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語會隨時間而改變
❶ 英語從古至今有哪些改變
英語的最近變化
胡壯麟
1998年5月6日加拿大聖文生大學的Marie-Lucie Tarpent在Linguistic List電子論壇第9 668期上(以下略Linguistic List)報道了她所觀察到的英語某些詞彙在用法和發音上發生較多變化,由此引起了美加英各國學者們的注意,紛紛參與了討論。Linguistic List的編者特此開辟了「英語的最近變化」專題展開討論,為時近3個月,討論內容從語音和詞彙語法擴展至對英語變化的規模,原因和態度的認識,但不包括新詞語的創造,這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新詞語日新月異,不可能一一討論,另一方面,所謂變化,必然指現有語音和詞彙語法的「變化」更為切題。由於英語已發展為具有多種變體(如英國英語,美國英語,加拿大英語,澳大利亞英語等)的大語種,而討論者以美國學者居多,因此所謂的英語變化多數為美國英語的變化。
1 語音變化
語音變化是語言變化的主要方面,因為言語是按男女老少、地域、職業、文化和受教育程度形成的各個言語社團在交際時的最基本手段,因此變化往往從一定言語社團的語音開始,然後延伸至書面語。這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u/的前移Tarpent首先報道象"food"這樣的詞語中母音前移的現象已不斷增加。過去上法語課時給同學講明法語的"vous"相當於英語的『you』,而念法語的『tu』時需要注意,比較難發。由於/u/的前移,『food』念成『fu』,以至與『vous』不好區別了。當有人提出這種發音可能源自加州青少年和村女,馬薩諸塞州洛克學院的Rashad Ullah (9.686)說南部各州早就是這么發音了,他還列舉Labov有關北方城市語音變化中提到過這種現象。西密執安大學的Paul Johnson (9.675)也認為這種變化具有普遍性。MarcHarmann (9 676)補充道圓母音的前移可見之於較多語音環境,如在塞音和鼻音之前,或該語音後無其它語音,或出現了圓唇音:
『food』→�fjud�『smooth』→�smjuθ�『road』→�rjud�『ke』→�djuk�『soon』→�sjun 『too』→�tju�
Rashad Ullah還指出『stop』中的/o/被念成『cat』中的『? 』,『caught』中的母音開口度加大為『cot』中的母音;『hut』中的『u』圓唇化接近為『bought』中的母音。有趣的是Rick MaCallister (9.680)觀察到在田納西州和肯塔基州,情況相反,如『news』 nju:�→�nu:z�;『e』→�ei。其次,結尾的�l�常常脫落,特別是在u:�音之後,如「school」�sku:l�→�sku:w。
(2)前母音的下移
Marc Hamann (9 676)認為『egg』和『beg』被念成『agg』和『bag』已有一段時日。最先見之於『beck』→『back』,母音拖長了。有的說最早出現於加州(Pet Barrett, 9.676),有的說在大湖各州流傳很廣(Paul johnston,9.675)。不管怎樣,現已普及全國。其原因可能是對雙唇音的過分矯正,這也包括從/i/向/ ? /的過渡。變化最甚的為/e/和/?/的雙母音化,如加州北部將『egg』和『vague』與/?ig/和/v ?ig/押韻(David Costa,98.5.10);『bag』和『nag』與�/b?ig/和/n?ig/分別押韻,(Johanna Rubba,9 690);黑人英語中的『wreck』念成/reik/�。另外,在美國電視和電影,特別是年青人中,這種發音也很平常(Gerald B. Mathias,9.689)。
持保留意見的有Larry Trask (9.683)和Kdcaldw (9.720),他們認為這種變化只限於『egg』和『leg』等詞,不包括『beg』,『peg』,『keg』和『Meg』等詞,肯定不包括『Megan』,這種發音有些做作。
Paul Johnston指出上移的變化也存在,如有的美國方言把/?g/念成/eg/;形容詞『pink』成為/pi:nk/。
(3)中母音化(Midding)根據變化的雙向性,Peggy Speas (9.690)提出「中母音化」的觀點,那就是後母音前移,前母音後移,高母音下移,低母音上移,如:『peace』 發音時,將/i/�音略向低向後。『pet』 有些像『pat』,但稍後。『man』/ ?/音略往上提。『boat』 略往前,也許上抬。『but』 有些像非重央母音,略往前。『cool』/u/音往下,可能前移,如『cull』這個詞的發音。『father』 有些與『lather』押韻。
