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時間設置為六十分一小時
1. 為什麼1小時是60分鍾
採用了古巴比倫人的60進制的計量體系,將1個小時分成了60分鍾,將1分鍾分成了60秒。
古巴比倫人會用60進制,因為60是能1、2、3、4、5、6同時整除的最小的數字。這種60進位制最初由興克斯〔Hincks〕於1854年在巴比倫的泥板上發現的。
在公元前2000多年,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最早將一天分成更小的單位,他們分別使用12進制和60進制來計量時間。據考證,中國開始用12時辰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時代。
2. 為什麼一小時是60分鍾
六十進制最初起源於巴比倫,至於巴比倫人為什麼要用60進位,說法不一。有人把巴比倫人最初認為一年為360天,太陽每天走一「步」〔即一度〕及巴比倫人已熟悉六等分圓周相結合而得60進位;也有人認為60有2、3、4、5、6、10、12等因數,使運算簡化等等。這種60進位制最初由興克斯〔Hincks〕於1854年在巴比倫的泥板上發現的。這些泥板大約是公元前2300到公元前1600年的遺物。在泥板上刻有1.4 = 82,1.21 = 92,1.40 = 102,2.1 = 112,這樣的式小,這些式子如按其他進位都無法理解,如按60進位卻迎刃而解。如1.40 = 1×60 + 40 = 100 = 102等等。
60進位制至今仍在不少領域內應用,如1小時等於60分;1分等於60秒;角度制等。我國的天干、地支的記年法也是一種六十進位制
3. 為什麼一小時有60分鍾
觀點一:古羅馬帝國的傳統
我國自古以來最吉利的數字是5和9,而古羅馬帝國是6和0。所以在很久以前,古羅馬帝國時間就是60進制,再由於帝國間商人的文化交流,因而被採納,沿用至今。
觀點二:巴比倫人的應用
最早的文字記載顯示巴比倫人使用的是以60為基的六十進制數字體系。使用六十進制,巴比倫人把75表示成「1,15」,這和我們把75分鍾寫成1小時15分鍾是一樣的。
大約公元前2000年出現了一種僅使用兩個楔形符號的以60為基的位-值體系。在該體系中,「T」形的楔形文字表示1,「〈」形的楔形文字表示10。這一數字體系被進一步推廣到六十進制分數的表示上,但是沒有表示0的符號。盡管如此,它對計算是非常有效的。同時,它奠定了時間的計量標准。
觀點三:圓周規定為360度的結果
來自尼西亞(在今天的土耳其)的數學家喜帕恰斯(公元前190年-前120年)被認為是當時最偉大的天文學家。他創立了基於希臘幾何學原理的天文學。他把圓分成360度,每一度又細分成60分,以此作為三角學的基礎。
為了方便,就把時間也用60進制劃分。
觀點四:按天干、地支60甲子劃分的結果
時間的60進制是按照天干、地支的60甲子的關系劃分成的,古人很多東西都運用了這種運算關系,但最初還是易經之因。因為易經本身就是古代人們的一種運算方式。60進制是人類在生存中所摸索出來的一大發明。
60進製得到應用的原因
有推測認為:10和60相比融通性較差,10隻有2和5兩個約數,而60有1、2、3、4、5、6、10、12、20、30、60等12個約數。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出現某一數被分成2、3、4、5等分的情況,目前還在廣泛使用的1/4單位(quarter)就是例子。4不能整除10,但能整除60,所以60進制比10進制更容易避開小數的復雜計算。
使用60進制最大的理由是表示小數的分數數量要比10進制多得多。實際使用中,將某一區間10等分則會變成0.1、0.2、0.3、…、0.9、1,再將它們10等分,就會變成0.01、0.02、0.03、…、0.09、0.1,如此繼續下去,可將分數變成小數。但不幸的是最簡單的1/3卻不能用小數表示,因為3不是10的約數
4. 為什麼一小時是60分鍾
