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為什麼晚上要燒香
1. 鬼節晚上為什麼要去燒香
據說它起源於佛經故事《目蓮救母》。目蓮是指當年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弟子大目犍蓮,他是個孝子,在修證佛法的過程中開發出了智慧和身體的潛能,有「神通第一」的美稱,能夠用「天眼」觀察世界。他發現自己過世的母親一直在地獄里吃苦,卻無力救贖。便在釋迦牟尼佛跟前悲泣和求法,佛便告訴他,須集天下佛弟子的慈悲和智慧功德的和合之力,感召他母親回心向善才行。並要求他必須在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這天,以百味飲食、汲罐盆器、香油錠燭、床敷卧具等放在盆中,虔心供養十方大德僧眾。目連按佛陀的辦法去辦理後,他的母親果然脫離了餓鬼之苦,往升天上,享受福樂。
後來民間便流傳起在七月十五這天追先悼遠的俗信,到了晚上,家家戶戶放水燈,也叫河燈或荷花燈。一般做成荷花瓣形,燈籠內點上蠟燭,飄浮在河水之上,以普度孤魂,這也是「中元節」的由來。「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所以上元張燈在陸地,中元張燈在水裡。無數盞河燈放在緩緩流動的河水中,星星點點,閃閃爍爍,給盂蘭盆節留下了無盡的情思。
【盂蘭盆節的習俗】「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七月十五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庄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2. 元宵節去燒香拜佛有什麼寓意
元宵節去燒香拜佛,有什麼寓意?元宵節去燒香拜佛的話,可能是也是有想法,有這個需要拜的這個理由的,所以說這個拜的也是非常可以的
3. 土家族苗族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是土家族的又一個隆重的傳統節日。白天,土家族家家都要剁半邊豬頭,敬祭「門神」,服胃「燒了門神紙、爺爺崽扒豬屎」,意思是從正月十六日開始,就要忙碌積肥等農事生產活動了。到了晚上,開始玩燈,叫燒燈鬧元宵。這時土家族青年男女相約歡聚,熱鬧異常。
入夜,村村寨寨,鼓樂喧天,弦管齊奏,踩高蹺,彩請擺手舞,舉著雲朵燈、魚蟲砂丁、龜蟬燈、花缽燈前面開路,後跟蚌殼燈、獅子燈、龍燈、花燈,游巷拜戶,名日「送燈」。燈,送至哪家,哪家就興旺吉祥。家家門口擺酒撰果品,燃香蠟祭祀,名日:「迎燈」。待給每家送燈完畢,夜半聚集在寨口或寨中坪壩,「燒燈」。所謂「燒燈」,不是用火將這些燈焚燒,而是用花筒焰火,對著狂舞騰躍的獅子。龍燈噴瀉。舞獅玩龍的人們,打著赤膊、迎著花筒焰火,穿來鑽去,盤滾翻跳,邊舞邊呼:「燒呀!」「越燒越旺呀!」花筒焰火,照耀得整個天空銀亮,火星漫天飛灑,十分壯觀。獅子、龍燈,要燒得毛焦皮爛,只剩副竹木架子,方才罷休!按土家族的習俗說法,哪年將獅子龍燈燒得皮肉稀爛,那年的年景刺沙子。專刻幣子、龍燈、花燈、蚌殼燈等,玩至元宵,燈神皆升天歸位,行使保佑豐年的職責去了。所以,只能燒爛,不能留存,明年玩燈時再重新結扎。茶燈、蚌殼燈不能燒,只敬祭。
總之,鬧燈節玩到通宵達旦。鬧元宵時,土家族刁秋子和姑娘們,玩至哪裡,他們引醒影塗相隨至哪兒,相伴而歌,留連忘返。
土家花燈由旦角、丑角二人表演。旦角叫「妹妹」,多由男扮女裝,扎假發辮,包頭巾,穿短圍衣,系花裙,右手拿花摺扇,左手拿彩巾,丑角叫「哥哥,反穿皮襖或皮褂,扎腰帶,頭戴頂子帽,扎褲腳,右手拿大蒲扇,二人在大方桌上或堂屋院壩里,隨著樂器伴奏和打擊樂的點子旋轉唱跳。旦角的舞步端莊靈巧、秀麗,丑角的舞姿朴實,灑脫、詼諧。樂器有笛子、二胡,打擊樂有鼓、鑼、拔(頭拔、二拔)、冬子。土家花燈以詩歌舞相結合的文藝形式表演,很受土家、苗、漢人民的歡迎。
土家花燈演唱內容非常豐富,唱詞浩如煙海,清新優美,主要有《臘月二十九過大年》、《小小花燈初才玩》」、《玩起花燈迎新春》、《拜年》、《花燈調》、《鬧花燈》、《單身漢》、《綉荷包》、《接郎》、《月望郎》、《十二月鳥名》、《十二月逢春》、《唱十二月》等等。玩花燈者每到一家,主人就以煙茶招待,並放鞭炮致謝。半夜時分,玩到那一家,那家則辦「宵夜」,招待玩花燈的人們。
這樣,花燈往往要玩到深夜。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是花燈收場之日,這天晚上要玩到天亮為止,謂之「正月花燈鬧元宵」!
