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為什麼古籍的保存時間比較長

為什麼古籍的保存時間比較長

發布時間: 2022-09-23 09:22:46

A. 古書保存方法

首先看你書的具體情況,如果有蟲或潮濕,可以學古人找個好天氣曬曬書,當然,最好找專業修復古籍的人員對其進行處理,處理後再進行保存。其次保存的方法現在用樟木櫃子存放也可以,大部分人認為可用其保存,個人專家對此也存有質疑。也可以為這些書做函套,有些書盡量戴手套查看,不戴手套看書前保持手的干凈不潮濕,盡力用鉛筆閱覽,不亂塗亂畫,以保護書的紙張,要保持恆溫恆濕,不要太熱太冷,溫度大致在二十左右度,濕度四十至五十左右度,注意經常觀看存儲條件,防蟲防潮防火防煙防氣等。

再造出版的《養正圖解》

B. 為什麼中國的古籍能保留得這么豐富

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中華文明一直延續下來了,所以說這些古代的書籍自然而然能夠保存下來,另一方面的話,是從古代的比較廉價的紙出現的早,就是的,當時古代的書籍的價格會比較便宜,能夠大量的印刷,就為古代書籍的保存奠定了一個基礎,數量比較多。

C. 古籍的歷史傳承

書者,述也,以文字記述事物者也,書之含義甚多,今人稱述書為書籍,為別於書法言也。書籍之肇始甚早,文字發明之後,即有書籍。不過,各代所用書寫之質料,及其裝訂之形式,多有不同耳。從古至清,所有之書籍,以其形式可分為三期。由古至周末,為簡牘時期;由秦至唐,為卷軸時期;由宋至清,為線裝時期,茲分別述之如下:
簡牘時期:三代以前,所用以載文者,竹木而已。載於竹者,曰簡;載於木者,曰牘;連編簡牘,則謂之策。古者,大事書之於策,小事則書之於簡牘而已。初以刀刻,繼以漆書,周宣王時,始有墨書。三代以上社會之文化,完全賴此以推進,國家之文明,亦完全賴此以保存,與後世之書籍功用正同。是簡牘者,實即當時之書也,創之最早,行之最久。降及周末,尚仍流行「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既以韋編,其為簡策也可知。是孔子之時之所謂書籍者,仍為簡牘也。由古至周,所有書籍完全為簡為牘,故謂之為簡牘時期。 卷軸時期:嗣以簡牘之書寫煩難,而所載之文字有限,在秦以前人文簡易之時,尚足應用。及秦滅六國,事務增繁,官私文書,日益增多,以前書寫之方式,在事實上已感運用不能圓滑,不適於使用。而首感棘手者,厥為獄隸。因獄隸之文字,時間有限,不能任意積壓,遂由獄隸之片倡而自動發生改革。篆書之耗時也,而改篆為隸;竹木之難治也,而代以縑素。以帛作書,從此肇始。但縑素價昂,一般平民無力購用。故縑素雖興,只於官方通行,社會尚不普遍也。即以前所遺傳之典籍文書,仍以簡策保存者為多;鈔錄於縑素者,尚少也。迨至漢時,發明造紙,從此書寫上又發生一極大之轉變。蓋紙為書寫之惟一合適質材,有縑素之長而無竹木之短,價值既廉,得之亦易。此後遂以紙張為書寫之獨用品,縑素竹木均受自然之淘汰,而無人使用矣。惟無論縑素或紙張,其文字均系手寫,所謂書籍者亦不過手寫之紙卷,並非如今日之書也。及隋文帝開皇十三年,敕廢像遺經,悉令雕撰。從此始有刻板印刷之書籍。以常理言之,刻印與抄寫,其難易何止倍蓰,宜乎刻印發明,社會景從,各種書籍均改刻印也。乃事實竟大謬不然,除敕令刻印之刻經典外,其餘文書仍均手抄,且以抄本為貴。此固由於提倡者之不力,要亦由於刻印之不佳使然。蓋刻印初創前無取法,辦理者既非有經驗之人,而從事者又系毫無訓練之輩。刻印度既不精良,文字尚多錯誤,其不受社會歡迎,固其宜也。且當時之士子,尚有一種特殊之成見,以為手抄一次,足抵目讀數次。故多數上層社會家庭,仍多為其子弟聘請名師,專為指示抄寫一切經史,印刷之書,概不購讀。故刊印之木雖發明於隋,然終隋之世,未有特殊之進展。及唐,刻印之事,仍未暢行,社會心理仍貴抄錄,不尚雕撰。迨至五代,後唐長興三年二月,馮道、李愚等奏請刊印九經,從此重要經書均用刻印,而不再事抄寫矣。雕刻刷印,至此方為成功。然一般每易誤會,以為一代所刻之經書,即與現之經書同。其實則相去懸殊,極為不同。蓋自以縑素作為以來,直至五代所有之書籍,無論縑素或紙張,無論手抄或刻印,均系成捲成軸,所謂鄴候架插三萬軸者是也。並非如今裝輯成本、成冊、成部、成套者,其一卷即系一卷書。《史書》載宋以前之書籍,均系若干卷,並無若本者,蓋系統記實。非如今以卷為虛以設之符號,有名無實地。其後,以卷本之舒捲為不便,檢閱煩難,乃變而為折,又以折之久而易斷,乃分為薄帙。及至有唐中葉,又創用葉子,即將長卷折疊成為若干葉,其形式宛如今之手摺,或前清朝考之籍,無論縑素或紙張,無論手寫或刻印,其形式完全為卷軸,故謂之為卷軸時期。 