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表面為什麼看不清東西
㈠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用來梳妝打扮的「銅鏡」真的模糊嗎
南北朝的《木蘭辭》中有這樣一句詩——“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講的是替父從軍的花木蘭卸甲歸鄉後,恢復女裝對鏡打扮的場景。
說起鏡子大家都不陌生,特別是我們女性,每天出門前都要照一照看一看穿著打扮是否合適,愛美的小姑娘們化妝打扮更是離不開鏡子。
想必大家看過不少電視劇,劇中美人在鏡前梳妝,模模糊糊的暗黃色銅鏡里倒映出更模糊的人影,只能大致看個輪廓,至於妝容如何發飾如何,那基本全靠瞎蒙。
由此大部分人認為古代的銅鏡十分昏黃模糊不清楚,實際真的如此嗎?
上圖_ 女史箴圖 局部
陝西歷史博物館中收藏有許多十分精美的銅鏡,背面花紋線條流暢、豐富多彩,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以及歷史研究價值。在陝西周原博物館中,有工作人員根據書中的古法製成的銅鏡,清晰度可比擬現代鏡。
小小一面銅鏡在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中如滄海一粟,卻也反映了歷史進程中我國冶煉技術、鍛造技術的不斷進步,折射出古人的生活智慧和對美的追求。
《女史箴圖》中女子對鏡梳妝的空白地方題有這樣一句話:
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飾其性。
希望我們在每天照鏡子的時候,不僅修飾自己的容貌,也要充實自己的思想,做一個既美貌又有趣的女子。
㈡ 為什麼古代的鏡子很模糊要打薄呢
古代鏡子是銅鏡,依靠表面的拋光之後進行反光使用。
時間長了之後表面有氧化,就會霧蒙蒙的看不清,就需要重新打磨拋光,也就是鏡子變薄了。
㈢ 古代人梳妝打扮所使用的「銅鏡」,真的昏黃模糊看不清嗎
鏡子,這一物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早已成為了不可缺少的東西。每天大家洗漱完都要對著鏡子打扮打扮自己,男生到還好,女生真的是有一個鏡子她可以在那玩一天。不僅是現代人離不開鏡子,古代人也一樣。「佳人失手鏡初分,何日團圓再會君」,「美人與我別,留鏡在匣中」,「青樓掛明鏡,臨照不勝悲」。古代許多詩句中都提到了鏡子,說明古代鏡子也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事實是,在唐代的時候,銅鏡的製造業已經非常完善了。鏡子一面打磨光亮,用來照,另一面裝飾各種復雜的紋理圖案,中間有些還配有圓孔,用來搭在專門放鏡子的台柱上。銅鏡不僅僅取代了以前照鏡子的方式,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講究的鏡子會用金銀來裝點,至於照的效果,那完全不用擔心,絕對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我們現在看到的以前的鏡子都是埋在了地底下不知道多少年,肯定會磨損嚴重,所以給我們一種看不清楚的錯覺。以為以前的銅鏡看人都是模模糊糊的,這其實是一種錯覺。
㈣ 古裝劇里的人用銅做鏡子,銅鏡真的能看清臉嗎
唐太宗曾經說過,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使用的玻璃鏡是1835年德國化學家發明,在玻璃鏡沒有出現的中國古代,一般都是使用銅鏡,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照鏡子的情景,銅鏡裡面映出的人臉斑駁不清,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大概,很多人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銅鏡真的能看清臉嗎?
