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為什麼有一半時間亂世
❶ 從唐玄宗開始,為什麼唐朝就叛亂不斷呢深層次原因是什麼呢
從唐玄宗開始,為什麼唐朝就叛亂不斷呢?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當時盛極一時的大唐王朝,為何突然就出現了一大轉折?從此變得一蹶不振,漸漸衰落了,其中究竟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讓大家一起來領略和探討一下其中的邏輯和因素。
原因三:唐朝時期的土地兼並狀況十分嚴重,均田制更是破壞了當時的經濟基礎。由於當時實施的均田制導致了「富者天連阡陌,貧者腳無立錐之地」的失衡局面的出現。這就使得有很多的百姓都面臨著失去土地的局面。百姓失去了謀生的活路,自然也就對於朝廷的反叛之心變得愈發的激烈。所以很多失地的百姓紛紛加入到了義軍之中。這為最後的大規模的叛亂埋下了巨大的隱患,更是為唐朝由盛轉衰的局面形成加了一把柴。
❷ 唐朝盛世局面很多,亂世時期也多,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什麼
唐朝的盛世很多,有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也有唐玄宗開創的開元盛世等等。那麼,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什麼呢?答案就是唐玄宗在位後期爆發的安史之亂,這是一場由地方節度使發動的針對統治者的叛亂,對大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亂平後,大唐再也稱不上盛世,國力銳減。
其次
節度使的叛亂,導致朝廷的威信一點點的喪失了。朝廷根本無力應對了,安史之亂還是朝廷依靠著藩鎮的力量才打敗的。此後,很多藩鎮幾乎都不怎麼聽朝廷的,大權獨攬,甚至都成為了世襲制度,儼然一個獨立的王國。而對外,曾經的小兄弟也都不服了,一個個的經常挑釁,這在以前是不會出現的。
最後
安史之亂後,叛亂並沒有停止,時不時就有節度使的造反,隨著唐政府和各藩鎮的橫征暴斂,民變四起,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更加削弱了朝廷的力量。
❸ 李唐王朝的滅亡,為什麼會造成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
五代十國混亂局面形成的原因:
1、唐朝從衰落到滅亡過程較漫長,導致中央政府威信長期衰落:自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至公元907年唐朝滅亡時間長達152年,但唐朝始終沒能再次統一、強盛。這一漫長的分裂格局助長了分裂勢力的氣焰,長期衰弱不振又嚴重踐踏了唐朝中央政府的威嚴,導致唐末期(874~884年黃巢之亂後)分裂割據已經成為定局,難以重新統一。
2、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已成習慣:自從755~763年安史之亂後,唐朝關東地區(潼關以東的地區)長期陷入藩鎮割據的局面,中央政府無力控制這些地方,這些地方長期處於事實上的獨立地位。藩鎮割據一直無法被徹底消除,國家久久不能重新統一,最終演變成了五代十國(894~979)極其嚴重的分裂混亂局面。
3、邊疆少數民族崛起,不利於中原的重新統一:唐朝後期,西南地區南詔勢力日益強大,囊括了今雲南省全境、貴州省除今遵義市外其他地方、四川省西南部、廣西西部和北部、緬甸絕大部分、寮國絕大部分、越南中部和北部、泰國北部;吐蕃也逐步控制了青藏高原全境和今南疆塔里木盆地及甘肅省絕大部分地區,一度還攻陷唐都城長安;唐末耶律阿保機逐漸統一了契丹八部,契丹勢力成為東北的霸主。周邊少數民族勢力的強盛不利於中原的統一和穩定,如契丹為了便於控制中原就先後扶持了後晉和北漢等政權。
4、唐末軍人勢力崛起導致忠君觀念嚴重弱化:唐末各地「牙兵」勢力崛起,可以隨意操縱各節度使的廢立。驕兵悍將的跋扈使晚唐五代十國時期中央集權嚴重削弱,皇權下降到中國歷史上的最低點,正統思想也下降到了中國歷史上的最低點,最終導致形成了五代十國這一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亂世。
❹ 為什麼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還撐了一個半世紀,而東漢黃巾起義後很快就分裂了
在古代王朝更替中,一直都離不開農民起義,部將叛亂,外族入侵等反朝廷事件。唐朝發生了安史之亂,東漢則有黃巾起義。那麼為什麼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還撐了一個半世紀,而東漢黃巾起義後很快就分裂了?下面就來看看二者的區別。
首先看唐朝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發生在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通常被認定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記住,僅僅是轉折點,在此之後,大唐還維持了150年。那麼唐王朝究竟是靠著什麼存活了這么長的時間呢?
