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節的晚上為什麼要吃餃子
⑴ 2021春節為什麼要吃餃子 寓意
2021年的 春節 即將到來,我們每個人都非常的期盼它的到來,春節不僅可以放假休息,還有很多的美食可以吃,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餃子,而且春節吃餃子有很好的寓意,所以餃子成為春節的熱門食物。
餃子什麼 節日 吃
除夕 吃餃子
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正月初五吃餃子
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餃子。有一種說法是,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
入伏吃餃子
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潮濕、悶熱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在那個還不富裕的年代,等到入伏,剛好是麥收不足一個月,家家谷滿倉,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吃頓白面,餃子又是平時難見的上品,所以老 北京 就有「頭伏餃子二伏面」的說法。
立秋 吃餃子
中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吃餃子。
立冬 吃餃子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中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⑵ 春節為什麼要吃餃子
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1、按照古代的習俗,餃子是過年祭祀後食用的食品。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
2、餃子的外形跟元寶極其相似,於是人們發揮充分的想像力,春節吃餃子就像是把元寶吃下去,這叫「招財進寶」。
3、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4、餃子本身就好吃,有各種口味的餡兒,有葷有素,還有各種口味的醬汁兒!
5、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蜜棗、花生、栗子、硬幣等包進餡里。吃到紅棗的人,來年的日子甜甜蜜蜜,吃到花生的人健康長壽,吃到硬幣的人財運亨通。以此來對生活寄予美好的憧憬!
⑶ 過春節,年夜飯為什麼一定要吃餃子
寓意親人團圓,團圓發財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⑷ 為什麼春節要吃餃子
春節吃餃子的習俗由來
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和說法
「初一餃子初二面」。大年初一,這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民俗專家介紹說,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必不可少的美味。說到過年的吃,總是「初一餃子」打頭兒。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究其原因有四個:
一是按照古代的習俗,餃子是過年祭祀後食用的食品。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
二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三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四是餃子本身就好吃,民間有「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話,至今還被用做一些餃子店、餃子館的廣告詞。
同時還有這個六大順的說法:
過春節給人印象,主要是三件事,最重要的是三十晚上吃餃子。吃餃子,為什麼呢?
餃子第一有聲音。三十晚上千家萬戶都要剁肉,很熱鬧。等於是一個節日的奏鳴曲。
第二有形狀,餃子像元寶,所以這比較吉祥。
第三個不管窮的不管富的都吃餃子,你有錢你吃肉餡餃子,我沒錢我吃素餡餃子,可是包起來大家都一樣,在餃子面前大家都是人人平等。
第四有趣味,餃子里放一個小錢,誰吃了誰一年吉祥。對,是有這么個說法。所以這個餃子,就由北方一直傳到南方。用筷子吃餃子,拿勺不能吃餃子。因為用筷子是中國人一個特色,為什麼呢?它一個大圓桌,里頭擱餃子多老遠,都能拿筷子來夾,只有中國人吃餃子必須用筷子,所以這能體現中國人的團圓觀念,真的是很吉祥,是一種民族的食品。
從包餃子到下餃子、盛餃子還有六大順。對,第一要剁餡叫歲歲平安,取這個諧音剁碎了,歲歲平安。
第二個它煮的時候,因為三十晚上,不能蒸東西,不能炒東西,免得爭吵,也是取這個諧音。所以咱們煮餃子,煮的食品,北京人管它叫餑餑,餑餑一熟了以後就漂起來了,勃勃升起,也是個吉利詞,一旦煮破了以後怎麼辦,叫喜開了花了,就連餃子煮破了,也給說成是一個好的東西,開了花了,盛出這餃子來叫什麼呢?叫元寶入庫,這是第五順,第六個呢?
