常站在《蒙娜麗莎》的畫前,開始的時候只是沉浸在恍惚之中.在長久的凝視之後,先是感覺到畫中的某種生命復活起來,接著看到了她嘴邊浮現出的微笑,最後又從她那恬靜的雙眼以及臉上呈現出的謎一般的微笑中,情不自禁地感覺到了令人神往的韻律.據說在國外有位男子為了解開這不可思議的"微笑之謎",最後終於發了瘋。
除了臉部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屬夫人那雙高貴纖細、而且美麗無比的手了.它也不由地勾起我的長久的、無窮無盡的興趣.象牙雕刻般的手指中流動著紅色的血液,光潤的雙手搭在一起,雙手的纖細形狀確定了手的穩定美。
這幅肖像畫中的風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背景效果,廣闊的自然風光襯托著夫人,向遠方伸展去.我們欣賞背景必須留心注意的是,這幅畫中的風景絕不能認為是現實存在的風景.必須懂得這一切只不過是從純粹的裝飾性作用的角度描繪的.最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喬孔達夫人身著的柔軟而且帶美的衣褶的衣裳,看上去似乎非常單純,這是芬奇用一種綠灰色帶光澤的色調將衣裳描繪出來的.這種衣裳會使人陶醉於散發著芳香的夫人肉體.從袒露的雪白的胸部至衣下流動著的曲線美,與目光和嘴角的微笑一起,充滿了驚人的力量,直逼觀眾。
這幅奇妙又富有魅力的肖像畫,給當時佛羅倫薩藝術界留下的印象是不可磨滅的.有誰能用如此生動美麗的線條,描繪出這樣美麗的夫人呢.毋需說,在當時的佛羅倫薩沒有一位畫家能與芬奇比肩。

『玖』 達芬奇畫《蒙娜麗莎》花了幾年時間﹖

《蒙娜麗莎》創作大約花了3年,從1503年至1506年。

該幅畫創作於達·芬奇人生的轉折點,即從服務了17年的米蘭斯佛扎宮廷,回到了佛羅倫斯。很有可能在那段時間里,達·芬奇贏得了政治家馬基維利的支持,他主要從事軍事工程,利用業余時間創作繪畫作品。達·芬奇畫完《蒙娜麗莎》之後,便投入到了亞諾河改造計劃。

(9)達芬奇為什麼用4年時間畫達芬奇擴展閱讀

《蒙娜麗莎》的姿勢,已經升華為一種神聖的符號,它不僅僅是藝術規律問題,不僅僅是對文藝復興人文思想粗糙大潮的沖擊,而是心靈回歸者、覺醒者心中的一個崇高細致理想的顯現。

《蒙娜麗莎》具有另一種難以說明的象徵意義,如佛的坐勢、站勢、講道姿勢,菩薩的動勢,基督的幾種象徵性姿勢:如兩手攤開,一手持十字,一手指天,這有某種非世俗的意味,不是做作,而是不得不是如此,是最不自然最自然,最不簡單最簡單,最輕松最沉甸甸的樣式。

《蒙娜麗莎》的表情,像東方佛教中佛陀的表情一樣,是非凡人所能做出來的。「蒙娜麗莎」不是因為了什麼而微笑,她只是靜靜地在那,臉上是自然地出現的一種永恆的、無所謂表情的表情。

《蒙娜麗莎》的美學意義,主要在於人物形象煥發出的人性的光輝;而在這之前,即使是人的形象,也帶有或多或少的宗教氣息。

達·芬奇在《蒙娜麗莎》繪畫中,成功地運用了「漸隱法」繪畫技法。「蒙娜麗莎」人物形象,與背景界限不太明晰,人物輪廓不那麼明確,彷彿融人背景之中。

尤其是在該人物形象的眼角和嘴角處,作者是著意使用了「漸隱法」繪畫技法,讓眼角和嘴角漸漸融人柔和的陰影之中,從而造成了含蓄的藝術效果,極大地豐富了形象的意蘊。

《蒙娜麗莎》幅肖像中,那雙眼睛周圍、那生動的紅色小圈和毛發,不經過最精細的刻畫,是無法表達出來的。眼臉也自然得體,睫毛濃密,每一根都經過細致的描繪,曲折自如,宛如出自皮下,極為逼真。

鼻尖上那純美柔嫩的粉色鼻孔真是栩栩如生。嘴唇微翕,從玫瑰紅唇到鮮嫩的粉頸,無處不是生動的肌膚而非顏料堆砌。如果人們凝神觀看喉頭的凹陷之處,彷彿還能感受到脈搏的跳動。

『拾』 《蒙娜麗莎》是達芬奇繪畫中的傑作之一,他畫此畫用了多長時間

它是木板油畫 規格77*53厘米。成畫於約1503-1506年。當時的背景當然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以人文主義為旗幟的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 他肯定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與地位,尊重人的情感,贊美人的力量。反對宗教對人的精神束縛和思想禁錮。崇尚科學精神,探索真理與知識,反對愚昧和虛偽的神學觀念.《 蒙娜麗莎》(達芬奇)一個叫佐貢多的富有商人,請他為他年輕美貌的妻子蒙娜.麗莎畫一幅肖像。這幅肖像花了達.芬奇四年的時間,當他完成這幅肖像之後,不願把它交給佐貢多或其他任何人。當他受到法國國王的邀請時,便帶著這幅肖像離開義大利去了法國。達.芬奇是在法國去世的,這就是為什麼《蒙娜.麗莎》這幅畫在法國的緣故,它是法國人民為之驕傲的財富
達芬奇花了4年的時間.創作了《蒙娜麗莎》。

熱點內容
為什麼都說小米手機返修率高 發布:2025-02-02 09:39:00 瀏覽:549
為什麼做事能力不好 發布:2025-02-02 09:37:42 瀏覽:740
為什麼雜牌led燈那麼便宜 發布:2025-02-02 09:33:28 瀏覽:569
華為榮耀手機為什麼微信視頻來電無提示 發布:2025-02-02 09:33:28 瀏覽:475
配速大於每公里跑的時間是為什麼 發布:2025-02-02 09:29:09 瀏覽:127
蘋果解鎖開關為什麼點不開 發布:2025-02-02 09:24:48 瀏覽:233
冬天晚上為什麼看不見北斗星 發布:2025-02-02 09:21:37 瀏覽:789
6歲男孩為什麼晚上咳嗽厲害 發布:2025-02-02 09:09:07 瀏覽:28
天景山小區房價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2-02 08:55:00 瀏覽:211
抖音里為什麼找不到自己 發布:2025-02-02 08:44:49 瀏覽: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