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鍾表上面的時間為什麼都是12時

鍾表上面的時間為什麼都是12時

發布時間: 2022-09-22 13:53:01

A. 鍾面上為什麼要有12個數

鍾面上為什麼要有12個數?鍾表上的數字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是1-12,不是24,不是10,不是20,

在1879年,加拿大鐵路工程師伏列明提出了「區時」的概念,這個建議在1884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得到認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統一世界計量時刻的「區時系統」.「區時系統」規定,地球上每15°經度范圍作為一個時區(即太陽1個小時內走過的經度).這樣,整個地球的表面就被劃分為24個時區.各時區的「中央經線」規定為0°(即「本初子午線」)、東西經15°、東西經30°、東西經45°……直到180°經線,在每條中央經線東西兩側各7.5°范圍內的所有地點,一律使用該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標准時刻.

這種世界時區的劃分以本初子午線為標准.從西徑7.5°到東經7.5°(經度間隔為15°)為零地區.由零時區的兩個邊界分別向東和向西,每隔經度15°劃一個時區,東、西各劃出12個時區,東十二時區與西十二時區相重合;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平太陽時作為本區的標准時.

這個是人為規定的,如果那時候人們規定10,也許現在就是10了

因為24小時分為白晝和黑夜,所以鍾表上的數字就分為0~12了.

追問: 18~19世紀,鍾表製造業已逐步實現工業化生產,並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那麼當時最早的時候為什麼決定用1-12來作為計時標准,這才是我想知道的。

目前通行的時間單位,很多與天文現象有關,像一年(地球公轉太陽一圈)、一個月(月亮公轉地球一圈);不過也有許多與天文無關的,純粹是因為某些人文因素,如民俗、政治、宗教等等而制定出來的,比方說一星期七天、一天24小時等,都與天文現象無關。我們一般把一天分成24小時的制度,當成埃及人的發明。不過,如果你要問為什麼是24小時?而不是18小時?或是26小時?呵呵,這也許只能穿越回到古埃及時代,去問問古埃及人了! 我國從宋代 (約一千年前) 以後,每個時辰又細分為「初」和「正」兩部分,比如,「子初」指的是 23:00 到午夜 0:00之間的一個「小時 (較小時辰)」,「子正」指的是午夜 0:00 到凌晨 1:00 之間的一個小時。這個攜帶型的赤道日晷就是將正午到次日正午的時間按「初」和「正」分為 24 個時段,與現今時刻的制度是不謀而合的,「小時 」之稱也由此而來。 約在五百年前 (公元 1504 年

其實很多問題都可以查網路之類的,用知乎問這些問題,個人感覺有點南轅北轍。

B. 為什麼用鍾表記錄時間都是用的12小時的

有啊.像潛艇上就用24小時的.

C. 為什麼鍾最上面的數字是12不是O

如果寫0,則只有1、2、3、……、11這些數字,
一看鍾表最大數學就是11,這和一個白天(或一個黑夜)12個小時不能很好地吻合,
所以用數字12更恰當,
你覺得呢

D. 一天有24個小時,鍾面上為什麼設計成12格而不是24格

12小時的表盤只是常見的而已,我們日常用12小時制是為了方便,很多領域都是用24小時制的鍾表刻度,只需要稍微改變裡面的齒輪就可以變成24小時制的。在赤道面的白天和夜裡是一樣長的,只需要看太陽就知道時間了,不需要用24小時制的鍾表,而在南北極、潛艇內以及封閉式與外界斷絕聯系的研究所領域會使用到24小時的鍾表,為了讓大家知道是白天還是夜晚,避免導致生理時鍾誤差。

希望採納

E. 為什麼在我們生活中每看時間的鍾,都只有1~12點呢而為什麼就沒有超過24點的數字呢為什麼說每理由

你要明白兩個問題:1.十二小時制和二十四小時制的來歷。2.不用二十四小時製做鍾表的原因是指針轉動角度太小難以分辨。

十二小時制 起源於埃及. 然而,每個小時的長度會由於季節而不同,從黃昏到黎明12個小時,從黎明到黃昏也是12個小時長。羅馬人也使用12小時制:全天平均的分為十二個小時(因此一年中各天的長度是不盡相同的),夜間被分為三個小時。這是因為在水鈡發明之前,人們使用太陽作為計時工具,所以沒有辦法准確的劃分時間。