土家族人玩花燈是為了歡度新春佳節,喜慶一年順利到頭,祝福新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老少健康里因此,土家山寨,花燈盛行,處處呈現出一片花海燈山,歡歌樂舞,喜氣洋洋的熱鬧景象。
查看全部3個回答
找凈化器?就上阿里巴巴
凈化器采購批發,盡在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匯聚海量商機信息,提供便捷在線..
1688.com廣告
凈水器十大名牌排名京東大家電..
凈水器十大名牌排名-京東大家電,把控科技生活,視野更廣,性能更高,未來..
m.jd.com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元宵節有哪些民間習俗活動
過完年,又到了年後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元宵節了。過完元宵就意味著這個年就過完了,但大家知道元宵節有哪些民間習俗活動嗎?就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吧!一、吃元宵元宵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湯圓。這種食品從宋代開始在民間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是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塞入各種餡料,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元宵節當日全家圍坐在一起吃湯圓,寓意一家團團圓圓,和和美美。二、賞燈猜燈謎元宵賞燈從盛唐開始,由來已久。每到這天晚上,人們都會外出觀燈,熱鬧非常。從南宋以後除了賞燈還可以猜燈謎。至…
102019-05-28
苗族土家族過春節的習俗
殺豬打糍粑預示著春節的來臨。苗族人對春節十分看重。當時間進入臘月後就開始傾其所有辦年貨了。幾乎每戶都喂有肥豬(稱「年豬」),作為過節的肉食准備,冬臘月下旬宰殺,在這個季節里,家家戶戶都響起「砰!砰!」打糍粑的聲音,預示著春節已臨近。糍粑既是苗族人必備的年貨,也是祭祀祖先的主要供品(從春節到清明節祭祀祖先糍粑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因此,即使是困難時期比較困難的人家都必須多少搗上一點,有些家庭搗的糍粑多達十多槽。我在家時,我們年輕人過年難過的一關是打糍粑,因為太多的連續作戰,確實很累人。 以清新的環境敬老的形式過大年。除夕的這天,全家將樓頂懸掛的揚塵以及室內外清掃干凈,然後貼春聯和年畫,以清新的環境迎接新年的到來。 春節期間,要在堂屋上方祖先靈位前燃香點燭(點然後不分晝夜一直延長到元宵節),讓祖先們與家人共度佳節。 大年三十晚上,稱「舊年飯」,置備豐盛的酒菜,合家聚食。春節期間的一切食物,都要先祭過祖先後,全家人才能享用。年飯在開席前,擺好菜和碗筷,在堂屋點香燒紙,所有的人都到屋外迴避,由長者首先敬請祖宗先「吃」,長者一邊口念祭詞和招引列祖列宗的名字,一邊倒酒意思是請諸位祖人回來過年,一同享用。長者需將各位祖人的名字記清,盡量一一請達,記不清或是漏請的請其他祖人轉告。此刻燃放鞭炮。10分鍾左右之後,全家人入席,開席的第一個程序是最小的下輩向最年長的老人敬酒,祝老人長壽,隨後由小到大輪流敬酒,受敬者用傳統最好的語言對敬酒者以表達良好的祝願。 春節作為一歲之首,對於苗族來說,是一個神聖的節日。三十晚上「守歲」而不睡覺。 從初一開始,最鮮亮最激動人心的各種活動由此開始。有祈神禱富的祭祀祖先,有驅癘禳災的驅邪、有祈禱豐年的占歲,有謝恩的喂牲,有聯絡感情的拜賀新年,有娛人娛神的各種活動等,此外尚有一系列禁忌習俗約束人們,不可沖犯神靈,以祈福分。 正月初一這天很熱鬧。 一是天剛亮後看誰家先放鞭。 二是看誰先到路口給路神燒香。 三是拜年,新年伊始,萬象更新,正月初一,苗族人的親朋好友們都要互相拜年賀歲,共祝在新的一年裡吉祥如意。初一一大早,家長們就會給孩子們打扮齊整,早早地打發他們去給本家的長輩們拜年。小輩先向長輩拜年(先拜自家人後拜家族內的長者),拜年將得到的壓歲錢,我們小時為將得到許多壓歲錢高興得睡不著。孩子們背上糍粑,帶一兩瓶燒酒,踩著遍地的鞭炮紙屑、頂風冒雪走出家門到伯伯叔叔家去拜年。村寨中已是熙熙攘攘,來來往往,每一個人都是新衣新帽,神采飛揚。大人們在路上見了面,都是滿面堆笑,滿口「新年好、恭喜發財」之類的喜慶招呼話語。 四是在自家堂屋向祖宗磕頭燒香,向祖宗敬供點心和油茶。 五是由當家的主婦將一個大蘿卜按在家的實有人數切塊,每人吃一塊以示團結。 