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企鵝遷徙的時間地點和為什麼
1. 帝企鵝為什麼要遷徙
帝企鵝遷徙是為了交配。3月間,南極氣溫降到零下30攝氏度,帝企鵝也准備開始步行數百英里到冰地荒原漫長的旅行,因為交配季節即將開始。
帝企鵝(學名:Aptenodytes forsteri):也稱皇帝企鵝,是企鵝家族中個體最大的,一般身高在90厘米以上,最大可達到120厘米,體重可達50千克。其形態特徵是脖子底下有一片橙黃色羽毛,向下逐漸變淡,耳朵後部最深。全身色澤協調。頸部為淡黃色,耳朵的羽毛鮮黃橘色,腹部乳白色,背部及鰭狀肢則是黑色,鳥喙的下方是鮮桔色。帝企鵝在南極嚴寒的冬季冰上繁殖後代,雌企鵝每次產1枚蛋,雄企鵝孵蛋。雄帝企鵝雙腿和腹部下方之間有一塊布滿血管的紫色皮膚的育兒袋,能讓蛋在環境溫度低達零下40攝氏度的低溫中保持在舒適的36攝氏度。
2. 企鵝遷徙嗎怎樣遷徙的
南極的企鵝的遷徙場面非常壯觀,而且是每年一次共同遷徙,兩次分別移動(雌性一次,雄性一次)。
帝皇企鵝每年交配的季節會回到他們的共同出生地(冰蓋地區),然後產下後帶。產蛋後先由雄性企鵝集體出動,一起到有開闊水域的地方尋找食物,期間雌性企鵝負責孵化。等雄性企鵝回來時(要幾個月的時間),小企鵝也全部出殼了,再由雌性企鵝一起出去到開闊水域找吃的。
在雌企鵝孵蛋的過程里她們不吃不喝,精心照顧他們的蛋寶寶,大家擠在一起共同對抗暴風雪。
你要是對這方面趕興趣的話,我可以推薦一個電影給你,都是紀錄片,看完後你會很震驚的!
《帝企鵝日記》和]《企鵝寶貝—南極的旅程》是其中比較經典的,後一部還獲得過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3. 企鵝為什麼生活在南極而不在北極北極熊為什麼生活在北極而不在南極
實際上,很久以前,北極地區曾經生存過一種企鵝,只是現在滅絕了。這種企鵝,人稱「北極大企鵝」,身高60厘米,頭部棕色,背部的羽毛呈黑色,很像穿著夜禮服的外國紳士。它們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加拿大和俄羅斯北部的海流地區,以及所有北極和亞北極的島嶼上.最多時,數量曾達幾百萬只。
大約1000年前,北歐海盜發現了大企鵝。從此,大企鵝的厄運來臨。特別是16世紀後,北極探險熱興起,大企鵝成了探險家、航海者及土著居民競相捕殺的對象。長時間的狂捕濫殺,導致北極大企鵝徹底滅絕
如今在南極一帶生活的企鵝,其祖先管鼻類動物是在赤道以南的區域發展起來的。科學家推測,它們不繼續向北挺進到北半球的原因,可能是企鵝忍受不了熱帶的暖水。它們分布范圍的最北限與年平均氣溫20℃區域的連線非常一致。
溫暖的赤道水流和較高的氣溫形成一個天然屏障,阻隔了企鵝跨越赤道北上。它們必須呆在由來自南極的冰雪融化的水或由深海涌來的較冷的水流經過的海域里。
北極熊是從古代棕熊演化而來的,它們都屬於真獸亞綱的食肉目熊科。而早在真獸亞綱形成之際,南方大陸與北方大陸就已經分離了。所以最初非洲、印度、澳大利亞和南美洲這些地區都是沒有真獸的。
後來,隨著大陸進一步漂移,南方大陸解體了,非洲和南美洲分別與歐亞和北美大陸連接到了一起,印度次大陸更是拼合成了歐亞大陸的一部分,這些地方就有真獸了。
而澳大利亞和南極洲再也沒有和北方的大陸連接過,所以在有人類以前,真獸類是無法登上這兩片土地的。
正是因為如此,澳大利亞才保全了一些較原始的動物,如鴨嘴獸、有袋類、一些地棲鳥類的蜥蜴等。這些動物曾遍布世界各地,但都被更高等、更先進的真獸類淘汰了。
南極洲可就沒那麼幸運了,它漂到了地球最南端,除了企鵝也沒有其他動物了。
因此,不是北極熊不能適應南極,而是它們根本沒有機會去。
(3)帝企鵝遷徙的時間地點和為什麼擴展閱讀:
企鵝(學名:Spheniscidae):有「海洋之舟」美稱的企鵝是一種最古老的游禽,它們很可能在地球穿上冰甲之前,就已經在南極安家落戶。全世界的企鵝共有18種,大多數都分布在南半球。
