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尋物指南 » 關羽為什麼有些先祖沒法送東西

關羽為什麼有些先祖沒法送東西

發布時間: 2022-05-18 00:28:03

⑴ 有關關羽的幾個問題

1.關羽字雲長(長)
2.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關羽的外表時是這樣寫的:「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從羅貫中的寫法看,他是有點迫不及待,所謂「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這樣的開場白,在《三國演義》也就關羽一個。馬上就會讓我們覺得此人絕對是個正面人物,將來肯定不簡單。不過呢,其它的都好說,但是這個「面如重棗」就有點令人難以理解了。所謂的「重」,按字典的解釋是:程度深,這個「棗」比喻的是紅色,也就是說關羽的臉是大紅色的。這個樣子在古代好看嗎?站在今人的角度上,不怎麼樣。筆者翻了翻相關的資料,後來發現對於關羽的這張大紅臉,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行業,各自有自己不同的說法,綜合起來一看還蠻有趣的,特撰此文以博一樂。

關於關羽的這張臉,在史書中還是留下了一點記載的,不過只有一樣:鬍子。《三國志?關羽傳》中說關羽的鬍子非常漂亮。關羽不滿馬超受到劉備重用的時候,為了緩解關羽的情緒,諸葛亮曾經寫了一封信給關羽,把關羽狠狠地誇了一番。不但說關羽「絕倫逸群」,就連鬍子漂亮也給暗暗地點了出來(要說諸葛亮也是看的挺準的,不過好象肉麻了一點),結果關羽果然是揚揚得意,還把這封信拿著到處作宣傳。按說鬍子漂亮和臉沒有什麼關系,但是仔細想來還是有一點聯系的。從當時時興留須的風氣看,關羽能被稱為「美須髯」估計應該是經常打理的,這叫重外表,是需要時間的,要不然弄的象張裕那樣「諸毛繞涿郡」(可能張裕的鬍子雖然也不錯,但有點自然卷,要不劉備也不會那樣說了),怎麼也不能說是「美須髯」。估計這臉也不會放過的。因此,關羽對自己的臉應該也不會任由風吹雨打而置之不理,弄成「面如重棗」的。也就一普通的黃臉。不過,陳壽畢竟沒有見過關羽,加上關羽又死的早,也就只能作罷了。

那關羽的臉是在什麼時候變成紅色的呢?丘振聲先生的結論是在宋代。丘先生認為:

宋元時期的民間藝人,已經使用彩墨化妝,以寓褒貶。南宋灌圃翁《都城紀勝》說:「其話本與講史著頗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以正貌,姦邪者與之丑貌,蓋亦寓褒貶於世俗之眼戲也。」「紅臉關公」是「正貌」,以表彰他的「公忠」!由此看來,關羽的紅臉當在宋代塗成。(見《三國演義縱橫談》一書)

這個觀點在學界已經得到肯定。基本成為公認的說法,很多人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大都採用此說。這就是專家、學者的說法。這個問題咱們不懂,看看這些專家、學者,連和三國沒什麼關系的記述南宋杭州風俗習慣及民間藝術資料的《都城紀勝》中都能找出有用的東西。不得不說兩個字:佩服!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民間傳說又是怎麼說的呢?筆者在「《煮酒侃三國》之關羽的出身和姓氏」一文中曾經提到:「有一個(有關關羽的民間傳說)就被清代學者梁章巨收錄在《歸田瑣記》中,故事的大意是這樣:關羽小的時候力氣很大,經常惹禍,父母把他關在後花園之中。一天晚上關羽開窗而出,聽到有老者哭泣。仔細詢問才得知:本縣舅爺強搶老者以和被人有婚約的女兒。關羽聞之大怒,拔劍沖入縣署,把縣令和其舅爺都殺了,然後亡命涿郡。途中在河邊洗臉的時候,發現臉又變成了棗紅色,所謂的重棗臉也就是這么來的。」

這個故事在清代已經廣為流傳,估計創作的時間就更早了。不過顯得有點荒誕,三國時期山明水秀的,哪有那麼嚴重的水污染?就算是到了清代,也還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在今天的話,就難說了)。這里也要說兩個字:胡來!