(4)有關齶音的變化這首先是起始軟齶音的硬齶化,如Rick McCallister (9.720)觀察到西海岸的年輕人將『cool』�/ku:w(l)/念成/kju:w/(l)。其次是齶音的除阻,如Jakob Dempsey (9.691)所提供的『trash』and『cash』,但不包括『cache』。
(5)句尾升調英語的陳述句一般用降調。D.C.Nelson(9.702)報道出現了在陳述句中使用升調的情況,並正在美國和英國傳布。對此,我認為這一現象首先發源於澳大利亞。我在一篇文章中曾涉及1979年我參加澳大利亞應用語言學年會的大會討論時曾指出,許多澳洲人,特別是婦女,在句子結尾時不用降調而用了升調。當時有人同意,有人反對。沒多年,許多專家肯定了這一現象,並把這一特徵稱為『rising terminal』(升調結尾)。(Savos)(參見Hu Zhuanglin, "Aspects of Pressent-day Australian English", in Hu Wenzhong ed. 1992. Collected Papers on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 Xiamen University Press.pp.249-263)
(6)復合詞的重音
Dennis Holt (9.720)觀察到美國全國廣播台新聞播音員對一些復合詞重音位置與拼寫時的發音不同,因此稱為「讀稿發音」「reading-pronunciation」,以區別於「拼寫發音」(spelling-pronunciation)。
具體實例為:『dairy far'mers'→『dai'ry-farmers'
『milk'-prices』→『milk pri'ces』
『lung'-cancer』→『lung can'cer』至於復合形容詞更為復雜,常使播音員無所適從,如:『free'-market prin'ciples』→『free mar'ket-principles』
Holt建議恢復復合詞中的連詞符將減少朗讀時的問題。加拿大聖瑪麗大學社會學系的Ronald Cosper (9.860)指出,通過詞彙化理論可解決問題,即如果一個名詞短語變成詞彙了,它應該按英語名詞的起始音節重音讀出,如:『stonewall』(石牆)包含兩個詞素,詞的意義可從這兩個詞素『stone』(石)和『wall』(牆)推導,但『to stone wall』(用不明確的,推託的或冗長的回答來阻擾;慎重防守)已詞彙化了,成為一個原來意義已不明顯的詞素,應作為一個完整的詞學習。同樣,『apple pie』(蘋果餡餅)只是水果餡餅的一種,與『cherry pie』(草莓餡餅),『peach pie』(桃餡餅)構造一樣,因此是名詞短語,含有兩個詞素。但『apple sauce』(蘋果醬)不僅僅是果汁的一種,而是與烙餅或排骨一起吃的食品,因而已詞彙化了,並接受為單獨的詞素,其意義既不是『apple』(蘋果),也不是『sauce』(醬汁)。
(7)地理名詞的發音
地理名詞的發音主要體現在外來讀音英語化。一些西班牙語的地名正在按英語習慣發音(Warune Mahdi,9.680),如:2
『illinois』 �/il'enois/�→�/il'inois/�『Albuquerque』�/al'bekuk/�→� ?'lbukrki:/
原先不發音的詞尾啞音『e』已發出/e/音並不受地理名詞的限制,如:
『Yosemite』�/iosamait/�→�/iosεmaiti/
『Irene』 /alri:n/�→�/alrini/
前綴『anti-』的發音似從� /?nti/�移向�/ ?ntai/。同樣,『semi』念成/semai/.在與Mahdi交換意見過程中,Antony Dubach Green曾向Mahdi表示『illinois』目前的標准發音仍為/il'enois/�,並指出『Albuquerque』中『r』的丟失和/alrini/�的讀音反映了希臘詞源的三音節讀音規則。Irene A. Gates則認為/alri:n/是美國和加拿大的讀音,英國音讀為/alrini/。
2 詞彙語法的變化
(1)由賓語前提形成的復合動詞
在詞彙語法方面,Tarpent也觀察到英語中的復合詞大量孳生,特別是由賓語前提形成的復合動詞,如:〔1〕『to fund raise』,『to problem solve』,『to guest conct』等。加州理工大學Johanna Rudda (9 675)把這一過程解釋為「賓語結合」(object-incorporating)。參加討論的學者提供了大量例句。有的被認為是很有新意的創造,可以接受,
如:〔2〕a The plane nose dove into the field.
b Doreen and Patty troubleshooted problems with the NT server.(采自1998年4月22日的一份會議報告)
有的則令人不敢領教,如:
〔3〕a We sight-saw, so today w'll go back to the conference.
b I typewrote the paper on old Olivetti.
