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把時間還給學生
『壹』 為什麼教師要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你怎麼看是否可行是教師思想認識缺乏突破還是根本就不行
給孩子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也是一種成長!
『貳』 把休息時間還給孩子
雙減實施之前,央視節目主持人白岩松在《新聞周刊》里的一番追問引發觀眾共鳴,很多學校,課間十分鍾鴉雀無聲,除了上廁所不允許孩子們下樓,因為要考慮很多安全方面的因素。很長一段時間內保障學生的每天運動一小時,上下午大課間不得低於30分鍾這個硬性規定落實了下來。雙減政策後,又逢2022年疫情,出於「疫情管控」的原因,大課間隨之縮水為只上下午大課間,上午大課間和每節課課間,午飯後時間都被老師們「刨地邊」、「合理利用碎片時間」給一點點蠶食了。學生們經常抱怨說,連上廁所喝水都是罪過。一天從早上7點到晚上8點,除了中午午休一小時外,學生們都窩在教室里上課,如同圈養在籠子里的困獸一般,失去了童年的樂趣,降低了課堂的效率,損害了孩子的身體健康。
兒時,我們的課間十分鍾,鈴聲一打小夥伴們魚貫而出,三三兩兩跳皮筋、打沙包、踢毽子、彈彈珠。陽光下,微風里飄盪著孩子們歡樂的笑聲,活躍著學生們奔跑跳躍地身影,那坑坑窪窪地土院子,留下了兒時歡樂大課間的美好回憶。課余時間在田野里奔跑,放學後三五結伴去割草喂豬喂兔子,麥假、秋收假幫家人收麥子、曬麥子、刨花生、摘蘋果等。那種回歸田園釋放天性的童年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的。而今,我們的偌大的校園里安安靜靜,嶄新的塑膠跑道上空空盪盪,偶爾有來往的是零星幾個上廁所的學生。為了確保校園安全,不少學校將學生圈養了起來,課間不允許出教學樓、走廊里不允許追逐打鬧、教室里不允許大聲喧嘩……這些「文明的休息」規定讓我們孩子失去課間活動的自由,失去了釋放天性的機會。課後的來往穿梭於各種補習班之間,讓孩子失去了周末假期休息時間。如何讓孩子合理的管理休息時間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及時下課,不佔課間
2021年9月1日,教育部全面實施休息令,學校老師不可以限制學生的自由活動自由的權利,要把課間10分鍾還給學生里,減輕學生的壓力,釋放學生的天性,所以學校應該明令禁止老師拖堂,更不允許隨意佔用大課間,確保每個學生的大腦能夠得到休息,增強下一節課地注意力。
下課後要提醒孩子抓緊時間上課所、喝水、做好下節課的課前准備。到了初中仍然有學生沒有養成及時如廁的習慣,總是踏著上課鈴或者上課鈴響過之後才沖進教室,主要問題是時間管理意識不夠強,所以有必要從初一開始就培養課間時間管理的意識,養成下課及時如廁、喝水、做好下節課課前准備的習慣。
2、益智活動,鍛煉思維
允許學生自主發明各種益智游戲在課間共同玩耍,如在講授《竹節人》一課時,孩子們可以自帶材料自作竹節人,並可以互相組隊打鬥體味作者兒時的樂趣;物理課學習了摩擦力之後,可以玩「我是大力士」的游戲,將兩本書的書頁一頁一頁疊放在一起,體驗摩擦力的神奇力量。課間的休息可以成為課堂知識的有效活動補充,讓學生在實踐動手中將書本知識內化為人生體驗。
3、積極運動,放鬆身心
如果天氣不允許可以跟一起玩課桌舞蹈,在局促的有限區域內盡可能的讓孩子們動起來,簡單的從頭到腳、從坐姿到站姿等多組反復動作,讓學生有效的活動頸肩腰背等部位,消除疲勞感,精神煥發迎接下一節課。
天氣允許可以更多的讓學生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初中生喜歡新生的網路事物,可以讓他們組隊編排網路流行的「鬼步舞」、跟著劉畊宏一起跳《本草綱目》等健身操。讓學生在運動中增強體質、放鬆身心、愉悅心情。
4、高效作業,保證睡眠
