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軸上所做的數據壓縮稱為什麼
⑴ 什麼叫MPEG1
MPEG-1是MPEG組織制定的第一個視頻和音頻有損壓縮標准。視頻壓縮演算法於1990年定義完成。1992年底,MPEG-1正式被批准成為國際標准。MPEG-1是為CD光碟介質定製的的視頻和音頻壓縮格式。一張70分鍾的CD光碟傳輸速率大約在1.4Mbps。而MPEG-1採用了塊方式的運動補償、離散餘弦變換(DCT)、量化等技術,並為1.2Mbps傳輸速率進行了優化。MPEG-1隨後被Video CD採用作為核心技術。MPEG-1的輸出質量大約和傳統錄像機VCR,信號質量相當,這也許是Video CD在發達國家未獲成功的原因。 MPEG-1音頻分三層,分別為MPEG-1 Layer1,MPEG-Layer2以及MPEG-Layer3,並且高層兼容低層。其中第三層協議被稱為MPEG-1 Layer 3,簡稱MP3。MP3目前已經成為廣泛流傳的的音頻壓縮技術。 MPEG-1 Layer1採用每聲道192kbit/s,每幀384個樣本,32個等寬子帶,固定分割數據塊。子帶編碼用DCT(離散餘弦變換)和(快速傅立葉變換)計運算元帶信號量化bit數。採用基於頻域掩蔽效應的心理聲學模型,使量化雜訊低於掩蔽值。量化採用帶死區的線性量化器,主要用於數字盒式磁帶(DCC)。 MPEG-1 Layer2採用每聲道128kbit/s,每幀1152個樣本,32個子帶,屬不同分幀方式。採用共同頻域和時域掩蔽效應的心理聲學模型,並對高、中,低頻段的比特分配進行限制,並對比特分配、比例因子,取樣進行附加編碼。Layer2 廣泛用於數字電視,CD-ROM,CD-I和VCD等。 MPEG-1 Layer3採用每聲道64kbit/s,用混合濾波器組提高頻率解析度,按信號解析度分成6X32或18X32個子帶,克服平均32個子帶的Layer1,Layer2在中低頻段解析度偏低的缺點。採用心理聲學模型2,增設不均勻量化器,量化值進行熵編碼。主要用於ISDN(綜合業務數字網)音頻編碼。 MPEG-1制定於1992年,為工業級標准而設計,它可針對SIF標准解析度(對於NTSC制為352X240;對於PAL制為352X288)的圖像進行壓縮,傳輸速率為1.5Mbits/sec,每秒播放30幀,具有CD(指激光唱盤)音質,質量級別基本與VHS相當。MPEG的編碼速率最高可達4- 5Mbits/sec,但隨著速率的提高,其解碼後的圖象質量有所降低。 MPEG-1也被用於數字電話網路上的視頻傳輸,如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ADSL),視頻點播(VOD),以及教育網路等。同時,MPEG-1也可被用做記錄媒體或是在INTERNET上傳輸音頻。 MPEG-1曾經是VCD的主要壓縮標准,是目前實時視頻壓縮的主流,可適用於不同帶寬的設備,如CD-ROM、Video-CD、CD-I。與M-JPEG技術相比較,在實時壓縮、每幀數據量、處理速度上均有顯著的提高。MPEG1可以滿足多達16路以上25幀/秒的壓縮速度,在500kbit/s的壓縮碼流和352像素×288行的清晰度下,每幀大小僅為2k。若從VCD到超級VCD到DVD的不同格式來看,MPEG1的352 ×288格式,MPEG2可有576×352、704 ×576等,用於CDROM上存儲同步和彩色運動標視頻信號,旨在達到VCR(模擬式磁帶錄放機Video Cassette Recorder;VCR)質量,其視頻壓縮率為26:1。MPEG1可使圖像在空間軸上最多壓縮1/38,在時間軸上對相對變化較小的數據最多壓縮1/5。MPEG1壓縮後的數據傳輸率為1.5Mbps,壓縮後的源輸入格式SIF(Source Input Format),解析度為352像素×288行(PAL制),亮度信號的解析度為360×240,色度信號的解析度為180×120,每秒30幀。