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尋物指南 » 為什麼冥想會找不到重心

為什麼冥想會找不到重心

發布時間: 2022-01-31 23:41:58

⑴ 我很迷茫……感覺找不到重心,已經失去了平衡……

沒有什麼事情會一帆風順
只是如何看待
其實都是公平的
給你困難的同時
往往也會得到一些
不要在乎這些
記得過程很重要`
堅持走下去
總是有機會的`!

⑵ 為什麼冥想後人的性格,脾氣會變呢

同意上樓,你不應該說他為冥想,不如說他靜下來後思維自我辯駁,導致認識錯誤的,如上樓,會自我暗示,不過靜下來後什麼都不想,就好像讀取內存卡這樣,有快有慢,還有一種,相當像你所認識的冥想,思維自我構造,通過感覺,將所感覺到的來根據理想進行塑造,,第三種就是,感知,有點像注意力分離,像信念,合你冥想後為什麼會變就這個原因,第四種(個人看法)本來有的發現了,自然成為重心。

⑶ 怎樣進入冥想,冥想後又有什麼感覺狀態

冥想是比較難講解的內容,涉及到很多不能夠用話語表達的東西,很多書都說,冥想是不可以說,是不可以講的。但我們古代的老子說過:「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不可說的東西還是可以說出來的,盡管說出來的東西不是原來的東西,還是要去體會,盡量去闡述他。在YOGA修行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字眼:DHYANA,冥想這個詞就來源於梵文的DHYANA。在古代把這個詞翻譯成「禪」,古代通過達摩祖師傳給中國,又由中國傳給曰本,在曰本叫ZEN。 在西方的語言里找不到DHYANA這樣的詞彙,只能翻譯成MEDITATION(心靈的葯物)來源於MEDICINE(葯物)。現在的冥想來自於MEDITATION的翻譯,也會把MEDITATION翻譯成為靜心、靜修,基本上在網路上把奧修的東西翻譯成靜心。 冥想課程就是禪的課程。冥想、禪是一種感知狀態。 什麼是感知、知覺:知覺就是說,你打了我一下或被開水燙了,我感知到了疼,是一種知覺的感應。DHYANA:我們的頭腦經常處於一種思慮的狀態,老在想東西,想太多就忘記了知覺,當一個人的思慮太多,就會忘記身體的感知能力,長期處於思慮狀態,心靈跟身體會高度的分裂,當很強烈的分裂時會失眠、焦慮、緊張,由此引起各種病症,如高血壓、心臟病等等。 當一個人遠離了知覺,處於「失念」的狀態,其思維是完全脫離身體的,知覺失去了感知能力。留意觀察一下路上的行人你會看到,特別是在大城市,你觀察他們,每個人走路的時候不是在走路,他在走的時候眼睛、動作各方面都被帶到他腦子里想像的另外一個目的地方的,很難有一個很輕松走路的時候,這種走路的狀態就是把意念拔離了身體。如果你在清晨或者黃昏的時候,去觀察在公園鍛煉的老人,你會發現這時他們走路的狀態和白天是完全不同的,為了走而走,動作肢體有和諧在裡面。當一個人過度的思慮,使心靈離開了身體,身體和心靈的分裂,這種分裂產生各種疾病。 DHYANA就是通過瑜伽修習,通過一系列的方法,讓你重新把心靈和身體結合起來,進入一種感知的狀態,這種狀態是用語言表達不出來的,所以用DHYANA這個詞來形容這種狀態,這才是我們修習瑜伽的目的和效果。 現代醫學證實: 1、日本著名醫學博士春山茂雄從大量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中證實,進行利導思維的人,大腦能分泌出一種類似嗎啡的物質,稱為「內啡呔」。它不僅能改善大腦,保持腦細胞的年輕活力,而且能使人產生心情愉快的感覺,使免疫功能增強,防止老化,提高防病和自然治病(人體發生疾病時的自愈力)能力。 2、從腦電波觀察,我們的身體緊張或感到煩悶時,β波就出現不止,這是產生生活環境病或癌症、精神病、失眠、神經症等疾病的原因之一。一九九七年日本東京都府立醫科大學渡邊泱博士、河內明宏和鴨井和實醫生等,合作進行了瑜伽冥想時腦電波的情況的實驗,他們發現冥想後大量出現β波這是別的健康法風不到的獨特功效。波大量出現時,腦中樞會感到爽快、調合,病和致病的因素就會從腦中解除。 3、冥想進舌尖抵住上鄂,舌根受到刺激,可使唾液分泌增加,唾液不僅是消化必需的,而且內含一種能抑制癌的過氧化物酶和防老的激素。 4、當冥想達到一種禪定的狀態時全身放鬆,心跳明顯減慢,呼吸呈一種龜息狀態,機體代謝隨之降低,大腦及組織器官處於休息中,耗氧量減到最低的水平,是一種儲蓄生命、延緩衰老的最佳方法。 5、冥想,經測定肌肉及腦神經放鬆,全身血液流動量提高15-16倍,穩中有各組織器官得到滋養,使臉部皮膚內層的水分充足、營養增加,給人一種容光煥發的美感,所以目前在日本掀起一股靜坐冥想美容熱。 6、基因學說:人類基因工程學確認基因是人體自身抵抗病毒和自我康復的有力武器。做為第四次醫學革命的基因療法最成功的成果是:用於治療心臟病。在治療基因性疾病、預防艾滋病和癌症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進展。既然人類可以將基因用於治療,那麼基因的改變也可以影響人的智力、外貌、性別、體形等。冥想可以產生積極的思維方法,消除負面情緒,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從而起到自我修護基因的效果。