Suzette Haden Elgin (9 675)認為這種變化從古英語起即已開始。她和Rudda都認為這種『偽復合詞』是通過「逆構法」(back-formation)產生的。但生成語法學家宣稱這些詞是「底部生成的(base-generation)如同『problem-solver』和其它合成名詞一樣生成。
(2)disappeared的被動用法Lynn Santelmann (9.686)首先報道『disappeare』用於被動結構,但未發現它作及物動詞的用法,
如:〔4〕The dissidents were redisappeared in 1983.
Shari Berkowitz (9.686)說這是從「the disappeared」的逆構而成。這種用法受對西班牙語直譯的影響。在80年代,在阿根廷持不同政見者常是大批的『disappeared』(消失)。這意味著,『disappeared』已不是一個自動過程,而是他動過程,是政府使這些人「消失」的。不過,Carl Wills (9.689)指出這種形式的出現已有一段時間,它在Joseph Heller的Catch 22(《第22號軍規》)小說中出現過。
(3)who, whoever, whomever
原先認為『whomever』正在流行,這是對『whoever』和『who』過分矯正的結果。但Bwald (9.675)認為英語口語中很久以前就消除了『whomever』,更不用提『whom』。
Lynn Santelmann (9 686)對以下兩句進行比較時,認為第一句不合語法。
〔5〕a "Can I help who's next?」
b「Can I help whoever's next?」
Carl Mills (9.689)則認為『who』的這種用法可在許多方言中找到,包括俄亥俄州南部和俄勒岡州。Waltmart (9.702)指出美國新版《聖經》中像「It is I who says...」這樣的表達式多次出現。
(4)靜態動詞出現進行體的-ing形式
Lynn Santelmann (9.686)觀察到人們越來越多地在諸如『know』和『like』這樣的靜態動詞中採用進行體形式,
如:〔6〕「I'm liking that.」比較:「I like that.」
與此同時,Marcia Hagg (9.686)提供更多的實例,
如:〔7〕「I'm wanting to go.」「are you wanting to be leaving?」「I'm not understanding that.」 「are you knowing what you're wanting?」「is your food tasting all right?」(在一餐廳里)
(5)Between
關於『between』用法的變化,我曾專題作過報道(「Between用法眾人談」,《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第7期)。在本次討論中也有涉及,值得補充的有:
Gerald B. Mathias(9.689)認為『between A and B』變為『between A to B』始於1975年。關於用『among』的場合改用『between』也不是最近出現的事,他舉以下一例:
〔8〕「… with a small party of miners on board who carried about a million and a half dollars in gold between them…」(Scientific America, ,1897年8月關於Klondike淘金熱的報道)
(6)fun語言學家對『fun』有較多討論,他們發現『fun』可出現在名詞前的位置(Earl Reinhardt,9.752;Bwald,9.795),如:〔9〕「This is a fun restaurant.」「It』s a real fun game.」Bwald評論說這是從「It』s (real) fun.」發展起來的兒語。他還經常聽到說話人在不同程度上把『fun』作為形容詞,可是他本人接受不了這種用法:
〔10〕「This game is funner than that.」「This is the funnest game I ever played.」「It was so fun that I forgot to go to school./ I don』t think it』s so fun.」(Bwald自己會說It was so much fun that...)