線裝時期:至宋,因長卷之種種不便,遂依據葉子之格式,而改進為今日之線裝式。即將一葉分割,使不連續,以一葉為一板,一葉為變易,但在檢閱上、誦讀上以及收藏,其為便利已不可以道里計也。故吾人所讀之線裝書,其實際肇始於宋,為時僅千年。宋以前,絕未有線裝書也。文字多為刻印,抄寫者甚少。至宋仁宗慶歷中,有布衣畢升為活板,用膠泥刻字,從此又有活字印板之發明。元王楨亦有活字印刷法。明弘治嘉靖中,無錫華燧、安國先名曰「了聚珍板」。是均活字印刷也。在印刷上比較經濟,但在書籍上,固與刻印無殊也。總之,自宋至清,其書籍之形式完全相同,均為線裝,故此時期謂之為線裝時期。清末則漸有洋裝,民國後且有取線裝而代之之勢,其形式與裝訂,盡人所悉,毋庸贅述矣。 歷代流傳下來的古籍分為抄寫本、刻印本兩類,抄寫本即人工抄寫的圖書,刻印本即採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圖書。但具體區分,又有種種不同的版本名稱。
寫刻情形:
按照寫刻的不同情情形,可分為祖本、寫本、影寫本、底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繪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修補本、遞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兩截本、石印本、鉛印本等等。
祖本,版本學中的專業術語。中國古籍中無論是刻本或是寫本,最接近著作人或成書年代的本子最為真實完整,錯誤也最少,稱為祖本或母本。
底本,是古籍整理工作者專用的術語。影印古籍時,選定某個本子來影印,這個本子就叫影印所用的底本。校勘古籍時要選用一個本子為主,再用種種方法對這個為主的本子作校勘,這個為主的本子也就叫校勘所用的底本。標點古籍時也要選用一個本子在上面施加標點,這個本子也可叫標點使用的底本。注釋、今譯以及做索引時,也都要分別選用一個本子來注,來譯,來做索引,這個本子也可叫注釋、今譯或索引的底本。除影印外,其他各種整理方法所用的底本,通常也可叫做「工作本」。
寫本,早期的圖書,都依賴於抄寫流傳,雕版印刷術普及之後,仍有不少讀書人以抄寫古籍為課業,所以傳世古籍中有相當數量是抄寫本。宋代以前,寫本與抄本、稿本無較大的區別,但宋元以後,寫本特指抄寫工整的圖書,例如一些內府圖書,並無刻本,只以寫本形式傳世,像明代《永樂大典》、清代《四庫全書》以及歷朝實錄。
影寫本,明清時期,藏書家為保存稀見宋元版書原稿,雇請抄手,用優良紙墨,照原樣影摹下來,版式、字體往往與原本相差無幾,這樣的寫本被稱作影寫本,又叫影抄本。其中以汲古閣毛氏影宋寫本最為著名。
抄本,精抄本,由於工抄寫的圖書,非抄寫者親撰。其中抄寫精美,字體工整的稱為精抄本。
稿本,已經寫定尚未刊印的書稿,稱為稿本。其中,由作者親筆書寫的為手稿本,由書手抄寫又經著者修改校定的為清稿本。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視,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價值較高的稿本,一向為藏書家珍愛。
彩繪本,以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繪寫的圖書。多用於插圖或地圖較多的圖書,如民間流傳的《推背圖》等。
原刻本,據原刻本重印的圖書。其中凡版式、行款、字體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稱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對原刻本內容進行增刪校訂或添加評注的,則稱為增刻本、刪刻本、評注本。
精刻本,指校勘嚴審、字體工整、紙墨優良的刻本。其中請名人書寫上版的刻本(多在書版上留有姓名)稱為寫刻本。
修補本,遞修本,將舊存書版重新修整、補配之後印出的圖書稱為修補本或重修本。有的書版保存時間較長,歷經多次修補,則稱遞修本。如果宋朝書版經過宋、元、明三朝修補的,則稱為三朝遞修本或三朝本。
配本,將不同地區的書版,配合起來印成一種完整的書,稱為配本。如清代金凌、淮南、江蘇、浙江、湖北五省官書局出二十四史,版式不同,卻同為一部書。