⑷ 一個想問冥想者的問題

沒有人不怕死。在佛教理論中,人一出生就具備三毒,說白了就是人性本惡,世間有煩惱。 執著對錯沒有錯,但每個人的對錯都不一樣。 自己的選擇需要自己去拿捏。負面情緒強是正常的,這需要禪修去處理它。

如果世界的人覺得不合理,,但您覺得合理,那麼堅持是沒錯的。哪怕您和地球人不一樣,地球還是會接受您的。佛陀宣說正法為正法,非法為非法,不要正法誤認為非法,非法誤認為正法。 佛教流傳至今,非法很多,但並非人人都認同。就算您拿本佛教歷史,全世界的學者這樣說,他不信還是不信的。這只能說『無緣』。所以堅持是沒錯,但依據必須是足夠『客觀』的。

沒有夢想就去慢慢尋找,有些人一輩子都找不到,但卻不能放棄尋找。 說真的,現今多少人(中國)還會知道夢想呢? 大概只知道有房才能娶媳婦。
沒有人喜歡面對困難,但不面對又是沒辦法。與其拖,不如面對。因為拖的後果比起面對更嚴重。不要再思考,先去感受自己。

森林寺院內觀法---阿姜摩訶布瓦 作者:阿姜摩訶布瓦 一、持續的注意
(一)坐姿
1)時間與地點
1. 當坐著時,可達成將心聚焦於身體。你須要找一段時間和一個地點使你寧靜並且免於干擾。
2. 一個安靜的房間,其內沒有很多東西使人分心,這樣最為理想,要有光的設備並且具有足夠空間,會有明亮清凈的效果;凌亂而暗的房間就只有反效果。時間也很重 要,特別是大多數人的日子都安排固定的日常工作。當你正有一些事必須做,或者當你處在時間的壓力時,禪修就沒有用。騰出一段時間,例如一早或工作完後的晚 上,你能真正全心注意練習,這樣最好。開始時,一次約十五分鍾。在限定的時間及力氣內認真練習,並避免機械性做法。禪修的練習,若以誠意來檢查自己並使自 己安詳,將自然而然地坐得久而好。
2)覺知身體
1. 寂止的培養是依於平穩以及一種持恆安詳的精進。如果心不安頓,就沒有安詳。如果沒有實用感就會變成白日夢。為了培養適當的動靜結合,最有效的姿勢之一就是坐姿。
2. 採用使你背部挺直而沒有壓力的姿勢。可用簡單的直椅或用蓮花坐姿的一種。這些最初看來笨拙,但久了會穩而平衡,使心喜悅且身體不累。
3. 下巴略為內縮是有幫助的,但是頭不要往前傾,這會促成昏沈。手放腿上,雙掌向上,一隻輕放於另一隻之上,指尖輕輕接觸。悠閑地做,會得到好的平衡。
4. 現在,集合你的注意力,開始慢慢地往下注意整個身體。注意感受。鬆弛任何緊張,特別是在臉、頸、手。眼可合著或半開。
5. 檢查你心裡的感覺是如何,有所期待或緊張?略為鬆弛一下你的注意力。如此,內心將寧靜下來。你可能發現有些念頭生起:反省、幻想、記憶、或懷疑自己是否做得正確。不要跟隨或滿足於這些念頭,要多一點注意身體,這是停止妄念的一個有用的錨。
6. 你的禪修態度,要培養一種探討的精神。慢慢地做。例如,規律地移動你的注意力從頭頂往下遍及整個身體,注意不同的感受—例如,暖熱、脈動、麻木、敏感度— 在每一個指頭的關節、手掌的濕氣、手腕的脈動。即使有的部位沒有特別的感受,例如,前臂、耳垂,也用注意力掃過它們。要注意即使這些缺乏感受的地方,仍然 可以被心覺知到有某些東西。這種恆常而持續的檢查,叫做正念,這是內觀禪修的主要工具之一。
3)正念於呼吸(入出息念)
1. 可以不用「掃描身體」,或可以先做完一段預備練習之後,注意於呼吸來培養正念。
