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被稱為什麼或什麼
㈠ 時間是以什麼來定義的呢是誰發現了時間
時間(time)是指宏觀一切具有不停止的持續性和不可逆性的物質狀態的各種變化過程,其有共同性質的連續事件的度量衡的總稱。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提出:不能把時間、空間、引力三者分開解釋、
時是對物質運動過程的描述,間是指人為的劃分。時間是思維對物質運動過程的分割、劃分。
探究時間概念的由來,可從地球人公認的時間單位「天」和「年」說起。自人類誕生起,人們就感受著晝夜輪回現象,並把一個晝夜輪回定義為一天時間,以後逐步認識到這是地球自轉(一種事物)的表現。再有,人們從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輪回現象的背後認識了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這一事物,並把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定義為一年時間。不僅如此,人們還把一天劃分為24小時或者12時辰,把一年劃分為4個季節、12個月份等等。人們還拿一年時間與一天時間的長短進行了比較,以1年時間(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來對應大約365天。
通過對時間單位「天」和「年」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們對時間的認識其實是圍繞著各個(種)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的。時間概念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基礎上,對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定義、劃分和相互比對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事物的存在過程、狀態無外乎運動變化或靜止。運動變化的事物既可有空間上的位移,也可有形狀的改變,有的事物呈現出周期性的運動或變化,而有的則不明顯或者沒有。那些具有明顯周期性變化的事物,其存在過程或階段,往往被人們用來作為衡量時間長短的依據。例如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單擺的運動周期、原子的震盪周期等等。人們雖然由觀察事物的運動變化而建立起了時間概念,但這並不表明沒有運動變化就沒有時間或靜止對時間沒有意義。靜止狀態也是事物存在的一種形式,比如鑽石的分子結構這一事物在通常情況下一般是穩定不變的,不然人們就不會說「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因此,不論事物是運動變化的還是靜止的,只要有事物存在就可以對其用時間來描述其存在過程,也就是時間概念里還應體現事物的靜止狀態這一面。僅僅把時間概念建立在事物的運動變化上是初步和片面的,若能進一步意識到靜止也是事物存在過程中的一種狀態,將是人們在時間概念上的一個進步。
人們建立時間概念的一個基本目的是為了對時,即對各個(種)事物的先後次序或者是否同時進行比對。人們為了方便相互間的交流和活動,通常以一些具有標志性事物的起止作為對時的標志。例如,以耶穌誕生的年份作為公元紀年的開始、以孫中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的年份成為民國紀年的開始、以運動場上發令槍的聲音和煙霧就作為某項比賽的開始。
人們建立時間概念的另一個基本目的是為了計時,即衡量、比較各個(種)事物存在過程的長短。人們一般不以靜止事物的存在過程作為記時的依據,這也許是長期以來人們將時間僅僅看作「運動的存在形式」的一個因素。人們通常選擇一些周期性運動變化較為穩定的事物,以其運動周期作為計時依據。比如月相、圭表、日晷、機械鍾表、石英鍾、原子鍾等等,這些事物也就成為人們天然的或人工的計時器。計時器就是人們在一定條件下,通過某個(種)變化事物的存在過程(尤其是周期性的)來衡量其它事物存在過程長短的裝置。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計時器度量出的時間都是呈現其本身的存在過程,不一定代表其它事物的存在過程。雖然如此,人們還是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或通過一定的轉換,以某個計時器的運行狀態來描述其它事物存在過程的長短或所處階段。比如以大約365個地球自轉周期(天)來對應1個地球公轉周期(年)、以大約29.5天來對應1個朔望月、用秒錶來測量運動員的成績等等。
由以上敘述可以看出,時間概念不應是人憑空杜撰出來的意識,時間概念來自於人們對各個(種)事物存在過程的認識,並通過歸納總結而產生。因此時間概念對應著客觀現實——事物的存在過程。人們除了對「東西」——以實物形態呈現的客觀事物,比如恆星、行星、分子、原子、細胞等認識以後可以產生了相應的概念,還可以對不是「東西」的非實物形態的客觀事實認識以後產生相應的概念。比如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單位所對應的物理量:時間、長度、質量、電流強度、溫度、發光強度、物質的量,還有人們的空間、信息、意識等概念反映的也是非實物形態的客觀事實。所以,如果有人以時間不是「東西」為由,就否認時間概念的客觀性顯然是荒謬的。
人們不僅用時間來描述物質事物的存在過程,其它非物質事物的存在過程也可用時間去描述。比如說意識方面的,馬克思主義是何時產生的,又流傳了多久。
人們若是認識到了事物的存在過程是時間的本原,再給時間下定義就不是難事了。時間是事物的存在過程,是所有事物皆具有的天然屬性。作為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量綱之一,人們統一以時間來衡量各個(種)事物存在過程的長短和次序,包括運動變化的快慢。
時間就是宇宙中的我們人類看不到的物質(以太)的流動,恆星或行星只是存在其中的懸著物,隨著其流動的方向而做著緩慢的運動,當向著以太流速相反的方向運動,並超越以太的流速時,時間就會加速,反之亦然。
編輯本段時間的流動物體在空間的運動,在另一物體看來,就是時間。時間不是靜止的,時間是一個動量。通常時間的流逝也稱為時間,那麼,時間就是物體在空間的運動,時間就是運動。
如果時間就是運動,那麼任意運動的物體都能表示時間。
『運動』就是時間怎麼理解?運動指的是運動這種運動狀態,包括勻速,變速,不論運動大,還是運動小,都是運動。物體的運動,在另一物體看來就是時間。物體的運動,當然是在空間的運動。運動上的任一點也就是在空間上的一點。物體的運動,在另一物體看來,任意截取運動的一點,就是時刻。時刻就是物體在空間的位置嗎。截取運動的任意兩點就是時間段。物體從一點運動到另一點,在另一物體看來就是時間從某一時刻運動到另一時刻。
