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元宵節為什麼晚上不能掃地

元宵節為什麼晚上不能掃地

發布時間: 2022-08-30 12:49:07

1. 古代元宵節日的習俗

節的習俗

農歷正月初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浙江各地的風俗與全國一樣,新春佳節也特別隆重、熱鬧、慶祝活動以吉祥為核心,豐富多彩;主要有放爆仗、拜年、吃年糕等吉祥風俗。

1、初一必講吉利話:

《西湖瀏覽志》載,明代杭州等地春節每家每戶在廳堂上把柏樹的枝桿插在柿餅上,下面以大桔子托住,應「百事大吉」之句;因為柏、柿、桔即「百事吉」諧音。

2、小年夜的習俗:

蘇杭一帶把正月初三作為「小年夜「的習俗,這一天不能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這天每戶接灶神,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備香火,素菜供奉於井欄旁,並將除夕在井欄上新貼的紅紙封條揭去,名曰:「開井」。

新年初五,杭州的一般居民家家戶戶購買「寸金糠」供祖宗,討個「日進寸金」的吉利。

元宵節

唐宋時期,浙江各地的元宵觀燈習俗已十分盛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正月十一夜日》就是記錄了杭州元宵燈夜的盛況,把杭州的元宵節與京都燈會相比美:

「燈火家家市,簫笙處處樓。無妨思帝里,不合厭杭州。」

到了宋代,三天的元宵燈節又延為五天,以應「五穀豐 」的吉兆 。據《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述:「南至龍山,北至北新橋,四十里燈火不絕」。從官巷口到眾安橋懸賣各式花燈稱為「燈市」。當時家住杭城官巷口之南面保康巷的著名女詩人朱淑貞曾寫下《元夜》詞說:「花市如燈晝。」府衙門前扎大型彩燈時稱「山棚」。燈口千變萬化,琳琅滿目。其中以蘇州、福州產的燈為富麗堂皇,有用五色珍珠結成網的「珠子燈」,鏃鏤精巧的五色染成的「 皮燈」,五色蠟紙糊與的旋轉如飛的「戲馬燈」,還有引人注目新安產的無骨燈。此燈製作特殊,《武林舊事》說:其法用絹囊貯粟為胎,因之燒綴,及成,去粟,則混然如玻璃球也。景物巧奪,前無其比。

元宵之夜,居民傾城而出,上街觀燈。約至二鼓時分,知府乘小橋上街游嘗,並東市西坊搭台,上,坐觀,台上。成為觀燈的高潮。

皇宮之內,為了表示與民同樂,在復古、膺福、清燕、明華等殿縣燈持彩,氣氛熱烈。同時又在麗正門搭起五大高的彩燈樓,稱為玻璃燈山,上千隻各式精製的彩燈,怪怪奇奇,無奇不有。「正中用正色玉柵燈排成「皇帝萬歲」四個大字。二鼓時分,樂聲四起,燭燈彩旗縱橫,皇帝乘著輦,一路觀賞游覽,直登上麗正門城樓,宴請文武百官,形成宮中觀光之高潮。著名的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兩次觀看杭州的元宵燈節,一次是血氣方剛的十九歲,一次是六十年後再入朝庭修實錄史書,他感嘆地賦詩一首:

「承計當進入帝城,笙歌燈火連夜明。寧知六十餘年後,老眼重來看太平。」

元宵夜燈市以南宋為最盛,明清沿襲。直至民國時期,杭州元宵節仍很興盛。元宵燈市一般在十二日開始,至十八日落燈。十二日將新做龍的龍燈抬至城隍山龍廟,拜供後,以墨汁點其睛,稱為「開光」,俗叫「龍燈上山」。

清代杭州,據《江鄉節物詩》載「十三日上燈節,家家戶戶以糯米粉搓成小粉團,煮以供祖先,稱為「上燈圓子」。十五夜,用糯米粉搓成大圓子,其中餡有切得細細的胡桃、花生、芝麻、棗子、雞油、豆沙之類,名曰:「燈圓」。

端午節的習俗

舊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古代「午」與「五」同音,故又稱端午為「端五」、「重午」、「重五」等名。

端午節起源的說法不一,浙江一帶在魏時期已開始成為紀念伍子胥、曹娥等名人志士的活動。明清時期,杭州西湖龍舟競渡尤盛。據《杭俗遺風》載:西湖龍舟四五隻,其船長約四五丈,頭尾均高,彩畫如龍形。中艙上下兩層,首有龍頭太子及鞦韆架,均為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鞦韆上下推移,旁到十八般武藝各式旗幟,門列各槍。中央高低五色彩傘,尾有蜈蚣旗。中艙下層敲打鑼鼓,旁坐水手劃船。若做勝會,大船停泊湖中,龍舟四周圍轉,魚貫而行。如拋物件,各龍舟水手爭搶。最難搶的是錢和鴨子二物。錢下水則沉,鴨子下水則游,各舟你爭我逐,大為可觀。「據康熙《杭州府志》載:龍舟在祀神享先之後,各至河於湖上以觀競渡,龍舟多至數十艘,崖上人如蟻,近日半山龍舟爭,俱於朔日奔赴,遊人雜沓,不減西湖中。