百衲本,百納即補綴很多的衣服,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全成一部完整的書,稱為百衲本。清初人宋犖匯集宋元三種版本印成百衲本《史記》,近代又有百衲本《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其中,商務印書館於1930-1937年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最為著名。該本選用當時最古的善本影印。如《史記》用宋慶元黃善夫家塾本,《漢書》用宋景佑刻本,《晉書》以幾種宋刻本配齊,南北朝七史均用宋眉山七史本,《隋書》和《南史》、《北史》用元大德刻本,《舊唐書》用宋紹興刻本,《新唐書》用宋嘉佑刻本,《舊五代史》世無傳本,用清人自《永樂大典》中輯出的本子,《新五代史》用宋慶元刻本,宋、遼、金三史均用元至正刻本,系初刻本,《元史》用明洪武刻本,《明史》用清乾隆武英殿原刻本。
邋遢本,古代書版因刷印多次,已經模糊不清,印出的書被稱為邋遢本,如著名的宋眉山七史到明代還在使用,印出的書字跡迷漫,被稱為「九行邋遢本」(因眉山七史9行18字)
活字本,用膠泥、木、銅、鐵、鉛、錫、磁、瓢製成方塊單字,然後排版印刷的圖書,稱為活字本。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北宋中期,畢升首先發明了泥活字,元代王禎又用木活字排印了《農書》,但均未見存本。現存最早的活字本是1972年發現的西夏文木活字排印本《大方廣佛華嚴經》。明清時期活字本較多,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華燧以銅活字排印了《錦綉萬花谷》,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又排印了《容齋隨筆》和《古今合璧事類備要》等書。清雍正年間,內府以銅活字排印了一萬卷《古今圖書集成》,乾隆間又以棗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此外,流傳到中國的還有朝鮮活字本。
套印本,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分版印刷的圖書。常見的有朱墨二色套印本,被稱為朱墨本。此外,還有三色、四色、五色、六色套印本。明代發明分版分色套印和凹凸版印技術,稱為餖版和拱花,這種印刷方法,常用於版畫。
巾箱本,袖珍本,巾箱即古人放置頭巾的小箱子,巾箱本指開本很小的圖書,意謂可置於巾箱之中。宋戴埴《鼠璞》載:「今之刊印小冊,謂巾箱本,起於南齊衡陽王手寫《五經》置巾箱中。」由於這種圖書體積小,攜帶方便,可放在衣袖之中,所以又稱為袖珍本。古代書商還刻印有一種儒經解題之類小冊子,專供科舉考生挾帶作弊之用,這種袖珍本則稱為挾帶本。
兩截本,有的書在版面中增加一條橫線,使之分為上下兩塊,稱為兩截本或兩節本。常見於圖文並茂的小說戲曲,便覽大全之類圖書。
鉛印本,採用現代鉛印技術排印的古籍。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上海成立了中國最早的鉛印出版機構「墨海書館」,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出版了最早的漢文鉛印本《六合叢談》。此後,不少古籍也採用鉛印法。晚清及民國鉛印古籍多用線裝,與刻本外觀形式相似,要注意鑒別。
石印本,用石印印刷的圖書。這也是晚清時傳入中國的一種現代印刷方法。採用葯墨寫原稿於特製紙上,覆於石面,揭去葯紙,塗上油墨,然後用沾有油墨的石版印書。石印與鉛印本均是油墨印刷,與水墨印書的刻本古籍有區別,而且石印本多為手寫軟體字,易於辨認。
刊刻時代:
按照刊刻時代區分,有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遼刻本、西夏刻本、金刻本、蒙古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國刻本等等。
唐刻本,唐代中晚期雕版印刷剛剛出現,抄寫本仍是圖書的主要形式,流傳下來的印刷品多為佛經和歷書。
五代刻本,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公元959年)刻印的圖書。包括後唐、後晉、後周刻印的藍本九經及後蜀、吳越、南唐刻印的類書、別集、佛經。五代刻本大都亡佚,現能見到的多是刻經,有敦煌發現的後晉天福八年(公元934年)所刻《金剛經》,吳越所刻《寶篋印經》等。
宋刻本,兩宋時期(公元960-公元1279年)在宋王朝統治區域內刻印的圖書。由於雕版印刷術的普及,官私刻書業極為繁盛,刻書范圍已包括經、史、子、集各類圖書,刻印質量上乘,被歷代藏書家視為珍本。
遼刻本,與北宋同時代,在契丹統治區域內刻印的圖書。契丹書禁甚嚴,遼刻本極少流傳。1974年,在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中發現了60餘件印刷品,多為遼代刻經,還有最早的刻本《蒙求》。
