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會有自己的時間
㈠ 普通人為什麼會把自己大部分的時間獻給了工作和老闆
普通人之所以會把自己大部分的時間獻給工作好老闆,其實他們也是迫不得已的。普通人還是工薪階層,他們只能是通過上班掙錢來養家糊口。他們也有自己的夢想也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是迫於生活也只能是每天不停的去上班了。把自己大部分的時間貢獻給了工作和老闆。
其實這基本上在社會上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了。我們大部分人還是普通人的。每天都是忙碌於工作和生活之間。大部分的時間甚至沒有。只能是有一小部分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甚至有的人都沒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更談不上什麼夢想了。這也是很多普通人的悲哀了。但是迫於生活迫於現狀也是沒有辦法了。但是有時候想想也就無所謂了,畢竟大家都是不同人。大家過著同樣的生活。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甚至心中早已經沒有了夢想。更談不上理想了。心中有的只是家庭和生活。
所以普通人把自己大部分的時間貢獻給工作和老闆他們有時候也是挺開心的。畢竟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贏得人生中屬於自己的東西。有時候普通人的快樂也是十分簡單的。也許每天這樣忙碌的生活就是他們最終的歸宿。但是仍舊有的人都是十分快樂的。
㈡ 為什麼越會賺錢的人越有休閑時間
一個會賺錢的商人,既是「大忙人」,又應該是「大閑人」。之所以是「大閑人」,是因為他有很多時間去做生意;之所以是「大忙人」,是因為他一直在辛勤地工作,為賺錢而忙碌。
「忙」與「閑」是相對的,按照猶太生意經,該忙的時候就要忙,工作時懶散成性,沒有效率,是最大的「蠢人」。同時也要學會「忙裡偷閑」,這樣生活才是豐富多彩的,會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記住,時間就是金錢。假如說,一個每天能掙10個先令的人,玩了半天,或躺在沙發上消磨了半天,他以為他在娛樂上僅僅花了6個便士而已。不對!他還失掉了他本可以掙得的5個先令……記住,金錢就其本性來說,決不是不能生殖的。錢能生錢,而且它的子孫還會有更多的子孫……誰殺死一頭生仔的豬,那就是消滅了它的一切後裔,以至它的子孫萬代;如果誰毀掉了5先令的錢,那就是毀掉了它所能產生的一切,也就是說,毀掉了一座英鎊之山。」
本傑明·富蘭克林的這段名言,通俗而又直接地闡釋了這樣一個道理:如果想成功,必須重視時間的價值。
一個優秀的創富大師與理財大師必是「時間大師」。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對300名經理做了調查研究,發現凡是優秀的經理都能做到精於安排時間,使時間的浪費減少到最低限度。《有效的管理者》一書的作者杜拉克說:「認識你的時間,是每個人只要肯做就能做到的,這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有效的自由之路。」根據有關專家的研究和許多領導者的實踐經驗,駕馭時間、提高效率的方法可以概括為下列四個方面:
(1)善於集中時間
切忌平均分配時間。要把自己有限的時間集中到處理最重要的事情上,切記不可每樣工作都抓,要有勇氣並機智地拒絕不必要的事、次要的事。一件事情來了,首先要問:「這件事情值不值得做?」絕不可遇到事情就做,更不能因為反正做了事,沒有偷懶,就心安理得。
(2)善於處理兩類時間
對於一名成功人士來說,存在著兩類時間:一類是屬於自己控制的時間,稱作「自由時間」;另一類是屬於對他人他事的反應時間,不由自己支配,稱作「應對時間」。
兩類時間都客觀存在,都是必要的。沒有「自由時間」,便完全處於被動、應付狀態,不能自己支配時間,不是一名有效的創富者。但是,要完全控制自己的時間在客觀上也是不可能的。沒有「應對時間」,想把時間都變為「自由時間」,實際上也就侵犯了別人的時間。因為個人的完全自由必然會造成他人的不自由。
(3)善於利用零散時間
一個人的時間不可能集中,往往出現很多零散時間。每一個勤懇的創富者與理財者都要珍惜並充分利用大大小小的零散時間,把零散時間用來從事零碎的工作,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4)善於利用他人的協助
提高效率的最大潛力,莫過於其他人的協助。然而許多人卻試圖獨打天下。尤其是創業之初,恨不得什麼事都自己干,結果往往耽誤事。解決的辦法是把工作委託給別人,授權他們去干。
