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為什麼登場時間越來越早
1. 坦克是怎樣出現的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法國、俄國和奧地利就曾先後提出過一種履帶式越野裝甲車的設計方案,而真正將這些方案付諸現實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當時英國新聞記者斯文頓正在前線采訪,看到德軍在陣地上築起了許多碉堡,並在碉堡之間用帶刺的鐵絲網連接起來,配合瘋狂掃射的機關槍形成雙重屏障,使得進攻的英法聯軍屢屢受挫,無數戰士倒在血泊之中。血腥的現實使斯文頓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他苦思冥想:難道就沒有一種辦法能夠突破德軍的封鎖嗎?忽然他靈機一動,想到了用於當時農業生產的「大力士」拖拉機。他想,能不能給動力十足的拖拉機再穿上一層鋼鐵製成的厚厚鎧甲呢?這樣也許就能直插德軍的陣地而又能夠避免本方士兵的傷亡。於是,斯文頓立即將他的設想報告給英國政府,建議將重型拖拉機改裝成鋼鐵戰車。他的建議馬上得到了英國政府的採納,很快這種攻防兩用的新式武器便在英國的一家製造水桶的工廠中研製成功。1915年9月,世界上第一輛坦克誕生了。英國政府意識到坦克是個神奇的秘密武器,為了保密就給它取名為「大水桶」,英文單詞拼寫為tank,譯成漢語便是「坦克」。
2. 坦克為何會在一戰中首次出現
因為坦克在一戰中才研製出來,所以坦克會在一戰中首次出現。
一戰的時間是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1915年,英國政府根據E.D.A.斯文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試制出坦克樣車。
1916年研製成功Ⅰ型坦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法國和德國共製造了近萬輛坦克,主要有英國的Ⅳ型和Ⅴ型、法國的「聖沙蒙」和「雷諾」FT-17及德國的A7V等。
由此可見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間是1914年,而坦克是在一戰後的一年,也就是1915年研製出來的,所以坦克會在一戰當中首次出現。
(2)坦克為什麼登場時間越來越早擴展閱讀:
坦克炮是坦克的主要武器,主要配備穿甲彈、破甲彈、殺傷爆破彈等彈種。輔助武器多為7.62毫米並列機槍、12.7毫米高射機槍。
火控系統由火控計算機、火炮雙向穩定器、激光測距儀、微光夜視儀和熱像儀等組成。推進系統包括動力裝置、傳動裝置、行動裝置和操縱裝置。
防護系統包括車體和炮塔、特種防護裝置和各種偽裝設備。通信系統主要包括無線電台、車內通話器、信號槍和信號彈。電氣設備由發電機、蓄電池和各種照明器材、線路等組成。特種設備和裝置包括潛渡裝置、導航裝置、掃雷裝置及推土裝置等。
3. 坦克是怎樣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法國製造出自己的坦克並用於攻防作戰。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兩國製造了數千輛坦克,主要型號有英國的IV型、A型坦克,法國的「聖沙蒙」、「雷諾」坦克等。其中「雷諾」型坦克生產了3000多輛,因其作戰可靠性較好,戰後為其他國家所仿效。
早期這些坦克,全重7~28噸,火力較差,一般裝有1~2門中小口徑火炮和數挺機槍,有的只有幾挺機槍。坦克最大時速僅6~13千米,最大行程也只有35~64千米。裝甲厚度為5~30毫米,抵禦早期火炮的襲擊還可以。
坦克改變了戰爭的規模和作戰方式,標志著機械化戰爭時代到來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各國都已經研製並裝備了各種型號的坦克,其中以輕型坦克為最多,也有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履式」輕型坦克和多炮塔結構的重型坦克。
這一時期的坦克型號主要有英國的「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十字軍」巡洋坦克,法國的「雷諾」R-35輕型、「索馬」S-35中型坦克,蘇聯的T-26輕型、T-28中型坦克,德國的PZKPFW-Ⅲ輕型和PZKPFW-Ⅳ中型坦克等。它們比早期的坦克先進多了,一般戰斗全重9~28噸,最大時速可達到20~43千米,最大裝甲厚度為25~90毫米,火炮口徑多為37~47毫米,德國的TIV型坦克達到75毫米,蘇聯的T-28型坦克裝有76毫米炮,無論技本還是戰術性能都有空前的提高,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坦克集團大戰作好了准備。