要說羅貫中也是有問題的。想都沒想就把從宋代開始及民間流傳的紅臉搬到了《三國演義》中,有資料還說羅貫中曾經和一個叫做葛可久的名醫是好友(見《稗史匯編》),看來關系不會怎麼樣,稱不上是好友。因為作為一個作家,需要了解各行各業的知識以擴大自己的視野,才能寫出好的作品。最起碼羅貫中也要問問葛可久:這「面如重棗」有沒有什麼問題呀?估計他也沒問,結果關羽一出場,就成了一個病人,還糊弄了上億讀者幾百年。還要說上兩個字:糊塗!

這「面如重棗」有什麼問題呢?前些年有一本叫做《三國演義醫學趣談》的書,作者是兩位醫生,他們從醫學的角度分析了「面如重棗」的問題,算是給前人「補」上了一課。書中提到:

臨床看,面色的變化可以發現的問題還真不少呢!病人面色大紅一般可見於紅細胞增多症、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面部濕疹、面部脂溢性皮炎、高熱及某些葯物中毒。

瞎侃了這么多,也該言歸正傳了。其實是想說一句話:象《三國演義》這樣的偉大作品,歷來愛好者眾多,因此對它的看法也是多種多樣。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各人有各人的觀點,有分歧是很正常的,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是一件好事。但大可不必太過嚼汁,非要爭個你死我活,不惜相互惡意攻擊甚至人格侮辱,用上一句老話:這也叫「百花齊放」嘛。還是《三國演義》說的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看開點。

3.歷史上華雄是孫堅殺的!嚴良文丑是關羽殺的!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
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
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蜀
記曰: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
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此與魏氏春秋所說無異也。】先主之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
事,【魏書雲:以羽領徐州。】而身還小沛。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
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
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
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
「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
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
言報曹公,曹公義之。【傅子曰:遼欲白太祖,恐太祖殺羽,不白,非事君之道,
乃嘆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太祖曰:「事君不忘其本,天
下義士也。度何時能去?」遼曰:「羽受公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及羽
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臣松之以為曹公知羽不留而
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義,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斯實曹公之休
美。】
從先主就劉表。

大概3個多月。《三國志 關羽傳》可知,關羽是劉備奔袁紹後到曹操手下的(公元200年正月)。斬顏良在建安五年(200年)二月。不久就離開了曹操。8月官渡之戰時關羽早已隨劉備去了荊州。

4.關羽之死
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劉備帶兵入巴蜀,取益州,關羽留守荊州。益州既平,關羽得賜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

荊州包括南陽、南郡、江夏、武陵、長沙、桂陽、零陵七個郡,是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必爭的戰略要地。赤壁之戰後,曹操還占據著南陽郡和南郡的北部,孫權占據著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所謂「借荊州」,就是孫權將自己占據的南郡南部借給劉備。劉備取得益州的第二年(215年),孫權便派諸葛瑾為使去跟劉備商量,要求把荊州南部的幾個郡歸還東吳。劉備托辭拒絕,孫權就派去一批官吏,接收長沙、零陵、桂陽三個郡。關羽堅決不讓,將孫權派來的官吏全部轟了回去。孫權一怒,馬上派呂蒙率領兩萬兵馬用武力接收這三個郡。呂蒙奪得了長沙、桂陽兩郡後,劉備急忙親率五萬大軍下公安,派關羽帶領三萬兵馬到益陽去奪回那兩個郡。孫權也親自到陸口,派魯肅帶領一萬兵馬扎在益陽,與關羽相拒。東吳的軍隊和關羽的軍隊都在益陽扎營下寨,彼此對峙。

