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為什麼春秋和戰國兩個時間段

為什麼春秋和戰國兩個時間段

發布時間: 2022-09-03 23:49:41

1. 東周為什麼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蓋因孔子所修編年體史書《春秋》與東周上半時期時間大致吻合,所以東周前半段被稱為春秋。而東周後半段,則是因為七雄爭霸戰事不斷,所以被稱為戰國。史學界內也是以此為認證主流,時間上可能有些出入,但是時期都是這么劃分。

在中國古代史中,周朝可被分為西周與東周。但是東周很少出現在人們眼中,大多以春秋戰國代稱。至於為什麼如此劃分,下面筆者就為大家詳細解答一下。

春秋與戰國時期本質上就有差別,在春秋時期五霸爭雄,打破了周王朝層層分封的腐朽制度。而到了戰國時期七國混戰,各國為了變強紛紛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這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破而後立的過程,也是在中國古代歷史最為顯著的質變。這一重要過程無法只用一個東周就代替,所以才有了春秋與戰國的明顯劃分。

2. 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間段呢

春秋戰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戰國時期合稱東周時期;西周時期,周朝君
王保持著天下宗主的威權,周王對諸侯國有較強的控制能力,禁止諸侯國之間互相攻擊或兼並。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王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同時,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趕了上來。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有的強大起來,有的衰落下去。於是,諸侯國互相兼並,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諸侯林立的情況,嚴重束縛了經濟文化的發展;各國的兼並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平王東遷以後,西土為秦國所有。它吞並了周圍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國家,成了西方強國。在今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魯,湖北的楚國,北京與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稍後於長江下游崛起的吳、越等國,都在吞並了周圍一些小國之後,強大起來,成了大國。於是,在歷史上展開了一幕幕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面。

首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內政,使國力強盛。又用管仲的謀略,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聯合其它國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擾,「存邢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國與魯、宋、鄭、陳、衛、許、曹諸國聯軍侵蔡伐楚,觀兵召陵,責問楚為何不向周王納貢。楚的國力也很強盛,連年攻鄭。但見齊桓公來勢兇猛,為保存實力,許和而罷。以後,齊桓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參加會盟,加以犒勞。齊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齊國稱霸中原時,楚國向東擴充勢力。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發生爭權斗爭,國力稍衰。楚又向北發展。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霸業,與楚較量,結果把性命都丟了。齊國稱霸時的盟國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國家,這時都轉而成了楚的盟國。

正當楚國想稱霸中原之時,晉國勃興起來。晉文公回國後整頓內政,增強軍隊,也想爭當霸主。這時周襄王被王子帶勾結狄人趕跑,流落在外。晉文公以為是「取威定霸」的好機會,便約會諸侯,打垮王子帶,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幟。公元前632年晉楚兩軍在城濮大戰,晉軍打敗了楚軍。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周王也來參加,冊命晉文公為「侯伯」(霸主)。

晉楚爭霸期間,齊秦兩國雄踞東西。春秋中葉以後,楚聯秦,晉聯齊,仍是旗鼓相當。但爭霸戰爭加劇了各國內部的矛盾,於是出現了結束爭霸的「弭兵」。公元前579年,宋國約合晉楚訂了盟約: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來,互相救難,共同討伐不聽命的第三國。「弭兵」反映了兩個霸主之間的勾結與爭奪,也反映了一些小國想擺脫大國控制的願望。公元前575年晉楚於鄢陵大戰,楚大敗;公元前557年晉楚於湛阪大戰,楚又敗。這一期間,晉秦、晉齊之間也發生過大戰,晉獲勝。公元前546年,宋國再次約合晉楚「弭兵」,參加的還有其它十多個國家。會上商定:中小國家此後要對晉楚同樣納貢。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