銅鏡畢竟是由金屬製成,和空氣接觸久了容易氧化,但銅鏡在古代屬於奢侈品,大家又不可能隨意更換。從古代小說當中,我們也能得知,在古代有一種專門的職業,叫做磨鏡匠,專門處理不再清晰的鏡子,將昏黃的銅鏡,用磨鏡葯擦拭過後,銅鏡又再度恢復清晰。在陝西的一個博物館當中,有工作人員根據史料還原的銅鏡,跟現代的玻璃鏡相比也是不逞多讓。
㈤ 古人梳妝打扮所用的「銅鏡」,真的昏黃模糊看不清嗎
從古到今,鏡子一直都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但是它的變化卻是很大的。古代人一般都是用的銅鏡,而現在我們用的都是玻璃鏡,鏡子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便利,能讓我們看清自己的臉型、身形等等。而相信很多人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可以看到劇中美人在梳妝打扮的時候都是用的銅鏡。
由此看來,銅鏡並非是我們想像的那麼昏黃不清,雖然不及現在的玻璃鏡,但是也可以看清的。我們之所以認為銅鏡是模糊、昏黃的,大多都是因為電視劇中的誤導,還有一方面是因為歷史書中和博物館里顯示的銅鏡已經年代久遠,埋在地下已經氧化,所以我們看起來就是昏黃模糊的。
㈥ 唐朝女子用的銅鏡,到底能不能照清楚人
其實不管是古代的銅鏡還是現在的鏡子,基本上能不能夠清晰的看到人都與這個鏡子的材質以及它拋光的水平如何來決定的,所以即便是鼓的時候,鏡子只要能夠專業的拋光打磨就可以看得清人,除了銅鏡之外,其實表面光滑的瓷器透過反光也是可以看清人的。現在我們看到的古鏡,大部分都比較的粗糙,看不清人影,那個是因為它表面的那一層膜掉了,所以露出了它最原始的金屬材料,看起來才會是那樣模糊不清的,而當他們古代在被使用的時候,經過研磨,看起來就和我們現在的鏡子並沒有多大的區別,甚至可以說是毫無不同的。
㈦ 想要讓銅鏡的清晰度更高,需要經過多少次的打磨與拋光
想要讓銅鏡的清晰度更高,需要經過1500次的打磨與拋光。
4.在各個朝代的拋光下,銅鏡的生產工藝越來越完善。它產生了許多具有各種特色技術的好產品。直到清朝中後期,它才逐漸被工藝簡單、更實用的玻璃鏡子所取代。銅鏡的正面是反映成像的光滑表面,背面鑄有圖案和文字,融合了時代風俗。世界不僅可以從銅鏡中探索其時代的工藝技能,還可以通過銅鏡看到古人的思想和生活理念。以上就是對想要讓銅鏡的清晰度更高,需要經過多少次的打磨與拋光這個問題的解答。
㈧ 古人用銅鏡梳妝,銅鏡真的能照出人嗎清晰嗎
中國人關於銅鏡的使用,遠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齊家文化之中。或許,當人們第一次臨水自照,能意識到那水中的映像正是自己的時候,鏡子的歷史便已經產生了。
(一)水中的倒影
關於鏡子的鼻祖,第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應該是“鑒”,這是一個盛滿水的盆子,一般為銅制。大口、深腹便於盛水與映照;無足或有圈足可以適應不同人群的身高;兩耳或四耳便於隨時提攜搬運。
總結一下:銅鏡的產生可能真的是來源於每個瞬間的巧合,人們從經常使用、打磨的刀斧等器物平整的表面上得到了平面鏡成像的啟示,這可能就是後世文獻所說的“屈刀為鏡”“以劍取火”的緣故。
㈨ 電視劇對古代的銅鏡有哪些錯誤的理解
在電視劇中看到古代人使用銅鏡的時候,感覺看上去非常模糊,根本照不清楚自己的模樣,更別說化妝、畫眉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古代人使用的銅鏡,會用一種叫做磨鏡葯的東西,然後利用絲絹進行拋光,這樣看起來也會特別清楚的。
所以電視劇上演的很模糊的那種銅鏡,基本上就是一種誤解了。
㈩ 西漢銅鏡透光的原理是什麼
原理:在鑄造過程中,鏡背的花紋圖案凹凸處由於厚薄不同,經凝固收縮而產生鑄造應力(物理現象),再經研磨又產生壓應力,因而形成物理性質上的彈性形變。
當研磨到一定程度時,這種彈性形變疊加發生作用,使鏡面與鏡背花紋之間產生相應的曲率,從而導致出現這種透光效果。在上海、河南等地曾出土有大量的古代透光鏡。
(10)銅鏡表面為什麼看不清東西擴展閱讀:
一千多年來,透光鏡的神奇現象吸引了古今中外的眾多學者加以研究,從我國宋代的沈括到清朝的鄭復光,從中國到大洋彼岸,無數學者都曾絞盡腦汁,想要揭開這困擾了世界千年的古鏡之謎。
沈括和鄭復光通過研究發現,透光鏡有銘文和圖案處非常厚,而無銘文處比較薄。而透光鏡的邊緣有一個又寬又厚的鏡環。在鑄造銅鏡時,由於鏡體較薄,所以冷卻快,而鏡環寬厚則冷卻速度慢。
當鏡體已經成型後,鏡環還在冷卻收縮,對鏡體產生一種緊箍作用,形成鑄造殘余應力。而當鏡體產生變形時,鏡底向鏡面方向拱起程度大,而鏡環的部位拱起小,所以形成了鏡面的凹凸不平。
這種差別雖然無法用肉眼辨識,但足以令反射光集散程度有所不同。當一束平行光投射到鏡面時,有紋飾的地方較平,反射光集中,而無紋飾的地方由於凸起,反射光發散,所以有花紋的地方反射到牆上的光明亮,而沒有花紋的地方暗,牆上呈現出與鏡背相同的圖案。
西漢透光鏡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花紋是環向分布的,只有這時才能產生顯著的環向鑄造殘余應力,在鏡面形成規則的凹凸來。所以,清朝鄭復光研究後得出了〝鑄造成因,研磨變形〞的結論。
參考資料:網路-透光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