魯肅不願意孫劉兩家失和,就邀請關羽相見,雙方各退兵馬幾百步,中間搭個供會談用的帳篷。赴會的將軍只准許帶防身的單刀,不準帶士兵。關羽接到邀請,帶著隨身的衛士周倉毅然赴會。這就是有名的「單刀赴會」。會談一開始,魯肅就責問關羽為什麼不把長沙、零陵、桂陽三個郡還給東吳。關羽說:「烏林之役(即赤壁之戰,烏林在赤壁對岸,故有此說),左將軍(指劉備)親自作戰,與東吳共同破敵,難道說他奪下來的土地連一塊也不應該得到嗎?您怎麼能說要把這些地方歸還給東吳?」魯肅說:「東吳國土很小,只是體念劉豫州(指劉備,當時為豫州牧)兵馬很少,又被曹軍打敗,才讓給他一個安身之地。赤壁之戰以後,又把南郡借給他。現在劉豫州已經得到了益州,就該把荊州還給東吳。我們並不要求全部荊州,也不要求退不南郡,我們只要求長沙、零陵、桂陽三個郡。要是連這一點也不答應,那就太說不過去了。」這進,周倉在一旁瞪著眼睛大聲說:「天下的土地,有德的都可以住,怎麼能永遠歸一家呢?」關羽手按在刀把上,給周倉使了個眼色,故意責備他說:「這是國家大事,你懂得什麼!快給我出去!」周倉會意,立即出去准備兵馬接關羽。關羽也向魯肅告別說:「您的話,我一定轉告左將軍,再作商議。」魯肅也就很有禮貌地把關羽送了出去。

關羽回來後,派人向劉備匯報了這次單刀赴會的經過。劉備這時因為得知曹操正率大軍進攻漢中,擔心前後受敵,丟失益州,就主動向孫權請和,雙方商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湘水以東的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

赤壁之戰後,據守荊州的關羽名為「襄陽太守」,而荊州的襄陽、樊城等重鎮還控制在曹操手中。為了實現諸葛亮和劉備在《隆中對》中所籌劃的跨據荊、益二州,待時機成熟時荊州軍隊直下宛(今河南南陽)、洛,益州軍隊西出秦州(今陝西南部),完成統一大業的計策,關羽一直虎視襄、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大敗曹兵,曹操不得不退出漢中。於是,在手下文武官員的擁戴下,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任命關羽為前將軍,並賜他節、鉞。

是年六月,劉備繼取漢中後,派孟達、劉封攻佔漢中郡東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勢力有所擴展。七月,孫權欲攻合肥,魏軍大部調動淮南防備吳軍。鎮守荊州的關羽,抓住戰機,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荊襄。

襄陽、樊城隔漢水相對,互成犄角,是曹軍抗拒南軍北上的戰備要地。時魏鎮南將軍曹仁駐守樊城(今湖北襄樊),將軍呂常駐襄陽。他從漢中撤軍到長安後,又派平寇將軍徐晃率軍支援曹仁,屯於宛城(今河南南陽)。樊城之戰開始後,曹操又派左將軍於禁、立義將軍龐德前往助守,屯駐於樊城以北。

於禁不熟悉南方的氣候地理。曹仁讓他和龐德屯兵於樊城以北,和城中相互呼應,他竟未考慮該處地形低下的因素,便把所率領的七支人馬都帶到那裡駐扎。八月,連降大雨,漢水暴漲,平地水深數丈。於禁七軍均被水淹,只得率少數將士避到高阜之處。關羽乘戰船猛攻,於禁慾退無路,被迫投降。龐德率的一部繼續頑抗,誓死奮戰,從早晨一直戰到中午,箭盡矢竭,就短兵相接。將士有的戰死,有的投降。關羽加強了攻勢,同時,水勢上漲更猛,土堤淹沒,曹操部隊都投降了。龐德想乘船撤回曹仁大營,但水勢太大,船隻傾覆,被擒,不屈而死。