二戰中的著名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使用大量坦克進行閃擊戰。大戰中後期,在蘇德戰場上出現了有幾千輛坦克參加的坦克大戰;在北非戰場及諾曼底戰役、遠東戰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參戰。交戰雙方共生產了30多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由於坦克與坦克、坦克與反坦克火器的激烈對抗成為重要作戰形式,坦克技術與性能得到迅速提高。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蘇聯的T-34中型、HC-2重型坦克,德國的「豹」式中型、「虎」式重型坦克,美國的M4中型坦克,英國的「邱吉爾」步兵坦克、「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中型坦克等。
二戰時期坦克的性能
二戰中的坦克普遍採用裝有一門火炮的單個旋轉炮塔,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徑分別為57~85毫米和88~122毫米,主要彈葯是榴彈、尖頭或鈍頭穿甲彈,並出現了次口徑穿甲彈和空心裝葯破甲彈,破甲能力大為提高,對於坦克對抗和轟擊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尤為適宜。這一時期的坦克發動機的功率多為260~525千瓦,最大速度2~64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100~300千米,可深入敵方縱深作戰,對於擴大戰果、全面控制戰場局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一時期的所有坦克均較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車體造型設計上有了較大改進,特別注重將車體前部易受攻擊的部位設計成使炮彈容易滑脫的斜面甲板。裝甲厚度多為45~100毫米,有的達150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的大量使用,使戰場成為新型坦克的試驗場,坦克性能得到迅速檢驗和改進提高。大戰後期的坦克在機動性能、火力配置、防護能力諸方面都已經相當成熟,並且成為陸地突擊作戰的主宰武器。
最早的無人坦克
最早的無人坦克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
1943~1945年,德軍曾在少數重型坦克營裝備有BIV無線電操縱爆破坦克,支持「虎」Ⅱ式戰斗坦克。這種坦克內無乘員,最大裝甲厚度為150毫米,車長僅有335米,車寬也只有1.8米,車高1.25米,車重3.6噸。用無線電遙控操縱,車輛也用履帶行走,可以逾越較淺窄的塹壕和爬越鐵絲網等障礙物,用來爆破碉堡、排雷和破壞普通坦克炮火所不及的野戰工事,支援地面突擊部隊的進攻。這種坦克前甲板上攜帶450千克炸葯,駕駛到爆破地點,借遙控裝置從車上拋下炸葯後駛回,然後由定時引信或無線電信號引爆。無線電操縱的距離可達2千米。這種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實戰中曾得到應用,但效果較差,並不像德國人想像得那樣厲害,而且操縱裝置復雜,易受戰場其他無線電信號干擾,影響遙控定位的准確度,所以戰後不再研製生產。
空投坦克
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設計師克里斯蒂想製造一種裝有翅膀和推進式螺旋槳的坦克飛機,但沒成功,因為坦克和飛機結台之後降低了這兩種兵器的作戰效能。
1935年,蘇聯發展了一種T-27型袖珍坦克,用飛機運輸,然後用降落傘空投到局部戰場上,對敵突然實施強火力攻擊,取得意外成功。它比坦克飛機實用得多,特別是直升機用於戰爭後,這種吊裝式坦克可以隨時起吊運往別處再度作戰,使坦克成為機動性極強的重型火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用降落傘空投或用直升機吊運坦克、裝甲車和自行火炮進行「蛙跳」式作戰已成為陸地戰的重要戰術形式。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中都廣泛使用這一戰術,屢建戰功。
