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導航給出的時間會長一點
1. 導航裡面的時間為什麼比實際的要長
這不一定,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基本不要相信導航計算的時間,如果你車子正在堵車,它計算的時間可能很長,如果此時路通暢了,實際時間就短了,反過來如果開始通暢,後來又堵了,就可能反之。
這種導航儀器的完善歸功於葡萄牙導航員在發現時代的早期葡萄牙發現。最早知道如何製作和使用海洋星座的描述來自西班牙宇宙學家梅爾文·梅爾(Melvin Mel)的優點Cespedes的Arte de Navegar(導航藝術),出版於1551年,基於構建埃及金字塔的構建原理。
發展歷史:
在歐洲中世紀的時期,航行被認為是七個機械藝術的一部分,其中沒有一個被用於遠洋開放的長途航行。波利尼西亞導航可能是開放海洋航行的最早形式,它是基於記錄和觀察記錄在科學儀器,如馬紹爾群島海圖波斯圖。
早期的太平洋波利尼西亞人利用星星的運動,天氣,某些野生動物物種的位置,或波浪的大小來找到從一個島嶼到另一個島嶼的路徑。
使用諸如水手星座之類的科學儀器的海上航行首先發生在中世紀的地中海地區。雖然地平線星座是在希臘文化時期發明的,存在於古典古代和伊斯蘭黃金時代,但是海洋星座的最大紀錄是1295年以前的Majorcan天文學家Ramon Llull。
2. 高速300公里,為何導航預計要5個小時
正常情況下,高速300km是不需要開5個小時的,導航預估時間同樣也不用那麼久,但如果出現擁堵、修路等等特殊情況,預計時間就會延長不少。
高速限速不同,會影響導航預計時間首先,導航預估時間不是簡單地就用距離來除以120就得到的,行駛的高速路段本身限速比較低,會造成預計時間偏長。
《智能城市》期刊上面有篇論文,《高速公路限速值調整交通工程論證指標研究》上面講。
另外,不同高速有不同的限速,用的導航軟體不同,預計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也不要去太抱怨這個東西。
3. 為什麼導航總能算出精準抵達時間
導航能夠精確的算出抵達的時間,因為導航運用了大數據的相應計算,大數據的計算,說的很是高大上,但實際上就是通過大量的數據總結出來人們交通的速度,這個區域的堵塞程度,然後估算距離,確定出一個大致的時間,上下不會差幾分鍾的時候。
大數據計算確實在生活中有了非常多的使用,導航只是其中之一,精準預測導航到達的時間,還有我們在購物軟體上相應的推薦,我們會發現我們搜索了某些東西,然後接下來好幾天全部都是搜索的這個東西,它就是利用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來給人推送這些東西,增加顧客購買成功的幾率,增加成交量。
4. 手機導航近的線路,卻時間長
主要是下面兩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個是地圖數據更新慢慢,另外一個就是,軟體功能問題。
建議使用網路地圖,他的數據更新快。而且還有其他人分享的路徑,還有吃住行都可以在上面,去預定,查詢
5. 明明路上有時堵有時不堵,為什麼導航每次都能算出精準時間
因為導航是依據道路的真實情況而進行設計的,所以它能夠准確的根據路上的擁堵情況,進行計算。因為設計者已經對道路擁擠的真實情況做好了統計,並且精確的計算了道路擁擠,便暢通所需要的時間,所以在使用這個軟體的時候再發生類似的情況,系統也就會自動的給出精確的時間。
所以我們可以說導航之所以能夠測試出道路擁擠的時間,是因為設計者不斷的測試並根據實際情況再進行調試,是他們日日夜夜辛苦付出的結果,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之間反復循環,最終才幫助我們使用者准確的計算出道路擁擠的時間。同時這也是我們國家科學進步的表現,同時也是國家現在人民生活水平進步的表現。
6. 300公里跑高速,為何導航預計時間要5個多小時
導航上的數據是固定的,但駕駛員的操作是靈活的,規定駕駛多長時間就要休息20分鍾以上,有多少車主能夠做到?導航是根據規定和路況等因素來決定行駛時間的,往往都會被實際駕駛通過交管部門的設備,包括路上實時監控,交通疏導信息等反饋回來的路上堵塞情況,預估出通過堵塞處所需時間.導航軟體上還是有很多眼線的。 比如說高德的擁堵報告,數據就來自交管部門合作的浮動車。
20年之前還真能平均出100多來,2000年我在濱州到臨沂上330公里,博萊高速剛通車,轉京滬高速。我開帕薩特1.8T,330公里3個小時到,路上車真少,那時高速不拍照,雖然限速。除了您提到的導航預計時間高於理論到達時間外,還有導航預計時間小於理論到達時間的情況,顯示兩個小時到達,實際卻用了三四個小時,這種情況也是普遍存在的。
7. 為什麼百度地圖GPS導航要花很長時間定位 高德和百度導航哪個更好用
定位時間長短是系統決定的,與應用無關
8. 手機高德導航怎麼同一個目的地現在一看到達時間比原來多了一個多小時是高速路越修到達時間越長了
實時路況是根據當時的道路情況來動態算你的車速的,如果路況一般速度就會慢,時間自然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