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為什麼不建議晚上讀易經
A. 易經看懂的人都瘋了,為什麼讀易經的人都瘋了
看懂的人都瘋了
《》這本書,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說過 它的,它是古人觀察宇宙人生,鍛煉思維能力的基礎。因為它晦澀難懂,神秘莫測,所以人們對它又愛又恨,甚至還有「學的都瘋了”這種無稽之談,可見這本書是真的高深。
可能大部分人對於的了解就只有這些了,對於《》其實本來有3本這件事都不知道。其實我們一下就知道,其實包括《連山》《歸》《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
不過在前幾年,卻有一位81歲的貴州的老人,說自己手中有《》,這是怎麼回事呢?
據他介紹他手正是失傳3000年的兩本中的一本——連山易。他是此書的第7代傳人,每代人都要抄寫一遍書後,將上套書祭祖,他手裡的這本抄寫於年間。
平時研究的專家們,一聽這個消息,哪裡還能坐得住。迅速的就趕到了貴州老人家,專家滿臉地拿起《連山》翻閱,不翻不知道,一翻嚇一跳。
專家們看著上面的字,眼睛都直愣愣地說:這是什麼字?
那些保留著這些水書的貴州老人們,也只是對水書的內容一知半解,再加上水書的傳承靠的是一代一代人的口耳相傳和手抄,其中的真實性已經無從考究了,所以,對這本書的研究一度陷入了停滯的階段。
不過為了能夠證實這本書的真偽,專家還是沒有放棄,請了很多的「水書先生」來翻譯。
專家在水書先生的幫助下,研讀發現《連山易》是上古神農代的一部「」,囊括了天文歷法、農事。以動物、圖畫和各種號為表現形式,講述了天象、歷法知識,又在天文歷法的基礎上,推算出五行、天乾地支及各種沖、克、刑、合的原理;
然後再根據這些原理來預測、指導現實中的各種活動,比如婚喪嫁娶、出行、經商等的「吉」或「凶」。
為了鑒定這本《連山易》是否是《》中的那本,專家請水書先生破譯一隻宋瓷注碗上號,水書先生按照《連山易》打卦,結果打出來的與的八卦圖完全一致,出這是一隻記錄北宋興衰的史志碗,而且出來的北宋史實與史載完全吻合。
水書《連山易》中的連山八卦圖
至此,專家才確定,失傳近兩千年的《連山易》終於現世,最終,謝朝海老人把《連山》無償上交,如今這本奇書在貴州省文化館珍,3000年後,它終於真正「回家」了。
這本連山易,還沒有完全翻譯好,我們暫時還看不到,但是大家如果也想要領悟其中智慧,看現在廣為流傳的《》,也是完全沒問題的。
30歲那年,我在我的人生必讀書單里,就加入了《》。
理由無它,只因一位讀書極厲害的朋友告訴我:30歲後的人生,步步錯不得,非常需要「運氣」。
什麼意思?
因為《》的真正是:通過選擇的智慧,始終讓自己 在贏面大的一邊。
而《》中足足有64卦,每一卦就是一種人生劇本,你的每種選擇,會產生什麼結果,它早就幫你推演完了。
你只需參考,始終讓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就好。
人生一世,真的該好好讀一讀《》,去感悟裡面的大智慧,或許會讓你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經常聽到周圍看的朋友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等等。
所以大家要讀,還是建議去讀帶有白話文譯文版的《》,更好還帶有配圖,這樣圖文並茂更便於理解《》。
目前我看的這本就是帶有白話文翻譯的圖解版,名叫《圖解》。
它採用圖文解讀的方式,一一解讀了《》中的每,將其深奧無智慧,以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讓大家可以一探《》的古老智慧。
國學南懷瑾也曾說:千萬別晚上讀《》,不然一下就天亮了,足見其智慧的;
馬雲更多次公開推薦《》,並忍不住感嘆「自己得益於比別人讀得早。」
如此一本智慧”書”只要56元,也就是兩包煙錢,卻可以學習到我國古人的偉大智慧,讓你受益終生!