坦克上的火炮
坦克炮是一種安裝在坦克上的加農炮,分線膛炮和滑膛炮兩種,多用於直瞄射擊,彈道平直,具有方向射界大、發射速度快、命中精度高、穿甲威力強和火力機動性好等特點。
坦克炮大都採用旋轉式炮塔,既可保護乘員免受敵火力損傷,又可使火炮360°環射。坦克炮仰角一般僅有20°~30°。此外,受坦克車內空間的限制,坦克炮所帶的炮彈一般為40~50發左右,裝彈最多的英國「挑戰者」坦克,也僅為62發,這是它不及榴彈炮或迫擊炮的地方。坦克炮主要任務是反坦克,以在1000~2000米近距離格鬥為主,遠距離則由各種反坦克導彈去完成。坦克炮射擊時坦克可以停止前進,也可以進行行進間射擊。
從坦克投入戰爭以來,坦克炮的口徑越來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57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85毫米,目前最大為125毫米。在滑膛式坦克炮中,口徑最大的是蘇聯T-72、T-80等主戰坦克,均採用125毫米滑膛炮。在線膛式坦克炮中,目前口徑最大的是英國「挑戰者」號裝備的120毫米線膛炮,改進前的美國MI坦克和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均採用105毫米線膛炮。
不斷發展的坦克家族
20世紀70年代以後,各國對60年代裝備的坦克作了改進,出現了美國的M60A3、聯邦德國的「豹」IA4、英國的「酋長」改進型、法國的AMX-30B2等。這些坦克主要改進了彈葯和火控系統。
同時,各國還研製生產了一批性能優越的新型坦克。最為典型的有蘇聯的T-72、T-72M、T-72M1、T-80和T-90,美國的M1、M1A1和M1A2,德國的「豹」Ⅱ,英國的「挑戰者」,法國的「勒克萊爾」,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74式、90式。這些主戰坦克大部分是20世紀80年代服役的,它們代表了當今世界主戰坦克的最高發展水平。
在對坦克進行改進時,蘇軍強調坦克的火力,坦克火炮口徑最大,外形低矮,重量比較輕。美國、德國則更加註重火力、機動、防護的綜合性能,重視火控性能的發展,講求行進間射擊和首發命中,發動機功率比較大,較早採用復合裝甲。這些主戰坦克的戰斗全重一般為40~60噸,「挑戰者」坦克達62噸,是當前世界上最重的一種坦克。
主戰坦克乘員一般為3~4人。武器配備,一般採用105~125毫米滑膛或線膛炮。主戰坦克火炮口徑最大的是蘇聯的T~72坦克,能夠達到125毫米。採用的炮彈種類有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和榴彈等,初速一般為730~1800米/秒。初速最高的也是蘇聯的T~72坦克,發射穿甲彈時可以達到1800米/秒。這些最先進的主戰坦克火炮的直射距離一般在2100米以內,彈葯基數為39~60發。它們的越野速度為35~55千米/小時,最大速度可以達到46~72千米/小時。其中德國的「豹」Ⅱ和美國的MI坦克速度最快,可以達到72千米/小時。
現代坦克
現在的坦克,鋼殼更厚了。有些坦克炮塔前面的裝甲厚達250毫米以上。有些坦克還採用象夾心餅干似的多層復合裝甲。這種裝甲的里、外層是鋼或其他金屬,中間是陶瓷一類的非金屬材料,使它抗穿透能力提高了好幾倍。
此外,使坦克的身材變矮些,也是一種提高防護能力的有效辦法。所以世界各國製造的坦克,個頭一代比一代矮。現在世界上最矮的坦克是瑞典的S型坦克,身高只有1.9米。
在加強火力方面,現代坦克炮的口徑越來越大,從85毫米到125毫米,有的甚至達到152毫米。這樣,它的火力就越來越猛,威力也相應增大了。
這些大口徑的坦克炮,能夠發射各種高效能的穿甲彈和破甲彈,有的還能發射反坦克導彈,所以坦克炮是用來打敵方坦克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一些新型的坦克上都裝備了現代化的人控系統,包括電子彈道計算機。激光測距機、紅外夜視儀、自動裝彈機等等,能使坦克無論在雲霧天或黑夜裡,或行駛在陡坡溝壕中,都能很快地捕捉目標進行射擊,在幾秒至十幾秒鍾的時間內將目標摧毀。火力和准確性都大為提高。
現代坦克每小時能跑四五十千米,有時甚至達八九十千米。即使在土質松軟的沙地上,它也能像走平地一樣馳騁自如,每小時跑三四十千米。
