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限制制粒時間
『壹』 西葯制顆粒的方法和技巧
顆粒劑的制備方法 點擊次數:10 發布時間:2010-3-13 1、制軟材。 將葯物與稀釋劑(如澱粉、乳糖、蔗糖等),必要時還加入崩解劑(如澱粉、纖維素衍生物等)充分混勻,加入適量的水或其他粘合劑混合制軟材。混合可用各種類型的混合機進行。由於制粒後不能再添加崩解劑,所以選用粘合劑時要注意的是,粘合劑不應影響顆粒的崩解。可根據經驗「手握成團,輕壓即散」為准。 2、制濕顆粒。 顆粒的制備常採用擠出制粒法。將軟材用機械擠壓通過篩網,即可製得濕顆粒。除了這種傳統的過篩制粒方法外,近年來開發了許多新的制粒方法和設備應用於生產實踐,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流化(沸騰)制粒。流化制粒可在一台機器內完成混合、制粒、乾燥,因此稱為「一步制粒法」。 3、顆粒的乾燥。 除了流化或噴霧制粒法製得的顆粒已被乾燥以外,其他方法製得的顆粒必須再用適宜的方法加以乾燥,以除去水分、防止結塊或受壓變形。常用的方法有:箱式乾燥法、流化床乾燥法等。 4、整粒與分級。 在乾燥過程中,某些顆粒可能發生粘連甚至結塊,所以必須通過整粒以製成一定粒度的均勻顆粒。一般採用過篩的方法整粒和分級。具體操作時,一般按粒度規格的上限,過一號篩,把不能通過的部分進行適當粉碎,然後再按照粒度規格的下限,過四號篩,以進行分級,除去粉末部分。 5、包衣。 為達到矯味、矯嗅、穩定、緩釋、控釋或腸溶等目的,可對顆粒劑進行包衣,一般採用薄膜衣。對於有不良嗅味的顆粒劑,可將芳香劑溶於有機溶劑後,均勻噴入干顆粒中並密閉一定時間,以免揮發損失。除用濕法制粒外,顆粒劑也可採用干法制粒、包衣機轉動制粒等方法制備。 6、質量檢查與分劑量。 將製得的顆粒進行含量檢查與粒度測定等,按劑量裝入適宜袋中。顆粒劑的貯存基本與散劑相同,但應注意均勻性,防止多組分顆粒的分層,防止吸潮。
『貳』 有機肥制粒與不制粒的區別
一、蘭花所需的主要肥料成分
1、氮素,主要促進莖葉生長旺盛、葉色濃綠。欠氮肥時葉色淡黃,植株生長緩慢。氮肥成分以豆餅、油料作物和尿素中含量較多。
2、磷素,能促進根系發達,植株充實,促進花芽和葉芽的形成和發育。磷肥成分以骨粉、魚粉和過磷酸鈣中含量較多。
3、鉀素,能溶解並傳輸養分至細胞,使植株堅挺、莖葉組織充實、直立生長,增強植株抵抗病蟲害的能力。缺鉀的植株會變矮小,葉片軟伏灼焦,甚至生長受阻。 鉀元素主要含於草木灰和鉀素無機肥中。以上三種肥分是促進蘭花生長的主要肥料養分,我們通常所說的施肥,也主要施氮、磷、鉀這三種肥料。此外蘭花在生長過 程中,還需要鈣、鎂、硫、鐵及錳、銅、硼、鋅與等微量元素。但一般情況下,植料中是不會缺少的,一般不必添加。如缺少的話可用更換植料的方法解決,也可追 施全價合成有機肥。
二、蘭花所需肥料的種類肥料的種類主要分可有機肥和無機肥兩大類,另外還有高效合成花肥和生物菌肥。
1、常用的有機肥:
a、人畜肥,尿汁發酵漚制後使用,古稱「金汁」 ,主要成分為氮;牛、羊、豬、狗的糞肥發酵後,既可作乾肥,也可製成肥水,稀釋後使用。這種肥料氮、磷、鉀肥分齊全。
b、漚制肥,傳統使用的漚制肥料種類很多,如豆餅、菜籽餅、魚腥水、雞毛、魚肚腸等泡液發酵,漚制3--6個月後稀釋使用,漚制肥料中氮、磷、鉀肥分亦較齊全。
c、草汁,用春天或夏初生長的嫩草漚成水汁,主要肥分為氮肥。
2、常用的無機肥:
常用的無機肥有硫酸鉀、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鉀、尿素等,這類無機肥對蘭花功效不一,且都含有一定的無機鹽類成分,需慎用。
3、高效合成有機液肥和生物菌肥:
a、蘭菌王,全價營養元素,具有促根、催芽、壯苗的作用。
b、植全,綜合礦質健生素,具有促根、催芽、提高活力、預防病毒感染等作用。
c、喜碩,天然藻類肥和土壤改良劑,含各種元素及天然植物激素、活菌素,能抗寒、抗旱、抗濕、抑制病毒感染等。
d、促根生,綜合植物根部營養輔助劑,使根部更加旺盛,從而使蘭株生長迅速,且能抑制病毒感染。
4、長效緩釋顆粒肥,如美國產「魔肥」 、「施可得」 ,台灣產「益多」等,盆中放數粒長年緩慢釋放肥分。
三、蘭花生長期需施那些肥蘭花在一年的生長期中,需要的肥料有:
1、催蘇肥,是為打破休眠,促進早發芽,以贏得更長的生長期而施用的。當白天氣溫達15c以上,夜間不低於5c便可施用,以葉面噴施無機肥(如尿素、磷酸二氫鉀)、生物菌肥為好。
2、催芽肥,是為促進早發芽、多發芽,並為贏得早秋有效芽而施用的。施催蘇肥後的7--10天便可施用。
3、促根肥,當葉芽伸出盆面3cm左右時,便有一個暫停生長期,此時逐漸長出新根,進入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時期,這時需要較多的氮、磷、鉀元素,以促進新根快速生長。
4、助長肥,是為滿足蘭株新芽快發育、快成長、快成熟,並能在夏末秋初第二次萌芽,為贏得第二茬芽早發早成熟之需要而施用的,是一年中施用肥料時間最長、次數最多的一種。以有機肥、無機肥、生物菌肥交替使用,根施、葉面施交替進行為好。
5、助花肥,是為促進花芽發育生長,達到花多、花大、色艷、味香的目的而施用的。
6、抗寒肥,在蘭株越冬前30天停施氮肥,多施磷鉀肥以利越冬,因為磷能使植株細胞冰點降底,鉀素能使植株纖維素增加,莖葉皮層堅韌,選用磷酸。
二、氫鉀根澆或葉施。
據沈淵如先生講:盆蘭初春出房後約在清明前後施肥二次,每次間隔半月;幼芽和新根萌發時期需養分較多需施壯草肥;梅雨期間子草生長甚快,選晴天施肥1--2次;小暑時如蘭株瘦弱追施淡肥一次;白露至秋分最後一次追施淡肥;寒露後如有秋桿可再追施淡肥一次。
四、給蘭花施肥的基本方法施肥的基本方法有基肥和追肥二種。
直接添加拌和於植料中的肥料稱為基肥。因在植料中添加肥料難以掌握,且容易滋生病蟲害,也容易燒根傷蘭,故近年來一般養蘭者己不再採用。 追肥的方法又有根系施肥和根外施肥二種方法。
1、「根系施肥」就是將肥料澆灌於植料中,讓根系吸收。根系施肥的方法有:「灌」 、「浸」 等方式。「灌」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將肥液沿盆邊灌注於植料中。「浸」就是將蘭盆直接座浸在肥液中。以上二種方法均有利有弊,採用得當,施得合理,方可有 利而無害。我們常用的根系施肥方法是指第一種。
根系施肥要注意如下幾點:
首先,濃度不能太大,施肥要少、要淡、要勤,千萬不可過量,否則易遭肥害,引起亡。即使僥幸不,受傷後也難以恢復。
2、施肥時要避免濺到葉面和灌入葉心,尤其是灌入已開叉的新芽後易引起腐爛,要環繞盆沿澆灌。
3、要澆「還魂水」 ,傍晚施肥後的第二天早上應澆「還魂水」,其作用有二點:一是洗去沾在蘭葉上的肥液;二是淋去殘留在盆料中多餘的肥分,以避免產生肥害傷及蘭株。
4、新上盆的蘭株不可施肥,必需待長出3cm長以上的蘭根後才能施肥,否則蘭花必無疑。