MPEG1對色差分量採用4:1:1的二次采樣率。MPEG1、MPEG2是傳送一張張不同動作的局部畫面。在實現方式上,MPEG1可以藉助於現有的解碼晶元來完成,而不像M-JPEG那樣過多依賴於主機的CPU。與軟體壓縮相比,硬體壓縮可以節省計算機資源,降低系統成本。 但也存在著諸多不足。一是壓縮比還不夠大,在多路監控情況下,錄像所要求的磁碟空間過大。尤其當DVR主機超過8路時,為了保存一個月的存儲量,通常需要10個80G硬碟,或更多,硬碟投資大,而由此引起的硬碟故障和維護更是叫人頭疼。二是圖像清晰度還不夠高。由於MPEG1最大清晰度僅為352 X 288,考慮到容量、模擬數字量化損失等其它因素,回放清晰度不高,這也是市場反應的主要問題。三是對傳輸圖像的帶寬有一定的要求,不適合網路傳輸,尤其是在常用的低帶寬網路上無法實現遠程多路視頻傳送。四是MPEG1的錄像幀數固定為每秒25幀,不能丟幀錄像,使用靈活性較差。從目前廣泛採用的壓縮晶元來看,也缺乏有效的調控手段,例如關鍵幀設定、取樣區域設定等等,造成在保安監控領域應用不適合,造價也高。 總體看來M-JPEG與MPEG1由於技術成熟,是目前DVR市場的主流技術,但兩者的致命弱點就是硬碟耗費量大,且不能同時滿足保安與實時錄像場合的需要。 最大像素數/行:720 最大行數/影格:576 最大影格/秒:30 最大宏塊/影格:396 最大宏塊/秒:9900 最大位元率:1.86Mbps 最大解碼緩沖區尺寸:376832bit MPEG-1 audio layer 1 類型:Audio 制定者:MPEG 所需頻寬:384kbps(壓縮4倍) 特性:編碼簡單,用於數字盒式錄音磁帶,2聲道,VCD中使用的音頻壓縮方案就是MPEG-1層Ⅰ。 優點:壓縮方式相對時域壓縮技術而言要復雜得多,同時編碼效率、聲音質量也大幅提高,編碼延時相應增加。可以達到「完全透明」的聲音質量(EBU音質標准) 缺點:頻寬要求較高 應用領域:voip 版稅方式:Free 備註:MPEG-1聲音壓縮編碼是國際上第一個高保真聲音數據壓縮的國際標准,它分為三個層次: --層1(Layer 1):編碼簡單,用於數字盒式錄音磁帶 --層2(Layer 2):演算法復雜度中等,用於數字音頻廣播(DAB)和VCD等 --層3(Layer 3):編碼復雜,用於互聯網上的高質量聲音的傳輸,如MP3音樂壓縮10倍
⑵ MPEG,MPEG1,MPEG2有什麼區別啊
MPEG是數字音頻壓縮技術
MPEG-1
MPEG-1制定於1992年,為工業級標准而設計,它可針對SIF標准解析度(對於NTSC制為352X240;對於PAL制為352X288)的圖像進行壓縮,傳輸速率為1.5Mbits/sec,每秒播放30幀,具有CD(指激光唱盤)音質,質量級別基本與VHS相當。MPEG的編碼速率最高可達4- 5Mbits/sec,但隨著速率的提高,其解碼後的圖象質量有所降低。
MPEG-1也被用於數字電話網路上的視頻傳輸,如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ADSL),視頻點播(VOD),以及教育網路等。同時,MPEG-1也可被用做記錄媒體或是在INTERNET上傳輸音頻。
MPEG1曾經是VCD的主要壓縮標准,是目前實時視頻壓縮的主流,可適用於不同帶寬的設備,如CD-ROM、Video-CD、CD-I。與M-JPEG技術相比較,在實時壓縮、每幀數據量、處理速度上均有顯著的提高。MPEG1可以滿足多達16路以上25幀/秒的壓縮速度,在500kbit/s的壓縮碼流和352像素×288行的清晰度下,每幀大小僅為2k。若從VCD到超級VCD到DVD的不同格式來看,MPEG1的352 ×288格式,MPEG2可有576×352、704 ×576等,用於CDROM上存儲同步和彩色運動標視頻信號,旨在達到VCR(模擬式磁帶錄放機Video Cassette Recorder;VCR)質量,其視頻壓縮率為26:1。