六是請鄰居來吃油茶和甜酒。 七是早晨吃過新年飯後,要舀點年飯來喂牛和狗,以此感謝牛辛勤耕耘和狗帶來谷種的功勞。牛是農家耕地的勞力,傳說是狗最初帶來谷種,兩者對農戶來說都十分重要。 正月初二是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已出嫁的女兒春節必須回娘家拜賀,成了不成文的規矩。對於新出嫁的女兒或特別講禮信的女兒,春節期間總是根據娘家親戚的總戶數,備辦禮品(一般的禮品有豬肉一塊,糍粑4-6個和燒酒兩瓶),雙雙回來一一拜達。女兒到家後的第一餐飯將享受得到媽媽或嫂子在過年的晚上給她們預留的年飯(一般是留雞腿子、大扣肉和魚塊等傳統的好菜)。 正月初三這天,是苗族辭祖和拜謁祖先墳墓的重要日子。每家每戶攜酒、肉、飯和糍粑到各位祖先的墓前,先將墳墓四周清掃干凈,於墓前燃三炷香,焚化錢紙,將祭品供到墓前,然後跪在墓前磕三個頭,並燃放鞭炮。這個活動又稱「拜墳」,意在給祖先「拜年」。同時,為求得神靈的保佑,家族必須派出代表到香火旺的寺廟去敬供,有的不辭辛苦一天走是幾十公里的路程。 苗族的春節氣氛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十五。在苗族的春節觀念中,春節和十五是聯系在一起的。苗族稱正月初一為「大年」,而稱十五為「小年」,對十五仍十分看重。一般女兒都回娘家過十五,與家人團聚。 由於長時期與其他兄弟民族的交往,生活習俗、文化等互相影響、吸收,現已通用漢語和漢文。生活習俗與其他民族大同小異,現保留的獨特部分極少。 居住 土家族採取倚山建房,一般為吊腳樓,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間,居中的一間要設祖先神位。正側左右兩房住人,多為兩小間,叫住「小二間」。小二間前設火鋪,火鋪中間置火炕,火炕用於取暖的煮飯,火炕上放著鐵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別是春節之前,用以烘炕臘肉和香腸等物。 婚姻 土家族的婚姻有姑表開親之俗。一般姑家之女嫁舅家之子,稱為「骨種」,「接親路」,視為親上加親。土家族的婚禮,要送三道人情。姑娘出嫁前要練《哭嫁歌》。要哭眾親友,還要提前1~2天不飲食,叫做「不吃茶飯」。姑娘婚後生了孩子,男方要到女家報喜。由女婿提壺酒,送到女家放在堂屋的香龕上,壺嘴朝外,表示生男孩;壺嘴朝內,表示生女孩。後由女家親戚送糧食、雞、肉、蛋到男家吃「月米酒」,男家也要反送禮物。 服飾 土家族男女大多喜穿大衣袖、大褲腳,在褲腳上刺綉花、鳥一類,褲子要接腰,男女頭上喜包白帕子,腳上穿白底布鞋,大方美觀。婦女頭綴銀飾,胸前配有銀刀、響鈴、牙簽等。男女小孩帽上有各種各樣的頭飾,帽後配有銀飾響鈴,叮當作響。 喪葬 土家族的喪葬,老人去世,大都要舉行隆重的葬禮。要請土老師主持選擇安葬日期和墓地以及座山、向山。發喪時,路上要丟「引路紙錢」,墳內禁放有鐵的東西。因此,要自己的親人挖井,待死者埋葬以後,才能離開。埋葬的過程中,要請土老師開棺、清棺、「拋米」。拋米時,親人在棺前跪地用背後衣服接米,有的當場將米嚼細吞下,也有的將米帶回煮食,表示後代要團結和睦,衣食不愁,繼承老人的遺風。 節日 土家族有過「趕年」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臘月二十八、二十九日過年,現土家族聚居的部分村寨,一直保留了這一習俗。「四月八」是土家族送毛蟲的節日,要自念諺語,祈望莊稼免遭蟲害,五穀豐登。 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認為祖先是最大的神,處處保佑子孫。普遍信奉「土王」,傳說「土王」是土家族的祖先,每逢節日都要燒化錢紙,祭祀祖先和「土王」。土家族還信奉土地神,過年期間,凡是走親訪友經過土地廟時,都要燒香化紙,也還在不少土家族供奉「三王廟」的,廟內供有冉、楊、田三神位,祈禱三王神保佑人口平安、六畜興旺。 背景:湘、鄂、川、黔邊界上家族的一些地方,每年要過三次年:臘月二十九(或二十八)「過趕年」;農歷六月二十五過「六月年」;十月初一過「十月年」。 漢族以及一些有關民族過大年(簡稱「過年」,即春節)都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土家族人提前一天趕著過年,故稱「過趕年」。土家族人為什麼要過趕年呢?在湘、鄂、川、黔邊界民間流行著四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說為了抵禦外國的侵略。傳說明嘉靖年間倭寇(日本)入侵中國,永順土司工彭翼南奉命出征,他率領士兵三千,提前一日過了年奔赴前線,大敗倭寇,立了「東南戰功第一」。