想要學習的, 鏈接就可以購買了。
以上就是與看懂的人都瘋了相關內容,是關於的分享。看完為什麼讀的人都瘋了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B. 為什麼晚上不能讀易經
不是因為老輩們說《易經》可以辟邪,凡是不正的妖魔鬼怪都怕《易經》。不是說,枕邊放一本《易經》,就可以把鬼趕跑,也不是《易經》一讀,鬼神聽到了就不安。
而是因為,夜間一讀《易經》,一夜就不能睡覺了。因為,發現一個問題,想要去找答案,一個問題找到了答案,同時,又會發現另一個新的問題,這樣不斷發現問題,不斷尋找答案,發揮研究越沒完,不知不覺,就到天亮了。
孔子看到《易經》的時候感嘆,原來它不是講算命的,而是講天命的,這時候的孔子五十歲,所以孔子是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解《易經》做《易傳》,發揮了乾卦的精神,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一種陽剛的精神,就是自強不息、剛毅堅韌。
老子雖然在《道德經》里沒有提到乾卦坤卦,但他提到了陰陽,「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把陰放到前面,陽放在後面,老子主張的陰柔,就來源於坤卦。
中華文化,陰陽中和,《易經》就充分體現了這種文化的生命力。
「讀《易經》到底有什麼用呢?」
《易經》中的每一卦,都包含了事物發展的一種規律。它不是只對應一件事情,而是對應一類事情,其中每個卦每個爻都對應了三個點,第一這個時空點好還是不好,第二你應該怎麼做,第三結果怎麼樣。
比如乾卦,初九爻:潛龍勿用。
我們說小時候剛出生,兒童時代是初九,需要蓄積精力;
長大了企業剛剛開創,也是在初九,也要潛龍勿用,不要急著去做項目,而是要潛伏在那裡,龍潛在水裡是在找他的水,我們剛辦了企業,要找到人脈、錢脈、資源,這不好像是我的水嗎?
比如說我們剛剛走上工作崗位,去了一個新單位,不要著急施展自己的才華,需要潛伏在那,摸清情況,熟悉環境,適應環境,這是最重要的。
這也正是《易經》的魅力,它教你從這件事推測到下一件事情,叫以類萬物之情,推測出萬事萬物的情況。
利用陰陽的變化預測某件事情的趨勢,做到快人一步。
當別人還在沉浸在美好的'幻想鄉'里,懂得變化的人就會提前做好應變的准備,面對危機和衰落也會有萬全之策。
這或許就是易經八卦的意義。
《易經》是我們老祖宗全部智慧的精華萃取和高度升華,是經典中的經典。
在古人看來,易經之所以博大精深,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包羅萬象,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其實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古籍,裡面暗藏著更為高深的智慧。
很多人覺得《易經》這本書晦澀難懂。人們覺得它深奧,卻又非常渴望了解它、探索它。
我讀的是這本白話文圖解版本《圖解易經》,書中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翻譯成我們通俗易懂的白話文,使易經讀起來更通俗有趣。
精美圖解,本書採用現代圖解手法,穿插多幅精美的手繪插圖,文白對照,能讓讀者在輕松的氛圍中領悟很多古人的智慧。
書中還有詳盡的注釋,用通俗的語言和生動的故事為你掃清所有閱讀障礙,准確理解原著的精妙。
易經里可不僅只有深奧的大道理,還有貼近生活的人生智慧!