要委託別人,你就必須知人善任,清楚各人的長處和短處,把每個人派到他(她)最能發揮水準的崗位上。授權給別人,同時也要給他們提供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條件。你把工作委託給其他人,授權他們去干好,這樣每個人都是贏家。
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兩種類型的人:一種是善於把復雜的事物簡單化,辦事又快又好;另一種是把簡單的事物復雜化,使事情越辦越糟。應當提倡掌握化繁為簡的運籌藝術。
化繁為簡的運籌藝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抓住主要矛盾
即抓住工作中的關鍵環節,著力打通「瓶頸」。必須善於在紛紜復雜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環節不放,「快刀斬亂麻」,使紛紜復雜的狀況變得有脈絡可尋,從而使問題易於得到解決。
抓住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是要抓住工作中的關鍵環節,從它的反面講,就是要善於排除工作中的主要障礙。主要障礙就像瓶頸堵塞一樣,必須打通,否則工作就會「卡殼」,耗費許多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
(2)簡化不合理的工作程序,或者叫做「優化事序」
對一個創業者來說,他的案頭往往會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問題或任務排成隊,靜待著處理。如果要按單向排隊順序,來了什麼工作就做什麼工作,天長日久,就會形成「事無巨細,一律平等,一律照辦」的工作習慣,這樣的習慣在客觀上就會導致數量眾多的「小事」,淹沒了非常重要的「大事」,導致我們產生因小先欠的錯誤。
有的人還有這樣的工作習慣,總是優先處理最緊迫的事情,而最緊迫的事情卻往往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事情。這樣的工作習慣也使我們產生錯誤,只重視現在,而忽視將來;只重視克服困難,而忽略創新和尋找機會。
提高創業者的時間效率,應以社會效果和經濟效益為准繩來確定事務順序的排列。
每一個創業者都必須將每天面臨的雜亂無章的工作系統化,按工作的輕重緩急,根據某項工作在系統中起作用的程度、貢獻大小分為不同類別和排定事務的優先次序。
在這方面,美國企業管理顧問艾倫·萊金所提出的A、B、C分類法,對我們頗有啟發,他在《如何控制你的時間和生命》一書中,提出了兩種利用時間的辦法:
(1)編制每天的工作時間表
他認為由於每天需要管理的事情很多,又不可能全部做完,因而可將事情分成A、B、C三類。A類事情最重要,B類次之,C類可以放一放。一位優秀的管理者,應想方設法去完成A類和B類工作,若完成了,也就完成了本天工作的90%,從而可以心安理得。
這種方法有利於人們把有限的時間安排在效率高的、最重要的事情上,同時機智地拒絕或拖延不必要的事或次要的事。一件事來了,首先要自問:「這件事值不值得做?」
(2)任何值得做的事都要拚命去做
即使離午飯還有10分鍾,也應該把它用來做這件事。
尤其重要的是開始,即使自己不擅長干那些事,也要試著開始去做,不要有恐懼心理,干起來以後,情況就會有所改善。
對創業者來說,如何使用時間絕不是一件小事,解決好這個問題,你創業的成功率自會大大增加。
㈢ 年月日時分秒,這些時間單位都是人類自己制定的,就連時間這個名稱都是人類說出的,那麼時間到底有沒有在
以下想法純粹本人胡思亂想的產物,沒有可靠的科學依據,也沒有一長串的專業知識講解,所以觀看的人可以一笑而過,當做沒看到。本人也不知道時間到底是什麼,但是,我認為時間是動的,而且時間並不只是只有一種概念。
時間⒈(白天黑夜的交替、四季的交替)地球繞著太陽轉動以及地球自轉的一個抽象的表達,人將白天黑夜的轉換稱為時間。
時間⒉(太陽中的能源流失)當太陽的能量消耗殆盡的時候,太陽的時光就算過完了。那麼,這個時間就是人對能源的流失的另一個稱謂。
時間⒊(人的衰老)人身上的細胞可以再生和不斷的分裂分化從而產生一個個器官,最後組成人體【其實吧,我還想過一個很惡心的想法。。。就是人的器官是由一個個細小的細胞組成,人的肉眼看不到,只能看到較大的器官。如果,有些我們並不知道的物種可以看到細胞,那我們不再試擁有皮膚的『人』了,而是一團細胞,如果那個物種剛好有密集恐懼症,那他們就完了。。。】當人的細胞分裂能力越來越弱的時候,人就會看起來變得衰老。那麼這個所謂的是時間就是細胞的衰老了。。。。。。
當我有認為時間是永恆的,是靜的。所以寫上面那些觀點的時候很矛盾。
時間應該還有很多很多的概念,我能想到的和想的最多的就是這些,不過我的表達能力不怎麼好,而且以前想的現在回憶也不能全部記起來,現在想寫的有些東西不知道怎麼表達。所以只有七七八八的被描述出來,請見諒!