所謂的時間的流動,流逝,就是物體的運動。時間從某一時刻到另一時刻就是物體從某一點運動到另一點。時間流逝的過程就是物體運動的過程。
鍾表能夠表示時間,因為,鍾表是一種運動,這種運動在另一物體看來就是時間。為什麼能夠用運動大小不同的物體當作鍾表?因為運動在另一物體看來就是時間,與運動大小無關。任意截取運動上的兩點,在另一物體看來就是時間段,運動的大小決定的是這兩點間時間段的大小。
至此得出:『物體的運動,(在另一物體看來,)就是時間。
㈡ 時間是什麼意思
時間 (事件過程長短和發生順序的度量)
時間是物理學中的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符號t。在國際單位制(SI)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符號s,在1967年召開的第13屆國際度量衡大會對秒的定義:銫-133的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階間躍遷對應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這個定義提到的銫原子必須在絕對零度時是靜止的,而且在地面上的環境是零磁場。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定義的秒,與天文學上的歷書時所定義的秒是等效的。生活中常用的時間單位還有:毫秒ms、分min、小時h、日(天)d、月m、年y等。
現代宇宙學理論認為,宇宙大爆炸「之前」沒有時間可言。
「永遠向前」指時間的增量總是正數。
時間表達物件的生滅排列。「時間」簡稱「時」。
時間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時間概念包含時刻和時段兩個概念。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例如月球繞地球周期,地球繞太陽周期,地球自轉周期,原子震盪周期等。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從一個奇點處開始,這也是時間的起點。
愛因斯坦在相對論[2] 中提出:不能把時間、空間、物質三者分開解釋。時間與空間一起組成四維時空,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構。時間與空間在測量上都不是絕對的,觀察者在不同的相對速度或不同時空結構的測量點,所測量到時間的流逝是不同的。廣義相對論預測質量產生的重力場將造成扭曲的時空結構,並且在大質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比在距離大質量較遠的地方的時鍾之時間流逝要慢。現有的儀器已經證實了這些相對論關於時間所做精確的預測,並且其成果已經應用於全球定位系統。另外,狹義相對論中有「時間膨脹」效應:在觀察者看來,一個具有相對運動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比自己參考系的(靜止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慢。
就今天的物理理論來說時間是連續的、不間斷的,也沒有量子特性。一些至今還沒有被證實的,試圖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結合起來的理論,如量子重力理論、弦理論、M理論等,預言時間是間斷的,有量子特性的。一些理論猜測普朗克時間可能是時間的最小單位。
根據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所解出廣義相對論中的愛因斯坦方程式,顯示宇宙的時間是有一個起始點,由大爆炸開始的,奇點沒有「之前」一說,討論在此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而物質與時空並存,只要物質存在,時間便有意義。
愛因斯坦認為:「現在、過去和將來之間的差別只是一種錯覺。」時間倒流或回到過去,其實是建立在一個不存在的邏輯基礎上的。(註明:在基本的物理學定理中沒有時間概念,時間不參與計算,這並不表明其不存在,物種衰老、晝夜更替都證明其真實存在,切莫誤解其意;相對論中,粒子的很多運動,裂變、聚變,互相之間都是這種關系,互為倒放的關系。)
基本概念
從廣義上講:當一個點相對於某坐標系運動時,其運動所形成的直線或線段或曲線就是相對於該坐標系靜止的點的時間之一。每個點對應多個時間。相對於某一個時間,靜止的點開始運動速度越快時間越慢,當速度與該時間中運動的點一樣時時間停止,速度超越該點時相當於正回到過去。
相對時間
即實時間,用實數表示的時間。指不在額外維運動的點所形成的時間。
絕對時間
即虛時間,用虛數表示的時間。指在額外維運動的點所形成的時間。
與空間關系
空間使事物具有了變化性,即因為空間的存在,所以事物才可以發生變化。空間是沒有能量的事物,即當事物能產生變化時,變化產生的能量已經和阻礙的能量相互抵消。[3] 點在空間中變化對點的描述稱為被描述點相當於該點的時間【該點運動到某一位置時,被描述點都會有唯一的對應位置,稱為此時被描述點的位置】。
被描述點可以隨時間變化位置不變,可知時間與被描述點的位置有函數關系。
與平行宇宙關系
從廣義上講:平行宇宙就是宇宙在高一維度的空間中多出來的方向上有差值的平行時空。相鄰的宇宙在多出來的維度【坐標】上有著不為零的最小差距。多出來的維度便是相對於宇宙的虛時間,可以通過穿越平行宇宙穿越虛時間。[4]
時間形式
直線時間:在直線上運動的點所形成的時間。
線段時間:在線段上運動的點所形成的時間,即時間段。
時間點:在某一位置上的點所形成的時間。
零時間:始終不動的點所形成的時間。
不存在時間:
相對不存在時間:不是相對於能在最高維度上運動的點的虛時間。
絕對不存在時間:相對於能在最高維度上運動的點的虛時間。
其它形式時間:在曲線、拋物線、折線等上運動的點所形成的時間。
與維度關系
與四維空間關系
從廣義上講:在四維空間三維空間中的虛時間會成為一條空間坐標軸,從此坐標軸上移動可以穿越虛時間。四維空間是所有平行宇宙即所有時間的三維空間的集合。
與五維空間關系
同一時間內同一事物存在不同的變化狀態,即不同可能性,五維空間是所有可能的集合。
與引力關系
從廣義上講:
另一方面,引力是所有形式的能量或質量之間的普適的力。它不能被限制於膜上,相反地,它要滲透到整個空間。因為引力不僅能夠耗散開,而且能夠大量發散到額外維中去,那麼它隨距離的衰減應該比電力更厲害。電力是被限制在膜上的。然而我們從行星軌道的觀測得知,太一陽一的萬有引力拉力,隨著行星離開太一陽一越遠越下降,和電力隨距離減小的方式相同。
這樣,如果我們的確生活在一張膜上,就必須有某種原因說明為何引力不從膜往很遠處散開,而是被限制在它的附近。一種可能性是額外維在第二張影子膜上終結,第二張膜離我們生活其中的膜不遠。我們看不到這張影子膜,因為光只能沿著膜旅行,而不能穿過兩膜之間的空間。然而我們可以感覺到影子膜上物體的引力。可能存在影子星系、影子恆星甚至影子人,他們也許正為感受到從我們膜上的物質來的引力而大大驚訝。對我們而言,這類影子物體呈現成暗物質,那是看不見的物質。但是其引力可以被感覺到。
