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為什麼晚上買紙扎人

為什麼晚上買紙扎人

發布時間: 2022-10-15 04:35:18

⑴ 關於紙扎人的資料,傳說。 尤其是關於紅色紙扎人 都要。

紙扎源流

[2008-05-23]

紙扎,在民間有很多不同的稱謂,如扎作、糊紙、扎紙、扎紙庫、扎罩子、彩糊等。廣義的紙扎包括彩門、靈棚、戲台、店鋪門面裝潢、匾額及扎作人物、紙馬、戲文、舞具、風箏、燈彩等。狹義的紙扎指的是喪俗紙扎,主要指用於祭祀及喪俗活動中所扎制的紙人紙馬、搖錢樹、金山銀山、牌坊、門樓、宅院、家禽等焚燒的紙品。本書所涉及的紙人紙馬主要是指與民間喪葬及祭祀活動相關的紙扎,簡稱為「紙扎」。

迄今發現最早的紙扎實物,是1973年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中發掘的紙棺。棺體骨架用細木桿紮成,從前至後,有五道弧頂支撐作支架,再糊上廢紙,外表為深紅色。此棺長2.3米,前高0.87米,寬0.68米,後高0.5米,寬0.46米。紙棺糊制的廢紙,大多是唐天寶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753年~755年)的庭西、西州一些驛館的馬料收支帳單紙。根據考古現場遺跡分析,安葬死者時,先將死者放在一片糊有廢紙的葦席上,然後再罩扎制紙棺。根據墓主人隨葬品買地券上的記載,年代為唐大歷四年(公元769年),這具特殊的紙扎棺材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

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紙扎稱謂及主要用途不盡相同。北宋稱為「裝鑾作」「打紙作」「冥器作」「紙鋪」等。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七月十五中元節的前幾天,市井街坊里開始賣冥器靴鞋、襆頭帽子、金犀緞帶、五綵衣服等,這些都是紮好架子糊上紙製成的。其中還記載:「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書中描述每年從九月下旬開始賣冥衣靴鞋、席帽衣緞,為的是在十月的朔日祭祀之用。根據明人著《如夢錄》所述,專門從事紙扎製作的人稱為「扎彩匠」,其經營場所為「紙扎鋪」「紙馬鋪」「紙馬香鋪」等。紙扎鋪也賣「寸鴰扇子」,有扎彩匠扎「顯道神」,其頭約有五尺高、六尺圍圓,這種紙扎是王府出殯時都要使用的。清代於敏中曾在《日下舊聞考》記載了京城辦喪事出殯的情形以及紙扎的樣子。書中描述的大意是:當時辦喪事出殯的花費很大,參加出殯的人多達五百人,有喪車、銘旌。銘旌高達五丈,上面纏繞著帛布,一次喪事要耗費一百多匹帛,還有香亭幡蓋儀從等(圖11)。另有用紙扎糊的供奉物品,僅是紙糊扎的房屋就有數十間;出殯的路上,還有專門在死者棺木旁歌舞的優童,一路上跳竿走馬,表演一些戲曲。《帝京景物略》也有記載,十月朔日,民間有這樣的習俗:紙扎作坊用五種顏色的剪紙做成男子的衣服,有幾尺長,稱為「寒衣」,幾乎家家要在夜晚祭奠,在家門前將寒衣焚燒掉,稱為「送寒衣」。各種文獻的記載說明,歷史上紙扎的樣式是多樣的,在民間喪葬或祭祀活動中的使用非常普遍。

供奉紙扎與民間的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其形成是原始社會以來墓葬殉葬俑的發展和演變的結果,用喪俗藝術形式來悼念死者,對世人來說能起到安慰和調節傷感的作用。最初的殉葬品,可能是用活人活物來充當的。奴隸社會,貴族死後盛行以活人殉葬。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意識到這種行為過於殘酷而逐漸被廢除。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最早的俑,可能是用茅草紮成的草人,孔子稱之為「束草為人形」的「芻靈」。後來又發展為用木偶人陪葬,大體上可以看出有些像人形,古代統稱為「明器」。

