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式出場為什麼找不到
1. 戰爭雷霆怎麼找不到虎式了 還有坦克型號都是什麼PK什麼SGK的,能不能改成中文求大神幫幫新手
國服名字被和諧了 名字都是奇形怪狀的
可以反和諧不過反出來也不是中文而成了這些貨的正常名字
2. 二戰中最具威懾力的重型坦克,為何戰後不見了蹤影
二戰中,有非常多非常強大的重型坦克,比如德國的虎式,蘇聯的KV系列和IS系列。英國的丘吉爾,好像除了美國,其他國家都裝備了屬於自己的重型坦克。但是在戰後,重型坦克似乎一下子就失去了蹤跡。再也沒有國家去研製和建造重型坦克了。將大量軍費放在和平時代或許是一個理由。但是絕對不是最主要的理由。畢竟軍費雖然少了,作戰需求雖然少了。但是重型坦克該發展還是要發展的。其實根本原因是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進行了合並。而他們合並之後,統一稱之為主戰坦克。
但是重型坦克雖然在打坦克的時候有優勢,但是面對空中威脅並不強大。和其他坦克差不多,都很脆弱。而且重型坦克的機動性確實是個很大的問題,不僅無法進行快速行軍,而且對於後勤的壓力也很大。再加上主力的中型坦克為了應對戰場上的實際情況,也紛紛加厚裝甲,加強火炮。所以兩者的界限開始變得越來越模糊。所以重型坦克也從此銷聲匿跡了。
3. 求二戰蘇聯恐懼虎式坦克的資料
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虎式坦克是二戰中最為優秀的重型坦克,也是創造了無數最優秀坦克團隊的載體。它的誕生和裝備德軍現役部隊,給英美法蘇各國裝甲兵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和恐懼,一時間「小心前方有老虎出沒」這句話成為盟軍裝甲兵的口頭禪!下面就聽老薩來說一說。
二戰時期的坦克大體可以分為三類,輕型坦克,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輕型坦克主要起到偵查,警戒和打擊戰場次要目標的作用,在整個裝甲作戰中處於配角的位置。輕型坦克的防禦和攻擊力較差,但機動性優秀。而中型坦克則是各國裝甲部隊的中堅力量,主要打擊敵方坦克,工事,炮兵陣地,殺傷敵軍有生力量等。中型坦克一般防禦力和攻擊力遠比輕型坦克要強,機動性上雖然比輕型坦克遜色,但也並不弱。
總之,一個國家裝機部隊的實力絕大部分取決於中型坦克的性能和數量。除了這兩種坦克以外,還有一種重型坦克。這種坦克在戰場上主要作用打擊對方坦克,堅固工事等等,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搜索和殲滅,是裝甲部隊相當重要的打擊力量。重型坦克一般攻擊力和防禦力很強,但機動性較差,它是裝甲部隊中的火力支柱。
在二戰初期,重型坦克並不受重視。
以歐洲最為強大的德國裝甲部隊來說,由於閃電戰的特性,德軍高層對輕型和中型坦克比較重視,他們開發了1,2,3,4型坦克。其中1,2型是輕型坦克,都具有極佳的機動性。3,4型是中型坦克,它們的機動性也很好,攻擊力和防禦力也不弱於當時英美法的中型坦克。
德軍對於重型坦克卻並不重視,這主要是德軍裝甲部隊實現閃電戰時,經常需要獨立突入敵人後方數百公里,所以對機動性的要求很高。以當時的技術來說,重型坦克的機動性肯定是很差的,無法跟隨閃擊戰中的輕型中型坦克一起作戰,那麼開發這樣的重型坦克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德軍早在1930年開始研究裝備重型坦克的可行性,但直到1937年才正式啟動了重型坦克的研究計劃,進展卻極為緩慢,這主要還是高層不重視的結果。
波蘭戰役中,德國裝甲部隊在2周內擊潰波蘭的百萬大軍,勝利如此輕松,德國軍方高層認為現有的輕型中型坦克的組合,似乎已經完全可以應付戰場的需要了。那還要開發重型坦克干什麼呢?