西夏刻本,西夏建國於1032年,1227年為蒙古所滅。西夏自創文字,並以西夏文刻印了《大藏經》等書,但傳世很少。考古工作者在寧夏賀蘭山中發現了8冊蝴蝶裝西夏文刻經。
金刻本,大致與南宋同時,在金代統治的中國北方地區刻印的圖書。其中以平陽府(今山西臨汾)刻書最為發達,官方設有經籍所,主持刻書。金刻本流傳下來的不多,較著名的有《劉知遠諸宮調》和《趙城金藏》。
蒙古刻本,元朝立國之前在平陽刻印的圖書。基本沿襲金代平陽經籍所舊規。傳世品有1247年刻《析城鄭氏家塾重校三禮圖注》,1249年平陽府張存惠晦明軒刻《重修政和經史證類本草》,1244年刻《玄都寶藏》殘卷等。
元刻本,元代(公元1279-公元1368年)刻印的圖書。北方以大都(北京)、平陽為中心,南方以江浙、福建為書坊集中心。元代刻本流傳較多,且有獨特風格。
明刻本,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刻印的圖書。這一時期,無論在刻書地區、刻書形式、刻書范圍等方面都遠勝前代。流傳下來的明刻本以中後期作品較多,正統以前較少。明中期以後刻本有兩個顯著變化,一是出現了適應於印書的仿宋字,二是線裝取代了包背裝。
清刻本,清代(公元1645-1911年)刻印的圖書。這一時期,官私刻書業均達到鼎盛。尤其是乾嘉時期,考據學興起,學者熱衷於版本校勘,出現了大批校核精審,刻印典雅的圖書。現今流傳的古籍大部分是清刻本。其中,乾隆前後所刻精刻本受到學者重視,有不少被列為善本。
民國刻本,中華民國時期(公元1912-1949年)刻印的圖書,以匯刻、翻刻歷代珍本、善本居多。這一時期,影印、鉛印技術已大量採用,傳統的雕版印刷勢漸衰微。
刻書地域:
按照刻書地域分,則有浙本、建本、蜀本、平陽本、外國本(日本本、高麗本)等。
浙本,宋代浙江地區刻印的圖書。宋代兩浙路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刻書數量大,質量高,杭州、衢州、婺州、溫州、明州、台州、紹興等地均刻印圖書,因而有杭本、衢本、婺州、溫州、明州、台州、紹興本的區分。
建本,又稱閩本,為宋元明福建地區刻印的圖書。宋代福建刻書集書於建寧、建陽兩地,建陽麻沙鎮盛產榕木竹紙,易於雕印圖書,因而書坊林立,一些著名書坊歷宋元明三代未衰,所印圖書又稱為麻沙本。
蜀本,五代及兩宋時期四川地區刻印的圖書。以成都、眉山較發達,成都在北宋初刻印了著名的《開寶藏》,眉山則刻有《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七史及《資治通鑒》等書。蜀本又分大字、小字兩種。
平陽本,又稱平水本,金元時期山西平陽(又叫平水,今山西臨汾)地區刻印的圖書。金滅北宋以後,將北宋開封的刻工掠至這里,又設立刻書機構,從此平陽成為北方刻書中心。
日本本,又稱東洋本,古代日本刻印的古籍。多用日本皮紙,與高麗本相似,惟質量不及高麗本。日本本常間用平假名和片假名,較易識別。
朝鮮本,又稱高麗本,古代朝鮮刻印的漢文古籍。中國印刷術最早傳入朝鮮,朝鮮刻本繼而傳入中國。朝鮮本刻印比較精美,書品寬大,寫刻清晰,多採用潔白的皮紙。
刻書性質:
根據刻書的性質,又可區分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
官刻本,由官府刻印的圖書。五代以來,歷朝中央和地方官府均有刻書之舉,但所設機構不同,所以官刻本又有各種不同名稱。主要有:
監本,歷朝國子監刻印的圖書。主要是各種儒家經典、文史名著。據文獻記載,從五代開始,國子監刻印有九經,北宋承其遺制,繼續刻印經史,南宋時,舊版不存,遂征調地方版片至京師國子監印書,稱舊版為「舊監本」,新版為「親監本」。明朝在南京和北京均設國子監,都刻印了二十一史,因而又有「南監本」和「北監本」的區別。
公使庫本,兩宋地方官府動用公使庫錢刻印的圖書。
經廠本,明代司禮監所轄經廠刻印的圖書。多《五經》、《四書》、《性理大全》等常見古籍。特點是書品寬大,字大如錢,但由於主持其事的是宦官,因而校勘不精,錯訛較多。
內府本,明清兩朝宮殿刻印的圖書。明內府刻書主要是經廠本,清內府刻書多殿本。內府刻書往往不惜工本,講究形式,但清內府本校勘亦精。昭連《嘯亭雜錄》續錄有內府刻書目錄。
殿本,清康熙間,於武英殿設修書處,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又設刻書處,派親王、大臣主持校刻圖書,所刻之書稱為殿本。殿本校刻精緻,紙墨上佳,堪與宋刻本相媲美。所刻《明史》、《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等書,一向被列為清刻善本。