事實上,我們在自身的星系中具有暗物質的證據。我們能看到的物質的總量不足以讓引力把正在旋轉的星系抓在一起。除非存在某種暗物質,該星系將會飛散開。類似地,我們在星系團中觀測到的物質總量也不足以防止它們散開,這樣又必須存在暗物質。當然,影子膜並不是暗物質的必要條件。暗物質也許不過是某種很難觀測到的物質的形式,例如wimp(弱相互作用重粒子),或者褐矮星以及低質量恆星,後者從未熱到足以使氫燃燒。
因為引力發散到我們的膜和影子膜之間的區域,在我們膜上的兩個鄰近物體間的萬有引力隨距離的下降會比電力更厲害,因為後者被局限於膜上。我們可能在實驗室中,利用劍橋的卡文迪許爵士發明的儀器測量引力的短距離行為。迄今我們沒有看到和電力的任何差異,這意味著膜之間距離不能超過一厘米。按照天文學的標准,這是微小的,但是和其他額外維的上限相比是巨大的。正在進行短距離下引力的新測量,用以檢測「膜世界」的概念。[5]
引力可以彎曲空間,因此可以傳播到額外維(如一次函數是線形卻被兩個未知數描述),通過在平行宇宙中移動穿越虛時間,所有可以通過引力穿越時間。
時區劃分
將地球表面按經線劃分的24個區域。當我們在上海看到太陽升起時,居住新加坡的人要再過半小時才能看到太陽升起。而遠在英國倫敦的居民則還在睡夢中,要再過8小時才能見到太陽呢。世界各地的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各自採用當地的時間, 對於日常生活、交通等會帶來許許多多的不便和困難。為了照顧到各地區的使用方便,又使其他地方的人容易將本地的時間換算到別的地方時間上去。有關國際會議決定將地球表面按經線從東到西,劃成一個個區域,並且規定相鄰區域的時間相差1小時。在同一區域內的東端和西端的人看到太陽升起的時間最多相差不過1小時。當人們跨過一個區域,就將自己的時鍾校正1小時(向西減1小時,向東加1小時),跨過幾個區域就加或減幾小時。這樣使用起來就很方便。現今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由於實用上常常1個國家[6] ,或1個省份同時跨著 2個或更多時區,為了照顧到行政上的方便,常將1個國家或 1個省份劃在一起。所以時區並不嚴格按南北直線來劃分, 而是按自然條件來劃分。例如,中國幅員寬廣,差不多跨5個時區,但實際上在只用東八時區的標准時即北京時間為准。
區時:一種按全球統一的時區系統計量的時間。每當太陽當頭照的時候,就是中午12點鍾。但不同地方看到太陽當頭照的時間是不一樣的。例如,上海已是中午12點時,莫斯科的居民還要經過5個小時才能看到太陽當頭照;而澳大利亞的悉尼人早已是下午2點鍾了。所以如果各地方都使用當地的時間標准,將會給行政管理、交通運輸、以及日常生活等帶來很多不便。為了克服這個困難,天文學家就商量出一個解決的辦法:將全世界經度每相隔15度劃一個區域,這樣一共有24個區域。在每個區域內都採用統一的時間標准,稱為「區時」。而相鄰區域的區時則相差1個小時。當人們向東 從一個區域到相鄰的區域時,就將自己的鍾表撥快1小時.走過幾個區域就撥快幾個小時。相反當人們向西從一個區域到相鄰的區域時,就將自己的鍾表撥慢1小時.走過幾個區域就撥慢幾個小時。在飛機場等交通中心.常將世界各大城市所對應的區時,用圖表示出來,以方便旅客。
中國時區(民國時期)
中國共分五個時區:1.中原時區:以東經120度為中央子午線。2.隴蜀時區:以東經105度為中央子午線。3.新藏時區:以東經90度為中央子午線。4.昆侖時區:以東經75(82.5)度為中央子午線。5.長白時區:以東經135(127.5)度為中央子午線。1949年後,改用北京時間。
授時系統
授時系統是確定和發播精確時刻的工作系統。每當整點鍾時,正在收聽廣播的收音機便會播出「嘟、嘟…….....」的響聲.人們便以此校對自己的鍾表的快慢。廣播電台里的正確時間是哪裡來的呢?它是由天文台精密的鍾去控制的。那麼天文台又是怎樣知道這些精確的時間呢?我們知道,地球每天均勻轉動一次,因此,天上的星星每天東升西落一次。如果把地球當作一個大鍾.天空的星星就好比鍾面上表示鍾點的數字。星星的位置天文學家已經很好測定過,也就是說這只天然鍾面上的鍾點數是很精確知道的。天文學家的望遠鏡就好比鍾面上的指針。在我們日常用的鍾上,是指針轉而鍾面不動,在這里看上去則是指針「不動」,「鍾面」在轉動。當星星對准望遠鏡時,天文學家就知道正確的時間, 用這個時間去校正天文台的鍾。這樣天文學家就可隨時從天文台的鍾面知道正確的時間。然後在每天一定時間,例如,整點時,通過電台廣播出去,我們就可以去校對自己的鍾表,或供其他工作的需要。
天文測時所依賴的是地球自轉,而地球自轉的不均勻性使得天文方法所得到的時間(世界時)精度只能達到10-9,無法滿足二十世紀中葉社會經濟各方面的需求。一種更為精確和穩定的時間標准應運而生,這就是「原子鍾」。世界各國都採用原子鍾來產生和保持標准時間,這就是「時間基準」,然後,通過各種手段和媒介將時間信號送達用戶,這些手段包括:短波、長波、電話網、互聯網、衛星等。這一整個工序,就稱為「授時系統」。
標准時間
格林尼治時間:亦稱「世界時」。格林尼治所在地的標准時間。不光是天文學家使用格林尼治時間,就是在新聞報刊上也經常出現這個名詞。我們知道各地都有各地的地方時間。如果對國際上某一重大事情,用地方時間來記錄,就會感到復雜不便。而且將來日子一長容易搞錯。因此,天文學家就提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且又方便的記錄方法,那就是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時間為標准。格林尼治是英國倫敦南郊原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所在地,它又是世界上地理經度的起始點。對於世界上發生的重大事件,都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時間記錄下來。一旦知道了格林尼治時間,人們就很容易推算出相當的本地時間。例如,某事件發生在格林尼治時間上午8 時,中國在英國東面,北京時間比格林尼治時間晚8小時,我們就立刻知道這次事情發生在相當於北京時間16時,也就是北京時間下午4時,即從東+8個時區,加8個小時。
時間單位
其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顧炎武《日知錄》:「自漢以下。歷法漸密,於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於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廢……然其(指杜元凱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謂子時也,雞鳴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時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時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黃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為十二,始見於此。」