2. 首先,當呼吸通過鼻孔、充滿胸腔及腹部時,跟隨你自然呼吸的感受。而後,試著保持你的注意力在一點:不是橫膈膜,就是在鼻孔附近更小的一個位置。呼吸具有鎮靜的性質,如果不強迫呼吸,就會平穩而放鬆,直的姿勢有助於此。有時你的心會跑掉,但要耐心地移回到呼吸上。
3.並不須要發展專注到除了呼吸以外沒有其它東西的程度。這兒的目的是允許你注意到內心的運作,並帶來內心安詳清明,而不是出神的狀態。整個過程是集中注意力,注意呼吸、注意到妄念,而後重新建立注意,這個過程培養出正念、安忍和洞察的了解。
4. 如果你很浮躁、激動,只要放鬆。安詳地練習,傾聽內心的聲音—不需要相信它。
5. 如果你感到昏沈,那麼,多將注意力擺在你的身體與姿勢。若在此時加強注意或追求平靜,將使事情弄得更糟。
(二)行走與站立
1. 「正念於呼吸」這類禪修練習是採用坐姿。但是,常常也以行走來交換作為禪修的一種。當坐禪的寧靜效果使你滯鈍時,行禪除了給你不同的東西去注意,它也是強化練習的一個善巧方法。
2. 在一個開闊的地方,量約25-30步的距離(或兩棵樹中間的明確路徑)做為禪修的路徑。站在路徑的一端,並由身體的感受使心平靜。首先,站直,上臂自然下垂,雙手輕握於胸前或背後,將注意力置於身體的感受。
3. 眼睛看著前方三公尺處的地面,如此可免於分心。現在,輕柔地走,以從容而「正常」的步伐,走到路的終端停下來。在數個呼吸的期間內,站著注意身體。而後, 轉身再走回原點。走時,覺知身體感受的一般流通,或者,將注意力仔細擺在腳上。對心的訓練是:不斷將注意力帶到腳觸到地面的感受、每一步伐的空間,以及停 止與開始時的感覺。
4. 當然,心會起念頭。因此,培養耐性是很重要的,並且下決心再開始。調整步伐以配合當時的心態—當昏沈或糾纏的念頭強時步伐用力些,當浮躁或不耐煩時,步伐 要穩定而輕柔。在路徑的終點停住,吸入並呼出氣息,放下任何浮躁、憂慮、平靜、喜樂、記憶、意見。內心的交談會自動停止片刻,或減弱。再開始走。如此,你 連續使心清新並允許依它的步調安定下來。
5. 在受限的場地,調整所允許的路徑長度。或者,你可以在室內繞著走,每圈都要站著停一會兒。站時可以延長到掃描身體幾分鍾。
6. 行走的練習帶來能量與流動,因此,保持步伐穩定,並且只讓變化的現象流過內心。審察現象的流過,而不要期待內心將像坐著時那麼寧靜。很多次我們被妄念之流 所佔據,走到路徑的終端,再重新開始。但這是很自然的,一個未訓練的心會捲入念頭和情緒之中。因此,不要沒有耐心,要學習如何放下並重新開始。安適感和寧 靜就會生起,在自然而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允許內心變得開放與清明。
(三)躺卧
1. 晚上卧下,側卧一邊,花幾分鍾來禪修。身體伸直,將一臂折起,用手支持頭部。
2. 將注意力掃遍整個身體,以鬆弛壓力。或者,將你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要想今天過去的事,也不要期待明天如何,以幾分鍾清靜的心,你將休息得很好。
(四)培養慈心
1. 培養慈心是將內觀練習推到另一個視野。禪修中自然教導耐心、安忍,或者,至少示出這些品質的重要。你很希望培養出對自己和別人更友善與照顧的態度。在禪修中,你可以很實際地培養出慈心。