MPEG1可使圖像在空間軸上最多壓縮1/38,在時間軸上對相對變化較小的數據最多壓縮1/5。MPEG1壓縮後的數據傳輸率為1.5Mbps,壓縮後的源輸入格式SIF(Source Input Format),解析度為352像素×288行(PAL制),亮度信號的解析度為360×240,色度信號的解析度為180×120,每秒30幀。MPEG1對色差分量採用4:1:1的二次采樣率。MPEG1、MPEG2是傳送一張張不同動作的局部畫面。在實現方式上,MPEG1可以藉助於現有的解碼晶元來完成,而不像M-JPEG那樣過多依賴於主機的CPU。與軟體壓縮相比,硬體壓縮可以節省計算機資源,降低系統成本。
但也存在著諸多不足。一是壓縮比還不夠大,在多路監控情況下,錄像所要求的磁碟空間過大。尤其當DVR主機超過8路時,為了保存一個月的存儲量,通常需要10個80G硬碟,或更多,硬碟投資大,而由此引起的硬碟故障和維護更是叫人頭疼。二是圖像清晰度還不夠高。由於MPEG1最大清晰度僅為352 X 288,考慮到容量、模擬數字量化損失等其它因素,回放清晰度不高,這也是市場反應的主要問題。三是對傳輸圖像的帶寬有一定的要求,不適合網路傳輸,尤其是在常用的低帶寬網路上無法實現遠程多路視頻傳送。四是MPEG1的錄像幀數固定為每秒25幀,不能丟幀錄像,使用靈活性較差。從目前廣泛採用的壓縮晶元來看,也缺乏有效的調控手段,例如關鍵幀設定、取樣區域設定等等,造成在保安監控領域應用不適合,造價也高。
總體看來M-JPEG與MPEG1由於技術成熟,是目前DVR市場的主流技術,但兩者的致命弱點就是硬碟耗費量大,且不能同時滿足保安與實時錄像場合的需要。
MPEG-2
MPEG-2制定於1994年,設計目標是高級工業標準的圖象質量以及更高的傳輸率。MPEG-2所能提供的傳輸率在3-10Mbits/sec間,其在NTSC制式下的解析度可達720X486,MPEG-2也可提供並能夠提供廣播級的視像和CD級的音質。MPEG-2的音頻編碼可提供左右中及兩個環繞聲道,以及一個加重低音聲道,和多達7個伴音聲道(DVD可有8種語言配音的原因)。由於MPEG-2在設計時的巧妙處理,使得大多數MPEG-2解碼器也可播放MPEG-1格式的數據,如VCD。
同時,由於MPEG-2的出色性能表現,已能適用於HDTV,使得原打算為HDTV設計的MPEG-3,還沒出世就被拋棄了。(MPEG-3要求傳輸速率在20Mbits/sev-40Mbits/sec間,但這將使畫面有輕度扭曲)。而現在網路上大行其道的數字音樂格式 MP3並不是MPEG3,而是MPEG1的第三層 (MPEG1 Layer3) 。除了作為DVD的指定標准外,MPEG-2還可用於為廣播,有線電視網,電纜網路以及衛星直播 (Direct Broadcast Satellite) 提供廣播級的數字視頻。
MPEG-2的另一特點是,其可提供一個較廣的范圍改變壓縮比,以適應不同畫面質量,存儲容量,以及帶寬的要求。
對於最終用戶來說,由於現存電視機解析度限制,MPEG-2所帶來的高清晰度畫面質量(如DVD畫面)在電視上效果並不明顯,到是其音頻特性(如加重低音,多伴音聲道等)更引人注目。
MPEG2是DVD的壓縮標准,對每秒30幀的720×576解析度的視頻信號進行壓縮,適用於計算機顯示質量的圖像,壓縮後的數據率為6Mbps,它將視頻節目中的視頻、音頻、數據內容等組成部分復合成單一的比特流,以便在網上傳送或者在存儲設備中存放的壓縮。在DVR產品中只有少量採用MPEG2壓縮標准。
還有MPEG-4
MPEG-4是由動態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MPEG)定義的。該工作組隸屬於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曾經制定過兩項被業界廣泛採納的標准:MPEG-1 和MPEG