六十進制最初起源於巴比倫,至於巴比倫人為什麼要用60進位,說法不一。有人把巴比倫人最初認為一年為360天,太陽每天走一「步」〔即一度〕及巴比倫人已熟悉六等分圓周相結合而得60進位;也有人認為60有2、3、4、5、6、10、12等因數,使運算簡化等等。這種60進位制最初由興克斯〔Hincks〕於1854年在巴比倫的泥板上發現的。這些泥板大約是公元前2300到公元前1600年的遺物。在泥板上刻有1.4 = 82,1.21 = 92,1.40 = 102,2.1 = 112,這樣的式小,這些式子如按其他進位都無法理解,如按60進位卻迎刃而解。如1.40 = 1×60 + 40 = 100 = 102等等。
60進位制至今仍在不少領域內應用,如1小時等於60分;1分等於60秒;角度制等。我國的天干、地支的記年法也是一種六十進位制。
為什麼一分鍾60秒,一小時60分,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這是誰定的
http://..com/question/2578297.html?fr=qrl3
5. 為什麼要規定一小時60分鍾 一分鍾60秒 有什麼淵源嗎
我們來談談「數進位制的由來」.因為一想到記數,就會「屈指可數」,所以古代人們最常用的是「十進位制」,這是數數最方便的工具了.但是當十根手指頭都數完了,就要考慮進位.很有趣的是,南美的印地安人,數完了「十根手指頭」接著再數「十根腳指頭」,所以他們使用的是「二十進位制」.
接著,我們來介紹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六十進位制」.一小時等於60分,一分等於60秒,圓周角為360°,每度60分,每分60秒.最早採用「六十進位制」的是巴比倫人.他們為什麼用「六十進位制」呢?現在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巴比倫人最初以360天為一年,將圓周分為360度.太陽每天運行一度.而圓內接正六邊形的每邊都等於圓的半徑,每邊所對的圓心角恰好等於60°,「六十進位制」由此而來.另一些人認為,巴比倫人早就知道一年有365天,選擇60這個數是因為他是許多簡單數字比如2、3、4、5、6、10、12等等的倍數;60=12×5,12是一年包含的月數,而5是一隻手的手指數.這種60進位制最初由興克斯〔Hincks〕於1854年在巴比倫的泥板上發現的.這些泥板大約是公元前2300到公元前1600年的遺物.在泥板上刻有1.4 = 82,1.21 = 92,1.40 = 102,2.1 = 112,這樣的式子,這些式子如按其他進位都無法理解,如按60進位卻迎刃而解.如1.40 = 1×60 + 40 = 100 = 102等等.
60進位制至今仍在不少領域內應用,如1小時等於60分;1分等於60秒;角度制等.我國的天干、地支的記年法也是一種六十進位制.
6. 為什麼時間是以60為單位一小時為什麼一定要60呢
陽歷是這么定的,原因的話,估計可能與60是很多個數的乘積有關吧
陽歷
(Solar calendar)太陽歷的簡稱,是和太陰歷相對而言的。
制歷的依據 陽歷是以地球繞日運行一周,即一個回歸年作為一年的歷法。一個回歸年,相當於四季循環一周,同二十四節氣完全一致。因此,陽歷的制訂主要考慮的是如何使陽歷的歷年盡可能地接近回歸年。這樣的陽歷才能與四季和節氣相符合。
制歷的方法 一個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即365日5時48分46秒,它的長度不是日的整數倍。為此,①使陽歷的歷年有兩種長度,一是小於回歸年,定為365日,叫做平年;一是大於回歸年,定為366日,叫做閏年。②合理設置閏年,解決「幾年一閏」的問題。一個回歸年的零數為5時48分46秒,大約積累四年就將近一日,所「四年一閏」較為合理。這樣的陽歷歷法,叫做儒略歷。它是羅馬皇帝儒略·凱撒(Julius cae-sar前100~前44年)在埃及天文學家協助下創立的。但4個回歸年的零數積累在一起,為23時15分4秒,還不足一日,尚差44分56秒。