北宋時開始將每個時辰分為「初」、「正」兩部分,分十二時辰為二十四,稱「小時」。
刻
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在漏壺箭桿上刻100格。摺合成現代計時單位,則1刻等於14分24秒。「百刻制」是中國最古老、使用時間最長的計時制。
到了漢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時,又採用以圭表測量太陽射影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太陽方位計時」法。圭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俗語。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到了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並用,使得中國古代的計時制趨於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在採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由於百刻制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又先後改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國古典小說常有「午時三刻開斬」的說法,如《西遊記》第九回:「卻說魏徵丞相在府,夜觀乾象,正萟寶香,只聞得九霄鶴唳,卻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著他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午時三刻,按照的計時方法,是差十五分鍾到正午12點。按陰陽家說法,此時是陽氣最盛,而現代天文學認為正午最盛,兩者說法略有不同。午時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斬刑的時辰,此時開刀問斬,陽氣最盛,人死後的陰氣會立刻消散,罪大惡極的犯人,被斬後「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罪刑輕者,可在正午開刀行斬刑,讓其有鬼做。所以,「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以顯示老龍罪行極重。
更
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其對應如下:
一更天:戌時19:00 - 21:00
二更天:亥時21:00 - 23:00
三更天:子時23:00 - 01:00
四更天:丑時01:00 - 03:00
五更天:寅時03:00 - 05:00
「鼓角」、「鍾鼓」都是古時用來打更的器具。
點
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一更分為五點,所以,一點的長度合24分鍾。如《西遊記第九回:「卻說那太宗夢醒後,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點,太宗設朝,聚集兩班文武官員。」「三更兩點」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點」就是指凌晨04:12。
㈢ 常用的時間單位,除了時、分、秒,還有什麼
還有年、月、日.
㈣ 古代時間怎麼稱呼
古代時間稱呼:
子時:23時至01時;丑時:01時至03時,寅時:03時至05時;卯時:05時至07時;辰時:07時至09時;巳時:09 時至11時;午時:11時至13時;未時:13時至15時;申時:15時至17時;酉時:17是至19時;戌時:19時至21時;亥時:21時至23時。
一小時是半個時辰,一刻為十五分鍾。20點整是戌時;20點30分是戌時兩刻。
拓展資料:
1、十二時辰制。西周時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2、二十四時辰制。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即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
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鍾,所以每更里的每點只佔24分鍾。
4、五時辰制。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制。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明末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㈤ 時間的概念是什麼
時間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時間概念包含時刻和時段兩個概念。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
例如月球繞地球周期,地球繞太陽周期,地球自轉周期,原子震盪周期等。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從一個奇點處開始,這也是時間的奇點。
(5)時間被稱為什麼或什麼擴展閱讀:
時間是物理學中的七個基本物理量(長度m,時間s,質量kg,熱力學溫度K(開),電流單位A(安),光強度cd(坎德拉),物質的量mol(摩爾))之一,符號為t。
在國際單位制(SI)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符號s,在2018年11月16日召開的第26屆國際度量衡大會對秒的定義:未受干擾的銫-133的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階間躍遷對應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Δvcs)。
這個定義提到的銫原子必須在絕對零度時是靜止的,而且在地面上的環境是零磁場。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定義的秒,與天文學上的歷書時所定義的秒是等效的。生活中常用的時間單位還有:毫秒ms、分min、小時h、日(天)d、月m、年y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時間
㈥ 時間是什麼
通過時間概念的由來認識時間的本原
