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髻鯊為什麼晚上捕食
1. 錘頭鯊 資料
錘頭鯊,又稱雙髻鯊,以其頭部的形狀而得名。錘頭鯊的頭部有左右兩個突起。每個突起上各有一隻眼睛和一個鼻孔。兩隻眼睛相距1米。這樣,錘頭鯊能夠非常准確地確定獵物的方向和速度。錘頭鯊的嘴巴長在頭的下方,一嘴尖利的牙齒,可以讓任何獵物膽戰心驚。錘頭鯊生活在熱帶海洋的海底。它們是海洋中貪婪的掠食者。魚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都是它們的美餐。錘頭鯊經常在海灘、海灣和河口處出沒,在珊瑚礁中尋找食物。錘頭鯊是一種危險的鯊魚。每年,世界各地都有錘頭鯊襲擊人類的事件發生。不過,這只是錘頭鯊在受到驚嚇時的極端行為。如果你不用魚叉向它挑釁,錘頭鯊是不會傷人的。錘頭鯊是遷徙性魚類。每當季節更替的時候,大群的錘頭鯊會組成浩浩盪盪的遷徙隊伍,做一次長途旅行。夏天,它們游到溫帶海域避暑。冬天,它們游到熱帶海域越冬。 錘頭鯊的性別很容易區分。因為雄魚的肛門附近有一對伸出稱為交合突的器官。交合突是一種管狀的器官,它的內部由軟骨支撐。交合突的內側有一條溝槽,雄魚通過這個槽把精液導入雌魚的體內。 錘頭鯊的生殖方式是卵胎生。雌錘頭鯊的體型越大,它們的卵的個頭越大。一條體形較大的雌錘頭鯊一次可以產下40枚卵。當這些卵在雌錘頭鯊體內孵化出小鯊魚後,雌錘頭鯊就開始分娩了。
還有在http://ke..com/view/1415138.html?wtp=tt
2. 錘頭雙髻鯊的生活習性
錘頭雙髻鯊生活於近海與相當外海 ,遍及大陸棚與島嶼棚。在夏天向北回遊;常見於數以百計個體的大群集中的幼魚。偏愛覓食小的鯊魚,魟魚與魟,也捕食硬骨魚類,蝦,螃蟹,藤壺與頭足類動物。
3. 鯊魚危險排名
世界上最可怕的鯊魚排名如下:
1、加布林鯊
幽靈鯊也叫銀鮫,主要生活在熱帶或者溫帶海域,是世界十大最可怕的鯊之一,外形比較奇特,顏色呈黑紫色,臉上的器官比較靈敏,能夠感應其他動物的電場變化,平時主要以一些魚類為食。
4. 無溝雙髻鯊的生活習性
無溝雙髻鯊喜歡暢游在大陸和島嶼的珊瑚礁,多出現在於近岸海洋水域以及近海深度80米水域。他們是遷徙性魚類。夏天,它們游到溫帶海域避暑。冬天,它們游到熱帶海域越冬。
無溝雙髻鯊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孤獨掠食者,年幼時會被一些大鯊魚如公牛鯊捕食,而成年後則沒有主要天敵。 無溝雙髻鯊主要是在清晨或黃昏進行狩獵, 主要食物為脊椎動物:如蟹,魷魚,章魚和龍蝦;硬骨魚類:如石斑,海鯰 ,石鱸,比目魚和小型鯊魚,他們還被報道捕食同類。
主要獵食方式:無溝雙髻鯊試圖通過第一咬使獵物失血過多而不能動彈,再折返回來用頭部把它按到海底,旋轉著撕咬吞食。
5. 鯊魚吃雜食的理由
你見過吃草的鯊魚嗎?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鯊魚是純粹的食肉動物。但美國一支聯合研究團隊最新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有一種窄頭雙髻鯊不僅吃肉,也以海草為食。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獲得確認的雜食性鯊魚。