-2,並因此贏得艾美獎。MPEG-4於1998年設計完成,來自全世界的、數以百計的科研人員為此作出了貢獻。該規范於2000年正式成為一項國際標准。
與MPEG-1和MPEG-2相比,MPEG-4更適於交互AV服務以及遠程監控,它的設計目標使其具有更廣的適應性和可擴展性;MPEG-4傳輸速率在4800-6400bps之間,解析度為176×144,可以利用很窄的帶寬通過幀重建技術壓縮和傳輸數據,從而能以最少的數據獲得最佳的圖像質量。因此,它將在數字電視、動態圖像、互聯網、實時多媒體監控、移動多媒體通信、Internet/intranet上的視頻流與可視游戲、DVD上的交互多媒體應用等方面大顯身手。
當然,對於普通用戶來說,MPEG-4在目前來說最有吸引力的地方還在於它能在普通CD-ROM上基本實現DVD的質量;用MPEG-4壓縮演算法的ASF(Advanced Streaming format,高級格式流)可以將120分鍾的電影壓縮為300MB左右的視頻流;採用MPEG-4壓縮演算法的DIVX視頻編碼技術可以將120分鍾的電影壓縮600MB左右,也可以將一部DVD影片壓縮到2張CD-ROM上!也就是說,有了MPEG-4,你不需要購買DVD-ROM就可以享受到和它差不多的視頻質量!播放這種編碼的影片對機器的要求並不高:只要你的電腦有300MHz以上(無論是哪種型號)的CPU、64MB內存、8MB的顯卡就可以流暢地播放。
可以相互轉換,只要使用相應的轉換工具軟體。
⑶ 壓縮演算法原理
哈夫曼
哈夫曼編碼是無損壓縮當中最好的方法。它使用預先二進制描述來替換每個符號,長度由特殊符號出現的頻率決定。常見的符號需要很少的位來表示,而不常見的符號需要很多為來表示。
哈夫曼演算法在改變任何符號二進制編碼引起少量密集表現方面是最佳的。然而,它並不處理符號的順序和重復或序號的序列。
2.1 原理
我不打算探究哈夫曼編碼的所有實際的細節,但基本的原理是為每個符號找到新的二進製表示,從而通常符號使用很少的位,不常見的符號使用較多的位。
簡短的說,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是為了查找每個符號的通用程度,我們建立一個未壓縮數據的柱狀圖;通過遞歸拆分這個柱狀圖為兩部分來創建一個二叉樹,每個遞歸的一半應該和另一半具有同樣的權(權是 ∑ N K =1 符號數 k , N 是分之中符號的數量,符號數 k 是符號 k出現的次數 )
這棵樹有兩個目的:
1. 編碼器使用這棵樹來找到每個符號最優的表示方法
2. 解碼器使用這棵樹唯一的標識在壓縮流中每個編碼的開始和結束,其通過在讀壓縮數據位的時候自頂向底的遍歷樹,選擇基於數據流中的每個獨立位的分支,一旦一個到達葉子節點,解碼器知道一個完整的編碼已經讀出來了。
壓縮後的數據流是 24 位(三個位元組),原來是 80 位( 10 個位元組)。當然,我應該存儲哈夫曼樹,這樣解碼器就能夠解碼出對應的壓縮流了,這就使得該例子中的真正數據流比輸入的流數據量大。這是相對較短的數據上的副作用。對於大數據量來說,上面的哈夫曼樹就不佔太多比例了。
解碼的時候,從上到下遍歷樹,為壓縮的流選擇從左 / 右分支,每次碰到一個葉子節點的時候,就可以將對應的位元組寫到解壓輸出流中,然後再從根開始遍歷。
2.2 實現
哈夫曼編碼器可以在基本壓縮庫中找到,其是非常直接的實現。
這個實現的基本缺陷是:
1. 慢位流實現
2. 相當慢的解碼(比編碼慢)
3. 最大的樹深度是 32 (編碼器在任何超過 32 位大小的時候退出)。如果我不是搞錯的話,這是不可能的,除非輸出的數據大於 2 32位元組。
另一方面,這個實現有幾個優點:
1. 哈夫曼樹以一個緊密的形式每個符號要求 12 位(對於 8 位的符號)的方式存儲,這意味著最大的頭為 384 。