探究時間概念的由來,可從地球人公認的時間單位「天」和「年」說起。自人類誕生起,人們就感受著晝夜輪回現象,並把一個晝夜輪回定義為一天時間,以後逐步認識到這是地球自轉(一種事物)的表現。再有,人們從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輪回現象的背後認識了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這一事物,並把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定義為一年時間。不僅如此,人們還把一天劃分為24小時或者12時辰,把一年劃分為4個季節、12個月份等等。人們還拿一年時間與一天時間的長短進行了比較,以1年時間(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來對應大約365天。
通過對時間單位「天」和「年」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們對時間的認識其實是圍繞著各個(種)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的。時間概念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的基礎上,對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定義、劃分和相互比對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事物的存在過程、狀態無外乎運動變化或靜止。運動變化的事物既可有空間上的位移,也可有性狀的改變,有的事物呈現出周期性的運動或變化,而有的則不明顯或者沒有。那些具有明顯周期性變化的事物,其存在過程或階段,往往被人們用來作為衡量時間長短的依據。例如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單擺的運動周期、原子的震盪周期等等。人們雖然由觀察事物的運動變化而建立起了時間概念,但這並不表明沒有運動變化就沒有時間或靜止對時間沒有意義。靜止狀態也是事物存在的一種形式,比如鑽石的分子結構這一事物在通常情況下一般是穩定不變的,不然人們就不會說「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因此,不論事物是運動變化的還是靜止的,只要有事物存在就可以對其用時間來描述其存在過程,也就是時間概念里還應體現事物的靜止狀態這一面。僅僅把時間概念建立在事物的運動變化上是初步和片面的,若能進一步意識到靜止也是事物存在過程中的一種狀態,將是人們在時間概念上的一個進步。
人們建立時間概念的一個基本目的是為了對時,即對各個(種)事物的先後次序或者是否同時進行比對。人們為了方便相互間的交流和活動,通常以一些具有標志性事物的起止作為對時的標志。例如,以耶穌誕生的年份作為公元紀年的開始、以孫中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的年份成為民國紀年的開始、以運動場上發令槍的聲音和煙霧就作為某項比賽的開始。
人們建立時間概念的另一個基本目的是為了計時,即衡量、比較各個(種)事物存在過程的長短。人們一般不以靜止事物的存在過程作為記時的依據,這也許是長期以來人們將時間僅僅看作「運動的存在形式」的一個因素。人們通常選擇一些周期性運動變化較為穩定的事物,以其運動周期作為計時依據。比如月相、圭表、日晷、機械鍾表、石英鍾、原子鍾等等,這些事物也就成為人們天然的或人工的計時器。計時器就是人們在一定條件下,通過某個(種)變化事物的存在過程(尤其是周期性的)來衡量其它事物存在過程長短的裝置。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計時器度量出的時間都是呈現其本身的存在過程,不一定代表其它事物的存在過程。雖然如此,人們還是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或通過一定的轉換,以某個計時器的運行狀態來描述其它事物存在過程的長短或所處階段。比如以大約365個地球自轉周期(天)來對應1個地球公轉周期(年)、以大約29.5天來對應1個朔望月、用秒錶來測量運動員的成績等等。
由以上敘述可以看出,時間概念不應是人憑空杜撰出來的意識,時間概念來自於人們對各個(種)事物存在過程的認識,並通過歸納總結而產生。因此時間概念對應著客觀現實——事物的存在過程。人們除了對「東西」——以實物形態呈現的客觀事物,比如恆星、行星、分子、原子、細胞等認識以後可以產生了相應的概念,還可以對不是「東西」的非實物形態的客觀事實認識以後產生相應的概念。比如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單位所對應的物理量:時間、長度、質量、電流強度、溫度、發光強度、物質的量,還有人們的空間、信息、意識等概念反映的也是非實物形態的客觀事實。所以,如果有人以時間不是「東西」為由,就否認時間概念的客觀性顯然是荒謬的。
人們不僅用時間來描述物質事物的存在過程,其它非物質事物的存在過程也可用時間去描述。比如說意識方面的,馬克思主義是何時產生的,又流傳了多久。
人們若是認識到了事物的存在過程是時間的本原,再給時間下定義就不是難事了。時間是事物的存在過程,是所有事物皆具有的天然屬性。作為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量綱之一,人們統一以時間來衡量各個(種)事物存在過程的長短和次序,包括運動變化的快慢。
編輯本段
時間含義
含義-(物理學定義)時間是事件發生到結束的時刻間隔。
(這里所講的「時刻」我們平常是稱之為「時間」,所以從定義描述,講「時間」是不恰當的,應稱為「時刻」)什麼是時間?時間的本質:時間是事件先後順序或者持續性的量度。t=T(U,S,……)U-宇宙;S空間,XYZ,…….....事件,順序時間不是自變數,而是因變數,它是隨宇宙的變化而變化。t=(S1,S2,S3,...,Sn)
以上是時間本質、概念、公式:世界事件發生次序的序列。其中,S是事件,S1,S2,S3,...,Sn是事件 時間模型1,2,3,.....,n發生的順序,時間就是對這些事件發生順序的排序,標志的計量《時間的定義》。
時間的基本概念:時間是物質變化的一個過程。如果物質沒有變化,時間就不存在。就算存在,它也沒有任何意義。而此連續的物質變化的度量稱為時間。還有人認為時間是存在於人們心中的一個概念。有些人思維多一些,那他的時間將變慢;有些人行動多一些,那他的時間將變快。說到這,有人可能會說那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時間不是不平等了?錯了。時間是平等的,只是先後順序不一樣。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地方發展快,有些地方發展慢的原因了。