聚珍本,清乾隆年間選刻《四庫全書》珍本,武英殿採用活字印刷,共刻木活字25萬余個,乾隆定名為「聚珍版」,所印圖書遂稱武英殿聚珍本。後來各地官書局也仿聚珍版印書,被稱為「外聚珍」,而武英殿活字本被稱為「內聚珍」。
書局本,清同治間,由曾國藩提倡,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四川、安徽、兩廣、兩湖、山東、山西、直隸先後創立官書局,所刻圖書稱為「書局本」或「局本」。
私刻本,即私人出資刻印的圖書,其中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私家刻書稱為家塾本或家刻本。自宋代以來,私家刻書持續不衰,有的以室名相稱,如宋廖瑩中「世彩堂本」,余仁仲「萬卷堂本」,明範欽「天一閣本」,毛晉「汲古閣本」,清納蘭性德「通志堂本」,鮑廷博「知不足齋本」,黃丕烈「士禮居本」;也有以人名相稱,如宋「黃善夫本」,明「吳勉學本」。
坊刻本,歷代書坊、書肆、書鋪、書棚刻印的圖書。坊刻本以營利為目的,刻印較差,往往校勘不精,惟宋代坊肆刻書,如臨安陳氏、尹氏書籍鋪等,所刻圖書與官刻本、家塾本不相上下。
流傳情況:
根據流傳情況和珍貴程度,古籍又可分為足本、節本、殘本、通行本、稀見本、孤本、珍本、善本等等。
足本,內容完整無缺的圖書。
節本,因原書篇幅過巨,刻印時只節取其中一部分,或是因為其它原因予以刪節,稱為節本或刪節本。
殘本,指內容殘缺的圖書。古籍在流傳過程中,由於各種原因造成殘缺,有的僅是缺卷、缺冊,經過抄配,仍能補全;有的殘缺過甚,只能作為他書的配本。一般說來,殘本較足本的價值要降低很多。
通行本,指刻印較多、流傳較廣、年代較晚的古籍版本。
稀見本,刻印較少,流傳不多的古籍。如明刻方誌,歷代族譜、家譜,均不多見。
孤本,世所僅見的古代圖書,往往不見於諸家著錄,如明《永樂大典》。國內僅存一部的書則可稱為「海內孤本」,如宋刻30卷本《五臣注文選》。
珍本,寫刻年代較早,流傳很少,研究價值較高的古籍,通常指宋元刻本,內府寫本,有史料價值的稿本及名人批校本。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嚴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後含義漸廣,包括刻印較早、流傳較少的各類古籍。由於歷代藏書家中,善本肯定是舊本,那些抄寫、刻印年代較近的只能是普通本,如晚清藏書家丁丙在其《善本書室藏書志》的編例中,規定收書范圍是:1.舊刻、2.精本、3.舊抄、4.舊校。他按照那個時代的標准,將舊刻規定為宋元版書,精本為明代精刻。依據這一劃分,隨著時間的推移,收藏家心目中的善本年代界限也日益後移。民國時期,明刻本漸漸進入舊刻行列,20世紀中期以後,乾隆以前刻本全都變成了善本,甚至無論殘缺多少,有無錯訛,均以年代劃界。實際上,真正的善本仍應主要著眼於書的內容,著眼於古籍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1970年代末,《中國善本書總目》開始編纂,在確定收錄標准和范圍時,規定了「三性」、「九條」,這應該是對善本概念的一個完整周詳的表述: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寫的圖書。
(2)明代刻印、抄寫的圖書(版本模糊,流傳較多者不在內)。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傳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國及歷代農民革命政權所印行的圖書。
(5)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或集眾說較有系統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時期,某一領域或某一事件資料方面的稿本及較少見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學者批校、題跋或抄錄前人批校而有參考價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中國印刷技術發展,代表一定時期印刷水平的各種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較精版畫的刻本。
(9)明代印譜,清代集古印譜,名家篆刻的鈐印本(有特色或有親筆題記的)。