《易經》是跨越時空才能留下的經典作品。實在不可不讀。
C. 為什麼南懷瑾勸人不要輕易學佛學易經
南懷瑾是非常出名的佛學家和國學大師,他一生在多個方面都非常有造詣,不只是佛學和國學,他窮盡一生想要去參透很多人生哲學,他閱卷無數,終成大師,但是身為佛學家的南懷瑾卻勸誡眾人不要輕易去佛學和易經,其實這是因為佛學的內容非常寬泛,而且學習佛學一定要誠心誠意,如果人只是想找一個精神寄託,那這樣的人是不配進入佛學的,所以南懷瑾勸人不要輕易學佛學。
南懷瑾對於佛教來說,是一生所追求的夢想,因為他一生都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宣揚國學佛學,讓更多人知道國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很多人對佛教非常感興趣,也是因為南懷瑾。
D. 誰說的 晚上不看易經
我知道的是出自南懷瑾大師的《易經雜說》中,南師的意思是晚上看易經會讓人全部精力投入其中,不知不覺天就亮了,他還有一句話: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也是這個意思。
E. 為什麼晚上不能看《易經》
不是因為老輩們說《易經》可以辟邪,凡是不正的妖魔鬼怪都怕《易經》。不是說,枕邊放一本《易經》,就可以把鬼趕跑,也不是《易經》一讀,鬼神聽到了就不安。
而是因為,夜間一讀《易經》,一夜就不能睡覺了。因為,發現一個問題,想要去找答案,一個問題找到了答案,同時,又會發現另一個新的問題,這樣不斷發現問題,不斷尋找答案,發揮研究越沒完,不知不覺,就到天亮了。
孔子看到《易經》的時候感嘆,原來它不是講算命的,而是講天命的,這時候的孔子五十歲,所以孔子是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解《易經》做《易傳》,發揮了乾卦的精神,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一種陽剛的精神,就是自強不息、剛毅堅韌。
老子雖然在《道德經》里沒有提到乾卦坤卦,但他提到了陰陽,「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把陰放到前面,陽放在後面,老子主張的陰柔,就來源於坤卦。
中華文化,陰陽中和,《易經》就充分體現了這種文化的生命力。
「讀《易經》到底有什麼用呢?」
《易經》中的每一卦,都包含了事物發展的一種規律。它不是只對應一件事情,而是對應一類事情,其中每個卦每個爻都對應了三個點,第一這個時空點好還是不好,第二你應該怎麼做,第三結果怎麼樣。
比如乾卦,初九爻:潛龍勿用。
我們說小時候剛出生,兒童時代是初九,需要蓄積精力;
長大了企業剛剛開創,也是在初九,也要潛龍勿用,不要急著去做項目,而是要潛伏在那裡,龍潛在水裡是在找他的水,我們剛辦了企業,要找到人脈、錢脈、資源,這不好像是我的水嗎?
比如說我們剛剛走上工作崗位,去了一個新單位,不要著急施展自己的才華,需要潛伏在那,摸清情況,熟悉環境,適應環境,這是最重要的。
這也正是《易經》的魅力,它教你從這件事推測到下一件事情,叫以類萬物之情,推測出萬事萬物的情況。
利用陰陽的變化預測某件事情的趨勢,做到快人一步。
當別人還在沉浸在美好的'幻想鄉'里,懂得變化的人就會提前做好應變的准備,面對危機和衰落也會有萬全之策。
這或許就是易經八卦的意義。
《易經》是我們老祖宗全部智慧的精華萃取和高度升華,是經典中的經典。
在古人看來,易經之所以博大精深,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包羅萬象,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其實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古籍,裡面暗藏著更為高深的智慧。
很多人覺得《易經》這本書晦澀難懂。人們覺得它深奧,卻又非常渴望了解它、探索它。
我讀的是這本白話文圖解版本《圖解易經》,書中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翻譯成我們通俗易懂的白話文,使易經讀起來更通俗有趣。
精美圖解,本書採用現代圖解手法,穿插多幅精美的手繪插圖,文白對照,能讓讀者在輕松的氛圍中領悟很多古人的智慧。
書中還有詳盡的注釋,用通俗的語言和生動的故事為你掃清所有閱讀障礙,准確理解原著的精妙。
易經里可不僅只有深奧的大道理,還有貼近生活的人生智慧!