乞巧節的習俗

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俗你「七 」,是傳說中天上的牛朗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在民間婦女有乞巧的習俗,故又名「乞巧節」或「少女節」。

朗讀織女的神話故事經千年的流傳,日益完整而美麗動人,引人入勝。就是到現在浙江各地也流傳甚廣在紹興等農村,這一夜許多少女一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夜深人靜如能聽到牛朗織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這一夜據《荊楚歲時記》載:「婦女結綵樓 七孔針或以金銀五石為針、陳 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有符應。」這些一千五百年前的乞巧活動,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紹興、杭州則盛水一碗在露天中過夜,次日,把碗水端在陽光下,如看到碗面上結了一層薄衣,投入一枚小針浮其上,看 倒影,若像剪刀、尺等形狀則婦女能得巧。或出現書影,則認為讀書有出息,如遇見帽影認為會嫁給做官的人。

中元節的習俗

夏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傳上元節為人節,中元為鬼節,又稱七月為鬼節。

「中元節」又稱「蘭盆節」,這是道教和佛教在同一天舉行的不同節日。道教以上中下三元合天地水三宮。天宮賜福、地宮赦罪、水宮解厄。蘭盆(即盂蘭盆會)是佛教真誠為追薦祖生而舉行的儀式。「盂蘭盆」三字是梵文的譯音,意即「救倒懸」,這與佛教故事目連救母有關。在浙江,「中元節」祭祀儀式各地大同小異。

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備蓮蓬、藕、老菱等時鮮食品,以供祖先,說是七月地獄之門開放,祖宗進出自已,故每家須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喪事的人家,靈前持白燈,結白彩,供上好的點心,拜佛念經稱為「拜中元節」。七月十五日,以雞冠花供祖宗,這日祭祖,須有素餛飩一碗,以麵粉皮裹雪裡薺菜及豆腐乾為餡子。

杭州各縣還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習俗。先做好白紙封筒,內裝錫箔折疊的銀錠、元寶,封口後,上寫某代祖宗字樣,上首書「敬奉」二字,下首書祭禮者輩份名字,背後書封口的日期。祭祀在晚上舉行。或在中庭,或在中堂,供桌上擺好菜餚、酒壺、酒盞和盛好的飯,然後燃燭點香,由家長領著小孩拜祭祭畢,在門外地上燃燒封筒。燒過封筒後,再從每碗菜里挾出一點菜和酒,灑在地上,好告 結束。

中秋節的習俗

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或稱「仲秋節」。

中秋之夜的月亮最亮,最圓,故把它看成團圓的象徵,又稱為「團圓節」。浙江各地,中秋節看得很重,各地的風俗大同小異又因這季節正是江南秋高爽的大好時光,所以中秋之夜顯得既活潑又隆重,並十分美麗。

在杭州,這天晚上家家祭月,祀品為月餅、方柿、栗子等類時令食品。祀月是在天井中搭台、設案、點起香。有伴唱文書的,說唱古今書籍,編成七字句,一人彈弦而唱之。不過此各儀式,今已失傳。中秋賞月的勝地,在西湖「三潭 月」。所謂三潭,實際上是三個建在湖中的三個石塔,中空,每座石塔的壁上有五個等園孔,如在中秋明月之夜,在中點上蠟燭,五個孔用紙封好,這樣在湖中就有15個似月亮的倒影,連天空中的月亮共有十六個月亮在水中。西湖的夜景此時美不勝收,妙不可言了。合家團坐,喝酒賞月,出門在外的都盡力設法回家團聚,俗稱「團圓節」。家家戶戶吃月餅,月餅是圓的象徵合家團圓。

重陽節的習俗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因為九是陽教,所以重和就是重陽。這是中國的傳統節目。

傳說東漢年間,汝南人桓景從費長房學道,一天費長房告訴他:「今年九月初九,你家有大災難,你馬上回家,做些綵衣袋,內裝,每人一袋,掛在肩上,登高,在山上飲菊花酒,就可以免禍。」桓景聽了,便照著辦。第二天回家一看,雞犬都死了。以後,「重九」登高可以免災得福在民間傳開並成風俗。

「重九」在浙江省正處於深秋之季,金風送爽,天高雲淡,登高望遠別有一番情趣。在杭州,這一天早上許多賣小吃及賣糕餅的店均有「重陽 」出售,糕為方形、菱形,上面嵌一些栗子,插上紅綠紙剪成的小旗。家家都買此 當早餐,以應節日。