2. 編碼相當容易理解
哈夫曼編碼在數據有噪音的情況(不是有規律的,例如 RLE )下非常好,這中情況下大多數基於字典方式的編碼器都有問題。
⑷ 常見視頻壓縮編碼格式及含義
視頻壓縮編碼的基本概念 視頻壓縮的目標是在盡可能保證視覺效果的前提下減少視頻數據率。視頻壓縮比一般指壓縮後的數據量與壓縮前的數據量之比。由於視頻是連續的靜態圖像,因此其壓縮編碼演算法與靜態圖像的壓縮編碼演算法有某些共同之處,但是運動的視頻還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在壓縮時還應考慮其運動特性才能達到高壓縮的目標。在視頻壓縮中常需用到以下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有損和無損壓縮:在視頻壓縮中有損(Lossy )和無損(Lossless)的概念與靜態圖像中基本類似。無損壓縮也即壓縮前和解壓縮後的數據完全一致。多數的無損壓縮都採用RLE行程編碼演算法。有損壓縮意味著解壓縮後的數據與壓縮前的數據不一致。在壓縮的過程中要丟失一些人眼和人耳所不敏感的圖像或音頻信息,而且丟失的信息不可恢復。幾乎所有高壓縮的演算法都採用有損壓縮,這樣才能達到低數據率的目標。丟失的數據率與壓縮比有關,壓縮比越小,丟失的數據越多,解壓縮後的效果一般越差。此外,某些有損壓縮演算法採用多次重復壓縮的方式,這樣還會引起額外的數據丟失。 二、幀內和幀間壓縮:幀內(Intraframe)壓縮也稱為空間壓縮(Spatial compression)。當壓縮一幀圖像時,僅考慮本幀的數據而不考慮相鄰幀之間的冗餘信息,這實際上與靜態圖像壓縮類似。幀內一般採用有損壓縮演算法,由於幀內壓縮時各個幀之間沒有相互關系,所以壓縮後的視頻數據仍可以以幀為單位進行編輯。幀內壓縮一般達不到很高的壓縮。 採用幀間(Interframe)壓縮是基於許多視頻或動畫的連續前後兩幀具有很大的相關性,或者說前後兩幀信息變化很小的特點。也即連續的視頻其相鄰幀之間具有冗餘信息,根據這一特性,壓縮相鄰幀之間的冗餘量就可以進一步提高壓縮量,減小壓縮比。幀間壓縮也稱為時間壓縮(Temporal compression),它通過比較時間軸上不同幀之間的數據進行壓縮。幀間壓縮一般是無損的。幀差值(Frame differencing)演算法是一種典型的時間壓縮法,它通過比較本幀與相鄰幀之間的差異,僅記錄本幀與其相鄰幀的差值,這樣可以大大減少數據量。 三、對稱和不對稱編碼:對稱性(symmetric)是壓縮編碼的一個關鍵特徵。對稱意味著壓縮和解壓縮佔用相同的計算處理能力和時間,對稱演算法適合於實時壓縮和傳送視頻,如視頻會議應用就以採用對稱的壓縮編碼演算法為好。而在電子出版和其它多媒體應用中,一般是把視頻預先壓縮處理好,爾後再播放,因此可以採用不對稱(asymmetric)編碼。不對稱或非對稱意味著壓縮時需要花費大量的處理能力和時間,而解壓縮時則能較好地實時回放,也即以不同的速度進行壓縮和解壓縮。一般地說,壓縮一段視頻的時間比回放(解壓縮)該視頻的時間要多得多。例如,壓縮一段三分鍾的視頻片斷可能需要10多分鍾的時間,而該片斷實時回放時間只有三分鍾。 目前有多種視頻壓縮編碼方法,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MPEG數字視頻格式和AVI數字視頻格式。
⑸ MPEG1 、MPEG2、MPEG4 有啥區別
MPEG1 、MPEG2、MPEG4的區別有制定時間不同、應用不同、壓縮標准不同。
一、制定時間不同
1、MPEG-1:制定於1992年。
2、MPEG-2:制定於1994年。
3、MPEG-4:制定於1998年。
二、應用不同
MPEG1是應用在VCD上的,MPEG2是應用在DVD,而MPEG4就是MP4 大多是應用在手機視頻上的。
三、壓縮標准不同