《易經》是跨越時空才能留下的經典作品。實在不可不讀。
F. 潔靜精微之學的南懷瑾之論
現在我們先說古人對《易經》的重視。《禮記》的《五經解》這篇文章中,提到《易經》這門學問時說:「潔靜精微,易之教也。」據說這是孔子整理《易經》以後所作的結論,對《易經》的評語。「潔靜精微」這四個字,看起來很簡單,但它的含義卻是很廣。「潔靜」包括了宗教的、哲學的含義,就是說學了《易經》這一門學問,他心理的思想、情緒的變動,是非常清潔而寧靜的。「精微」兩字則是科學的,所以學《易》的人,要頭腦非常冷靜,我常常將我的經驗告訴年輕的同學們:「晚上不要讀《易經》。」他們不大相信,因為老輩們說《易經》可以避邪,凡是不正的妖魔鬼怪都怕《易經》。有的人生了重病,枕邊放一本《易經》,就可把鬼趕跑,又說《易經》一讀,鬼神都不安,所以夜裡不讀《易經》。而我卻最喜歡夜裡讀《易經》,可是夜裡一讀,就完了。以後史也就不敢讀了,因為夜間一讀《易經》,一夜不能睡覺,越研究越沒完,一個問題找到了答案,同時又會發現另一個新的問題,這樣不斷發現問題,發現新的道理,研究下去,不知不覺,就到天亮了。所以深深體會到古人的「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一個春天過去了都不知道的情景。為什麼時間過去了都不知道?因為研究《易經》需要二個非常冷靜的頭腦,非常精密的思想,所以《易》之教,是「潔靜精微」,這是孔子對於《易經》的評價,有如此之嚴重。但是在《五經解》中,對《易經》也有反面的批評,怎麼說呢?它說《易經》的流弊是:「其失也,賊。」就是一個「賊」字。學了《易經》的人,如不走正路,旁門左道,就賊頭賊腦,鬼頭鬼腦,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一套,拿起鵝毛扇,就扇起別人來造反。這是我們自己文化中對《易經》最好的評論,一個「賊」字的斷語下得非常妙。歷史上漢朝的王鳳、唐代的虞世南(唐太宗的宰相,創業時的「秘書長 」,他私人的好朋友)推崇《易經》說:「不讀《易》不足為將相。」不學《易經》的人,不能作一個很好的宰相,亦不能做一個很好的大將,推崇《易經》有如此的重要。我們知道了這些以後,至少可以鼓勵自己,對於老祖宗留下來的這部書,到底畫的是些什麼名堂,非要弄個清楚不可。譬如有人認為房子對面有一個什麼煞,就到街上買一個八卦回來,在門口一掛,好像就可以保險了,這中間窨有什麼作用?有沒有這種作用?《易經》的三原則
《連山》、《歸藏》以外,《周易》的 本身這門學問中,有一個原則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說《易經》包括了三個大原則:就是一、變易;二、簡易;三、不易。研究《易經》,先要了解這三大原則的道理。變易謂變易,是《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在時、空當中,沒有一事、沒有一物、沒有一情況、沒有一思想是不變的,不可能不變,一定要變的。譬如我們坐在這里第一秒種坐下來的時候,已經在變了,立即第二秒鍾的情況又不同了。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中,非變不可,沒有不變的事物。所以學《易》先要知道「變」,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變而且能適應這個變,這就是為什麼不學易不能為將相的道理了。由這一點,我們同時亦了解到印度佛學中的一個名詞「無常」。這個名詞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變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廟里塑一個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頭吐得很長,名「白無常」,而說這個「無常鬼」來了,人就要死亡,這是迷信。實際上「無常」這名詞是一種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沒有種東西能永恆存在的,所以名為「無常」,這就是《易經》中變易的道理。我們中國文化中的《易經》,是講原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沒有不變的,非變不可,這是原則。印度人則是就現象而言,譬如看見一幢房子蓋起來,這房子將來一定會倒,看見人生下來,也一定會病、會老、會死,這是看現象而名之為「無常」。簡易 第二簡易,是宇宙間萬事萬物,有許多是我們的智慧知識沒有辦法了解的。