因此,「四年一閏」,年限一久,歷年與回歸年就要逐漸產生差距,每400年就將相差三日。為此,每400年必須少閏三次。凡一般公元年數能用4整除的年份為閏年;但公元年數尾數二位為零者,如1600、1700、1800、1900、2000……等等,能用400整除時,才能定為閏年。這樣每400年就可少閏三次,設置97個閏年。儒略歷經過這樣改革之後,就解決了「四年一閏」所帶來的問題。經過這樣改革的陽歷歷法,叫做格雷果里歷,簡稱格里歷。它是1582年羅馬教皇格雷果里十三世制訂的。格里歷也叫公歷,是20世紀以來世界通用的歷法。
陽歷原來是古代埃及人制訂的,後來傳入歐洲,最初規定單月為大月,每月31天;雙月為小月,每月天。但這與回歸年多出將近一日,遂把二月減去一日,改為29天。凱撒死後,其侄奧古斯都即位,他生於小月八月,為顯皇威,遂把8月改為大月。這樣一年又多出一天,於是又把二月減去一天,成為28天,其他有些月份也做了相應的變動。這樣的陽歷歷法,叫做奧古斯都歷。這種歷法,搞亂了歷月制度。
陽歷的評價 陽歷的歷年與回歸年十分接近,與季節和節氣吻合,便於在生產和生活中應用,所以世界各國普遍採用。但由於奧古斯都搞亂了陽歷的歷月制度,而且格里歷本身也並不十分完美,所以對陽歷正在探索改革中。針對格里歷的不足,聯合國提出從下個世紀開始,將實行新的《世界歷》。
農歷是我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歷法,又名夏歷、中歷、舊歷,民間也有稱陰歷的。它用嚴格的朔望周期來定月,又用設置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相近,兼有陰歷月和陽歷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歷。農歷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約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機械地安排。農歷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與回歸年相差11日。為此,通過每十九年安插七個閏月的辦法回以協調。閏月的安排由二十四節氣來決定。
其他也是由習慣變為規則,都是按自然變化演變而成。
7. 為什麼用60分鍾為一小時
六十進制最初起源於巴比倫,至於巴比倫人為什麼要用60進位,說法不一.有人把巴比倫人最初認為一年為360天,太陽每天走一「步」〔即一度〕及巴比倫人已熟悉六等分圓周相結合而得60進位;也有人認為60有2、3、4、5、6、10、12等因數,使運算簡化等等.這種60進位制最初由興克斯〔Hincks〕於1854年在巴比倫的泥板上發現的.這些泥板大約是公元前2300到公元前1600年的遺物.在泥板上刻有1.4 = 82,1.21 = 92,1.40 = 102,2.1 = 112,這樣的式小,這些式子如按其他進位都無法理解,如按60進位卻迎刃而解.如1.40 = 1×60 + 40 = 100 = 102等等.
8. 為什麼一個小時是60分鍾,而不是100分鍾
這是歷史上的習慣導致。
小時不是時間的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時間的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是秒),而是與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相協調的輔助時間單位。除閏秒外,一小時一般等於3600秒,或者60分鍾,或者1/24天。人類日常生活的時間度量一般是以小時為單位進行的,例如一天中的時刻,如早晨8點就是一天中的第八個小時。
由來
