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巴菲特花費一天時間讀書
⑴ 身價千億美金的巴菲特,為何過得卻像一個「普通小民」
巴菲特是一個傳奇,無數人對其頂禮膜拜,在投資界被稱為神一般的人物,其一舉一動無不受到人們的關注。很多人或許會認為股神巴菲特這樣的超級富豪的生活一定很奢華,其實不然。盡管巴菲特坐擁無數財富,但他的生活作風就是一個十足的「普通老頭」,其生活上的開支恐怕和我這樣搬磚的差不多。
據統計,巴菲特目前的資產超過了1000億美元,這是什麼概念?想想咱們國內風光無限的馬雲和馬化騰,其身價也都不過400億美金,巴菲特的身價比雙馬加起來還多。而就是這樣一位超級大富豪,在過去的50多年裡。基本上一直在麥當勞吃早餐,要麼是2.7美元的兩個香腸餡餅,要麼是3美元的雞蛋芝士麥,或是3.5美元的餅干,花費從基本上未超過5美元。而他的住所也更讓人嘖嘖稱奇,並不是豪華大庄園之類的,他現在依然住在1958年以3.15萬美元買的房子里,然後開一輛不到40萬人民幣的凱迪拉克!
巴菲特的生活也非常節儉,他很少出席宴會,不抽煙,幾乎不喝酒,有點喜歡喝可樂,不賭博,不住豪華酒店,一身衣服穿到破為止,據說他的一個錢包用了20年。巴菲特買東西還喜歡用打折券,據說,有一次他請比爾蓋茨吃麥當勞就是用的優惠券。
對於普通升斗小明而言,努力賺錢無非就是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生活罷了。而巴菲特的境界太高,普通小民確實無法理解身價千億美金的他到底圖個啥。有人戲言:或許巴菲特除了賺錢而已經不會生活了。下面有關於巴菲特的幾個真相:
1、巴菲特在50歲後才成為億萬富翁,99%的財富都是50歲後掙到的,所以活得長也是投資成功的重要條件。2、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是世界上最貴的,1股達到了30萬美元,將近200萬人民幣。3、巴菲特是生活的失敗者,他經常找不到燈的開關,搞不清牆壁的顏色,連開收音機和啟動 汽車 都有困難,老婆生病了也不會照顧。4、巴菲特每天會花6個小時讀書,60年如一日。5、巴菲特注重價值投資。他最具代表性的投資包括可口可樂、華盛頓郵報、蘋果、美國運通、中石油、比亞迪。6、與巴菲特共進午餐每年拍賣一次,款項捐給美國慈善機構,至今已經19年,今年的拍賣價格是456萬美元。中國的段永平、趙丹陽、朱曄、孫晨宇都靠拍賣和巴菲特共進過午餐。巴菲特的午餐定價並不高,主要是被炒作了起來。9、巴菲特累計慈善捐款310億美元。
⑵ 世界頂級富豪都是怎麼讀書的
你肯定知道比爾蓋茨很有錢,可是你知道嗎?比爾蓋茨也讀了很多書!
其實,不光是比爾蓋茨,巴菲特、扎克伯格,這些世界頂級富豪,可能比你想像的要努力得多,讀書是他們共同的愛好,也許這一點就足以造就人與人之間很大的不同。
1
比爾蓋茨:每周讀一本書
作為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頂級富豪,比爾蓋茨讓人難忘的,除了他那天文數字般的財富總額,還有他讓人驚嘆的閱讀量。
在比爾蓋茨的個人博客中,他如此寫道:「從小時候起,我平均每周讀一本書。即使時間無法掌控,我也擠出大量時間來讀書。」
「每周讀一本書」的習慣被比爾蓋茨延續了一生,一直到現在,他還是每年保持閱讀50本各種類型的書籍。比爾蓋茨的閱讀興趣非常廣泛,各個門類都有他的心愛之作。每年他會從自己一年的閱讀經歷中選出一部分,推薦給大眾。
就在這個月的月初,比爾蓋茨發布了2017年的閱讀推薦,其中既包括探討社會歷史問題的《黑旗:ISIS的崛起》、探討美國經濟社會制度的《法律的顏色》,還包括小說和傳記,如約翰格林的言情小說《刨根問底》。
除了閱讀和推薦,比爾蓋茨還會很認真地撰寫書評。鑒於他個人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各大出版商也都非常重視蓋茨的書評,會通過他身邊的工作人員推薦自己的新作,但是工作人員往往這么回答:「我們管不了比爾看什麼書,他想看什麼就看什麼。」
2
沃倫巴菲特&查理芒格:是商人,更是讀書人
「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沃倫讀書之多,我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我的孩子們都笑話我。他們覺得我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這段話出自查理芒格的經典著作《窮查理寶典》,查理芒格是沃倫巴菲特最親密的夥伴,二人共同創辦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是歷史上最為成功的投資公司之一,這本書記錄了他們的所思所想。
無論是查理芒格還是沃倫巴菲特,二人都在「富豪」的身份之下隱藏著「讀書人」的身份。
有一次查理芒格去趕飛機,因為安檢耽誤了時間,導致芒格錯過了自己的航班。沒想到芒格一點也沒有生氣或者著急,反倒是安心地在候機廳坐了下來,拿出一本書讀起來。他說:「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我手裡有一本書,就不會驚慌。」