D. 為什麼有的古籍是孤本為什麼就不能多抄錄一本

許多古籍實際上是孤本,除了為數不多的長期保存的官方經典之外,其他書籍也經常有被歷史發展淹沒的危險。

在古代,雖然也重視基礎教育,但畢竟能讀私立學校的人還是有限的,識字不是問題。 在那個時候,書籍仍然是一種奢侈品。 有的學者經常向私塾老師借書,基本沒錢買。 ,所以有些人應該珍惜當下的學習機會,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知識不花錢的時代。

E. 中國古代書籍是如何保存的~

竹簡,一種將文字、圖象或其他各種特定的符號寫繪於事先加工過的竹片上的書籍形式。 竹簡淵源: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鍾鼎上,由於其材料的局限,難以廣泛的傳播,所以直至殷商時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層社會的百餘人,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這一切直到竹簡的出現才得改變。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復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裡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所以,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的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拓展生活,共享閑適與激越! http://www.you8.cn http://www.mdd.cn 竹簡、木櫝和錦帛 當人類社會出現文字的同時,書籍也就出現了。當時的書籍形式和現代的書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們這樣定義書籍的概念,即將人們的經驗和事件用文字和圖象的形式記載於一定的物體上,以便於保存、傳播,那麼,商代的甲骨文,就是最早的書籍了。另外,在樹葉和樹皮上也可以刻寫文字。《舊唐書》上就記載:"天竺國書於貝多樹葉以記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貝葉經。另外,鑄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也可以稱為一種早期的書籍。 除了甲骨、青銅器、石刻外,在古代用作記載文字的材料還很多,如陶器、磚瓦、獸皮等,它們在人類文明史上都放射過燦爛的光輝。然而,更接近於今天書籍形式的,是從竹簡開始繼而出現了書寫於織物上的縑帛。 寫在竹簡和木牘上的書 中國古代真正的書籍形式,是從竹簡和木牘開始的。竹簡和木牘所開創的書籍形式和制度,對後來的書籍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冊"、"卷"、"編"等書籍的單位、術語,一直延用至今。 竹簡和木牘在形式和用途上不完全相同。 "冊"字 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書寫文字。也有先寫字,然後再按順序編聯成冊的。 竹子的外皮不易著墨,為了書寫方便,須將竹子的最外皮削去,或在內裡面書寫。把竹子烘乾這個工序稱為"殺青"。 "冊"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幾上。說明簡策制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但其戰國以前的簡續實物,今天還未有發現,在周代的文獻中有許多關於用簡讀傳遞命令及公文的記載。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在學術上百家爭鳴的局面,竹簡成為各家著書立說的主要形式。這時關於使用竹簡的記載就更多了。例如,孔子晚年讀"易",致使"韋編三絕",說明由於反復的閱讀,致使編系竹簡的繩子斷了三次。 木牘圖片 牘是與簡策同時使用的記載文字的形式,它多用木片製成,所以稱為"木牘"。它和竹簡不同的是,竹簡的一片雖只寫一行文字,但它可以用繩子系聯起來,可容納較長的文章,而木牘則是以一片為單位,在一片牘上記載較少的文字。木牘的一片也稱為"方",一般較長的文章用策來書寫,而較短的文章則書寫於牘上。木牘的長度一般為一尺左右,所以也稱為"尺牘"。在一片木牘上,可書寫一百多字,也可以兩面書寫。 以竹簡為主要形式的書籍的黃金時代,是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的春秋戰國時代。由於"百家爭鳴"的局面,使各種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各種學術著作層出不窮。以孔子為代表的思想家、教育家,整理、編定了一批古代的著作,這就是一直流傳到今天的《賜》、《書》、《詩》、《儀禮》、《春秋》五經。這些早期的書籍,當時就是以竹簡的形式出現的。孔子所開創的教育活動,更打破了極少數人壟斷文化知識的現象,出現了"士"的知識階層,這反過來又促使了更多著作的出現。 寫在錦帛上的書 所謂帛書,就是將文字、圖象寫繪於絲織品上的一種書籍形式。在紙張未發明前,帛書是和竹簡同時使用的一種書籍形式。在先秦的一些著作中,往往是竹簡和帛書並提,說明帛在當時已是一種書寫文字的主要材料。 帛書 在春秋戰國時代,上層社會也普遍用縑帛作為書寫著作或公文的材料。在紙紙發明以前的幾百年歷史中,帛書曾是書籍的主要形式之一。 中國古代的絲織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一些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也曾發現原始的絲織品和石器、陶器製成的紡輪。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已有絲、蠶、帛、桑等字。安陽殷墟中也發現過絲帛的殘跡。研究證明,當時的絲織技術已很進步。 以上事實,足以說明在春秋戰國以前,我國古代的絲織技術已有很久的歷史,它除了主要用作上層社會的衣料外,也是書寫的理想材料。但由於其價格昂貴,不如竹簡使用的普遍。 大約在秦至西漢間,是帛書使用最多的時期。由於絲織技術的進步,為社會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縑帛,用於各種重要典籍、文書、信件的書寫。絲織品雖是當時最輕便的書寫材料,但其價格還起很昂貴的,除了上層社會以外,普通人是難以使用的。 在帛書的出土中,最有名的是 1973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的發現。這次出土的帛書有十多種,十二萬多字,用黑墨書寫於絲織品上,字體有小篆和隸書。 在簡策和帛書應用的時代,"篇"是竹簡的單位,而"卷"則是帛書的單位。
記得採納啊

F. 古籍怎樣存放

保存古籍我們一定要忌用化學膠水、化學漿糊、玻璃膠紙等修補古籍。中國古籍的紙張,多採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紙,而現今通用的化學膠水、 化學漿糊及玻璃膠紙對中國式紙張具有極強的腐蝕力,一般不隔多時,便會使紙張變質黃脆,觸手即碎,故而絕不可用。正確方法應為採用天然麵粉漿糊,調以麝香、花椒,可達到修復與避蟲雙重功能。如果藏家一時無法具備以上條件,也應寧可暫時不修,待請到行家裡手,再行修復,絕不可倉促濫修,加厄典籍。忌用洋紙夾襯古籍。許多民國版本的拓片、字帖、紙墨拓工皆屬精良,可版面之上卻是黃斑累累,令人扼腕。這是因為民國時期的一些書賈作坊,貪求省惜工料費用,採用了一種叫作「油光紙」的紙張(當時流行的一種廉價的西式工業法制紙),作為字帖的襯紙。由於西式紙酸鹼性不合量,具有一定腐蝕力,以致許多民國舊帖慘遭「黃斑之厄」。這一遺憾也使得當今的古籍藏家得出了一條教訓,即:中國古籍必須遠離一切西式紙張,二者隔離,方為上策。忌用化學殺蟲劑防殺蠹蟲。一些新手藏書家,因為懼怕蠹蟲蛀毀古籍,便時常使用一些化學殺蟲劑噴灑書櫥,結果蠹蟲猖獗如故,而古籍卻反遭其害,黃斑遍布書身。慘痛之餘,古籍藏家們也悟出一點,傳統古籍的紙張極為「嬌貴」,受不得任何化學品的侵害,而化學殺蟲劑的腐蝕只會造成「愛而毀之」的結果。傳統的正確防蟲方法應為:在書櫥中放置麝香、芸香或花椒(也可採用質量上乘的印度奇南香),以香氣驅殺蠹蟲,效果極佳。