羅馬人對於早上的時間計數同現在是相反的:例如,"3 a.m.",或3 hours ante meridiem意味著中午以前的第三個小時,而不是現代意義的「午夜以後的第三個小時」

今天,十二小時制仍然是大多數指針式鍾表顯示時間的方法,每十二個小時旋轉一周。對於24小時旋轉一周來說,時針每小時僅僅轉動了15°,這個角度太小以至於難以分辨。

盡管它在現代世界中已經廣泛的被二十四小時制所代替,尤其在書寫通信中。但是,12小時制使用的a.m./p.m.形式仍然是當前在澳大利亞和美國書寫和交談時使用的主要形式。在加拿大(尤其是魁北克)、英聯邦、阿爾巴尼亞、希臘和其他的英語地區,以及南美洲的西班牙語地區,它也是常常和24小時制同時使用。縮寫「a.m.」和「p.m.」也常常在英語和西班牙語中使用。在阿爾巴尼亞,也有意義相同的詞「PD」和「MD」,在希臘則是「πµ」和「µµ」。其它的多數語言中很少有正式場合中使用「上午」和「下午」的提法,但是在民間則使用非正式的12小時制。
在衣索比亞,12小時至仍然使用從黃昏到黎明記為12,1,2,……,10,11,然後再從黎明到黃昏記為12,1,2,……,10,11的記法。同其他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每一天從黎明黃昏開始,而不是從午夜開始。
編輯本段批評及實用問題
很多在24小時制的環境中成長的人們認為12小時制有點不習慣和不正規,尤其是在書面通信,計算機和數字時鍾領域。支持和反對的討論在很多方面同十進制的討論非常相似。
同24小時制相對比,12小時制常常被反對者提到的缺點有

F. 為什麼鍾表的盤面是12小時,60分鍾 古人發明鍾表時設計鍾表的盤面是根據的什麼 為什麼利用指針手和太陽

時間本是一種運動。假如宇宙靜止不動,就沒有所謂時間了,時間的定義,是由星體的運行所界定的。我們不需要什麼「測量准則」,也可以知道現在究竟是太陽高佳的白晝,還是月色柔柔的黑夜;然而假如我們要在晝夜循環之間確定出某個時刻,則非有一些「測量准則」不可。
「測量准則」的制定,可以應付人的一個需要;這個需要的出現,相對而言,在人類歷史上是相當近期的。是新石器時代偉大的變革,把人類帶進一個新環境:從前的游牧部族,一族一族的,靠狩獵為生;後來大家共同使用一套時間構架,有共同的活動,人們才慢慢了聚集在一起,定居下來,改以務農為生。村落發展出來了,漸漸地,人們會在不同時候進行一些特定的貿易。交易和貿易活動不斷擴張,集市就必須定出固定的時間和地點。
正因為人類社會出現了這新的局面,時間才有了定義,才有所劃分。人類開始為時間編上數目,而且計算得愈益精確。
其實,此時文明的發展尚屬初階,人單單根據太陽的位置、物體的影子,已能大概說出是什麼時間;在接下來的好幾千年中,這對人類已經非常足夠。及至後來,人類把自己關進爭分逐秒的時間牢籠里,自此一切活動都受時間支配了。
從影子到石英,希望你能與我們在這時間之旅上一起漫遊。

G. 為什麼鍾表是12小時一圈,不直接做成是24小時一圈

這個是根據由太陽運動所引起的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所決定的
子夜零點到正午十二點,太陽高度角從0度到90度,然後再依次遞減,最後回歸到子夜,也就是又回歸到0度
在地理中,還可以用手錶辨別方向就是利用這個原理

H. 【為什麼我們的時鍾上只標有12小時而不是24小時呢】

記錄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保護兒童愛問的天性。

雨林班的一個孩子問了一個問題:

為什麼我們的時鍾上只標有12小時而不是24小時呢?