巴菲特也在其他場合說過:「學習投資很簡單,只要願意讀書就行了。」據說巴菲特每天要讀16本不同的公司年報,此外還要閱讀大量的相關書籍。他還經常向比爾蓋茨推薦好書,據說影響了蓋茨的《商業冒險》一書就是巴菲特推薦的。
3
扎克伯格:專門拿出一年讀書
除了蓋茨、巴菲特這樣的老牌富豪,新一代的企業家也在讀書,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就是其中的代表。
扎克伯格有一個特殊的習慣,他每年會給自己設置一個挑戰,作為全年的目標。比如有一年他的挑戰是「學會漢語」,結果還真的學得不錯。2015年,扎克伯格的計劃是讀書,他把這個計劃稱為「書香一年」(A Year of Books)。
開始計劃後,扎克伯格就投入到了大量的閱讀之中。作為社交網路的開創者,他也沒有忘記在這個過程中和粉絲互動。他開設的讀書頁面吸引了3000萬人關注,扎克伯格在這個頁面上分享自己的讀書進度,寫下他的心得體會。
一年下來,扎克伯格讀了數十本各類書籍,每本都留下了很有想法的點評。其中最讓中國讀者親切的,就是中國科幻大咖劉慈欣的名作《三體》。扎克伯格評價《三體》:「最近一直在讀經濟和社會科學的書籍,這本小說將會是一個絕妙的放鬆。」
⑶ 90歲喝可樂、吃漢堡卻如此長壽,巴菲特是怎麼做到長壽的
股神巴菲特是我非常敬仰的投資大神,已經90歲了,但我們看到巴菲特的報道,幾乎每次都可以看到他在吃漢堡和可樂,他確實是這樣的,每天離不了這兩樣東西,而這兩樣東西恰恰是我們心目中的垃圾食品,吃了垃圾食品還能如此高壽?果然牛人吃啥都能長壽,吃只是長壽的一個方面,千萬不能一偏蓋全。
另外,巴菲特每天會花五六個小時的時間都是用來讀書看報,他能夠做到如此精明的投資,就來源於這一愛好,果然是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也能使他的腦筋飛快轉動,無時不刻去思考一些事情,只有不斷思考的人才不會得腦部疾病。巴菲特還有一項快樂的愛好,這是一般人學不來的,便是做慈善。他自己說自己花的錢不到自己一生賺的錢的1%,剩下的99%他都要捐出去,因為這些錢對他自己沒有用處,把錢捐出去才能使自己輕鬆快活。上帝只獎勵不斷奔跑積極向上的人,這些人的壽命都會遠超常人。我們雖然不可能書寫巴菲特的傳奇,但也可以向他一樣去運動、去思考!
⑷ 西方禪師:傑克遜、喬布斯與巴菲特
禪,來自佛教,自六祖慧能以降,「眾生皆有佛性」,因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由此,禪擺脫了佛教的繁復沉重,開啟了「直至人心、見性成佛」的直覺之道並大放異彩。
西人說,禪即心學。具體就是,在每一個生活工作的當下,保持覺悟,直面本質,修煉自心,突破自我,超越局限,獲得遼闊通達的智慧。
由於個人偏好,姻緣巧合而闖入禪學一隅,擠進窄門,竟然於微塵中見大千。想想自己喜歡的籃球、蘋果產品和投資,在千差萬別中發現了一條隱秘的通道,擔水砍柴皆能悟道,行住坐卧都是修行,所有偉大之中總有禪的玄機。
於是,把籃球禪師菲爾傑克遜、蘋果教父斯蒂夫喬布斯和投資之神沃倫巴菲特隔空牽手,讓這個時代的偉大人物在東方智慧里拈花一笑和心領神會。
喜歡籃球的人對美國NBA籃球主教練菲爾·傑克遜一定如雷貫耳。他在執教芝加哥公牛隊和洛杉磯湖人隊的時候獲得了一個重要的稱號,就是禪師「Zen Master」。
傑克遜的執教展現出來一種不為所動、超然物外的沉靜和自如,充滿東方禪學的味道,猶如功夫巨星李小龍所主張的武學精神,在迅猛搏擊中體悟沉靜之美。
在《11枚戒指:禪師菲爾·傑克遜自傳》這本書里,我們了解到,傑克遜生於牧師之家,作為球員跟隨紐約尼克斯隊贏得2個總冠軍,身為教練獲得過11個NBA總冠軍,以13個總冠軍成為NBA歷史上獲得總冠軍個數最多的人。這是籃球運動史上最燦爛驕人的成就。
他熱愛閱讀,痴迷東方神秘主義,經常採用奇特的訓練方法,臨場指揮更是如如不動,泰然處之。他創立了玄妙的三角進攻,其精神是分享球權和無球跑動,充滿動如脫兔靜如處子的禪學意味。
傑克遜則是球員的心靈之師,從宗教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勵球員夠釋放更多的內心能量,追求更高的籃球技藝和團隊成就。
釋放,這就是本書的主題詞。用他學到的宗教禪意和世界各地領袖們的思想精華,釋放了喬丹、釋放了羅德曼、釋放了奧尼爾,也釋放了科比——把他們的心靈從狹窄的「小我」中釋放出來。正如那句話,沒有人能夠低估一顆追求總冠軍的心。
菲爾傑克遜的高足、湖人隊超級球星科比·布萊恩特從最初的倔傲不馴到精神意志的脫胎換骨就得益於禪師的禪學激勵。巧合的是,科比是李小龍的忠實擁躉。
在禪師傑克遜的調教下,科比在洛杉磯湖人隊取得了5枚總冠軍的輝煌成就,締造了湖人王朝。
在《科比24》這本書里,他說,我站在場上的時候,無論是怎樣的熱鬧喧天和激情澎湃,往往感受安靜的力量,能清晰聽到內心的聲音。尤其是在激烈的比賽中,我極度專注,但也主動從賽場脫身出來提醒自己把持高度自我覺察,閱讀比賽。
科比追求運動中的平衡和完美,這也是他從李小龍中國武術中悟出的「道」,將中國武術和籃球運動巧妙融合,在功夫潛移默化地影響下建立起自己的運動哲學。
正如他所說,我鍾情於24號,不是為了比籃球之神邁克爾喬丹的23號大1號,而是因為,一天有24小時,就像上帝給每個人相同的24次機會,要將精力全部放在比賽和訓練上。
