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0晚上為什麼叫年五更
⑴ 年三十為何守歲g
守歲(staying-up)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
,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嘩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 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普天下人都盼望著新年零點的到來。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凶惡的怪獸,人們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
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守歲的來歷
在河北省滄州一帶,年年夏歷臘月,家家戶戶都從二十三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還要熬夜,叫做「守歲」。這個風俗,跟灶王奶奶有關。
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賢慧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窮人。她偷偷地愛上了一個給人家燒火做飯的窮小夥子。玉皇知道後十分惱怒,就把小女兒打下凡間跟著窮小夥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兒,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地給窮燒火的封了個「灶王的職位」。窮燒火的成了家家戶戶的「灶王爺」,玉皇的小女兒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窮百姓們。玉皇本來就嫌棄窮女婿和小女兒,又聽說小女兒從天上往回帶東西,非常生氣,就規定只准他們每年臘月二十三日回天官一趟,其餘時間不準回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過年了,可是窮百姓們還是缺這少那的,有的連鍋蓋都揭不開了。灶王奶奶看在眼裡,疼在心裡。臘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娘家去給窮百姓們要點吃的東西回來。可是,自己家裡連點面星星也沒有了,路上沒干糧咋辦哪?百姓們知道後,就你湊一把我湊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兩張餅,給灶王奶奶帶著上路了。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講了人間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還嫌女兒帶回一身窮氣,讓她當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氣得立即就要走,轉念一想,不行,兩手空空回去怎麼向百姓們交待呀?再說,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親。這時,正好王母娘娘也過來相留,她便順勢說:「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掃帚帶回去掃掃窮氣。」
二十四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掃帚,玉皇來催她快雕。她說:「催啥哩,眼看要過年了,家裡沒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拐豆腐,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明天俺還要割肉哩!」
二十六這天,灶王奶奶剛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說:「催啥哩,家裡窮得連只雞都養不起,明天俺還要殺雞哩!」
二十七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殺雞,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路上帶點干糧,明天俺還要發面蒸饅頭哩!」
二十八這天,灶王奶奶正蒸饅頭,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過年要喝喜酒,明天俺還要去打酒哩元」
二十九這天,灶王奶奶剛打酒回來,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兒回去。她說:「催啥哩,俺們一年到頭連頓餃子都吃不上,明天俺還要包餃子哩!」
三十這天,灶王奶奶正包餃子,玉皇大帝大動肝火,要她今日必須回去。灶王奶奶准備的東西差不多了,就沒有多說話,只是捨不得離開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離開天宮。這天夜裡,家家戶戶都沒有睡覺,等著灶王奶奶回來。
人們一看灶王奶奶回來了,還帶回好多過年的好東西,就都點起香火、紙碼、鞭炮迎接灶王奶奶。這時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們為了紀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歷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裡不睡覺,叫做「守歲」。也有叫做「熬百歲」的。這是為了等著迎接賢惠善良的灶王奶奶從天上回到人間來。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守歲的歷史記載
守歲源於何時?《秦中歲時記》載:「守歲之事三代前後典籍無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歲》詩雲『守歲阿咸家,椒盤已頌花』疑自唐始。」唐詩中對守歲習俗有不少的描寫。白居易《客中守歲》詩:「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有「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的詩句。到了宋朝,守歲之見遍於城鄉。蘇東坡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描述了守歲的情景。《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有趣的是,在日本、越南、泰國等,由於受我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就連歐美和非洲,也有類似的習俗。常言道:「黃金易得,韶光難留」,愛生命,惜光陰,這也許是普天下守歲之因吧!席振起在《守歲》一詩中雲:「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就是一例。
同樣,蘇軾的一首《守歲》也寫出了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留戀之情。
守歲
宋 蘇軾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在除舊布新之際,親朋好友,圍爐而坐。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不是沒有益處的。元朝文人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傳》里記有唐代大詩人賈島除夕「祭詩」的一段佳話:每至除夕,賈島「必取一歲之作置幾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終年苦心也。『「他每到除夕,對過去一年得失作一番總結,對我們來說難道不可以借鑒嗎!