「It』s not that fun.」(如同「It』s not that red.」)(Bwald自己會說「It』s not that such fun.」)
「So, tell me, how fun is it?」(如同「How red/tall/dangerous, etc. is it?」)(Bwald自己會說「How much fun is it?」,但「how much red/tall/dangerous…..」似乎不順。)
根據上述情況,Bwald認為「fun」是一個物質名詞,或不可數名詞,不是一個形容詞。但Bwald不認為這是NN結構,因為不同於『stone wall』或『wood wall』這兩個名詞。主張『fun』是形容詞的也大有人在,Alexis MR (9.775)解釋道『fun game』似與『super game』一樣,沒有人會把『super』看作名詞。他還提出可用以下二法測定,一為重讀最小音差測定法(accentual minimal pair)。前者指通過重音的不同區別意義為『great game』(了不起的游戲,重音在後)的『super game』,其讀音不同於意義為『game in which one pretends to be a NY janitor』(把自己裝做紐約的房屋管理人的把戲,重音在前)。後者指兩個詞能否通過連詞並列,如我們可說『a card or checker game』(紙牌游戲或跳棋游戲),把紙牌與跳棋並立,但不說『a card or fun game』(紙牌游戲或好玩的游戲)。『fun』從名詞演變出形容詞用法可能受語義學和語用學的影響。
(7)'mad/crazy'作限定詞
〔11〕「There were mad people at that party.」
Lance Nathan (9.701)認為例〔11〕中的『mad』不是指「the people there were angry/insane」(那裡的人在生氣�發瘋),而是「There were a lot of people at that party.」(那集會上有許多人)。雖然這是俚語,但從俚語人們可以預期語言的變化。值得注意的是『mad』的變化將給封閉類增加一個新成員。
(8)以『like /go』代替『say』
Lance Nathan還舉下例說明有人以『like』或『go』代替言語動詞『say」。她認為這可能是近二三十年出現的變化。
〔12〕「So I was like, 『How did you do on the syntax exam?』and my friend goes, 『not too bad.』」
(9)Thankfully
有人從用語合乎規范的科技雜志《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上發現本該用『hopefully』的地方,用了『thankfully』,如:
〔13〕「Life is un predictable. Thankfully, the accord is not.」(1991/11p 91)
(10)Just
Suzette Elgin (9.675)談到,過去人們說:〔14〕「You can』t just rely on your intuition..」意思為「you have to rely on something more than your intuition.」(你應該依靠其它東西,更甚於你的直覺。)可是現在人們說:
〔15〕「You just can』t rely on your intuition.」
這個說法過去的意思接近於「Shucks, you can』t rely on your intuitions.」(呸!你不能依靠你的直覺)。
(11)其它Marc Picard (9.720)發現有人用『good』代替『fine』,如:
〔16〕A: Hey, how are you today?
B: I』m good. How are you?
Rick McCallister (9.720)解釋說原先這是不標準的用法,但十至十五年前受教育的人也這么說,因而這成了區別「代溝」的標記。David Robertson (9.729)列舉以下一些說法:
〔17〕a 「you can only give the patron their e date and fine amount.」
B 「Okey, let me give you my social security number.
C 「does it〔印好的日程表〕give the time?」
D 「May I take your date of birth?」
把『date』,『number』,『the time』等與『give』和『take』這樣的動詞連用,其出現和迅速傳播是主宰美國的信息文化所決定的。 3 句法變化
(1)並列結構中的兩個成分不匹配Karen Coutenay (9.702)曾收集大量的例子,說明並列結構中兩個成分在結構上並不一致。這里僅舉幾個例子示意:
〔18〕a 「Do you live in Japan and are looing for a summer job teaching Japanese there?」(一為現在式問句,一為進行體問句)
b 「Does anybody have experience with analysis of homepages and can giveme some advice?」(一用助動詞does,一用助動詞can)
c 「Have you got some one you are seeking and can not find any clues?」(一用完成體的助動詞have,一用情態助動詞否定式cannot)
Michael Newman (9 716)認為上引例子都是病句,不能看作在句法上的創新。(2)在賓語位置使用代詞形式Kevin Caldwell (9 720)發現兩個代詞同現時常見到如下形式:
〔19〕a between you and I
b for you and I
c say a little prayer for I (摘自通俗歌曲)
Carl Mills (9 686)承認在主流美國英語中這是新的用法。但當人們為了抑制這一自然趨勢,用非標記形式代替標記形式,也可起到更為令人注意的效果,如:
〔20〕a 「 it』s mine.」
B 「me Tonto, him Lone Ranger」
C 「How are thee?」
按Mills的解釋,莎士比亞有時也是這么說的。 (3)The problem is...
麻省大學Peggy Speas (9.690)表示,在下面例句中,他會說(a)或(a′)句,但他聽到別人說(b)句。
〔21〕(a)(What the problem is) is that no one can meet after 6 p.m.