G. 何謂古籍善本,有什麼樣的價值

何謂古籍善本?清朝版本目錄學家張之洞的解釋為:一是足本,沒有刪節和缺卷;二是精本,精校精注,錯誤極少;三是舊本,即傳世很久的木刻本、傳抄本和線裝書。當代學者對古籍善本的解釋為:一是年代久遠而且有文物性;二是印刷插圖精美而具有藝術性;三是書籍內容精闢具有學術資料性。國家文物法對古籍善本曾明文規定,凡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出品的文物和圖書,均受國家法律保護,不得私自出口。於是收藏家們往往將這一時限之前的清代初期或更早期的精刻本和精抄本視為珍寶,因為最起碼它的歷史文物價值和學術資料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從而決定了其收藏和投資價值也是相當高的。古籍善本由於是紙質品,很容易受到損毀,如水災、火災、蟲蛀等自然及人為因素的影響,保存幾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實屬不易,這就導致了流傳下來的古籍善本十分稀少,許多古書現已絕跡,留存下來的古籍善本中不乏孤品、珍品,有的存世量也不過是寥寥幾部,因此,古籍善本的價值珍貴也就不難理解了。

一、評判古籍善本價值的標准

1、文獻價值古書籍所描述記載的史料非常豐富,是研究古代社會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價值首先體現於它的文獻價值。
2、版本價值古籍的版本種類很多,一般來說,稿本(作者的原稿)、舊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類活字印刷本等版本的價值更高。
3、藝術價值有些古籍字體雕刻精美,印刷水平較高,如精寫本、精刻本、各種套印本、紅印本、拱花等。
4、學術價值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學術領域有獨到見解或較為少見的稿本、寫本、批校本、過錄本等,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5、文物價值有些古書,抄寫或刻印本年代久遠,流傳又稀少,如宋版書存世不多,無論從紙質、墨跡、印刷技能、裝幀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價值。

二、各種古籍善本的市場價格

近年來,我國古籍善本在拍賣市場上行情十分走俏,價格不斷向上攀升。如一冊《唐人寫經遺墨》以88萬元成交,《續華嚴經疏》以40萬元成交,《四庫全書珍本》以29萬元成交,明代版《陀羅尼經》成交價9萬元,清乾隆年間《汪由敦詩翰》成交價1.65萬元,民國版《朱拓千葉蓮花造像》成交價0.55萬元等等,可見古籍善本近年來已成為拍賣會的重頭戲,購買者十分踴躍。古籍善本現已成為收藏家們苦苦追求的收藏精品。

目前,市場上的古籍善本價格還在不斷攀升,特別是宋版書或更早的古籍漲幅更是驚人,眼下一般宋版書都是按頁論價,而不是以本論價。一頁品相上好的宋版書市場價大致在1 萬元左右,換句話說,一冊100頁左右的宋版書價值可達到100萬元左右。由於宋版書十分珍稀,其市場價格有可能還會進一步上升。元版書市場價與宋版書相差不是很大,市場價也隨著宋版書的上揚而升值。明版書市場價要比宋版書低不少,其價格目前還比較平穩,但明版書要比以後的清版書的價格昂貴。明代初期的版本因流傳下來的比較少,所以明初版本的升值潛力千萬不可小視。明代中葉及明未的各種版本由於尚有一定的存世量,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其市場價格仍將平穩地維持著原狀。清版書由於存世量較大,清中葉及晚清的版本,市場價還不是很高。但清初康熙、乾隆年間的版本仍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清代圖書以木刻為主,晚清時有一部分石印版出現。清代版本盡管目前價格不是很高,但在這部分存世量較大的圖書中仍不乏精品善本,這就要看收藏者的識別能力了。此外,民國初期的石印版和二十世紀30年代的一部分鉛印版、影印版雖然不屬於很珍貴的古籍善本,但也值得投資者收藏。古籍善本由於近年來在收藏品市場上十分受寵,因而各種偽造的古籍善本也應運而生。

三、古籍善本的幾種作偽手法。

1、紙張做舊:紙張是文字的載體,沒有紙張就沒有書籍,因此判斷古籍的真偽,首先要看紙張是否古舊。所以製作古籍偽本必須將紙做舊。將紙做舊有兩類:一類是「染紙」,包括用糖水,或用栗子殼熬水,或用茶水,或用其它方法等將紙染成黃褐色,也有用煙將水熏黃的,以求使紙顯舊色;二類是用「舊紙新印」,如果作偽者存有古紙,就可在紙上面新印古書內容,然後訂成「古籍」,這種作偽方法盡管較少,但卻使人很難從紙張上辨別其為贗本。
2、偽造序跋:一些重復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書的序跋外,又增刻新有序跋,敘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後還著有姓名、年月等。這些都表明了書籍的真實年代。作偽者往往裁掉對其作偽不利的序跋,或塗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偽造對其作偽有利的序跋。
3、偽造名人題跋,藏章印記。
4、偽造牌記:保留舊牌記,挖掉復刻牌記,或挖補,塗改復刻牌記的年代。
5、裁截目錄:將原目錄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收全該書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殘本充當全本。
6、利用著錄書:有些著錄書的記載是錯誤的,作偽者便故意以此為據來兜售自己製作的偽本。