雙減政策下,多數學學校紛紛抓住機會,把「5+2」課後託管變成名正言順的晚自習,雖然老師不講課,但是有大部分同學是不能在學校完成全部的家庭作業,導致孩子在8點託管結束後還要完成1.5小時左右的作業,真正休息的時間在10點30之後了,所以比國家規定的孩子每天休息9小時少了兩個小時以上。研究表明:經常熬夜學習的學生在第二天更容易存在理解課堂知識困難,考生成績偏低等學業問題。所以犧牲睡眠的學習只會讓思維越來越遲鈍。
在推行雙減政策的同時,制定者也高瞻遠矚的提出了項目化學習、優化作業設置等相應的提高課堂效率的舉措,目的是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動機和興趣,提高單位時間內的學習效率,節約更多的時間來讀書、休息。
5、家校聯手,落實勞育
南京師范大學的一項調查表明,84.53%的人認為,當前學生積極的勞動觀念和勞動能力不強,主要原因是內卷的社會造就了焦慮的家長,很多家長重視學習,認為勞動會耽誤學習,學校里更是連軸轉缺乏勞動教育的機會,社會更是淡漠孩子的勞動教育能力,所以現在的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能力都不強。
2020年出台的《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 良好的勞動習慣能夠增強人的責任心、感恩意識和適應能力。
學校可以教授給學生勞動的技能,引導孩子在家庭中和家長一起實踐,比如,學生學習了發酵知識後,鼓勵他們回家在父母指導下,發酵面團蒸饅頭、烤麵包、做餡餅等麵食製作,並於家長、同學、老師一起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孩子們不斷地與家人一起從事家務勞動,增進了甜蜜親子關系的幸福感,體味到勞動的成就感以及為家人付出的責任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應當把休息看做不僅是增進健康和體力,而且也是促進精神力量的一種手段。把休息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這些休息中,讓孩子鍛煉自我管理能力、開發發散的思維能力、培養團結互助的凝聚力、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等等都是在充實心靈力量、助長樂觀情緒和振奮精神的富有生氣的源泉。
2022年6月21日
『叄』 為何有人說把時間還給老師,把老師還給孩子
老師的本職工作本來就是教書育人,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身上,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天之驕子和祖國的棟梁之材。但是現在,老師的工作性質卻變化了。
對於教育部提出的,將時間還給老師將老師還給孩子的說法,我認為應當付出於實踐。學校應當減少一些對於老師工作總結和關於工作的心得以及聽課備課及教案的數量,讓老師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為學生去服務,傳道授業解惑,讓老師這個職位能夠真正的為學生去服務,教書育人做好自己最根本的工作。家長也應當理解老師的工作與學校積極配合讓孩子成為能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有用之人。
『肆』 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麼
在報刊上,經常見有人引用愛因斯坦這樣一句話:「當一個人把在學校里學到的東西全部忘掉之後,剩下來的才是素質。」不知這句話出自何處,也不知翻譯得是否准確,但當我聯繫到自己時,覺得此話說得頗有些道理,值得深思。不要說數理化,就拿我最喜歡的語文學科來說吧,忘掉的東西就很不少。從小學到師范學校,12年,讀了24本語文書,絕大多數課文內容忘掉了,許多課文連題目都記不得了。忘得最慘的是老師的分析、講解——幾乎一句也沒記住。
如此說來,24本語文書白念了?語文老師白教了?
不是。
那麼,語文和語文老師給我留下了什麼?
