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時間的日晷為什麼是斜著的
㈠ 古代記時間器具日晷的正確傾斜角度是多少
天壇位於北緯39.878687076435;東經116.39277577400,日晷傾斜角度應該是90-39.878687076435≈50.121度;故宮位於北緯39.91621980007153,東經116.3909772606547。日晷傾斜角度應該是90-39.91621980007153≈50.084度。
1、朝北放置。將有刻度的晷面朝向北方;
2、調整指南。調整日晷底座,使指南針指針指向正南;
3、調整水平。調整左右兩只蓋帽螺絲,使水準泡中的小水泡調至正中小圓內;
4、調整緯度。在地圖上查一下測量員的緯度。例如,江陰的緯度是32度,北京的緯度是40度。然後調整刻度盤表面的斜率,使列的後緣與緯度板上的度對齊;最後,擰下列的兩端以確定緯度。此時,刻度盤面對地面的角度正好是(90-局部緯度角度)。此時,刻度盤針正好在緯度角度傾斜,指向與地軸平行的北極星,與赤道平行的刻度面。
5、時間安排。然後,在陽光下,我們可以看到針在刻度盤上,以確定時間。專利設計結合了傳統的十二小時鍾和現代二十四小時鍾.它也允許今天的人們學習傳統的時間觀念。在二十四個小系統中,一個小時被劃分為十二個小網格,每個小網格是五分鍾,中間網格是十分鍾,一個小時正好是六個小網格;十二小時系統由每個正方形十五分鍾組成,兩個小時相當於古代的一小時。
6、看電影,決定節日。調整表,使針影落在表的中線上,並根據陰影點的點確定太陽的節氣。與GNOME相比,該儀器可以在有陽光的任何時候觀測到太陽的影子,從而確定太陽的節氣。格諾蒙人只能在當地時間中午才能確認太陽的節氣。
(1)測量時間的日晷為什麼是斜著的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至於日晷,地面上的極也可用作日晷,但與地軸平行的極通常用作日晷的指針。在北半球,指針的頂部指向正北,指針垂直於日晷的平面,即平面垂直於地軸。斜日盤可分為赤道日盤和極日盤。赤道日晷是世界上最簡單、最常見的日晷。
表盤面與赤道平面平行,刻度盤具有等號,刻度盤針指向北極,刻度盤針的仰角是局部地理緯度。春分和秋分期間,太陽總是在天際赤道的北側移動,針的陰影投射在刻度面的上部。據中科院國家計時器中心副研究員馬立平介紹,日晷有很多種,如水平日晷、赤道日晷和垂直日晷。
赤道日晷是中國最重要、最常見的日晷,也是中國古代最經典的計時儀器。由日晷製成的盤稱為「刻度面」,它應根據局部緯度以一定的角度放置,使刻度面與赤道平面平行。在西安,表盤應朝北,上端指向北天極,低端指向南方。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科普網——日晷不是擺設,正確安裝得知道這些
㈡ 日晷應該怎麼擺放 晷針的方向,還有日晷怎麼是斜
應該坐南朝北擺放,類似地球儀。晷針指向北極。
關於日晷,在地面上立一根桿子,看其在地面上的投影也可以作為一個日晷,但一般以平行於地球轉軸的桿作為日晷的指針,在北半球,指針的頂端指向正北,指針與日晷的平面垂直,就是說該平面與地球轉軸垂直放置。
斜晷可分為赤道式日晷、極晷等。赤道式日晷是日晷世界中最簡單、最常見的。其晷面平行於赤道面,晷盤上刻度等分,晷針指向北極,晷針的仰角是當地的地理緯度。春分到秋分期間,太陽總是在天赤道的北側運行,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
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馬莉萍副研究員介紹,日晷有地平式、赤道式、垂直式等很多種,在我國最重要、最常見的是赤道式日晷,它也是中國古代最經典的計時儀器。
日晷石制的圓盤叫「晷面」,應根據當地緯度以一定傾角斜著擺放,使晷面平行於赤道面。在西安,應該讓晷面朝北,晷針上端指向北天極,下端指向南天極。
(2)測量時間的日晷為什麼是斜著的擴展閱讀:
《說文解字》中有「晷,日影也。」日晷就是利用太陽的位置來測量時間的一種儀器。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日晷,根據晷面的擺放位置可以分為三大類:平晷、直晷和斜晷。還有一些攜帶型的日晷。
平晷中最常見的是地平式日晷,晷面要求嚴格水平,晷面和晷針之間的夾角就是當地的地理緯度,適合低緯度使用。地平式日晷不僅製造容易,安裝簡便,而且具有較強的觀賞性,適合安放於公園、廣場和學校等地方。