5、低於10c°的低溫天、高於30c°的高溫天、濕度飽和的陰雨天也不要澆肥。
6、根系施肥的時間以傍晚為好,傍晚施肥經一夜吸收,第二天早上再澆一次水,可避免肥害。如早上施肥白天經太陽光照射盆中溫度升高極易燒根傷苗。
7、返銷草一年內不能根施有機肥和無機肥。
8、要除臭各種漚制肥均有臭味蘭主自能忍受但會殃及左鄰右舍引起矛盾。室內養蘭施用後臭味經久不散故需除臭。除臭方法有二:一是漚制時間長一點以一年以上為好;二是在漚制液中放一點果皮尤其是橘子皮能有效除去臭味。
2、「葉面施肥」 就是將具有營養作用的有機或無機水溶液按一定的劑量和濃度噴施到蘭花葉片上起到直接的給養作用。葉面施肥具有用量少、針對性強、吸收快、效果明顯、成本低等優點,特別是對無根和少根的蘭株特別有效。
葉面施肥要注意如下幾點:
1、噴施要有針對性,也就是依蘭株在各個生長時期所需要的養分而選用相應的肥料,有針對性的補給。如新芽生長期需以氮肥為主,同時需配以鉀肥才起作用;新 苗成熟時要增補鉀肥,確保植株茁壯成長;孕花期需補磷肥;另外線藝蘭少噴氮肥,以防氮肥過豐,葉綠素增加,線藝退化。
其次,混用要有科學性,雖然商品葉面肥肥分較全,但不要老用同一個品種,應混合並交替使用,取長補短,使營養更全面。例如,使用尿素作葉面肥易瘋長,必需和磷酸二氫鉀混合。一般需掌握酸鹼不混合,生物菌肥不和其它肥混合。
2、濃度比例要恰當,使用濃度嚴格按照有關說明,嚴禁隨意提高濃度,否則會適得其反,產生肥害,甚至抑制蘭花生長。
3、噴施時間要合理,葉面施肥不要在上午進行,一般在晴天的傍晚太陽光照射不到葉面,噴施後能在一小時內乾爽為好,這樣做一方面有利於蘭葉夜間吸收養分, 另一方面避免光照造成肥害和降效,特別是防止葉心積液造成爛芽。另外間隔時間別太短,以十天左右一次為好,以免產生營養過多症。
4、噴施方法要講究,因肥料要通過葉片氣孔吸收進體內,葉片氣孔主要在葉背,故噴施主要噴及葉背,噴咀要朝上,霧點要細,噴及葉背的機會才多。同時噴量不要太大,以葉片不滴水為好,以防肥液積聚葉尖產生肥害燒尖。
5、休眠期要少噴,低溫休眠期蘭株生理活動減弱,一般不吸收肥料。但可半月左右噴一次提高抗寒能力的磷酸二氫鉀及容易吸收的生物菌肥,同時對無根和病弱的蘭株噴一點葉面肥,可以維持其生命,提高成活率。
6、慎噴生長激素,生長激素確有很好的促進植物生長發育,提高發芽率 促進早成熟,達到提高產量的作用,但它的主要功能是促進細胞伸長,施用後會出現瘋長甚至倒伏,對蘭株的健康有明顯的影響,還是別用為好。
7、葉施要看天氣,雨天空氣濕度大,水分難以蒸發,肥液在葉面停留時間長,容易造成肥害。高溫天氣,特別是氣溫高於30c以上的大熱天,水分蒸發太快,會使葉面肥的濃度迅速增加,而產生肥害,故不宜噴施。
8、噴施後要洗葉,傍晚施肥後的第二天早上需噴一次水洗去蘭葉上殘留的肥料以免太陽光照射後引起肥害。
9、葉施不能代替根施,葉面施肥是施肥的輔助手段,不能完全代替根施,只能是對根部吸收不足的彌補,否則會造成根系萎縮生長不良。
五、給蘭花施肥的注意點給蘭花施肥的技術既簡單又復雜,通常需注意下列幾點:
1、蘭花種類不同需肥量不同,如蕙蘭需肥量大,而春蘭需肥量小,只要蕙蘭的五分之一就行。
2、栽培基質不同需要的肥料也不同,如以火山石、仙土等硬質材料因本身不含肥分則要多施肥;而用腐植質等作植料因本身具有肥分無需多施肥則需肥量較小。
3、苗情不同需肥情況也不同,壯苗大苗要勤施多施,而老弱病幼苗應素養絕對不可施肥,否則欲速則不達,必加速亡。第四.要多種肥料交替使用,使用單一肥料難以保證肥分的完全性,一般說來,以有機肥、無機肥、生物菌肥交替使用為佳。