留下了語言——認識了近4000個漢字,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語言材料——詞彙。
留下了較好的語感,能使我們不假思索地綴字成文。
留下了認識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書寫能力、閱讀能力(包括朗讀能力)和表達能力。
留下了興趣和習慣。
回顧在學校的12年的語文學習,我最感謝老師的是讓我對語文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養成了讀書、寫作的習慣。如果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便不會有上面的一切,自然也不會有我的今天。我還要感謝我的小學老師培養了我的書寫能力,並對書法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應該說,是讀書、寫作、書寫的習慣(順便說一句——還有唱京戲、拉京胡的愛好),豐富了我的情感世界,守護了我的精神家園,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一個人,一旦成了讀、寫的「奴隸」,他收獲的就不僅僅是語文。
不妨再說得遠一點,我的老師還給我留下了眾多的愛好和好身體。12年的學習期間,老師給我留下了充足的時間和自由發展的空間。我讀書時,老師沒有布置任何家庭作業,更無寒暑假作業。讀初中和師范時雖有晚自習,但那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習——除了完成當天的作業,便是讀書、寫作,或者畫畫、練字。那時沒有練習冊,更無「哈達卷」,星期天和寒暑假,完全屬於自己。
我感謝我的老師給我留下了讀書、寫作的時間,給我留下了發展個人愛好的空間,給我留下了睡眠和鍛煉身體的時間,給我留下了一個好身體!呂叔湘先生說,他的語文能力,30%得益於課內,70%得益於課外。大約我也是的。假若老師沒給我留出課余的時間,哪裡有時間讀書、寫作?哪裡會有我的今天?
以為來自語文老師的自述:
我的語文老師的經驗告訴了我什麼?
我的語文老師告訴我:語文教學教的不是課文而是語文!用教材教識字,教寫字,教讀書(包括朗讀),教表達,激發興趣,培養習慣,煩瑣的分析和講解沒有必要,要把3500(識字量)和2500(會寫)保住,把讀和寫抓住,一句話:要把語文的根本留住。
我教語文,第一,十分重視朗讀。是朗讀讓學生喜歡語文,是朗讀讓他們有了悟性,有了較好的語感。第二,十分重視寫字。學生寫不好字,我覺得是塊心病。第三,我特別喜歡教作文。學生也特別喜歡寫作文。多數學生留下了讀寫興趣和初步的讀寫能力。老師善讀、善書、善寫,才華橫溢,是最直接的激發興趣的因素!
我讀小學三年級開始寫「仿」——把紙蒙在張敬齋老師寫的字上描。張老師的字讓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我們把張老師寫的範字描洇了,他就為我們再寫一張,我們就再描;老師不厭其煩,學生樂此不疲。每篇課文,張老師一朗讀完,我們就興趣盎然地哇哇模仿,直至成誦。
我的語文老師告訴我:要善待學生。不斷的激勵是激發興趣的偉大法寶,不斷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成功的喜悅(哪怕是一點一滴的),是穩定並使興趣持久的基石。受張老師影響,我們全班學生在小學階段全部臨摹的是柳公權的《玄秘塔》。老師的批改很簡單——畫圈兒!寫得好的字,畫一個紅圈兒,特別棒的畫雙圈兒!每天的寫字作業一發下來,我們就比誰得的紅圈兒多。誰要得了雙圈兒,那是天大的獎勵!全班同學都會為他高興。
我們的書寫興趣,完全是老師的紅圈兒激勵出來的,並在不斷地獲得紅圈的過程中鞏固的,以至於一輩子愛上了書法,練了一輩子的字。1984年暑假我去西安旅遊,在西安碑林見了玄秘塔碑,肅然起敬,激動萬分,不由得雙膝跪下!是呀,在這神聖的、不知啟迪了多少人的智慧、塑造了多少美的心靈及人格的偉大藝術品面前,不應該頂禮膜拜嗎?