主要生活在南半球,屬於企鵝目,企鵝科。特徵為不能飛翔;腳生於身體最下部,故呈直立姿勢;趾間有蹼;跖行性(其他鳥類以趾著地);前肢成鰭狀;羽毛短,以減少摩擦和湍流;
羽毛間存留一層空氣,用以保溫。背部黑色,腹部白色。各個種的主要區別在於頭部色型和個體大小。
企鵝能在-60℃的嚴寒中生活、繁殖。在陸地上,它活像身穿燕尾服的西方紳士,走起路來,一搖一擺,遇到危險,連跌帶爬,狼狽不堪。
可是在水裡,企鵝那短小的翅膀成了一雙強有力的「劃槳」,游速可達每小時25-30千米。一天可游160千米。主要以磷蝦、烏賊,小魚為食。
4. 帝企鵝的孵化周期,為什麼才需要2個多月呢
雄性帝企鵝絕對是自然界中數一數二的“好爸爸”。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在自然界中,大多數的卵生動物產下受精卵後,要麼是無人問津,比如青蛙的卵、要麼是雌性負責孵化受精卵,比如鱷魚、要麼是雌雄共同孵化受精卵,比如鴿子、家燕等等。但是,很好有雄性獨自孵化後代的,而雄性帝企鵝就是其中之一。
下面,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帝企鵝的生活和繁殖習性。
帝企鵝蛋之所以需要超長的孵化時間,是因為極端的環境所致。在整個的孵化過程中,雄性帝企鵝獨自完成了這一“偉大工程”,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帝企鵝並非終生“一夫一妻制”,當雌雄帝企鵝完成後代的交接後,次年,它們就會再次尋找新的伴侶繁育後代了。
5. 帝企鵝日記有幾個旅程
1個,從南半球的冬天開始,然後帝企鵝遷徙並生小企鵝、過冬。然後春天小企鵝長大結束。
仔細說還有過冬的過程中還有交配,生蛋,孵蛋,然後小企鵝歸爸爸管,媽媽去覓食(要去很久,因為比較遠),然後媽媽回來,爸爸去覓食(這時候他已經要餓死了太久不吃),然後回來之後就小企鵝的保護絨毛褪掉,然後所以都下海去過夏天了(END)下一個冬天再來一遍
6. 企鵝是南極洲的吉祥物企鵝最早出現在什麼時期
“當你想到企鵝的時候,浮現在你腦海里的通常是一種毛茸茸的鳥,它在雪地里搖搖擺擺地走,或者在寒冷的南極水域里游泳。” 但在8月17日,CNN報道稱,根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數據表明,企鵝並非像科學家們多年來一直認為的那樣起源於南極洲,它們最初是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這兩大區域進化而來的。
智利天主教大學副教授朱莉安娜·維安娜(Juliana Vianna)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聲明中指出:“現在,氣候和環境的變化太快了,一些物種無法對氣候變化做出及時反應。”海冰的消失意味著帝企鵝繁殖和棲息的地方減少了,冰的減少和海洋的變暖也意味著磷蝦的減少,而磷蝦是企鵝的主要食物。
目前,世界上第二大帝企鵝聚居地已經幾乎消失。2016年,南極洲的海冰被風暴摧毀,數千隻帝企鵝幼崽淹死在海中。2017年和2018年再次出現的風暴導致每個季節都有小企鵝死亡。
在過去的50年裡,南極地區的企鵝數量減少了75%以上,這主要是氣候變化的結果造成的。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由於溫暖的厄爾尼諾現象(一種東太平洋變暖的天氣現象)發生得更頻繁、更嚴重,企鵝的數量正在減少。在非洲,南部海岸的海水變暖也導致了企鵝的數量正在急劇下降。
7. 企鵝為什麼在南極
目前自然界中的企鵝大約有18種,主要生活在南極洲一帶。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同樣氣候酷寒、冰天雪地的北極卻見不到企鵝那可愛的身影呢?