關羽乘勝圍攻樊城,並以一部兵力包圍襄陽。樊城守軍僅數千人,城牆因水淹多處崩塌,曹仁曾考慮放棄樊城,被輔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滿寵所勸止。滿寵認為:「山水速疾,冀其不久。聞羽遣別將已在郟(今河南郟縣)下,自許以南,百姓擾擾,羽所以不敢遂進者,恐吾軍掎其後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復國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國志·魏書·滿寵傳》)曹仁乃以必死決心,激勵將士齊心協力奮勇抵禦。

關羽軍雖乘船猛攻,一時仍不能下。此際,魏荊州刺史胡修、南鄉(治南鄉,今河南淅川東南)太守傅方,均降於關羽,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人孫狼等,亦殺官起兵,響應關羽,關羽聲勢一時「威震華夏」(《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曹操感到威脅,一度准備遷都,被丞相司馬司馬懿及曹椽蔣濟諫止。他們認為:「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願也。可喻權所,令掎其後,則樊圍自解」(《晉書·宣帝傳》)。

曹操採納了這一利用矛盾破壞孫、劉聯盟,以坐收漁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去見孫權。同時指令徐晃率軍援救曹仁。徐晃進至陽陵陂(樊城北),曹操派將軍徐商、呂建傳令:必須待後續援軍會齊後方可進擊。時關羽前部屯偃城(樊城北約五里),徐晃佯築長塹,示以將切斷蜀軍後路。蜀軍懼被圍,燒營撤走,徐晃軍進據偃城,漸向圍城蜀軍逼近。

當初,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早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劉備)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意思是劉備在取得荊、益二州建立基業之後,一定要外結孫權,形成鞏固的聯盟,然後才能北定中原。可見,孫劉結盟是劉備北定中原的基礎。然而,這聯盟卻因為幾個原因,出現了明顯的裂痕:

一是在荊州的所有權問題上。荊州位於長江中游,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對孫、劉、曹三家均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曹操曾想占據荊州,統一天下,但赤壁一戰使他美夢成空;孫氏集團一向認為荊州是必爭之地。因為荊州據上游之重,只要操在別人手裡,自己則處於被動地位。赤壁之戰結束,為了繼續聯劉抗曹,不得已,只好暫借荊州給劉備。可劉備取得益州後,卻無歸還荊州之意。

二是關羽缺乏對孫劉聯盟的正確認識。他自恃勇武,對孫氏集團始終踞傲不敬。魯肅與他單刀相會,討要荊州,他盡管理虧,但仍然不肯從兩家聯合的角度著眼來妥善解決問題。孫權派使者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關羽不但不應許親事,反而厚罵使者,雙方關系越來越僵。

三是東吳臣子中,從大局出發,認為應與劉備集團修好、共拒曹操的魯肅已經去世,而其他臣子,如代替魯肅統兵的呂蒙,就認為關羽平素驍勇善戰,且有兼並吳國的雄心,所以,要求出兵對付關羽。他說:「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復,不可以腹心待也」(《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所以 孫權得到曹操的信後,欣然允諾。他召呂蒙回建業,共商奪取南郡的計劃。關羽也知孫劉聯盟不鞏固,這時既要奪取樊城,又得防備孫權偷襲荊州。他看到東吳大將呂蒙屯兵陸口,就再三囑咐麋芳和傅士仁小心鎮守荊州,並將大部分軍隊留在南郡,還沿江設防,二三十里設一個崗樓,建起烽火台。呂蒙探知關羽防守嚴密,無懈可擊,就佯稱病重,上書給孫權,要求回去療養。孫權公開發布命令,調呂蒙回建業養病。呂蒙推薦陸遜代替自己。當時,陸遜年少多才卻無名望,正任定威校尉。孫權便任命他為偏將軍、右部督,接替呂蒙。陸遜到任後,派使者給關羽送去了禮物和一封信,信上恭維關羽水淹七軍,功過晉文公的城濮之戰和韓信的背水破趙,還勉勵關羽發揮威力,奪取徹底勝利。關羽看到陸遜是個無名晚輩,對自己又如此恭敬、誠懇,就大膽放心,把荊州大部分軍隊陸續調到了樊城,打算趁徐晃的兵馬還未趕到,大水又未完全退去,先攻下樊城。他親自督戰,加緊攻城,而曹仁依舊堅守。陸遜把關羽人馬的調動情況詳細地報告給孫權,且說明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關羽可一戰而擒。