窄頭雙髻鯊是一種常見的小型鯊魚,廣泛分布於東太平洋、西大西洋以及墨西哥灣的淺海水域,主要捕食螃蟹、蝦、貝類以及小魚。此前有研究顯示窄頭雙髻鯊會攝入海草,但大部分人認為,這是鯊魚在捕獵隱藏於海草中的蝦蟹時偶然誤食的,並不會從中吸取營養。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和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的研究人員採用人工干預方式喂養5條窄頭雙髻鯊,飼料中90%是添加了碳同位素C13的海草,其餘10%為魷魚,連續餵食3周。
試驗結果顯示,所有鯊魚體重均有所增加。在窄頭雙髻鯊的血液和肝臟組織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大量的碳同位素標記,說明海草被充分消化吸收,而不是像廢物一樣被直接排出體外。
純粹的食肉動物通常沒有消化植物的身體機制。研究人員發現,窄頭雙髻鯊的牙齒並不適合咀嚼海草,但它們胃裡的強酸有助於削弱植物細胞,然後在酶的作用下可有效分解植物纖維素,這也是首次在鯊魚腸道內發現專門消化植物的酶。
研究顯示,窄頭雙髻鯊食用的全部海草中,至少有一半被腸道完全消化吸收。這一消化效率與完全食草的綠海龜基本相同。由此可以確認窄頭雙髻鯊為雜食性,海草可占其日常飲食的60%左右。
6. 世界上最漂亮的鯊魚來自哪裡
說到深海中的主宰,很多人第一反應便是大白鯊,乃至也有專業的恐怖電影問世。大白鯊做為群居動物,嗅覺靈敏,可以循著血味找來,撕扯負傷的獵食。因此很多人們在海洋中,都十分畏懼大白鯊的發生。實際上大白鯊也是地球上歷史悠久的小動物之一,大家看到的很多大白鯊動物化石,其年齡比霸王龍還需要早晨數千萬年。現如今的大白鯊在通過長期演化演變後,也有250以內的物種依然存有。今日要講的則是人們初次發覺,全世界最少見的大白鯊。它便是短尾貓鯊,被別人發覺在大堡礁出世。
鯊魚種類降低的最關鍵因素便是人們的規模性捕獵,大白鯊的各種位置都被指出有較高的葯用功效。在過去的的亞洲地區,大白鯊也被視為是錢財和主導地位的代表,遭受諸多富有人員的青睞。大白鯊的產卵期本就較長,2年才僅有一次。再加上其生長發育遲緩,繁殖力不高,總數一直算不上尤其多。
而人們的規模性捕獵也是讓大白鯊總數驟減,已經有多種大白鯊被列為瀕臨滅絕名冊中,他們自身仍在勤奮求生存,要想日常生活下來,遺憾人們的貪欲卻停止了大白鯊性命。我國在2001年逐漸實施大白鯊維護規章,把大白鯊納入保護動物中,此後還嚴禁鯊魚魚翅買賣。此後就連出入口鯊魚翅的國家也逐漸開始嚴禁大白鯊買賣,從根源維護大白鯊,嚴禁交易,才並沒有殘害。
7. 鉸口鯊的生活習性
鉸口鯊小群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夜間生物,白天通常躺在沙質海底或躲進洞里休息,夜間出來捕食。偶爾它們會使用強壯的胸鰭拖著自己沿海床行進,當然通常都是以傳統的方式游動。 它們性情溫順,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通常以吸食的方式捕捉魚類(包括黃貂魚)、甲殼類和軟體動物。嗅覺靈敏。
食物種類