為了紀念這次征戰勝利,同時,也為表達廣大民眾對抗倭將士的深切懷念,永順縣土家族人就定在臘月二十九(或二十八)過年,這種「過趕年」的習俗已經持續了好幾百年的歷史。另一種說法是,為了打敗異族的騷擾。緣於民族戰爭頻繁,土家族民眾常常不能安全過年。於是,本民族頭領便施巧計,出奇制勝。頭領讓民眾提前一天過年,爾後,率領將士猝然出擊,敵人過年大吃酒肉,毫無戒備,被土家族人打得落花流水,倉皇撤離。還有一種說法,土家族人祖先貧困,給財主當長工,窮得無法過年,不能合家團圓,只好提前一天「團年」。另外也有說,四川西陽、秀山一帶的士家族人分別在農歷三月三、四月十七過年,是因為明代萬曆年間土家族人奉命出征,班師回朝的日期不一致,所以過年的時間也就不一樣。 從以上四種不同的說法(傳說)中,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東西,那就是:不論是外國的侵略、異族的騷擾或者地主的盤剝、掠奪,土家族人從來就是英勇無畏,同仇敵汽,並且足智多謀,以奇制勝,這是一個英勇的民族,豪爽的民族。 「過趕年」的晚上,寨上燒起沖天大火,調年旗高高飄揚,男男女女圍著旺火跳擺手舞,唱調年歌,舞「毛古斯」。這種「過趕年」的爽快樸野、紅火亢奮,別有一番情調。 土家族人豪爽、痛快的民族氣質的形成與發展,與其歷史進程中曾經飽經患難、備受欺壓,幾度被迫舉族(氏族或部族)遷徒卻能泰然處之的史實分不開。因而,同其先輩楚民族(或巴人,「南蠻」)一樣,養成了念祖、懷舊、齊心、尚武的強烈民族精神,這在上家族過「六月年」和「十月年」的風俗與傳說里鮮明地體現出來。 民間傳說中說,古代土家族人原住江西一帶,因不堪忍受官府、財主的掠奪、欺壓,避免被斬盡殺絕的災難,他們約定在農歷四月初八開始准備,然後悄然離開,經過洞庭湖,溯沉江而上,到達武海派點心合時令陵山區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這里有大樹可蓋吊腳樓,有清泉可醞「苞谷燒」(家制白酒),能夠安居樂業,值得歡慶一番。於是,新落居的土家族民眾就決定先過一次年:宰牛,祀神,「擺手」,唱歌。這一天是農歷六月二十五,就叫「六月年」。 經過幾個月的辛勤勞作,新墾的土地肥沃,五穀顆粒粗壯,六畜見風長膘,土家族人迎來了新的家園的第一個豐收的秋天。這樣,他們又在農歷十月初一再過一個「十月年」(這也與他們的祖先——楚人以十月為歲首的「十月年」自然有關)。家家蒸「苞谷燒」,寨寨殺大肥豬,人們紛紛串寨,登門拜年,相互表達美好的祝願。 在我國湘西、鄂西一帶富饒美麗的土地上,自古以來居住著一個勤勞勇敢的兄弟民族,這就是土家族。 土家族約有五百七十萬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為主要聚居區,其餘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區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宣恩等縣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縣。 土家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以來使用漢文。絕大多數土家人都通用漢語,部分人兼通苗語,僅永順、龍山一些偏僻地區,只會講土家話。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稱漢族為「客家」。二千年以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那時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侮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關於土家族的族源說法不一,一說是古代巴人的後裔;一說是古代由貴州遷入湘西的烏蠻的一部;一說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一九一零年前後),由彭咸率領的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這些說法,都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有一點可以斷定。即大約自五代以後,湘鄂西地區土家族這一穩定的人們共同體,開始逐漸形成為單一民族。