現代坦克的機動靈活性好,還表現在加速性能方面。即它從靜止起動到加速為32千米/小時,只需要六七秒鍾,這是相當靈巧和快速的。這樣,當導彈或炮彈向它襲來時,它或是作蛇形運動,或是突然加速前進,從而使導彈或炮彈撲空,避免挨打。
當然,坦克自身也有弱點,其一是頂蓋和車底的裝甲薄,容易被擊穿。其二是坦克的內臟虛弱,這也是一個容易被擊中的部位。坦克的肚子甲裝了不少炮彈、燃料和其他易燃、易爆的物品,坦克的尾部還裝有發動機。一旦中彈,就會引起燃燒和爆炸。其三是鐵腳板——履帶比較脆弱。如果履帶被炸斷了,坦克就會癱瘓在地,寸步難行,乾等著挨打。
坦克雖然有這些不足之處,但和它的特長比起來畢竟是次要的。從坦克在現代地面戰爭中所取得的戰績和它發揮的突出作用來看,它無愧於「活動的鋼鐵碉堡」的稱號。
未來的隱形坦克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和陸軍戰車製造部門,一直秘密進行隱形坦克技術的研究。盡管隱形坦克要到2000年以後才可能部署,但美國陸軍和工業界在隱形坦克技術的研製與試驗方面已經獲得進展。曾經研製出的一種由高強度S-2型玻璃纖維加熱固性聚酯樹脂壓成的復合材料,已於1989年6月用它製成M-2「布雷德利」步兵戰車。這種材料對光波和雷達波反射比金屬弱,可製成最佳隱形結構外形,能減弱坦克的熱輻射信號,並使車內雜訊降低5~10分貝。坦克的隱形技術之一是降低坦克紅外輻射。主要措施行採用熱損耗較小的發動機在燃油中加人添加劑,使排氣的紅外頻譜大部分處於大氣窗口之外;改進通風和冷卻系統,降低坦克溫度等等。二是在坦克表面塗敷迷彩或掛偽裝網。迷彩有的兼有吸波作用,可降低坦克的目視發現概率,還可減弱坦克的紅外輻射。三是降低坦克雜訊。如M1A1坦克採用雜訊較小的燃氣輪發動機,坦克結構設計引入隔音、消音技術等。
在未來的坦克作戰性能方面,機動性、裝甲防護能力、火力強度固然仍作為坦克的重要指標,但隱形能力對於坦克的自我保護和隱蔽近敵作戰,已成為各個國家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
現代機器人坦克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英等國開展了機器人坦克的研究。1983年美國陸軍公布的《裝甲戰車科學技術規劃》,將戰車機器人列入發展規劃。
軍用機器人車輛可以用6個輪子,也可以採用履帶作為運動裝置。這種車輛的行駛有的是採用遙控設備來駕駛車輛,有的是把轄區內的地形圖輸入電腦。車輛上的攝像機隨時把所在地地點地形拍攝下來送入電腦,電腦把攝下來的地形與記憶的地形進行比較判斷,給出控制指令,使車輛沿要求的道路行駛。車上裝有能自動發射的武器系統。若是只想使入侵者喪失戰鬥力,就用高音喇叭,通過強烈刺耳的雜訊使入侵者精神失常,若是想消滅入侵之敵,就可通過槍榴彈、機槍、導彈等將敵人殺死。這種機器人坦克可以完成戰場爆破、克服障礙、排雷等特殊任務,特別是在核戰、化學戰、生物戰的條件下,能連續進行戰斗。機器人坦克還能自動發現井跟蹤目標,在靠近目標時精確瞄準、射擊並將目標殲滅。海灣戰爭結束後,美軍動用了由田納西州遙控技術公司提供的18台機器人來清理戰場,這種機器人裝有多重履帶,可適應各種地形,能爬45°的斜坡,能在狹窄的走廊內進行作業,能夠清除炸彈、地雷和排除啞彈。由此可見,現代機器人坦克已經進入實戰應用領域。
4. 坦克未來的發展趨勢
坦克是沒有什麼發展希望的了,或許以後裝甲部隊還有存在的必要,但是也必須走集成化、信息化、混裝化的道路,也就是必須和其他武器裝備一起使用,比如坦克和裝甲車每次出去執行任務的時候,必須要有足夠的情報支援。
所以必須有偵察機配合其出擊,而且必須做到對所要前往的地形非常熟悉,因為坦克裝甲車的視界很狹小,如果在森林、城市裡、大街上,往往會成為對方反坦克武器的攻擊目標。而且現在的坦克雖然設計的越來越先進,而且身材越來越低矮,這樣可以保證其被擊中的概率降低,但是相對而言依然比較龐大。
再說了,現在的戰場上誰能夠完全靠裝甲沖擊獲得勝利呢?就算是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美國的M1A2SEP坦克一路沖殺,一口氣殺到了巴格達城下,甚至還大搖大擺地在大白天都進入巴格達市區執行偵察人物。
對伊拉克人的士氣打擊也是非常大的,但那也是在獲得了足夠的偵察情報以後,而且還有足夠的空中掩護的情況下才做到的。
看著美國M1坦克沖殺在伊拉克戰場上,好象所向披靡的樣子,就因為對方的坦克就多麼先進,多麼不可戰勝,沒有無敵的武器,也沒有無敵的人,智者無敵耳。
雖然很多人都說,坦克的未來不是一片漆黑,而是大有發展的希望,畢竟現代化的科學技術能夠為這個大傢伙安裝上先進的翅膀,飛越一個又一個的障礙,一定能夠有更加輝煌的明天!但是我卻很想給這些兄弟潑點冷水了!