❺ 唐朝為什麼會發生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起因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經濟矛盾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並, 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 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從開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宮中專為貴妃院織錦刺綉的工匠就達七百人,楊貴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錢就上百萬。楊氏兄弟姐妹五家,聲色犬馬,權欲熏心,過著荒淫糜爛的生活 。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廣大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階級矛盾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己,培植黨羽,把持朝政。 繼他上台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此外,西北派節度使哥舒翰與東北派節度使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民族矛盾
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隋唐以來,河北北部幽州一帶雜居著許多契丹人、奚人,唐太宗打敗突厥人以後,又遷徙許多突厥人在這一帶居住。他們的習尚與漢人不同,互相歧視,胡人安祿山正是利用這點拉攏當時的少數民族上層,作為反唐的親信。史稱安祿山於天寶十三載(754年)亂前,一次提升奚族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將軍和中郎將。
內部矛盾
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於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系。加之,開元以後,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至於「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寶元年(742年),邊軍不斷增加,達到四十九萬人,佔全國總兵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西北邊境,僅安祿山所掌范陽等三鎮即達十五萬人。而中央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准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節度使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於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更具體說,是唐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斗爭。安史之亂的首領們雖曾利用了人民對唐王朝的反抗情緒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這並不能影響這次叛亂的根本性質。另一方面,在戰亂中由於安史叛軍對人民的殘暴行徑,曾引起了像常山太守顏杲卿、平原太守顏真卿以及張巡、許遠的死守睢陽等的反抗斗爭,這些局部地區反暴政的斗爭是正義的,但同樣也絲毫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
❻ 唐朝,為何會在盛世時期爆發大規模叛亂
唐朝的衰落,自安史之亂開始。綜觀中國古代歷史,我們會發現,大部分朝代的衰落或滅亡,都是在國力下降,且出現昏庸君主的情況下發生的。但在安史之亂以前,唐朝仍是一個鼎盛的王朝,並且還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大唐盛況,亞洲的許多國家都將盛唐做為自己的宗主國,不斷派遣商人或考察團入唐學習和交流,好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
安史之亂的爆發,正是因為安祿山和史思明看到了唐朝當時面臨的尷尬局面,正如他們所料,一旦戰爭爆發,各地方節度使基本都按兵不動,因為他們在等待時機,觀察皇帝是否還有足夠的實力把控全國局勢,這就給了安祿山和史思明足夠的時間將中央政府的嫡系軍隊一一消滅。正因為有安史之亂的前車之鑒,唐朝之後的宋朝,才會對武將有諸多限制,最終導致宋朝文盛武衰。
❼ 看完漲知識,為什麼歷史上唐朝時期內亂如此頻繁
我們都知道大唐盛世,但是,在唐代的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的內亂紛爭不斷,為什麼唐朝時期內亂如此頻繁?
第三個就是中央的宦官與地方的節度使勾結,這樣的話,更是沒有辦法管了,地方上的行動從來不報告,事後都未必解釋,遇到這樣的地方,你能說什麼?是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地方上的節度使才不會理你那一套呢!而且是宦官決定著皇上的人選,他們立了 7 個, 殺了 3 個,是不是有點牛氣了吧?他們還跟地方的節度使沆瀣一氣,唐朝的地方能不亂嗎?
你覺得這樣的節度使該怎麼收拾呢?
❽ 唐朝在安史之亂後,為什麼還能堅持一個半世紀才滅亡呢
安史,大亂後,唐朝因其特殊的形勢而持續了100多年,最終導致了——年的滅亡。
雖然八年戰爭打破了唐朝的夢想,但畢竟唐朝的根基還在,沒有任何勢力有足夠的力量推翻唐朝!
雖然唐朝已經陷入了日益嚴重的藩鎮割據局面,但除了極少數始終不服從朝廷約束的藩鎮外。
其他大部分藩鎮仍能服從朝廷派出的三三三五四。因此,朝廷可以派遣大部分藩鎮去鎮壓和平衡不同志向的藩鎮。
從而達到中央和地方勢力的大體平衡和穩定,這也是唐朝在黃巢起義前能夠維持統治秩序的原因之一。
❾ 盛世大唐為什麼會突然爆發"安史之亂"呢
唐朝「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唐朝是一派繁榮昌盛的盛世景象。杜甫曾在他的詩中描寫那是的情景:「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這樣的盛世美景,在整個封建時代,都是很難找到的。
既然開元年間的大唐王朝是那樣的強盛,可為什麼「安史之亂」一鬧,那麼強盛的大唐王朝,一下就衰敗了呢?就像開元年間的盛世,是做的一個夢一樣。這是怎麼回事呢?
「安史之亂」和歷史上的任何一個動亂都不一樣。歷史上的動亂,都是在進入了不得不亂的時候。一邊是亂,同時能人志士也站出來,想辦法拯救世界,統一天下,實現太平。也就是說,雖然有道德風氣敗壞的一面,但同時也是救國救民的正能量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