4、要看根施肥,根系短粗說明肥量過多,根系發黑說明已有肥害,根系長說明肥料不足,根系多而細說明肥料嚴重不足。
5、要看葉施肥,如蘭葉質薄色淡說明缺肥,如蘭葉質厚色綠說明不缺肥。施肥後葉色濃綠,說明肥已湊效;如葉色不變,說明肥料太淡,要增加濃度。
6、花期不能施肥,花蕾對肥分的吸收能力強而承受能力卻很弱當花蕾露出盆面後,再施肥會刺激營養生長而抑制生殖生長,導致花蕾發育不良,花瓣不舒展,花朵早謝。花期施肥,開花必敗。
7、施用動物肥和植物肥,必需充分發酵,不能施用鮮肥,施用鮮肥蘭花必無疑。
8、要注意肥害 施肥後葉色發黃,葉尖枯焦,說明用肥過多或過濃,應立即大量澆水或翻盆換土進行搶救,否則必無疑。
9、肥料三要素要科學搭配,在蘭花生長發育的過程中,氮、磷、鉀都是必需的營養元素。單施氮肥缺少磷鉀,效果也不會很好,植株徒長葉質柔軟,易感染病蟲 害;而偏施磷鉀肥缺少氮肥,蘭株生長矮小,葉色黃綠硬直,缺少光澤,新芽少植株容易老化,因此要處理好三要素的關系,不能偏施哪一種肥料,只是在蘭花生長 早期氮肥多一點,生長中期鉀肥多一點,而生長後期磷肥多一點而已。
給蘭花施肥是一門科學,一門學問,非認真學習、積極探索、仔細啄磨、深入鑽研不可。只要施肥得當蘭株必能生長茁壯也定會使養蘭者爽心悅目增添無窮的樂趣從而真正達到陶冶心情、延年益壽的目的。
『叄』 制粒的攪拌制粒的影響因素
(1)粘合劑的選擇:粘合劑的選擇是制粒操作的關鍵。如果選擇不當,不僅影響顆粒質量,甚至根本不能製成顆粒。應根據對葯物粉末的潤濕性、溶解性進行選擇。一般來說,親水性、溶解性適宜的原料粉末的制粒效果較好;但溶解性過高時,在制粒過程中容易出現「軟糖」狀態。為了防止這些現象可以在原料粉末中加入不溶性輔料的粉末或加入對原料溶解性差的液體以緩和其溶解性能。
(2)粘合劑的加入量:粘合劑的加入量對顆粒的粉體性質及收率影響較大,其影響比操作條件更大。因為粘合劑的加入量影響原料粉粒(第一粒子)之間的粘著力。
(3)粘合劑的加入方式:粘合劑可一次加入或分次加入,而且既可以溶液狀態加入,也可呈粉末狀態加入。把粘合劑溶液分批加入或噴霧加入,有利於核粒子的形成,可得到較均勻的粒子。有些文獻報道,粒徑的大小與粘合劑的首次加入量有關,如果操作初期粘合劑的加入量少,製成顆粒的粒度較小。粘合劑的分次加入量與加入時間根據葯物的溶解性等物性來決定。
制粒時間根據對顆粒的要求不同而不同,一般10一20分鍾即可得到球形度較高而且緻密的顆粒。
(4)原料粉末的粒度:原料的粒度越小,越有利於制粒,特別是結晶性的葯品,經粉碎後製成的顆粒與未經粉碎製成的顆粒有很大的差別。大的結晶溶解性差,結合力弱,容易在乾燥過程中從顆粒表面脫落下以致影響粒度分布。
(5)攪拌速度:在物料中加入粘合劑後,開始以中、高速攪拌,制粒後期可用低速攪拌。根據情況也可用同一速度進行到底。攪拌速度大,粒度分布均勻,但平均粒徑有增大的趨勢。速度過大容易使物料粘壁。
(6)攪拌器的形狀:與角度、切割刀的位置等,這些因素對顆粒的粒度、粒密度的影響較大,因為這些因素在制粒過程中影響對顆粒的外加力。
『肆』 乳豬料的調制時間
調制器一旦確定,調制時間相對也就固定了,只有通過調整槳葉的角度,讓飼料在調制器中呆的時間稍微長一點,但差距不很大,單層調制器如果不是加長的,是通用的2-2.5米左右的,飼料在調制器中呆的時間也就7-10秒左右,調整槳葉角度後也不會超過15秒。因調制溫度不允許超過60度,所以調制效果很差,要想提高調制效果,只能增加調制器長度,如定製加長的(3米或以上),或採用2層、3層的設置。