科技再發展,也需要有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來配合,才能夠讓先進的武器設備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效能來。坦克也是一樣,其實現代戰爭中對坦克的制肘是越來越多了,而且在裝甲和反裝甲的對抗中,裝甲一方早就跟不上反裝甲一方的發展了,現在的裝甲技術無非就是被動的躲,和還沒有經過多少實戰檢驗,還不知道實戰中能不能完全保證安全的主動防禦系統。
因為就算是在以色列這樣一個一直都籠罩在戰火中的國家,這個軍隊一直都在經歷實戰考驗的國家,他們的武器裝備隨時都能夠拿出來進行實戰檢驗,坦克更是如此。
面對對方設置的反坦克地雷、路邊炸彈,依然是防不勝防,屢屢出現坦克被炸翻,造成人員傷亡的情況。現在能夠收拾坦克的武器太多了。
5. 坦克是怎麼發明的
一次世界大戰初,在英國,一個名叫坦克的工業家發明了一種武器。它是一個能活動的
裝甲堡壘,不怕機槍的掃射,並能越塹過溝,沖破敵人障礙,在掩護步兵沖鋒的同時,還能
向敵人發射火力,因而人們把這種武器,稱為「機槍破壞器」。
但是,這種武器剛剛問世的時候,並不受權威人士的重視,很多將軍對它的能力和作用
估計過低,陸軍大臣乾脆把它叫做:「一個美妙的機械化玩具」。
坦克見自己的發明受到冷落,他並不氣餒,繼續進行改造,使其更加機動靈活,但因資
金短缺而進展緩慢。
這件事被當時的海軍大臣邱吉爾知道後,暗地裡為它籌集資金,提供武器方面的資料,
不久,便生產出一個新模型。以後,又經過多次改進,終於到1916年8月,才製造出4
8輛「機槍破壞器」,後來人們就把這種武器用坦克的名字來命名。在此期間,德軍在依普
爾戰役中首先使用了毒氣彈,再加上以前在列日要寒使用的穿甲榴彈,在戰場大量殺傷協約
國士兵。無奈之中,英軍司令海格將軍不顧許多人的反對,准備把這種新型武器運用到戰場
上。這樣,坦克才第一次使用在戰斗中。
但是,這批坦克還處於試驗階段,從未參加過戰斗,就連駕駛人員也是臨時從汽車駕駛
員中抽調來的。因而,在首次戰斗中,只有18輛坦克開到戰場,其中能參加戰斗的,大約
不到10輛。
可當這十輛怪物隆隆地駛向德軍陣地時,德軍嚇得驚惶失措,急忙用槍射擊。
「當、當、當!」機槍子彈在坦克外表撞出陣陣火花,而坦克仍然隆隆前行,嚇得德軍
紛紛逃跑。
這時,一輛坦克爬進了一個村莊,面對這龐大的鋼鐵怪物,德軍驚恐不已,紛紛逃離據
點,就這樣,一個村莊就被這輛一坦克佔領了。
還有一輛無意之中,闖進一條塹壕,嚇得德軍無處可逃,三百多名德軍乖乖地做了俘虜。
這次勝利,使那些對坦克不以為然的將軍們大吃一驚,更使英國士兵受到莫大的鼓舞,
從此,人們對這種能攻善守的兵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但不久人們便發現,這種武器造價太高,速度極慢,況且無法越過泥沼地,太受客觀條
件的限制。因而,在戰略中顯得價值不大。
1917年冬,因為俄國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東線戰場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德軍
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西線戰場。他們調集大量的兵力,湧向西線。
為了爭取主動,英軍司令海格決定在法國北部發起一次戰役。在討論這次戰役的部署
時,總參謀部的富勒上校主張,用坦克來突破敵軍的防線。
這個決定,引出了許多將領的議論:「坦克機動性太差,必須有乾燥結實的場地作保
證,我們無法把戰場固定在一個特寫的場地內?」
有的說:「德軍陣地的塹壕有4米多寬,坦克無法越過?」還有的說:「幾百輛坦克一
齊沖向敵陣,老遠敵人就會知道」。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論的不可開交。只見富勒上校微笑著走向地圖,胸有成竹地說:
「諸位議論的很有道理,這些情況,我們早已考慮在內。諸位請看!」富勒說著,就用
手向法國北部康布雷鎮一指,興奮地對大家又說道:「該鎮的南面和西面,是一片被小溪和
狹堤割裂的結實土地,這里大約有10公里的曠野,可以為坦克提供一個理想的作戰場所。
敵人在此駐有6個師的人馬,正好用坦克來對付他們!」
大家沉思一陣,紛紛點頭稱是。
富勒上校繼續說道:「至於塹壕和保密問題,我們再想其它辦法。」
軍事會議終於作出決定,在康布雷戰役中,使用大批坦克來突破德軍的防線。
11月19日,300多輛坦克悄悄地隱蔽在緊靠英國防線的大森林裡。為了隱蔽起
見,每輛坦克上面,塗滿了彩色的斑紋,並用樹枝雜草偽裝起來。
次日清晨6時,天剛蒙蒙亮,英軍就派出大量的飛機在空中不停地嗡嗡作響,以掩蓋即
將出動的坦克的隆隆聲。20分鍾後,300多輛坦克同時轟鳴起來,沿著夜間用線標出的
車道,向敵軍陣地沖去。