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區丘陵地帶,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間,境內山嶺重迭,崗巒密布,武陵山脈橫貫期間,酉水、澧水、清江縱橫交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具有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的良好條件。山區森林密布,梯田滿崗,種植水稻、玉米、薯類、麥類等;經濟作物有甜菜、薴麻、棉花、油桐、油茶、茶葉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區多種經營中的主要項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經濟林木有松、杉、楠、柏等。此外,貴重的葯材、水產與地下礦藏也很豐富,特產娃娃魚是聞名中外的珍貴動物。 土家族民俗 跳喪舞 土家族跳喪舞又叫繞棺、打繞棺、喪鼓舞,是巴人在兩千年前傳承下來的民間歌舞。老人逝世,停靈樞於堂前數日,親屬鄰里前往弔唁。入夜,「打鼓踏歌」,通宵達旦,以增熱烈氣氛,謂為亡人人解寂,慰新屬節哀。土家人熱愛跳喪舞,「聽到鼓聲響,腳板就發癢」。跳喪舞的特點基本與土家族擺手舞相似,手腳同邊,舞凈豪放,動作平委、舒緩們著節奏強烈的打示波器樂,舞者邊跳邊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適合男女老幼齊跳,舞蹈詞彙健康,一般以歌頌死者生平事跡、歌唱撫育以及生產勞動方面的內容為主。土家跳喪舞集歌、舞、吹、打於一體,是一種綜合的民間藝術,跳喪舞本質上是一種民間祭祀活動,表現了土家人對祖撫的崇拜。 2、板凳龍 是土家族以板凳作「龍燈」的舞蹈形成。兩人、三人均可,兩人舞是一前一後,三人舞是前二後一。舞蹈動作有「河鷹展翅」、「雪花蓋頂」、「黃龍纏腰」、「猛虎下山」等。活動時間多在農歷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喜慶節日亦有之。 燈戲 燈戲是流行武陵山區民間的地方戲種。其特點有四:一是服裝簡單,一件官衣、一頂紗帽、三副口條、一把劍足矣;二是人物少、生、旦、丑三行,出台常為一男一女,最多不超過4人;三是器樂不多,文場只需1人用「大筒子」伴奏,武場增加鼓、鑼……,四是不擇演出場所,院壩、廣場皆可。燈戲因演出意義不同而名稱各異新春宵,歡度佳節,稱「賀新燈」,清明祭祀,稱「清明燈」,壽誕祝壽,稱「壽燈」,男婚女嫁、抱子添孫,稱「公燈」。燈戲劇目肯60多個。 女兒會 女兒會原是土家族(苗族也有)青年談情說愛的傳統習俗節日,農歷五月實三、七月十二舉行,男女青年穿戴一新,前往趕會。舊時,女孩平素不得出門,唯這天去集於會,故稱「女兒會」。欲擇夫婿的女孩兒,著衣多層,內長外短,以讓所有好衣裳都能被人看到。趕會時,稍帶一些土產山貨,佯裝趕集售物。欲覓對象的男子則身背空背簍,佯裝購物,相中那位姑娘,便近前「購物」。在一場風趣的「計價還價」中各顯聰明才智,進行互相了解。如物價看漲,表明姑娘不答應,不伙子應知趣走開,否則便會挨罵。反之,即表示姑娘默許,雙方退出鬧市,找一僻靜處自訂終生大事。 薅草鑼鼓 土家人謂水稻中耕為薅秧,玉米中耕為薅草。此兩項農事,均值盛夏時節,難免疲勞睏倦,為振作精神,調節心身,即伴以鑼鼓助興,故謂薅草羅鼓。薅草鑼鼓一般是一鑼一鼓,自敲自唱,唱詞多為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一類,也有說唱歷史故事的,此外,說唱人還時常即興發揮,開玩笑逗趣,起鼓勁加油的作用。 6、注米年肉 土家族人為祝願年吉慶有餘:有米有肉,特以上好臘肉拌糯小米蒸製成菜,供「團年」時合家品評,以米、肉為題講四言八句求吉利。 南劇 南劇取施南府之「南」字而名。又因其音樂系由「南路」(似「二簧」)、「北路」(似「西皮」)、「上路(似「秦腔」)三大聲腔組成,又與公儺戲、燈戲、本地山歌及祭祀音樂等匯融,故成為一種得具特色的劇種。南劇音樂由鑼鼓譜和曲牌樂組成,角色分生、旦、凈、丑四大行,文武兼備,文戲武唱,氣功武術雜於其中。劇種多為傳奇戲和歷史故事劇,傳統劇目近千。 8、儺戲 儺戲是在民間習俗的酬神還願儀式基礎上演變發展而成的一種地方戲曲。以戴面具表演為特徵;儺戲分「正八出」和「外八出」兩種,「正八出」統屬巫教儀式,「外八出」是有情節的摺子戲和連台大戲。角色分生、旦、凈、丑四大行,唱腔分高腔、平腔、哀腔、花鼓腔、山歌腔。儺戲以古樸、簡單、生活化而受鄉村人民喜歡。鄉民逢酬神祭祖、祝壽、添子、婚喪、榮升、金榜題名、迎神賽會以及消災求福、沖難去邪,皆演儺戲。 過社 土家人重視春社,即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社日前十天便有過社者,過社的主要活動有二,一是上墳祭祖,但祭掃新墳不過檢;二是吃「社飯」,即用艾篙末、野蒜、地米萊、豆千粒、臘肉丁為佐料蒸制的糯米飯,親鄰好友,彼此饋贈以示和睦團結,社日禁鋤犁,否則會妨農事。 