無獨有偶,在美國的商業史上,有幾個人醉心禪修。最有名的當屬蘋果教父喬布斯。
他是當世最偉大的企業家之一,也是一名虔誠的禪宗教徒。他17歲遠赴印度尋找聖人學禪,18歲追隨日本禪師乙川弘文學習曹洞宗禪法,從此禪深刻影響了他的一生。
用禪宗來說,12條准則就是行持「戒定慧」。喬布斯的表達是「stay hungry,stay foolish」,中文的達雅翻譯就是,求知如渴,篤行若愚。
喬布斯終生堅持打坐禪修,直到年老工作太忙的時候才有所暫停。他以禪的直覺思維印證覺悟智慧,以書法藝術精髓錘煉產品。
iPhone、iPod、MacBook等產品,簡潔優雅,深得禪意之美。喬布斯的婚禮和葬禮都採用了佛教儀式,這是虔誠的供奉和心靈的皈依。
一個完全生活在西方商業社會最發達的美國人,竟然對東方直覺智慧如此痴迷,而那些在東方智慧里的生活的人們,卻對西方的資本主義一往情深。這是一種巨大的悖論和吊詭。
這些人是東方神秘主義禪學思想的真正踐行者。他們把禪學智慧化為實實在在的生活原則,一絲不苟、飽含謙卑地奉行在生活之中,自我突破,不斷精進。他們是這個時代的偉大心靈和修行勇士。
美國股市的傳奇人物沃倫·巴菲特是另一個禪師。他的偉大之處在於始終能從財富涌流的熱鬧中退場,主動避居邊緣,以禪者智慧開創一個熱氣騰騰的創富投資故事。
巴菲特說,當人們貪婪時,我充滿恐懼,而當人們恐懼時,我卻會貪婪地買入股票。
這種對於人性的洞察和對心性的把握,與東方禪學具有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用稻盛和夫的話說,炒股就是磨煉心性,升華人格。
股市千變萬化,瞬息萬遍,每一刻都在變動,如果不能保持一種定力,就會在盲目之中頻頻犯錯,最終耗散金錢和人生意義。
股市,是人性和心性的試驗場。在財富涌流的地方,一個人如果能夠保持著自己內心的禪定克制,就是戒除貪嗔痴,就是正心誠意和修齊治平的修行。
股神巴菲特至今仍生活在奧馬哈小鎮,仍住在多年前買下的一棟房子里,每天讀書、吃糖和喝可樂。生活簡朴,猶如隱士。
這座房屋建於1921年,佔地5830平方英尺,約541.62平米,內有5間卧室;車庫面積約400平方英尺,即37.16平米。1985年,巴菲特花費3.15萬美元買下,其後便一直居住於此,這也是巴菲特唯一一套常住房產。
美國的小鎮出了很多大師,比如美國文學史上的大文豪威廉·福克納、寫下《瓦爾登湖》的梭羅。他們對自然主義充滿嚮往,想像力活躍,有耐心,善於觀察揣摩,純朴真誠而又不聲色犬馬,有藝術家的敏感和禪者的直覺。
巴菲特的禪定來自於主動從熱鬧之中退場,遠離瘋狂人群與噪音,不被誘惑干擾,在靜謐溫和的環境里冷眼旁觀,既關照股市的起伏動盪,又能抱持洞察定力,始終做出正確的決定。
巴菲特是股市上的禪師。他說,如果一隻股票你沒有打算持有十年,你就不應該買入。這是對大趨勢的深刻洞見和全然把握,而不是因動而動,自亂方寸。
《六祖壇經》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禪定,在於對外境的疏離、洞察和融入,同時也是對內在的平靜、恆定和真如之態。
許多人用巴菲特的理論去炒股,但難以學到真髓。巴菲特說,我不過就是找到幾個重要的基本原則,然後徹底地執行。這就是知行合一的智慧。
所謂原則,就是有所為和有所不為,是一種戒的狀態。主動放棄,不做什麼,叫戒。堅持要做的,抱元守一,叫定。做什麼和不做什麼之間構成的是一種相互融合、渾然一體的存在,那就是禪定。
這有一點像李小龍的截拳道,他總是在全然地觀照對局,既沉浸其間,又超然物外,一旦對手發動,他就會當機立斷做出果斷堅決的回應。
以動作力量和快速應變為宗旨的武學,本質上卻是一種安寧祥和、渾然一體的定靜。不得不說,這是以不變應萬變,也是止與觀的不二法門。
巴菲特的禪定就是既能真切感知股票市場當下的存在,也能預知未來可能的變化。菲特的傳記《滾雪球》中說,股市是非常動盪的,暴漲暴跌乃為常態,是世事無常最極端的領域之一,但要記得價值投資的原則,即「護城河」加上「安全邊際」,簡單說來就是在有安全邊際的前提下買入那些有很深的護城河(低估值)公司並長期持有。
股市動盪不安、暴漲暴跌乃為常態,貪婪和恐懼如影隨形。在股市這樣一個充滿變數也充滿著無限可能的地方修行以證悟空性,遠比一個不問世事的人在深山老廟里靜坐修行要復雜得多,但也有效得多。
正如李國飛所說,股票價格其實只是一個幻象,是無數市場參與者無數顆心相互碰撞形成階段性共識後所衍生的,這個幻象的形成包含了一系列非常脆弱的假設,包括基本面的、宏觀面的等等。假設隨時都可能發生改變,從而又不斷生成新的幻象,這也是一種「緣起性空」。
巴菲特是真正的智者,他洞察到眾人情緒的波動會引發股價的重大波動,或者說股價波動乃眾生心動。我們努力尋找股市波動的規律,但這種規律亦如夢幻泡影,需要經常根據投資環境的變化作出大大小小的調整。投資有風險,越理解緣起性空、心生萬法,就越能理解投資的本質:順應國運大勢+時間的復利。
⑸ 你們覺得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讀書,有這三大好處:
讀書,讓知識更豐富
每個人一生體驗、接觸的事物是有限的,但書中的知識卻是無限的,多讀書,才會了解自然萬象,人情百態,世事變遷。
想一想,不出家門,只要捧上一本書,就可以縱覽古今,品讀中外,領悟文人墨客的思想,分享商賈大亨的經歷,可以向孫子請教兵法,跟海明威談鬥牛,還可以與司馬遷談天下大事——多麼美妙、多不可思議?!
