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為什麼喜歡吃團圓飯
❶ 春節為什麼要吃團圓飯 團圓飯的由來
團圓飯的由來: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人們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熬,稱作「年關」,每到這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
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飯後,誰也不敢睡覺,坐在一起閑聊壯膽。不吃年夜飯是熬不過年的。所以就逐漸形成了除夕吃團圓飯的習慣。
團圓飯的另一個傳說:
在大年三十這一天,要吃一頓「團圓飯」。這「團圓飯」就是把天上的、地上的、水裡的東西放在一起做著吃。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老員外,家裡雇了一個好廚師,老員外有一個獨生子被抓去當了兵,眼看要過年了,老員外兩口想起兒子一年都沒給家裡來個信兒,也不知道是死是活,就成天板著臉,沒一點要過年的意思。
老廚師看在眼裡,心裡為老倆口傷心,可他也沒什麼別的辦法,只想把飯做的好點兒,也叫老倆口高興點兒。三十兒這天,老廚師一早兒到街上買了些鴿、雞、魚、青菜,在廚房裡做好了,正想端去,老員外的獨生子回來了,老員外可高興了,拉住兒子問這兒問那。
這一下可又難壞了老廚師,菜只做兩盤,是給老員外兩口准備的,可這下成了三個人,端上去兩盤菜多掃興,若再做一盤吧,菜又不夠,這可怎麼辦?想了一會兒,老廚師有辦法了,他把做好的菜和剩下沒做的菜堆在一塊炒了一個大盤端了上去。
老員外吃一口大盤菜,覺的味道不錯,就問:「這叫啥菜?味道真好。」老廚師也不知道啊!他想:您家今天團圓了,我是為了您團圓才做出這樣的飯。就隨口說:「團圓飯」。從此,這種飯便留傳下來了,每年三十這一天,人們就做一次「團圓飯」,表示全家團圓。
❷ 元宵為什麼吃團圓飯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元宵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在漢文帝時期,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都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望。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吃元宵的習俗源於何時何地,民間說法不一。一說春秋末楚昭王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黃,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眾人不知此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問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因為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後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製此果,並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還有一種說法,元宵原來叫湯圓,到了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宮女叫
元宵
元宵,做湯圓十分拿手,從此以後,世人就以這個宮女的名字來命名。這兩個傳說不見史料記載,不足為信。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到了現代亦有與元宵節有關的故事。袁世凱在做了大總統之後心猶未甘,還想當皇帝,因美夢不能成真,終日煩惱。一日他的姨太太說要吃元宵,話剛一出口,就被袁世凱打了一個耳光,因「元宵」與「袁消」諧音,從此袁世凱就給手下的人下了個命令,以後不許再說「元宵」,而只能說「湯圓」。後來有人就此事寫了一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❸ 除夕為什麼要吃團圓飯
古代人在吃年夜飯時,桌上放一個燒的很旺的火爐,全家人圍著火爐吃年夜飯,因此也叫「圍爐」,寓意日子過得紅火興旺。現在,到了除夕晚上,家家戶戶也都會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在外的家庭成員,凡是能回家的,都會在除夕前趕回,所以年夜飯又被稱作「團圓飯」。
「團圓飯」已然成為年節文化的載體,它承載的是數千年華夏民族「年文化」的文明積淀與文化蘊涵。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驕傲。而年輕一輩,也正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傳說,古時候有個凶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
這種習俗從此流傳,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在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除夕夜,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夜達旦不眠為守歲。
❹ 除夕為什麼要吃團圓飯
因為一年時間有很多都是外出打拚,好不容易過年聚在一起,所以要吃團圓飯,這也是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除夕不僅僅意味著舊一年的結束,除夕還意味著新一年即將開啟。所以人們非常重視除夕這個傳統節日,人們會在除夕夜上吃團圓飯。其實除夕夜上吃團圓飯這個習俗已經有很久遠的歷史了,在除夕夜上吃團圓飯不僅是為了歡度除夕,迎接春節。更是為了讓忙碌了一整年的人們,好好的放鬆一下。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是一種對生活美好的期盼。
年夜飯寓意好的菜
1、年夜飯吃腐竹:寓意富足
腐竹寓意「富足」,也是除夕年夜飯不可少的一道菜。而腐竹是黃豆的衍生物,也更容易被人體吸收,營養價值也更豐富。因而即便是平日里,多吃一些腐竹,也是很好的飲食習慣。
2、年夜飯吃餃子:寓意招財進寶
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3、年夜飯吃生菜:寓意生財
生菜讀起來與「生財」諧音,討個口彩,自然也是過年必備的蔬菜。若是生菜上面再擺一把金燦燦的油炸饊子,便是「金條生財」了。
❺ 新年為什麼要吃團圓飯
年夜飯的故事
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對中國人是極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圍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不過,說起「年夜飯」的來歷,還真有一段「鬥智斗勇」的故事。
傳說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這就叫「過年」。
而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❻ 為什麼要吃團圓飯
吃團圓飯是為了一家人聚在一起迎接新年並祈福來年團團圓圓。
中國的春節,「吃」往往會成為大部分人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一家人圍坐在熱氣騰騰的飯桌旁,就是透著那麼一股喜慶熱鬧勁兒,這可以算是中國民間過年的最大特點之一了。「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似乎在春節這個傳統佳節更加顯得入情入理。
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對中國人是極其重要的,家人的團聚能夠令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一家大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圍坐餐桌旁是一種幸福的時光。
歷史發展
漢族過春節,時間較長,一般從農歷臘月初八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為止。從南北朝到宋代,長江流域年節有飲「屠蘇酒」「柏葉酒」和「桃湯」的習俗。
飲屠蘇酒據說可以避瘟疫。柏葉酒,由柏樹葉浸於酒中製成,柏為常青之樹,柏葉後凋而耐久,飲柏葉酒即取其壽命長久之意。
明清以來,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顯的差別。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為了討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幣、糖、花生加棗子和栗子等和肉餡一起包進新年的餃子里。放糖的,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
放花生(或稱長生果)的,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還有一隻餃子中放一枚硬幣,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餃子形似元寶,新年裡面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
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過年包餃子、南方過年做湯圓的習俗仍然極為普遍。
❼ 除夕為什麼是晚上吃團圓飯。
這是一種傳統的習俗;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歲、團圓飯、貼年紅、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2007年,除夕依《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正式成為中國法定節假日。2014年,除夕依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進行調整,不再作為中國法定節假日。
(7)晚上為什麼喜歡吃團圓飯擴展閱讀:
除夕作為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遊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
除夕作為新一年的前夕,是除舊迎新的重要時間交界點。除夕因常在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歲除之日,民間尤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除舊布新,張燈結綵,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飯菜及三茶五酒奉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