時間的價值:時間是人最大的成本,同樣也是每個人的資本和財富。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給每個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一千四百四十分鍾,從你來到這個世界的那天開始,它就陪伴著你過每一天,無論你是貧、是富、是貴、是賤、時間就從來沒離開過你。
時間是有限的,同樣也是無限的,有限的是每年只有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二十四小時,但他周而復始的在流逝,人生匆匆不過幾十個春秋,直止老去的那天
宇宙大爆炸是時間的開端(5張),時間還是那樣,每一分每一秒的在走,像是無限的一樣,但它賦予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著名作家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浪費別人的時間無異於謀財害命。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認認真真,不要浪費自己的一分一秒,更不要浪費別人的時間。
時間的本原:時間的本原就是事物的存在過程。時間是所有事物皆具有的天然屬性,時間是存在的表徵,是過程的記錄,是人們描述事物存在過程及其片段的參數。
事物的存在狀態無外乎靜止及運動變化,事物的運動變化既有其在空間上的位移,也有其性狀的改變。時間是判別一般事物是處於靜止階段還是運動變化階段的關鍵。
一般事物都有其開始的一刻,也有其結束的一刻。但至少有一個事物除外,這就是絕對空間。絕對空間的存在過程——絕對時間就無始無終。而其它事物的存在過程都可對應於絕對時間的某一部分。當然,其它事物的時間在一定條件下也可相互對應。[1]
編輯本段
概念
時間的尺度授時系統:是確定和發播精確時刻的工作系統。每當整點鍾時,正在收聽廣播的收音機便會播出「嘟、嘟…….....」的響聲.人們便以此校對自己的鍾表的快慢。廣播電台里的正確時間是哪裡來的呢?它是由天文台精密的鍾去控制的。那麼天文台又是怎樣知道這些精確的時間呢?我們知道,地球每天均勻轉動一次,因此,天上的星星每天東升西落一次。如果把地球當作一個大鍾.天空的星星就好比鍾面上表示鍾點的數字。星星的位置天文學家已經很好測定過,也就是說這只天然鍾面上的鍾點數是很精確知道的。天文學家的望遠鏡就好比鍾面上的指針。在我們日常用的鍾上,是指針轉而鍾面不動,在這里看上去則是指針「不動」,「鍾面」在轉動。當星星對准望遠鏡時,天文學家就知道正確的時間, 用這個時間去校正天文台的鍾。這樣天文學家就可隨時從天文台的鍾面知道正確的時間。然後在每天一定時間,例如,整點時,通過電台廣播出去,我們就可以去校對自己的鍾表,或供其他工作的需要。
天文測時所依賴的是地球自轉,而地球自轉的不均勻性使得天文方法所得到的時間(世界時)精度只能達到10-9,無法滿足二十世紀中葉社會經濟各方面的需求。一種更為精確和穩定的時間標准應運而生,這就是「原子鍾」。目前世界各國都採用原子鍾來產生和保持標准時間,這就是「時間基準」,然後,通過各種手段和媒介將時間信號送達用戶,這些手段包括:短波、長波、電話網、互聯網、衛星等。這一整個工序,就稱為「授時系統」。
時區:將地球表面按經線劃分的24個區域。當我們在上海看到太陽升起時,居住新加坡的人要再過半小時才能看到太陽升起。而遠在英國倫敦的居民則還在睡夢中,要再過8小時才能見到太陽呢。世界各 地的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各自採用當地的時間, 對於日常生活、交通等會帶來許許多多的不便和困難。為了照顧到各地區的使用方便,又使其他地方的人容易將本地的時間換算到別的地方時間上去。有關國際會議決定將地球表面按經線從東到西,劃成一個個區域,並且規定相鄰區域的時間相差1小時。在同一區域內的東端和西端的人看到太陽升起的時間最多相差不過1小時。當人們跨過一個區域,就將自己的時鍾校正1小時(向西減1小時,向東加1小時),跨過幾個區域就加或減幾小時。這樣使用起來就很方便。現今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由於實用上常常1個國家,或1個省份同時跨著 2個或更多時區,為了照顧到行政上的方便,常將1個國家或 1個省份劃在一起。所以時區並不嚴格按南北直線來劃分, 而是按自然條件來劃分。例如,中國幅員寬廣,差不多跨5個時區,但實際上在只用東八時區的標准時即北京時間為准。
區時:一種按全球統一的時區系統計量的時間。每當太陽當頭照的時候,就是中午12點鍾。但不同地方看到太陽當頭照的時間是不一樣的。例如,上海已是中午12點時,莫斯科的居民還要經過5個小時才能看到太陽當頭照;而澳大利亞的悉尼人早已是下午2點鍾了。所以如果各地方都使用當地的時間標准,將會給行政管理、交通運輸、以及日常生活等帶來很多不便。為了克服這個困難,天文學家就商量出一個解決的辦法:將全世界經度每相隔15度劃一個區域,這樣一共有24個區域。在每個區域內都採用統一的時間標准,稱為「區時」。而相鄰區域的區時則相差1個小時。當人們向東 從一個區域到相鄰的區域時,就將自己的鍾表撥快1小時.走過幾個區域就撥快幾個小時。相反當人們向西從一個區域到相鄰的區域時,就將自己的鍾表撥慢1小時.走過幾個區域就撥慢幾個小時。在飛機場等交通中心.常將世界各大城市所對應的區時,用圖表示出來,以方便旅客。
格林尼治時間:亦稱「世界時」。格林尼治所在地的標准時間。現在不光是天文學家使用格林尼治時間,就是在新聞報刊上也經常出現這個名詞。我們知道各地都有各地的地方時間。如果對國際上某一重大事情,用地方時間來記錄,就會感到復雜不便。而且將來日子一長容易搞錯。因此,天文學家就提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且又方便的記錄方法,那就是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時間為標准。格林尼治是英國倫敦南郊原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所在地,它又是世界上地理經度的起始點。對於世界上發生的重大事件,都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時間記錄下來。一旦知道了格林尼治時間,人們就很容易推算出相當的本地時間。例如,某事件發生在格林尼治時間上午8 時,中國在英國東面,北京時間比格林尼治時間早8小時,我們就立刻知道這次事情發生在相當於北京時間16時,也就是北京時間下午4時。
中國共分五個時區:1、中原時區:以東經120度為中央子午線。2、隴蜀時區:以東經105度為中央子午線。3、新藏時區:以東經90度為中央子午線。4、昆侖時區:以東經75(82.5)度為中央子午線。5、長白時區:以東經135(127.5)度為中央子午線。
編輯本段
認知與人體導程量(年齡)的關系
因為導程相對於導事而言,所以要判斷一個人的認知程度,需要判斷他對某事物客觀正確認知的程量,而不是身體程量。或者說:並不是一個人的年齡越大,他認知的東西就越多、越正確,而是要看這個人花多少時間在相關事物的研究和認知上。
編輯本段
如何增加自己的導程量(時間)
人生是有限的,那麼如何盡量的增長壽命,或讓自己所做的事情繼續有人幫忙進行下去呢?