可惜戰爭有著自己的規避,永遠不會因為某些人的想當然而有所改變。
之後的法蘭西戰役,英法聯軍給德國人好好的上了一課。雖然法蘭西戰役以英法的慘敗告終,在在實戰中,德國裝甲部隊遭遇了英法數百輛重型坦克(其實在之後看,他們也不過算是較重的中型坦克)。英國的瑪蒂爾達2型坦克和法國的Char B1坦克的厚重裝甲給德國坦克造成了極大的麻煩,實戰中德軍輕型中型坦克根本無法擊毀這兩種坦克,在幾次遭遇戰中德國坦克都遭受了很大的損失,最終還是靠斯圖卡俯沖轟炸機和88毫米高射炮平射將它們擊毀擊傷。
法蘭西戰役讓德國人意識到,重型坦克也有著存在的意義,尤其對於防禦作戰意義更為巨大。
由此德國人開始加快了重型坦克的研究計劃,在1939年軍方讓保時捷,戴姆勒·賓士,MAN等著名坦克製造商提供自己的方案。
當時的要求是必須裝備一門75毫米長管火炮(當時德軍最優秀的四型坦克還是75毫米短管火炮),重量在35噸左右。保時捷,戴姆勒·賓士,MAN公司經過1年多的研究工作,分別在1941年初提出了自己的重型坦克方案。
此時德國又再一次遭遇了蘇聯重型坦克暴風驟雨般的沖擊。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二戰中規模最大的蘇德戰爭爆發。戰爭開始德軍橫掃了蘇聯邊防軍,幾個月內造成蘇軍約400萬人的慘重損失。雖然作戰似乎一帆風順,但德軍坦克部隊卻遭遇到了兩種可怕的蘇軍坦克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T-34中型坦克火力防禦力和機動性都遠遠超過德軍現役坦克,給德軍2,3,4型坦克造成了極大的殺傷。但相比起來,最讓德軍頭疼的卻是KV1和KV2重型坦克。
大家都知道,德軍3型中型坦克的37毫米和50毫米短管火炮無法擊穿T-34任何角度的裝甲,4型中型坦克在升級前的75毫米短管主炮之前僅能擊穿T-34的後方裝甲,或者在極近距離擊穿T-34的側面裝甲。
德軍尚且無法對付T-34重型坦克,那麼面對裝甲防禦能力幾乎是T-34一倍的KV重型坦克就更是無能為力了。
雖然蘇軍坦克兵不喜歡故障極多,機動性差,維修困難的KV坦克,但實戰中它仍然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最大程度上延遲了德軍的進攻步伐。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蘇聯第三機械化軍第2裝甲師的1輛KV2型坦克擋住了德國第六裝甲師整整48小時。當時在立陶宛前線,這輛KV2重型坦克是自願留下殿後,阻擋德軍的推進步伐。它滿載彈葯埋伏在多比薩河的一座橋上,等待德軍的到來。
6月24日清晨,德軍先頭部隊遭遇了這輛KV2型坦克,被擊毀了12輛卡車。雙方遭遇之後,德軍在兩天內先後發到了五次進攻,第一次使用6門37毫米反坦克炮,結果發射7次全部擊中KV2坦克,卻只擊落了一些炮塔上的油漆,反而被KV2擊毀了其中的4門。第二次使用一門88毫米高炮偷襲,卻還沒等高炮架設起來就被一炮打翻(德軍88毫米高炮架設需要一段時間,這能時間內極容易遭到打擊),牽引車也被擊毀。
第三次一支12人精銳的工兵部隊乘夜色對KV2實行了爆破,並且使用了二倍的炸葯包。但KV2用機槍猛烈掃射工兵部隊,他們只得在較遠距離進行爆破,爆破以後居然連坦克履帶也沒被炸壞。
第四次德軍使用6輛捷克35(t)輕型坦克佯攻吸引KV2的注意力(期間多發37毫米炮彈擊中KV2,沒有造成任何破壞),然後秘密架設了一門88毫米高炮。在KV2和6輛德軍坦克對射的時候,88毫米高炮連射5發,其中的2發將其擊穿。KV2坦克雖然已經冒煙,但當德軍士兵逼近他的時候,發現炮塔還在轉動。
第五次,德軍步兵敲開KV2的頂蓋,向裡面扔了幾顆手雷,才將全部成員炸死。此時該師的大部分兵力已經被這輛KV2阻擋了48個小時之久。
KV型坦克的強悍防禦力確實給德軍造成極大的威脅,也就是該KV2被擊毀的同一天,德軍也和蘇聯第2裝甲師的主力部隊在另一座橋附近激戰,將其擊退。此戰蘇軍遺留下29輛KV坦克,但事後分析大部分都是因為機械故障才放棄的,其中一輛KV坦克四周裝甲被各種反坦克炮擊中多達70發,雖導致該坦克瞄準裝置,履帶大面積受損而被迫放棄,但居然沒有1發擊穿其裝甲,這讓德國人驚嘆不已!