無法親身經歷、親自嘗試的事,通過讀書,完全可以體驗、領略。多讀書,可以增長知識、擴大視野,陶冶情操,超值!讀書,讓生活更美好
讓人更安靜
讀書本身,就需要安靜下來,靜坐一處,捧卷細讀,認真思考,方能體會書中萬千氣象。
身靜則心靜,「靜能生慧」,當你靜下來閱讀,沉下心思考,智慧就會升起,煩惱的事、糟心的一地雞毛,就會找到合適的方法去面對,就會有能力去解決,而不是陷在其中,心緒難平,無法擺脫。讓人更包容
托爾斯泰說「了解一切,就會原諒一切」。
讀書的最後,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理解這個世界,不是想當然,不是迴避不理,而是,更深刻地知道,每個人都是唯一,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和陰暗面,只有接納、包容和理解,世界才能和諧共生。
讀書不一定幫你解決問題,卻能給出一個更好的視角,去看待人、事、物,多角度認識問題,而不只以自己為標准、囿於自己的想法,不肯接納和承認他人的不同。
我們要做的,是求同存異,多看對方的好處,不總盯著對方的缺點,否則,只會深陷問題,越想越氣、越氣越煩,鑽牛角尖,進死胡同,出不來。讓收入更高
那些事業有成的人,常常是讀書很多的人:
巴菲特每天讀書30分鍾以上,比爾·蓋茨的閱讀習慣從小到現在從沒變過,小學學歷的李嘉誠終身都在讀書學習。
日本著名經濟類雜志《PRESIDENT》的調查顯示,收入越高,讀書時間越長。
年收入500~900萬日元的人,每天讀書僅為5~30分鍾,但年收入1500萬日元以上的人,每天平均將30分鍾以上時間用於讀書。
知識豐富的人,內心才豐富,思維活躍,眼光長遠,做事有方法有策略,當然會成功。
讀書不僅豐富你的腦袋,還會豐足你的錢袋讀書,讓內心更強大
莊子說:「節飲食以養胃,多讀書以養膽」。
讀書多,就明理多。理直則膽氣壯,做事說話膽氣足,不畏懼,不膽怯,不前怕狼後怕虎,猶豫不決。
內心強大,不是征服了什麼,而是能承受什麼。
讀書可以讓你了解,世事不是一成不變,不是按部就班,曲折、磨難才是常態,哪怕有艱難困苦,也迎難而上,毫不懼怕。
讀書多,見識就廣。不人雲亦雲,不信謠傳謠,哪怕有再大的風浪,也不偏聽偏信,風雨不動安如山。讀書的好處實在太多。
信息爆炸時代,好多人喜歡用手機進行碎片化閱讀,沉下心去看一本好書,變得十分困難,而碎片化閱讀,對於系統提升思維能力幾乎無益。
真正有所建樹,一定要通過系統閱讀,讀好書,來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培養自己的品性,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
⑹ 巴菲特每天閱讀6小時!孩子,拉開人生差距的不是能力,是閱讀力
【哈嘍,大家好,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閱讀育兒好文哦】
引言:開學之際,謹以此篇文章獻給還沒有對孩子閱讀力重視起來的家長。
要開學了,家長群里的媽媽們紛紛在討論這個假期孩子們的收獲,有一個孩子讀了有上百本書,而有的孩子連學校規定的必讀書都沒有看完。你家孩子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為什麼現在的學校和家長都越來越重視閱讀呢?
01孩子為什麼要閱讀? 讀書和終生學習,是孩子用最低的成本,提高自己的知識、眼界和人格的最佳途徑。
巴菲特,是有史以來最優秀的投資者之一,當翻開有關他的報道,無一例外都包含了這樣一段文字「 巴菲特每天閱讀6小時!」 原來他也並不是生來就是「奧馬哈先知」(因為他出身在奧馬哈),他也曾經只是個普通的孩子,這可能就是他能夠如此成功的秘密之一。
因為記得在一次線下見面會上,有一個17歲的青年問巴菲特,怎麼樣才能和你一樣,成為一個偉大的投資者?沒想到巴菲特的回答卻是如此簡單:讀一切可讀之物!因為他還只是個10歲的孩子時,就已經把奧馬哈市圖書館里,所有關於金錢、經濟、投資的書都讀完了!