2. 將注意力集中於呼吸,用呼吸做工具來散布慈心與善意。從你自己、你的身體開始。觀想呼吸像光一樣,或者將你的覺性想成溫暖的光線。輕輕地將你的注意力集中 於胸口心臟附近。當你吸氣時,將安忍的慈悲導入你自己,也許這樣想:「願我安好」或「安詳」。當你呼氣時,將這念頭或覺性之光,由內心經過身心往外散布, 想著:「願別人安好」。
3. 如果你正處於負面心態,你就(想著)吸入安忍與原諒。觀想氣息具有一種治療的色彩,對自己有所幫助。呼出時,放出一切壓力、憂慮、負面心理,並且經過整個身心往外釋放,就像前述一樣。
4. 這個練習可用整座或其中一部分的時間來做,你要自己決定什麼才恰當。在禪坐開始時,禪修的寧靜效果配合慈心會很好,而長時間用這方式深入內心,也沒問題。
5. 永遠要從你所覺知的對象開始,不管它是多麼平凡或雜亂。將你的心平靜地擺在那上面,不管它是令人厭煩的,例如疼痛的膝,或者感覺自己不夠仁慈而有挫折感。要允許這些存在著,對他們安詳地練習。要認知懶惰、懷疑、罪惡的心理傾向,並且輕輕地放下他們。
6. 如果你首先全面接受你所不喜歡的東西現前,內心的安詳就能發展成一種對自己的深度慈悲。穩定地保持注意力,並以開放的心胸面對任何所經驗到的。但這並不表示認許負面的心態,而只是允許它們有個空間來去。
7. 用同樣的方式,對自己以外的世界生起善意。散布慈心的一個簡單方式是按階段來進行。從自己開始,將慈心配合氣息的運動:「願我安好。」而後,想到這些你所 喜愛和尊敬的人,願他們安好,一個個進行。接著移到好朋友們,而後是泛泛之交,「願他們都安好」。最後,內心想到這些你害怕、不喜歡的人,對他們繼續一直 散布你的慈心。
8. 這個禪修可以經由慈悲的波動而擴大到包含世上各種環境中所有的人們。
9. 慈悲來自善意的共同源流,並且擴展自己超越了單純的個人領域。如果你不再使事情永合己意、如果你能接受自己和別人的如實樣子,那麼,慈悲就會自然生起。慈悲是心的自然感應。
二、省察
(一)沒有選擇的覺知
1. 禪修也可以進一步沒有禪修的對象,而處在一種純粹審察的狀態,或「沒有選擇的覺知」。
2. 用前述的方法之一,使心寧靜下來後,將禪修對象(所緣)放在一旁。內心的影像與感受的流動,當它們生起時,觀察它們而不要捲入批評或稱贊。注意任何厭惡和 著迷的心理,審察任何生起的懷疑、快樂、掉舉或寂靜的心。每當內心的清晰感消失時,或被過去的印象籠罩時,就回到注意禪修的對象(例如呼吸)。當穩定感又 回復時,將這對象再放舍。
3. 這種「單純注意」的練習很適合於審察心理的過程。在觀察心內的特殊成份外,同時去注意「容器」(指心)的性質。關於心的內容,佛法特別指出如下三個簡單而基本的特性。
4. 首先,是「無常」--所有事物沒有終止地起滅,心的內容不停變動。心中的成員是愉悅或不愉悅,永不停止。
5. 還有持續而微細的不滿意感--「苦」。不愉悅的感受容易激起這種感受,但是當快樂的經驗消失後也會在內心生起拉力。因此,即使在最好的時辰,對內心所體驗的,仍有一種沒有終局的失落感。
6. 當熟悉這些不斷生滅的體驗與情緒後,就變得很清楚了:在它們之內沒有永恆的東西,因此,它們都不是真正屬於你的。而且,當心內的成員安靜下來,呈現出一顆 光明空闊的心,於此找不到純粹的個人特性。這點不易了知,但實際並沒有「我」、沒有「我的」,這是「無我」的特性。
7. 在所有身心事物上,仔細檢查並注意這些特性。不管你的經驗是喜悅或難受,經由審察將在你的生命中帶來寧靜與平衡。