這一天登高爬山,如登城隍山、玉皇山、寶石山、葛嶺初陽台等。認為登高之後運氣好,萬事如意,節節升高。此俗一直到現在盛行。

冬至的習俗

冬至,這是一年24個氣節中較重要的氣節,一般在12月的22日,也有21日、23日的。這一天太陽經過冬至點,我省都處在北半球,因此,白天最短,夜間最長。浙江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在杭州,吃年糕習俗從古到今還是未變,有吃湯年糕的,有韭芽肉絲炒年糕的。也有買紅色的嵌有豬油的「玫瑰油年糕」,及白色上粘有糖桂花的「桂花年糕」在鍋中蒸著吃。吃年糕在早餐較多,取萬事開始吉利之

2. 東北元宵節的習俗

■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究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此外,東北人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年夜飯後吃凍梨

由於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了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北方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梨採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裡解凍,年夜飯後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年三十點長壽燈

東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家每戶都要掛紅燈籠,到了晚上就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斷。

■正月不剪頭

東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農歷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頭,如果剪頭會克(死)舅舅,所以東北人很忌諱這點,沒有人會在正月里剪頭。「二月二,龍抬頭」這表示著二月初二這天人們剪頭會很吉利,所以在這一天很多人都會爭相剪頭,討吉利。

■初一初二不掃地

在東北,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有這樣一個說法,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不掃地,就是不願將好運氣、財氣掃走。所以只有等著到了初三才可以掃地

3. 家庭正月十五可以打掃衛生嗎

農歷大年正月十五可以掃地嗎
在大年十五的元宵節這一天,其實沒有特殊的說明,如果大家要掃地,那麼也是沒有問題的。如果要說在,掃地這件事情上需要注意的話,通常是在正月的前幾天,這裡面會有一些日子是比較忌諱掃地的,通常在除夕到正月初四之間是禁止掃地的,那麼在此之後,掃地已經變成了一件家常便飯,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正月十五不可以亂說臟話
在農歷的正月十五這一天,其實代表著新的一年也要來臨了,這對於大家來說是多麼重要的日子也是很大的一個轉折點,所以很多人都希望在今天能夠過得好一些,也希望將來能夠有好的運勢,如果在這一天罵臟話的話,其實對於將來的運勢是非常不好的,如果將去年的矛盾帶到今年,也會讓生活更加不如意,所以一定不要在這一天說臟話。
正月十五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比較常見的,說到飲食習慣,其實南北方還是有一定差異的,尤其是北方,在這一天是會吃元宵的,而南方大多數是吃湯圓,但是南方的人也總是將湯圓誤以為是元宵,其實元宵和湯圓是兩種不同的食物。不過吃元宵代表的是團團圓圓和和美美,而湯圓正好也是這樣的寓意,所以總體來說,在這一天吃這些食物都是為了能夠來年有更好的運勢。

4. 農歷初一十五能否大掃除

正月初一作為新年第一天,禁忌很多,一是忌掃地,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二忌吵嘴,家人之間,鄰里之間都要避免吵架,免得家庭鄰里不睦,以祈和氣生財;三忌講倒霉話,免得倒霉晦氣,以祈吉星高照;四忌打碎器具,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此外,還忌天亮起床、打破東西和撥火。有種說法是天亮起床會出現田土崩垮,打破東西或撥火就會縫衣斷針、鋤地斷鋤。更忌打人罵人,以免把自己的力氣、運氣轉給別人。大年初二,即農歷一月二日。這一天中國民間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還要在這一天拍張全家福。回娘家各地的風俗也有不同,比如有的地方忌諱女兒女婿在娘家同床共枕;有的地方,禁忌出嫁的女兒回到娘家後刷鍋,等等。正月初三又稱「小年朝」。中國民間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讓老鼠看不見,無法娶親,以減少其繁殖的速度。

這天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大年初四,農歷正月初四,又稱為羊日。是中國民間迎神的日子,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這天不宜遠出。有的地方講究從初一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婦女不用針線。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破五。在中國年俗中,過年要把五窮趕走。人們燒鞭炮,到處串門,喜慶氣氛帶旺人氣,趕走牛鬼蛇神,還要拿起掃帚把垃圾清掃出門,意指把臟東西都趕出去,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農歷正月初六,又稱為「馬日」, 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這一天的中國民俗有送窮鬼,棄破衣,供煎餅。寄託了中國群眾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這一天,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放鞭炮正月初七為人節,源於古代中國神話。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中國傳統節日。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農歷大年初八,這一天中國民俗老禮兒:大年初八,順星散燈花。順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國民間傳說農歷正月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初八占谷,順星節。中國民間傳說這一天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是長輩給兒孫認星星的時候。正月初九俗稱天公生,中國傳統農歷節日之一。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誕辰,天公就是玉皇大帝,是主宰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統領三界內外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這一天的傳統民俗,婦女多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元宵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5. 大年初一不能叫人起床,不能掃地,不能把水往外倒的習俗是因為什麼初一這天不掃地是什麼意思呢請問