在這里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常常跟朋友們講,也可以說是哲學上的一個對比,天地間「有其理無其事」的現象,那是我們的經驗還不夠,科學的實驗還沒有出現,「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換句話說,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這樣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經》的簡易也是最高的原則,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了解它以後,就變成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簡單。我們看京劇里的諸葛亮,伸出幾個手指,那麼輪流一掐,就知道過去、未來。有沒有這個道理?有,有這個方法。古人懂了《易經》的法則以後,懂了宇宙事物以後,把八卦的圖案,排在指節上面,再加上時間的關系,空間的關系,把數學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來。這就是把那麼復雜的道理,變得非常簡化,所以叫作簡易。那麼,《易經》首先告訴我們宇宙間的事物隨時都在變,盡管變的法則很復雜,宇宙萬事萬物再錯綜復雜的現象,在我們懂了原理、原則以後,就非常簡單了。不易第三不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的,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來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那是永恆存在的。那個東西是什麼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薩」。哲學家叫它是「本體」,科學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麼名稱,反正有這樣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不變的,這個能變萬有、萬物、萬事的「它」是不變的。這是《易經》的三個原則,先要懂得。理、象、數懂了這三個原則以後,還有三個法則要懂得,這三個法則就是我們手邊的這部《經》的三個內涵:理、象、數。這些基本原則要先記住,才能研究《易經》,現在先解釋這三個字。根據《易經》的觀點看宇宙的萬事萬物 — 人生也好,情緒也好,思想也好……都有它的原則和道理。以我們現代的觀念而言,理是屬於哲學的,宇宙間萬事萬物既都有它的理,也必有它的鋗;反過來說,宇宙間的任何一個現象,也一定有它的理,同時每個現象,又一定有它的安息。譬如這個錄音帶,是錄音用的,它能錄音,其中有很多理,錄音帶的樣子、大小以及它還會放出聲音,就是它的鋗;這卷錄音帶,若干分鍾可以錄完,有若干長,若干寬,這就是它的數。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理、它的象和它的數。所以研究《易經》的學問,有些人以「理」去解釋《易經》,有些人以「象」去解釋《易經》,有些人以「數」去解釋《易經》。古代的人掐批量算,萬事皆知,那就是了解了易數的緣故。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有它的數,這是必然的過程,譬如我們舉起桌上的茶杯,左右搖擺。這就是一個鋗;而左右搖擺了多少度,多少秒鍾搖擺一次,就有它的數;為什麼要搖擺,就有它的理 — 是我為了使大家更具體了解《易經》理、象、數的道理所做的動作。所以《易經》每一卦、每一爻、每一點,都包含有理、象、數三種涵義在內。人處在世界上,與這個世界的關系,不停地在變,只要發生了變,便包涵了它的理、象、數。人的智慧如果懂了事物的理、象、數,就會知道這事物的變,每個現象,到了一定的數,一定會變,為什麼會變,有它的道理,完全明白了這些,就萬事通達了。理、象、數通了,就能知變、通、達,萬事前知了。我常常告訴同學,最好不要去鑽研《易》這門學問,如果鑽進去了,會同我一樣,爬不出來,如果一定要學,也最好只學一半。如果真把《易經》學通了,做人就沒有味道了。譬如要出門了,因為《易》學通了,知道這次出門會跌倒,於是不出門了,一步都懶得動了。像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味道?何必去學?所以我說學《易》最好只學一半,覺得奧妙無窮,如黑夜摸路,眼前迷迷茫茫蠻有趣的;天完全這了走路,眼前有一個坑,會掉下致病,看得清清楚楚,於是不走了。可見學通了《易經》非常乏味,何必去學?話雖這么說,但學《易》真的通了,哪裡還用來講《易經》;我現在還來講《易經》可見就是半吊子,還不通。像我這樣不通的人,在這里吹這些東西,還可以幫助大家摸摸這條路;真通了《易》的人,也許還會來這里講,因為他知道我們這些人這樣盲目太可憐了,他有眼睛,喜歡來帶帶路,也說不定。理論講到這里,以下我們進行八卦的研究。神無方 易無體 「故神無方而易無體」。這個神不是宗教的神,是中國文化的神。我們的原始文化中,生命的主宰,宇宙的主宰沒有宗教性的觀念,對天人合一的那個東西叫作神,西方哲學稱作宇宙萬物的「本體」,變是功能。