這只飲食習慣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鯊魚屬於鉸口鯊,名為「弗洛倫斯」,伸長6英尺(約合1.8米)。它原本是吃肉的,但2009年做了一個手術、從下巴取出一個釣魚鉤後,就再也不吃常規食物了,卻對蔬菜「愛不釋口」。實際上,動物訓導員要用一些「狡猾戰術」才能將蛋白質加進弗洛倫斯的飲食中。他們有時把幾片魚肉藏在芹菜中,甚至中間被掏空的黃瓜里。伯明翰國家海洋生物中心負責人格雷厄姆-巴羅斯表示:「為了讓它得到每日必需的蛋白質,不得不把魚肉片藏在芹菜桿、中空的黃瓜和生菜葉里。你可要把魚肉藏好了,要是被發現,它就會對你提供的食物置之不理,然後等著真正的素食。」弗洛倫斯的口中排滿鋒利的鋸齒狀牙齒,它們的用途是撕碎魚和甲殼動物。但它一反常態,用這些可怕的利齒嚼碎西蘭花、捲心菜和其他綠葉蔬菜,有時甚至從住在同一個水池中的綠海龜「莫洛凱」那裡偷走蔬菜。弗洛倫斯不止一次讓它的看守者擔心。巴羅斯表示:「它剛從美國佛羅里達州來到我們在多塞特郡的主要收集中心時,和另外3隻鉸口鯊生活在一起。當時,它有好長時間對常規食物失去興趣。我們給它作了超聲波掃描,結果發現一個釣魚鉤深深扎在它的嘴裡。」為此,英國布里斯托爾市國際動物園獸醫小組獸醫專家尼克-馬斯特斯為弗洛倫斯做了手術。他們先給這只鯊魚注射鎮靜劑,然後將其放在一個臨時搭建的手術台上,開始了這個開創性手術。最後,馬斯特斯成功取出釣魚鉤。在整個過程中,他們用軟管將鹽水輸進弗洛倫斯的魚鰓中。巴羅斯表示:「這個釣魚鉤顯然扎在那裡好幾年了,已嚴重生銹,這是令它不舒服的原因。它每日服用抗生素,很快就康復了。」巴羅斯和他的團隊信心十足,決定不會再讓這只創造歷史的鯊魚因缺少恰當營養生病,他們會想盡辦法確保它擁有一個適當的飲食計劃。 這位伯明翰國家海洋生物中心負責人說:「鉸口鯊在野生環境中偶爾吃一點海藻,所以弗洛倫斯第一次偷吃莫洛凱的綠葉蔬菜時,我們並不感到驚訝。我們只是不希望它完全變成一個素食動物。我們不想看到它和海洋中心水池中的食肉雙髻鯊和黑鰭礁鯊等其他鯊魚難以相處。
8. 鯊魚的習性、生理特點和身體部件
鯊魚早在恐龍出現前三億年前就已經存在地球上,至今已超過四億年,它們在近一億年來幾乎沒有改變。鯊魚,在古代叫作鮫、鮫鯊、沙魚,是海洋中的龐然大物,所以號稱「海中狼」。
中文名稱: 鯊魚
外文名稱: shark(s)
門: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軟骨魚綱
亞綱: 板鰓亞綱
目: 側孔總目
分布區域: 熱帶、亞熱帶海洋。我國分布於東海、南海、黃海等海域。
簡介:
鯊魚,被一些人認為是海洋中最兇猛的魚類之一。但鯊中體型最大的鯨鯊卻以小型海洋生物為食物,和須鯨差不多。由於食物具有某種相似性,經過漫長的生物演化,它們長得和須鯨很有相似點,這個叫做「趨同進化」。於是「鯨鯊」的名字就理所當然了。當然,鯨鯊是現存鯊魚中最大的,也是現存魚類中最大的。
鯊魚需要保護,我們餐桌上香噴噴的魚翅湯就是鯊魚的鰭做的,一旦被割去了背鰭鯊魚就會因為失去平衡能力沉到海底餓死。(魚翅的營養價值和一碗粉絲差不多,吃魚翅毫無意義)
世界上約有380種鯊魚。有30種會主動攻擊人,有7種可能會致人受傷,還有27種因為體型和習性的關系,具有危險性。
根據化石考察和科學家推算得知,鯊魚在地球上生活了約4億年,它早在4億年前就已經存在,至今外形都沒有多大改變,說明它的生存能力極強,人稱海洋「獵手」。
