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時間都要加公元
1. 我國為什麼要採用公元紀年
民國以前中國是君主制,所以用皇帝年號或者國君年號紀年,民國取消帝制,為了跟國際接軌,所以用公元紀年,不過民國時期同時也用民國年號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直接用公元紀年,跟國際上的交流更方便了。
2. 為什麼要定義公元
這是全世界的統一紀年。因為世界各國使用的紀年不一樣,各國的紀年在不同時期也不一樣,如我國的紀年就不知道有好多,有的時間長,有的就短,換個皇帝就有個新的紀年如現在台灣用的「民國97年」就是公元2008年。 由於世界各國的交流日益增多,需要一個統一說明時間的標准。「公元」的紀年是用耶穌出生的那年為元年(即第一年),在西方很多國家使用,後來各國逐漸就使用了「公元」的紀年來作為時間的統一方法。 有了統一的紀年標准,在敘述歷史和現實的事實時,就有了同意的時間刻度。
3. 歷史時間為何會有,公元前和公元後的說法,它到底有何意義
我們讀 歷史 ,特別是 歷史 考試都要背的是 歷史 事件發生的時間,而大家都知道我們會看到(公元前多少年)公元後多少年,這樣的時間線。當然還有一種記錄就是用中國的文字記錄,比如,洪武多少年等,
其實以上說的是兩個不同的 歷史 時間記錄體系,一個是西方歐洲為主的 歷史 時間記錄,而一個是中國古代的一種 歷史 時間記錄。兩者都是說同一年但是記錄的方式不同。
其實各有各自的優點,歐洲的優點在於有連續的時間線,可以很清晰知道先後次序,讓後來人比較好整理先後的次序
中國由於需要一定的 歷史 知識積累,在這一方面確實沒歐洲會優勝一些,但是中國特點在於自己有一套成熟的 歷史 記錄體系,五千年來一直延續,如果是懂 歷史 的人,想學起來並不是很難,不過現在我們是兩線並行,起好處更大,不知道是多少年,有知道了那個朝代和皇帝。
公元前後這個名詞的引用,和西方的基督信仰有關,讀 歷史 大家都懂,其實就是以基督出生年份算出來的公元前和後,在該年之前就是前是BC,在該年之後就是後就是AD,而作用,更是類似於一些我們的記事用途,因為我們看到佛教,伊斯蘭教也都會有自己的宗教日歷稱呼,其實作用是一樣的,可以說跟中國的皇帝年號也差不多,只是中國皇帝時間短,它更長而已。
本來這個稱呼並不是很熱門,後來BC / AD系統在第九世紀神聖羅馬皇帝查理曼大帝採用這套年份稱呼系統,並且隨著他的統一歐洲各地之後,該系統的稱呼得到了普及。雖然後來查理曼帝國瓦解,但是教會確實又統治了千年的歐洲,到15世紀,整個西歐都採用了BC / AD系統。也正是用的時間久,推廣的地方多,慢慢的約定成俗,變成了歐洲的一種稱呼。
在隨著大航海的步伐和歐洲人的殖民,還有歐洲 歷史 學家和一些科學家的傳播,這套年份系統又推廣到了世界,由此變成了公認的一套 歷史 稱呼系統。後來在1988年國際標准化組織發布ISO 8601時成為國際標准,該標准描述了代表日期和時間的國際公認方式。
不過我們要清楚知道,公元前只有一年,而沒有零年,為何公元是沒有零年呢,因為當時的歐洲還沒有零這個數學觀念,所以只有公元1年,這個考試的時候大家要清楚知道啊
其實這個基督教一段 歷史 有關系,也是羅馬和基督教的 歷史 過節,因為羅馬當時的執政者對於基督的迫害,為了大家不再記住這段 歷史 ,一個叫 狄俄尼修斯的學者,專門進行了更改,以消除人民對那位曾是殘酷的基督徒迫害者的皇帝的記憶。他是想用新的系統,來取代戴克里先系統,該系統以羅馬第51個皇帝的名字命名,羅馬皇帝從公元284年至公元305年統治羅馬。
不過現在許多學者對於這位狄俄尼修斯是否知道基督的出生時間是存疑的,或者根本來說他的推斷也有可能是錯誤的,因為他出生的時期距離耶穌出生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很久,靠的都是一些 歷史 傳說和口頭記錄去推斷,很難說到底准不準,不過現在我們不再去考證這些,我們只有知道他是個年份劃分就可以了。
中國的公元一年是那一年呢,科普一下是在中國的西漢末年,該年佛教傳入中國,中國的絲綢傳到羅馬,而因為我們是農歷年,所以呢又一個多月是屬猴,有10個多月,屬於雞。
當然這時候王莽還沒稱帝,不過新朝也即將到來,這年還真的很值得記錄哦!