初一
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
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新年裡也不可以打碎傢具,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初二
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圖片
初三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初四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兒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
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初六
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 12 歲的男孩,因為 12 是 6 的兩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初七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
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初八
初八是穀日,傳說是穀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初九
農歷大年初九,民間習俗是玉皇大帝的誕辰,要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信眾要主祀玉皇大帝,向天公祝壽,並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健康。
初十
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十一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圖片
十二至十五
過了正月十一,人們開始准備慶祝元宵佳節,從正月十二開始選購燈籠,搭蓋燈棚。
童謠是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了,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這一天少不了還要吃元宵、湯圓。而正月十六夜則是小孩的節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燈籠對著別人的重重一撞,然後笑哈哈的看著別人的燈籠著火,這個叫做「碰燈」。講究的是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必須以「碰燈」的方式銷毀。

6. 閩南人過除夕春節元宵的風俗習慣

冷月

春節為一年諸節之首,是一年中最具喜氣的節日。人們將過春節稱為「過新年」。年,既是時間單位,也是節日名稱,是年與年之間的大節。現在不少人總是感慨年味越來越淡,其實,舊時泉州關於春節的習俗是十分隆重精彩的。

泉俗認為「年兜」——即除夕那天是祭祀祖先的重大節日。那天中午,家家戶戶都要盡力備辦豐盛菜餚敬奉祖先,即便是貧寒之家也要盡力而為。供桌上擺滿各色糕果和雞鴨魚肉,中間高堆「過年飯」,以陶缽盛大米(象徵豐衣足食),上面再擱碗糕(因為碗糕俗稱發糕,象徵興旺發達)、柑橘(象徵吉祥如意)、紅雞蛋(象徵吉祥、有福)、紅米丸(象徵團圓、圓滿)和米粉蒸制的金、銀錠(象徵財源廣進),中插春枝(象徵年年有餘,閩語中的「剩」就是「春」音,所以以前很多農戶在過年時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糧食的米囤上貼個「春」字,既寓意春節來臨,更寓年年有餘,有「春」——有剩餘),供桌前還要再置放一個火爐(象徵家運亨通、紅火),一直擺到傍晚,再燃放鞭炮,子孫們就跪拜祖先,祭禮也告完成,俗稱辭年。

現在很多人家在除夕那天拜祖先沒那麼煩瑣,一般就是備辦一些豐盛的菜餚,給祖先燒香點燭、燒「金紙」,放鞭炮。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拜祖先一般要有米飯、「米果」(用飯米磨成米漿蒸制而成,即米豆腐)、炸肉丸、豬蹄、雞(或鴨)和水果;泉州、晉江、石獅、惠安沿海一帶拜祖先一般是用米飯、魚丸、雞卷、芋角(把大芋頭切成塊)、炸排骨、牡蠣煎(一種小吃,用新鮮牡蠣拌地瓜粉用油煎炸而成)和各色果品。——芋頭也上供桌?也許會有不少人產生疑問,如果你看過芋頭剛挖出來是怎樣的,你就會明白了。剛挖出來的芋頭是有許多小的芋艿附在一個大芋頭上的,它象徵著多子多孫,於是堅信多子多福的古人們就把它也擺上了供桌,希望多子多孫,人丁興旺香。(另,閩南地區清明祭墓,有人也會將幾個小芋艿放在墓碑前。其寓意同樣是希望多子多孫,多子多福。)閩南人拜祖先多愛用雞和魚等葷菜是因為「雞」諧音「吉」象徵吉祥如意,「魚」諧音「余」,象徵年年有餘。果品一般愛用柑橘,大橘(鵪鶉蛋那麼大的橘子),糖品一般用金橘(是橘子的一個品種,只有半顆花生米那麼大,味奇酸不能生吃,得去籽用鹽水浸泡去其酸澀之味之後加白糖腌制熬煮成蜜餞,是泉州地區的山城永春所特有的,三明地區的尤溪也是主要產地)。這是因為「橘」諧音「吉」,閩語的「橘」和「吉」同音,象徵大吉大利,萬事如意。