寫字如此,讀書、作文也是如此。在中學,李曉旭老師誇我的作文「有老舍風格」;在師范,我寫的第一篇作文——《讀〈任瑞卿先生二三事〉》,趙維仁老師不但在我們班讀,還拿到別的班讀(趙老師教兩個班語文),這對我是多麼大的鼓勵呀!從初中,我對語文的興趣就變成了志趣——想當作家!從此,讀、寫不斷,讀、寫的習慣伴隨我終生。感謝我的語文老師,是他們讓我懂得了,語文教學要把興趣留住。興趣是和習慣連在一起的。
我的老師還告訴我:要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語文教學的確要「少做題,多讀書」。有遠見、有良知的語文老師,要把學生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解救出來,應試教育是扼殺興趣、扼殺天才的教育!是摧殘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任何天才都是從小根據興趣學習的人。沒有興趣,天才難有。
我的一個朋友的外孫女到國外讀書去了。他說:「我之所以最終同意讓外孫女出國學習,就是為了讓她有充足的睡眠。」多麼無奈而又發人深省的話啊!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有充足的睡眠,有健康的身體吧!感謝我的老師,是他們使我明白了,分數不等於人才。我們要給學生留下自由成長的空間。我從不把學生的空間用作業填滿。
年輕的時候,不會教;會教了,又老了,退休了。我雖然退休了,不能身體力行了,但,我寄希望於帶著思考教書的年輕一代!
有用到就點個關注吧!
『伍』 學生把幾乎全部時間用來學習,對以後人生發展好嗎
學生將自己的時間全部用來學習對以後的發展並不好。
只知道學習的話可能就會令這個人少一些特長上的優勢,或者是興趣上的優勢,這樣的話只要離開學校之後就很難填補自己空下來的時間,所以不要將自己的時間全部用於學習。
『陸』 教育學論述題:結合素質教育,談談如何把時間還給孩子
你好~~~!關於「教育學論述題:結合素質教育,談談如何把時間還給孩子?」
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這些問題很多父母都非常關心,畢竟我們現在大多隻有一個孩子嘛,對孩子的期望當然很高,可有時候你的教育方法不當,反而讓期望變成失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孩子未來成就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家庭教育。
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
家庭教育在這幾句話也說不清楚。
簡單提幾點核心問題就行了;
1、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哪些話應該說,哪些絕對不對說。
2、注意培養孩子健康的心態,比如激發孩子的責任心、孝敬心、感恩心等
3、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
當然還有很多,這里就不列出來那麼多了,原來我也是和你一樣,對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很迷茫,看別家孩子個個都比咱家聰明、乖巧聽話,心裡有說不出的滋味。後來實在沒辦法,就買一套家庭教育教程來學習,現在對於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已經心裡有數了,呵呵!
以上本人說的這三點,如果你還不明白,建議你還是要買一套家教教材來學習,因為教材里講得非常清楚,哪些話絕對不能在孩子面前說、如何培養孩子性格等等,只要按照教程的一、二、三幾個步驟去做就好了,如果自己摸搜索這些方法,20年都不一定能摸索出來。
最後祝你孩子越來越聰明可愛。
——你的朋友:gsfjywud
『柒』 著名教育學家魏書生在德育方面提出的每天「七個一分鍾」是什麼
1、每天在家至少做一分鍾的家務。
2、每天至少寫一分鍾的日記。
3、每天至少唱一分鍾的軍歌。
4、每天至少練一分鍾的踏步走。
5、每天至少一分鍾的注意力訓練。
6、每天讀經典著作一分鍾。
7、每天一分鍾演講。
(7)為什麼要把時間還給學生擴展閱讀
著名教育學家魏書生簡介:
魏書生,男,漢族,1950年5月4日出生於中國河北省交河縣。1968年參加工作,197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家。
全國勞動模範, 全國中青年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首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等殊榮。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 第十屆遼寧省政協常委。
退休前曾任盤錦市教育局局長、黨委書記,現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習科學分會會長,台州書生中學校長。