4. 我們的年份為什麼叫公元.
我說的公元紀年,也稱公歷紀年,或和基督紀年。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
作為歷史算起,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注意,不能寫成公元後XX年)。這就是
。我國從1949年起開始採用公元紀年,現在的教材實際上也是把各種紀年方法換算成公元紀年來表達歷史時間的,因此,公元紀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紀年方法。 與公元紀年相關的兩個概念是「世紀」和「年代」。每一個世紀為100年,從理論上講,公元1年~公元100年為一世紀,公元101年~公元200年為第二世紀,…….,以此類推,但是按照習慣的用法,人們常把某個100年的最後一年作為下個世紀之首,如公元100年,人們並不把它作為一世紀的最後一年,而是把它作為二世紀的最初一年。這樣公元一世紀中剩下99年,變成公元1年~99年,以後的每一個世紀仍是100年,即二世紀變成公元100年~199年,三世紀變成200年~299年,……..。公元前的世紀推算以此同理,所不同者,只是每一個世紀的推算要從絕對值大的年代向絕對值小的年代順序進行,如公元前一世紀的為公元前99年到
。判定某一年在哪個世紀時,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即如果這個年份是兩位數,即在1~99年間,那麼這一年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紀里,如果這一年是三位數即在100~999年之間,那麼把這一年的第一位數加上1,就可得到這一年所在的世紀。例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數為6,6+1=7,所以這一年是在公元7世紀里。如果這一年是四位數,即在1000以上,那麼就以這一年的前兩位數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紀了。如
,前兩位數為18,18+1=19,所以這一年在公元19世紀內。公歷的一個世紀中,又分為早期(初期),中期,晚期(未期),或前半期後半期等。早期(初期),一般是一個世紀的前30年;中期,指一個世紀的中間50年。晚期(未期),指一個世紀的後20年;前半期和後半期是指一個世紀的前50年和後50年。 從理論是講,每一個世紀分為幾個年代,每一個年代為10年。但是習慣上人們並不具體稱每個世紀的前20年(公元後
的第一個世紀為19年)為某年代。而是籠統的稱之為某世紀初,把以後的20~29年稱為20年代,30~39年稱為30年代,……,90~99年稱為90
年代。這樣每個世紀實際上只有8個年代。在世界
教材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有幾處用了「千年代」這個概念,如在講古代
流域的城市遺址時說「這些城市開始興建於公元前三千代中期」。一千年是一個「千年代」,公元前三千年代是指公元前第三個一拮年,即公元前3000~3001年之間。 在使用公元紀年時,應當指出的一點是:計算涉及跨公元前後的時間,與單純的計算公元前或公元後的時間有所不同,即必須在計算出的 時間總數上減去一年,如計算公元前841年到1949年之間有多少年,正確的計算是841+1949-1=2789年,可以把這種演算法歸納成一個簡單公式「前後相加再減一」。這里之所以要減出一年是因為公元紀年不設公元0年,不能按照數學上的正負數的概念來計算跨公元前後的時間。
5. 為什麼在報道歷史年份中要加公元1000年或公元前1000年
高中歷史老師回答你:這是一種國際通行的紀年法,叫公元紀年法。起源於西方基督教世界,以教士臆造的耶穌誕生那年作為公元元年,也就是公元一年。耶穌誕生前一年即為公元前一年。紀年法便於記史、記事。這和中國古代的「康熙x年」「雍正y年」的用法大致是一樣的。中國從1949年開始使用公元紀年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公歷」。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6. 為什麼以前的年分要加公元在前面
「公歷紀元」產生於基督教盛行的六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神父們把任何事情都附會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神父,為了預先推算七年後(即公元532年)「復活節」的日期,提出了所謂耶穌誕生在古羅馬的狄奧克列顛紀元之前284年的說法,並且主張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起算點的紀元,這個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並將此紀年法在教會中使用。到1582年羅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歷時,繼續採用了這種紀年法。由於格里高利歷的精確度很高,而為國際通用,所以被稱為公歷。從此,教士所臆造的耶穌誕生的年份便被稱為公元元年。所謂「公元」,就是公歷紀元。
