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元宵晚上掛燈
『壹』 元宵節為什麼 掛彩燈
元宵節為什麼掛彩燈
元宵節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早在公元前108年,漢文帝平叛勝利,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日,就將這一天定為「元宵節」。
西漢時代,就有了簡單的慶祝活動,但還沒有元宵掛燈的習慣,只是在正月十五日晚祭祀天帝。東漢時,明帝劉庄信仰佛教,命令官民在元宵節掛燈。這是元宵節掛燈的最早記載。因大街小巷、家家戶戶普遍掛燈,故元宵節又稱為「燈節」。
雖然燈籠起源於漢,但真正流行開來是在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富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
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入學的第一個節目叫「開燈」,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點起來,象徵前途光明。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後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也成了「上元節」的點綴。
除了照明以外,燈籠還有其他意義。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到了日據時代,愛國志士們在燈籠上繪制民間故事,教導子孫認識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傳的意義。
元宵節掛彩燈的來歷
關於掛彩燈的由來,民間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貳』 元宵節為什麼要掛燈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
『叄』 元宵節為什麼要掛彩燈吃元宵其中的寓意是什麼
現代社會多於春節、元宵等節日懸掛,為佳節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花燈中除了反映現代生活之外,還有很多古戲和儒學傳統文化在裡面,特別是當地的文化也都蘊含其中,是一種精神放鬆和享受。
傳統中寺廟是以黃色為主,燈籠的大小、顏色全以個人喜好變化,無所謂一定的象徵意義。除了照明以外,燈籠還有其他意義。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學校)開學時,家長會為子女准備一盞燈籠,由老師點亮,象徵學生的前途一片光明。
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湯圓和元宵都是一種以糯米和糖為主的食品,除了精白糯米粉含有大量澱粉之外,餡料中糖分也不少。但元宵和湯圓又略有不同,元宵用乾粉滾制而成,餡較小,粉較多;而湯圓是糯米用熱水燙揉後的濕粉包成,通常餡較大。
『肆』 元宵節掛彩燈的來歷
西漢時代,就有了簡單的慶祝活動,但還沒有元宵掛燈的習慣,只是在正月十五日晚祭祀天帝。東漢時,明帝劉庄信仰佛教,命令官民在元宵節掛燈。這是元宵節掛燈的最早記載。因大街小巷、家家戶戶普遍掛燈,故元宵節又稱為「燈節」。
關於掛彩燈的由來,民間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伍』 元宵節點燈籠什麼意思 元宵節為什麼要掛燈籠
導讀: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傳統節日,節日氛圍也是極為熱鬧的,全民都在度過,雖然這不屬於國家法定節假日,但是不少地方和公司都會給員工放假,讓員工們有時間和家人團聚過節日。那麼,元宵節點燈籠什麼意思?元宵節為什麼要掛燈籠呢?想知道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元宵節點燈籠什麼意思
元宵節點燈籠寓意是驅魔降福、祈許光明。
元宵節燈籠與神有關,所以也賦予很多象徵意義。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
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有一種「光明燈」,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順利。
元宵節為什麼要掛燈籠
在元宵節的時候,掛燈可以營造喜慶的氣氛,紅燈籠是團圓吉祥的象徵。在元宵節掛燈可以營造喜慶的氣氛,紅燈籠是團圓吉祥的象徵。元宵節觀燈的習俗最早起源於漢朝初年。東漢明帝提倡佛法,佛教有正月十五點燈敬佛的做法,明帝就命這一天全國都掛燈。這個佛教節日就逐漸發展成了全國節日。漢文帝時期,就下令將正月十五確定為元宵節。到了唐朝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大唐昌盛,皇宮、街道處處掛燈,還建造了高大的燈樓,燈數。人們觀燈的習慣已經蔚然成風,元宵節作為花燈節也被發展的特別好。
元宵節點燈籠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他讓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3天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放過火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3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來紀念這個日子。
燈籠有什麼象徵
燈籠與神有關,所以也賦予很多象徵意義。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