當晉楚兩國爭霸中原時,長江下游崛起了吳、越這兩個國家。晉為了對付楚國,就聯合吳國。吳、楚之間多次發生戰爭。公元前506年,吳國大舉伐楚,節節勝利,一直打到楚都。從此,楚的國力大大削弱。在晉國聯吳制楚時,楚國則聯越制吳,吳、越之間戰爭不斷。吳王闔閭在戰爭中戰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大敗越王勾踐,並率大軍北上,會諸侯於黃池,與晉爭做盟主。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積蓄力量,乘吳王夫差北上爭霸之機,發兵攻入吳都。夫差急忙回歸,向越求和。不久,越滅吳,勾踐也北上會諸侯於徐州,一時成了霸主。

春秋時期各國的兼並與斗爭,促進各國、各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屬間的接觸與融合。經過這一時期的大動盪、大改組,幾百個小國逐漸歸並為七個大國和它們周圍的十幾個小國。

戰國時代的形勢是:楚在南,趙在北,燕在東北,齊在東,秦在西,韓、魏在中間。在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

從魏文侯開始至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是魏國獨霸中原的時期。魏的強大,引起韓、趙、秦的疑慮,它們之間摩擦不斷。公元前354年,趙國攻衛,魏視衛為自己的屬國,於是出兵攻打趙都邯鄲。趙向齊求援,齊派田忌救趙,用孫臏之計,襲擊魏都大梁。時魏軍雖已攻下邯鄲,不得不撤軍回救本國,在桂陵被齊軍打敗。次年,魏、韓聯合,又打敗齊軍。公元前342年魏攻韓,韓向齊求救,齊仍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設計將魏軍誘入馬陵埋伏圈,齊軍萬箭齊發,魏國大將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由此造成了齊、魏在東方的均勢。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一躍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於是向東擴展勢力。先是打敗了三晉,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後又向西、南、北擴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紀末,其疆土之大與楚國接近。

在秦與三晉爭斗之時,齊國在東方發展勢力。公元前315年,齊國利用燕王噲將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而引起的內亂,一度攻下燕國。後因燕人強烈反對,齊軍才從燕國撤出。當時能與秦國抗爭的唯有齊國,斗爭的焦點則集中在爭取楚國。

楚國的改革不徹底,國力不強,但它幅員廣大,人口眾多。楚結齊抗秦,使秦國的發展大受影響。於是秦派張儀入楚,勸楚絕齊從秦,許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為代價。楚懷王貪圖便宜,遂與齊國破裂。當楚國派人去要地時,秦國拒不交付。楚懷王興兵伐秦,大敗而回。楚國勢孤力弱,秦便東向進圖中原。先是與韓、魏爭斗,後與齊國爭斗。公元前286年,齊滅宋,使各國感到不安。秦國便約韓、趙、魏、燕國攻齊,大敗齊軍。燕國以樂毅為將,趁勢攻下齊都臨淄,攻佔七十餘城。齊王逃至國外,為楚所殺。齊國的強國地位從此一去不復返。由此,秦國開始了東向大發展。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加緊統一的步伐,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連年發兵東征。經過多年的爭戰,從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至公元前221年滅齊,東方六國先後為秦統一。從此,中國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

秦的統一是春秋以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比起西周,東周時期的生產力又有新的發展,采礦、冶煉、鑄造業中出現了許多新工藝,如豎井中採用垛盤支護,使採掘深處的銅礦成為可能;硫化礦冶練技術的出現,拓寬了銅礦資源的利用;焊接、嵌錯、鎏金和失蠟法鑄造工藝等,使中國的青銅時代進入又一個繁榮期。鐵器的出現,特別是戰國中葉以後鐵工具在農業和手工行業中逐漸普及,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更細,各行各業的興盛,促進了商品的生產和流通,使商業活動空前活躍。新興地主階級及相應生產關系的出現,對舊有生產方式是個沉重打擊。這是生產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導致割據與混戰,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各國之間設關立禁,也不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實現統一,才能促使社會更快地發展和進步。廣大農民、工商業者和新興地主都盼望統一。雖然統一是靠長時間戰爭實現的,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它畢竟換來了歷史的進步,使一種新的制度得以確立。