如果「三十六旬都浪過」,尚不「偏從此夜惜年華」,那麼,「守歲」也就失其意義了。
老年人守歲四要
應特別注重身心保健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家人歡聚極易興奮,尤其是大年三十守歲不睡覺的習俗,往往打亂平時的生活規律,此時,老年人切莫忘乎所以,應特別注重身心保健,注意以下四要:
一、娛樂要適度。春節電影電視節目豐富多彩,大年三十,親友歡聚守歲,玩牌打麻將其樂融融,這往往打破老年人平時建立起來的生活規律,對身體健康不利,若通宵達旦的娛樂危害更大,往往使大腦皮層過度興奮,造成失眠,精神緊張,血壓升高,建議老年人還是以不打破生物鍾規律,按時睡眠休息為好。
二、情緒要穩定。春節喜事多,如久別親友相聚守歲,電視節目的逗笑,極易使人興奮激動,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小動脈痙攣,血壓上升,導致腦溢血、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發生。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三、飲酒要適量。親友相聚,飲酒守歲時,適當飲點葡萄酒、啤酒、米酒、或低度白酒,可以助興,增加節日氣氛,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對老年人是有益的。但過多則對胃、肝臟、心臟、腎臟及神經系統都沒有好處,對原來患有血壓、心臟、肝臟、腎臟病的老年人來說危害更大。
四、飲食要少。有些地方大年三十守歲,零點以後就開始煮水餃,吃完水餃後睡覺。此時,老年人千萬不要貪嘴。因白天大多已食用了豐富的晚餐,一些油膩食物已不易消化,如果再多吃一些不易消化的水餃,對胃、胰腺都沒有好處。
聖誕節已對國家文化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每值聖誕節來臨,全國各地商場、飯店、賓館擺放起聖誕老人、聖誕樹,懸掛起「慶祝聖誕」橫幅,員工們戴起「小紅帽」;幼兒園孩子們圍繞在「聖誕樹」前載歌載舞,期盼著老師分發「聖誕禮物」;學校里大紅大綠的「聖誕舞會」、「聖誕聯歡」的海報占據了搶眼的位置;網路、報刊、電視、電台充斥著各種「聖誕信息」;數以萬計的「聖誕賀卡」和數以億計的「聖誕簡訊」滿天飛舞;人們相逢互祝以「聖誕快樂」;「平安夜」里,人們聚眾狂歡,流連忘返。
文化影響力、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核心競爭力。當前,伴隨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深入,旨在宣揚美國、日本價值觀念的「西化」浪潮滾滾而來。文化侵略成為美國、日本對中國侵略的第二戰場。聖誕老人挾裹著西方文化已對國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背後是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這些「糖衣炮彈」對中國文化的大規模入侵,已經對中國的文化安全和文化影響力造成嚴重威脅。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之後,以聖誕節為代表的西方各類文化產品全面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傳統文化已與西方文化展開了激烈交鋒。中國文化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顯得競爭乏力,這已引起中央高層和全社會的深度憂慮。
問題的根源——中國年文化標志人物的缺失
聖誕節屬於節日文化范疇,中國唯一一個能與聖誕節相抗衡的傳統節日就是春節,盡快確定一個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標志性人物已成為擺在全球華人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中國年俗承載著中華文化的血脈和精華,已經成為民族生活、民族靈魂、民族根基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著中國人的自然觀、哲學觀、倫理觀、審美觀。維護年俗文化,是中華民族確認自己文化身份的需要,是文化自覺的表現。
可是我們的春節現在太缺乏文化含量。春節期間,除了喝酒、吃肉、走親串友、鋪張浪費其他就沒有什麼實質內容了。究其原因,和聖誕節強大的品牌優勢相比,我們缺乏一個真正能夠代表中國年文化的人物。正是因為我們中國沒自己的「聖誕老人」,才使洋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文化主體性的失落,將意味著民族精神和傳統的喪失,意味著民族性的泯滅。所以,我們有義務弘揚幾千年的文化沉澱,喚起民眾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對民族精神的認同,喚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親和力。
⑵ 過年時午夜應該是大年五更還是大年午更
過年時的午夜應該是年三十晚上後的五更是年午更年初一的五更就不能是年五更了我們這里都這樣別的地方怎麼說就不知道了