神無方的方,古文亦稱「方所」,就是方位,無方就是沒有位置,無所在,也無所不在。「神無方」就是宇宙生命主宰的功能無所在,也無所不在。同《易經》變化法則一樣,周流不拘,並不在某一點上,研究《易經》最重要的是在此。基本上如乾卦「一爻初動」,這動從哪裡來?答案是「神無方」。「而易無體」,所謂本體,是個抽象名詞,是無體之體,無為之為;所謂「道」,也是一個抽象的代名詞,沒有固定的,不拘的。不固定不拘,就是宇宙的法則。試看宇宙的東西,變化無窮,氣象的預測常常不準,因為「神無方而易無體」,氣象突變的地方拿不準。那麼我們研究《易經》的學問,如果說《易經》一定是講某一范圍的,那就犯了邏輯的錯誤,因為它明白告訴了我們「神無方而易無體」。《易經》的學問是變化無窮,說《易經》是藝術也可以,是科學也可以,是哲學也可以,因為「易無體」,不呆板,任何一個名稱都可能。但是「神無方而易無體」這兩句話,也是中國宗教哲學的頂點。我們如果研究西方文化,希臘的哲學思想,西方的宗教哲學懸想,把西方的東西都研究完了,回過頭來再看自己,就發現自己老祖宗的文化最偉大。這兩句話從人類文化史的發展來看,我們提出來最早,《系辭》我們暫時談到這里,接下來,我們看《易經》的第一卦 — 乾卦。盡善盡美的人生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這是白話文,很簡單,我們都看得清楚,這是孔子研究《易經》以後,對於文王所作乾卦的卦辭:「元、亨、利、貞」四個字的內涵所包括意義的解釋。當時對於周文王所作這四個字的乾卦卦辭,窨是科學的還是哲學的?人們不知道。前面我們了解,《象辭》屬於科學的、《彖辭》偏重於人文思想。《象辭》和《彖辭》是同一時代產生或作用於兩個不同的時代?也是問題。現在孔子在《文言》中對「元、亨、利、貞」四個字的解釋,完全納入人文思想的范圍中,對於宇宙物理科學方面都不管,這也就是儒家思想的開始。他對於「元」字,強調善的,善的思想,善的行為,一切好的一面的成長,才夠得上所謂元,這是代表萬物的開始,但這是好的一面的開始,叫作「元」。亨則是好的集合,嘉是良好的意思,良好的很多因素集合起來,成為好的集合,才夠為鹿。利則要達到和的利,和在現代的觀念是和平,怎樣才能和平?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能相和嗎?要恰到好處的相和,最適宜的和,才能得到真正的利。假使我有利,你沒有利,乃至損害到你,而你得了利,一定會損害到他,這種有損另外一人的利,並不是利的目的,也不是利的定義;這里的利,是兩利,彼此間都有利,才夠得上利。至於貞,則是一件事物的中心,一些團體中有幹事,這個職務名稱,就是從這里來的,楨干,中心就是貞。「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體,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這里再度引申一下,發揮上面的四點,這也就是儒家思想,孔子講的人文文化教育的目的。一個人受了教育以後,要具備元、亨、利、貞四個字,才夠得上作為一個人,亦即要養成「體仁足以長人」。自己的胸襟,內在愛人,才能夠領導別人。「嘉會足以合禮」, 一切的嘉會,人與人之間相處很好,才能合禮。禮即是中國文化《禮記》中所標榜的社會,亦即是今日我們所標榜的康和利樂的社會,才能實現。「利物足以和義」,儒家思想中有「濟人利物」的話,「物」字不只是指動物、植物、礦物,在古代的「物」包羅很廣,等於現代語「這具東西」的「東西」,是一個抽象名詞。「利物足以和義」的利物,意思是我閃人類應該利物、用物,而不被物所用。現代西方來的文化,人都被物所左右了。「貞固足以幹事」,養成內在堅貞,意志堅定,然後可以做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這是孔子的結論。孔子研究乾卦,到這里完全拉到人文思想這方面來了,啟發了後來的唐宋之後一般儒家研究《易經》的路線,沒有走往象數方面去,沒有向科學方面走了。下面的解釋亦是在人文文化方面,但有報不同,我們也可以由此認識儒家、認識孔孟思想。
G. 為什麼晚上不能讀易經
為什麼晚上不能讀易經?不讀易,不可為將相。這句話是否時常聽老人提及,有沒有很耳熟的感覺。雖然現在這個社會,沒有了將相的稱謂,但是《易經》依舊被人們所追捧。它作為群經之首,是諸子百家的思想啟蒙,也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一部巨著。
但是在民間,卻有著這樣的說法!
《易經》是神的東西,妖魔鬼怪都懼怕它。如果是重症病人,只需在床頭放上一本《易經》即可,這些鬼怪就不敢近身。這樣的說法十分玄幻,並沒有科學依據,畢竟世上到底有沒有鬼還是另一說。但不可否認,《易經》在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與定位。
既然是民間有流傳,鬼怕《易經》,但是為何南懷瑾大師卻告誡人們晚上不要讀《易經》。假如真的有鬼的存在,那我們晚上讀《易經》豈不是更安全,南師的這個說法就是在害人?還是說有別的......