晷面垂直於地平面放置的是直晷,按照晷面朝向可以分為垂直向南日晷、垂直向北日晷以及垂直向東和向西日晷。其表針又分兩種:垂直於晷面的和不垂直於晷面的。後者表針的傾角通常等於當地的地理緯度。垂直向南日晷較適合在中緯度使用。
東或西向垂直式日晷只能在上半日(東向)或下半日(西向)使用,但全球各緯度都適用。歐洲許多國家建築的牆上,附建有各種不同色調的日晷雕塑,很是吸引旅遊者的眼球。
從秋分到春分期間,太陽在天赤道的南側運行,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春分以後看晷盤的上面;秋分以後看晷盤的下面。赤道式日晷適合中低緯度地區使用。
北京故宮等處保存的都是清代製造的石質赤道式日晷。馬莉萍介紹說,赤道式日晷是中國古代最經典的計時儀器,西安南門月城內的日晷也屬於這種。若將晷盤改為圓環,則稱為赤道式羅盤日晷。馬莉萍曾在巴西里約熱內盧植物園里見過這種環晷,時間一目瞭然。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科普網——日晷不是擺設,正確安裝得知道這些
㈢ 在北半球使用日晷測量時間晷面應該朝哪裡放置
晷面應該坐南朝北擺放,類似地球儀。晷針指向北極。
日晷晷面應該坐南朝北擺放,晷針指向北極。日晷的安放方位要依據緯度而確定。使用日晷,無論何時,指時針與地平面的夾角必須與當地的地理緯度相同,日晷只要適當的調整晷針的傾斜角度,與地球的自轉軸平行,就可以在不同的緯度上使用。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
工作原理
日晷儀的字面意思是「太陽的影子」因此它的工作原理就是根據太陽的影子轉向以及長短來指定時間,在日照充足的一天當中,太陽的影子會不斷地發生變化,大家都知道早晨的影子是最長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的長度逐漸變短。
但是根據影子的長短判別時間不是很直觀方便,而影子會根據一天時間的變化不停地發生位移,早晨、中午、傍晚 的位置都是不同的,因此智慧的古人想到了根據影子的位移來指定時間更為方便精準。
㈣ 為什麼日晷的晷面是水平的呢/
晷也是一種利用太陽投影指示時間的工具。它由晷盤和晷針組成。晷盤是一個圓盤,晷面上有刻度;晷針安裝在晷盤中央與盤面垂直。太陽照到針上,在盤面上產生投影。用日晷測時間不是根據日影的長度,而是根據日影的方向。按照晷盤面放置位置的不同,日晷分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立晷和斜晷。赤道日晷的晷盤面平行於赤道面,晷針指向南北極;地平日晷的晷盤面平放於當地的地平面上;立晷的晷盤面垂直於地平面;斜晷的晷平面指向任一方向。
置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太和殿前的清朝赤道日晷。晷盤兩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每個時辰又等分為「時初」、「時正」,這正是一日24小時。由於太陽照射的角度變化,在「春分」以後看晷盤的上面;秋分以後看晷盤的下面。由於晷盤面平行於赤道面,晷針又垂直於晷盤面,所以晷針是指向地球南、北極的方向,而晷針與地平面的夾角正是當地的緯度。太陽照射時,晷針的影子隨太陽的運動而移動,這樣針影的位置不同,就能反映太陽的位置不同,也就反映出當天的時刻不同,正中午時,影子正好在針的正下方。
㈤ 日晷為什麼能測量時間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由於從春分到秋分期間,太陽總是在天赤道的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從秋分到春分期間,太陽在天赤道的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觀察日晷時,首先要了解兩個不同時期晷針的投影位置。
㈥ 日晷安裝的傾斜角度
一、時節日晷產品圖片
時節日晷正面
時節日晷側面
二、產品全稱
全稱為:單面時間節氣赤道日晷 ,是我們公司的專利產品。它既可廣泛應用於中小學教育、教學,也可作為兒童高級天文益智玩具、DIY模型製作,是不可多得的小型天文類儀器!歡迎各學校與科技場館、科普部門及家長朋友征詢選購!
