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昨天晚上都在看月亮
A. 月亮為什麼在中秋晚上就看不見了
中秋節典故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B. 晚上星星為什麼比月亮還明亮
首先月亮星星亮不亮並不是取決於星星和月亮本身的亮度,因為太陽每天發出來的光都是差不多的,因此月亮和星星的亮度每天都是一樣的。而我們之所以有時看到星星亮,有時又不亮就是因為天氣的影響,還有周邊的光污染。首先雲層太厚的話,就會把星星遮住,這時候大家看到的星星都非常少,或者是非常模糊,如果是大晴天的話,大家就能夠看到滿天的繁星。當然如果你在城市裡面,周邊的各種發光物體比較多,這就有可能會影響到你看星星。
如果你對星星有興趣的話,我推薦你可以晴天的時候,到山裡面去看。山裡面的星星特別的明亮,比城裡看星星好多了。當然你要是有條件的話,可以配一台天文望遠鏡去探索宇宙奧秘,當然天文望遠鏡一定要選對,因為有些天文望遠鏡挺坑的,還有就是你自己要會用會找星星,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
C. 今天看到月亮了嗎
每天晚上都有月亮的,只是有時候看得到,有時候看不到,有的晚上看不到月亮原因有月亮反射的太陽光被擋住了,像雲層建築之類的,地球和月亮之間的38W千米距離內是沒有天體的,所以只能是地球大氣層內的物體阻擋了月亮反射的太陽光;或是到月亮上的太陽光被擋住了,這個擋住太陽光的就只能是地球,即地球在月球和太陽間。
晚上看不見月亮的時間有每個月的農歷初一,這天晚上都看不到月亮,因為地球遮住了所有的陽光,月球無法這個大鏡子無法反射陽光;當天氣不好,有雲,還有人造光源太多時,也會在晚上看不見月亮,大氣污染太嚴重,工廠排放的廢氣和汽車尾氣遮掩了夜空,大城市情況會比農村嚴重。
D. 我想問一下為什麼月亮不是圓形
1、其實是太陽從側面照到月亮,而我們從正面看見月亮當然是個不完整的,或者太陽從正面照著月亮,而我們側著看,當然不是完整的。
2、白天永遠也不可能看見滿月的,只要地球月亮太陽3者不在一直線上,就不可能看起來是滿月,而晚上看見的滿月是因為我們處與地球陰暗面,背著太陽看月亮,自然能看到月亮被照著的部分。
3、我們看到的月亮上的陰影,不是地球上的陰影,而是看見了月球的背光面,從不同角度觀察月球的背光面,自然月兒彎彎的程度不同。
更多關於月亮為什麼不是圓形,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7bfff71616091494.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E. 月亮在什麼時候會那麼圓
月亮最圓滿明亮的時刻是在「望」時。什麼是"望」? 每逢農歷初一,月亮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月亮被照亮的半球背著地球,我們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著地球,於是我們看到了圓圓的月亮,稱為「滿月」,也叫「望」。根據農歷歷法規定,朔所在這一天為每月初一日。但同是初一日,朔可能發生在凌晨,也可能發生在晚上,而且每個朔望月本身也有長有短。這樣,月亮最圓滿時刻的「望」最早可發生在十五日的凌晨,最遲可出現在十七日的早上。
眾所周知,陰歷是以月亮繞地球運轉為規律而制定的,所以它與月相對應的很准確。但農歷是綜合陰歷、陽歷優點混合而成的,這就難免會有誤差,當人們把農歷初一定為「朔」時,「望」則要視月球運轉情況而定,通常,它會出現在農歷十五、十六兩天。
導致滿月遲來的根本原因,是由於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速度不恆定引起的。受幾百種因素干擾,月球繞地球公轉速度有時快、有時慢,從「朔」到「朔」或從「望」到「望」,所經歷的平均周期是29.53天,但最長與最短周期相差13個小時。如果「望」以前月亮的「腳步」慢,則從「朔」到「望」可能要走16-17天,所以會出現「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甚至是十七圓」。
當月亮運行到對地球來說正好跟太陽相反的方向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一輪圓月,
這叫「望」。
當月亮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時,月亮被太陽照亮的半面正好背著地球,我們看不 見月亮,這叫「朔」。
由「望」到「望」,或由「朔」到「朔」,平均起來需要29天12小時44分,
這叫一個朔望月。
朔一定在農歷的每月初一。
朔之後平均起來要再經過14天18小時22分才是望,
因此,望月常常不是發生在十五的晚上,而是十六的晚上,
俗話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就是這個道理。
由於月亮環繞地球的公轉速度並不均勻,有時快,有時慢,由此,
朔望月的長度與其平均值可以相差到6個小時,因此,望月也可以延遲到十七晚上才發生。
當然,如果朔發生在初一的清晨,那麼望會發生在十五的晚上,
因此,望恰好發生在中秋夜的年份也是有的。
F. 月亮為什麼看我
夜晚,我們走在路上,皎潔的月光下,會看到月亮好像看著我們和跟著我們走,我們停下來,月亮也不動了,似乎月亮在跟著人走一樣。
其實,月亮是不會看著我們和跟著人走的。我們產生這種錯覺,一是因為月亮是太空中離地球最近的星球,月亮與地球之間的距離約38萬千米。當我們在地球上行走A百米或幾十千米時,對於幾十萬千米外的月亮來說,簡直和沒動一樣。所以當我們抬起頭來看月亮時,由於它與人之間的距離和角度沒有發生變化,就會覺得月亮一直在跟著人走。同時,月亮周圍沒有什麼東西能遮擋住它的光芒,不是它跟著我們走,而是我們走到哪兒也走不出它的范圍,就像孫悟空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一樣。二是因為相對運動產生的錯覺。當我們邊走邊看路旁的樹木時,視線和樹木之間的角度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所以我們知道人在動,樹沒動。我們在看月亮時,由於月亮距離我們很遙遠,不管我們跑得多快,我們的視線和月亮之間的角度變化太小,肉眼感覺不到,所以始終覺得月亮在跟著人走,就像坐在開動的火車上,我們會感到兩邊的樹木、田野在移動,其實這只不過是火車在移動而已。
月亮跟著人走,並不是月亮在走,而是我們人在走。
G. 阿媽走月亮都看到了什麼
看到了小水塘水塘里的月亮鵝卵石星星,聽到了秋蟲唱歌鳥拍翅膀破拉聲,聞到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走月亮》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是作家對童年時代美好的回憶,充滿童真童趣。我國南方一些地區的習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戶外月光下遊玩、散步、嬉戲,為「走月亮」。
「走月亮」不同於在月光下趕路,也不是滿懷心事地走在月光下,而是特意到月光下走,散步,因此「走月亮」的說法充滿了詩意。
(7)為什麼大家昨天晚上都在看月亮擴展閱讀:
讀著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進一幅如詩、如夢、如世外田園般的畫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媽牽著「我」的小手,走啊走,走過村頭,走過大道和小路,走過小溪和水塘,走過溪岸和拱橋;
走過果園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靜,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蟲鳴、鳥飛、溪流、人語,無不充盈著溫馨、甜美之情。
本文的語言優美,如詩如畫,很容易使學生深入文本,得到情感的體驗,激起孩子們愛的漣漪,使情感得到全面的升華,與作者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