首先出現在這些坦克前面的,是有刺鐵絲的障礙物。這些坦克毫不遲疑,隆隆地碾了過
去。
緊接著就是一道寬達數米的塹壕,是德軍專門來對付坦克的。
英國早有準備。只見每輛坦克上都有士兵將一捆捆柴草投入塹壕,頃刻之間,就將塹壕
填滿,雖有少數傾覆進去但大多數終闖了過來,向德軍猛沖過去。
德軍一下亂了方寸,胡亂地向坦克開炮,基本上沒有命中,緊接著就瘋狂用機槍掃射,
但毫無作用。
德軍無計可施,只得拚命後撤,無數士兵不是被打死打傷,就是投降,還有跑的慢的,
成了坦克履帶的犧牲品。英軍步兵隨後涌來,毫無阻擋地追擊德軍,不久,便滲入德軍陣地
6公里之多,俘虜7500多名德軍。
這次大規模的坦克沖擊所取得的效果,不僅德軍意料不到,就連英軍官兵也喜出望外,
這使他們用很小的代價,奪取了德軍陣地,贏得康布雷戰役的勝利。
從此,坦克成了歷次常規戰爭的重要進攻武器,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攻堅力量。
6. 坦克的發展史
早期
有的由兩套發動機變速箱組分別驅動兩條履帶,早期坦克結構形式多樣,低初速火炮和數挺機槍,或僅裝機槍。坦克轉向,有的靠離合器和制動器系統,有的靠與兩條履帶分別聯動的輔助變速箱或電動機,靠變換兩履帶速比轉向。
坦克戰斗全重7~28噸,一個人嘲笑坦克像個大水箱(tank),誰想到這個名稱便以此傳來了。
1916年生產了「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後伸出一對轉向輪。該坦克能裝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
「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5挺機槍。功率比重量2.6~4.8千瓦/噸,最大行程35~64千米,裝甲厚度5~30毫米。配備機槍及小口徑火炮,多進行追擊及長距離偵察任務,但裝甲較步兵坦克弱得多。
中期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是坦克戰術與技術發展思想的探索和實驗時期,各國研製裝備了多種類型的坦克。輕型、超輕型坦克曾盛行一時,在結構上還出現了能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胎—履帶式輕型坦克、水陸兩用超輕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令盟軍坦克無法招架。
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德軍的魏特曼上尉駕駛虎式坦克擊毀了英軍25輛坦克、14輛半履帶車和14輛布倫通用載具。一般對目標進行直接瞄準和射擊。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越野性較差、突擊作戰能力弱,僅用於伴隨坦克作戰,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而且需要較大的車體保持內部良好的分隔,減少車員因燃油或彈葯被火災殉爆的機會。坦克經受了各種復雜條件下的戰斗考驗,虎式坦克的威力可見一斑。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的安裝了激光測距儀和機電模擬式彈道計算機。交戰雙方生產了約30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戰初期法西斯德國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並且實施閃擊戰。
在北非戰場、諾曼底戰役以及遠東戰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參戰。而在著名的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出動了2,928輛坦克,蘇軍更是出動了5,128輛坦克投入戰斗,與坦克作戰,已成為坦克的首要任務。
現代
20世紀70年代以來,現代光學、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新材料、新工藝等方面的技術成就,日益廣泛地應用於坦克的設計和製造,使坦克的總體性能有了顯著提高,更加適應現代戰爭要求。這些坦克仍優先增強火力,同時較均衡地提高越野和防護性能。
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主戰坦克,其火力性能和越野性能和防護性能雖有顯著提高,但重量和車寬已接近鐵路運輸和橋梁承載的允許極限,且受地形條件限制大,使之對工程、技術、後勤保障的依賴性增大。由於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結構日趨復雜,成本和保障費用也大幅度提高。