MPEG1是VCD的視頻圖像壓縮標准;MPEG2是DVD/超級VCD的視頻圖像壓縮標准,MPEG4是網路視頻圖像壓縮標准之一。
(5)時間軸上所做的數據壓縮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MPEG-1
1、特性:編碼簡單,用於數字盒式錄音磁帶,2聲道,VCD中使用的音頻壓縮方案就是MPEG-1層Ⅰ。
2、優點:壓縮方式相對時域壓縮技術而言要復雜得多,同時編碼效率、聲音質量也大幅提高,編碼延時相應增加。可以達到「完全透明」的聲音質量(EBU音質標准)
MPEG-2
1、特點:可提供一個較廣的范圍改變壓縮比,以適應不同畫面質量,存儲容量,以及帶寬的要求。
對於最終用戶來說,由於現存電視機解析度限制,MPEG-2所帶來的高清晰度畫面質量(如DVD畫面)在電視上效果並不明顯,倒是其音頻特性(如加重低音,多伴音聲道等)更引人注目。
參考資料:網路-MPEG-1
參考資料:網路-MPEG-2
參考資料:網路-MPEG4
⑹ 數據壓縮
數據壓縮技術主要研究數據的表示、傳輸和轉換方法,目的是減少數據所佔據的存儲空間和縮短數據傳輸時所需要的時間。
衡量數據壓縮的3個主要指標:一是壓縮前後所需的信息存儲量之比要大;二是實現壓縮的演算法要簡單,壓縮、解壓縮速度快,要盡可能做到實時壓縮和解壓縮;三是恢復效果要好,要盡可能完全恢復原始數據。
數據壓縮主要應用於兩個方面。一是傳輸:通過壓縮發送端的原始數據,並在接收端進行解壓恢復,可以有效地減少傳輸時間和增加信道帶寬。二是存儲:在存儲時壓縮原始數據,在使用時進行解壓,可大大提高存儲介質的存儲量。
數據壓縮按照壓縮的失真度分成兩種類型:一種叫作無損壓縮,另一種叫作有損壓縮。
無損壓縮是指使用壓縮後的數據進行重構(或者叫作還原、解壓縮),重構後的數據與原來的數據完全相同;無損壓縮用於要求重構的信號與原始信號完全一致的場合。一個很常見的例子是磁碟文件的壓縮。根據目前的技術水平,無損壓縮演算法一般可以把普通文件的數據壓縮到原來的1/4~1/2。一些常用的無損壓縮演算法有霍夫曼(Huffman)演算法、算術演算法、遊程演算法和LZW(Lenpel-Ziv & Welch)壓縮演算法。
1)霍夫曼演算法屬於統計式壓縮方法,其原理是根據原始數據符號發生的概率進行編碼。在原始數據中出現概率越高的符合,相應的碼長越短,出現概率越少的符合,其碼長越長。從而達到用盡可能少的符號來表示原始數據,實現對數據的壓縮。
2)算術演算法是基於統計原理,無損壓縮效率最高的演算法。即將整段要壓縮的數據映射到一段實數半封閉的范圍[0,1)內的某一區段。該區段的范圍或寬度等於該段信息概率。即是所有使用在該信息內的符號出現概率全部相乘後的概率值。當要被編碼的信息越來越長時,用來代表該信息的區段就會越來越窄,用來表示這個區段的位就會增加。
3)遊程演算法是針對一些文本數據特點所設計的壓縮方法。主要是去除文本中的冗餘字元或位元組中的冗餘位,從而達到減少數據文件所佔的存儲空間。壓縮處理流程類似於空白壓縮,區別是在壓縮指示字元之後加上一個字元,用於表明壓縮對象,隨後是該字元的重復次數。本演算法具有局限性,很少單獨使用,多與其他演算法配合使用。
4)LZW演算法的原理是用字典詞條的編碼代替在壓縮數據中的字元串。因此字典中的詞條越多,壓縮率越高,加大字典的容量可以提高壓縮率。字典的容量受計算機的內存限制。
有損壓縮是指使用壓縮後的數據進行重構,重構後的數據與原來的數據有所不同,但不影響人對原始資料表達的信息造成誤解。有損壓縮適用於重構信號不一定非要和原始信號完全相同的場合。例如,圖像和聲音的壓縮就可以採用有損壓縮,因為其中包含的數據往往多於我們的視覺系統和聽覺系統所能接收的信息,丟掉一些數據而不至於對聲音或者圖像所表達的意思產生誤解,但可大大提高壓縮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