陪十姊妹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獨特形式。新娘出嫁的頭天晚上,爹娘邀請鄰中的未婚姑娘9人,連新娘共10人圍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稱陪十姊妹歌。十姊妹轉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擺」,新娘哭「一擺」,廚師在桌上擺一樣菜,擺完後,其餘九姊妹輪次哭,最後又由新娘哭「十收」,廚師再一樣一樣將酒菜收進,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動告結束。哭嫁的歌詞內容很多,「十擺」、「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誼,兄嫂之賢,故土之情等等,有時也哭罵媒人。音律多用七字八句的順口溜。 西蘭卡普 西蘭卡普是流傳在武陵山區土家族集散地的一種古老傳統的土家工藝織錦。在土家語里,「西蘭」是鋪蓋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蘭卡普即為土家族人的花鋪蓋,系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勤勞的結晶,被譽為土家族工藝美術之花。西蘭卡普,在北宋時期就名噪一時,這種用棉紗彩織的布,當時是土司朝拜皇帝的一種貢品。同時,土家人也用來美化自已服飾。到了近代,色彩熱烈鮮明,紋樣豐富,成了土家姑娘的陪嫁品之一。據說,這種陪嫁品必須要新娘新手紡織,花樣由新娘自已構思,圖案是花鳥蟲魚和各種幾何圖表,織工精細,色彩絢麗、樣式古樸典雅,質地精良。西蘭卡普講究花紋圖案和做工精細。被面上的花紋圖案,由各種彩色絲線紡織而成,花卉和圖案達100多種。西蘭卡普一般每幅寬約50厘米,3幅連綴可做被面,單幅可做枕巾、圍裙、桌墊、腳被等。 過月半 土家人更重視過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說。本來是農歷七月十五為月半節,但因過月半須全家團聚,並接回出嫁姑娘,這在時間上就有「婆家過月半走不脫,娘家過月半必須去」的矛盾,於是訂七月初一至十五,均為過月半。過月半的主要活動是祭祖,以紙錢封包,寫已故親長名字,焚於戶外,揚聲呼名哀悼,以示敬送銀錢,並以香、燭遍插小徑,謂之路燭,化錢於野外,施給孤魂游鬼。 冬科喹 是流行在土家族青年男女中的一種小樂器,它的製作是簡單,只要用三四寸長的小毛竹一節,鑿四個小孔,內裝一個小活舌,即可吹奏。 土家族青年男女都吹冬冬喹,一般在勞作間歇或閑暇時,或蹲在古樹下,或立在小溪邊、竹林中,或三、五人齊奏,或一人獨奏,他們眼望長空,吹奏著自己的心曲,那種古想方設法悠揚的曲調,令人陶醉。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土家族有個婦女叫冬冬,她勤勞善良,心靈手巧,常常幫助另人織土花被面,織蛇皮花帶,做鞋,縫衣,因此土家人都喜愛冬冬。後來冬冬的丈夫被抓去給土王爺相等王宮,冬冬的丈夫臨走時說:「在桃花開的時候,我就要回來的。」到了春天,冬冬坐在桃樹下,望著桃花開,等候丈夫回來,等得苦悶,她隨手摺了根毛竹,鑿了小眼,留了活舌。對著桃花吹奏起來,以寄託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桃花開了,桃花落了,丈夫還沒有回來。第二年也如此,第三年冬冬正吹小竹管時,飛來一隻小喜鵲歇在桃枝上,對冬冬報信說:「不要吹了,丈夫死了,不要吹了,丈夫死了。」原來冬冬的丈夫被折磨死了。冬冬聽得惡訊,也在桃樹下活活哭死了。冬冬死後,每當桃花盛開的時節,在夜靜更深的夜裡,還可聽到這悠揚凄楚的聲音。 土家族人民為民思念冬冬,也照冬冬生前做的小竹管吹奏,同時把這小樂器取名叫做「冬冬喹」,「喹」是「吹」字的變音。 過趕年 南方人過春節多叫「過年」,而土家人的春節叫「過趕年」。趕年是土家人的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所謂「趕年」,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提前一天或兩天(即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過年,對此土家人有自己的傳說解釋。 