秦始皇統一六國,在古代史上是一件大事,它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秦始皇廢除了古代的封國建藩制度,推行郡縣制,從中央到地方建立層層控制的統治體系,並採取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措施,對中國的封建社會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秦的統一,為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春秋時期
由於魯國孔子的編年史《春秋》一書而聞名天下。《春秋》記事從公元前722年開始,至公元前481年結束。歷史上通常將周平正東遷至公元前476年之間的歷史時期稱之為「春秋」時代,這段時間基本上和《春秋》一書記事所跨時間差不多參見詞條「春秋」。

戰國時期
由於各諸侯國連年發生戰爭而得名。通常將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統一中國之間的時間稱之為「戰國」時代。 參見詞條「戰國」。

(1)經濟: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系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 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並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

(2)政治: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戰爭的結果加快了統一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變革的步伐。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封建制度終於建立起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後來發展成統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躍和文學藝術的繁榮。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3. 周朝滅亡到秦朝建立這段期間內,為什麼要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段

周朝滅亡到秦朝建立這段時間之所以分為春秋戰國,主要是還從這段時間的歷史意義上說起。

從制度層次上分析,眾所周知的是,夏到周,中國的社會是有奴隸制主導的,而在秦朝的時候,中國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封建制度,所以周朝滅亡到秦朝建立這段時間屬於中國制度的關鍵時期。

春秋戰國的劃分是為了體現周朝滅亡到秦朝建立之間的這段時間的過渡意義,從制度、軍事、經濟上各個層次,春秋與戰國有很大的區別,由於三個層次變化了,春秋與戰國形成的文明也不一樣了,所以雖然只在周朝滅亡過後的那麼幾百年裡的那兩段時間還是要被區別的,所以分出春秋戰國。

4. 東周為何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

東周末年天下大亂,各個地方諸侯群雄逐鹿,不同時期又有不同特色,最為典型的是春秋和戰國時代,本期視屏就來講講這兩個時代的來歷!!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這是中國歷史朝代歌中的前四句。

回顧整個東周歷史,歷史學家通常將其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歷史時期。

一般來說,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種說法則是前770年—前403年)。

春秋開始於周平王遷都洛邑,春秋的結束時間,歷史爭論不同,但主要時間有三大傳統強國的顛覆與衰落,包括楚國都城郢被吳國攻克(楚國短暫滅亡)、齊國陳氏取代姜氏、已經三家分晉,標志春秋時期的結束。

至於戰國時期,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而實際上具體時間應該是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為結束,也就是約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在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上,戰國可以稱得上分裂最為嚴重、對抗最為持久的歷史階段之一,類似的歷史時期還包括三國、南北朝等。

那麼,既然東周歷史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其本質區別到底是什麼?

從表面上來看,春秋時期的諸侯國至少在一百個以上,而到了戰國時代,除了秦楚燕趙魏韓齊這七個國家,也就僅存衛國、宋國等屈指可數的幾個諸侯國。

如果從春秋和戰國時期的主旋律——戰爭來討論。

在整個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戰爭主要屬於稱霸戰爭。

尤其是對於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這春秋五霸而言,稱霸而不吞並土地、人口成為了基本原則。而且還牢牢控制了秦國進入中原之要道,可謂是周王室的結實屏障;秦由於崤函之道被晉國控制,就一心開拓西方之地,與戎狄做著持續而頑強的斗爭;楚國實力最強,一心想要顛覆周室,不過就算是楚莊王時期,楚國有著非常難得的機遇,依然還是因為「在德不在險」的價值觀所束縛,沒能走出最後一步。

換而言之,對於春秋這個歷史階段,所有的戰爭都不能忽視「周王室依然是老大」這個基本事實,因此任何戰爭都要或多或少打著維護周天子的旗號,這有點像三國時期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而當歷史的車輪走到了戰國階段,諸侯國內權臣叛亂不止,各國的軍事斗爭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一切均以爭奪地盤為目標,禮樂已然完全崩潰。