其實這並不算是對你的問題的解答,只是在表達我自己的想法,你提的問題我好想一個都沒回答。。。不過,看在我寫的那麼多的份上,給個採納不?
㈣ 時間真的是人類的幻象,科學家為何說時間根本不存在
時間只是我們人類為了方便生活而構建出來的一種共同想像,依靠事物的變化——比如太陽東升西下、人的心跳脈搏來度量其變化,人類用來計時最精準的儀器當屬於艷原子鍾。但確實,讓習慣了時間存在的人想像時間的虛無不存在,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說啊,不管時間存不存在,這是科學家們研究的東西,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不要浪費自己的大好年華,把握好自己的生命,到了什麼年齡做什麼事情,這是很有必要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你所浪費的今日,正是昨日死去的人所奢望的明日”這些格言警句,都體現著時間對於我們的寶貴。
地球也許會毀滅,宇宙也終將熱寂,但那與你我無關,因為我們的生命像林夕說所,一百年前沒有,一百年後也沒有,何其短暫,值得珍惜。這樣來看,時間雖然抽象虛幻,但你我有限的生命確實真實的。
㈤ 時間是怎麼產生的
時間是地球(其他天體理論上也可以)上的所有其他物體(物質)三維運動(位移)對人的感官影響形成的一種量。
從廣義上講:當一個點相對於某坐標系運動時,其運動所形成的直線或線段或曲線就是相對於該坐標系靜止的點的時間之一。每個點對應多個時間。相對於某一個時間,靜止的點開始運動速度越快時間越慢,當速度與該時間中運動的點一樣時時間停止,速度超越該點時相當於正回到過去。
時間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時間概念包含時刻和時段兩個概念。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
時間有一個起始點,由大爆炸開始,在此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而物質與時空必須一起並存,沒有物質存在,時間也無意義。
(5)人類為什麼會有自己的時間擴展閱讀
時間其實是用利用周期運動對事物運動的衡量
這些其實都是一些規律性的運動。也就是說,其實我們是以規律性的周期性的運動作為標准,來衡量其他規律性及周期性不那麼明顯的事物的運動的。
鍾表本身的運動,是典型的周期性的運動。所以,時間單位其實都是循環運動的周期而已。因此,實質上我們在談論多少時間的時候,其實是在談論對應有多少的標准作為時間基本周期的運動周期。
因此,時間並不神秘:時間是我們在用一些設定為單位標準的周期運動作為基本數量來衡量其他運動變化快慢的數量時體驗到的差別性。與周期性基本的差別進行比較而體現出的差別在數量上的大小,被我們稱為速率。
㈥ 為什麼時間會讓人變老時間是怎樣得來的為什麼一年是365天!求解釋各位大哥大姐我想了好久
不是時間讓人變老。是生物體自變老。生物死才有生,有死自然就老,生物因老而死,人也不例外。
時間的一天是太陽東升西落的自然運行,一天是地球自轉需要的時間,一年有365天。是地球公轉一同需要的天數。並不是誰規定的。
一般人的時間,只是用來記錄事件進行的歷程。例如太陽東升西落要12小時。太陽東升到再次東升需要24小時這就是一天
㈦ 為什麼地球上會有時間
世界上有很多現象,一開始都是很神秘的,可是當我們認清了它們的本質之後,我們就會感覺索然無味了,時間也是這樣。
那麼時間到底是什麼呢?答:時間是物體周期運動或變化的次數。
一 下面對這個定義進行解釋:
1 首先要知道,時間是由物體的運動或變化產生的,如果宇宙中什麼都沒有,或者有物體,但這些物體都沒有絲毫的運動或變化,那麼就沒有時間。我想這個道理大家都早已知道了,我也不想在這里多浪費口舌了。
上面一點確定之後,接下來再看看時間是怎樣產生的。
2 時間的產生
假設宇宙中一切物體都是靜止的,只有地球上的一個叫張三的人在A、B兩點之間來回走動,那麼這就產生了時間。如果把張三的一個來回叫一分鍾,那麼我們通過數張三來回的次數,就可以說,除了張三之外,宇宙已經靜止了多少多少分鍾;如果後來又有個叫李四的人從C點走到D點,那麼他用了多少時間呢?就看他這一過程包含張三幾個來回,如果包含十個來回,那麼李四從C點走到D點就花了十分鍾。
這種情況下,張三的運動就成了計時器。為什麼單以張三的運動作為計時器?對於李四來說,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整個宇宙只有張三在運動,沒有肉就只好吃魚了。如果還有很多物體在運動,那麼就可以隨便選了,任何物體的運動都可以作為計時器,例如地球的自轉、水星的公轉、電子的振動。不僅圓周運動、往復運動可以作計時器,曲線和直線運動也都可以做計時器,例如李四的運動反過來也可以作為張三的計時器;樹葉的下落也可以作為計時器。曲線和直線運動怎樣表示時間?可以把把物體的運動路線分成等長的段,把物體通過這些線段的次數作為時間。
雖然每個物體的運動都產生時間,都可以作為計時器,但嚴格說來,並不是每個物體的運動都適合作為計時器,這就好象人人都有當官的權利,但並不是人人都適合當官一樣,因為這涉及了計時是否准確的問題。
因為任何計時器都不是天生下來就是計時器,其它物體的運動都產生時間,所以計時器產生的時間就不是至高無上的,就不能與其它物體的運動過程發生矛盾。例如,我們現在是用鍾表計時,平常都是一天24小時,可是有一天卻變成了25小時,究竟是地球轉慢了,還是鍾表走快了?人們並不會因為鍾表是計時器,就肯定認為是地球轉慢了。再拿開始的那個例子來說,李四把張三的運動作為計時器,而張三的運動又很難保證是勻速的(按理來說,討論時間的時候,是不應該牽扯到速度的,我這樣說,只是為了便於大家理解),可能一開始走得快,後來累了,就慢下來了,這樣李四計算出來的自己的速度就肯定會與實際速度不符合,或者說與動量產生矛盾。所以,要保證計時器准確,就要盡量選用運動受外因和內因影響小的物體。
以上談的是運動產生的時間,下面再談談變化產生的時間。一棵樹,從發芽到落葉再到發芽,這是一個變化過程,用這一過程也可以計時。但這一過程受天氣的影響很大,所以計時也不準確。如果用物體的變化過程作為計時器,就應該盡量選用變化過程受外因和內因影響小的物體。
當然,從上面可以看出,運動變化就是運動變化,本不是什麼時間,因為有了人,它們才成為時間。
二 時間的作用
時間是記錄物體維持某種狀態長短的標准,以及比較物體運動變化快慢的標准。
三 時間的准確性
時間是否准確,取決於作為計時器的物體是否勻速運動或變化,而看計時器是否勻速運動或變化,又需要准確的時間,這是個兩難的問題,所以世界上沒有絕對准確的時間。
四 理想時間(絕對准確的時間)
理想時間就是均勻流逝的時間,上面說過了,在現實中,這樣的時間是不存在的,或者說是很難找到的。但物理理論(不包括相對論)上用的時間都是理想時間,這樣就必然造成實際結果與理論結果不符,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理想時間,物理理論就不能成立,或者只能相對成立。所以,如果能找到理想時間就好了。
那麼能不能找到理想時間呢?關鍵就是要找到勻速運動或變化的物體。那麼這樣的物體在哪裡呢?