三、產品代碼
日晷作為教育部新目錄增加儀器,它的代碼為:12015,暫時歸入物理儀器。實際上在小學科學與中學地理都適用。如浙江版的《科學》、華東師大版、蘇教版、上海版都有相關內容,因為專家路培琦稱《科學》課課程標准中有這個知識點,所以不管是什麼版本的教材都會有相關的知識點,因此此儀器的適用性是很強的。
時節日晷則更具有強大的適應性!
四、權威專家推薦 (見下圖,文字略)
五、 產品使用方法
1、朝北放置。將有刻度的晷面朝向北方;
2、調整指南。調整日晷底座,使指南針指針指向正南;
3、調整水平。調整左右兩只蓋帽螺絲,使水準泡中的小水泡調至正中小圓內;
4、調節緯度。先在地圖上查閱測量者所在地點的緯度,比如江陰的緯度是32o,北京是40o;然後調節晷面傾斜度,使立柱後邊沿對准緯度板上的度數;最後擰緊立柱兩端螺絲,將緯度固定。這時,晷面對於地面來說它的傾斜角度正好是(90-當地的緯度角),此時的晷針正好傾斜緯度角,它指向北極星與地軸平行,晷面平行於赤道;
5、看影定時。這時在陽光下我們就可以看晷面上的針影定時間了。該專利產品設計將傳統的十二時辰和現代的二十四小時制計時合在一起。也使今天的人們能從中知道傳統的時辰計時的概念。二十四小制中,一小時分為十二小格,每一小小格是五分鍾,一中格是十分鍾,一小時正好是六中格;十二時辰制,每一小格是十五分鍾,兩小時相當於古代的一時辰。
6、看影定節。調整游表,使針影落在游表的中心線上,根據影尖位置所指的節氣確定當時所在的節氣。與圭表相比,本儀器可以在有日照的任何時間內觀察影子確認節氣,圭表只能在當地時間的正午時分正子午方向來確認節氣。
註:(1)我們這里測得的時間是地方時間,而不是北京時間;
(2)此為單面日晷,秋分到春分期間針影不能落在晷面時,朝北的晷面已在陰影之中,這時也可以調整游表,使晷針影尖落在游表的中線上,再根據中線與晷面交接處的格子來確定地方時間,彌補了其他單面日晷半年內不能測時的缺點。
六、 時節日晷特點
1、合日晷與圭表於一體;
2、集傳統與現代於一身;
3、融學具與玩具於一物;
4、習動手與動腦於一時
這日晷,小巧玲瓏,美觀大方,裝卸簡單,攜帶方便,可以隨地理位置改變而任意調整緯度進行觀測,所以可以攜至地球上的任何緯度地區使用。現有的石制日晷,移動難,調節也難。
七、 特殊功能
本產品涉及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觀測,時間節氣的觀測,適用於小學的自然科學教學、中學天文地理等的教學,也可作為現代飾品、兒童科技玩具,激發孩子對天文地理學習探索的興趣,也可以由此領悟一些天地之間的奧秘,這是現代鍾表無法體現的。
略舉幾項用途如下:
(1)求另一地的地方時。
(2)可以測量太陽高度角。
(3)測兩地之間的經差。
(4)測量磁偏角
㈦ 我們在製作日晷測量時間時晷面一般朝北對嗎
日晷也是一種利用太陽投影指示時間的工具.它由晷盤和晷針組成.晷盤是一個圓盤,晷面上有刻度;晷針安裝在晷盤中央與盤面垂直.太陽照到針上,在盤面上產生投影.用日晷測時間不是根據日影的長度,而是根據日影的方向.按照晷盤面放置位置的不同,日晷分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立晷和斜晷.赤道日晷的晷盤面平行於赤道面,晷針指向南北極;地平日晷的晷盤面平放於當地的地平面上;立晷的晷盤面垂直於地平面;斜晷的晷平面指向任一方向.