為了更好地發揮坦克的戰斗效能,降低成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些局部戰爭大量使用坦克的戰例和許多國家的軍事演習表明,坦克在現代高技術戰爭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現在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主戰坦克主要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研製的,這些坦克的戰斗全重一般為40—60噸,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時,發動機功率427~610千瓦,單位功率9~15.4千瓦/噸,最大速度48~72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00千米,載有3—4名乘員。
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門105—155毫米口徑加農炮,直射距離一般在1800—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鍾7—10發,彈葯基數為42—65發。
(6)坦克為什麼登場時間越來越早擴展閱讀:
坦克是一個復雜的戰斗機器。操縱部分(駕駛室)通常位於坦克前部,內有操縱機構、檢測儀表、駕駛椅等;它的駕駛室位於前部,戰斗部分位於中部,炮塔就在這里。炮塔上裝有一門火炮,並且安裝了高射機槍。坦克的後部裝有發動機。
坦克里一般配置四個乘員,包括駕駛員、車長、炮長和裝填手。
現代坦克大多是傳統車體與單個旋轉炮塔的組合體。按主要部件的安裝部位,T-62主戰坦克開始採用滑膛炮,發射尾翼穩定炮彈;「酋長」坦克為了控制車高,駕駛員呈半仰卧狀態操縱車輛;通常劃分為操縱、戰斗、動力—傳動和行動4個部分。
戰斗部分(戰斗室)位於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車內空間,內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統、通信設備、三防裝置、滅火抑爆裝置和乘員座椅,炮塔上裝有高射機槍、拋射式煙幕裝置等。
動力傳動部分(動力室)通常位於坦克後部,內有發動機及其輔助系統、傳動裝置及其控制機構、進排氣百葉窗等;行動部分位於車體兩側翼板下方,有履帶推進裝置和懸掛裝置等。
在總體布置上,大多數坦克是是駕駛室在前,戰斗室居中,動力—傳動室在車體後部且發動機縱置。有的坦克將發動機橫置,有的坦克將動力—傳動裝置布置在車體前部。
7. 坦克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是哪一年
坦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誕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陷入了慘烈的塹壕戰,戰爭成為了傷亡巨大的消耗戰。為了打破
陣地戰僵局,戰爭又一次迫使人類開發新的進攻性武器。
在斯文頓上校的倡議下,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組織成立了陸地戰艦委員會,投入新式武器的秘
密研製工作。1915年,一種奇特的鋼鐵戰車在英國福斯特工廠製造出來,它的代號稱作「小游
民」。而英國海軍則針對其可笑的外形開玩笑地叫它「水櫃」,按照英文發音就是「TANK」。
世界第一輛坦克就這樣誕生了。
1915年12月,第二輛坦克「大遊民」製成。這種坦克成為了第一種投入使用的坦克,被
英國軍隊編號為MKⅠ。1916年9月15日,32輛秘密運抵戰場的MKⅠ坦克在索姆河戰役
激烈期間投入戰斗。德軍在這種陌生的「鋼鐵怪物」面前手足無措,任何槍彈攻擊都失去了作用,
坦克首次作戰達成了震撼性的效果,同時也意味著機械化戰爭時代的到來。
1917年11月20日,英軍在康布雷戰役中將多達476輛的坦克集中部署在12千米寬
正面,發起了空前規模的進攻作戰,一舉突破了德軍三道防線,獲得了巨大勝利。
一戰期間,英國、德國、法國還相繼研製出多種坦克。如英國的塞犬,法國的施納德、聖沙蒙、
雷諾,德國的A7V等。其中法國的雷諾FT-17坦克首開旋轉炮塔的先河,成為坦克發展史上
重要里程碑。
8. 坦克的發展經歷了哪些歷程