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 這種紀年體系開始在歐洲各國採用。中國從辛亥革命後的次年(1912年)起採用公歷月、日,但同時採用中華民國紀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公元紀年制度,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公元為新中國的紀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四項決議的第二項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 世界各國關於紀年的方法有很多,不過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是公元紀年法。除此之外,還有黃帝紀年、干支紀年法、天文紀年法、歷史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另外,還有伊斯蘭教紀元、佛教紀元、猶太教紀元以及希臘紀元、日本紀元等。 在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 由於公元紀年的起點是公元1年,而沒有「公元0年」,所以大多數對公元紀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學家和世界上大多數權威天文機構,都明確支持21世紀始於2001年的說法。
7. 為什麼要用公元記年
這是國際上的用法,原來中國是不用這個的,為了與國際接軌嗎,所以就用了
8. 為什麼說以前多少年的時候要加個公元前不加不行嗎
公元並不是以秦朝建立為界限。而是耶穌誕生的那一年。所以又稱西元。
耶穌誕生前為公元前。這么做就是添加一個標准。
當然你也可以不加,也可以說距今多少多少年前。
但是如果加上「公元前」,就會更容易計算。
9. 為什麼人們算時間 用公元前 公元後 什麼叫公元 公元前是什麼時候 公元後呢
公歷紀元,簡稱「公元」,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歷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年).「公歷紀元」產生於基督教盛行的六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僧侶們把任何事情都附會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僧侶,為了預先推算七年後(即公元532年)「復活節」的日期,提出了所謂耶穌誕生在古羅馬的狄奧克列顛紀元之前284年的說法,並且主張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起算點的紀元,這個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並將此紀年法在教會中使用.到1582年羅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歷時,繼續採用了這種紀年法.由於格里高利歷的精確度很高,而為國際通用,所以被稱為公歷.從此,教士所臆造的耶穌誕生的年份便被稱為公元元年.所謂「公元」,就是公歷紀元.在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 由於公元紀年的起點是公元1年,而沒有「公元0年」,所以大多數對公元紀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學家和世界上大多數權威天文機構,都明確支持21世紀始於2001年的說法.
10. 為什麼以前的年代要加兩個公元
不是說以前,還是以後的問題,加上公元是一種紀年方式。
公元,即公歷紀元,原稱基督紀年,又稱西歷或西元,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歷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歷法。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
它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在儒略歷與格里高利歷中,在耶穌誕生之後的日期,稱為主的年份,而在耶穌誕生之前,稱為主前。現代學者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稱用公元(Common era,縮寫為C.E.)與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縮寫為 B.C.E.)的說法。
辛亥革命爆發後次年(1912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採用公歷作為國歷,紀年方面,公元紀年法與民國紀年法並行。
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歷和公元作為歷法與紀年。但是也並沒有廢除農歷,現今的中國傳統節日還是以農歷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