現在,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採用了24小時制。

既然一天24個小時

再說時鍾問題之前,我們說說一個地理知識:太陽運動所引起的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所決定的子夜零點到正午十二點,太陽高度角從0度到90度,然後再依次遞減,最後回歸到子夜,也就是又回歸到0度。

原來在古代,人們就會用太陽的運動測量時間。可晚上沒有太陽,所以只好測量白天的12小時。古代的人根據太陽東升西落,它所照射的物休的影子也會隨著移動。通過對這個自然現象的觀察,學會了計算時間,發現了日晷。就這樣,我們延續了古人的習慣,才會有現在的12時。

再說,如果時鍾是24小時,每小時的刻度太小隻有15度,不便於我們的觀察,並且機械差會更大,視覺差也會很大,並且如果是手錶看起來就更密了。而12小時,每小時的刻度就有30度,自覺感會更好。

79年,加拿大鐵路工程師伏列明提出了「區時」的概念,這個建議在1884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得到認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統一世界計量時刻的「區時系統」.「區時系統」規定,地球上每15°經度范圍作為一個時區(即太陽1個小時內走過的經度).這樣,整個地球的表面就被劃分為24個時區.各時區的「中央經線」規定為0°(即「本初子午線」)、東西經15°、東西經30°、東西經45°……直到180°經線,在每條中央經線東西兩側各7.5°范圍內的所有地點,一律使用該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標准時刻.

這種世界時區的劃分以本初子午線為標准.從西徑7.5°到東經7.5°(經度間隔為15°)為零地區.由零時區的兩個邊界分別向東和向西,每隔經度15°劃一個時區,東、西各劃出12個時區,東十二時區與西十二時區相重合;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平太陽時作為本區的標准時.

這個是人為規定的,如果那時候人們規定10,也許現在就是10了

因為24小時分為白晝和黑夜,所以鍾表上的數字就分為0~12了.

很多與天文現象有關,像一年(地球公轉太陽一圈)、一個月(月亮公轉地球一圈);不過也有許多與天文無關的,純粹是因為某些人文因素,如民俗、政治、宗教等等而制定出來的,比方說一星期七天、一天24小時等,都與天文現象無關。我們一般把一天分成24小時的制度,當成埃及人的發明。不過,如果你要問為什麼是24小時?而不是18小時?或是26小時?呵呵,這也許只能穿越回到古埃及時代,去問問古埃及人了! 我國從宋代 (約一千年前) 以後,每個時辰又細分為「初」和「正」兩部分,比如,「子初」指的是 23:00 到午夜 0:00之間的一個「小時 (較小時辰)」,「子正」指的是午夜 0:00 到凌晨 1:00 之間的一個小時。這個攜帶型的赤道日晷就是將正午到次日正午的時間按「初」和「正」分為 24 個時段,與現今時刻的制度是不謀而合的,「小時 」之稱也由此而來。 約在五百年前 (公元 1504 年) ,西洋人華耳 (walther) 發明了機械時鍾。 1656 年惠更斯 (c. huygens) 將鍾擺加裝在機械時鍾後,原本不很可靠的時鍾就准確了。他們早先在鍾面上就標示出白天和晚上加在一起的整整 24 小時,後來也被稱之為「平均太陽日」。 地球除了自轉外,還有繞行太陽公轉的現象,那麼由地球自轉定出的「一天」是不是正好 24小時?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地球依循右手錶征方式約 365.25 天繞行太陽一圈,當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它在公轉軌道上也約走了 1 度,所以一天約略少於 24小時 !

北緯30度,主要是指北緯三十度上下波動五度所覆蓋的范圍,北緯30°線貫穿四大文明古國,是一條神秘而又奇特的緯線。

鍾是人類最早發明的物品之一,原因是需要持續量測時間間隔,有些自然的時間間隔(如日、閏月及年)可以用觀測而得,較短的時間間隔就需要利用時鍾。

數千年計時設備的原理也有大幅變化,日晷是利用在物體在一平面上影子的變化來計時,計算時間間隔的儀器也有許多種,包括最廣為人知的沙漏。配合日晷的水鍾可能是最早的計時儀器。

歐洲在1300年發明了擒縱器,後來也創作了第一個機械鍾,可以利用像擺輪之類的振盪計時設備。發條驅動的時鍾約在15世紀出現,鍾表業約在15世紀至16世紀開始發展,1656年發明了擺鍾。