哈哈,如果地球的自轉或公轉是勻速的就好了,我們可就使用方便了。可是,即使地球的自轉或公轉在一段時間內是勻速的,誰能保證是永遠勻速的?那麼到底有沒有永遠勻速運動的物體呢?
根據牛頓第一定律可知,不受外力或受合外力為0的運動物體即為永遠勻速運動的物體。可是,這一定律是否正確,怎樣驗證?另外,真空中光速恆定能否驗證?如果這兩者有一個能得到驗證,那麼理想時間就有可能找到了。
五 與時間有關的物理理論的成立條件
正是因為現實中沒有理想時間,所以有很多與時間有關的物理理論只在一定條件下才能成立,即相對成立。這個條件就是:各個事件經歷的時間必須是用同一個計時器同時測定出來的。
例如,公式ft=mv說的是兩個物體同被力f作用了時間t後,它們增加的動量相等,這個結論就只是相對成立的。
假設有兩個球,有兩個力f同時分別作用於它們,用一個明顯忽快忽慢的破鍾來測定作用時間。當破鍾走了t時間後,同時撤去兩個作用力,那麼這兩個球增加的動量當然是相等的。可是如果不是同時實驗,而是有先有後,那麼測定出來的兩個t就有可能不等,不管換多麼精密的鍾來測定,兩個t都有可能不等,這樣兩個球增加的動量也就有可能不等了,上式也就不成立了。
再例如,在距我們一光年的地方,一年前有一個物體從A點運動到B點,在我們跟前,有一個物體從C點運動到D點,用一個破鍾同時測定它們用的時間都是t,那麼根據這個t計算出來的它們的速度之比當然是正確的(當然這要以光速恆定為前提),可是如果換兩個鍾來測定,不管這兩個鍾多麼精密,測出來的時間都有可能不同,最後計算出來的速度之比當然就有可能是錯的。
再打個比方來說,有一桿短了半截的秤,當然就稱不準了,可是如果兩個物體都是用這桿秤稱的,那麼計算出來的它們的相對質量(質量之比)就肯定是正確的,如果兩個物體是分別用兩台天平稱的,不管這兩台天平多麼精密,最終得到的相對質量都有可能是錯的。這個道理很簡單吧。
如果有了理想時間,就沒有上面的那個限制條件了。
疑難解答:
1 時間是均勻流逝的嗎?
這個問題本身問得就不正確,因為宇宙中每個物體的運動或變化都是時間,即使有一個物體的運動是勻速的,也不能說時間是均勻流逝的,所以上面的問題應該改為「有沒有均勻流逝的時間」或「能否找到均勻流逝的時間」才合理。
正文中已經說了,這樣的時間是很難找到的,甚至是不可能找到或製造出來的。
正是因為時間的這種相對准確性,所以物理上一些與時間有關的數據在先後上就沒有可比性。例如,今天12點到13點測到的一個速度2米/秒,在理論上就不能說比昨天測到的1米/秒大。只有是用同一個鍾在同一時間段內測到的速度才能互相比較。這就好比現在的圍棋九段比現在的圍棋一段的水平高,但不能說比100年前的圍棋一段的水平高。
如果有理想時間,就可以前後左右的隨便比較了。
請注意,我這里說時間是相對准確的,和相對論中說時間是相對的,不是一回事,請不要懷疑我在為相對論添磚加瓦。
2 時間有始終嗎?
時間是由物體的運動變化產生的,原來一直認為時間是永恆的,但是,自從出了個「宇宙大爆炸」理論之後,人們就認為時間是有始有終的了。該理論認為,時間起於大爆炸開始的那一刻,最後當所有物體都蹋縮到一點而消失時,時間也就結束了。
對於「宇宙大爆炸」理論,我還沒有任何理由說它錯,就好象人們想推翻「上帝造人」,也找不到任何直接證據一樣。可是,即使它正確,時間就一定不能永恆了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下面的矛盾怎樣解決?
假設把現在的物質叫第一代物質,那麼當這代物質消失之後,會不會有第二代物質產生?如果有,那麼兩代物質之間間隔多長時間?