有鬼只是一種猜測,老賈認為世上是沒有鬼的,鬼只是人性丑惡所展現的一面。看下《搜神記》卷六【宋定伯賣鬼】的故事就知道,鬼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是所謂的人性。而南師說晚上不讀《易經》其實和鬼怪之類的並沒有關聯,兩者說的不是一種情況。
H. 一般人不要學易經,易經讀懂的人都瘋了
一般人不要學易經
老祖宗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不可辜負。但君子取之,須有道。不是所有精神財富盡占後,就能成為有福之人的。
誠然,佛學與《易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能看盡人生百態,給人以智慧。要知道佛學和《易經》並不好駕馭,學習的門檻很高,也不是人人鑽研它後就能「得道」的。
大師級人物南懷瑾也曾告誡年輕人,不要去深入鑽研佛學與《易經》。
如「精神」般的佛學
佛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遠。隋唐以後,佛學得以興盛,並在中國落地生根了禪宗文化。唐代開始,佛學滲透到了中國文化的每個部分。不光修行者們潛心佛法,文人雅士們也心向佛學,還成為了當時一種不可抵擋的時尚潮流。
如今,有人把佛學當作「精神」慰藉心靈。人生無常,「苦味」是一道避免不了的味道。任何歡樂都無法永恆,生命因此也免不了陷入失望、痛苦之中。學習佛學可以「消化」苦味。故而,對佛學趨之若鶩者眾多。
玄而又玄的《易經》
《易經》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毋容置疑。對於選一本書代表中國文化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不會是《論語》,也不會是《道德經》,而會是《易經》。
有人說,即便你暢讀世間萬本書,還不如讀懂《易經》。又有人說《易經》是經典之中的經典,哲學之中的哲學,智慧之中的智慧。又有人說,《易經》內潛藏著大道之源,讀後人的思想境界不一般。
確實有很多 和名人都支持這樣的觀點。古往今來的成事者,都會讀《易經》,因為讀懂了《易經》,猶如讀懂了人間更高級的為人處世之道。
孔子曾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能遠離重大錯誤。曾國藩曾說,讀懂《易經》就如同獲取了安身立命的技能。馬爸爸曾說,身在職場,《易經》是職場的「葵花寶典」,讀一讀受益終身,自己能有所成就主要是因為讀《易經》比他人讀得早些而已。
但在一般人眼中,提到《易經》就會聯想到八卦。說起八卦很多人自然會想到,京劇中那些穿著八卦道袍、手搖鵝毛扇的角色,他們能對地下事瞭然於胸,天上事知曉一半。如此,《易經》又有了一份神秘色彩。
大師的告誡
佛學、《易經》如此地好,是不是每個人都應該深入學習一番?南懷瑾大師卻給出了相反的說法。他認為,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
南懷瑾大師的意見和建議靠譜嗎?南懷瑾能被尊稱為「大師」,是有一定原因的,他是一個教授、居士、護法、宗教家、哲學家、雜家於一身的大人物,他還曾被人稱為當代的「通天教主」。南懷瑾大師自己對佛學、易學研究得很投入,為何會告誡青年人輕易不要去鑽研佛學和《易經》呢?