坦克,就是在這樣的一片爭議聲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各國對坦克的發展做了各種各樣的探索,研製裝備了多種類型的坦克。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坦克的樣子千奇百怪,形態各異,有的用現在的標准來看簡直就是「畸形」和「怪物」。輕型、超輕型坦克盛行一時,還出現了能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胎——履帶式坦克、水陸兩用坦克和裝有兩個以上炮塔的多炮塔坦克。但是到了30年代末期,坦克的樣子趨於了統一,逐漸接近了現代坦克的模樣。
這一時期,各國坦克的發展,直接與他們對坦克作用的認識和作戰理論相關。法國人拘泥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十分強調坦克對步兵的支援作用,因此就製造了一些速度低、防護較強的「步兵伴隨坦克」,如雷諾FT-17坦克。這一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曾讓法國人大吃苦頭,法國行動緩慢的坦克,根本不是德國坦克的對手。英國作為坦克的發祥地,有軍事理論家、軍事史學家富勒等一大批鼓吹集中使用坦克的軍官,盡管他們的理論沒有被當局採納,但他們的機械化戰爭思想卻對坦克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使英國人比較看重坦克的機動性能。於是英國人按照陸軍分為步兵和騎兵的傳統觀念,同時受到坦克出生於海軍的影響,別出心裁地將坦克分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也稱為騎兵坦克)。前者突出裝甲防護,後者則突出機動性。德國人初期因不重視發展坦克,在一戰戰場上吃過大虧,又因為戰後被禁止製造坦克,民族自尊心受到傷害,反而更加重視發展坦克,對坦克的作用也認識得更加清楚。以德國裝甲兵的創建者古德里安為代表的一批青年軍官提出了將坦克集中編組使用,並與俯沖轟炸機相配合,實施深遠突擊的「閃擊戰」理論,被當局所採納。因此在坦克的發展上,德國十分注重機動性同火力相結合,使他們的坦克性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古德里安後來還晉升德國陸軍上將。德國30年代末期製造的A7V型坦克,就是當時坦克中的佼佼者。該坦克重20噸,火炮口徑05毫米,時速達到了40千米/時。
這一時期,除了上述三個坦克製造業最發達的國家外,還有一些國家加人了研製「水櫃」的行列。這中間以蘇聯發展最快。1921年8月31日,第一輛蘇制坦克「爭取自由的戰士列寧同志」號進行了行駛試車,它的外形很像法國的「雷諾」坦克。可以明顯也看出,早期蘇制坦克的設計思想深受法國人影響。進入30年代,蘇聯有一個叫做圖哈切夫斯基的元帥,提出了大縱深乍戰理論,主張將坦克集中編組為坦克師、坦克軍,在其他軍、兵種的配合下,對敵人昀防禦陣地進行連續、大縱深地突擊。這一作戰理論徹底改變了蘇聯的坦克設計思想,使蘇制坦克變得十分重視火力、裝甲防護和機動性三者的有機結合。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入侵前,蘇聯設計製造了多種型號的坦克,使它一下子成為坦克生產大國。到1939年,蘇軍已經擁有15000輛坦克。在蘇聯研製的眾多坦克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12月開始裝備蘇軍的T-34坦克。這種坦克代表了當時坦克技術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坦克發展史上居於十分顯赫的地位,被公認為現代坦克的先驅。T-34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做過多次改進,出盡了風頭,打得德國人聞風喪膽。
這一時期的坦克,特別是凹世紀30年代後期的坦克,與早期的坦克相比,早已脫胎換骨,不可同日而語。從外觀上看,坦克再不像蠢頭蠢腦的「水櫃」了——雖然它仍然叫「水櫃」,而是有了比較看得過去的模樣和非同一般的「本領」,首先是「塊頭」大了,最重的坦克已經超過50噸,最輕的也將近10噸;第二是「拳頭」硬了,普遍裝有37~47毫米口徑的火炮,有的還安裝了75或76毫米口徑的短身管榴彈炮,發射的穿甲彈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鋼甲,並出現了火炮高低穩定器;第三是「身體」壯了,裝甲厚度達到25~90毫米,普通的步槍機槍很難穿透它,為了對抗反坦克炮。還設計布置了傾斜裝甲,並按照各部位中彈的概率分配裝甲厚度;第四是「眼睛」亮了,開始採用望遠式和潛望式光學觀察瞄準儀器;第五是「耳朵」長了,安裝了坦克電台;第六是「腿腳」快了,最大速度達到20~43千米/小時,並普遍採用了平衡式懸掛裝置。總之,坦克再也不是「丑小鴨」了,它的王者風范已經初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