⑶ 春節俗語:「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是什麼意思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意思是
在除夕夜這一晚,是新年與舊歲的交界點,在五更時分,人們從舊的一年邁入新年的大門。
⑷ 半夜到底是三更、還是五更如果是三更,為什麼春聯有:「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之說
(成語)【半夜三更】一夜分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時。指深夜。
特指第五更( 3-5點)的時候,天將黎明。
五更在寅時,稱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與日交替之際。這個時候,雞仍在打鳴,而人們也逐漸從睡夢中清醒,開始迎接新的一天。農歷年三十夜到五更便是兩年日夜交替之時,所以有「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之說。
⑸ 過年熬夜為什麼要叫"守歲"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春節守歲由來是相傳,古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每到年三十晚上都要出來作祟。兇猛無比的「年」啥都吃,包括你。
為了對付「年」,人們逐漸摸索出其生活規律——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年」便會趁著夜色,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肆虐一次,等到雞鳴破曉之時即返回山林中。於是,人們把這一夜視為恐怖的「年關」,想出種種招數來對付「年」。
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熬夜守歲,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直至新年黎明的到來。守歲,漸漸成為人們過年春節守歲習俗。
除了守歲外,大年三十這天還有祭祖、吃團圓飯、貼春聯、放煙火、掃塵等民俗。其中還有一些忌諱是萬萬不能犯的,如年夜飯要准備雙數菜,守歲時要吃些寓意吉祥的食物(如水餃、湯圓、桂圓、大棗、花生等),除夕夜忌打破碗碟杯盤等。
⑹ 年三十晚上守歲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一、守歲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凶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三、守歲如何平平安安?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⑺ 大年三十晚上為什麼要守歲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守歲
習俗俗名「熬年」,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
因此,守歲是春節的習俗之一。
關於守歲,有三個不同的傳說。
一個為,迎接灶王奶奶。相傳玉皇的小女兒也就成了「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大家。從臘月23開始,「灶王奶奶」便開始收集年夜飯所需東西,直到除夕才收集齊,為了為了人們能過個好年,連夜趕回人間,人們守歲就是為了迎接她。
還有一個傳說為「守歲熬年」。這也是人們最常聽說的一個傳說,即為了一年來一次的年獸,每到除夕之夜,人們把「年」肆虐的這一夜,視做關口來熬,為消磨時光,一家人團聚交談,有祈求平安度過這一夜的意思。時間長了後,除夕熬年守歲的習俗就形成了。
守歲還有驅走邪瘟病疫之說。傳說邪魔、瘟疫病毒害怕燈光、火光,因此人們在除夕之夜燈火通明,放鞭炮等,就是為了驅走對人們不利的邪瘟病疫。
(7)年30晚上為什麼叫年五更擴展閱讀
1、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除夕守歲,除了歲火外還有「燃燈照歲」的習俗,即大年夜遍燃燈燭。過除夕,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謂之「照虛耗」,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2、詞目出處
詞目:守歲
拼音:shǒu suì
陰歷除夕終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謂之守歲。
晉周處 《風土記》:「 。」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譯文: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人們終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謂之「守歲」。
唐孟浩然《歲除夜有懷》詩:「守歲家家應未卧,想思那得夢魂來。」
譯文:真難以忍受在漂泊中度過除夕夜,到明天歲月更新就是新的一年。