實際上,很久以前,北極地區曾經生存過一種企鵝,只是現在滅絕了。這種企鵝,人稱「北極大企鵝」,身高60厘米,頭部棕色,背部的羽毛呈黑色,很像穿著夜禮服的外國紳士。它們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加拿大和俄羅斯北部的海流地區,以及所有北極和亞北極的島嶼上。最多時,數量曾達幾百萬只。
大約1000年前,北歐海盜發現了大企鵝。從此,大企鵝的厄運來臨。特別是16世紀後,北極探險熱興起,大企鵝成了探險家、航海者及土著居民競相捕殺的對象。長時間的狂捕濫殺,導致北極大企鵝徹底滅絕。
如今在南極一帶生活的企鵝,其祖先管鼻類動物是在赤道以南的區域發展起來的。科學家推測,它們不繼續向北挺進到北半球的原因,可能是企鵝忍受不了熱帶的暖水。它們分布范圍的最北限與年平均氣溫20℃區域的連線非常一致。溫暖的赤道水流和較高的氣溫形成一個天然屏障,阻隔了企鵝跨越赤道北上。它們必須呆在由來自南極的冰雪融化的水或由深海涌來的較冷的水流經過的海域里。
現在世界上約有20種企鵝,全部分布在南半球,以南極大陸為中心,北至非洲南端、南美洲和大洋洲,主要分布在大陸沿岸和某些島嶼上。
8. 動物世界也有「春運」
每年春節前夕,國人幾乎都要面臨一場異常艱難的考試——「春運」。這項參與人次達數十億的大規模遷徙活動,絕對是人類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周期旅行。
對於動物,特別是哺乳動物來說,由於繁殖、覓食、氣候變化等原因,它們同樣會進行一定距離的遷移。它們遷徙的規模與人類相比,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一條條再熟悉不過的遷徙之路,它們已經走過了至少數百年。
遷徙水軍
在南半球,每年夏初可以見到規模龐大的南極洲帝企鵝遷徙的場面。20 多萬只帝企鵝長途跋涉、歷經艱險,從南極洲沿岸來到內陸產卵孵崽。帝企鵝是企鵝世界中的巨人,體高在90 厘米以上,最高可達到120 厘米,體重為30~40 千克,主要分布在南緯66°~77°之間的南極大陸。不過,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南極冰融速度加快,科學家認為,帝企鵝種群將會在2100 年滅絕。
鮭魚(俗稱三文魚)的故鄉在美國的阿拉斯加及加拿大的洛基山脈。每年的8-10 月份,它們都要從萬里之外的太平洋返回故鄉繁殖後代。鮭魚洄遊的道路漫長而艱險,途中既有阻擋它們的激流險灘,也有熊和海鷗等捕食者,當然也不乏垂涎於三文魚美味的吃貨。最終,只有極小一部分鮭魚能回到故鄉的溪流——「鮭魚溪」。幼小的鮭魚孵化出來後,成年鮭魚就會在它們的洄遊目的地(即出生地)全部死亡,而它們腐爛在水中的肉體正是幼魚生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營養品。當新一代鮭魚成年後,它們又會順流而下,隨著太平洋的潮汐向南流浪。在產卵的季節快要來臨時,它們會跟「父母」那樣,按照原路回到故鄉繁衍後代。鮭魚天生自帶「磁地圖」,可以感知地球磁場的強度和角度的變化,並以此在海洋中判斷方位。更令人奇怪的是,除繁殖季節外,鮭魚不會在水深超過20 米的海域生活。
遷徙陸軍
聖誕島位於澳大利亞西北方1600 千米外的印度洋中,每年雨季,這里就會成為紅蟹的天下。在這個繁育的季節,5000 多萬只巴掌大小的紅蟹就像被超神的力量控制一般,成群結隊地離開森林,向印度洋的廣闊海灘遷徙,活動時間長達數天,密密麻麻的紅蟹布滿了各條通往海岸的路徑。遷徙途中,它們不得不橫穿馬路,小心翼翼地躲開包括行人在內的一切障礙物。
而在非洲,當雨季開始時,2.5 萬只斑馬就會循著雨水,從納米比亞與波札那邊界附近的平原啟程,越過喬貝河,橫穿奧卡萬戈三角洲,最後在水草豐美的波札那恩克塞鹽沼國家公園停下腳步。它們會在那裡停留大約10 周,在享用完新鮮的野草和充足的水源後,再踏上歸途。斑馬大遷徙的來回距離為500 千米,是迄今所知非洲最漫長的陸地動物遷徙。
動物的遷徙行為是一種適應現象,憑借這種活動,可以滿足它們在特定的生活時期所需要的環境條件,使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的繁榮得到可靠的保證。事實上,人類也曾有不少遷徙活動:闖關東、紅軍長征、歐洲人進駐北美洲……這些都屬於人口遷徙。雖然與動物相比,人類的遷徙並不具有周期性和延續性,但是遷徙活動讓地球上的生命都看見了希望的曙光。
(編譯:李忠東;本文來自《科學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