大夥一塊分著吃,叫福氣分享。這么一個小小的餃子,原來還有六大順,真是不簡單。
你像大年初一,這個年夜飯是非常要緊的。三十晚上的年夜飯,大年初一的正食,正餐。也是蠻要緊的,就是還是要吃得非常好,象徵著團圓的意思。比如說像糕就是節節升高的意思,比如說像水餃之類的,也是順利的意思。湯圓是團圓的意思。像這些東西都是年節少不了的,必須要吃的。台灣鄉下還有很多,要吃長壽菜,就代表可以長壽。魚也是少不了的,而且都是點點筷子,頭尾都不要動最好,為什麼?有魚、有頭、有尾的,年年都有魚,做個樣子,就是節余的意思,要有節余,光在吃的上面,其實就有蠻大的意思,初一一般家庭都是拜天地。因為天地賜予我們飲食,讓我們很滿足,富足的生活。拜祖先,就是祖先庇佑我們,祭祖先。另外就是拜家長,就是拿壓歲錢。對,拜年很重要,是小孩子最喜歡做的事情,現在的壓歲錢,都是紙票子,沒有以前的古味道。以前的壓歲錢是有孔的,古時候的銅錢是串的,還要再編一個中國結,串起來像一條龍一樣,給你掛一串,好可愛。這樣子發紅包的就是掛身上,就是平安吉祥的意思。
春節吃餃子的習俗源於哪個朝代
提到過年,許多人想到的都是一家圍在一起包餃子。餃子是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國北方,包餃子、吃餃 子,已經成為大多數家庭歡度除夕的一個重要活動。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過年,是中國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為了過好年,舊時農家一進臘月的門檻,就開始忙年。從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的時候起,就進入了過年的倒計時,張彩燈、貼對聯、打掃庭院,准備迎接遠方的親人,過個團圓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餃子。
根據文獻記載,春節時候吃餃子這種習俗至遲在明代已經出現。那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清代,這種習俗已經非常廣泛,已經把它固定下來。這種習俗和中國古代的計時法有關系,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來記錄每一天的時間。就把每一天分為十二個時段,那麼每天開始呢是子時,子時就相當於今天半夜二十三點到一點這個時間,那麼到了每年的年底,年三十的時候,那麼這就不僅是新舊兩天的更替,而是新舊歲的更替,中國人管它叫「交子」。中國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辭舊迎新這個界限,那麼在這個時候,應該搞一些儀式來祈求來年的吉祥如意,那麼在這個時候吃餃子,餃子和這個「交子」正好是諧音,而且餃子還有那麼豐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義,所以中國人才慢慢形成,在春節、在大年初一、在交子這個時刻,吃餃子這么個習俗。 對崇尚親情的中國人來說,在除夕夜裡,窗外雪落無聲,屋內燈光暖人,鍋里熱氣騰騰。把所有的思念與祝福,都包進那薄薄的餃子皮!紅紅的火苗滾開的水,越煮越覺得有滋味,伴隨著辭舊迎新的鞭炮,盛上餃子,也盛出了對來年美好的期望。
春節為什麼要吃餃子
根據史料記載,餃子真正成為春節的吉祥食品,是在明朝中期以後。春節吃餃子有很多美好寓意,特別是在除夕夜。除夕夜的這頓餃子之所以非比平常,一是由於尾月三十夜的23時至新年正月初一的1時,正好交子時,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二是人們期望把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不如意的煩惱事,像吃餃子那樣一塊吃掉,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三是吃餃子還有祈求來年早生貴子,全家人丁興盛,孩子有出息的意思。
此外,餃子成為春節吉祥物,還由於其外形像銀元寶,春節吃餃子有象徵「新年大發財,元寶滾滾來之意,寄予著人們「招財進寶的美好希望。
二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三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予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春節吃餃子有良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因為天寒地凍,黃土著土偶的耳朵很輕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著土偶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庶民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外形,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物,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利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經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蜜,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祥。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聚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⑸ 春節為何要吃餃子 春節吃餃子的來源
導讀:春節為何要吃餃子?春節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但是經過多年的傳播影響,很多南方人也開始在春節吃起餃子來,餃子作為飯桌上最常見的一道食物,每個節日都有著不同的寓意,那麼春節吃餃子的寓意,春節吃餃子的來源是什麼呢?和我一起去探討下吧。
春節為何要吃餃子
1、古代的習俗
餃子是過年祭祀後食用的食品。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
2、餃子形如元寶
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3、包住吉祥喜氣
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4、好吃
餃子本身就好吃,民間有「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語。
春節吃餃子的來源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曹魏的張揖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根據考證,餃子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餃子"的來歷和一位「醫聖」相關,相傳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在建安初年(196)任長沙太守,後來瘟疫流行,張仲景辭官還鄉,決心為百姓治病。他在回鄉路上,見窮苦百姓衣不遮體,許多人凍壞了耳朵,於是用羊肉、辣椒和切碎的祛寒葯材,包成耳朵樣子的「餃餌」下鍋煮熟,分給來治病的窮人。人們吃後、頓覺全身溫暖,兩耳發熱。這樣治好了百姓的凍傷,後來人們開始效仿,「餃餌」逐漸被稱為「餃子」
春節吃餃子的講究
首先,過年不吃酸菜餡兒的餃子,意思是怕吃酸菜餡兒的餃子後,來年的日子會過得窮酸。年三十兒晚上要吃白菜餡兒和蘿卜餡兒的餃子,是說吃了這樣的餃子,人會長得白凈,說話也和氣。包餃子時一定要多有幾個褶子,不能把邊捏成光邊的,其意是不能讓日子過「禿」了。
年三十包餃子的形狀也有講究,大多數地區習慣保持傳統的彎月形。這種形狀包制時,要把麵皮對折後,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圓形邊緣捏制而成,要捏細捏勻,謂之「捏福」。有的農家,把捏成彎月形的餃子兩角對拉捏在一起,呈「元寶」形,擺在蓋簾上,象徵著財富遍地,金銀滿屋。也有的農家,將餃子捏上麥穗形花紋,像一棵棵顆粒飽滿、碩大無比的麥穗,象徵著新的一年會五穀豐登。但更多的是把餃子包成幾種形狀,預示著來年能財滿屋,糧滿倉,生活蒸蒸日上。
很多人還在餃子中放一根白線,寓意誰吃著白線就誰能長壽,在餃子中包進一枚銅錢,祝福誰吃到了在新的一年裡不缺錢花。碼放餃子時一定要順著擺,切忌擺成圈,意思是不能讓新日子走進死胡同。煮餃子時,也有說道,灶坑裡需要燒杏樹條,意思是以後的生活越來越「興旺」。
在煮餃子的過程中,一家之主會問:「小日子起來了嗎?」煮餃子的主婦就要回答:「起來了!起來了!」這是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好起來了。接著,一家之主還要問:「餃子掙沒掙?」主婦便會笑著答:「掙了,掙得可多了。」這個時候,餃子煮過火煮破了,也不能說是破了,必須說是掙了,期盼著來年掙大錢,發大財。全家人吃完了餃子,一些家長還會讓小孩在屋內高處跳上幾跳,祝願自家的小日子蹦個高。