(a′)〔The problem〕 is that no one can meet after 6 p.m.
(b)The problem is is that no one can meet after 6 p.m.
Ellen F. Prince (9.701)解釋說Charlotte Linde在70年代曾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並以George Lakeofff的『syntactic amalgams』(句法溶合)理論回答。
其它例子為:〔22〕a The thing is, is that…
b The thing of it is, is that...
(4)副詞被形容詞代替
Peter R. Burton (9.702)提出的問題為:美國人幾乎都有把形容詞替代副詞的傾向,而且有些用法似乎已早就開始了,如:
〔23〕You done good (而不是說You did well).又如:
〔24〕1 Think different.
2.Think differently.
3.Think something different.
4.Think something that is different.
5.Think of something different.
人們似乎越來越討厭使用以『-ly』結尾的副詞,以至人們喜歡選擇1式,而不是2式,3式是4式的簡略式,但在特殊情況下,Burton寧可用5式。
(5)數(Number)
一種情況是把They作為單數(Michael Newman,9.716),以回答對當代性別歧視的指責。實際上,這種用法在中世紀也出現過。另一種情況是用『amounts』表示數量,如:
〔25〕a.「cards of… women… with numbers indicating the amount of men they haveslept with.」(Brian Cover in The Japan Times)
b.「I』m surprised by the amount of people who don』t realize better quality bikes come in different sizes,」 Shinkawa said… (Honolu Star-Bulletin.1991/08/11)第三種情況是該用『many』的場合用了『much』,如:
〔26〕「How much runners in this race?」(比賽時的提問)
Gerald B. Mathias (9.689)指出從復數突然轉為單數已成為常見的事了,特別是在廣告中見到,如:
〔27〕a.「Sears sell shoes, DOnt They?」
b.「Acerbis ATB Fenders, they protect the rider… Does not work on bikes with…」
c.「Acro2』s easily belt on to all dropped handlebars… Also mountsinthe inverted position..」(引自Nashbar自行車的說明書)
(6)冠詞
在美國知識階層中,使用不定冠詞已日見減少(Lexes ,9.683;Megan Elizabeth Melancon,9.690),如
〔28〕「reckin is it cardinal or venial?」
另一方面,竟然有人說:〔29〕『an historical event.』
Linda Merlo (9.726)說得還要絕對,即『a』,『an』,和『the』都在從英語中消失。冠詞的消失首先見之於地理名詞和縮略語,如:
〔30〕a.The Ukraine→Ukraine (其實後者原指邊界地帶)
b.The Japanese agree→Japanese agree
c.The UN is waiting →UN is waiting.
Jack Aubert (98.5.20)也指出『The Lebanon』和『The Sudan』一度是標准說法,現在很少聽到這么說了。『The Gambia』,有了定冠詞表示民族的驕傲,現在一般直稱為『Gambia』。問題是這種用法已不限於報刊的標題,從全國廣播電台的報道也可聽到,應該說已在英語流傳。試比較:
〔31〕a. I』m going to 99 Cent Store
b. I』m going to the 99 Cent Store
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是有許多以英語為第二語言者,在他們的母語中沒有冠詞,以至誤認為英語的冠詞不必要。對於這種情況,似應提出「救救THE!」的口號。
在上述『The Ukraine』→『Ukraine』的討論中,Karen Davis(9.729)認為這是由於政治原因,『The Ukraine』是一個獨立國家,把它叫做『Ukraine』只是把它看作俄羅斯的邊界地區。
Peter T. Daniels (9.735)則認為『The Gambia』是河名,但阿根廷自1816獨立至今,『The Argentine』不是一個國家的名稱。說英語者並沒有把『Lebanon』看作國家感到有什麼問題,盡管在阿拉伯語中,它是有冠詞的,指地區名和山名。
與上不同,Normal Smith (9.752)認為「The Gambia」是國家的正式名稱,包含甘比亞河兩岸。雖然『The ARgentine』不同「官方」名稱,許多人仍把它當作國家名,官方的命名與操語言者的興趣(以至規則)是不一樣的。又如,人們說『Mount Lebanon』,但非常熟悉地把『The Lebanon』看作國家。
Waruno Mahdi (98 5 21)指出說歌曲中早就有「don』t cry for me Argentine」的歌詞。(7)may/might
Elgin夫婦(9 675)提出英語的『Might』正被『May』代替,如下例中a句正在被b句代替。
〔32〕a.If he had been taller, he might have been able to join the circus.→b. If he had been taller, he may have been able to join the circus.