二次制粒也是無奈之舉,能提高主料熟化效果,但二次制粒因粘度下降,顆粒硬度會受影響,即粉化率會高一點。不過喂豬效果不受影響。
總的來說,在溫度不超標準的情況下,調制時間越長越好。
『伍』 飼料機器,制粒機制不成粒是什麼原因有制高手能指點嗎
首先檢查一下飼料配方中各個原料的組成,其中的粗纖維不能太多,要含有油脂,有次粉等粘性原料。在保證原料有粘性的基礎上,要調整好制粒機的調制溫度、調制氣壓等工藝參數,如熟化度不夠、調制器的調制水份不夠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制粒工藝參數沒調整好造成的。
下面是有關飼料制粒方面一些知識,請仔細看一下就知道了:
顆粒飼料具有營養分布均勻、消化率高、便於儲存及不發生自動分級等優點,在養殖業中日益得到普遍應用。制粒是生產顆粒飼料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制粒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飼料的質量。對於飼料生產廠家,如何減少機器磨損和電耗,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前提下,保證制粒質量,提高制粒產量,成為飼料企業在競爭中極力追求的目標。本文就影響制粒的因素進行了綜合分析,並就其控制方法進行了闡述。
1 飼料成分
不同的原料由於具有不同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對制粒有不同的影響,因而具有相異的制粒特性。
1.1澱粉
澱粉對制粒的影響受溫度和水分的制約。在一定水分存在的情況下,澱粉在受熱超過糊化溫度時吸水膨脹,澱粉分子間鍵破裂,澱粉分子產生水化作用而形成α-澱粉,溫度越高,糊化度越高。澱粉糊化後易於制粒,因此,澱粉含量高的飼料,飼料的密度大,易於制粒。但澱粉含量高的飼料往往含蛋白質低,在低溫條件下難於糊化,易於製成脆性的顆粒飼料。
1.2 蛋白質
蛋白質具有熱塑性和黏結性。在制粒過程中,蛋白質因摩擦作用而受熱後,經受高溫、高壓作用,蛋白質的三級、四級分子結構斷裂,飼料的可塑性增大,有利於制粒。
1.3 脂肪
脂肪具有潤滑作用,能減少物料通過模孔時的摩擦阻力,延長壓模壽命,同時降低能耗,提高產量。它的來源有飼料本身的和外界添加的兩種,原料本身含有的脂肪,在制粒過程中由組織向外滲透,有利於制粒。在配合高能量飼料時,油脂添加量超過3%,則會使顆粒變軟,質量下降,粒化率低,壓模磨損反而加激。因此,添加量一般以1~3%為宜,當需要添加油脂數量較多時,超過部分可以採用制粒後塗脂的方法來實現。
1.4 纖維素
纖維素具有一定的聚合力,對飼料具有一定的黏結作用。但用量多時不易擠壓通過模孔而難以形成顆粒,這是因為向模孔擠入高纖維飼料時需要較大的力量,這樣不僅會縮短壓模的壽命,而且產量也會受到影響,但能製成硬的顆粒。通常認為原料中含有3~7%的粗纖維,可提高制粒後顆粒的硬度,降低粉化率,但粗纖維超過10%就會因黏結性差而降低顆粒硬度和粒化率,並增加模輥的機械磨損。
2 飼料物理性質
2.1 粒度