關羽在襄樊的兵馬越來越多,加上新得於禁降軍數萬人,糧食匱乏。他責備南郡太守麋芳和傅士仁的糧草運送跟不上,大怒說:「還當治之」(《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二人於是存有叛心。後關羽為解燃眉之急,竟擅自強占東吳貯藏在湘關的糧食。孫權得知此事,覺時機成熟,便命呂蒙為大都督,發兵襲擊關羽的後方。

是年十一月,呂蒙率軍隱蔽前出,進至尋陽(今湖北廣濟東北),把精銳士卒埋伏在偽裝的商船中,令將士身穿白衣,化裝成商人,募百姓搖櫓劃槳,晝夜兼程,溯江急駛,直向江陵進襲,一切都進行得十分隱蔽和詭密。駐守江防的蜀軍士兵被偽裝的吳軍所騙,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虜,江陵城內空虛,陷入混亂。呂蒙先讓原騎都尉虞翻寫信誘降駐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北)的蜀將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吳軍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糜芳。二人平時就因為關羽對他們傲慢而心懷不滿,這次又聽說關羽回來要懲治他們,更是內心恐懼,於是在東吳大軍兵臨城下的情況下,獻城出迎。呂蒙遂率大軍進據江陵,從而,一舉奪回蜀長期占據的荊州。呂蒙進占江陵後,盡得關羽及其將領的家屬。他對他們加以優待和撫慰,並下令軍中不得侵擾百姓,還對全城百姓表示關心,給有病的送醫葯,給飢寒者賜衣糧,使城內秩序迅速恢復。而驕傲輕敵的關羽,對呂蒙的襲擊行動竟一無所覺。

曹操使者返回洛陽,帶來孫權密信,說即派兵西上襲擊關羽,但請保密,以防關羽得知有備。曹操部屬多數認為應代孫權保密。謀士董昭獨持異議,認為應佯允保密而暗予泄漏。關羽知孫權來攻,如撤兵回防,則樊城之圍自解。關羽南返與孫權交戰,兩敵相鬥,正好坐收漁利。若為其保密,使孫權得勢,對我並不有利。再者,被圍將士久不見救,擔心缺糧產生恐慌,一旦發生意外,局面將難以收拾。故應以泄密為好。曹操採納董昭意見,令徐晃用箭將孫權密信內容,分別射入樊城及關羽營中。被圍魏軍得信後,士氣倍增,防守更堅;關羽得信後,則既恐腹背受敵,又不願前功盡棄,同時判斷江陵、公安城防堅固,吳軍若真來攻,一時不可能攻克,因而處於徘徊猶豫,進退兩難的境地。此時,曹操已率主力由洛陽進抵摩陂(今河南郟縣東南),並已先後派殷署、朱蓋等12營兵進至偃城,歸徐晃指揮。關羽軍主力屯圍頭,一部屯四冢。徐晃以聲東擊西戰術,揚言欲攻圍頭,卻出其不意突襲四冢。關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騎5000出戰,被徐晃擊敗,當其退走營寨時,徐晃率軍窮追不舍,緊隨其後沖入營內。當時關羽營寨,外圍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礙設施極為嚴密,若從營外強攻極為困難。現乘其軍陷於混亂之機,由內突襲,一舉大破之,殺降蜀之胡修、傅方。時關羽關羽驚悉江陵失守,遂撤圍退走,樊城圍解。曹仁部將多欲乘勝追擊,參軍趙儼認為,應保留關羽一定實力與孫權作戰,不宜追擊。曹仁同意趙儼看法,未部署追擊。曹操得知關羽撤退消息後,果然派人傳達命令,不許追擊關羽。