泉州有句俗諺:「清明(或冬至)不回家無祖,年兜不回家無某(妻)。」說明民間對於除夕吃團圓飯歷來十分重視。過去泉州男性外出謀生者甚多,但無論奔波在多遠的地方打拚,除夕日均要回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農村更有「哪怕三隻腳的凳子也要搬回家中過年」的說法。拜祖先多在中午,但除夕夜也是不能忽視的。北方除夕夜要吃水餃,南方則無此習俗,但除夕那天的晚餐也是極豐盛的,一家人團坐在一起,邊吃邊聊,氣氛極濃烈。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除夕那天晚上還要吃甘蔗。說到甘蔗,閩南地區過年時一般都要買甘蔗,少則兩三根,多則七八根,十幾根。因為買多了,一般是連帶葉的蔗尾都留著,根部也不削皮,這樣才能夠存放得久一點。買回後一般都是放在門後,特別是大門——舊時大門為雙扇門,左右兩扇門後要各放一根連根帶葉的甘蔗。因為除夕一夜連兩歲,所以閩南人在除夕那天晚上都要吃甘蔗,寓意「甜頭甜尾」,一年到頭生活甜蜜幸福。吃完的蔗渣正好「熗火盆」。—— 「熗」在閩語中就是「燃燒」的意思,一般是傍晚時分在家門口用田裡的稻草、拾來的枯枝等東西堆成一堆成盆狀(就是圓形的),然後放火點燃,寓意來年生活紅火、興旺,同時也有驅邪避災之意,到了晚上,「火盆」快燒盡時,就用蔗渣放入火堆,充當燃料。

而晉江(特別是安海一帶)除夕晚上流行的是「跳火盆」,所謂「火盆」(或稱「火群」),是在家門口以干薯藤、稻草以及「撣塵」用過的掃塵枝等燃起火堆,然後家中所有的男性成員逐一從熊熊火堆上跳躍過去,男嬰由成人抱著跳過,外出未歸的男人則由在家的兄弟替跳,同樣寓意來年生活紅火、興旺和驅邪避災之意。

泉州、晉江、石獅沿海一帶過春節還要蒸碗糕,有的還把碗糕叫做「發糕」。閩語的「發」就是發財、發達的意思,因為蒸碗糕得先「發酵」,所以碗糕寓意著能夠發達發財、發家致富;米粉發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頂部就會裂開,寓意「笑口常開」,象徵全家幸福安康、歡歡喜喜,整日笑嘻嘻;碗糕大都是做成甜味的,寓意生活甜蜜,吉祥如意。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一般沒有蒸碗糕這習俗,但過年是一定要蒸「米果」的,即米豆腐,因為除夕那天中午拜祖先的時候一定要有「米果」,這「米果」是用普通的「飯米」(即煮干飯用的米)磨成米漿,然後再加入少量的鹽和蘇打粉用旺火蒸製成的,可以直接吃,或蘸醬油、醋吃,也可以煮成湯,或加入米粉煮湯。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春節來臨時還經常會做一種用蒸熟的冬米搗製成的白米果,也有人叫「冬米米果」,或直接叫白米果,一般做成圓餅狀,蒸熱後可以包白糖和花生粉,捏成餃子狀直接吃,也可以切成條片狀用香菇丁、冬筍絲、白菜絲、胡蘿卜絲、芹菜絲和其他調料旺火熱油炒熟了吃。另外,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春節時還經常會蒸「芋米果」和「菜頭米果」。 「芋米果」顧名思義就是摻入芋頭的米果,就是把芋頭去皮蒸熟後搗爛,然後放入「飯米」磨成的米漿中,加入鹽和油爆蔥花,拌勻後蒸熟。吃的時候要先切成大塊的片狀,再用熱油炸後蘸醬油、醋等調料吃,味道很香。——依據個人喜好,也有不蘸調料吃的。至於「菜頭米果」就是把做「芋米果」的芋頭換成礤成絲的蘿卜做成的「米果」(閩南話的「菜頭」就是「蘿卜」,閩南人喜好蘿卜,因為「菜頭」諧音「彩頭」,寓意好財運,所以除夕那天和初一那天的飯桌上一般要有盤蘿卜炒肉片或蘿卜燉肉的菜),「菜頭米果」的吃法跟吃「芋米果」一樣。

除夕夜過了12點,閩南地區還有個習俗就是「號正」,就是家家戶戶要點燃鞭炮,寓意辭舊迎新,迎來了「正月」,新的一年又開始了,又有了新的希望,美好的開始。有不少人家早早備好果品開始點「天公燈」——就是點亮門前的紅燈籠,住套房的這燈籠一般掛在陽台上,住樓房的一般掛在最高樓層的陽台上,擺上果品,點上香,拜天公。同時,還要拜祖先。家裡有安放神佛像的,還要燒香點燭的拜神佛,祈求神佛保佑全家人身體健健康康,出入平平安安,萬事順心如意。以前還有守歲的習俗,現在少有人守歲了——當兒孫輩的不能早早上床休息,要圍坐在一起閑聊笑鬧,通宵達旦的,據說,小輩們越遲睡,越能夠讓家中老人增壽,「守歲」,其實是兒孫輩對長輩表示孝心的一種方式。倒是一些不知疲倦的十幾歲的小毛孩精力旺盛,通宵達旦地瘋玩,他們或許早忘了守歲本來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了。大多數人年前忙乎了好多日子,號正後,都休息去了,因為第二天還得早起。