總之,古籍善本作偽的手法有多種多樣,有時只採用一、兩種,有時則可能是各種手法混合應用。收藏者在實際辨別時,應該運用自己掌握的學識和有關資料進行全面考察被鑒定的古籍,並可請專家一起鑒定,應注意去偽取真,才能真正做到所購古籍物有所值。

H. 古籍善本應該如何保存

喜愛藏書的人都知道,一些珍貴的古籍善本,若沾上各種污漬將大大影響該書的價值。因此,對各種不同的污漬應採用不同的除污方法:除霉斑。用棉花球蘸上氨水或明礬水,輕輕地在書頁的霉斑上擦拭,至除凈後再用吸水紙吸干;也可用水和高錳酸鉀沖濃汁,用毛筆將濃汁塗在霉斑處,等五六分鍾後再用草酸水塗之,並用毛筆輕輕擦拭,如此數次能去除霉斑,最後用棉花球蘸上清水擦凈。除墨漬字跡。在染有墨漬或字跡的書頁下邊,先墊一張吸水紙,再用20%的雙氧水溶液或高猛酸鉀溶液浸濕污跡,然後在書頁上邊放一張吸水紙,並壓上重物,等干後墨水跡就會消失。如果用高錳酸鉀溶液時留有褐斑,可以再用草酸或檸檬酸溶液除去。若書頁上僅有一些字跡也可用褪色靈塗之。除臟手指印。先用肥皂蹭去手指印,再用濕布擦去肥皂跡,最後在書頁間襯上吸水紙,把水吸干;也可用棉花球蘸以溫水沖兌的洗衣粉或洗潔精液輕輕擦拭,再用清水擦洗,最後將水分吸干。除油跡。在油跡上放一張吸水紙,用熨斗輕輕地熨幾遍,便可以把油份吸盡;也可用棉花球沾少許汽油或酒精輕輕擦除。除蒼蠅便跡和蚊蟲污跡。用棉花球蘸上醋液或酒精,在蒼蠅便跡和蚊蟲污跡上輕輕擦拭,至除凈污跡為止。對於書籍上其他的一般污跡,只要用肥皂細心地擦拭,再用干凈濕布輕輕抹凈,然後在書頁間襯上吸水紙吸干水分,就基本可以獲得整舊如新的效果。

I. 古書怎麼能保存多年

西洋古籍因為封面為皮革,書的上部和下部會有刷上金或者油或者顏料。皮可防水,防蟲和污漬,書底部的金或那些油性物質也可以防潮。這兩本是我藏書的一部分,一本是1723年的一本是1703年的:

J. 為什麼有很多古籍都是孤本,難道不能夠多抄一本嗎

首先要說明的是古代藏書家的藏書觀念是封閉的。

許多大藏書家如范欽天一閣,都會制定藏書訓藏書約,禁止藏書往外流通與借閱,一直到明清清代藏書家互相借閱傳抄之風氣才漸漸盛行。總的來說古代藏書家把藏書當成古董或是寶物或者是比錢財更重要的家產。

為什麼現在很多書是孤本?

一是因為紙這種書寫材料保存時間本就不如甲骨石頭之類的材料易保存,埋在地下會腐爛,藏在家裡還有火災 人禍 兵火 蠹蟲等各種使藏書毀壞的因素。故而就算宋到現在也有一千多年,紙不易保存,這大大影響了書籍的流傳。

二是藏書家藏書觀念,物以稀為貴,封閉的藏書觀念使他們不願意拿出孤本,復印傳抄流通於世。

熱點內容
為什麼說晚上不能看別人的牙齒 發布:2025-02-06 11:51:14 瀏覽:658
為什麼土裡能長出各種東西 發布:2025-02-06 11:50:22 瀏覽:190
男人身體為什麼會生精出來 發布:2025-02-06 11:43:54 瀏覽:766
前行者零號文件為什麼是個人 發布:2025-02-06 11:42:43 瀏覽:65
孩子挺聰明的為什麼背東西費勁 發布:2025-02-06 11:27:59 瀏覽:501
買車徵信不好是因為什麼 發布:2025-02-06 11:25:47 瀏覽:522
貝因美臻佑為什麼晚上沒有 發布:2025-02-06 11:23:43 瀏覽:623
同金額人民幣金線為什麼不一樣 發布:2025-02-06 11:15:32 瀏覽:591
男生為什麼不承認他對你好 發布:2025-02-06 11:04:54 瀏覽:621
為什麼古代的男人喜歡小腳女人 發布:2025-02-06 10:56:35 瀏覽: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