Gerald Mathis (9.689)對此有同感,並提問『obviously(as you can see) =〔as you might imagine〕』這種用法是否始自1980年?而『may(have)[(possibly) (did)]=『might(have)〔would/could (have)〕』是否始自1985年?在討論中Karen Courtenay (9.702)說,這是十年前的變化,如:
〔33〕a.He is recovering form a heart attack he had last month- a heart attack that MAY have been prevented.〔Well was it or wasn』t it?〕
b.Ma Call is a superachiever, without a doubt-but it』s possible he MAY have never reached such heights if Hatynes hadn』t spied him years ago in a Rosebury pool hall, away from his school classes.
c.Perhaps, if Beam head read more carefully, he MAY not have mistakenly listed. Time magazine as one of her 「primary resources.」
d.The house MAY not have burned if there had been a third pumper available.
4 討論
對英語的最近變化大致有以下一些解釋和觀點:
(1)變化的起因Pat Barrett (9.608)認為英語語音變化首先發源於年輕人,特別是婦女。其次是電視等大眾媒介。變化主要從母音開始,如將『yeah』念成『yah』,如『back』中的『a』那樣。Ralf Wollmann (9 716)強調社會語言學變體可成為語言變化的特徵,例如一個社團內的成員是通過語言特徵來表明自己的身份的,社團外的人如果想成為該社團的成員,便要改變自己的語言態度。如果一個特徵在較長時間內不再界定,便失去其社會標記地位,成為非標記特徵了。
(2)是近期變化還是變化早已開始?
討論過程中發現,許多變化實際上很早就開始了。由於變化局限於某一地區或某一言語社團,因而說「有些新注意到的現象是近期變化」也對也錯。說對,因為這種變化只是近期才被更多人注意到;說錯,因為這種變化絕非近期才開始。
(3)變化如何被接受?
變化是一個自然過程,不必過分的矯正。多數情況下,變化始於口語,特別是受過教育人士也接受這種變化後,新的表達方式往往被正式接受。正式書面語則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被接受。對變化不能以個人印象為標准。Manaster (9.676)說因為自己不這么說,才把過去的有些變化認為是最近剛發生的事,後來發現三十多年前早有人這么說了。
為什麼有些變化不被人承認呢?Ralf Vollmann (9 716)認為規定主義限制了變化的進程,規定主義所堅持的模式和規則與實際語言使用有很大不同。即使有時接受一種變化,又把它作為新的規定,去限制隨後的變化。至於對一種變化接受與否,決定於社會權力。他特別舉例說明,即使一個「女孩」(girl)想成為「小妞」(girlie),而接受了某社團的說話方式,並確實成為該社團的一員,但她不會造成英語的語言變化,因為她不具備對整個文化進行定義的能力。Vollmann的觀點雖較開通,但他不同意「聯機」式的過於快速的變化。
❷ 英語必修2第二單元Reading翻譯
16世紀末,大約有5-7百萬人說英語。幾乎他們都住在英格蘭。在下一個世紀,來自英格蘭的人開始搬到世界的其它部分,所以英語開始在許多其它國家開始說了。 今天,更多的人比以往更多的把說英語作為他們的第一,第二或者是外語。中國也許有最大數量的說英語的人
英語的本地人可能會互相了解,即使他們不說同種英語。然而,他們可能不會明白每件事。 例如,一個英國人可能對她的朋友說:你能來我的公寓玩會嗎?她其中的一個美國朋友可能會問她,去哪? 她的加拿大朋友可能會解釋:她的意思是我們應該去她的公寓。
所以為什麼英語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呢?當文化互相交流時,所有的語言都會改變。大約AD450年說的英語和現在的英語就非常的不同。事實上,它更多的以德國以基礎,而不是英語。從大約1150到1500,英語改變的更多。它變得更不像德語,更像法語。因為在那時統治英語的人說法語。它變的更接近於你們現在正在學的。在16世紀,莎士比亞比以前更廣泛的使用詞彙。當諾來寫英語的美國字典時,英語使用發生了一個大的改變,給美式英語了它自己的身份。後來,當一些英國人去澳大利亞時,英語在那也開始說 了。現在澳大利亞英語有它自己的身份了。
在南亞,英語也作為外語或第二語言來說。印度有大量的說英語的人。這是因為英國從1765到1947年統治印度。在好段時間,英語成為了政府和教育的語言。英語也在非洲和亞洲的其它國家說,例如南非,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在中國,英語自從1842年開始在香港使用。今天中國學英語的人的數量正快速增長。中式英語會成為世界英語之一嗎?只有時間能證明
❸ 它們會隨著時間而改變英文
它們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They change over time
All things will be changed by the time.