來看看這樣一個表格,不知道你會有什麼發現?這張表上的這么多頂尖成功人士都如此熱愛閱讀,更加堅定了我心中對於閱讀的看法。「書中自有黃金屋」,原來這並不是罔論。這是一個特殊的時代,正在瘋狂獎勵著會閱讀的人。 一直知道閱讀對孩子很重要,但是不知道閱讀能有如此重要!
都說不用讀太多書,在社會大學成長起來的人成就會更大,但是看看這些世界頂尖級優秀人士,他們從小就是閱讀的狂熱愛好者。很多人佩服的極具創造力的天才埃隆·馬斯克,既能陽能汽車,也能造宇宙飛船的,年輕時每天讀兩本書!
未來人工智慧化越來越普及,對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影響越來越深入,只有具備了社會應對能力的人才能夠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以順應這個時代的快速發展。
錘子手機的羅永浩說,「我學歷不高,但我是讀過書的人」。知識付費的開拓者,羅輯思維的羅振宇,創立的一個關於知識付費的得到APP獲得了大家的熱切追捧,可以說是 閱讀拉開了人與人生差距,而這個差距,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了,一點也不為過。
換句話說,學習力就是競爭力。而閱讀力,又是學習力最重要和最集中的體現。所以,對我們這一代父母來說, 為孩子深謀遠慮的唯一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棋是,培養孩子的終身閱讀習慣和能力。 上培訓班費用很貴,而書只要幾十元一本,相比而言,書更加便宜,哪怕沒有錢上培訓班,只要孩子愛上閱讀,大量閱讀,終生閱讀,從長遠的效果來說也比不讀書強太多了。
02光讀書還不夠,還要有閱讀力。閱讀力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什麼是閱讀力?我所理解的閱讀力就是理解書中的知識並靈活運用於實踐,擁有獨立思考能力。推動世界前時的一定是創新力,而創新的源動力就是獨立思考能力。
在我們的孩子還在看動畫片時,早在他5歲的時候,巴菲特就開始有了成為富翁的夢想。巴菲特的成功並不是那麼高深,他數年如一日只堅持同一件事,但是很少有人能夠達到他的高度,因為他從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培養了一個很好的習慣:通過大量閱讀去汲取知識。在他11歲時讀過《賺到1000美元的1000種方法》,他就立即去實踐書中的方法,買了一個彈子機放在理發店,把收入分一半給理發店,他僅靠這個方法就掙到了1000美元!
現在存在於我們這個世界上的很多思想流派,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很多都已經成為了經典,變成了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而前人的智慧是一直指引我們前行的參考。我們只有把現有的最經典,最先進的成果研究透徹了,才可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體系,而這些成果就是他們寫下來的書。所以我們的孩子們要不停地看書,而且在 這種與經典理論,先進思想碰撞中,必將激發出更多的靈感,發展出更加多樣化的創新理念。
巴菲特堅持幾十年如一日這樣閱讀,並運用於實踐中的成果,大家都知道了,他經過不懈努力,在投資領域里深耕細作,成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家,曾經一度成為世界首富。他已經不再為錢而發愁,當年他立下的鴻圖大志「要在30歲前成為百萬富翁」已經實現!而當年那個孩子的一千美元,變成了百億美元,因為僅在過去的2018年,他的個人凈資產高達令人驚嘆的840億美元。
但是人們驚訝地發現,長大了後的這個孩子,卻仍然每天堅持閱讀6小時,花費每天的80%的工作時間在思考和閱讀上。因為這就是他得以成功的法寶! 閱讀,已經融入了他的生命,成為了他每天與呼吸一樣平常的事情了。
他的合夥人查理·芒格說,光天天閱讀還遠遠不夠,你必須要有一種能力去抓住想法,並作出明智的行動。這種能力就是閱讀力。
在上面那張神奇的表格里,這么多億萬人生的人生經歷證明了,會閱讀,會應用閱讀的人更容易成功。今天會閱讀的人,並不是像原來的只讀八股文的「百無一用是書生」,而 這樣的閱讀力+執行力,是需要基於大量的積累基礎上才能習得的 。 這積累,不光是閱讀的數量,還有閱讀力的積累。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家庭除了老師要求的書,連一本其它多餘的書都沒有,就算是教師家庭也是如些,就像李欣頻家就是典型的教師家庭,除了學習的書以外,一本閑書都沒有。而有的讀者告訴我,她家的孩子雖然是讀完了上千個繪本,卻也並沒有由此獲得很強的閱讀能力。 很多孩子只是死讀書,讀得頭腦僵化,不願意冒險,只有勇於把書中的東西變成自己獨到的思想,並勇於實踐的孩子,才能算得上是會閱讀的孩子。所以孩子不光要讀書,還要有閱讀力。
03為什麼要加強孩子的閱讀力?
高質量的閱讀力能給孩子帶來超凡的競爭力。
在阿德麗安·吉爾的《閱讀力》系列中,閱讀的最高能力就是轉化力,讀了一個故事後讀者的想法或者發生改變或者由此產生新的認識或新的視角。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同樣起點的人,為什麼有的人就是能夠異軍突起?馬雲創造了電商的概念,馬化騰創造了移動社交的概念,ofo創造了共享單車的概念。創新就能夠代表生產力。到我們孩子長大的年代,智能化越來越普及,很多行業都被機器所替代,所以 以後的時代,最需要的是什麼能力呢?思考力,未來只有思維模式領先的人才有可能在競爭中取得長久的發展。
讓我們來看一下高質量的閱讀能為我們的孩子們帶來些什麼?
1,閱讀能夠給孩子帶來系統化思考:
每一個高手在自己的領域里,都積累了海量般的知識,而且他們大腦中的知識質量是遠遠高於普通人。巴菲特每天正以6小時閱讀的絕對優勢,把場內所有大腦都絕塵於千里之外。而他選定的接班人們,無一不具備了這種瘋狂的特質!