此後一系列作戰中,德軍對於KV坦克這種裝甲極厚的陸地巡洋艦幾乎沒有什麼辦法,依靠坦克對付它完全是天方夜譚。
而蘇軍在明白這種情況以後,更肆無忌憚的使用這種坦克。當時由於蘇聯前線後勤已經陷入極大的混亂中,很多坦克彈葯嚴重不足。一些KV坦克在打光了攜帶少量彈葯以後,居然仍然繼續沖擊德軍的反坦克炮陣地,將一門門的反坦克炮壓毀。如此囂張的戰術,自然是讓驕傲的德國人無法忍受。
KV重型坦克的成功讓德軍高層如夢初醒,也讓希特勒非常震怒。獨裁者怒斥德國的將軍們忽視重型坦克的研究工作,導致現在德軍裝甲部隊的被動。
希特勒在1941年下令,必須立即研究出重型坦克,該坦克必須有超越KV坦克的性能,可以有效擊毀所有蘇軍現役坦克。希特勒還提出,現有75毫米火炮不能符合戰場的要求,而需要使用在蘇德戰爭反坦克威力最大的88毫米高炮作為坦克主炮。於是早期重型坦克計劃被推翻,重新開始研究工作。
需要說明的是,德國坦克設計師的工作效率還是比較高的,他們很快在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前完成了整車的設計。當天參與展示樣車的為保時捷公司和亨舍爾公司,MAN公司被淘汰出局(不過MAN公司設計的豹式坦克也中標了),槍炮大王克虜伯公司根據兩家公司的車體設計炮塔。
但問題來了,由於初期車體為75毫米火炮設計,現在增加到88毫米以後,重量增加很多,現有車體承受不了這樣的重量,導致機械故障很多。
兩家公司的樣車4月17日送到拉斯登堡車站以後,曾經被迫自行行駛11公里到達希特勒的指揮部狼穴。但就這短短11公里的路程,這兩輛樣車就出了數次故障,急壞了隨車的工程師們。
好在4月20日的表演還相當不錯,希特勒經過仔細研究以後,認為保時捷公司的樣車設計不符合實戰對重型坦克的要求,它的機動性太差,反應太慢。而亨舍爾公司的設計雖然有缺陷,但比較符合德軍的需要。經過和德軍高層的研究以後,7月他們採用了折中的方案,使用了亨舍爾公司的樣車車體,炮塔則用保時捷公司的,實際上炮塔是有克虜伯公司設計,就等於將保時捷公司踢出局了。
需要說明的是,這時的希特勒表現的還是比較實際的,雖然保時捷公司的老闆費迪南.保時捷(發明著名的甲殼蟲汽車的人)是他私人的好友,但是仍然沒有採用保時捷的設計。
此時的保時捷公司對結果極為不滿,他們之前認為自己的產品非常優秀,肯定會中標,所以提前生產了90輛車體,為將來的大規模生產做准備。結果卻沒有中標,這些車體就等於浪費了。好在保時捷公司還算精明,它們用著90輛車體做成了之後也極為有名的費迪南重型坦克殲擊車,不過這又是另外一篇文章的內容了。
------------------------費迪南重型坦克殲擊車(也叫做象式),這也是德軍中一款極可怕的武器。他可以在28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蘇聯T-34坦克的主裝甲,或在3000米的射擊距離上擊穿美軍M4謝爾曼坦克的主裝甲。由於其威力巨大,居然成為德軍坦克殲擊車的代名詞。蘇軍士兵對德軍威力較強的坦克殲擊車,一律稱為費迪南!
1941年7月亨舍爾公司的樣車VK4501(H)被德軍正式採用,命名為Panzerkampfwagen 6 Ausf. E,又稱為虎式1型坦克。
雖然1941年就定型,但虎式坦克的生產需要非常復雜的製造工藝,流程眾多,還需要很多精密加工工具和技術高超的工人。加上樣車自身就有很多問題,直到在1942年8月開始以較大的數量生產。
虎式坦克可謂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重型坦克,是重型坦克界的賓士寶馬!