(1)要讓自己長壽些,那麼就得經常注意飲食、休息和健身了,多了解這方面的信息,多健身就好了。
(2)其實一個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都只是在引導著各種事物的存在罷了,所以如果能讓自己所導存的一些導件有人繼續導存下去,那麼人們也就基本上沒什麼遺憾了。而在這方面上,可以把自己所處理的各種導事,公布出來,並展示其重要性,對大家有哪些意義,而後號召大家一起來導存它;或者也可以建立一些專門的公司、機構等來進行長期的導存;當然你也可以推薦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和子女進行導存;以上的各種方法都可以讓你所導存的導事不會中斷它的導程。
編輯本段
怎樣節省時間
而需要「節省時間」的話,就有:增加「導存體」、減小「導存難度」、選擇「導存重點」等方法。
(1)增加導存體;這里的導存體不只是人類,也可以是各種機器、動物等等,總之能夠為一個事物提供導存的都可以,所以我們得好好的想想到底都有哪些導存體是可以幫助我們的。
(2)減小導存難度;這里主要指的是:我們可以改變一些導存的方法和路徑,進而就可以減小導存難度了;比如:要計算899×887=?這道題目,其實就可以通過計算器來直接計算了。
(3)選擇導存重點;其實每件事情都有其關鍵的地方,只要我們找到關鍵部位進行導存就比較容易了,而且我們需要知道的是:要推倒一個大壩,只需要在大壩中間挖幾個小洞;要讓一架飛機墜毀,也只需要在飛機上挖幾個小洞;所以一件看起來很大的事情,其實找到了重點和突破口,一切都變得簡單。
◆使用邏輯:世界萬物都有引導它們存在的東西,我們簡稱為"導存","本質"和"規律"是「一次導存」(第一次引導我們存在的東西);「思想意識」是「二次導存」(第二次引導我們存在的東西);所有的「事件」都是「導事」(導存的事件);而每個「導件」都有其相對應「導程」(導存過程);且每個「導程」都是有其「長短」的;最後我們發現原來「時間」的「本質」就是「導程」的「長短」,我們簡稱為「導程量」。
編輯本段
如何管理時間
GTD是最先進的時間管理方法。GTD理念:GTD的核心理念在於只有將你心中所想的所有的事情都寫下來並且安排好下一步的計劃,你才能夠心無掛念,全力以赴地做好目前的工作,提高效率。
編輯本段
數理邏輯
什麼是時間?時間是宇宙事件順序的度量。
t=T(U,S,X,Y,Z......)
U-宇宙;S空間,XYZ,…….....事件,順序
時間不是自變數,而是因變數,它是隨宇宙的變化而變化。
t=(S1,S2,S3,...,Sn)
Deng's時間公式:世界事件發生次序的序列。其中,S是事件,S1,S2,S3,...,Sn是事件1,2,3,.....,n發生的順序,時間就是對這些事件發生順序的排序,標志的計量。
地球總是自西向東自轉,東邊總比西邊先看到太陽,東邊的時間也總比西邊的早。東邊時刻與西邊時刻的差值不僅要以時計,而且還要以分和秒來計算,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帶來許多不便。
為了克服時間上的混亂,1884年在華盛頓召開的一次國際j徑度會議上,規定將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它們是中時區(零時區)、東1-12區,西1-12區。每個時區橫跨經度15度,時間正好是1小時。最後的東、西第12區各跨經度7.5度,以東、西經180度為界。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上的時間就是這個時區內統一採用的時間,稱為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相差1小時。例如,中國東8區的時間總比泰國東7區的時間早1小時,而比日本東9區的時間晚1小時。因此,出國旅行的人,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手錶,才能和當地時間相一致。凡向西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向前撥1小時(比如2點撥到1點);凡向東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向後撥1小時(比如1點撥到2點)。
編輯本段
「時間」在物理學上的抽象概念
最廣泛被接受關於時間的物理理論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一起組成四維時空,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構。時間與空間都不是 愛因斯坦絕對的,觀察者在不同的相對速度或不同時空結構的測量點,所測量到時間的流逝是不同的。狹義相對論預測一個具有相對運動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比另一個靜止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慢。另外,廣義相對論預測質量產生的重力場將造成扭曲的時空結構,並且在大質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比在距離大質量較遠的地方的時鍾之時間流逝要慢。現有的儀器已經證實了這些相對論關於時間所做精確的預測,並且其成果已經應用於全球定位系統。
就今天的物理理論來說時間是連續的,不間斷的,也沒有量子特性。但一些至今還沒有被證實的,試圖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結合起來的理論,如量子重力理論,弦理論,M理論,預言時間是間斷的,有量子特性的。一些理論猜測普朗克時間可能是時間的最小單位。
根據史提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所解出廣義相對論中的愛因斯坦方 史提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程式,顯示宇宙的時間是有一個起始點,由大霹靂(或稱大爆炸)開始的,在此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而物質與時空必須一起並存,沒有物質存在,時間也無意義。