徐玉諾《一隻破鞋》中:「守歲一般將一夜熬過去,我們又冷又餓,正要預備些熱水喝,忽然縣知事又來了,立逼著我們上城。
⑻ 年三十有什麼傳統習俗
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為"月窮歲盡之日",故又叫"除夕",而北京人俗稱大年三十兒。老北京人們歷來將"年夜"視為正式的年禧,因為它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時候,許多送舊迎新的重大慶典都在這天舉行。
除夕夜的慶典工作,實際上這天的午前就開始了。供桌上燃起香燭,肅穆庄嚴的氣氛隨之而起。20多天的准備工作,大多半是為除夕夜的慶典而操勞的。大年三十兒的主要內容有:
佛堂上供:
老北京人家,幾乎家家有佛堂,所供之神有觀音、關聖、財神等。不過佛堂的規模相差懸殊,有地位人家可能是一層小樓,或一間正廳,而貧苦的百姓家可能只有一個小佛龕。不論佛堂規模大小,除夕夜一律要上供。供桌也叫接桌,桌上的供品成色和數量,自然是隨著佛堂的規模而異的。供品最豐富者為"九堂",即9類供品,綜合起來有:豬頭、雄雞、羊肉、饅頭、蜜供、套餅、面鮮、水果、百果、花糕、年飯、素餃、素菜等。此外供桌前還要有照例的"五供",即一隻香爐、一對燭台、一對花瓶(筒)。燭台上插素蠟,香爐內插好手指粗的"子午香"(或藏香)。以上供品午前擺齊,正午開燃蠟點香,俗稱"起香"。從此時起香火不可中斷,直到"破五"。
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
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祭祖也是除夕夜的內容之一。
如果家內有祠堂,儀式就隆重得多。無祠堂之家,此時亦需將影像(或牌位)及遺物請出,在屋內西牆方位設供桌,擺供祭祖。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南方人寓居北京者,祭祖更隆重,用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滿人祭祖用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臘、檀香等。蒙古旗人祭祖用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用香油炸,蘸白糖分食。不忘祖宗是傳統美德,看來不應屬迷信范疇。郊區農民還有的在此夜到墳地請祖宗回家過年的習俗,直到初六,再焚燒錢錠,將祖宗送走。
吃團圓飯是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內容。
在置辦的年貨中,大部分是食物。准備工作包括燒制年菜。一般在除夕之前,分門別類將食品蒸煮、烹、炸、燉,製成成品或半成品,只等年夜全家品嘗。當然主食自然是水餃,至於餡的優劣,則看家庭生活狀況而定。一年一度的團圓飯,雖然熱鬧,但太費時間,現在人們為節約時間,已不注重自製。較開放的廣州,從1985年春節開始,已出現扶老攜幼到酒樓吃團圓酒了。
守歲之風俗早在晉代就十分盛行
在當時的《風土記》中記載:除夕之夜大家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守歲時所點之蠟燭,叫"守歲燭",是一種特製的粗蠟燭。實際上守歲是消磨時光的綜合活動。大家吃飽喝足之後,尚未到接神之時,利用這段時間消遣一番,俗稱守歲。含意高雅一些,將守歲說成是珍惜光陰,或為長輩祈年益壽。不管怎麼說,守歲時大多以娛樂為主,如搓麻將、斗紙牌、推牌九等,這樣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就"亥時交子",到了諸神下界的時候了。關於守歲,也有傳說。古時有小妖名"祟",除夕時出來害小孩,家長們為保護孩子,故而"守祟",因諧音,又叫守歲。文人守歲,大多做詩抒懷,有的觸景生情,有的總結舊作,有的展望未來,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句,這種守歲,算得上是積極有意義的了。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有的因家庭成員未到齊,可能拖到丑、寅之時亦未可知。
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
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後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
家庭團拜是接神後的第一件大事。先給祖宗神像叩頭拜年,然後依長幼叩頭。此後長輩照例要給沖齡晚輩們"壓歲錢"。
過年,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候,一般這段時間大人們忙於籌備工作,管得較松,可盡情玩耍,除了一年一度的放鞭炮之外,最想往的是壓歲錢。
傳說壓歲錢也與"祟"在除夕出來害小孩有關。因為"祟"害怕包著銅錢的紅紙包,不再害孩子,故而稱"壓祟錢"。實際上,長輩給晚輩小孩錢,是皆大歡喜的事,故而沿襲至今。
元旦,北京人俗稱"大年初一"。家庭中團拜之後,男子在這一天的主要任務是出外拜年。