在南懷瑾大師看來,學習佛學和《易經》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並不是所有的普通人都適合。有兩類人可以嘗試,一種是具有極高智慧的人,另外一種是完全沒有讀過書的人。
南懷瑾大師認為,處於中間智慧的普通人,更好有自知之明,千萬不要因為好奇而學習佛學和《易經》。好奇會害死貓。如果涉獵佛學和《易經》學習的話,千萬要記得研究一半即可,鑽研不到底反而是對自己的保護。佛學和《易經》這兩門學問鑽研到底了,人也就是廢柴一個了。
不要鑽研佛學與《易經》的原因
南懷瑾大師不推崇年輕鑽研佛學,一則是因為佛學研習太耗時間。佛學學問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浩如煙海。它們猶如百貨店,裡面的東西齊全。但真要學懂弄通的話,很費時間。而年輕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也很寶貴,應該把時間和精力留給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二則佛學和不好學。放眼望去,近代中國著名的佛學研究者,那是少之又少。研究佛學需要智慧超群的人,才可以真正地悟得懂、悟得通。
三則佛學學習並不簡單,需要有看空看淡的高深境界。其實對於普通人來說,沒有必要讓自己境界如此高,為人處世懂得善有善報的道理已經受用一生了,在日常生活做到言善、行善、心善,一生已是圓滿,不需要如苦行僧一般。
人活一世,如果能一直保持平和的心態,處理好各種關系,其實比每天都靜心修禪、燒香拜佛都有用。只要做到身正,一切就都能坦然面對,年老時回望自己的一生也就無悔了。
南懷瑾大師告誡年輕人不要鑽研《易經》,一則是因為《易經》是本很有「魅力」的書,會讓人忘了時間,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南懷瑾大師用自己親身體驗告誡年輕人不要學習《易經》,尤其不要晚上學習《易經》。這並不是因為《易經》可以驅鬼神。也許你會聽到老前輩說《易經》可以用於避邪,妖魔鬼怪都對《易經》敬而遠之。甚至有的說,要是人患了重病,在枕邊放上《易經》的話,就能把病魔鬼怪趕跑。
而南懷瑾大師在晚上讀《易經》,卻讓自己陷入一夜睡不著的興奮之中。他在夜間讀《易經》,會被《易經》中的一個又一個問題所吸引,剛解開一個疑惑後,同時又會冒出一個新的問題。這樣不斷研究下去,人毫無睡意,在不知不覺中就天亮了。
所以,南懷瑾大師會發出「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事」的感慨。青年人如果要鑽研《易經》,就會夜夜失眠。這樣很傷神,對於大好年華的青年人來說,長期鑽研《易經》非但不能讓其青春煥發,還能讓其染上暮氣沉沉之症。
二則是因為《易經》鑽研需要大智慧。《易經》是群經之首,能讓人「著迷」,陷入其中而不知。中國所有的哲學,都是從《易經》中衍生出來的。
那麼鑽研《易經》,就得准備好一流的智慧,不僅要具有辯證法思想,還要有深厚的知識和經驗的儲備。不然的話,就如菜鳥練習功夫,會走火入魔。智慧不夠的人士,可能會把《易經》研究偏了,膚淺地認為《易經》等同於算命、八卦,以為自己窺探到了玄乎的「天機」。
其實不過是自欺欺人,學習的過程還會牽涉個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三則《易經》包羅萬象,涉及領域十分龐大。鑽研它就要准備好一輩子的功夫,但可能結果是終其一生也不能完全研究透徹。南懷瑾這樣的大師,也坦言自己也只是學會可一半而已。
璀璨的文化放在那裡,是吸引人。但文化習得不是易事。在決定學習佛學和《易經》前,要對自己有充分的預判,不能高估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後,再決定是不是「入門」。盲目被佛學和《易經》身上的光環所吸引而學習的話,只會讓自己越學越「廢」。
為人更要如此,要懂得適可而止,做事則須量力而行。活著,千萬不要和別人盲目攀比,每個人都每個人的不同,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
活在當下自己的角色中,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如果一味地、無節制地攀比,對自己提出一些不自量的要求,只會是自己為難自己,最終讓自己身心疲憊罷了。
以上就是與一般人不要學易經相關內容,是關於南懷瑾的分享。看完易經讀懂的人都瘋了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I. 易經怎麼解讀窮
一個家庭為何會一直「窮」?《易經》中這3句話揭露了最根本原因
馮友蘭教授之所說:「《周易》是宇宙的代數學。」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查理·威爾海姆評價中國的《易經》:
「知識經濟正在改變我們的時代,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帶給我們巨大沖擊的這次革命,實在受惠於中國古代的偉大經典《易經》。」
著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過:「晚上的時候千萬別讀《易經》,因為一不小心天就亮了」。
中國最著名的建築之一,故宮,它的設計思路其實就是參照了《易經》中的卦理,這才使得這座氣勢恢宏的宮殿,在歷經了幾百年的風雨後,依舊不減當年的氣派。
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只有讀懂了《易經》,才能讀懂為人處世之道。
提起《易經》,不少人都認為它是封建迷信,但是它卻講的是人生的自然規律!
世上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個循環規律的,從易經來分析,帶你認識這個規律,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很有趣。
而且不僅僅是世界的規律,也是人生的規律!
就像是有的人運氣一直都不是很好,但是忽然間在某一天,運氣就好起來了,這就是《易經》的奇妙之處,萬事都有規律,萬事都是遵循陰陽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