對於第一個問題,大爆炸理論不能否認,因為既然能爆炸出第一代,為什麼就不能爆炸出第二代?既然有第二代物質產生,那麼在第一代物質和第二代物質之間有沒有時間?如果說有時間,宇宙中一片真空,哪來的時間,時間是多少?如果說沒有時間,那麼第二代物質產生的那一刻就能和第一代物質消失的那一刻銜接起來,這樣就等於第一代物質剛要消失的時候,第二代物質馬上就產生了,不會出現時間斷線的情況,也不會有第一代物質和第二代物質之分。如果再往前往後推下去,在我們這一代物質之前還有前一代物質、前二代物質……在第二代物質之後還有第三代、第四代……我們還能說時間有始終嗎?
㈧ 人是怎樣感知時間的
人和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中生活,它們都隨時間的流馳而發展變化。但是和其他生物不同,人不僅能感知時間,而且還能控制和駕馭時間。
人怎樣依靠各種感覺器官感知時間?抽象的時間概念又是怎樣通過長期發展從這些感覺中形成的呢?
像把自己的經歷(經驗)變成文學作品的著作家那樣,人可以通過記憶來追憶過去,預見將來。據說記憶和預見是人類智力的要素。是否如此,我們姑且不去討論,但正是人們的這種借鑒過去以及為著將來而從事目前活動的能力,創造了燦爛的科學文明。
當然,有許多動物也可以勉強地反應時間。有人曾用白鼠做過實驗。他讓白鼠按跳板。結果發現,如果在白鼠按下跳板後25秒鍾內及時給它一點食物,白鼠就會繼續重復按跳板,以求再一次得到報酬。但是,如果在按下跳板後30秒鍾還不給它食物,白鼠就會茫然不動,這時它就不再能夠把將來的報酬(獲得食物)同當前的動作(按跳板)聯系起來。
猴子比白鼠聰明,它處理時間的能力較白鼠前進了一步。如果我們拿來兩只一模一樣的不透明酌杯子,一隻是空的,另一隻里裝有食物,先讓猴子看一看,過一段時間後再讓它挑選。結果你會發現,只要相隔的時間不超過90秒鍾,猴子總可以把裝有食物的杯子找出來;如果時間超過90秒鍾,猴子搜尋食物的能力便大為降低,完全等於瞎摸瞎碰了。
對於人類最近的親緣——猩猩來說,它的「時間意識」又前進了一大步。不僅在野外,甚至在實驗室(這里的情況同野外大不相同)條件上,猩猩有時也顯示出為達到將來的目標而控制現在的驚人的能力。例如,黑猩猩為了拿到高處的香蕉,會捫幾個木盒子一個一個地搭起來,作為向上爬的梯子。事實上,猩猩應付將來的本領已接近於人類能力的邊緣,它們甚至能夠製造「工具」!人們已經看到,自然界中的猩猩有時會把樹枝上的葉子剝光,用它做成「探針」,從白蟻洞內引出,白蟻。當然,猩猩只有在看到白蟻人穴的時候才會這樣做;看不到白蟻進洞,它就不會去做這類「工具」。這說明猩猩只能處理最近的和可見的將來的情況,因而它的「時間意識」還一半停留於「現在」的狀態之中。
大約在加萬年以前,稍有智力的類人猿開始學會製造工具。為了滿足最近和可見將來的需要,它們像猩猩做探針那樣,以石塊作為採伐工具。大約又過了很久,嚴酷的自然環境使得類人猿逐步學會改進工具。根據從地殼沉積層深處挖掘出來的許多有一定形狀的石塊來判斷,類人猿至少具有把石頭打成有用形狀的足夠的預見。
由於智力的增長,預見能力也隨之增強。大概到了50萬年以前,生活在中國的原始古人第一次開始學會用火。火的使用說明中國猿人已經具有一定的時間意識和遠見,並開始用手進行勞動,譬如採集枯枝敗葉,維持火的燃燒。
大約就在這個時候(或許更早),人類盪造了語言。語言不僅是原始人相互之間傳送信息的工具,而且也為人類時間意識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