火力上,它裝備一門88毫米36 L/56,這種炮來源於威力巨大的德軍88毫米高射炮。該炮使用碳化鎢心穿甲彈時,可在1000米上擊穿厚達140毫米的裝甲,在1500米和2000米距離上分別擊穿125毫米,110毫米裝甲。
當年坦克的有效射程一般是在1000米左右,大部分在幾百米內。但虎式坦克卻可以在1500米到2000米距離上准確擊中敵人。當時沒有一種盟軍坦克可以抵禦它的打擊,即使蘇聯裝甲最厚的KV2重型坦克也不行。
該火炮採用當時最先進的的德國卡爾蔡司TFZ 9b 瞄準器,精準度非常驚人。在一次試射時,坦克在1000米的距離外開火,而連續5發落在一個長寬0.4米的目標上(約是一個電腦機箱側面大小),這在當時來說是非常驚人的(當時坦克一般至少2.5米高3米寬)。
1944年7月,第506重型坦克營第三連的虎式坦克在3,900米的距離上擊毀了T-34坦克,這是遠超過火炮射擊極限的驚人成績,足以體現火炮和瞄準系統的優秀性能。
二戰中使用過虎式坦克的德國裝甲兵都對虎式的火炮系統贊賞有加,認為它和黑豹一樣是一個非常穩定精確的射擊平台,是絕佳的坦克殺手!
戰斗中,已經壓制德國坦克2年之久的T-34坦克終於遇到了對手。虎式坦克火炮巨大的威力輕松擊穿T-34坦克正面裝甲,引爆其內部彈葯,將整個炮塔都被巨大的爆炸力掀掉,飛到十幾米以外。德軍士兵戲稱,這是T-34在向虎式坦克脫帽致敬
威力和高精度成為虎式坦克最大的殺手鐧,也是它最顯著的特點。
防禦上,虎式坦克沒有採用類似於黑豹坦克和虎王坦克的傾斜裝甲,而是採用了傳統的德軍垂直裝甲。可以說,虎式坦克的裝甲是傳統德國垂直裝甲製造的頂峰之作。這種經過精細軋制的由鎳合金鋼作成的金屬板,其裝甲生產採用冷軋鍛造工藝而非鑄造。相對於鑄造鋼,冷軋鍛造鋼的強度特性高出不少!
雖然虎式坦克的生產商在44年向軍方建議:為節省工時,加快坦克生產速度,必須改為鑄造鋼工藝。陸軍經過仔細研究,以必須保證裝甲質量為理由,否決了這一建議。
結果就是裝甲硬度超過了二戰期間所有其他坦克上同類裝甲的硬度級別,是德國坦克中最為優秀的裝甲。
它的前方裝甲有102毫米厚,炮塔正前方有135毫米厚,兩側和背面也有82毫米厚的裝甲。炮塔的四邊接近垂直,炮盾和炮塔的厚度幾乎相等,使得要從正面貫穿虎式坦克的炮塔幾乎是不可能,當時也沒有一款盟軍坦克可以有效擊穿其正面裝甲,甚至想在較遠距離擊穿側面裝甲也有極大的難度。
虎式坦克的防禦能力在當時來說,超越了KV型坦克,成為世界第一的。
虎式坦克的防禦其實並不比黑豹坦克強太多,但由於虎式坦克側面和後部裝甲也較厚,實戰中仍然具有極強的防禦能力(黑豹坦克側面裝甲比較薄)。
第503重坦克營的一個軍官發回戰報,在一次持續6個小時的蘇德坦克大戰中,他的坦克總共承受了227發反坦克步槍彈(蘇軍裝備大量反坦克槍)、14發45毫米穿甲彈、11發76毫米穿甲彈的打擊,履帶、輪軸、懸掛系統嚴重受損,無法繼續作戰,但乘員毫發無傷,戰斗結束以後又開了60公里回後方修理。
----------------------虎式坦克主炮威力很大,對於重型坦克來說,火炮威力是極為重要的。由於火炮堪稱所向披靡,德軍二戰中最厲害的坦克王牌,幾乎都是駕駛虎式坦克。
機動性上,以當時的技術來說,強調了火力和防禦力,就不可能兼顧機動性。虎式坦克由於採用厚重的裝甲和沉重的大口徑火炮炮塔,全重高達56噸,是4型坦克的兩倍。這個重量讓當時任何一種發動機和承載系統都不堪重負,更別說虎式坦克早期使用的21升 12汽缸 梅巴赫HL210 P45汽油引擎的650匹馬力。
早期虎式坦克的最高公路速度為45公里,但實際越野最高時速僅有30公里。由於油耗高達每百公里800升,虎式坦克的最大行程也僅有120公里。
著名的電影《坦克大決戰》中,德軍在阿登戰役最後因為燃料不足丟下了大量的虎式坦克,這不是虛構的。由於虎式坦克需要的汽油量極大,德國但是控制的油田又基本被蘇軍奪取,被迫靠繳獲敵軍的燃料才能作戰。
但單靠繳獲想維持虎式坦克這樣的吃油機器根本是不可能的,最終扔掉坦克也是必然的。
虎式坦克由於太重,導致機械故障很多,且戰場維修非常困難,必須採用專門的重型維修車輛,因為普通維修車輛是根本無法拖動的。在通常情況,一輛虎式坦克需要3輛18噸Sdkfz9半履帶牽引車牽引。而如果用一輛虎式去牽引,往往牽引的虎式自己也會不堪負重被搞癱,必須用兩輛虎式才能牽引的動。這在戰場上談何容易!