作為明器的俑有各種形態,據《古明器圖錄》記載,「介士」為主人守衛,「奄豎」可以為主人「隨侍」,「侏儒」可以為主人「作劇」。秦漢以後,由於制陶業的發展及普及,陶制俑又逐漸代替了牛、羊殉葬品及木俑。從陪葬俑的逐漸變化過程可以看出,手工業的不斷進步,推動人類文化不斷發展,並使一些陋習被廢除,喪俗藝術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變革,因而便出現了像秦始皇兵馬俑那樣壯觀的隨葬規模。漢代實行「舉孝廉」,在政治、倫理、道德諸方面,都以孝為標准。為倡導孝道,提倡厚葬,俑及其他明器的製作規模之大、樣式之豐富,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唐宋之際,隨葬明器及俑仍有一定規模,喪俗文化又融入外來文化的因素,加上中國道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響,靈魂升天的「生命二元論」信仰更加普遍,與之相關的喪葬及祭祀用品也出現了新的形式。造紙術發明並成熟以後,紙被運用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到北宋時期,燒紙俑、紙馬開始盛行,紙紮成為宋代以來喪葬習俗藝術的主要類型之一,遍及我國各民族。紙材料的誕生和普及是紙扎藝術發展的首要條件。隨著宋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發展,喪俗紙扎形成一個專門行業,京城有專門經營紙扎的「紙馬店」。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曾提到杭州繁華市場的「舒家紙扎鋪」「獅子巷口徐家紙扎鋪」。明清之際,紙紮成為喪俗和鬼節的主要用品(圖13)。從一些地方誌記載來看,明清紙扎工藝之精湛遠遠超過宋元,應用也更廣泛,成為當時各個階層喪俗和祭祀活動的主要用品。值得注意的是,自宋代以來,喪事必需供佛,或請僧道為死者祈禱祝福,到元明清直至近現代一直延續這種風俗習慣。喪祭過程中要用紙錢、紙人、紙馬、紙房子、紙供具,以禮待鬼神。祭祀喪俗主要目的在於厭勝、巫術、符咒、兆驗、占卜等。由於人們迷信靈魂,便出現了各種招魂、拘魂、禮魂、送魂的喪俗形式。從史前時期陪葬的石器、玉器、陶器,到後期的青銅、漆、木、瓷類的明器和俑,以至宋代之後出現的紙扎祭靈,表明喪俗活動也通過種種樣式表達人類的情感,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當人類對自身價值的認識還處於模糊階段時,對屍體的處理很簡單,其情境為,《易·系辭傳》中記有:「古之葬者,原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這種埋葬方式近乎於對待野獸。隨著社會禮儀、倫理觀念及感情因素的加強,人們便把喪葬列入人生中重要的禮儀之一,這源於生者希望故去的親人在冥世也佔有更多財富,生活得更好的心理。隨著喪俗規模的不斷擴大,喪俗藝術也根據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不同的葬俗形式而發展起來。

考古發掘及有關史料表明,唐宋之前,絕大部分俑和明器是用不易腐爛的硬質材料製成,如石器、玉器、漆器、青銅、陶器、瓷器等等,宋代之後,隨著佛、道文化對民眾的影響,焚香、燒紙、焚燒紙人紙馬便隨靈魂升天的「生命二元論」意識而逐漸興起。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喪俗藝術形式也在演變,對鬼魂的崇拜更傾向世俗化、功利化,更注重人情。人們或因表達對死者的哀思,或利用悼念形式減輕對死亡的退避、恐怖之情,或者出於相信死者的靈魂存在而彼此轉生,死者家屬都要盡其義務,按當地風俗習慣,進行各種喪葬活動。如常見的喪舞、哭喪、扎台唱戲、鳴放鞭炮,製作各種明器及武俑、樂俑、伎俑、侍從俑和紙糊馬車等,或將死者的生平和相關的民間故事、鬼魂傳說、宗教活動刻畫在墓室、棺槨、棺罩上,或建造陵墓、塑像、立碑等等,這些喪俗活動,都採用了豐富的藝術樣式。

在長期對自然和為生活的抗爭中,人類創造了一種能安慰悲傷、調解消極感情的方式,即用祭祀來供奉先人,用喪俗形式來悼念死者。近代民間,「喜喪」的形式較流行,這是人們對喪事處理的又一新的樣式,它不象以往的只是單純信仰鬼魂,而更多注重人生觀念和情感表達。百姓對鬼魂有了多種解釋,有時認為鬼魂可有可無,有時又使之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在日常生活中,把奇怪的不可思議的事說成是「出鬼」,又把某些疾病說成被死者鬼魂所纏而致。這種迷信觀念是原始鬼魂觀念的發展和衍變,人們的鬼魂意識也失去了它原本的含義。「喜喪」風俗對喪亡的理智而達觀的態度顯然受到了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影響。至遲在唐代,喜喪風俗就已興起。《舊唐·音樂志》記載當時製作一種偶人,稱為「窟磊子」,也叫做「魁磊子」,用以「嬉劇歌舞」,是一種「喪家之樂」。宋至明清喪事期間,搭台演戲,樂隊鳴奏。棺罩上扎制戲出,主題為人或動物,其目的是取悅於鬼魂,以庇佑死者家族。人們認為在殯屍期間,對於剛離開人世的親人應給予一種慰藉。一切哭喪、弔孝、祭祀、守靈、送紙錢、燒紙馬等都不外乎是為取悅於鬼魂而安慰親屬的具體做法。喪俗的所謂「頌鬼」,實際上是安慰人,所以喪葬扎俗發展為「喜俗」形式,使祭祀更體現為深厚的人情味。這充分表明了中國人強烈的感情色彩,帶有人類最樸素、最純真的感情色彩。在喪葬用品中,從俑、冥器到紙人紙馬的衍變,表明了民俗藝術的沿續和發展,是生存在民間社會的「活化石」。

⑵ 十字路口遇見紙人(紙扎人)求高人解釋!