大白鯊是海洋中體形最大的食肉類鯊魚。鯊魚身體堅硬,肌肉發達,不同程度的呈紡錘形。口鼻部分因種類而異,有尖的,如灰鯖鯊和大白鯊;也有大而圓的,例如虎紋鯊和寬虎紋鯊的頭呈扁平狀。垂直向上的尾(尾鰭),大致呈新月形,大部分種類的尾鰭上部遠遠大於下部。
器官:
鯊魚除了具有人類的五種感覺器官,還有其它的器官。
鯊魚在海水中對氣味特別敏感,尤其對血腥味,傷病的魚類不規則的游弋所發出的低頻率振動或者少量出血,都可以把它從遠處招來,甚至能超過陸地狗的嗅覺。它可以嗅出水中1ppm(百萬分之一)濃度的血肉腥味來。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在1萬噸的海水中即使僅溶解 1克氨基酸,鯊魚也能覺察出氣味而聚集在一起。如雌鯊魚臨分娩過後,即使在大海里漫遊千里之後,又能沿著氣味逆游回到它的出生地生活。1米長的鯊魚,其鼻腔中密布嗅覺神經末梢的面積可達4842平方厘米,如5~7米長的噬人鯊,其靈敏的嗅覺可嗅數公里外的受傷人和海洋動物的血腥味。 鯊魚最敏銳的器官是嗅覺,它們能聞出數哩外的血液等極細微的物質,並追蹤出來源。它們還具有第六感----感電力,鯊魚能借著這種能力察覺物體四周數尺的微弱電場。它們還可借著機械性的感受作用,感覺到6百尺外的魚類或動物所造成的震動。
鯊魚頭部有個能探測到電流的特殊細胞網狀系統,被稱為電感受器。鯊魚就利用電感受器來捕食獵物及在水中自由游弋。美國研究人員對小斑點貓鯊的胚胎進行了研究。通過分子測試,他們在鯊魚的電感受器中發現了神經嵴細胞的兩種獨立基因標志。神經嵴細胞是胚胎發育早期形成各種組織的胚胎細胞。人類的神經嵴細胞對人面部骨骼和牙齒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這一發現說明,神經嵴細胞從鯊魚的腦部移至其頭部的各個區域,並在其頭部發育為電感受器。
由於鯊魚的嗅覺極為靈敏,非常容易地嗅出它們害怕或厭惡的氣味。在海水中含量為800億分之一的一種人體分泌物——左旋羥基丙氨酸的氣味,鯊魚也可嗅出來。據說曾經有一位釣鯊能手,在後來釣鯊當中,鯊魚總是不上他的鉤,而在同一漁場的其他漁民反而釣的鯊魚多。鯊魚為什麼害怕這位釣鯊能手呢?經魚類學家研究發現,那位釣鯊能手曾得過皮膚病,因此留在釣竿上的指紋中含有這種左旋羥基丙氨酸較為豐富。鯊魚聞到了此種氣味,對他自然而然地要退避,不上鉤的道理就在此因。
鯊魚還有味覺和觸覺,此外,它們還有兩種特殊感覺,一種是旁線神經系統,它是一排神經末梢,分布在身體兩側。他能讓鯊魚感知水裡的任何活動。另一個特殊感覺是能覺察其他生物發出的細微電荷。叫做落倫茲壺腹。
鯊魚身體堅硬,肌肉發達,不同程度呈紡錘形。口鼻部分因種類而異:有尖的,如灰鯖鯊和大白鯊;也有大而圓的,例如虎紋鯊和寬虎紋鯊的頭呈扁平狀。垂直向上的尾(尾鰭),大致呈新月形,大部分種類的尾鰭上部遠遠大於下部。
美國夏威夷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表示,他們已經獲得了第一手的證據證明,鯊魚可以覺察到地球磁場的變化。這一發現為證明海洋魚類存在一個內部的「羅盤」系統引導它們辨別方位,提供了新的例證。