在1944年5月23日到25日,第508重坦克營第3連失去了全部16輛坦克中的15輛,大多都是屬於機械故障而損失。由於德軍缺少更多的牽引車輛,只能將一些出故障的虎式坦克扔在了戰場上。
除此以外,虎式坦克的重量太大,一般橋梁無法承受,所以虎式坦克在河流較多的區域行進非常困難。
雖然機動性較差,但相對當時世界其他重型坦克來說,虎式坦克的機動性還算可以,強於黑豹坦克,虎王坦克以及蘇聯的KV和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
對於虎式坦克的使用,是需要仔細斟酌的。
如果把它當做閃電戰的支柱,需要和3,4型坦克一樣長途奔襲,那麼虎式坦克低下的機動力和頻繁的機械故障讓它根本無法勝任。恐怕還沒到戰場,一部分虎式坦克就要壞在路上。同時巨大的油耗和車身的重量,對後勤部門以及戰場的道路都有相當的要求。
但希特勒對其定位總體還是成功的,他把虎式坦克定做坦克和堅固工事的摧毀者,一般用於最需要反坦克火力和打擊敵方堅固防禦陣地支援火力的戰線上。所以虎式坦克一般被編成獨立的重型坦克營,供集團軍或者軍獨立使用,其中優先供給黨衛軍部隊。
虎式坦克先後編組了11個重坦克營,3個獨立的黨衛隊裝甲大隊。重坦克營最初裝備27輛虎式坦克,後來則增添到50輛,還配以一些3,4型坦克以及半履帶裝甲車作為輔助車輛。
這樣的使用方法就現在看來是非常實際的,也讓虎式坦克發揮了最大的作用。
--------------虎式坦克的機動性在當時來說還是不錯的,尤其在防禦戰中它的機動性完全可以滿足要求。相比機動性極差的虎王式坦克,虎式坦克的綜合性能明顯高出一籌。
虎式坦克第一次參戰是在1942年9月23日列寧格勒戰役。由於當時的虎式坦克屬於初期型號。在希特勒限時完成若干輛虎式坦克的命令下,德國生產廠家和設計師害怕坐牢,於是拚命搶工期,一些設計上的問題沒有時間修改方案然後實施,居然全部直接在生產線上修改。
這對於一項要求嚴謹,精確和強調按計劃做事的德國人來說,自然是被逼出來的,後果也必然是初期的虎式坦克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
第502重裝甲營的第一連重坦克連4輛虎式坦克在列寧格勒附近作戰,主要是實驗性質。結果還沒趕到前線,在行駛中就有2輛坦克因為機械故障癱在路上,只有2輛趕到了戰場。
這2輛坦克在通過列寧格勒附近的一個小型沼澤時候,全部被淤泥陷住動彈不得。蘇軍隨即調動重炮對其轟擊,將2輛坦克全部擊傷。德軍維修人員冒著炮擊的危險修好了其中1輛,但有1輛陷入太深,實在無法拖動,只能將其爆破摧毀,最後為蘇軍繳獲。
這次繳獲大大震驚了蘇聯人,讓他們立即對所有的T-34坦克進行升級,並且加速研發了斯大林IS系列重型坦克以及Su-152自行反坦克炮。
虎式坦克第二次參戰是1943年的北非,此次的戰績卻相當不錯。北非沙漠的開闊地形讓虎式坦克的火炮威力和防禦力的強大發揮無疑。
實戰中,6輛虎式坦克在凱瑟林山口的法爾德小道戰斗中輕松擊毀15輛美軍坦克,其中一輛M4謝爾曼在2.7公里外被虎式坦克一炮擊毀,這是極為驚人的數字。
3個月後虎式坦克再次出擊,11輛老虎配合再次擊毀美軍35輛坦克,其中大部分是M4謝爾曼。由此直到北非德軍向盟軍投降,北非參戰的33輛虎式坦克一共擊毀盟軍坦克150輛,僅有1輛被英軍大口徑反坦克炮擊毀,這還是因為該坦克的車長冒然打開車蓋伸出頭去觀察,被一發英軍丘吉爾坦克發射的炮彈擊中炮塔炸傷了頭部,其他坦克成員也有傷亡,被迫放棄了這輛坦克。
希特勒對於虎式坦克的表現還是很滿意的,它下令後方大量生產。但此時虎式坦克的最大問題就體現出來,它的結構太復雜了,生產工時高達25到30萬,造價也高達15萬美元。這個工時是蘇聯T-34坦克的幾十倍(當然德國對於工時的計算方法和蘇聯有所不同,但西方專家估算,生產一輛虎式至少相當於生產10輛T-34)!