原料粒度可分為粗碎、中碎、細碎和超微粉碎4種。一般認為,制粒用的粒度越小越好,這是因為:①原料粒度小,則表面積大,有利於熱量和水分的吸收,易於糊化;②粉碎粒度細時,壓制後顆粒的密度大而能提高飼料的產量和質量。但大多研究表明,壓制不同直徑的顆粒飼料製品,應採用相應的粒度,一般豬料通過3~3.5mm圓孔篩,雞料通過4mm圓孔篩。總的來說,飼料粒度分布基本均勻(不含有大粒),粒度大小恰當的料群,其顆粒製品的外觀質量好,產量可增加10~15%。
2.2 水分含量
飼料制粒前的水分含量是個極為重要的參數,其最高極限水分含量為18%,超過18%會引起模孔堵塞,所以一般控制在16%左右為宜。水分對於制粒的影響與水分存在的形式密切相關,當物料的水分含量超過一定數量值時,水分將以自由態的形式存在,適量的這種存在形式的水分(通常稱為自由水),附著在物料顆粒表面而形成水膜,可以減少通過模孔的摩擦阻力,延長壓模的使用壽命,另外,它能水化天然黏結劑,有助於改善制粒質量。然而,自由水分含量不宜大於6%,否則制粒將變得過軟,壓輥容易「打滑」,難以通過模孔,反而會降低產量和質量。
2.3 容重
不同的物料具有不同的容重,容重小的物料,纖維素含量較高,一般不利於制粒,產量較小,能耗較大。容重大的物料能更好的吸收水分,調質效果較好,有利於制粒,且成品質量好。
2.4 含雜
金屬雜質及砂石等各種堅硬的雜物和繩索等的存在,不僅會影響成品飼料質量,降低飼喂效果,而且會嚴重地磨損或堵塞模輥,降低飼料制粒效率。生產工藝中,要求原料在進入制粒機前必須經過初清篩和除鐵雜裝置。
3 飼料配方組成
不同飼料種類對制粒條件的要求不同,生產顆粒飼料時要依據配方組成來制定製粒條件。
3.1 高蛋白質飼料
蛋白質含量高的飼料,在加熱時,會呈現良好的熱塑性和黏結性,能增大顆粒的硬度和提高產量。但它不象高澱粉飼料那樣需要大量的水分,水分過多會因膠質化而容易堵塞模孔。水分越少越有利於冷卻及脫水,一般水分的添加量為1~2%,而且是靠蒸汽供給,因此蒸汽應滿足水分和溫度兩方面的條件。
3.2 熱敏性飼料
這類飼料的組成中,多半含有較多的乳粉、白糖、葡萄糖及乳糖,在溫度達到60℃時會就發生焦化。用厚壓模而不加水時,僅摩擦熱即可達上述溫度而焦化,因此,必須考慮採用下列方法:①選用薄壓模;②降低壓模的轉速;③使用高壓蒸汽,並保證料溫控制在60℃以下。
3.3 低蛋白與高纖維飼料
蛋白質含量在12-16%且富含纖維素的這類飼料,其中谷類原料所佔的比例小,蛋白質含量也低。所以,這類飼料單憑熱力作用難以呈現糊化及粘性,再加上纖維素含量高,其持水性能不佳,因而水分含量也不宜過多。一般說來壓制這類飼料,水分含量控制在12~13%,料溫維持在55~60℃左右,這樣的條件較為適宜。如水分含量過大或者料溫過高,壓制出料後會因迅速膨脹而產生裂縫。
3.4 尿素飼料
飼料中尿素含量在6%以上時,就幾乎不能加蒸汽,同時尿素極易吸水溶解而呈稀糊狀。尿素含水量如果達到20~30%,這就成了制粒的難題。此外,尿素遇熱易分解,因而制粒過程也不能過熱。當水分及熱量過高時,顆粒就難於通過壓模孔,即使通過了,在冷卻過程中也會發生粘凝。
3.5 高澱粉飼料
高澱粉飼料(谷類含量多的飼料)的制粒,最困難的問題是需要高溫和高水分。高澱粉飼料在制粒時常見的問題是產生軟的顆粒,而產量是高的,但產量過高的同時會造成細粉增多,質量下降,迴流量增多,結果反而不經濟,這是由於高澱粉飼料中蛋白質含量低,因而起的黏結劑作用也低。纖維素幾乎與制粒無關,油脂雖能提高顆粒產量,但起不到黏結劑的作用。制粒時飼料水分必須達到16~17%,溫度至少要達到82℃,這樣才可使澱粉發生糊化和糊精化,在顆粒冷卻後起到黏結劑的作用。這樣,對高澱粉飼料通過添加水分,提高蒸汽溫度或選用厚的壓模等方法,也能制出硬的顆粒,但會造成部分微量添加物和葯劑的破壞或因脫水不充分而發霉,因此,高澱粉飼料的制粒需要相當高的技術。