當關羽撤軍而回時,孫權已先到達江陵,派陸遜攻佔夷陵(今湖北宜昌)、秭歸(今湖北秭歸),切斷關羽入川退路。在回軍途中,關羽多次派人到江陵探問消息。每次,呂蒙都禮待來使,並讓使者周遊城中。使者回到關羽軍中,將士們知道家門無恙,鬥志盡失,多數都半途而逃。關羽自知勢孤,派人向駐紮上庸的蜀將劉封、孟達求援,二人以以上庸新定為由,拒絕支援。關羽陷於進退失據,腹背受敵的困境,遂西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這時,陸遜乘勝西進,奪取了宜都。關羽看到麥城東、西、南三面全是敵人,而援兵又遲遲不到,決定突圍回西川。

呂蒙知關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麥城北邊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十二月,孫權派使者到麥城勸關羽投降。關羽提出叫吳軍退兵十里,然後在南門相見。呂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關羽投降。關羽及其子關平趁機帶著十幾個騎兵,偷偷地出北門向西逃去,被吳將潘璋部司馬馬忠擒獲,與其子關興一起被殺,死時年約五十八歲。劉備追謚關羽為壯繆侯,其子關興嗣。

《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中論及關羽與張飛:「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還說:「羽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確如此。
一、桃園結義
公元162年,山西運城的一個普通農戶家中誕生了一個呱呱墜地的巨嬰,當時誰也沒想到,這個孩子後來竟成為馳剎風雲的一代名將,他就是蜀漢共和國著名的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武術家以及一代圍棋國手關羽關長生。
關羽同志幼年喜歡讀書,但由於家中貧困上不起學,所以只能借放牛的時候在私塾外偷聽先生講課,小長生記性特別好,對聽到的東西過耳不忘,尤其對《春秋》上的革命先烈的故事感興趣。直到關羽同志晚年,他還對書中的記述倒背如流。
幼年的關羽武學天賦極高,他在砍柴割草之間,自己摸索了一套劈柴割草刀法,他以後殺起那些反革命分子就象割草一樣,就源與於他少年時期的勤學苦練和不斷摸索,無師自通,從而成為一帶武學大師。
公元184年,也就是關羽同志22歲那年,時逢甲子,天下大亂,黃巾黨造反,再加上連年飢荒,民不聊生,在關羽同志的家鄉,惡霸橫行,關羽看不慣惡霸的所做所為,一怒之下拿著兩把菜刀把惡霸一家人砍翻了,這就是著名的「兩把菜刀鬧革命」。
之後,關羽同志毅然出走,離別家裡為他找的童養媳,踏上了尋求革命為國為民的道路,為躲避仇家的追殺,關羽同志將自己的字改為雲長。
那時的關羽懷著一顆赤膽忠心和對反動階級的深仇大恨,本想投靠黃巾黨救民於水火,但很快他就認清了黃巾黨這一反動邪教組織的本質,離開反動隊伍,開始了流亡生涯。(注 1)
在長達五年的流亡生涯中,關羽同志以販賣綠豆為生,他公平買賣,童叟無欺,從不缺斤短兩,他在做生意的同時,很注意體察民情,同時也在不斷摸索革命的真理,在此期間他寫下了《五十縣農民運動調查報告》等文章(注2)。關羽同志那時就立下了以身報國的宏願:革命不成功,就不結婚,不刮鬍子。(注3)
公元189年,也就是關羽同志二十七歲那年,在河涿縣,關羽同志遇到了改變他一生命運的前蜀漢共和國主席,革命家、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旅遊家、表演藝術家、厚黑學派創始人之一、蜀漢人民的大救星劉備同志,從而找到了組織,看到了光明,從此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也開始了關羽同志極具傳奇的軍事政治生涯。
此後,關羽同志和劉備同志以及另一位共和國創始人張飛同志,形成了共和國第一帶領導核心,這三位偉人同志加兄弟的感情成為後世的楷模,在他們的帶領下,很快形成了一支隊伍,在民主人士蘇雙、張世平的捐助下,有了自己的經費和武器,開始了他們打擊反動勢力的第一刀。