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有一種「光明燈」,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順利。
元宵節花燈的來歷
「天天打豬草,夜夜鬧花燈」。「東也是燈,西也是燈,南也是燈來北也是燈」,這是傳統黃梅戲《夫妻觀燈》里的唱詞。幾位參加「游黃山,看黃梅」雅稱「二黃」旅遊活動的西方遊客聽罷興起,便決意再來一次「中國元宵觀燈游」,這才驚嘆:「中國正月十五燈節比咱的狂歡節還要熱鬧」!於是興趣倍增,刨根問底探元宵。
中國人把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是頗為考究的,這里的「元」指的是農歷正月十五正好是上元之日,這里的「宵」指的是宵夜,「元宵節」便被嚴格界定為農歷正月十五夜間的節日了,張燈、舞燈、觀燈、賞燈以及一切與燈有關的民俗文化娛樂活動也便成了它特定的節目內容。
元宵節的由來,雖可遠溯西漢時期,然而最為盛行時卻要數唐代了。從《太平御覽》中「正月十五日,漢家祀太乙,以昏時到明」的記載來看,元宵節是古代皇帝「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宗教禮法演變而來的節日,是佛教習俗和道教傳統相結合的產物。正式為其命名並詔令每年此日舉國張燈慶賀的,是漢文帝劉恆,到漢武帝時,元宵節則被列為全國重大節日了,從此代代相襲至今。
『陸』 元宵節燈籠的來歷 為什麼要掛燈籠
唐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率領著六十萬大軍攻打都城長安。由於黃巢帶兵很嚴,起義軍紀律嚴明,沿途受到百姓們的熱烈擁護和愛戴。
大軍來到長安城外,正趕上年底。為了了解城內情況,黃巢親自化裝進城去打探消息。黃巢進城的消息被官兵知道了,大隊禁衛軍湧上街頭搜捕他。危急時刻,一家店鋪的主人讓黃巢躲進了鋪子里的柴堆,從而躲過了災難。臨走時,黃巢對店主人說:「你趕緊告訴城裡的百姓們,正月十五在門口用紙扎個紅燈籠掛上。」黃巢說完,來不及解釋,便匆匆離開了。
881年初,黃巢的大軍攻進了長安城。他命令軍隊:凡是門口掛著紅燈籠的人家,一律不許騷擾驚動。城裡的百姓家家門口都掛著紅燈籠,因此沒有一家受到驚動。從此以後,人們為了求得平安,每逢正月十五就在門口掛紅燈籠。正月十五掛紅燈籠也就成了吉祥、安全的象徵。
『柒』 元宵節掛彩燈的由來是什麼
元宵有賞花燈自然就有掛彩燈了,那麼 元宵節 掛彩燈的由來是什麼呢?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歡迎大家閱讀。
元宵節掛彩燈的由來一
元宵節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早在公元前108年,漢文帝平叛勝利,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日,就將這一天定為“元宵節”。
西漢時代,就有了簡單的慶祝活動,但還沒有元宵掛燈的習慣,只是在正月十五日晚祭祀天帝。東漢時,明帝劉庄信仰佛教,命令官民在元宵節掛燈。這是元宵節掛燈的最早記載。因大街小巷、家家戶戶普遍掛燈,故元宵節又稱為“燈節”。
雖然燈籠起源於漢,但真正流行開來是在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富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
傳說 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入學的第一個節目叫“開燈”,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點起來,象徵前途光明。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後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也成了“上元節”的點綴。
除了照明以外,燈籠還有其他意義。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到了日據時代,愛國志士們在燈籠上繪制 民間 故事 ,教導子孫認識自己的 文化 ,所以又具有薪火相傳的意義。
元宵節掛彩燈的由來二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溫馨提示:賞玩花燈勿忘防火安全
元宵佳節各種花燈隨處可見,蠟燭花燈由於是紙質的,又有明火,極易引發火災,除了正規途徑購買該類產品外,家長朋友特別要看管好小孩並告誡小孩注意防火安全,盡量不要讓小孩單獨使用有明火的燈籠以及蠟燭之類的物品,以免增加火災隱患。
在元宵當夜,賞玩花燈時,要謹防點燃周邊的物品或灼傷人;夜晚賞玩花燈後,要把蠟燭熄滅,保證不失火。孩子玩蠟燭花燈時,盡量在有大人在身邊陪伴,保證安全。
『捌』 元宵節習俗:元宵節為什麼要掛起紅燈籠
元宵節日懸掛紅燈籠,是為了給佳節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花燈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現代社會多於春節、元宵等節日懸掛,為佳節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中國花燈是多種技法、多種工藝、多種裝飾技巧、多種材料製作的綜合藝術,在眾多精巧玲瓏的花燈中,可分為兩大類:
一是千姿百態的動態表演性花燈,如龍燈、獅子燈、走馬燈、鯉魚燈、蚌殼燈等;
二是琳琅滿目的靜態觀賞性花燈,如蘇燈、太谷燈、揚州瓜燈、佛山柚皮燈、宮燈等,巧奪天工,美不勝收。
花燈通常分為座燈、壁燈、吊燈、提燈等,它是用竹木、綾絹、明球、絲穗、羽毛、玉佩、貝殼等材料,經彩扎、裱糊、編結、刺綉、雕刻,再配以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製作而成的綜合工藝品,也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