高手們的知識,往往都是成體系化存在的,這樣能讓他們在各種場景下取用自如。合理的知識結構,也為他們解決問題提供了幫助。不靠大量的閱讀是無法形成這樣的知識體系的。
所以看孩子喜歡哪一個領域的,可以閱讀這個領域的所有書籍。 大量的閱讀能夠給孩子構造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體系。
2,閱讀能夠給孩子帶來高水平的思維模式:
在這個智能化越來越普及的年代,未來只有思維模式領先的人才有可能在競爭中取得長久的發展。
「站在巴菲特身後的巨人」查理·芒格到底有什麼厲害的呢?答案就在於他的思維模式。據說他總結了150個思維模型,也就是150個高深的概念,只要能夠掌握這些概念,就能夠了解這個世界上的最先進的思維模式。
一旦建立了這種思考框架,你不僅會慢慢意識到,自己已經是同齡人中效率最高的人之一,還將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預測到別人預測不到的未來。也就是說, 一個高手必然要具備高水平的思維模式,才會立於不敗之地,而這些高水平的思維模式無不來自大量的閱讀。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能夠有大量閱讀書籍的習慣,無疑就能夠接觸到並慢慢具備這樣的思維模式。
04如何提升孩子的閱讀力?
給孩子大量讀書是提升孩子閱讀力的最好選擇,哪怕你的孩子已經12歲了。
有人會覺得孩子識字了,就不用讀書給孩子聽了,其實提升孩子閱讀力,最重要的一點是,從小做好親子共讀,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培養孩子的終身學習習慣。 因為實現終生學習的最佳途徑,就是閱讀大量優秀的書籍。
如何為孩子讀書?推薦這本《朗讀手冊》,這是一本經典的親子共讀指導書,是取材於美國家庭,以親子共讀做得還算不錯的美國家庭為例,有親子共讀和沒有親子共讀家庭的孩子,居然差距是如此之大。
一個孩子的知識能力取決於他的詞彙量,特別是生僻字的詞彙量,而生僻字的獲得,只能是通過閱讀才能夠做到。有的孩子聽到了1500萬詞彙量,而有的孩子能聽到4500詞彙量。一個孩子3-6歲時,在他整個幼兒園階段的時間是700小時,而在他課外的時候,則是52000小時。所以家庭的親子共讀,比學校的閱讀更重要。
那為什麼孩子大了也是要讀書給他聽呢?因為還是會有很多生僻字需要讀給孩子聽的,大的孩子選擇面會越來越窄,多讀一些與他平時選擇的書不一樣的書,會開拓更多的知識面和思路。
「互動式閱讀」,是親子共讀的最佳方式。《閱讀力》里提到,一項名為《如何讓小朋友變得更聰明》的研究顯示,「互動式閱讀」可以將孩子的智商提高六個點以上,而且,越早開始,益處越大。 所以我們要經常陪孩子共讀一本書以後,鼓勵孩子說來聽聽,孩子講故事。
還是巴菲特說的,「每天閱讀 500頁,然後你會發現知識是如何起作用的,它的威力就像是復利。」 讀書和終生學習,是孩子用最低的成本,提高自己的知識、眼界和人格的最佳途徑。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里,左師公觸龍勸諫趙太後時,曾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是為孩子的將來做長遠的打算。所以每天給孩子讀書吧,親子共讀,是你給孩子最好的一份禮物。
⑺ 沃倫•巴菲特是如何閱讀這么多書的
沃倫•巴菲特將自己做出的許多重大投資決定歸功於自己貪婪的閱讀習慣。他說,他每天早上都要仔細閱讀幾份報紙,他估計自己一天中80%的時間都花在閱讀上。
這位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有一次被問及成功的秘訣時,他指著一堆書說:「每天讀這樣的500頁。」知識就是這樣發揮作用的。它會累積起來,就像復利。你們所有人都能做到,但我保證不會有很多人會做到。」
成功人士傾向於選擇有教育意義的書籍和出版物,而不是小說、小報和雜志。尤其是,他們痴迷於從其他成功人士的傳記和自傳中獲得指導和靈感。
有許多成功人士輟學或放棄正規教育的例子,但顯然他們從不停止學習。閱讀是他們成功的關鍵部分。
⑻ 巴菲特說自己每天看500頁書,他到現在看了多少頁了
都21世紀了,完全沒有想到竟然還有人相信這樣的鬼話,他說自己每天看500頁書,你可以自己在現實當中實踐一下,看你每天能不能能夠做到這樣的水平,就算你每天啥都不幹,一天也看不了這么多書,所以巴菲特這句話完全就是在胡扯。當然別人可能有特異功能,能夠做到這種地步,就當我沒有說。那麼今天就跟大家來探討一下巴菲特為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以及他的目的。
第三,他說這些話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巴菲特之所以說這些話,目的地在我看來非常的簡單,就是為了能夠給自己打造一個人設,那就是愛讀書,愛學習,似乎只要愛讀書的話,就可以得到他這樣的成功,但實際上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巴菲特也設立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目標,500頁書幾乎是不可能一天別看玩的,而且每天都要看。
⑼ 《窮查理寶典》讀後感
《窮查理寶典》讀後感
這本書講的是查理芒格的深刻智慧及投資經驗。
《窮查理寶典》又名《查理·芒格智慧箴言錄》是集合了查理·芒格的演講和一些關於他的文章、報道與評論的集合。作者為他的好友兼學生彼得.考曼夫。