因此在計時的准確性又進一步提升,當時因為航海導航對時間的精確性要求,也帶動時鍾可靠性及精確性的提升。電子時鍾在1840年申請專利,二十世紀電子學的發展產生了可以完全不用機械機芯的時鍾。

現在時鍾內的計時元件是諧振子,一個會以固定精準頻率振盪的物體,諧振子可能是單擺、音叉、石英晶體,或是原子在發射微波時電子的振盪。

類比型的時鍾會用指針及角度表示時間,數位時鍾則是用數字的方式表示,有兩種時間表示法:十二小時制及二十四小時制。

大部分數位時鍾都是用電子設備及液晶、LED及真空熒光顯示器來顯示時間。時鍾功能也是現在電腦、手機的標准功能之一。

為了方便性、距離、電話或是失明人士的需求,有用聲音報時的聽覺時鍾。為了盲人需求,也有用觸摸方式可以感知其時間的盲人時鍾,其中有些類似傳統時間,但調整其設計,可以直接觸摸表面得知時間,但又不會影響計時功能。計時技術也在持續演進之中。

(8)鍾表上面的時間為什麼都是12時擴展閱讀:

原始人憑天空顏色的變化、太陽的光度來判斷時間。古埃及發現影子長度會隨時間改變,發明日晷在早上計時,他們亦發現水的流動需要的時間是固定的,因此發明了水鍾。古代中國人亦有以水來計時的工具——銅壺滴漏。

中國除了用水流來計時外,中國古代民間亦有利用燃點線香來計量時間。龍舟報時更香就是利用燒香來計時的儀器,它更設有定時響鬧的作用。

龍舟上掛了數條兩端系著金屬球的幼線,線下放了燃著的香。每隔一段時間,香便會燒斷一條線子,當金屬球跌進下面的盛器時,便會發出報時響鬧。這種燒香時計最早見於宋代的文獻中。

用更香來計算時間的精度不高,但由於它簡單易行,極之適合民間使用,所以曾經十分流行。據文獻記載有些更香可燃燒一晝夜,有些甚至可以燃燒至一個月。

公元1088年,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史上首座以水力作自動化機械操作的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

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7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

公元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結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自宋起,十二時辰分初正即廿四小時系統,一刻即今天的十五分鍾,其准確度較德國之桌鍾早三百多年。

公元128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鍾。

13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鍾塔(鍾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公元1360年詹希元創制「五輪沙漏」,以齒輪、時刻盤合成。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鍾。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鍾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准確至最近的十五分鍾。

公元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鍾。1670年英國人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公元1797年,美國人伊萊·泰瑞獲得一個鍾的專利權。他被視為美國鍾表業的始祖。

公元1840年,英國的鍾表匠亞歷山大·貝恩發明了電鍾。

公元1946年,美國的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鍾的原理。於兩年後,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鍾,原子鍾至今也是最先進的鍾。它的運轉是藉助銫、氫原子的天然振動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內都能准確運轉,誤差十分小。

18到19世紀,鍾表製造業逐步實行了工業化生產。

20世紀,開始進入石英化時期。

21世紀,根據原子鍾原理而研製的能自動對時的電波鍾表技術逐漸成熟。

熱點內容
為什麼手機傷害眼睛 發布:2025-02-06 16:37:36 瀏覽:5
男生為什麼不讓女朋友半夜去喝酒 發布:2025-02-06 16:36:08 瀏覽:761
空調製冷為什麼要除以核算時間 發布:2025-02-06 16:35:56 瀏覽:787
凱文為什麼和我們的不一樣 發布:2025-02-06 16:34:20 瀏覽:713
為什麼蘋果傳文件這么麻煩 發布:2025-02-06 16:05:35 瀏覽:703
嘴唇裡面起包一直不好為什麼 發布:2025-02-06 16:03:03 瀏覽:645
三星手機為什麼這么少有人用 發布:2025-02-06 16:01:22 瀏覽:793
銀杏為什麼黃的時間不一樣 發布:2025-02-06 15:55:19 瀏覽:790
為什麼u盤存儲東西會發熱 發布:2025-02-06 15:53:39 瀏覽:345
為什麼胃到晚上更痛 發布:2025-02-06 15:37:33 瀏覽: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