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參照物不同時間不同
① 參照系不同時間就不同如何解釋物質在一個參照系過去了千萬年卻只有幾個小時的改變
不是,時間市一中空間的轉換,並且時間不過是人類用來衡量所過去的長短而已,物質是有分子構成,但時間並不是分子構成的,所以時間不是物質.
② 為什麼在不同的緯度,東邊的時刻比西邊的
這個問題混淆的根本原因在於參照物的不同。
第一種情況,就是地理課本上的早晚--東邊的地點比西邊的地點時刻要早,這個指的是同一時刻不同地點的比較,這種情況下6點比5點早,也就是同一緯度兩地,東邊先看到日出。
第二種情況,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早晚,這個指的是同一地點不同時刻的比,比如你五點起床,比其他同學6點起床早了一個小時,前提是我們你們兩人在同一地點或者使用同一時區的區時。
③ 怎麼樣理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為什麼時間會不一樣
首先應該問,在不同慣性參照系中,時間為什麼要一樣呢?不同參照系中時間是同步的,這是經典力學中一個未經證明的前提,而相對論否定了這個前提的存在。
先講一個物理現象:如果你靜止拿著槍射擊,向前射擊和向後射擊,子彈速度一樣。如果你騎著奔跑的馬向前和向後射擊,地面上看子彈的速度是向前射擊的速度比向後射擊的速度快,差值是2倍的馬奔跑速度。這個好理解。
但是,19世紀末,科學家發現一個無法解釋的現象,如果一個人在地面上用一個燈向前照向後照,光速是一樣的,如果騎著馬向前照向後照,當時的物理學家認為在地面上看應該是向前的光速快於向後的光速,可是實驗結果是兩個光速是一樣的。更讓人奇怪的是,在馬背上測量向前向後的光速(以馬為靜止大地為運動)也是一樣的。這在經典力學中是不可解釋的。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解釋了這個實驗。因為我們在經典力學中認為馬上的時間和地面的時間是一樣快,馬上看到的地面的尺子長度和地面看到的同樣的尺子長度是一樣長。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對此提出了懷疑,在否定以上「不言自明」的常識基礎上,推出了相對論。在相對論中,不同參照系中的時間和對同一個物體測量的長度是不一樣的。
如果馬是勻速跑動,這個問題就是狹義相對論,如果馬是加速跑動,這個問題就是廣義相對論。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不存在一個絕對靜止的參照系(如大地),馬背上的參照系和大地參照系不存在誰是靜止誰是運動的問題,運動都是相對的。愛因斯坦的理論讓慣性力,引力等等都在這個相對性理論中是自洽的。
④ 太陽日和恆星日的時間為什麼會不同
太陽日的公轉時間能積累。而恆星日的公轉時間,被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抵消掉。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對於遙遠的恆星來講,相當於鍾擺左右搖擺,向左公轉產生的時間被向右公轉產生的時間相互抵消為0,所以恆星日沒有公轉時間。
⑤ 一個回歸年為什麼和一個恆星年的時間不同
要想知道一個回歸年為什麼和一個恆星年的時間不同?我們首先了解回歸年和恆星年的計時方法。恆星年採用的是人造計時器。
⑥ 為什麼以太陽和以離地球遙遠的一顆恆星為參照物,,一日的長度不同
地球只要自轉360度(恆星日)就能再次正對一個遠方恆星,但是此時還不能再次正對太陽。
因為地球在軌道上已經公轉了將近一天,就算前一天這個時間地球能夠正對太陽,但是地球自轉360度之後地球已經公轉移開了,所以還沒能再次正對太陽,必須再自轉多一點才能實現,所以太陽日比恆星日更長。
⑦ 為什麼參照點不同,地球自轉的時間就不一樣
參考物不一樣,旋轉的角度不一樣,就會導致時間上有差異.
比如恆星日是轉360°,而太陽日轉大約360°59′,所以太陽石24H比恆星日23H56min4s長.
⑧ 為什麼選定的參考系不同,地球的自轉時間也不同(恆星日與太陽日的差別的原因所在)
一個恆星日為23小時56分,它是指地球繞太陽轉動後,再次與恆星位置的保持相對不變所經歷的時間,由於恆星與我們距離較遠,因此恆星位置基本不變;一個太陽日為24小時,由於地球公轉時太陽也在繞銀河系中的某個中心轉動,因此太陽的位置會發生變化,當地球再次與太陽位置保持相對不變時,所經歷的時間要比恆星日多四分鍾,也就是24小時。
⑨ 為什麼參考系不同,在相同時間內動能改變數不同
動能的該變數等於力乘以距離,參考系不同,力作用的距離就不同,所以動能該變數也不同。
⑩ 為什麼地球公轉一圈的時間和回歸年的時間不一樣那!!!!
恆星年是以太陽系外的一顆恆星作參照物的.相對這顆恆星公轉一周的時間為恆星年.時間長度為365日6時9分10秒.
回歸年是以太陽為參照物的.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為回歸年.時間長度為365日5時48分46秒.
這是正解。之所以不一樣是因為太陽也在運動和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