到了正月初一這天,全家都要早早起床,閩南地區有正月初一起早喝「金橘茶」之習俗。即清晨起來,要喝杯清茶,同時還要吃顆「大橘」或「金橘」,寓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順順利利。閩南地區正月初一這天的早飯必須是吃干飯——據說這天吃了干飯,出門才不會被雨淋。這天早上的菜餚中還必須有道「長命菜」和一盆以蘿卜為主料煮成的菜餚。所謂「長命菜」其實就是芥菜,一般是前一天晚上要把芥菜一葉一葉的剝下,連葉帶莖洗凈後放入開水鍋中煮燙變軟,再撈起放入涼水中,然後用手把莖葉撕成長條狀——記住,絕對不可以用刀切!待到第二天用油鹽烹煮即成餐桌上的「長命菜」。因為芥菜株形高大,撕下的莖葉成長條狀,這菜寓意長命百歲,福壽綿綿。講究的人家第一口菜必須夾「長命菜」。這「長命菜」閩語就叫「長菜」。至於過年還須有蘿卜做菜餚,則是因為閩南地區把蘿卜稱為「菜頭」,「菜頭」又與「彩頭」諧音,寓意新的一年有好彩頭,事事順心如意。

正月初一這天,閩南地區有不掃地,不動刀剪,不取井水的習俗。因為掃地寓意把財氣都掃走了,所以,即使要掃地,必須從門口往裡掃,寓意把財氣往家裡掃,垃圾也只能找個地方堆放,不能倒掉。刀剪為鋒利之物,常常讓人有受傷、流血之不祥聯想,不動刀剪,是為了避免新的一年有血光之災。所以,閩南人還規定除夕那天要剪好手腳的指甲,而且,之後只能等到舊歷十六才能重新修剪。現在大多數人家都用上了自來水了,所以,不取井水的習俗也被漸漸淡化了。不取井水是因為傳說井中有井神,初一那天去取井水就會動了井神,惹其發怒,從而給自家帶來災難。

正月初二,閩南地區俗稱「女婿日」,也就是在這天,出嫁的女兒要和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

正月初四為迎神日,又稱接神日。臘月二十四日這天,家家戶戶把灶王爺等諸神送上天,讓其上天言好事,諸神在天宮玩夠了,要到這天才下凡間,所以,到了正月初四這天就要把他們恭恭敬敬地接回家中供奉,以求神佛庇佑全家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萬事如意。

正月初五這天,大多商鋪開始繼續開張,農人開始下地幹活。

正月初七這天為「人日」,一般要吃雞蛋壽面。

正月初九這天為「天公生」,與過年一樣隆重。古人認為天是老大,豈能不敬天公?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要吃湯圓,賞花燈。

另外,對春節的習俗,泉州、晉江、石獅沿海一帶有句順口溜:初一場(這天擺開娛樂場,開始娛樂活動),初二場(昨天的娛樂繼續),初三無姿娘(閩南呼婦女「姿娘」,此日婦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天(灶君從天上匯報回來),初五舀肥(這天農民要開始掏糞便肥田、農事開始了),初六隔機(這天婦女要整理織布機、開始織布),初七七元(這天要取菜、果七樣做成「七寶羹」),初八完全(到了這天,年糕等好東西已經吃完了),初九「天公」生(這天是老天爺的生日,要拜天公),初十好食天(天氣依舊寒冷,宜在家飲酒作樂),十一「倒去覓」(出嫁的女兒這天要回娘家探望)(註:其實,閩南地區的絕大部分縣市是把初二定為「女婿日」,出嫁的女兒要和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十二請女婿(這天,丈母娘要好好宴請女婿)。十三吃糜(稀飯)配芥菜(以前日子窮,好吃的東西到這個時候也都吃光了,要開始粗茶淡飯的日子了),十四搭燈棚(搭好燈棚,准備上元節的活動),十五上元暝(即上元節,也即元宵節),十六地媽生(有天公,當然有地母,這天是大地母親的生日), 十七「那怎生」(節日就這樣過去了)。