而作者寫這本書的願心,是因為他當時來到美國創業,2004年查理成為他的合夥人,從此就成為他的好友,他發現查理眾多的優點和個人素質影響,及受益於他的思想,希望將這本真分享與更多的人。
查理芒格生平:
查理·芒格1924年1月1日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1948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直接進入加州法院當了一名律師,並開始投資於證券以及聯合朋友和客戶進行商業活動,其中一些案例已被編入商學院的研究生課程。經歷一次成功買斷後,芒格漸漸意識到收購高品質企業的巨大獲利空間,「一家資質良好的企業與一家苟延殘喘的企業的區別在於,前者一個接一個地輕松作出決定,後者則每每遭遇痛苦抉擇。」
芒格此後開始涉足房地產投資,並在一個名為「自治社區工程」的項目中賺到人生的第一個百萬美元。
從1978年起,擔任伯克夏•哈撒韋公司的副主席至今。
巴菲特與芒格這對黃金搭檔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優秀的投資紀錄。在過去40年裡,伯克夏股票以年均24%的增速突飛猛進,目前市值已接近1300億美元,擁有並運營著超過65家企業。
從查理寶典中可以看出查理是個素質高,語言表達中各個學科領域概括很廣的人,而且他的格言通常都很幽默,很有說服力,這本書大量地記載下來他的智慧和他的親身經歷,才有更多的人願意去看這本書。
比如說查理某些名句:
從來沒有國家因貿易而衰落。
人自愛,必無敵。
講價最怕急時需。
三個人也能保守秘密,前提是其中兩個已經死掉。
凡是敵人均需重視。
空麻袋立不起來。
從這些格言中就可以推斷出,查理芒格是一個聰明,富有精神品格的人。
而事實也是如此,不僅聰明,對於事物的判斷及微觀細查認知,也是人群中突出的,但問題是,並不是所謂的小聰明帶給他成功的資本,他的朋友們都這么評價他:聰明絕頂,樂於助人,幽默且善於分析,比如「他有大量的智慧,每當聽到他說話,總是有很多收獲。
他的投資方面極其出色因為他智力分析周全,他最大的優點是很有耐心,與巴菲特一樣,應用它的投資原理與哲學。
查理常說的一句話是:「在一個拿錘子的人眼中,所有的事物都像釘子。
這是在嘲諷那些只懂膚淺表面投資原理,卻想要進入大量買入股票市場的人,並且他們還會專門請專業人員去預測,去實踐,但是查理說在「一個拿錘子人的眼中」,他們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干什麼,比喻為專家不可信。
還有一點是與巴菲特的投資契合的,那就是足夠耐心等待,巴菲特曾經說過,你們與我的最大差距就是沒學會等待,如果掌握了契機,在合理的投資范圍,可以有超出你想像的收獲..
能力圈,像巴菲特說,如果我們有什麼本事的話,那就是我們能夠弄清楚我們什麼時候能夠在能力圈的中心運作,什麼時候在向邊緣靠近。查理芒格說如果你卻有能力,你就能夠清楚能力圈的邊界在哪裡,如果你問起你是否超過了能力圈,那就意味著你已經在圈外了。
他們把所有的東西分成三類:
一類是可以投資的,一類是能看懂但是不能投資的,還有一類是不能懂的。
人的能力圈是可以不斷擴大的,你要保證學習,才能做更多的事
查理一直強調人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建立是在大量的閱讀基礎上的,還要不斷的跟生活接觸,從身邊的人和事中來學習。他出外旅行或公幹時從來不坐頭等艙,都是選擇經濟艙,就是希望自己不要跟社會脫節。
當你在經營企業的時候,加入了化學法,加入了物理的方法,有歷史的觀點,有生物的觀點,有心理學的作用等,相信企業會經營的更好。一個人的聰明的聰明之處那就是他永遠都在不斷地學習和改變。
當你跟員工布置工作的時候,如果不說出理由,他就會經常做錯,因為他沒有深刻的理解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所以任何一個管理者在布置工作任務的時候一定要把理由告訴他,而不是簡單的告訴他去做。告訴他為什麼會做這樣的事情。
發現身邊的規律;成功人士一般都會喜歡上閱讀,無論是查理還是巴菲特,都會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查理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沃倫讀書之多,查理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
書中講到有一次,查理在演講時說:我的孩子們都笑話我。他們覺得我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我本人是個傳記書迷。和「已逝的偉人成為朋友,那麼我認為你會過上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教育。
量入為出,養成儲蓄的習慣。把存起來的錢放入一個賬戶。日積月累之後,它就會變成一大筆錢。這就是傻瓜也能明白的辦法。
就是所書中所提到的:There』s a lot of things that you can learn very easily. If you do learnt that, your life would gonna be improved pretty well. Besides, learning is very interesting. So I urge you to do that.