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清代拜年形式較復雜。這是由於各個階層人士的社會地位不同,所帶來的習俗也不一樣。拜年也稱"辭歲"。有特殊關系的人,新年辭歲是必須遵例而行的。如京師大臣必須給皇帝辭歲;王公府第中的"包衣人"、"府哈喇"必須給本府主人辭歲;本族的晚輩必須到設有"桿子"、"板子"、"影堂"的族長家辭歲;無論已婚或未婚的女婿,必須到岳父家辭歲等。
除了上述情況外,即是一般的�NFDBE�戚之間、同行同事之間、鄰里之間的拜年。在拜年過程中,凡遇年長者,須三叩頭。叩頭方式旗人、漢人亦有不同。旗人只叩頭不作揖,而漢人在叩頭前後均作揖。在拜謁過程中,如主人不在家,就向該家中堂上首叩三個頭,猶如主人在上,叫"朝上磕"。在京郊農村,有的主人雖在家,也有"朝上磕"的,主人在旁答謝。如系平輩受拜之家,須擇日回拜。
清代的官場中,對拜年較為重視,為了不徒勞往返,便舉行"團拜"。這種集體拜年好處很多,故其生命力也較強,民國之後更為盛行。甚至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50年代、60年代,各單位、團體、工廠等,每逢春節,除舉行會餐外,還有團拜之風。其實在節假日人們互相走走,溝通感情,交流思想,是件好事,但不可流於形式,浪費時間。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拜年也出現了新形式,如電話拜年,既快又好,互不耽誤,有發展之勢。
值得一提的是,老北京拜年是男人們的事,各家婦女不到"破五"不許出門送賀,即便很近的鄰里,只能在院中說話,也不許進屋,即所謂"忌門"之陋俗。每當除夕夜,院內鋪上芝麻秸時起,即等於宣布"忌門"開始,正月初六,婦女才開始互相道賀。
元旦期間,除上述"忌門"之外,其他還有許多陋俗和禁忌,其中有的毫無道理,甚至很可笑。明代習俗,新年五更忌諱在床上打噴嚏,如果在床上打了噴嚏,則主今年要生病,若要打噴嚏時,須急速下床。除夕夜,外面有人叫你的名字,不可答應,說這是鬼在叫你。新年之始,洗漱後的第一件事,是到街門內偷聽街上行人的第一句話,以卜來年之凶吉,謂之"聽懺語"。將一枚小錢包在餃子里,誰吃到它,主誰一年順利。將門栓或木�在院中連續拋扔三次,叫"跌千金"。
有些習俗流傳甚長遠,如一旦打碎器皿,快說"歲(碎)歲平安"。除夕夜不掃地,不倒泔水、垃圾,怕把財神掃出或倒出。不動刀剪,動則主兇殺或口角。還有不準吃葯的習俗,否則會一年生病。(其實需吃葯者,已經生病了,耽誤病情,豈不更重!)至於大年初一須吃素,現在可能很少見了,誰家不是大魚大肉。
有些習俗更顯無聊,如不吃稀飯,否則出門會遇大雨;出嫁後的女兒,此時不可回娘家,否則會將娘家吃窮。不許與人爭吵,否則一年不交好運;不許說不吉利的話,更不許罵街,否則今年要倒霉……,這些禁忌雖屬無聊,但可避免,只是小孩子們不懂事,不管禁忌不禁忌,一不順心,難免口出"穢言"。如何對待這種"童言",人們也想出了絕妙的解法,用毛草紙(現在的衛生紙)擦嘴。含意是把小孩嘴當屁股,說話如放屁,不算數。
無論有多少禁忌,人們在節日期間的心情總是愉快的,因為節日的氣氛及景象太令人興奮了。新年新歲之時,每家都在展覽自己的年貨,所以菜餚都很豐富、酒醴齊備,新正拜節要奉節酒三杯,真一時之快事也。
一般貧窮之家,也盡自家之能力,把年過好,雖然貧富之間相差懸殊,規模形式也差異甚大,可是良辰美景人人可得,貧賤富貴各得其樂。各人按各人的財力和愛好來尋找節日間的樂趣。有些"觀景"是根本用不著花錢的。
⑼ 中國古代新年祭祖的時辰為什麼是五更天!
中國古代流行祖先崇拜,這種崇拜又和鬼神崇拜結合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祭祖拜神的宗教禮儀。先民對祖先的崇拜,是為了求得祖先的護佑,祈福免禍,澤及子孫。在此基礎上,發展演變為後世儒家的三綱五常名教,其最基本的核心就是孝敬祖宗,並規定了相應的祭祖儀式。儒家的三綱五常倫理道德及祭祖儀式為道教所接受,而且將其和道教的神仙長生教義結合起來,凡人慾求長生成仙,必先孝敬祖宗,否則一無所成。道教還主張人有義務多作功德,以便解脫祖先,超升神仙世界。
祭祖的思想:古人相信人死後靈魂成為鬼魂而存在。在以血緣關系為社會紐帶的宗法社會,對祖先的崇敬必然反映在對祖先鬼魂的崇拜上。
尊天敬祖與倫理的功能:殷周以來的統治者又認為他們祖先的鬼是在天上侍候上帝,或是與上帝關系密切,所以在祭祀天、上帝時,要以其祖宗配祭。把崇拜昊天上帝與崇拜祖宗神靈統一起來,稱為「尊天敬祖」。祭祖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強化人們內心的傳統倫理意識、敦厚社會道德的意義。
-----------------------
新年祭祖。中國人過節總不會忘記死去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華民族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
五更與現今時間比較表
黃 昏 甲 夜 一 更 19—21
人 定 乙 夜 二 更 21—23
夜 半 丙 夜 三 更 23—1
雞 鳴 丁 夜 四 更 1—3
平 日 戊 夜 五 更 3—5
-------------------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http://news.rednet.com.cn/Articles/2003/09/465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