3.6 高脂肪飼料
油脂雖能提高制粒的產量和延長壓模的壽命,但含量過多時會使顆粒變軟,反而會縮短壓模的壽命。如使用液體的植物性油脂,會使顆粒變得更軟,且不飽和脂肪酸易出現氧化,致使營養價值降低。
4 蒸汽添加
蒸汽添加,是制粒過程中較難控制的一個因素,又是決定製粒成本、產量及產品質量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蒸汽添加的實質,就是物料經受蒸汽的濕熱調質作用,產生的效果:一是提高產量;二是延長模輥的使用壽命;三是節省動力,降低生產成本;四是提高產品質量及其營養價值。至於所採用的蒸汽,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蒸汽供給必須充裕,一般說來,可以按照產量的5%來確定所需蒸汽量(包括糖蜜加熱所用的蒸汽);二是保持穩定的蒸汽壓力,鍋爐的工作壓力應當維持在0.5~0.7MPa,輸入到制粒機之前的蒸汽壓力應調節到0.2~0.4MPa;三是應避免使用濕蒸汽,而使用干飽和蒸汽。
5 物料調質時間
調質器是制粒機的關鍵部件,調質質量的好壞,除與物料本身及蒸汽等因素有關系外,調質時間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理想的調質時間是調質器內物料的充滿系數小於0.5。一般的制粒機受尺寸限制,不可能為了延長調質時間而把調質器的直徑和長度做得過大,但是可以通過調整調質器內槳葉片的角度來適當延長或縮短物料在調質器內的停留時間,以確保調質質量取得最佳的制粒工藝效果。
6 壓模和壓輥
6.1 壓模
壓模對顆粒的質量與產量有密切關系。通常,壓模越厚顆粒越硬,但產量較低;反之,壓模越薄顆粒越軟,但產量較高。此外,壓模孔徑越小硬度越大,但產量較低;反之,壓模孔徑越大顆粒越軟,但產量較高。制粒的質量和產量還與壓模的孔型有關,但為了便於壓模的製造,目前,較多使用圓柱孔型的壓模。總之,應在考慮產量與質量的基礎上,根據飼料配方、產品要求和飼喂對象來選定壓模。
6.2 壓輥
它的兩個主要條件是能承受制粒過程時所產生的壓力和提供最大牽引力的適當壓輥表面,以避免打滑。模輥間隙是影響制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間隙增大,則物料層加厚,擠壓工作量增加,消耗動力也增加,造成擠壓區內對物料壓入力的減小,使壓輥發生打滑現象,從而降低產量;反之,間隙過小則會加速模輥磨損,使抓入的物料量減少,從而降低產量。
7 進料流量
應當根據制粒原料的特性、顆粒成品的要求來調節進料流量,並保持穩定,才能確保制粒機正常工作和制粒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總之,影響飼料制粒因素較多,本文僅僅就飼料成分、飼料物理性質、飼料配方組成、蒸汽添加、調制時間、模輥狀況和進料流量七個主要因素進行了闡述,在生產過程中要將各個因素綜合起來考慮,制定適合具體條件下的工藝參數,才能提高制粒機制粒效率,保證顆粒質量,從而取到良好的制粒效果。
『陸』 簡述沸騰制粒與沸騰乾燥的相同點
摘要 沸騰乾燥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