(很多東西可以很容易學會,如果你知道這一點,你的生活會改善除此之外,學習也是件很好玩的事情,所以查理強烈建議我們這么做。)
而當你把幾十種,上百種思維模型非常輕松的使用在整個生活當中的時候,你會通過廣譜的辦法產生一種爆炸的效應。就是說當把空氣和葯粉混在一起一搖就會產生大爆炸,爆炸出一大堆東西,也就是說會突然產生一些質的變化。
當你在經營企業的時候,加入了化學法,加入了物理的方法,有歷史的觀點,有生物的觀點,有心理學的作用等,相信企業會經營的更好。一個人的聰明的聰明之處那就是他永遠都在不斷地學習和改變。
小小的總結一下:
1.如果你說真話就不用記住你的謊言了,我們不想搞得太復雜,所以總是說實話。
2. 能力會讓你到達巔峰,但只有品德才會讓你留在哪裡。
3. 站在別人的立場和考慮別人的利益來做事情。被信賴是最大的財富。
4. 讀書,與偉人交朋友。每天都比前一天聰明一點。
5. 巴菲特一半的時間在看書,一半的時間在和有才華的人交談。
6. 如果你們要幫助印度,你要考慮不是怎樣才能幫助印度,而是怎樣會損害印度。
7. 要避免自我服務偏好,但要容忍別人的自我服務偏好。
8. 凡事盡力而為,別計較結果。
9. 智者不為缺少什麼而悲哀,只為擁有什麼而高興。
10. 你遇到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出的反應。
11. 困擾人們的不是事物,而是他們對事物的.看法。
12. 壽衣沒有口袋。
13. 驅動這個社會的不是貪婪,而是嫉妒。
14. 同樣的幾款產品出售,人們會認為最貴的那一款最好。
15. 受惠者可能嫉妒實惠者的優越處境,從而憎惡實惠者。
16. 千萬別低估了那些高估自己的人。
17. 人最容易認同自己的朋友而非父母,所以好的朋友很重要。
「知道自己不知道」
1. 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這很重要。
2. 必須了解知識的局限性,這個知識在什麼地方沒有用?類似的問題還有:這個經驗在什麼地方沒有用?這個優勢在什麼地方反而是劣勢?
3. 做事情第一步先思考「什麼事情不該做?」把不該做的事情寫下來。
4. 「自己不明白什麼?」「自己不理解什麼?」這一類反向思維非常重要,有敬畏之心是決策的必要條件。
5. 所謂的「能力圈」,是指如果一個機會很好,看起來很「賺」,但不在自己能力范圍內,選擇放棄。在能力圈內決策,能力圈外無決策。
6. 決策前用核查清單檢查自己的思考。把你知道的所有思維誤區填充進核查清單里去,決策前一項項檢查自己是否犯了某個認知偏差。
7. 用必要的條件看準機會,然後全力以赴,投入能夠調動的全部資源。
書中好例子 1. 美國聯邦快遞採取錯誤的激勵方式,導致員工消極怠工。公司目標是按時把貨物送給顧客,這要求員工半夜把貨物集中在一起,快速把貨物運轉到各個飛機上面,哪個環節延誤則快遞延期。結果夜班員工經常完不成任務,因為公司給夜班員工發工資是按照時長發的,所以員工的最優策略自然是慢慢干拖時長。後來公司把激勵政策改成完成任務就可以下班,用提前下班來激勵員工,情況才好轉。
人類大腦趨向前後一致,富蘭克林利用這點獲得大人物許可。富蘭克林找大人物借書給自己,一旦大人物幫了這一點小忙,從此他會無意識地認為富蘭克林很優秀。因為如果富蘭克林不優秀,自己難道不是很沒有眼光?為了前後一致認知協調,大人物會無意識地認可富蘭克林。
通過昨天聽了山長的課:
為什麼查理芒格得以成功?
查理成功的關鍵在於思維、平時做事的能力與方法,更是需要明白目標,你的目標代表著你人生的走向,比如昨天山長就提到,該怎麼確定自己的目標,選擇一個態度表示自己的人生,走出所謂的智慧人生。
為什麼說查理的成功在於思維能力較強?仔細觀察就發現,成功的人,一般都是靠失敗疊加起來的成功,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經常只能看到別人的輝煌,其實不知道他們90%的時間都是在失敗,而且是在研究失敗,就像兩個在拳擊台上對打的人,如果其中一個人能快速發現對方的失敗和感知自己的錯誤,就可以馬上作出致命一擊。
平時為什麼沒有人研究失敗?因為他們覺得失敗是一種恥辱,他們想一輩子保持快樂,但是卻不去研究自己不快樂的地方,讓自己保持快樂。
山長還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如給你穿一件價值為一億RMB的衣服,給你穿一整天,上面懸掛的是價值連城的金銀珠寶,卻沒有同學說喜歡去穿,因為穿衣服的根本是要了解自己每天穿的舒服和保暖,比喻為學習生活,不要給自己添加一些華而不實的事物,表面看起來很「風光」,但最後「割傷」的還是自己。
接著就是上面提到的要改變心態,每個人都想過上快樂幸福的人生,但是怎麼看待快樂和幸福這件事情,像查瑆就算賺了很多錢,他覺得幫助別人,和家人旅行,做慈善,讀書就是非常幸福快樂的事情,把他的人生活在學習而又充滿效率。
這就是自身想要的價值,價值觀變了,你的人生、幸福度就會因此改變,而不是做一個消費者,只是去埋怨與享受。
在這之後講到了,其實成功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就是不要去犯錯誤,一犯了錯誤就要去找到根本原因,「不動為動」,只要你對常人的思維模式非常了解,和對人性的弱認知,就可以避免這些坑,冷靜下來好好想想,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只要自己成長,就如查理說,只要你是在自己的判斷之下,就不用在意周邊的目光,即使你很孤獨。
第三點山長講到,一個人,對別人要有強烈的自尊,比如說在學堂自己要變得優秀,才能對得起優秀的同伴,變得優秀才能對的上優秀的伴侶,而不是說我去強求,「我覺得自己就是夠完美了」,別人越打擊你,你反而越要自我反省,想想自己哪一點配不上別人,而不是說別人裝高貴。
最後山長提到,你有這些良好的能力和價值觀,是因為你看到這些之後就會有共振,覺得自己與這些價值觀、行為思想共鳴,如果你沒做到此之前,就說明你並沒有這些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價值觀,只能說是空話,在此之前還是要多讀書。
qq:2402524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