中華民國成立以前,採用十二地支計時,地支既表示年、月、日,也表示時,將一天分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中華民國成立以後,採用公元記年、月、日、時,同時又保留中國的陰歷,公元記時,把一天分成24個時辰,比傳統的十二個時辰小一倍,故稱之為小時。
9. 為什麼規定一小時=六十分,一分=六十秒呢
因為在機械鍾表發明的時候,表盤只有也必須有12等份,這樣下來,那秒和分就只好是12的倍數了,所以選擇了60
以後申請了專利,12和60進制就隨著機械表在全世界傳開了
另外,世界上第一塊表是中國的 蘇頌(1020-1101), 發明的,不過不是機械表,是水運儀象台
有興趣的請看資料:
不是故作驚人之語,中國古代應有「五大發明」。在紙、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之外,還有一項——鍾表。這項發明的地點就在北宋都城開封,發明人名叫蘇頌,鮮為人知。這是歷史的疏忽,其實,他與奉獻了《夢溪筆談》的沈括一樣是偉大的古代科學家。
10年前,在江詩·丹頓的一次古董鍾表收藏家演講會上,世界著名的鍾表大師、香港鍾表歷史學家矯大羽先生語出驚人:世界上第一座具有擒縱系統的水運儀象台,出自中國人之手,他就是北宋宰相蘇頌。矯大羽十分自豪地宣稱:中國人開創了鍾表史。抖落了時光留在上面的灰塵,智慧依舊熠熠生輝。重拾的驕傲依然是不能忘記的驕傲。
一、蘇頌其人
對於一個人,是大名鼎鼎,還是鮮為人知,也許偶然,也許必然。如果水運儀象台像《夢溪筆談》一樣的傳世,蘇頌也許會明星耀眼。但那台大鍾表在金兵的戰火中消失了,人們對它的價值又認識不夠。於是,蘇頌和水運儀象台一道成了泥土裡的珍珠。
蘇頌(1020—1101),福建泉州人士,至今同安縣還有他的舊居,且已成旅遊景點。他年輕時就很聰慧,博學強記,參加鄉試即考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他的一位同窗學友智力稍差而落榜,不免氣餒,但在他的鼓勵下從商下海,後來成了福建有名的船王。
蘇頌文學修養頗佳,詩文富有靈氣,若鑽研下去,也會成就非凡。但人各有志,他喜歡科學研究,常對發明創造興趣盎然。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在他的主持下,製成了水運儀象台,兼有觀測天體坐標、演示天體運動和機械計時等3種功能。國際科學界高度評價這一發明創造,認為他很可能是後來歐洲中世紀天文鍾的「直接祖先」。他還專門撰寫了一本書《新儀象法要》,詳細記載了水運儀象台的構造、用法和相關說明,反映了當時科學技術的卓越成就。於是,也無形中證明了蘇頌在世界鍾表史上的始祖地位。
蘇頌與文學家蘇軾同朝為官,雖非兄弟,但在文學、醫學方面有著共同愛好。史載熙寧六月二十一日,蘇軾在杭州通判任上,蘇頌剛從江西婺州卸任,到安徽亳州當太守路過杭州。因此在東坡處留住幾日,暢敘友情,並與陳襄、孫奕、黃顥等一起游覽石屋洞風光,還留下了幾人共同的題名,今乃珍貴的文化遺跡了。
二、水運儀象台
蘇頌發明的水運儀象台是一個大型的儀器與鍾表合一的科技裝置。其高度按宋時木矩尺計算是35尺6寸5分,將近12米,相當於現在的3層樓那麼高,寬21尺。龐然大物也!全台是一座正方形上窄下廣收分的木製建築。用木板做台壁,板面畫有飛鶴。台分3層,底層南向有兩個門,靠北台壁設有木板長台,系操作場所,打水人運轉水輪的地方。操作台前面有一組提水機械:由升水下輪、升水下壺、升水上輪、升水下壺、河車以及天河組成。轉動河車把水由升水下輪(筒車)逐級提升灌入到天河(受水槽)中。在這組提水機械的東側,有一組「銅壺滴漏」式的裝置:在一個木架上設兩個方水槽,高的是天池,低的是平水壺。平水壺有泄水管,使平水壺經常保持一定的水位。平水壺下邊的出水口就可以保持恆定的水量。平水壺之西,有一座直徑11尺的樞輪,它是全台機械結構的原動輪,由水來推動。那是一個由36個水斗和鉤狀撥子組成的水輪。樞輪頂部附設一組杠桿裝置,相當於鍾表裡的「擒縱器」(俗稱「卡子」)。它和公元17世紀歐洲的錨狀擒縱器非常相似,具有基本相同的作用。