『捌』 課堂教學,該如何把時間還給學生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氣息」是葉瀾教授「新教育基礎」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華內容,是現階段素質教育下課堂改革的方向。現在全校正在推行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作為參與改革的實驗者之一,我對自己的化學課堂教學也進行了外科手術式的整容與改造,收到了很大成效,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困惑。下面筆者將從「為什麼將課堂還給學生」,「如何還」以及「還存在哪些困惑」三個方面來闡述在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的收獲與問題。一、 為什麼將課堂還給學生。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中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對於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前及以後的多方面發展和成長。傳統的課堂教學認為課堂教學要體現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有的教師始終認為自己上課在講解的過程中提問學生或讓學生思考自己提出的問題已經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體性和學生的主導性,筆者以前也是這樣做的,但這其中存在很多問題,總結起來主要存在以下幾個:(一)課堂時間的分配上,教師佔有的時間過多。例如筆者所教的高三化學,知識點較多,以前每堂課首先在黑板上板書講解,學生在下做筆記,一節課講30多分鍾,然後讓學生看,甚至有時候滿堂灌。 (二)課堂空間上,教師在講台上自我表演,沒有和學生融合到一起。幾乎每堂課,我們都口若懸河、眉飛色舞的講解,學生只是成了「錄音機」和「打字機」,機械的聽和記,充其量只是回答教師設計好的問題,很少有時間自己動腦、動心、動情、動手、動嘴,學生參與不到課堂教學中。(三)抹煞學生的個性,剝奪學生獨立思考、獨特感悟、自由聯想、自由表達的個性。長久以來,並很可能在某些環境中持續下去,不少教師認為自己就是權威,教師所講的就是標准答案,不去考慮學生的對於問題的不同做法或想法,提問學生回答問題必須回答課本上或教師自己認為標準的答案,有時學生提出異議,不去解析或進行冷處理,只簡單的要求學生記住答案就可。(四)學生在課堂上缺乏尊嚴,特別是人格尊嚴和思想尊嚴。在我們有些教師的課堂上,學生毫無人格的尊嚴和思想的尊嚴,教師只把他們當成生產線上的產品,而不是活生生與教師平等的人,教師往往發號施令,一言九鼎,壓制學生的思想,扭曲學生的性格。顯然,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嚴重影響了新時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培養,我們採用上述一些傳統的方法教學,教師花費較大的氣力卻不會有太大的成效,往往一個題型經過高三三輪復習做十幾遍仍然不會,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必須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如何還?」二、如何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就是要改變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大量時間不是聽老師講,就是聽老師與其他同學一問一答的被動「聽」課的局面,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努力為每個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提供廣泛的可能性。筆者將自己的一些做法總結出來,以期獲得同仁們指正。(一)重視課前教學設計。要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建立合理的設計結構和彈性化的方案,思考師生活動的合理配置與目標,並對自己設計的方案、思路、目標、過程在課前就嫻熟於心,不能簡單的指望在課堂上靠自己的經驗隨機應變。教學設計既是一份教案更是一份學案。(二)改變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傳統關系,建立「教與學」 的有機整體而不是將教與學分成兩部分;要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具體做法如下:1、把課堂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課堂上,教師要封住自己的嘴,讓自己少說一點,留出時間和空間給學生。」將時間還給學生,尤其是還給學生自主學習、咀嚼思考、自練自改的時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提出問題;對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對問題的解決提出方案,對方案進行評價。教師也要參與進去,適時調控討論的方向和重點(根據課前的設計方案和目標),要敢於放手,將表演舞台讓給學生。例如理科中的一題多解,不要僅限於教師自己所認為的最好的方法,要廣開言路,讓學生自己講解自己的作法,讓其他同學評價,往往老師的講解思維跳躍性大,學生不一定掌握。通過一段時間的實驗,無論是課堂人文氣氛的營造,還是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都較之以往有很大進步。 2、課堂上教師要注意傾聽。教師上課時的注意力要時刻放在學生身上,要面帶微笑,和藹親切的,認真的聽學生講,聽學生爭論,聽學生評價並適時的給與點撥和點評,但占時要少。不論學生回答得對與錯,都不要輕易的打斷學生。老實說,通過聽,我發現學生真的多才多藝,有很多奇妙的想法和很好的解題方法;通過聽,我真的被他們思維的敏捷和睿智的回答所折服;通過聽,學生進步提高的同時,我也在進步。3、課堂上要多鼓勵學生,不要吝嗇對學生的表揚。學生還是孩子,自然都願意聽好話,以前我在課堂上很少表揚學生,有時表揚了後面還要墜上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