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為什麼描寫的是晚上的景色
❶ 鹿柴描寫了什麼景色表現
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
《鹿柴》【作者】王維【朝代】唐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譯文:
幽靜的山谷里看不見人,只能聽到那說話的聲音。
落日的影暈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❷ 鹿柴是清晨還是中午
傍晚的景色。
《鹿柴》
唐代: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翻譯:
幽靜的山谷里看不見人,只聽到人說話的聲音。
落日的影暈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2)鹿柴為什麼描寫的是晚上的景色擴展閱讀
賞析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無聲的靜寂、無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於覺察;但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則較少為人所注意。
詩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畫家、音樂家對色彩、聲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剎那間所顯示的特有的幽靜境界。但是這種敏感,又和他對大自然的細致觀察、潛心默會分不開。
❸ 《鹿柴》中描寫的是什麼地方,什麼時候的景色
這首詩描繪的是靜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
山中空空盪盪不見人影,
只聽得喧嘩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著昏黃的微光.
這是一種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是詩人細致觀察,潛心體會的結果.這首詩是詩、畫、音樂相結合的和諧,幽深境界的表現.
❹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寫的是晚上時的情景嗎
一首詩寫盡了山林的幽深靜寂,王維《鹿柴》全詩深度翻譯和賞析
【題解】
王維唐代著名的詩人和畫家,他的詩意境悠遠,意味深長,蘇軾曾雲: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鹿柴》便是代表作之一。
鹿柴,『柴』通『寨』,原指的是養鹿的寨子,在此指的是詩人隱居之地。
【原文】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反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譯文】
山中空空盪盪不見人影,
只聽得喧嘩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著昏黃的微光。
【賞析一】
這是一首山水詩,描繪的是傍晚時分山林幽深靜寂的景色。
詩的前半部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空」字突顯了山的清靜,「但聞人語響」,通過聽覺感官的感受,襯托出山林的幽深,在視覺上是「不見人」,在聽覺上是「聞人語」,將人的感受與情境結合,人與自然融合為一體。
詩的後半部分,「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寫的是詩人返回到深山樹林之中,看到夕陽照在青苔上,初看與前半部分矛盾,詩人由於身處空山深處,造成視野狹小,無法看見行人,只能聽到人聲。而後面卻又寫返回山中,給人感覺前後境界不一。仔細想,應該這么理解:詩人應該看到天色漸晚,便起身往回走,因為在深山之中,視野不開闊,只聽到路人的說笑聲,但不見其人,更加感受到空山的清幽,又不覺返身走回深山樹林中,便看到夕陽「復照青苔上」。
這樣一理解,全詩僅僅二十字,詩人內心感受卻經歷兩次轉變,由前兩句映射出的寄情山水發展到後兩句因空山景象而觸發的更深層次的情感。
這首詩應是其後期所寫,前期詩人熱衷政治、有遠大抱負,因安史之亂,詩人隱居山林,生活熱情沒有完全消失,對大自然有濃厚興趣。
此詩後兩句寄情於景,作者對國家未來、對自己的遠大理想猶如這夕陽余暉復照「青苔」。並未完全心灰意冷,而是希望國家能像夕陽一樣仍能發光,自己仍能為國家建功立業、一展宏圖。全詩流露出詩人的一絲無奈。
【賞析二】
《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首詩是《輞川集》二十首之一。王維的這首詩為我們描述了一幅美麗的場景:看不到人但能聽到有人說話,陽光照耀著青苔。不過有一點可要注意了,這里的柴可不讀chai而是讀zhai(寨)。因為這是鹿柴王維輞川別業中的一個處所。
這首詩的第一句寫的是在空空的山中看不到一個人的影子。第二句寫的是雖然看不到人但是能聽到有人正在說話。這個和紅樓夢中鳳姐的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首詩的第三、四句寫的是夕陽返照射入樹林深處,又有一部分光線落到青苔上面。組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深林神秘莫測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而青苔則事實實在在的在自己的眼前,草綠色的青苔、金黃色的溫暖的陽光交織在一起,多麼的溫馨、多模的和諧想來詩人此時定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總的來說,詩的前二句寫幽靜,因聲傳神;後二句寫幽深,以光敷色。
這首詩寫出了大自然的可愛、美麗,令人神往,突出了王維寫詩的特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充分表達了王維對山林生活的喜愛,同時也從側面說明了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其中第一句和第二句似乎有一些矛盾,其實不然這真是作者的高明之處。首先告訴你這兒看起來似乎沒人,但接下來又告訴你這兒有人說話的聲音,讓你在失望之後驀地生出一份驚喜之情。
❺ 鹿柴寫的是一天中什麼時候的景色
《鹿柴》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夏末秋初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創造了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前二句寫幽靜,因聲傳神;後二句寫幽深,以光敷色。
這首詩創造了一種幽深而光明的象徵性境界,表現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禪過程中的豁然開朗,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5)鹿柴為什麼描寫的是晚上的景色擴展閱讀:
《鹿柴》原文: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譯文:山中空曠寂靜看不見人,只聽得說話的人語聲響。夕陽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❻ 鹿柴這首詩寫了什麼的景色.
《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這首詩寫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意在創造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
第一句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側重於表現山的空寂清冷。之後緊接第二句境界頓出,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
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寂。
(6)鹿柴為什麼描寫的是晚上的景色擴展閱讀:
此詩則選取傍晚時分的景色作為描寫對象,這時夕陽返照射入樹林深處,又有一部分光線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來,各類景物斑斑駁駁的,明暗對比鮮明。
近處,投在地面上的蓊鬱的樹影漸漸拉長;樹林深處,因黝暗而顯得十分幽邃。這種景觀的最佳時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須是晴朗的傍晚,陰雨綿綿是不行的。
詩的第一個透視點是深林,人的感官無法直接測知樹林深處,此詩以不可見即想像中的「無限」和「神秘莫測」寫幽深之感。
❼ 王維的鹿柴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
唐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下購置輞川別業。鹿柴是王維在輞川別業的勝景之一。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逐處作詩,編為《輞川集》,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五首。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譯文
山中空曠寂靜看不見人,只聽得說話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作品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第一句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側重於表現山的空寂清冷。之後緊接第二句境界頓出,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
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寂。最後又寫幾點夕陽余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
❽ 鹿柴詩中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什麼時分的幽靜景色表達了詩入
傍晚。
原文: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出自:唐代詩人王維《鹿柴》
譯文:夕陽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賞析:寫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會因朝夕晦暝、風雨因時而變化。此詩則選取傍晚時分的景色作為描寫對象。這時夕陽返照射入樹林深處,又有一部分光線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來,各類景物斑斑駁駁的,明暗對比鮮明。
(8)鹿柴為什麼描寫的是晚上的景色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下購置輞川別業。鹿柴是王維在輞川別業的勝景之一。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逐處作詩,編為《輞川集》,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五首。
這首詩寫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意在創造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側重於表現山的空寂清冷。
之後緊接第二句境界頓出,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
❾ 鹿柴這首詩描寫的是什麼時分的景象
《鹿柴》這首詩描寫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此詩描寫了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創造出了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
《鹿柴》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譯文
山中空曠寂靜看不見人,只聽到人說話的聲音。
夕陽的影暈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賞析
詩的第一句從正面描寫了空山的杳無人跡,表現出了山的空寂清冷,「不見人」三字將「空山」的意蘊具體化了。次句中的「但聞」二字十分有趣,作者用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
詩的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中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深林,本來就幽暗,林間樹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見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