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的皇家科學院學刊上。夏威夷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卡爾-梅耶和他的同事設計策劃了這項試驗。他們在一個人工的磁場環境中訓練六隻沙洲鯊和一隻雙髻鯊。這個人工的磁場環境是一個直徑7米的水槽,外圍纏繞了一層銅電纜,每當向水槽中投放食物時,電纜開關便會打開以模擬磁場環境。
在經過了六周的訓練後,電纜的開關不管何時打開,即使沒有向水槽中投放食物,鯊魚仍然會聚集到平時餵食的區域。這種反應事實證明了它們感覺到了磁場的存在。
科學家在進行這項試驗之前,一些鯊魚奇特的習性已經讓科學家猜測到鯊魚可能具有這種特殊的能力。虎鯊、藍鯊能夠徑直地在海洋中游過很長的距離,如果僅僅憑著嗅覺是不可能做到的。雙髻鯊經常聚集在海底山脈附近,而這些山脈是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地帶。
科學家下一步的研究是希望弄清鯊魚如何辨別出地球磁場以及它們對於磁場感應的靈敏程度。不久之前,科學家已經認識其它一些動物也具有識別磁場的能力。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大學的研究者通過試驗證明,鴿子的上喙有微小的磁性粒子,能夠幫助鴿子完成長距離的飛行。
很多人以為鯊魚十分壞,一直攻擊人類,其實鯊魚十分膽小,它之所以會攻擊人類,是因為我們人類闖進鯊魚的地盤,才會攻擊我們。
進食:
鯊魚大多以魚等海洋動物為食。鯊魚以受傷的海洋哺乳類、魚類和腐肉為生,剔除動物中較弱的成員。鯊魚也會吃船上拋下的垃圾和其它廢棄物。此外,有些鯊魚也會獵食各種海洋哺乳類、魚類和海龜和螃蟹等動物。有些鯊魚能幾個月不進食,大白鯊就是其中一種。據報導,大白鯊要隔一、兩個月才進食一次。
大白鯊是個擅長偽裝的掠食者。它由於身體龐大,並不像其它鯊魚那麼靈活。但大白鯊卻是絕佳的獵人,因為它總能出其不意。它的上半身顏色很暗,下半身很明亮,它們能借著這種保護色悄悄的逼近獵物。當它從下方來襲時,由於它的顏色和深海接近,要等到它發動攻擊時才會被發現。它很少從上方攻擊,但它從上方來襲時,白色的下側和海水反映出的明亮天色融為一體。 鯊魚,在古代叫作鮫、鮫鯊、沙魚,是海洋中的龐然大物,所以號稱「海中狼」。鯊魚的鼻孔位於頭部腹面口的前方,有的具有口鼻溝,連接在鼻口隅之間,嗅囊的褶皺增加了與外界環境的接觸面積。鯊魚屬於軟骨魚類,身上沒有魚鰾,調節沉浮主要靠它很大的肝臟。
睡眠
以前,大家都普遍認為鯊魚從不睡覺。據佛羅里達州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記載,白鰭鯊和虎鯊其實是睡覺的,它們是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大白鯊是日行性獵食者。其它種類如護士鯊通過氣孔,迫使水通過鰓,提供穩定的富氧水,讓它們在靜止不動時可以呼吸。支配游水的器官--中央測試信號發生器位於脊髓,它讓鯊魚可以無意識地游泳。但因為魚沒有眼瞼,所以無法判斷鯊魚是否在睡覺。
天敵:
大白鯊目前唯一的天敵是虎鯨。
9. 鯊魚習性有哪些