Everyone will change with time going on.
❹ 請問美國留學回國後,其英語水平會隨著在國內呆著時間而隨之下降嗎為什麼啊
帖子看到回復如下:
1 、是的——如果不經常用的話,就會比較快降低的;
2、你問「為什麼」——語言能力是依賴「運用」作為支撐的,如果不經常使用的話英語能力毫無疑問會萎縮。
3、最好的方法是找一家外資企業去工作,把英語作為工作語言,那麼你的英語能力就不會退縮了。當然,經常看看英語文件、看看英語的視頻節目或新聞,也可以保持英語能力不減退或少減退的。
特此回復 供你參考
❺ 求高一英語必修一第二單元reading翻譯.急!
英語是一種在世界各地都使用的語言。有超過42個國家中的大多數人都說英語。大多數將英語作為本土語言的人在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愛爾蘭和紐西蘭出現。總計,對於超過3億7千5百萬的人來說,英語就是他們的母語。有相等數量的人講英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這些人很可能在家和家人說本國語言,但政府、學校、報社和電台所用的語言是英語。這種情況會在印度、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和菲律賓出現。
然而,學英語的人數超過了7億5千萬。世界各地的孩子都去學校學英語。大多數人在高中學了5、6年英語。在中國,除香港外,學生在學校將英語作為一門外語來學,而在香港,許多人講英語作為第一或第二語言來說。
在僅僅50年裡,應予以發展成為世界上被說、寫最普遍的語言。英語是大多數國際組織、國際貿易和旅遊的工作用語。商人和遊客經常再不會將中文的情況下來到中國。中國商人、計程車司機和學生用英語和他們交談。英語也是全球文化語言,例如,流行音樂和互聯網。你可以在收音機上聽英文歌曲或通過互聯網和全世界的人交流。隨著每天有如此多的人在用英語交流,掌握詳盡的英語知識變得越來愈重要.
❻ 英文翻譯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1)
通往現代英語之路
16世紀末,大約500到700萬人說英語。他們其中大部分住在英國。17世紀,英國人開始航海去征服世界的其他國家,正因為這個,英語開始在許多別的國家被說。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把英語當做母語、第二語言或是外語。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可以很好的理解彼此盡管他們可能說的有點不同。比如:「你想看看我的家嗎?」「我很樂意去你的公寓。」那麼,為什麼英語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事實上,當發生文化碰撞或是有語種間的交流時說有的語言都會發生改變和發展。最初,在公元450年到1150年英國人說的英語和現在人們說的英語有很大的不同。那時的英語更像德語。在大約公元800年到1150年,由於英國被先後被丹麥、法國所統治,英語開始不那麼像德語了。新的居住者豐富了英語詞彙,所以到1600年莎士比亞得以運用更多的詞彙去創作。在1620年,一些英國居民移民到美國,18世紀後,一些英國人也被帶到了澳大利亞。英語便開始在這兩個國家開始流行。
❼ 簡單復述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這篇英語文章
Today, we will learn how English developed. First, between about AD 450 and 1150, English was spoken in England and based more on German. Second, between about AD 800 and 1150, Danish and French enriched the English language , especially its vocabulary. Then, at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 about five to seven million people spoken English. In the 17th century, English was used by more people as a result of the voyuges to conquer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later in the 18th century, English began to be spoken is USA and Australia. By the 19th century, English was seteled by two dictionaries. Now, English was spoken in countries such as China,India,Singapore,Malaysia and south Africa as a foreign or second language. In a word,English is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ver time and is spoken all over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