其實呂布那莫厲害還是要掛!
雙拳難敵四手啊!好漢架不住人多!

⑵ 歷史上的關羽到底是怎麼樣的

關羽是怎麼樣的人
在《演義》中,關羽是一個近乎神話的人物,他武功蓋世,智勇雙全,且義薄雲天,完全符合中國傳統意義上的英雄主義定位。

然而縱使被稱作關聖大帝,在歷史上,關羽也只不過是一介凡人,既然是凡人,必定有其不夠完美的一面,關羽的缺點就在於自視甚高,剛愎自用,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屬於在職場中有人際交往障礙的一類人,順風順水時固然春風得意,可一旦面臨困境,則很難有人對其伸出援手。
眾所周知,關羽中年遭遇了敗走麥城的「滑鐵盧戰役」,只這一次重大的失敗,便將他引向了死亡的歸途。當初劉備千辛萬苦取得荊州這一戰略要地,出於信任,將守土重則交於他的結拜兄弟關羽,關羽卻狂妄自大,忘了驕兵必敗的古訓,竟不設城防,顧自出兵攻打曹軍駐守的襄樊地區,結果被孫權的東吳大軍打了個措手不及,致使來之不易的荊州三郡相繼失陷。
縱橫疆場多年的一代戰神遭遇如此慘敗,其內心的挫敗感可想而知。敗走麥城的一路上,孫權派呂蒙暗中施計,擾亂蜀軍軍心。關平差廖化前去求援,然而平日為人狂傲的關羽從不屑於搞好人際關系,此刻別人樂得隔岸觀火,哪肯前來救助。關羽最終決定孤注一擲,率部自麥城北門突圍。這個過於沖動的決定,最終為他招來了滅頂之災。
逃亡路上,屢次遭東吳大軍埋伏截殺,關羽所部傷亡慘重,關羽父子力戰不屈,最終被俘。孫權勸降未果,下令處死,關羽父子雙雙被推出營門外,於臨沮英勇就義。
歷史上真有關羽嗎
關羽,字雲長,是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著名人物,也是歷史上有名的英雄豪傑。他的故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諸如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等,皆為膾炙人口的故事。然而這樣一個堪稱戰神的傳奇人物,在歷史上果真存在過嗎?讓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細細探究真相。

首先,《三國演義》取材於,而《三國志》是一部編寫於公元三世紀的歷史典籍,是要獻給皇帝過目的,其內容很難造假,因而可以推斷,關羽此人,是歷史真實人物,其身份為蜀漢皇帝劉備的部將,亦可能是親如兄弟的部下。據記載,關羽死於公元219年,生前曾被東漢統治者封為漢壽亭侯,地位尊崇,享世襲爵位。
據悉,劉備之子劉禪在位時追封其為壯繆侯,關羽死後,子孫承襲爵位,繼續享受先祖尊榮,直至六十年後,蜀漢滅亡,三國被西晉所取代。劉家王朝覆滅後,原蜀漢文臣陳壽奉晉國皇帝之命編撰三國歷史典籍,遂編寫出《三國志》一冊,將三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盡數紀錄於書內,呈於帝王過目,這是一部內容頗為嚴謹的史書。該書詳細記述了東漢末年至蜀漢滅亡之前的歷史全貌,一代戰神關羽的生平事跡,在其中的《蜀志.關張馬黃趙傳》中盡有記載,因而,盡管後人對關羽的英雄豪氣、蓋世武功又所誇張,然而這個人物本身卻真實存在於三國時期,不可能是後人虛構。