在浩瀚的海洋里,被稱為「海中霸王」的鯊魚遍布世界各大洋。鯊魚的種類很多,世界海洋中至少有350多種,在中國海就有70多種。大部分鯊魚對人類有利而無害,鯊魚的確有吃人的惡名,但並非所有的鯊魚都吃人,只有30多種鯊魚會無緣無故地襲擊人類和船隻。
鯊魚,在古代叫作鮫、鮫鯊、沙魚,是海洋中的龐然大物,所以號稱「海中狼」。鯊魚食肉成性,兇猛異常,連「海中之王」鯨魚見了它也得退避三舍。它那食餌時的貪婪兇殘本性,給人們留下了可怕的形象。因此,一提起鯊魚,人們往往會有談虎色變之感。鯊魚捕捉食物更比老虎高出一籌,它可充分利用自己獨特的嗅覺,探測食物存在的方向和位置,而老虎只是用眼睛和鼻子尋找食物。
鯊魚的鼻孔位於頭部腹面口的前方,有的具有口鼻溝,連接在鼻口隅之間,嗅囊的褶皺增加了與外界環境的接觸面積。有人測定,1米長的鯊魚的嗅膜總面積可達4842平方厘米,因此鯊魚的嗅覺非常靈敏在幾公里之外它就能聞到血腥味,海中的動物一旦受傷,往往會受到鯊魚的襲擊而喪生。
鯊魚一般只吃活食,有時也吃腐肉,食物以魚類為主。有人在鼬鯊胃中發現了海豚、水禽、海龜、蟹和各種魚類等;在噬人鯊胃中曾取出一頭非常大的海獅;雙髻鯊的食物是魚和蟹;護士鯊、星鯊的餌料以小魚、貝類、甲殼類為主。
鯊魚在尋找食物時,通常一條或幾條在水中游弋,一旦發現目標就會快速出擊吞食之。特別是在輪船或飛機失事有大量食餌落水時,它們群集而至,處於興奮狂亂狀態的鯊魚幾乎要吃掉所遇到的一切,甚至為爭食而相互殘殺。
鯊魚屬於軟骨魚類,身上沒有魚鰾,調節沉浮主要靠它很大的肝臟。例如,在南半球發現的一條3.5米長的大白鯊,其肝臟重量達30公斤。科學家們的研究表明,鯊魚的肝臟依靠比一般甘油三酸脂輕得多的二醯基甘油醚的增減來調節浮力。
鯊魚雖然兇猛,面目可憎,但全身都是寶,是重要的經濟魚類。鯊魚的肝臟特別大,富含維生素A、D,是製作魚肝油的重要原料;鯊魚皮可以製革,其鰭即是海味珍品——魚翅。鯊魚還可作葯用。據科學家研究發現鯊魚極少患癌症,即使把最可怕的癌細胞移植到鯊魚體內,鯊魚仍安然無恙。因為它的細胞會分泌一種物質,這種物質不僅能抑制癌物質,而且還能使癌物質逆轉。
奇特的嗅覺
根據化石考察和科學家推算得知,鯊魚在地上生活了約1.8億年,它早在3億多年前就已經存在,至今外形都沒有多大改變,說明它的生存能力極強。但它性格極為兇猛,難怪人們對它存有較大的偏見,認為它是那麼的原始和愚苯,其實,鯊魚不但具有高度發達的腦子,能藉助電磁場導航,能將信息儲存在大腦的中心部位,而且可直接把信息發送到運動神經系統;並且憑借敏感的嗅覺維持全部生命活動。因此,嗅覺對鯊魚更顯得十分重要而神奇莫測。
鯊魚在海水中對氣味特別敏感,尤其對血腥味,傷病的魚類不規則的游弋所發出的低頻率振動或者少量出血,都可以把它從遠處招來,甚至能超過陸地狗的嗅覺。它可以嗅出水中1ppm(百萬分之一)濃度的血肉腥昧來。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在1萬噸的海水中即使僅溶解1克氨基酸,鯊魚也能覺察出氣味而聚集在一起。如雌鯊魚臨分娩過後,即使在大海里漫遊千里之後,又能沿著氣味逆游回到它的出生地生活。1米長的鯊魚,其鼻腔中密布嗅覺神經末梢的面積可達4842平方厘米,如5—7米長的噬人鯊,其靈敏的嗅覺可嗅數公里外的受傷人和海洋動物的血腥味。