樞輪下面有退水壺,退水壺上有水管與升水下壺相通。這樣周而復始,水流循環一周,泄水槽就又成為水源了。當樞輪水斗注滿一斗的時候,它的重量使樞叉失去平衡。這時格叉又向下傾,樞叉向上仰起。樞輪的鐵撥子撥開關舌,拉動了天衡,是天關向上開啟。樞輪向下轉動一斗,天關又隨即下落。由於左右天鎖的擒縱和抵拒作用,使樞輪只轉動一個水斗。樞輪轉動的速度是由漏壺的流量決定的,由一套擒縱器加以控制。擱下天文方面的功能不講,單是計時方面,一天一夜的誤差只有一秒,相當精確。
蘇頌在《新儀象法要》中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只寫出天輪和撥牙機輪各具有600個齒,餘下的齒數都未寫明。也許是為了技術機密吧?我想,當時這樣大的儀器擺在都城裡,不但方便報時,而且是別具一格的城市景觀。如能保存至今,那麼蘇頌的大名不會在發明活字印刷的畢升之下呢。
三、矯大羽其人
如果說蘇頌是重新被認知的古代著名科學家,矯大羽則是讓我們認識蘇頌這位世界鍾表之父的當代傳奇鍾表家。
1965年,19歲的矯大羽還是蘇州開關廠的青年工人,他第一個設計製作了一枚毛主席像章,像章後刻有「大羽」字樣。現在該像章已是收藏珍品,難以尋覓。1970年他手工製作了一塊手錶,又成了第一個「蘇州製造」,並由此催生了蘇州手錶廠。1980年他攜妻女移居香港,為了升級,他從手錶商那裡領回300萬個零件,夫妻加上一個幫工終於組裝成50萬只手錶,准時交給廠家。廠方非常吃驚,以為他們有一雙神手!而且他從不名一文一下子擁有了60萬元家資,更在香港傳為奇人。創造的熱情尤使他勤奮不已,從此,每年一塊「慢功細活」的「陀飛輪」表在他手下誕生。從1990年到2004年,矯大羽共造出15隻「陀飛輪」腕錶。2003年12月31日,瑞士發給他專利證書,確認了「天儀飛輪」為世界第一發明。矯大羽也因此獲得「陀飛輪」的雅號。瑞士同行這樣稱呼他,是因為「陀飛輪」是鍾表工藝中最為精密的一個部件,是機械製造者最大的技術挑戰,在鍾表界享有很難逾越的尊崇地位。
從1991年起,矯大羽每年都赴瑞士巴塞爾國際鍾表展,那是一個具有鍾表界「 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盛會,每年他都推出至少一款自己的新作品,每年參展他都是一個引人注目的人物。你說是欲擒故縱也好,你說是敝帚自珍也罷,矯大羽的確與眾不同,不管怎樣,「只展不賣」已成為矯大羽最獨特的LOGO(標志)。
2001年,矯大羽在赴巴塞爾鍾表博覽會時,得到中國鍾表協會的大力支持,他在博覽會上打出橫幅,落落大方地在世界鍾錶王國里宣稱是中國人發明了鍾表。當時,雖然有人提出異議,但當他出示了有關研究資料後,對方啞口無言。因為,連瑞士鍾表最權威的《百達翡麗》刊物也明確無誤地承認是中國人發明了鍾表。2002年,中央電視台《人物》欄目為他拍攝了長達30分鍾的專題,他再次侃侃而談自己的這一觀點。他說中國古代的日晷、水鍾、火鍾、銅壺滴漏等只能算計時器,只有蘇頌在1090年製造的水運儀象台不但計時准確,而且有擒縱器,正是擒縱器工作時才發出嘀嗒嘀嗒的聲音。這是鍾表與計時器的根本區別。他還在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的一本書中找到一句話:「蘇頌把鍾表機械和天文觀察儀器結合以來,在原理上已經完全成功。他比羅伯特·胡克先行了6個世紀,比方和斐(與胡克同被西方認為是天文鍾表的發明人)先行7個半世紀。」
四、今天的驕傲
有人不無嘲諷地說:開封人常常沉醉在歷史的驕傲里。仔細想想,我們今天的成就無論如何也不能與歷史的輝煌相比。個中原因多多,沒有必要妄自菲薄。其實,歷史的驕傲不是資本,不是護著面子的臉譜。它應該成為一種激勵,一種動力和是一種鞭策。從蘇頌到矯大羽,發明創造總是體現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一種敢為人先的氣概。假如重建一座仿宋水運儀象台,作為城市的標志性建築,或者置於旅遊景點中,再塑蘇頌高大塑像一尊。我想,那嘀達嘀達的鍾聲一定更像一種叮嚀,催人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