有個習俗,叫做換童子,就是在十足路口放上紙人,在日出前燒掉,這個紙人就叫做假替身,我建議你去找個明白的去看看,有沒有佔到什麼?這個換童子就是拿一個人的命去換另一個人的命。去尋個解決的辦法。

⑶ 紙扎人 是干什麼用的

渣人是一種巫術,它一般用來詛咒他人,或者是家裡邊有白事的時候,可能會用到

⑷ 買紙扎有講究嗎

人亡後第三十五天叫「五七」,一百天叫「百日」,屆時孝家都要到墳上祭祀,通常做「五七」、「百日」墳時,前者提前,後者延後,謂之「長百日短五七」。周村多是於半夜三更上墳祭祀。上「五七墳」時,死者親屬要帶著金銀山、搖錢樹、聚寶盆等紙扎和供品祭祀。
據地方傳說:「五七」這天,是死者所有祭祀活動的結尾,這一天閻王殿的五閻王要來最後考察死者是進地獄受罪,還是脫胎再轉輪回。這五閻王非常嚴厲,鐵面無私,唯一的軟肋是他做人時沒有女兒,所以對於有女兒的人就一般寬容一些,如果在他最後審核時聽見死者女兒的慟哭,他就馬馬虎虎,放死者一馬了。所以,「五七」日,有閨女的死者,閨女就有清晨在墳頭大哭的習俗。

⑸ 算卦的說我運氣不好,讓我粘個紙人還有別的燒了再晚上十字路口燒了是什麼意思

我覺得算卦的說你運氣不好,讓你粘一個紙,還有在十字路口晚上燒了,我覺得這就是我們農村人原來說的還人資,就是說意思說你曾經是被哪個地方或者是仙家或者是呃神仙相中了。然後又把你帶走,但是你把這個指虎了,就算是把你送走了,我覺得你就能評人的活在這世上。所以說有些時候雖然是迷信說法,但是自己求一下心安理得,還是按照算卦的說去坐一坐吧。這樣做了之後,我覺得你的心裡也就踏實了。畢竟以雖然有些時候隨時迷信的說法,但是做了之後有些時候反而讓自己的心理變得非常踏實。

⑹ 農村喪事紙扎圖片

農村喪事紙扎圖片

農村喪事紙扎圖片,對於農村人而言,紙扎二字並不陌生,紙扎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扎紙馬、扎罩子等,紙扎作為葬俗的一種陪葬品,具有濃厚的中國特點。下面是農村喪事紙扎圖片。

農村喪事紙扎圖片1

紙扎,在民間有很多不同的稱謂,如扎作、糊紙、扎紙、扎紙庫、扎罩子、彩糊等。廣義的紙扎包括彩門、靈棚、戲台、店鋪門面裝潢、匾額及扎作人物、紙馬、戲文、舞具、風箏、燈彩等。狹義的紙扎指的是喪俗紙扎,主要指用於祭祀及喪俗活動中所扎制的紙人紙馬、搖錢樹、金山銀山、牌坊、門樓、宅院、家禽等焚燒的紙品。

紙指紙冥 器 。舊時迷信,以為人死後進入冥國 ,隨葬器物供死者在 間使用,於是有冥(明) 器 。冥器起初是生活日用品,自宋代起,紙冥器逐漸流行。人們用竹篾、蘆葦、高粱秸紮成各種傢具器皿人物,糊以色紙,飾以剪紙,為死者焚燒。顏色有單色的、襯色的、結合塗繪的,的廣東佛山的「銅襯料」、「銅寫料」等,頗為富麗。

起源

紙扎,起源於古代民間宗教祀祭活動,以後逐漸成為慶祝節日的一種裝飾藝術。明清時遍及城鄉,每逢節日或喜慶之際,民間藝人則充分施展其技藝,扎製成高意詼諧的「老鼠攀葡萄燈」,喜得貴子的「麒麟燈」,望子健康的「鴨(壓)子燈」,祝賀新婚的「鴛鴦燈」,祈求豐收的「金魚燈」,以及名種花草、鳥獸等。這些色澤艷麗、造型拙樸、寓意明快的各類紙扎品,均取竹、木、線、紙為主要材料。以竹、木為骨架,以線團縛部位,糊彩紙以裝飾。為喜慶歡快的活動頻添幾份色彩,同時也為哀喪、祀祭場面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中國的紙扎藝術最初起源於喪俗,它是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紙扎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扎紙馬、扎罩子等,它是為滿足民眾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種形式。

紙扎的種類不外乎以下四類:一是神像,如入葬時焚於陵墓前的大件扎製品;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戲曲人物、侍者等;三是建築,如靈房、門樓、牌坊、車轎等;四是明器、包括飲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瑞獸類。諸種紙扎作品取材巧妙,工藝精湛。