春節適合吃什麼餃子
韭菜餡(又稱素三鮮,取平安之意)
其要點一是餡料的比例,二是調味。韭菜70%、炒熟的雞蛋15%、水發粉條15%;調味:油最好是調和油(花生油、花椒油、豬大油各佔三分之一),鹽為百分之一,少量的花椒粉即可不需添加味精。現調現包,不要調味時間過長再包,這樣既營養口味又好。
合美餡(和和美美、平平安安)
餡料:胡蘿卜先切成絲,焯水後用潔布擠去水分,用刀剁碎,比例為60%;水發粉條用刀剁碎,比例為20%;凍豆腐擠干水分用刀剁碎,比例為20%)。調料:一是蔥薑末、二是調和油(花生油、小磨香油、豬大油各佔三分之一)、三是精鹽與花椒粉(用熱油澆淋,然後與餡心調均)。
豬肉餡(大富大貴之意)
豬肉餡最好選用50%的五花肉、50%的凈肉,先切片再用刀剁碎(不要剁的太碎)用水和醬油攪打上勁。肉餡為70%,蔬菜(胡蘿卜、青籮卜、粉條均可)為30%。蔥(如果調好餡不馬上包,請不要放蔥)薑末、五香粉、鹽、料酒、雞粉、味精、糖、醬油、花椒油、香油等調和即可。
羊肉餡(吉祥如意)
將剁碎的羊肉用花椒水解開並攪打上勁,羊肉喜姜,薑末的比例可稍大些,肉佔70%。蔬菜(胡蘿卜20%、粉條10%)佔30%。少量的醬油,主要用鹽調味,花椒粉、香油調均。
牛肉餡(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剁碎的牛肉用花椒水解開並攪打上勁。肉和菜仍按三七開。菜用青蘿卜和少量的粉條。調料與羊肉基本相同。
三鮮餡(魚肉、蝦仁、海參,取事業領先之意)
草魚肉用蔥姜鹽水略泡擠凈水分,剁成泥茸,用蔥姜水攪打上勁,蝦仁用刀切成粒,海參切成小丁。鹽、料酒、豬大油和香油調味即可。蔬菜可適當加些脆性原料如馬蹄或嫩竹荀等。
⑹ 過年的時候在晚上十多點鍾為什麼要吃餃子
過年的時候在晚上十點多鍾吃餃子這是風俗習慣,而且十點多鍾時候吃餃子,是年夜飯,是新年的第1頓飯。
⑺ 除夕夜北方人為什麼要吃餃子
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
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過年,是中國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為了過好年,舊時農家一進臘月的門檻,就開始忙著過年。
從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的時候起,就進入了過年的倒計時,張彩燈、貼對聯、打掃庭院,准備迎接遠方的親人,過個團圓年。在北方,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餃子。
⑻ 春節為什麼要吃餃子,餃子的來歷和傳說
什麼要吃餃子,原因有3個:
一是按照古代的習俗,餃子是過年祭祀後食用的食品。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
二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三是餃子本身就好吃,民間有「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話
餃子的來歷和傳說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 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 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 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 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 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 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 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 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 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 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 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 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 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 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 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 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 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 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 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 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 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 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 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 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 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 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 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 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 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 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 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 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 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 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 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 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 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 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 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 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 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 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 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 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 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 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吃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
餃子的由來:餃子起源於張仲景的時代,「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則,上蒼會在陰陽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後會變成不在冊的孤魂野鬼。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