(二)審察你的練習
1. 整個禪修練習是為了建立起對事物如實的覺知。全心投入經驗中,你更清晰覺察自己內心的狀態,例如,在練習中是否太懶散或過分期待。用一點誠實的評估,可以 明顯看出,禪修練習的品質不是決定於所用的練習方法,而是決定於你的投入。以這方式省察,你將對自己的個性與習性得到更深入的洞察。
2. 每當你禪修時,一些有用的重點要記在心裡。想想自己是否每次重新開始注意每一呼吸或步伐。如果你不以開放的心來練習,你將發現你重復過去的觀點,或者,沒 有意願從你的錯誤中學習。當你全力以赴,是否用功正確、平衡而沒有透支?你是否一直觸及內心正在實際發生的現象?或者,你正使用一個遲鈍、機械式的方法? 至於專心,要好好檢查你是否放下那些無關的事物,或者,你讓自己徘徊在念頭與情緒之中?或者,你試著壓抑感覺而沒有認清它們並且善巧地對待它們?
3. 正確地專注是將心與腦統一起來。以這方式省察,促使你培養出善巧的前進。當然,省察將使你的禪修更上一層:它將使你清晰地了解你自己。
4. 記住,一直到你對禪修培養出善巧並感到安適之前,你最好用到禪修的對象,例如呼吸,作為覺知的焦點,也作為內心散亂難以掌控時的對治物。不管練習中有多少 體驗,回到覺知呼吸或身體,一直是有所幫助的。培養這種能力,重新開始,可以導致穩定與安適。以平衡的練習,你對身心會有愈來愈多的體悟,並且知道如何以 更多的自在與和諧來生活。這是內觀禪修的目的與結果。
(三)活在內觀中
1. 經由內觀禪修的練習,你將更清楚看到自己的心態,知道那些是好的,那些會製造麻煩。一個開放的心態將洞察不愉快的體驗,例如,了知內心對痛苦或疾病的反應 方式。當你以這方式接近這些體驗,你經常可以解除對痛苦的壓力與抗拒,並且大幅度地舒緩。相反的,不耐煩的心情將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別人干擾你的禪 修,你就對他們生氣;如果你的練習不如預期進步,你就失望;對沒意義的瑣事生起不快的情緒。禪修教導我們內心的安詳與否,主要是決定於是否能以省察與開放 的心,來審視生活的種種事件。
2. 在禪修的寧靜中,觀察自己的意念與心態,你能檢查貪愛與痛苦的關聯。看清痛苦的原因:希求你所沒有的東西;排斥你所不喜歡的東西;不能保有你所要的東西。 當這個痛苦和貪愛的主題是你自身時,就顯得特別有壓迫感,對個人的缺陷,沒有人能容易處於安祥,特別是:當社會強調好的感覺、領先潮流和擁有最好的東西 時。這種期待確實難以使人接受如實的自己。
3. 然而,經由內觀禪修的練習,你發現了一個空間,使你從所期望的、所想要的自己後退一步。檢查這些想法,將逐漸明顯地看出你並沒有擁有「我」或「我的東 西」,只有心中來來去去的簡單體驗而已。因此,例如你觀察自己易怒的習性,你不因而沮喪,你不加強它,這習性就逐漸滅去。它可能會再回來,但這次會弱些, 你也知道如何去處理。經由培養安詳的注意力,情緒靜了下來,並且消逝,留下清明、鮮活的心。這就是內觀往前的道路。
4. 在日常生活的變動中,能夠走到一個寧靜的覺醒中心,就是一個成熟練習的徵兆,因為內觀已經深化而能用到所有的經驗中。不論你做什麼:日常家事、開車、喝 茶,要將內觀用上。提起覺知,將它穩定地擺在你所做的事上,並且在動作中探究內心的性質。集中練習於身體的感受、心理的狀態,或眼、耳、鼻識,能培養出進 一步的審察,這將使世間的工作轉成內觀的基礎。