為何常州人習慣稱迎春橋為「行(音航)春橋」呢?相傳古時每逢立春節日,地主官員全副頂戴儀仗列隊,扛抬祭品及事前用五色紙由盲人扎糊成的春牛(紙分紅、黃、青、白、黑,由盲人隨意將色紙拼糊後,看牛身上的紙色,預測當年的年成豐欠,如紅多主火災,黃多兆豐年,青主風、白主水、黑為疫雲雲)和旁立紙扎的手持鞭子的芒(按《東京夢華錄》:「立春前一日,開封進春牛禁中鞭春」。盧肇:《謫連州書春牛榜子詩》:「不得職因飢欲死,兒儂何用打春牛。」春牛的風俗由來已久,不過我處用紙扎春牛。)一起列入隊伍、鳴鑼開道,經過此橋到孔廟祭天,舉行迎春儀式。清代在進入縣衙大堂時,在鼓樂聲中,將隊伍所抬亭子中的畫軸打開,並迅速收卷,在古時象徵春已來臨之意。由於迎春隊伍通過街巷,萬民爭觀,很象民間迎神行(音航)會,而又必須經過此橋,所以本地人都把迎春橋稱為「行春橋」。

農村喪事紙扎圖片2

紙扎釋義

對於農村人而言,紙扎二字並不陌生,村裡的老人去世,後輩們都會購買紙扎,給逝者燒去。但是,對於城市人而言,紙扎可就是個新鮮詞彙了,尤其是年輕一輩,幾乎很少有人知道紙扎是個什麼玩意。

紙扎又名糊紙、扎作、扎紙庫、扎罩子,指的是在祭祀活動中使用的,用紙糊成的紙人、紙馬、紙房子、紙搖錢樹等等。

在迷信思想中,紙是陰間用物,用紙糊成的各種器具,都是為了讓死者的鬼魂在陰間使用。比如燒了紙房子之後,鬼魂在陰間就有了房子,燒了紙馬車之後,鬼魂在陰間就有了馬車,燒了紙羊之後,鬼魂在陰間就有了羊群。

在農村,基本上所有的老人去世之後,孩子們都會為老人買紙扎、燒紙扎。即使是村裡的貧困戶,也要籌錢買上一些,最起碼也得買一個農家小院,不然逝者去了陰間,可沒地兒可住。

紙扎歷史

在古代,每一個人都很重視祭祀這件事情,上至王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情節輕一點的用豬、馬、羊等牲畜祭祀,情節嚴重了還要用活人祭祀。在奴役社會中,貴族們去世之後,很多時候都會選擇讓活人殉葬。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逐漸意識到了活人殉葬的殘忍,於是殉葬物由原來的活人變為了俑,根據制俑材料,俑又可以分為木俑、草俑、陶俑、玉俑等等。秦始皇的兵馬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大概是到了宋朝時期,人們開始用紙做俑,紙俑相對於其他材料的俑來說,更為精美逼真,而且價格更為便宜,於是大部分的人,就開始選擇用紙俑來陪葬。人們燒紙人、燒紙馬,後來又發展出了燒紙房子,逐漸的紙扎文化就在民間流行開來。

元、明、清三代,紙扎文化逐漸普及,紙紮成了民間喪俗中,最為主要的用品之一。尤其是清朝,紙扎的樣式更為豐富多彩,在數量上也遠比前朝更多。清朝的有錢人家辦喪事,光是紙扎都要堆滿10幾間房子。

清末年間,慈禧太後去世,光是拿紙扎的人就有上百個,外國人都沒見過這么大規模的中國式葬禮,紛紛趕來,用照相機記錄這一驚人時刻。

紙扎種類

紙扎類型首先可以從大的方面,可分為狹義紙扎和廣義紙扎兩種。狹義紙扎指的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喪俗紙扎,例如搖錢樹、仙鶴、馬車、宅院等等;廣義紙扎指的是所有用紙做成的彩色工藝品,比如彩燈、彩門、門面裝潢、舞具、風箏等等。

紙扎按照題材分類,又可分為人物類、動物類、建築類、神佛類和生活類五種。人物類比如童男、童女、馬夫、下人等等;動物類比如上文中提到的仙鶴、羊、馬,除此還有牛、雞、狗、豬等等;建築類例如上文章提交的四合院,此外還有寶塔、錢庫等等;神佛類例如菩薩、佛主、鬼神等等;生活類有搖錢樹、馬車、桌椅板凳、聚寶盆、四季花等等。

從地域上來分,紙扎又可分為好多種,全國各地基本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中比較出名的有福建梧塘紙扎、江西銅鼓紙扎、山東曹縣紙扎、河北邱縣紙扎、湘西鳳凰紙扎等等。