也同屬於泉州地區的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對春節的習俗也有句順口溜,跟上面的那則大同小異:初一場(這天擺開娛樂場,開始娛樂活動),初二場(昨天的娛樂繼續),初三初四宰豬兼宰羊(初三、初四,屠戶已經開始殺豬宰羊賣肉了,意即市場開始熱鬧了),初五舀肥(這天農民要開始掏糞便肥田、農事開始了),初六隔機(這天婦女整理織布機、開始織布),初七人生日(女媧就是在這天造出人來的,是普天之下所有人的生日,這天要跟平時過生日一樣,大家中午都要吃壽面加一對煮蛋——一個雞蛋,一個鴨蛋)。初八五穀生日(在這天,五穀雜糧被五穀神創造出來並養育了萬物之靈長——人類,所以,為了報答養育之恩,我們也要給它們過生日),初九「天公生」(這天是老天爺的生日,要拜天公。這個日子農村人是相當重視的,過得相當熱鬧,不亞於過年!一般在那天,人們都要早早起來「點天公燈」——就是掛上紅燈籠,然後要准備整雞,整魚及其他食物、果品來拜天公,其中,米龜和甜果是必不可少的!米龜的皮是糯米粉做成的,極柔韌,講究的人家要特地去田間采來鼠麴草,並把鼠麴草搗汁加入糯米粉再揉成粉團——鼠麴草有清涼下火,清肝明目之效用,節日期間以油炸食物及甜膩食品居多,所以,加入鼠麴草汁液吃了能夠清熱敗火,解毒利肝,更有益身體健康,餡料有咸甜兩種,一般都是豆沙餡,個別人做的鹹味餡是蔥頭油炒曬乾的蘿卜絲,別有風味,做成的這種米龜又稱「菜脯龜」(閩南地區稱曬乾的蘿卜塊或蘿卜絲為「菜脯」)。初十「地媽」生(這天是大地母親的生日,也要備辦較豐盛的菜餚來報答大地母親對人類的養育之恩),十一請女婿(丈母娘要請女兒、女婿這天回娘家探望並好好宴請女兒、女婿),十二請無來(去邀請沒有來的意思),十三再去覓(再次請女兒、女婿這天回娘家探望)(註:此二句實為押韻而做的,並無實意。)十四迎燈敬(這天開始舞龍、弄獅——即舞獅等娛樂活動),十五上元暝(即上元節,也即元宵節),十六去討錢(年前欠錢未還的,討債的人只有到了這一天才可以上門討債)。

過了正月十五,「年」也就算過完了!一切又回復到平常的起居生活了。

7. 正月十五元宵節能扔垃圾嗎

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全家人團團日也是中國的元宵節,這是個喜慶的日子,所以我們這一天盡量的跟自家人團圓,扔垃圾的話可以晚上去扔,這個沒影響的。

8. 元宵節正月月半有什麼禁忌

年年有餘(5張)國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過十億人通過電視或者互聯網收看春晚。 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祟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於「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接財神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表示歡迎財神降臨,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要說些吉利話,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之類的口彩。 另外,有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鬍子,身上背黃布袋,裝扮財神爺的模樣,後面跟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散發財神爺像,以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等一堆討吉利的話,直到主人歡歡喜喜地接過財神爺像給他們分些錢,這些人才連聲道謝,更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的戶家。
正月初一

放爆竹(11張)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新年的初一,男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占歲
壓歲錢(17張)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 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葯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製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北方地區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回娘家(15張)。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祭財神(北方)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穀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暢琺扳貉殖股幫癱爆凱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貼「赤口」 在中國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格式:「公元一九九四年歲次甲戌正月初三日當對神前香火前門釘斷四方男女赤口賊盜火星一切禍災歸天大吉大利」),貼在前門和後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於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向外流一樣。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送年」 一般晚上舉行送年儀式,是送諸神和祖先回天。
正月初五
財神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民間有吃餃子的習俗,寓意著招財進寶。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北方叫「煮餑餑」)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兩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古時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 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南方)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窮鬼,又稱「窮子」,相傳窮鬼乃顓頊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中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股票市場也是在這一天開市。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
送火神(20張)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熏天」 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一種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吃七寶羹 七寶羹是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台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 送火神 在山東半島,正月初七這天還要「送火神」,孩子們選一根兩米左右的木棒,用麥秸將其綁住,這就是所說的「火神」。黃昏時分,在家門口點著「火神」的一端,孩子們抱著「火神」的另一端跑向離家較遠的地方,直到燃燒殆盡為止。這個活動寓意於將「火神」送出家門,一年之內家裡沒有火災,平平安安。
正月初八
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順星 順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們無論是否去廟里進香祀星君(即順星),等天上星斗出
中國結(16張)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祭星時,要在案頭、灶台、門檻、鍋台等處各放一盞「金燈」(黃燈花)並點燃,叫「散燈花兒」,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結束後,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元宵。 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動,就是把家裡養的一些魚、鳥拿到外面,放歸野外。 明代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說:「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籠禽雀、盆魚蝦、筐螺蚌,羅堂前,僧做梵語,數千相向,縱羽空飛,孽著落屋上,移時乃去,水之類投皇城金水河中網罟筍餌所希至。」 初八放生,不僅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品德,也表達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發達的美好願望。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此日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稱「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統領三界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
十,諧音「石」,因此初十為石頭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
「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正月十二
十二搭燈棚:從即日起人們開始准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五