5. 愈來愈集中於覺性,內心就善巧於當下的自在應對,生活中有了更高的和諧。這是以禪修做「社會工作」的方式:將覺性帶入你的生活之中,將安詳帶入世界之中。當你能對心識上生起的千變萬化的感覺和平相處,你就能與世界更開放地住在一起,也能和如實的自己相處在一起。
三、進一步的建議
(一)個人的行為
1. 當我們的內觀加深後,我們更看清我們行為的結果:由於善意、誠實與正知的提升,就會得到安詳;由於愚痴、疏忽的生起,就會惹來麻煩。以較高的敏感度,我們 觀察出造成自己和別人的苦惱,由此常激勵我們要更有智慧地生活。為了內心的真正安詳,不可或缺的是要將形式的禪修結合到熱心於職責,以照顧自己和別人。
2. 內觀之道一點也不神秘。用佛陀的話來說,只是簡單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它是一個長期遵守的傳統。走在精神練習的人都把「正確的行為」擺 在重要的地位。許多禪修者受持實際的戒律:例如,不殺生、不邪淫、不飲酒、不猗語等,使自己內心清凈,並且鼓勵別人也如此。
(二)友伴與常課
1. 定期與一些朋友禪修非常有助於練習的持續與智慧的增長。
2. 單獨的禪修者最終會面臨意志力的減弱,因為常常有其它的事,看來比觀察呼吸來得重要或有趣。定期集體共修一段時間使參與者前進,不受情緒之流的影響。[檢 驗自己性情的移動,常常導致重要的內觀洞察力,但是我們自己不易堅持去做而已。]共修除了有個人的效益,你想到你的努力也有助於別人繼續練習。
(三)姿勢附註
理想的姿勢是直而警覺。過度鬆弛只增加腿部的壓力與背部的不舒服。要以智慧注意自己的姿勢,不是遲鈍的意志力。姿勢會隨時間而改進,但是你要與身體一起工作,不要用力強迫它。
1. 檢查姿勢
- 臀部後傾了嗎?這將產生過度鬆弛。
- 腰部要保持自然而沒有壓力的曲線,使腹部向前而松開。
- 保持肌肉放鬆,想像有人輕輕在兩肩胛骨之間前推。這使你有個觀念,知道你是否無意地彎下雙肩而封閉胸部。
- 注意並輕輕放鬆頸肩區域的壓力。
2. 姿勢過僵過弛
- 想像頭頂由上吊起,使脊伸直。這也使下巴略微縮回。
- 雙臂保持輕放並在腹後,如果在前會使你不平衡。
- 使用一個小而穩的坐墊,置於臀部的後部以支撐臀部的角度。
3. 腿:
- 做一些伸展練習(例如,坐著伸直兩腿,用手去觸腳尖)。
- 坐時如果很痛,就改變姿勢或坐在小凳或椅子上,或站起來一下子。
- 如果你經常坐在地板上,就試用不同大小、硬度的坐墊,或選用一個禪修凳子。
4. 昏沈
- 試著張開眼晴來禪修。
- 將你的注意力有次序地掃過你的身體。
- 注意整個身體和身體的感受,而不是一個小對象(如呼吸)。
- 站起來,在新鮮空氣處以正念行走一會兒。
5. 緊張或頭痛
- 你可能過份用功,這是不正常的。因此,放鬆你的專注力。例如,你可以將注意力移到腹部處呼吸的感受。
- 生起善意(慈心)並將它導向緊張的部位。
- 觀想光遍布身體,這有助於舒緩疼痛。實際試著將慈悲的光聚集於痛苦的部位。
本冊子並不是一個廣泛的或唯一的指導,而是一個建議用的練習提要。為了進一步的指導,禪修者要去尋找一位可靠並有經驗的善知識或老師。
願一切眾生安詳!
願一切眾生脫離痛苦!