㈧ 介紹一下古代測量時間的儀器日晷
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勻的。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早晨,影子投向盤面西端的卯時附近。接著,日影在逐漸變短的同時,向北(下)方移動。當太陽達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時,針影位於正北(下)方,指示著當地的午時正時刻。午後,太陽西移,日影東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個時辰。 由於從春分到秋分期間,太陽總是在天赤道的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從秋分到春分期間,太陽在天赤道的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觀察日晷時,首先要了解兩個不同時期晷針的投影位置。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誕生於六千年前的巴比倫王國。中國最早文獻記載是《隋書·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於隋開皇十四年 公元574年 發明的短影平儀 即地平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確記載初見於南宋曾敏行的《獨醒雜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圖。 赤道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這種利用太陽光的投影來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所用達幾千年之久,然日晷有一個致命弱點是陰雨天和夜裡是沒法使用的,直至1270年在義大利和德國才出現早期的機械鍾,而中國則在1601年明代萬曆皇帝才得到二架外國的自鳴鍾,清代時雖有很多進口和自製的鍾表,但都為王宮貴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還是看天曉時。所以徹底拋卻日晷,看鍾表知辰光還是近現代的事。 編輯本段常見的日晷 使用日影測時的日晷,無論是何種形式都有一根指時針(Gnomon),這根指時針與地平面的夾角必需與當地的地理緯度相同,並且正確的指向北極點,也就是都有一根與地球自轉軸平行的指針。觀察這根指針在指定區域內的投影,就能確定時間。現有常見的日晷有下列幾種不同的形式: (1) 水平式日晷(The Horizontal Sundial) 是最常用的日晷,採用水平式的刻度盤,日晷軸的傾斜度,依使用地的緯度設定,刻度需要利用三角函數計算才能確定。適合低緯度的使用。 (2) 赤道式日晷(The Equatorial Sundial) 赤道式日晷是依照使用地的緯度,將軸(指時針)朝向北極固定,觀察軸投影在垂直於軸的圓盤上的刻度來判斷時間的裝置。 盤上的刻度是等分的,夏季和冬季軸投影在圓盤上的影子會分在圓盤的北面和南面,適合中低緯度的使用。若將圓盤改為圓環則稱為赤道式羅盤日晷。 (3) 極地晷(The polar Dial) 供指時針投影的平面與指時針平行,即與地平面的夾角與地理緯度相同,並朝向正北。時間的刻畫可以用簡單的幾何圖來處理,投影的時間線是平行的線條。適合各種不同的緯度使用。 (4) 南向垂直日晷(Vertical Direct South Dial)刻度盤面朝向正南且垂直地面的日晷。這一種日晷較適合在中緯度(30~60)使用。 (5) 東或西向垂直式(Vertical Direct East or West)刻度盤面朝向正東或正西且垂直地面的日晷。這一種日晷只能在上半日(東向)或下半日(西向)使用,但全球各緯度都適用。 (6) 側向垂直式(Vertical Declining)刻度盤面採用垂直方向的日晷。這一種日晷需要依照建築物的牆面方向換算刻度,不容易製作。依季節及時間的不同,有時不會產生影子。南向與東西垂直日晷都可視為此形的特例。 (7) 投影日晷(Analemmatic Sundial)不設置指時針,僅在地平面依地理緯度的不同繪制不同扁率的橢圓,在其上刻劃時間線,並將長軸指向正東西方向,南北向的短軸上則需刻上日期,指示立竿測量時刻的正確位置。 編輯本段日晷的角度等計算 日晷的製作除了指時針必需正確的安裝之外,時間線的刻劃也不能忽視。各形日晷時間線的刻劃與日晷的地理位置,指時針的高度等,都有關系。假設地理緯度為φ,指時針的高度為H,要刻劃的時間與正午的差值為T;時間線與指時針的夾角為A,距離為D,則各形日晷的計算式如下: (1) 水平式日晷:TAN(A)=TAN(T)*SIN(φ) (2) 赤道式日晷:等分圓盤,每小時相當與十五度,正午線垂直朝下。 (3) 極地晷:D=H*TAN(15*T) (4) 南向垂直日晷:TAN(A)=TAN(T)*COS(φ) (5) 東或西向垂直式:D=H*TAN((6-T)*15) (6) 側向垂直式:TAN(A)=SIN(O)*TAN(R+15*T) 指時針與牆面垂線的夾角TAN(W)=SIN(θ)*COT(φ) 指時針高出於牆面的夾角SIN(O)=COS(θ)*COS(φ) 指時針與正午線的時間線差COT(R)=COT(θ)*SIN(φ) 6點與12點時間線的夾角COT(S)=SIN(θ)*TAN(φ) θ:日晷牆面的斜角 (7) 投影日晷:D= SIN(T*15),V= sin(φ)*COT(φ) 橢圓長軸與短軸的比:sin(φ) 豎竿(人立足)的位置:Z=TAN(del)*COS(φ) del:太陽的赤緯,V:時間點在短軸方向上的值 D:時間點在長軸方向上的值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由於從春分到秋分期間,太陽總是在天赤道的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從秋分到春分期間,太陽在天赤道的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觀察日晷時,首先要了解兩個不同時期晷針的投影位置。中國古代測時儀器。由晷針和晷盤組成,晷盤上有時間刻度,晷針垂直於盤面,通過晷針日影在盤面上的方向就能測定時間。因盤面安置的方向不同,日晷可分為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立晷、斜晷。日晷的早期歷史尚不清楚,最早的可靠記載是《隋書·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於隋開皇十四年(594)發明的短影平儀(即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的明確記載初見於南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圖,但晷盤是木製的。後世改用石質晷盤,金屬晷針。北京故宮等處保存的都是清代製造的石質赤道日晷。赤道日晷的晷面平行於赤道面,晷針指向南北極。相持既久,日晷漸移。——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2) [sundial]∶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由於從春分到秋分期間,太陽總是在天赤道的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從秋分到春分期間,太陽在天赤道的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觀察日晷時,首先要了解兩個不同時期晷針的投影位置。 日晷又稱「日規」,是古代人利用日影來定時刻的計時器。日晷的種類很多,根據晷面所處位置的不同可分為地平式、赤道式、子午式、卯酉式等多種,功能也不盡相同。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誕生於六千年前的巴比倫王國。中國最早文獻記載是《隋書·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於隋開皇十四年 公元574年 發明的短影平儀 即地平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確記載初見於南宋曾敏行的《獨醒雜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圖。 赤道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這種利用太陽光的投影來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所用達幾千年之久,然日晷有一個致命弱點是陰雨天和夜裡是沒法使用的,直至1270年在義大利和德國才出現早期的機械鍾,而中國則在1601年明代萬曆皇帝才得到二架外國的自鳴鍾,清代時雖有很多進口和自製的鍾表,但都為王宮貴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還是看天曉時。所以徹底拋卻日晷,看鍾表知辰光還是近現代的事。 參考資料:http://bk..com/view/416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