元宵節(20張) 元宵節 元宵節的節俗非常有特色。節期與節俗活動,也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新年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5]
編輯本段食俗
臘八粥
「臘八 臘八粥
節」。這一天在中國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喝臘八粥在我國已有千年歷史。臘,在遠古時代本是一種祭禮的名稱,夏朝稱「清祀」,殷商稱「嘉平」,周朝時改稱「臘」。「臘」是從「獵」字演變而來,故「臘」「獵」相通。因為一歲之終,農作物已收曬完畢,農閑了,人們便到野外獵取禽獸,用來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稱之為「臘祭」。南北朝時,農歷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為「臘八節」,在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臘月初八這天,中國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據史料記載,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富人還是窮人,家家都要喝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用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不僅清香甜美,而且能暢胃氣,生津液,因而頗受人們喜食。隨著時代的發展,花樣越來越多的臘八粥已發展成具有地方風味的小吃。臘八,本身是個傳統節日,又是年節的前奏,可以說臘八節拉開了春節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兒就是年」「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臘八節後,春節將至,人們便開始購置年貨,打掃衛生,布置居室,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來。
年糕
年糕
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 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製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餃子
北方年 餃子
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 「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餘」。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徵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元宵
南方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 元 元宵
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餘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時,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見,做法也與今天無異。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民國初年還有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還有粘高梁面、黃米面等。餡則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錦、豆沙、棗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黃豆的「百子湯元」,還有實心圓子和薄皮的「碌皮湯園」。
春餅
春餅
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並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 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吃春餅的食俗也影響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隨成吉思汗征西域時就曾命廚師作春盤,並作詩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本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勻和豌豆揉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梁」。 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
編輯本段意義
人們說,有海水
新春壁紙(20張)的地方就有中華兒女,而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有春節。放眼中華大地,舉目五洲四海,每逢春節,禮花綻放,龍舞翻飛,歡聲笑語盪漾,春節熱鬧了中國,春節也正走向世界。 春節不僅是中國人的春節,也是世界的春節。 春節首先是個親人的節日、家庭的節日,而人特別是中國人最看重家庭和親情。中國有句老話:「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意思是說一年忙到頭的人們,四處漂流的人們,過春節時一般都要回家,父子兩代,祖孫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個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賢,人們在鞭炮聲中,在鑼鼓聲中,在歡笑聲中,享受著人間溫暖。這種溫暖同金錢無關,同權力無關,同勢利無關,是骨肉情,闔家歡。同時,春節還是加深人與人之間感情、溝通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節日,是團結的節日。不但在親人之間,即使在互不相識「外人」之間,包括在有些隔閡、有些矛盾的人們之間,春節見面時也會客氣一點,會有笑容和寬容。有點理解和關心,一句「恭喜發財」,一句「新春愉快」,誰聽了誰高興。總之,春節是使人和陸相處、歡樂愉快的盛大節日。 春節是集中展現傳統文化的節日。
海外華人過春節(19張)過春節,是對和平、友誼和親情的檢閱和激勵,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禱。春節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受人喜愛,深入人心。如今,春節不但深入中國人心,還深入了外國人心。重家庭、重親情,中國人、外國人都一樣。在一些有中國人的國家和地區,外國人也同中國人一起過春節。除了原來的幾千萬華僑華人和留學人員,今天還有更多的中國人在走出國門,也有更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人的進進出出,勢必促進文化的進進出出,有「西學東漸」,也有「東學西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東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華,取長補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歡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 春節的魅力是中國的魅力、東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國的春節,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貢獻,是送給全人類的一份厚禮。
編輯本段相關
閏春節
閏 春節壁紙
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裡,農歷閏正月只發生6次,非常罕見,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最近一次要到2262年,我們這一代人無緣得見。 如果不是1984年農歷誤閏十月,1985年的春節也就不是「最遲的春節」了,而是「最早的春節」,並且閏春節。由於農歷置閏規則的缺陷,「最遲的春節」將出現在2319年的2月21日。
最早和最遲的春節
春節在公歷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間游動。立春則一般在2月4日或2月5日。「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個月。

熱點內容
銀耳煮時間長了為什麼還不出膠 發布:2025-02-12 17:59:39 瀏覽:531
埋線雙眼皮為什麼眼睛模糊 發布:2025-02-12 17:45:27 瀏覽:624
為什麼吃完熱東西鼻子變紅 發布:2025-02-12 17:41:05 瀏覽:842
為什麼坐飛機要一天時間 發布:2025-02-12 17:41:01 瀏覽:350
手機為什麼總是自動下載軟體 發布:2025-02-12 17:39:35 瀏覽:554
為什麼每到下午都想吃東西 發布:2025-02-12 17:29:03 瀏覽:791
為什麼很多東西商業化 發布:2025-02-12 17:16:47 瀏覽:652
中國男人為什麼喜歡拜把子 發布:2025-02-12 17:15:14 瀏覽:810
孩子為什麼希望你去追星 發布:2025-02-12 17:15:05 瀏覽:7
艾灸大椎穴孩子為什麼會癢 發布:2025-02-12 17:14:13 瀏覽: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