紙扎文化

孝順和感恩,是中華民族傳承了5000多年的傳統美德,紙扎文化就是傳統孝文化的具體表現。人活著的時候自然要孝,人死了之後依然要孝。

在民間,人們普遍認為,人死了鬼魂還在,鬼魂在另一個世界,也要吃穿住行,於是後輩們就用紙扎來代替實物,為逝者准備好所有的生活物品。

當然,人們之所以如此迷信,也並不是單純的信仰鬼魂,更多的是對逝者的一種情感表達。紙扎雖然都是假的,但是對先人真摯的情感卻是真實的。

從表面上看,紙扎是准備給逝者的,是要完完全全的燒盡,化到另一個世界的,但實際上,燒紙扎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針對那些活著的人。

一個人的去世,總會伴隨著愧疚和遺憾,之前沒來得及說的話、沒來得及送的禮物、沒來得及實現的`夢想,都可以通過燒紙扎的形式去彌補,對於生者而言,燒紙扎也是一種情感的寄託,是一種壓抑的釋放。

農村喪事紙扎圖片3

紙扎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扎紙馬、扎罩子等,是為滿足民眾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種形式。

紙人作為葬俗的一種陪葬品,帶有濃厚的中國特點。

追其來源,是古代殉葬風俗的一種變化,《禮記·檀弓下》:「陳子車死於衛,其妻與其家大夫謀以殉葬。」

最開始,殉葬制度是以活人為殉。

殷墟侯家莊商王大墓中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商王妃婦好墓有16人殉葬,曾侯乙墓有21具殉葬者的屍骸,全部為年青女子。

《吳越春秋》記載,闔閭的女兒因對老爹有怨氣而自殺,闔閭非常悲痛,在閶門外為女兒大造墳墓,「鑿地為池,積土為山」,又製作雕刻精美的石槨,並用金鼎、銀樽、珠玉待珍寶作為隨葬品。

到了為女兒送葬那一天,闔閭令人一路舞著白鶴,吸引成千上萬的市民跟隨觀看,到了墓地,闔閭「使男女與鶴俱入門,因塞之。」

《戰國策·秦策二》秦宣太後愛魏丑夫,言之其死後要魏丑夫殉葬,魏丑夫驚恐萬狀,求庸芮說情,最終才免於一死。可見這種活人殉葬風俗的殘酷。

秦始皇建造陵墓的時候,據說一開始希望以活人為殉,後來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改為以陶俑代替活人陪葬,這才有了現在我們為之驚嘆的秦兵馬俑。

當然,以秦始皇之威勢,萬千兵馬俑陪葬尚可理解,但其對財富的消耗也是巨大。

古人事死如事生,如秦皇這般「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做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也非常人可以備至。

是以,後世經過發展,尤其是平民改之以便宜的紙人來代替昂貴的陶俑,因此「金童玉女」等紙人開始作為侍候逝者的仆從被廣泛利用起來。

紙人僅僅是喪禮器物中的一種類型,這些冥器起初是生活日用品,自宋代起逐漸流行。

人們用竹篾、蘆葦、高粱秸紮成各種傢具器皿人物,糊以色紙,飾以剪紙,為死者焚燒。

在事死如事生的角度來看,世界上只有埃及可以和中國人相提並論,但比起埃及,中國人更加浪漫。

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曾提到杭州繁華市場的「舒家紙扎鋪」「獅子巷口徐家紙扎鋪」。當時的人們可以私人定做各式各樣的「鮮花果品」「宮殿房屋」「僕人侍從」,其製作之精糧,叫人感慨萬千。

清代慈禧太後去世後,在葬禮上有成千上萬的紙人紙馬紙花,紙車紙兵紙將,聲勢浩大,可謂是距離現在最近、最隆重的一次皇家喪禮。

據當時觀看喪禮的外國記者記載,真人混在假人之間。可見紙人栩栩如生,根本分不清真假。

到了現代,很多風俗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而紙扎也與時俱進起來。不僅出現了電視,洗衣機,自行車,小轎車,甚至這些年連iPhone、iPad也有了,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出的。

甚至隨著觀念的改變,現在的紙扎已經超脫於原本的喪禮概念,蝶化為一種藝術形式。

2019年6月,法國四大國立博物館之一的凱布朗利博物館就舉辦了一場名為「極樂天堂」的藝術展,主角就是這些用於祭祀的傳統紙扎,紙扎以一種全新的模樣出現在藝術展上,為外國民眾帶去了中國人對於死亡看法。

對於死亡,我們最多的是害怕畏懼,但基於死亡的紙扎藝術,卻展現出現代人的另一種獨特視角:浪漫。

一面是對死亡的恐懼,一面是浪漫的死後世界,這樣的相對二元觀念構成了中國人獨一無二的生死觀。親人離去的 傷感被中國人以獨特的手法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死者生界。

紙扎帶著我們的思念伴隨著跳動的火焰一起飛向天堂,就連飛舞的紙灰我們都認為是逝者的低吟耳語。他們從火焰中收取親人的禮物,在奈何橋的那頭,依舊能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