從人類的開始人們就知道時間是不可逆的,人出生,成長,衰老,死亡,沒有反過來的。玻璃瓶掉到地上摔破,沒有破瓶子從地上跳起來合整的。從經典力學的角度上來看,時間的不可逆性是無法解釋的。兩個粒子彈性相撞的過程順過來反過去沒有實質上的區別。時間的不可逆性只有在統計力學和熱力學的觀點下才可被理論地解釋。熱力學第二定律說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我們可以將宇宙看成是最大的可能的封閉系統)熵只能增大,不能減小。宇宙中的熵增大後不能減小,因此時間是不可逆的。
時間定義:人類在生活中總結出時間的觀念,其根源來自於日常生活中事件的發生次序。當然人們在生活中得到的絕不僅僅是事件發生次序的概念,同時也有時間間隔長短的概念,這個概念來源於對兩個過程的比較——比如兩件事同時開始,但一件事結束了另一件事還在進行,我們就說另一件事所需的時間更長。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人們運用可以測量的過程來測量抽象的時間。
在物理學中也是類似,時間是通過物理過程來定義的,首先在一個參考系(要求是慣性系,或者是非慣性系,但過程發生的空間范圍無窮小)中,取定一個物理過程,設其為時間單位,然後用這個過程和其他過程比較,以測定時間。
但測量時間(即上述比較過程)必須有同時性概念。過程開始有一個同時性問題,過程結束也有一個同時性問題——最簡單的例子:我們要求運動員在發令槍開槍同時起跑,同時計時員開始計時,並在運動員抵達終點線時計時員必須同時停止計時。
這個問題具體見各類相對論書籍。同時性問題,使得古典牛頓力學、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有著不同的「時間」。直觀概念告訴我們:任何人在事件是否同時上是可以達成一致意見的(也許某些人會欺騙別人,造成類似偵探小說或政治小說中的情形,不過這是人類「高智商」的表現,我們完全可以用測量用的儀器來代替:),所以我們之後不說人,而說觀察者)在相對論中,觀察者的運動狀態引起同時性的變化,或者說觀察者1以v1運動,認為同時的兩件事,以v2運動的觀察者2可能會認為不同時——這導致時間測量的相對性。
從數學上說,古典牛頓力學中時間參數只有一個,所有參考系共享此時間參數。這其實就是假設所有參考系,所有空間位置可以共享同一個同時性定義。
而狹義相對論認為不同參考系就不同時了,即不同參考系有各自的時間參數t,其間關系由洛倫茲變換決定。廣義相對論認為不同地點也會不同時,廣義相對論中關於時間有比較復雜的內容,參見廣義相對論書籍。
當然請注意:嚴格說這不是簡簡單單的「認為」,而是基於兩個假設:狹義相對論是光速不變原理。廣義相對論是引力本質為時空彎曲等。而這兩個假設得到了實驗的廣泛驗證。
上面我們說完了時間間隔測量的問題。但前面也提到:時間的先後次序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時間的第一印象。古典牛頓力學中,這一點很容易理解:我們有唯一的時間參數t,所以任意兩事件(一個發生在t1,另一個發生在t2)也就有確定的先後次序。那麼相對論中呢?相對論中同地兩事件先後順序的確定的,這可以從洛倫茲變換直接看出。但可以肯定,相對論中不同地兩事件的先後次序也是隨參考系(我很願意這么說:儀器的運動狀態不同,這樣能夠把事情的本質說出來)不同而不同的。但這里就有一個問題:會不會有可能在參考系1中事件a先於事件b發生,且事件a的發生影響了事件b的發生(最極端的情況,使得b無法發生,譬如一個孩子殺死了他年輕的祖父),而在參考系2中正好反過來?如果是這樣,物理學乃至一切原理中最重要的一個基本原理——因果律將轟然倒塌。所以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讓我們嚴格敘述這個問題:事件a發生,並發出信號(廣義的信號,涵蓋一切可以影響到b的方式,但由於a,b不同地,這個信號就需要一定時間的傳播),影響b。另一個參考系中正好相反。值得慶幸的是:可以用洛倫茲變換證明,只要信號速度不超過光速(最多使用光,光速),信號就不可能先於b的發生傳遞到b所在位置。
另外說一句:狹義的另一個假設:任何物理系中物理定律有著相同形式,也是廣義相對論所服從的。換句話說,參考系1中對一個物理過程加以測量,得到l1=v1t1。參考系2中加以測量同樣也會得到l2=v2t2,盡管可能l1,v1,t1和l2,v2,t2都不相等。當然嚴格說這個例子不合適,因為v的定義位置矢量導數。但是對一些復雜的物理學定律,如麥克斯韋方程組,這個假設就很重要了。
時間箭頭
下面說說時間箭頭。在以上的討論中,我們從時間間隔和先後次序兩方面討論了時間,卻忽略了時間很重要的一個特性:時間箭頭。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人生百年,逝去就沒有重生的餘地。但覆水難收的又何嘗僅僅是人生!物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凡是與熱現象相關的物理過程,都是不可逆的。這里的不可逆,不是絕對意義上的不可恢復,而是說:這些物理過程產生的結果不可能在不造成其他影響的情況下完全恢復。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熱力學第二定律。
下面給出兩個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表述:
1.低溫熱源不可能將熱量自發傳遞給高溫熱源(或不可能從低溫熱源將熱量傳遞給高溫熱源,並不產生其他變化)
時間的表現2.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吸熱完全轉化為機械功,並不引起其他任何變化。
可以證明兩表述等價。後一個表述有明顯的工程痕跡——這來源於對蒸汽機一類將熱轉化為功的工程機械的研究。這些研究大都與當時那個工業革命的時代相聯系,在今天已經沒有太多純理論的價值,但卻有一種東西,雖然主流研究已經基本絕跡,還是有非專業學者前仆後繼地加以研究,那就是第二類永動機。第二類永動機是這樣一種機器——給它一定能量,讓它開始運行,接下來它可以將由於摩擦等耗散因素耗散掉的能量全部吸收,接著再將這些能量投入回機械的能量循環。這樣的一個永動機如果造出,就意味著我們有辦法用今天開采出的能源維持機械的永恆運動(因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