其後各國更是相繼僭號稱王,周王室已經完全喪失了從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最終被秦軍輕易消滅。

籠統的說,面對仁義道德,西周時代是遵而行之,春秋最然已經不能遵而行之了,但終究還是言而顧之的,到了戰國時代則是舍而棄之了。

在這背後,我們不僅可以發現宗法制、分封制以及禮樂制度的崩潰,更能窺探出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轉化的本質。

怎麼樣本期有關春秋和戰國時代的區別有學到嗎?歡迎點贊,評論,轉發!!

5. 為什麼歷史上要把春秋和戰國分成兩個部分

春秋戰國兩個時段構成整個東周王朝。也許是整個東周王朝都是在殺伐不斷的戰亂時段,後人就一句某些史記記載,將他分為春秋與戰國時代。

戰國時期:隨著量變的不斷積累,質變終於來了。諸侯之間稱霸的越來越多,他們不再滿足於只是侯的爵位,不斷膨脹的野心,終於讓他們了越雷池。齊國國君、魏國國君的在徐州會盟互稱對方為「王」的時候,標志著周禮的徹底崩塌,史稱「徐州相王」。徐州相王之後,其他諸侯國紛紛效仿。真正意義上由春秋進入了戰國時代。

三、「徐州相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

春秋時期,東周王室雖然衰微,但名義上還是「王」,諸侯國還是諸侯國未敢僭越,表面上還是維持周禮。戰國時期,就完全不同,周王室名存實亡,各個諸侯國紛紛僭越稱王,無視周王室權威。

徐州相王之後,周王室已然名存實亡,完全失去了中央權威,周王室也已經無力討伐這些僭越者。中國歷史正式進入各國兼並的戰亂年代。此時的戰爭已然就是「兵者詭道也」的年代。

6. 為何常將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部分

原因有二:

一、春秋時期周王室仍然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各方諸侯雖然強大,但是仍然受著中央的管轄

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在人們提起的時候,總是一起說起。但是總歸會稱之為“春秋戰國”,而不是統一稱之為“春秋時期”,又或者“戰國時期”。之所以會一起提起,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是周朝到秦朝時期的過渡期。

這種“胡作非為”的行事方法與春秋時期截然相反,春秋時期人們雖然對周王室面和心不和,但是處處還是以“周禮”為標准進行行事的,哪怕是發動戰爭,也需要一個正當的理由。而到了戰國時期,人們將所謂“周禮”徹底的摒棄,發動戰爭也不再需要任何的理由,隨意找一個借口,甚至不需要借口都可以。

所以綜合而言,春秋戰國雖然在整體上是屬於同一時期的,但是由於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社會本質的改變,使得有了“春秋”和“戰國”兩個小的時期。

熱點內容
視頻為什麼分享不到微信朋友圈 發布:2025-02-11 09:18:49 瀏覽:923
工控電腦硬碟程序為什麼么會丟失 發布:2025-02-11 09:17:19 瀏覽:873
單位房為什麼便宜商品房 發布:2025-02-11 09:17:18 瀏覽:885
為什麼我的手機貼膜便宜 發布:2025-02-11 09:15:43 瀏覽:287
為什麼困了會不停眨眼睛 發布:2025-02-11 09:06:10 瀏覽:628
阿爾法蛋為什麼那麼便宜 發布:2025-02-11 09:01:54 瀏覽:775
為什麼做了化療後晚上不要睡 發布:2025-02-11 08:58:59 瀏覽:412
為什麼有些人看衣服的顏色不一樣 發布:2025-02-11 08:57:21 瀏覽:661
為什麼老婆出軌男人心裡難受 發布:2025-02-11 08:45:59 瀏覽:779
為什麼美女為什麼男人要抱著你睡覺 發布:2025-02-11 08:36:42 瀏覽: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