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土家族先民隨胡宗憲將軍征計倭寇,一年,春節將至,倭寇未除。遠離家鄉的土家人在臘月二十九那天就提前過了年,總帥大犒將士,激厴鬥志。將士們在豐盛的慶賀之後,養精蓄銳,軍心大振。第二天(除夕)乘倭寇沒有防備之時,發起進攻,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為了紀念祖先,土家族從此總是提前過年,並稱之為過趕年,以此為每年最盛大的節日。 土家人過年,還要殺年豬、春糍粑、做點心。特別是這個年糍粑,很有特色。打糍粑多在臘月二十七這天,而且常常是左鄰右舍幾家人合在一起打,洋溢著歡笑與和諧。方法是:把糯米蒸熟後,用特製的粑槽、粑槌打糅,然後再壓成扁扁的。糍粑打好後,總是五個一串串起來,另外還要做五個大粑,他們叫「庫弄糍粑」。原來這種粑粑是用來向土五進貢的,後來沒了土王,但習久成俗,也就相沿至今。據說,如果哪家不做大糍粑,一年都會不吉利。 六月六 古歷六月初六日,是土家族紀念古代英雄覃厘的盛大節日。這一天,土家山寨喜氣洋洋,殺豬、宰羊、打糍粑、做豆腐,把遠方的客人接來家裡作客,家裡的衣服都拿出來曬一曬,女人們在溪流里洗頭發,晚上燈籠火把,還要在擺手堂里跳擺手舞。 傳說有一年,土家族聚居的地方鬧飢荒,覃厘的老娘活活餓死了,有一晚老娘給覃厘托夢,要覃厘栽上一山南竹,在堂屋裡練三年六個月的箭,等到雞飛狗上屋的時候,把箭向北方射去,就可以射死皇帝,登上皇帝的座位。覃厘聽了老娘的話,在後山栽了山楠竹,自己關起大門在堂屋裡練箭,囑咐嫂嫂等到滿了三年六個月,看到雞飛狗上屋就喊他。過了三年,嫂嫂等得不耐煩了,把黑狗放在屋上,把雞趕得滿天飛,然後高聲喊覃厘,說是三年六個月了,雞飛狗上屋了。覃厘聽得嫂嫂的喊聲,慌慌張張地開了大門,然後拉滿弓,連發三
4. 鬼節晚上為什麼要去燒香
據說它起源於佛經故事《目蓮救母》。目蓮是指當年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弟子大目犍蓮,他是個孝子,在修證佛法的過程中開發出了智慧和身體的潛能,有「神通第一」的美稱,能夠用「天眼」觀察世界。他發現自己過世的母親一直在地獄里吃苦,卻無力救贖。便在釋迦牟尼佛跟前悲泣和求法,佛便告訴他,須集天下佛弟子的慈悲和智慧功德的和合之力,感召他母親回心向善才行。並要求他必須在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這天,以百味飲食、汲罐盆器、香油錠燭、床敷卧具等放在盆中,虔心供養十方大德僧眾。目連按佛陀的辦法去辦理後,他的母親果然脫離了餓鬼之苦,往升天上,享受福樂。
後來民間便流傳起在七月十五這天追先悼遠的俗信,到了晚上,家家戶戶放水燈,也叫河燈或荷花燈。一般做成荷花瓣形,燈籠內點上蠟燭,飄浮在河水之上,以普度孤魂,這也是「中元節」的由來。「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所以上元張燈在陸地,中元張燈在水裡。無數盞河燈放在緩緩流動的河水中,星星點點,閃閃爍爍,給盂蘭盆節留下了無盡的情思。
【盂蘭盆節的習俗】「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七月十五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庄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5. 六安市是怎樣過元宵節的有那些習俗
六安市元宵節習俗:
六安地區的元宵節,市民習慣過早不過遲。清晨即燒香、點燭,鳴放鞭炮,吃元宵。中餐菜餚豐盛,合家團聚。晚間,點亮門燈,通夜不息。街道、村落玩燈、唱戲。
元宵節當天,還有「炒跳蚤」之俗,即將瓜子、花生、玉米放在鍋中翻炒,謂可使家中保持衛生、田裡莊稼不生蟲害。鄉間少年常三五聚集,將干掃帚點燃後拋向空中,謂「撂火把」、「玩火球」。
農村常有好事者,於元宵節清晨,到附近廟里去搶「紅子」。紅子是人家上年生了小孩,今年元宵節送給廟里,送子娘娘塑像的「紅蓋頭」。
傳說送子娘娘上的「紅子」,送到誰家,即使久婚不育的婦女,也會生孩子。年年這天都會有成群結隊的人,到廟里搶「紅子」。
搶來的「紅子」,一群人敲鑼打鼓,送到希望生孩子的人家。主人則要辦酒席招待。如果以後生了孩子,還要於第二年元宵節,買一塊紅布到廟里去還「紅子」。
六安市各地其它元宵風俗:
金寨:上百子燈
上百子燈,這一點最能體現到金寨人的人情味。正月十五晚上,金寨的一些人家要到一些孤墳上去點上一盞燈,這些墳塋往往是沒有後代的死者,或者雖有後代,但後代們離墳塋太遠,根本沒辦法來「上燈」。
去「上燈」的人家的本意就是告慰地下的死者:不要太遺憾,咱們這些來「上燈」的人都是你(指地下的死者)的後代啊!