⑸ 什麼是冥想如何冥想具體步驟

一切瑜伽冥想體系中最主要的特點是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特定對象之上的深思方法。在那些特別著重於呼吸功法、姿勢、收束法、提升生命之氣等等功法的體系中,習瑜伽者注意力集中的對象不是始終不變的。換言之,這樣一種瑜伽體系的修習者根據他所做的某一特定練習,或根據自己某一階段的意識而把注意力集中到不同的對象事物上。例如,如果他的意識是處於可稱為第一階段的狀態時,他就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對象事物上。然後,如果說,他的意識處於第二階段,他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新的對象事物上。換言之,他在其意識的每一個新階段,都轉移自己注意力的焦點。

另一方面,那些並不依賴諸如呼吸功法、收束法等等這樣的生理和微妙生理練習方法的瑜伽冥想體系,就無論練習者的生理或心理狀態如何,都總是保持其冥想對象(一個或多個)始終不變。換言之,並不是在其修習某一階段,他們冥想某一特定對象,然後,當他們又有所進展時,就改變其冥想的對象事物,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別的某些事物之上。

瑜伽語音冥想(Yoga Sound
Meditation)就是在各個不同階段冥想注意對象(一個或多個)始終不變的瑜伽的範例。從他修煉瑜伽語音冥想的開始起,習瑜伽者就把注意力集中在瑜伽語音的吟誦之上。無論他是個初學者,其意識仍受愚昧無知與激情的蒙蔽,或者他已處身善良狀態,或甚而達到最高階段,他始終不改變其冥想注意集中的一個或多個對象。

瑜伽語音冥想體系比較容易,並且和那些較難的、要改變冥想對象的瑜伽體系一樣有效。瑜伽師向人們極力推薦修習這種體系。真的,連那些修習較難體系的人們也在自己的練習中運用瑜伽語音冥想體系。

瑜伽語音冥想又稱曼特拉(Mantra)冥想。梵語詞「曼特拉」可以分為兩部分,即「曼」( man)和「特拉」( tra)。「曼」的意思是「心靈」。「特拉」的意思是「引開去」。因此,「曼特拉」的意思是能把人的心靈從其種種世俗的思想、憂慮、慾念、精神負擔等等引離開去的一組特殊語音。一個人經過練習瑜伽語音冥想,就能逐漸超越愚昧無知和激情等品質,而處身在善良品質的高度上。從這一步,瑜伽冥想更往深處發展,逐漸演變為完美的禪,而最終地進入入定狀態。

語音冥想瑜伽不僅效果顯著,而且簡便易行。無論年齡、性別、職業、教育狀況等等如何,人人都可以練習。這些狀況完全是無關緊要的。五歲小兒或九十歲老翁都可以練習它。無論是學生或農民、家庭主婦或工人練起來都是容易的。