中國人每年有四次重大的亡者節日:陰歷正月(春節前後),清明節,中元節,冬至。我們講究大團圓,雖然逝者已逝,但他們依舊通過這些節日與我們相互溝通,我們也以此來訴說思念,這是祖先崇拜遺留下來的基因。

有的人死了,但他們還活著,這些紙扎則以陰陽溝通媒介的身份,在生者和死者之間,建起了橋梁。在寒衣節這樣的日子,中國人會想為逝者添衣;中元節清明節,我們會為逝者送上錢幣,讓他們手有餘糧。

紙扎以紙為本,觀其實質,則是一種精神寄託,代表生者的思念,也代表逝者曾在你我的生命中留下的印痕。

《尋夢環游記》講述墨西哥小男孩游歷亡靈世界的奇幻冒險,其背後的含義和中國人的生死觀何其相似。

老人說「有後人,掛清明;無後人,一光墳」,紙扎所寄託者,非簡單的思念之情,而是一種證明。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短短百年,到我們分別的那一刻,總有些意難平和捨不得。科學以冰冷的口吻告訴我們死後黃土一抔,一刀切用理性消滅浪漫與幻想;但感性才是人的本質,總有血脈親情、愛恨別離替我們講述著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

李白以悲天憫人的口吻訴說人生苦短、短命蜉蝣的無奈,寄託思念與浪漫的紙扎卻塑造著詩仙也不能創造的天真爛漫。死固可怕,但死亡之後無所寄才是真正的荒蕪,若這場新冠疫情告訴我們生死無常,那我們希望,在生死的未知背後還有浪漫的春光。

⑺ 讓中國人忌諱的「紙扎」 ,怎麼到西方就成了高大上的藝術

中國人忌諱的紙扎是因為紙扎作品通常是葬禮上給故人送別的東西,是不吉祥的象徵,跟西方覺得紙扎是藝術品的看法不一樣,這個跟民俗文化有關。

⑻ 被紙扎公仔壓,紙扎公仔到底有什麼含義

不是紙扎的,是真的。好好學習佛法,佛陀會告訴你找你的是誰。六道輪回真實不虛。虧心事不是非要違法亂紀的大事,那是世間的觀點,而因果報應是自然規律。所吃所殺的眾生哪有心甘情願,心中怨恨皆有之,只是要等到合適的機會下手,因為你現在尚有命福,所以還傷害不了太多。

⑼ 今晚(鬼節)有人在大街上燒紙,什麼意思啊

中國鬼節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把新土往墳上揚,添墳。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一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清明還要插柳枝,戴柳條帽,放風箏,盪鞦韆。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其實,很多人認為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門大開的日子。民俗相信,在這一段時間會有許多的孤魂徘徊在陽間。七月三十日,鬼門關,一個月的中元就這樣結束。)

寒衣節(十月初一),上墳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買紙紮成,包起來晚上在門前燒。欽天監要在這一天頒布新的皇歷。

一般人都認為,七月十四是鬼門大開的日子,因此都極少出夜門。這只是一個片面的想法。事實上,七月十四的午夜,即七月十五的十二點之前,鬼門是從大開到關上。古籍記載,這個時候,應該是游盪人間的鬼魂回歸地府的最後限期。
鬼門正式大開的日子,應該是農歷的七月初二。這一晚,全球所有城市的九個至陰大穴就會打開,所有鬼魂就可以自由出入,各自享受人間為他們而准備的供品,一直到七月十五凌晨十二點前。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才再有十四天的機會等到鬼門重開,又歷游三千花花世界。而想用供品祭祀的人們,最應該在七月初二那一天擺開祭品,否則就會讓先祖餓了幾天的肚子喔,搞不好他們看到七月初七祭七仙女的祭品時會認為你不孝,只知道求姻緣,而忘記了先祖。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也就是人日之後的那天,鬼門又會再開一次,讓鬼魂再次游歷人間。大概這兩次鬼門大開,就是地府的寒暑兩個假期吧。

農歷七月十四是中國傳統的鬼節,又稱盂蘭節,中元節。由於七月是屬坤,是八卦中至陰的一卦,而據過往經驗,這個月又最常遇到怪事,所以漸漸演變成七月鬼門關大開的日子。

清明,又稱鬼節,中國鬼節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把新土往墳上揚,添墳。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一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
清明還要插柳枝,戴柳條帽,放風箏,盪鞦韆。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

寒衣節(十月初一),上墳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買紙紮成,包起來晚上在門前燒。
欽天監要在這一天頒布新的皇歷。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是中國鬼節——正名「盂蘭節」。
相傳農歷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這段日子裡,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涌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里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們為禍社區,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道家說法: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盂蘭節的起源是博愛的表現。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
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
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 , 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在法事中,他們不單只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佛教典故
關於「盂蘭節」的起源,有著以下一個典故,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目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
目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

後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

所以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
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節這一節日

農歷七月,中國習俗上稱它為鬼月,謂此月鬼門關大門常開不閉,眾鬼可以出遊人間。普是普遍的意思,度是廣度墮落三惡道的眾生早日離開,超登三善道,甚至超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大樂。所謂三惡道是指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的眾生早日超脫。三善道是指天道、人道、阿修羅道。

阿彌陀佛!