霍邱:蒸饃饃
跑百病
這一天家家戶戶,紅燈高掛,又叫「燈節」,是春節的又一個慶賀的高潮。各地掛燈籠,舞獅子,劃旱船,挑花挑,打花鼓,唱大頭和尚戲,熱鬧非凡。
南鄉洪集、姚李一帶,每年十五,都有盛大的廟會,並且還有「搶紅子」的習俗。西鄉石店一帶,農家中午蒸饃饃,又「爭風」,預示收割,揚場有風;晚上菜餚豐盛,飯後炒花生、瓜子。
正月十六日,是走親訪友的吉祥日子,稱為「跑百病」。婦女們相互拜訪,一直持續到正月底。
霍山:吃尾巴座子、 舞獅舞旱船
正月十五,全家團聚吃元宵,另外要吃尾巴座子,三十晚上吃豬頭,十五晚上吃豬尾。元宵節早起放鞭炮,燒香燃燭,晚上通宵點燈,處處燈火通明,俗語說:「三十晚上火,十五晚上燈。」
一些地方還有給親人墳上送燈的習俗。較大的集鎮都要組織玩燈。舞獅舞龍舞旱船。
當地有「過了正月半,各人尋事干」之說。但這只是理論上的說法,事實上一些門面三天年仍然做買賣(不是大開門)。
而十五以後拜年的依然不斷,「手拿鐮刀去割麥,家裡來了拜年客」,只要在上半年初次見面,仍然稱作拜年。
舒城:吃粽子、回娘家
提井水吃粽子,在這個團圓日,家裡的長子要起來提第一桶水,意為當門立戶,必須管家中吃喝。
粽子和雞蛋煮好後,吃時不能說粽子,要說元寶;吃粽子不能用剪刀,而要直接用手去解開麻線;雞蛋叫做金蛋。
接姑娘回娘家。按當地的風俗,出嫁的女兒是不能回家過年的,只能在十五的時候回家。
吃著湯圓放煙花。晚上天黑的時候,家裡的每一盞燈都要點亮,這是讓各路「邪神鬼怪」讓道。然後吃湯圓,按照習俗,一人要吃上10個。在吃湯圓的時候,開始放爆竹、點煙花了。
6. 人祭祀時為什麼要燒香其目的是什麼
眾所周知,大家在祭祀的時候都會出現燒香的行為,這是從古至今留下下來的一種習俗,另外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燒香不僅是對於先人的一種尊敬,同時也能夠表達自己的誠懇心態,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三、結語
最後小編想說,在燒香的時候也要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另外也要虔誠一些,這樣才能夠保證自己的心願,被頑固之人所聽到,如果在燒香的時候嘰嘰喳喳或者是靜不下心來,那麼這個燒香也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7. 正月十五元宵節幾點拜神敬香 拜神幾根好
拜神是民間的惡一個傳統風俗,不管是不是在節假日,當人們心中有了想要祈求的事情的時候,就會去祭拜神明。而在特殊的節假日,祭拜神明更是有特殊的時間和特殊的儀式,那麼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拜神幾點最好?
正月十五拜神時間
正月十五燒香拜神最好的時間段是早上七點點到下午四點,在這個時間段內燒香最為適宜。最好的上香時間是上午7點—11點,其次是11點—15點,16點之後就不要再去上香了。
燒香習俗的起源
燒香的習俗源於印度,印度夏季地理氣候較為濕潤,容易遭溫疫病毒侵襲,因此人們通過燒燃香料木材來凈化空氣和乾燥空氣。佛在講佛法的時候,由於聽者眾多,因此弟子就點上香來凈化空氣。中華各民族大都有燒香的傳統,燒香也叫上香、敬香等等,但其歷史為:始於周朝,周人生煙以祭天,稱為「煙」或者「煙祀」。這種祭祀制始於周文王。「煙祀」一是點火生煙,二是煙氣為香氣。以香煙祭神,就是現在說的「燒香」。
燒香幾根好
上香時以上三支香為最佳,佛學上說,上三支香代表著「戒、定、慧」,代表著佛家三寶,這是最圓滿也是最文明的燒香供養。其實,上香的意旨不是在於上多少根香,而是在於心誠。燒香代表自己能夠虔誠的供養三寶,用自己虔誠的心來表示接引眾生。通過燒香的方式將自己的信息傳遞到虛空法界,用心感通十方三寶對自己進行加持。燒香表示著燃燒自身,為他人服務,所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正是此理,這樣能夠隨時提醒著寺廟里的僧者無私奉獻。燒香時最好能夠做到心地清凈,若能一塵不染,則會福獲無邊。在燒香祈願時最好能夠把自己的私利拋到一邊,拋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念頭,可以許利益眾生、利於社會的心願,那麼自己則會功德無量,遇事順利。
8. 十五晚上為什麼要點蠟燭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春節之末,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在北方,尤其是在天津,元宵節除了吃元宵、賞燈之外。京津兩地的人還喜歡在家中掛上中國結。
作為津門十景之一,天津古文化街喬香閣一直堅持「中國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經營特色,以經營文化用品為主。1989年,以經營中國結為主的喬香閣落戶古文化街。20年來,喬香閣適時擴大經營范圍,並將銷售渠道擴展到了德國(布萊梅、柏林、呂貝克) 日本(大阪)馬來西亞(巴生、吉隆坡)等地。在同類化商店不斷增多的情況下,喬香閣始終站在顧客的立場上,堅持以新產品和高品質吸引中外顧客。
元宵節,亦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這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錢塘瞿佑《雙頭牡丹燈記》:「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人們對此加以慶祝,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或者「燈節」。
9. 河源元宵節習俗
河源元宵節習俗:
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舉辦迎春花市,數以百萬計的人參加逛花市活動。置鮮花。家家必置,包括擺年桔、擺水仙、插鮮花。
謝灶 :臘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爺上天,叫「謝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貢品有:一碗米,兩磚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禮燒豬肉,一些蔗、桔,紙錢等。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送壓歲錢是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年,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但不能去遠的地方。
春節是喜慶之日,耍舞的多是熱烈奔放的彩龍、金龍和紗龍之類,白天舞布龍,晚上耍龍燈。至於踢踺子,是很久以前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