從無法記憶的遠古時代起,習瑜伽者就一直修習著瑜伽語音冥想術了。這些專門的吟誦語音是由無數世代師徒輾轉授受,傳下來的。

可以參考在瑜伽冥想宗師柏忠言和張蕙蘭老師寫的《瑜伽 氣功與冥想》

⑹ 冥想時有很強烈的不安全感怎麼辦

冥想的時候不要故意控制呼吸,故意控制呼吸會讓自己不舒服,出現煩悶、急躁等現象。因為呼吸和脈搏是息息相關的,呼吸有問題,脈搏必然也會有問題;脈搏快,呼吸也一定有問題,所以要用平常的呼吸方式呼吸。

呼吸冥想也叫調息,進行呼吸冥想的時候試著將注意力拉回當下的呼吸,仔細感受空氣通過鼻腔、進入身體而使腹部膨脹起來的感覺,就能排除雜念。注意呼吸時間久了,可能會覺得很無趣,這時可以用「數呼吸」的方法來調節。一般人呼吸,出息時間較長,入息時間較短,所以我們數呼吸時,只數出息,不管入息,每一次呼出的時候數一個數,吸入的時候不用理會,到下一口氣呼出的時候,換下一個數。平常人每分鍾呼吸大約14至16次。當冥想的經驗豐富之後,呼吸會自然的逐漸慢下來,一般呼吸到了每分鍾10次,心已經相當平穩,到每分鍾四五次,那已經是要入定的程度了。

除了呼吸冥想,引導式冥想也是比較常見、入門的冥想方法。所謂引導式冥想就是通過一些媒介(比如聲音、音樂、線路等)引導著你進行想像、觀察和放鬆。

比如想像冥想。就是在腦海中模擬出一個平和的場景,逐步探索它,直到你獲得寧靜。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模擬這個場景,不必想像得多麼逼真,應該根據你自己的情況作出調整。你可以想像一片溫暖的沙灘,一片繁花似錦的草地,一片靜謐的森林或一間生著爐火的溫暖客廳。不管你想像出的是什麼場景,將它變成你心靈的聖殿。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想像,也可以參考「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的「靜心調息」,這就是一個「想像冥想+呼吸冥想」的練習,裡面會有聲音引導著你放鬆,調節狀態。

⑺ 我一直就覺得冥想是一個騙局,如果真的存在,和發呆睡覺沒啥區別。

1、冥想不是騙局,只是你沒有進入冥想才會有不好的感覺
2、睡覺跟冥想不同,睡覺是進入了潛意識狀態。冥想是能看到意識和潛意識同時存在。
3、發呆屬於冥想的一種形式,只是你認為」發呆沒有什麼用「,所以你沒有從發呆中得到啟示。

⑻ 為什麼冥想的時候會感覺找不到自己的重心

冥想不是做夢,所以冥想是靠自身去感覺的。不要再冥想了,小心會得夢游的毛病。你該去看看心理醫生。

熱點內容
為什麼oppo手機使用軟體老是閃退 發布:2024-11-15 00:39:42 瀏覽:277
女人為什麼一生氣都不理人 發布:2024-11-15 00:25:21 瀏覽:306
孩子問路燈為什麼亮著 發布:2024-11-15 00:01:51 瀏覽:747
蘋果為什麼爛了會更甜 發布:2024-11-14 23:35:21 瀏覽:88
為什麼痔瘡用葯兩三天不好 發布:2024-11-14 23:29:35 瀏覽:60
為什麼孩子哭的時候老是想罵他 發布:2024-11-14 23:28:54 瀏覽:482
上訴打官司為什麼時間長 發布:2024-11-14 23:23:15 瀏覽:75
昂達電腦主機為什麼開不了 發布:2024-11-14 23:23:03 瀏覽:227
微信支付領取為什麼還要拍身份證 發布:2024-11-14 23:21:20 瀏覽:620
倒右庫為什麼換了一個點不一樣了 發布:2024-11-14 23:16:26 瀏覽: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