這個成績還是亨舍爾公司才能達到的,因為亨舍爾公司本來就是生產諸如鐵路機車和大型起重機械的公司,換成其他公司還不知道需要多少工時。
虎式坦克的加工要求非常高,龐大車身的焊接,炮塔和懸掛系統的切割、製作以及磨光都必須在允許的極小誤差范圍之內,然後才是最終復雜的組裝工作,這樣的工序和要求所花費的時間自然不可能低。
-----------------------虎式坦克最大缺點是結構復雜,這種坦克如果打局部戰爭絕對是沒有對手,但打二戰這種動輒數十萬軍隊混戰的世界大戰,它就不行了。數量上的缺陷讓這些老虎對付不了十幾倍數量的敵軍坦克。
從1942年8月開始,德軍坦克生產廠商費勁了力氣,只能達到每月25輛的產量,甚至直到1944年4月才可以每月生產104輛。從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一共僅生產了1355輛虎式坦克。
而蘇聯的IS斯大林2型重型坦克僅僅在一年內就生產了近4000輛,更先進的IS斯大林3型重型坦克也在一年內生產了2300多輛。也就是說,同一時間蘇聯重型坦克生產能力是德國人的5,6倍。如果在加上T-34坦克在幾年內生產的5萬3000多輛,等於虎式坦克要和60倍的蘇軍中型重型坦克作戰。
如果在加上美軍的5萬輛M4謝爾曼坦克,光是美蘇的中型重型坦克數量不下虎式坦克的100多倍,這實在是讓德國人極為無奈的數據,想在這種戰爭中獲勝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虎式坦克的優點很明顯,防禦能力強大,攻擊力超強,但缺點也很明顯,他的機動性很差,反應也慢。他的炮塔通過引擎供給動力的液壓驅動系統控制,由於炮塔太重,旋轉一圈需要1分鍾時間,而利用坦克成員通過手搖的方法來大角度旋轉炮塔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坦克成員的手動操作只能用在炮塔需要微量調整射角的時候!一旦坦克的引擎熄火,炮塔就無法轉動,就等於無法作戰了。而美國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炮塔僅用10秒鍾就可以轉一圈。
如果讓虎式坦克用於進攻作戰,那麼它起到的作用有限。為什麼如此先進的黑豹坦克在庫爾斯克會戰中仍然損失了不少,這主要是因為黑豹坦克完全用於進攻作戰,雖然其正面裝甲很厚,但側面和後面甚至頂部裝甲和履帶的防禦力不可能面面俱到,在進攻作戰中必然遭到全方位的打擊,有較大的損失也是正常的。
不過實戰中,虎式坦克的戰績貌似明顯優於黑豹坦克,甚至德軍中最有名的四個戰果超過100輛坦克超級坦克王牌使用的都是虎式坦克。
這主要是對虎式坦克的使用,正好滿足了性能的需求,可以揚長避短的發揮威力。
4. 英雄連 勇氣傳說 虎式坦克問題
很簡單,可以使用兩輛虎式,不過就像東風防空炮一樣,它們的號碼是一樣的。
方法:
步驟1.通關「虎式精英」
步驟2.在獨立戰役游戲設定中開啟通關後虎式的使用權
步驟3.在游戲中狂K盟軍(當然得選恐怖主義或閃電戰主義)長經驗,最後打開召喚虎式的技能,召喚一輛,再在兵工廠自己造一輛.-------------------兩輛虎式出場!