更有趣的是鯊魚還能根據各種氣味來判別自己的孩子,區別敵人和朋友,使自己經常保持與群體的聯系,並能雌雄鯊魚相約去產卵和排精。由於鯊魚的嗅覺極為靈敏,非常容易地嗅出它們害怕或厭惡的氣味。在海水中含量為800億分之一的一種人體分泌物——左旋羥基丙氨酸的氣味,鯊魚也可嗅出來。據說曾經有一位釣鯊能手,在後來釣鯊當中,鯊魚總是不上他的鉤,而在同一漁場的其他漁民反而釣的鯊魚多。鯊魚為什麼害怕這位釣鯊能手呢?經魚類學家研究發現,那位釣鯊能手曾得過皮膚病,因此留在釣竿上的指紋中含有這種左旋羥基丙氨酸較為豐富。鯊魚聞到了此種氣味,對他自然而然地要退避,不上鉤的道理就在此因。
獨特的牙齒
人們知道,鯊魚在海洋生物中有它許多獨特的生態。除了上述它的靈敏嗅覺和很少生病死亡外,而鯊魚的牙齒結構又是它的另一個獨特生態之一。凡是熟悉鯊魚的人都知道,它的牙齒像一把鋒利的尖刀,能輕而易舉地咬斷像手指般粗的電纜。如魔鬼鯊,有著長而尖的鼻吻以及銳利的牙齒。不同種類的鯊魚,它的牙齒大小、形狀和功能幾乎都不相同。因此,魚類學家只要從鯊魚牙齒的形狀和大小,就能判別出它是屬於哪個目、屬、科。
令人驚訝的是鯊魚的牙齒不是像海洋里其它動物那樣恆固的一排,而是具有5—6排,除最外排的牙齒才是真正起到牙齒的功能外,其餘幾排都是「仰卧」著為備用,就好像屋頂上的瓦片一樣彼此復蓋著,一旦在最外一層的牙齒發生一個脫落時,而在裡面一排的牙齒馬上就會向前面移動,用來補足取代脫落牙齒的空穴位置。同時,鯊魚在生長過程中較大的牙齒還要不斷取代小牙齒。因此,鯊魚在一生中常常要更換數以萬計的牙齒。據統計,一條鯊魚,在10年以內竟要換掉2萬余只牙齒。它的牙齒不僅強勁而有力,而且鋒利無比。例如,有些鯊魚的牙齒長的利如剃刀,它就可以用來切割食物;有的牙齒生成鋸齒狀,可以用來撕扯食物;還有的牙齒呈扁平臼狀,它就可以用來壓碎食物外殼和骨頭等。好像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把鯊魚的牙齒用作刮鬍子的工具。但可怕的是它在相互搶食時,鯊魚常常就會不分青紅皂白,甚至連自己親生的孩子——鯊仔,也不放過,吃得一干二凈;當一條鯊魚為其它鯊魚所誤傷而掙扎的時候,這頭傷鯊就該倒霉了,其它同宗族的兄弟也同樣會群起而攻之,直至完全吞食完畢為止;還有更加恐怖的是鯊魚由於是胎生的,一胎可產10餘條鯊仔,最高可達80餘條之多,這些鯊仔在娘胎里竟也互相殘殺,人們曾在大西洋海岸發現在一種虎鯊的肚子里,作了解剖得出這一結論:娘胎卻成了戰場,這在任何動物中都是未曾見過的先例。
鯊魚之所以如此更換牙齒,既與它殘暴兇猛、廝殺成性有關,又與它的牙齒形不同分不開。因為鯊魚的咬食力可以說是在海洋所有動物中最強有力的。曾有人用金屬咬力器藏在魚餌中,用來測定一條體長8英尺鯊魚的咬食力大小,經測定結果得知其咬食壓力每平方英寸高達18噸。所以有些商輪在航海的日記上曾記載過輪船推進器被鯊魚咬彎、船體被鯊魚咬個破洞的事故,這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鯊魚牙齒的形狀很奇特。例如噬人鯊的牙齒邊緣具有細鋸齒,呈三角形;大青鯊的牙齒則大而尖利;而鯨鯊雖軀體龐大,但它的牙齒卻是短細如針;錐齒鯊的牙齒是呈錐狀且長而尖;長尾鯊的牙齒則是扁平的呈角狀;姥鯊的牙齒既細小而又多似米粒;虎鯊的牙齒寬大呈臼狀等等。鯊魚的牙齒形狀之所以繁多,這就象上述所說的與其生態食性是極為密切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