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秋晚上要放燈
1. 中秋為什麼放孔明燈
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
大約於清朝道光年間,先民由大陸福建省惠安、安溪等縣傳入台灣的台北縣、平溪鄉、十分寮地區,即基隆河的上游。
早年於前清年間十分地區鬧過土匪,由於地處山區,所以村民都向山中逃過,待土匪走後,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間施放天燈做為信號,告知山上避難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藉此種方式向村民報平安。
由於當日由山上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農歷正月十五即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的元宵節,十分地區的村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也因此地區的村民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中秋節的背後
吃月餅、賞明月是中國幾千年的風俗。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
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2. 為什麼中秋節要放孔明燈
中秋節要放孔明燈多表示祈福。
中秋佳節之際,家家戶戶都會放一盞孔明燈,在這孔明燈上朋友們都會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來年豐收成功,幸福年年。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又稱祈天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施放。
放孔明燈注意事項:
孔明燈必須要在無風的天氣和空曠的場地上放飛,否則不但不能飛上天,而且可能會引起火災。放飛時,需要2-3人的共同協力,強烈要求有成年人陪同。另外,可以在孔明燈底部拴上線,這樣既可以重復放飛,又能控制起飛高度和范圍,避免引起火災。
3. 中秋節放孔明燈有什麼含義
放飛心願、祈福的意思
4. 中秋節為什麼掛燈籠
中秋節,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戲。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在中秋夜布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代燈彩,還有用塑料製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彩的純朴之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斗,頗有愛國的思想。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於峰火台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 這個傳說與中秋吃月餅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5. 中秋節為什麼要放河燈 中秋節放河燈的來歷
導讀:在中國有很多的節日,相對比較隆重的時候傳統節日,會有很多的習俗和講究。中秋節就是其中一個,每到中秋節我們有放河燈的習俗,那麼我們為什麼中秋節要放河燈呢?下面隨萬年歷看看中秋節放河燈來歷。
放河燈
放河燈又稱放荷燈,是一種漢族民間祭祀及宗教活動,用以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進行。道教、佛教等宗教活動常在農七月十五舉行。
起源
原始社會,限於對大自然認識的局限,較長時間,漢族先民認為火是萬物之源,成為頂禮膜拜的圖騰,吉祥溫暖的象徵,戰勝寒冷飢餓的神靈。漁獵時代,人們駕舟出海下湖為免風暴肆虐,在過危礁險灘或風大浪高時,用木板編竹為小船,放祭品點上蠟燭,彩紙作帆及燈籠放水中任其飄流,向海神祈保平安。這一習俗至今仍在台灣、福建、廣東漁民中流行,叫綵船燈。奴隸社會的公元前11世紀周代,輔佐武王卜成洛邑,在曲水設宴慶祝,「流水泛酒」,「羽觴隨波流」,夜以日續,放酒杯的盞上點燈,曲觴流杯演變的燈酒逐波。春秋時代的《詩經》,記載了秦洧兩水秉燭招魂續魄、執蘭除凶的民俗。奴隸社會是侵略鄰國、戰爭不斷的社會,用船載火攻城摧寨時,對陣亡將士水葬,船筏置鮮花燃燈已成慣例。周代八月十五有以火迎寒即圍篝火歌舞活動,「舉燈蟾魄圓」。晉代在每年月亮最圓最亮之夜,「縱情玩月、火燭竟宵」、「載船玩月」。這些活動,比漢代出現的道教、漢晉傳入我國的佛教都早。
發展
漢族民間的悼念親人祭奠,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進行。漢晉以後,宗教影響日益擴大。南北朝梁武帝崇拜佛教,倡導辦水陸法會,僧人在放生池放河燈。唐肅宗於759年詔天下設放生池81所。北宋真宗在1016年定佛誕日為放生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屆時舉燈玩月,放河笙歌,「僧尼道俗盆養供佛」。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規定中元節各地燃河燈、濟孤魂、放焰口、演目連戲,不少詩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燈歡騰的詩篇。此後,放河燈在七月半舉行並隨道教、佛教傳播而流行全國。這一天,人們在家設酒饌、燒紙錢祭祖,到寺廟、道觀參加放河燈等法事或道場活動。
一些地區放河燈不限於七月半,三月三歌節、鍋庄節、上巳節、三月節,也放河燈。姑娘少女對這個習俗特別鍾愛,往往在節日夜,自製小燈籠寫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願順水飄流。
夏歷七月初七,是民間鵲橋會節日,又叫情人節、女兒節,人們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鵲橋,便在人間河流放燈,讓牛郎認路快步與織女相會。宋代以後不少文人詩文中有此記載。
在江南,病癒的人及親屬製作河燈投放,表示送走疾病災禍,時間自然不限於七月半。「紙船明燭照天燒」,就是對這一習俗的生動描述。江河湖海上船隻,見到漂來的燈船主動避讓,以示吉祥。
6. 有些地方過中秋要燃燈,這其中有什麼寓意呢
有些地方過中秋要點燈,這個習俗也是從古代就有的,中秋燃燈其觀摩僅次於 元宵燈節。中秋節燃燈也是對 已逝去人的一種思念 也是祈禱家人身體健康和闔家歡樂一說。
綜上所述關於中秋要燃燈的習俗的寓意是思念家鄉, 想念親人, 表達自己渴望與親人團聚的美好願望, 也是對逝去親人或有人的一種緬懷的方式, 我給予的答案希望給你帶來理解與幫助。
7. 為什麼中秋節要放孔明燈
因為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很多地方還有放孔明燈的習俗。在文昌、萬寧、儋州一帶的村莊里,至今民間有扎孔明燈,放天燈的習俗。客家風俗中有在元宵節前後飄飛「孔明燈」祈福的習俗,祈求上天保佑來年的日子幸福美滿,生活蒸蒸日上。
放孔明燈,竹扎紙糊氣油桶樣子的大燈,頂部和周圍密不透風,底部敞開,燈中橫桿上放置浸滿油脂的破布或棉絮,一個負責點火,四人分壓四周,燈內空氣燃盡便騰空而起,隨風飄盪,人們觀賞引以為樂。另一種說法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天燈又被稱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8. 中秋節為什麼要掛燈籠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