5. 戰爭雷霆怎麼找不到虎式了
國服給和諧名字了找個帶「H1」的
6. 英雄連2哪個指揮官有虎式
原版的東線德軍
CoH 2 - German Commander: Elite Troops Doctrine 精英部隊學說 虎式王牌,俗稱黃金虎,出場就3星老練,重坦單挑無敵,殺步兵也厲害,但是缺點是出來之後,人力嚴重懲罰,屬於破釜沉舟的召喚物,出了之後必須速推,如果無法速推,必須速度送掉,不然人力黑洞;
CoH 2 - German Commander: Mechanized Assault Doctrine 機械化突擊學說 普通虎式
CoH 2 - German Commander: Spearhead Doctrine 突擊學說 普通虎式
CoH 2 - German Commander: Lightning War Doctrine 閃電戰學說 普通虎式
就這四個指揮官,你可以在steam上搜到
7. 戰略大作戰中的虎式坦克是不是假的
是的,當時美國人根本找不到可以開的虎王坦克,於是就把現役的M48巴頓坦克稍作加工,冒充虎王坦克。
8. 二戰期間,德國虎式坦克,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很厲害,二戰存活下來的虎式坦克兵,曾經形容盟軍坦克的炮彈像乒乓球一樣的敲向自己,虎式依舊可以准確瞄準擊發。
9. 二戰虎式和T-34坦克,它們都在哪些戰役中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呢
在慘烈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坦克T-34可以說是大名鼎鼎,不論是T-34/76還是加強版的T-34/85,其性能和特點也都是耳熟能詳。T34坦克之所以能夠成為蘇聯在二戰中的主力坦克,它在數據上的性能,和在實戰中的優越性能起到了關鍵作用。T34還有一個關鍵點,那就是該坦克操作簡單,毫不誇張的說,一個從沒有學習過坦克駕駛的農民,也可以在幾天內學習怎樣駕駛T34。
此後虎王和其他德國裝甲車輛共同參加了阿登攻勢,在1945年1月,受命抵抗蘇聯進攻波蘭和東普魯士的任務,此後又參加了德軍對匈牙利的進攻。1945年4月,在德國投降前夕,虎王坦克與蘇軍在柏林東部西洛高地展開激戰,直到戰爭最後一刻,若干輛虎王還在柏林市中心頑抗。
10. 虎式坦克在二戰中到底什麼水平
虎式坦克在二戰中是知名度最高的坦克。
虎式坦克從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德國投降為止,一直活躍於戰場第一線。虎式坦克在戰爭中擊毀了大量的敵軍坦克也包括其它火炮;
這使它成為所有盟軍坦克危險對手,凡是在戰斗中能夠擊毀或擊傷虎式坦克致其被遺棄的盟軍坦克,人們都會尊稱其為馴虎者。
(10)虎式出場為什麼找不到擴展閱讀:
希特勒於1935年3月廢除《凡爾賽條約》後,德國軍方胃口大增,對尚在定型中的III號和IV號坦克不再滿足了。因為它們的裝甲防護相對國外坦克不佔優勢,其平均裝甲厚度為30毫米,而英、法坦克的平均裝甲厚度為40~60毫米,開發新式重型坦克的工作勢在必行。
1935年10月,供重型坦克用的小體積、大功率發動機首先開始研製。陸軍武器局委託亨舍爾父子公司(Henschel und sohn)研製,序號仍為VI號,但名稱為「突破戰車」I型的坦克。
亨舍爾公司很快就拿出了具體方案,總體結構和外形與當時的III號A型坦克相仿,但此方案基本就是IV號A型坦克的「現成貨」,1937年末制只造了1輛底盤,但炮塔未安裝。1937年4月2日,亨舍爾公司接到改進DW I的要求,即重33噸的DW II型,實際工作於1938年9月9日開始。
它除改用IV號C型的炮塔外,又將車體裝甲改為整體式,另外在行走和傳動裝置上有細微變化。但以上兩種方案並沒有「突破」當時III號和IV號坦克的設計框架,但亨舍爾公司的確通過它們積累了製造重型坦克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