鬼的種類很多。在正法念經所記載有三十六種之多,今介紹如下文:
1.食氣鬼:凡是身體虛弱,或病重的人,應有人守護,否則為此類乘機而入,吸取其氣,人就會死亡。
2.食法鬼:常於世人勸善之處,聞說善法,就會覺得不餓。
3.食水鬼:常在陰溝或水邊,以水以食。因此,幼小孩童,不宜在陰溝或水邊游戲。
4.食血鬼:常在屠宰場,或殺雞殺鴨殺蛇等一切殺生之屠家,或牲畜肉類市場的黑暗處,以血為食,尤喜食人血。對於婦女的月經更感興趣,故希望婦女特別注意,妥善處理,不可亂棄,免結鬼緣。
5.食吐鬼:喜歡與飲酒的人親近,崇其酩酊大醉,伺其嘔吐而飽食惡氣。
6.食糞鬼:經常潛於堆糞黑暗之處,食其糞氣。
7.食唾鬼:喜歡親近有吐痰習慣的人,每聞咳嗽聲及痰喘囗唾之聲,非常高興,伺其唾痰而食之。
8.食發鬼:喜食嬰兒胎發與此嬰兒結鬼緣。因此,每於男女嬰兒第一次之胎發,不可乘方便隨意亂丟,應當妥為處理。成人之頭發,尤其是未婚女子的的秀發,此鬼最喜。
希 理頭發,當於室內,並以火焚化,免為鬼食,結上不善鬼緣。
9.無食鬼:經常尋找不著自己所吸食之物,常會感到飢苦難受。
10.希 鬼:專門希 世人為惡,此種鬼的精神就會感到滿足。
11.食肉鬼:專門吃動物死臭的屍體傳染毒菌。因此,對於動物死屍,不可亂拋於垃
圾桶或水溝、臟亂之處,以免鬼食。
12.食小兒鬼:此鬼吸其小兒之氣血,因此,小兒入晚即回家,出外必須與大人同行
13.伺嬰兒便鬼:此鬼對嬰兒之便,甚覺香美,時常窺伺,希得食嬰便,與此嬰終身
結緣。所以,為人父母者,必須將嬰便收拾於廁所內。
14.伺便鬼:專門吸人類之大便熱氣。因此,人類不宜在有露天便池及破露的廁所上
大便,以免結此鬼緣。
15.食人精氣鬼:專門伺候有病苦的人,生命垂危時,吸取人之精氣。
16.火爐燒食鬼:伺於火爐食物,吸其食物氣味。
17.熾燃鬼:生前為人時,瞠心太重,死後入熾燃鬼類,經常感到烈火中燒之苦。
18.食香鬼:專門喜歡親近身上有塗抹各種香氣的女人,吸其香氣,喜崇婦女作邪惡
19.地下鬼:專門居住於地下洞穴或黑暗之處,尤其陰濕地方。久之漸生疫氣,不利於人類生活。
20.疾行鬼:於夜 以身靠牆而橫行,足不著地,頃刻千里。
21.護身餓鬼:其身體貌俱黑如鍋底。喜親近衰敗人家,常崇懶惰婦女,不為灶事,以便棲身於冷灶之內。
22.針囗餓鬼:肚大喉細,囗如針孔,遇飲食不能下咽,飢火中燒,痛苦不堪。
23.神通鬼:此為鬼中之精靈,專門假借人之靈氣,說神話,做鬼事,誘惑世人入迷崇邪,漸離人道,而行鬼道。
24.欲色鬼:此鬼常與好色之徒親近,崇人邪淫,而鬼得食淫污之物,遇人懷孕,鬼緣投胎,生為人,男喜貪淫,女則為妓,以淫亂人道。
25.住海渚鬼:此鬼常住海水中之小沙洲,伺機取其替代。
26.使執杖鬼:地獄中之一切鬼吏,專執目杖,對犯鬼執行刑罰。
27.住不凈巷陌鬼:凡是小巷陌弄,臟亂不凈、污濁不堪,臭穢不能令人居住之處,
是此類鬼所居之處。
28.住冢間食熱炭土鬼:多住墓地,尤喜居古墓。吸食地上土炭熱氣。
29.樹中住鬼:此鬼多居住木中或樹下,有時顯其靈異,使世人愚迷,而呼之曰樹神
30.住四交道鬼:此鬼喜住各處交通旁之陰暗或危險之處,專戲弄心中有惡之人,走失迷路及車禍。
31.曠野鬼:此鬼居於無人曠野之地,平原及山坡,森林山谷均有之。
32.食風鬼:常於夜間出來,吸納腥風而為食。
33.食火炭鬼:專 火炭之氣而食。
34.食毒鬼:凡地上之各種毒氣,均喜吸其而食。今日世人多用瓦斯,應妥為處理。
35.羅剎鬼:此為惡鬼的總名,黑身朱發綠眼,極其凶惡。女性惡鬼的總稱為羅叉私常現為最美麗的婦女,為人不識其為惡鬼。
36.殺身餓鬼:此鬼多系自殺而生,專門尋找機會,助人愚迷而行各種自殺。
鬼道眾生,非常多,不止於上述三十六種。因其鬼界,所受之果報不同
鬼節有什麼顧忌:

七月十四俗稱鬼節,相傳陰間地府的鬼門關大開,無數鬼魂涌到陽間度假,陽間便成為「它們」的散心地,可謂「陰氣沖天」。每年鬼節期間,傳統習俗�會預備祭品來安撫鬼魂的,祈望「它們」吃飽食醉及收了衣錢財物之後,安守本份不要在陽間搞事。 人性有分正邪善惡及七情六慾,鬼的心性也同人類無異。假若「它們」循規蹈矩故然是好,但當中有些帶著妒氣 戾氣 怨氣、霸氣 邪氣 殺氣等不祥之氣到來,而且更是冥頑不靈的那就麻煩了。鬼性難測,為免有不測之災出現.
禁忌:
1.床頭掛風鈴 風鈴容易招來好兄弟,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你說呢?
2.夜遊 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遊,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3.拔腳毛 俗話說:「一支腳毛,管三個鬼「,所以腳毛越多的人鬼越不敢靠近
4.非特定場合燒冥紙 冥紙是燒給好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好兄弟
5.偷吃祭品 這些是屬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6.晚上曬衣服 當好兄弟覺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會借去穿,順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7.喊名字 夜遊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盡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好兄弟記住你的名字
8.游泳 此時好兄弟會和你玩鬼抬腳的游戲,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9.亂看 好兄弟喜歡躲起來嚇人,萬一亂看被嚇到了,就是他們入侵你最好的時候
10.榕樹放在家門口 因為榕樹是聚陰的植物,同時也是好兄弟的最愛,除非你希望好兄弟來家裡坐坐…
11熬夜 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相較之下,誰會贏…
12.靠牆 好兄弟平時喜歡依附在冰涼的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3.撿路邊的錢 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14.輕易的回頭 當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好兄弟… 15.不能隨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頭頂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滅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16.拖鞋頭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會看鞋頭的方向來判斷生人在哪裡,如果鞋頭朝床頭擺,那麼好兄弟就會上床和你一起睡…
17.筷子插在飯中央 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此舉只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
18.一個人 一個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覬覦,是真的…
19.晚上拍照 此舉動容易將靈界的朋友一起拍進來,然後帶回家…
20.玩碟仙 平常時刻玩碟仙就很容易發生事情,更何況在這鬼節時分…

⑽ 人為什麼怕紙人和偶人

觸犯「恐怖谷」禁忌
「恐怖谷理論」是日本工程師、機器人專家森昌弘於上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森昌弘預言,當機器人與人類相像的程度超過95%的時候,這個相似曲線就會急轉而下,跌入所謂的「恐怖谷」——也就是當一個機器人幾乎跟人一模一樣時,此時哪怕有些微的差別,哪怕1%的不對勁,都會顯得特別顯眼刺目,讓整個機器人看起來都顯得僵硬恐怖,就如同行屍走肉一般!也許正因為如此,許多機器人專家在製造機器人時,都盡量避免「機器人」外表太過人性化,以求跌入所謂的「恐怖谷陷阱」。
紙人或偶人和人相像的程度沒有超過95%,但是也觸犯了「恐怖谷」禁忌,這是因為人類早期能容忍的相似程度比現在低。

熱點內容
為什麼無聊時喜歡吃東西 發布:2025-02-03 20:53:47 瀏覽:872
為什麼都說小米手機返修率高 發布:2025-02-02 09:39:00 瀏覽:551
為什麼做事能力不好 發布:2025-02-02 09:37:42 瀏覽:742
為什麼雜牌led燈那麼便宜 發布:2025-02-02 09:33:28 瀏覽:571
華為榮耀手機為什麼微信視頻來電無提示 發布:2025-02-02 09:33:28 瀏覽:478
配速大於每公里跑的時間是為什麼 發布:2025-02-02 09:29:09 瀏覽:130
蘋果解鎖開關為什麼點不開 發布:2025-02-02 09:24:48 瀏覽:236
冬天晚上為什麼看不見北斗星 發布:2025-02-02 09:21:37 瀏覽:792
6歲男孩為什麼晚上咳嗽厲害 發布:2025-02-02 09:09:07 瀏覽:31
天景山小區房價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2-02 08:55:00 瀏覽: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