⑶ 為什麼供奉關公而不是劉備

第一:
武聖人原來一直是岳飛,清朝以前岳王廟遍布全國,備受人民的尊崇和愛戴的。但是他抗擊的是女真人的侵略,而女真人又是滿族人的祖先.因此,在清朝建立以後,有關岳飛的《說岳全傳》等小說被全面禁毀,滿清統治者開始全力拔高關羽形象,以取代岳飛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以消除人民的反清意識。

至於為什麼是關羽,而不是白起、孫武等比他優秀得多的武將,這和滿清統治者的個人愛好有關,因為滿清建國者奴爾哈赤愛讀《三國演義》,其起家的過程中不乏運用這部小說中的計謀,以後歷代滿清統治者都把《三國演義》做為必讀書,相傳皇太級殺死明朝毛文龍和袁崇煥兩大名將,用的就是三國中的計謀。甚至可以說,沒有《三國演義》這本漢人寫的小說的教導,滿清根本得不了天下。

正因為滿清統治者對《三國演義》懷有特殊的感情,所以順治敕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追封關羽的曾祖為光昭公,祖裕昌公、考誠忠公,造神碑供奉後殿,並定每年春二仲月上戊日致祭,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敕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不斷地神化關羽。

清皇室統治者為了消除民間反清意識,強化滿族貴族統治階級的統治,在不斷地造出一些神化關羽的故事,為鞏固其統治地位服務。因此,他們不厭其煩地頻頻給關羽臉上貼金,連續為關羽封功晉爵,屢加封號,以使關羽更加神化。嘉慶發出敕諭,即在關羽的封號上又加封了「仁勇」二字,又為滑縣重修的關帝廟御書「佑民助順」匾額。宣宗皇帝時又加封「威顯」二字。咸豐二年、三年(公元1852、1853年),文宗皇帝又兩次加封「護國」「保民」四字。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 再加封「精誠」二字,七年(1857年)加封「綏靖」二字。在供奉或祭祀時,通常稱「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關聖大帝」。這樣的封號連祖孫三代都得到封贈的,真是亘古一人。因此,清代全國上下普遍建有關帝廟,僅新賓境內1910年統計,即有關帝廟35處268間殿宇,而關羽也在滿族傳統宗教中變成關瑪法,成為和如來並列的最高神之一。

所以,准確的說,中國的武聖人是民族英雄岳飛,而關羽則是滿清統治者篡改和強加的一個「武聖人」

第二,
關二哥不是個一般的人,大夥管他叫「武聖」,這個名頭可不是白來的。今個俺就來表一表關二哥的過人之處。大事不說,就從關羽先生選擇跟班兒的眼光來看,就可以發現二哥具有常人不具備的高屋建瓴、洞燭機先的超凡本事。

關羽過五關的經歷很辛苦。精力除去對付敵人不算,遇到要投奔自己的人,也要善於辨析良莠、去粗取精。一路上來投奔二哥的有廖化、裴元紹,還有周倉。這三人來歷差不多,但關羽慧眼識金,單單選中了周倉。事後周倉的一系列表現證明,咱二哥的選擇具有不可辯駁的正確性。

首先是出身。二哥素有傲上不忍下的脾氣。所謂「下」,自然是越苦大仇深越好。周倉出身黃巾,是正牌農民起義革命隊伍中的人,根紅苗正,政審一次過關。

其次是忠誠。這個忠誠不能停留在一般對事業忠誠的層面上,還需要一些個人崇拜,要真心實意的的當領導的FANS,這點周倉做得很到位。他一見到關羽,就激動的講述了在當年戰爭歲月的某一天曾有幸見過將軍一面,此後又如何心儀已久,如今願意「執鞭隨鐙,死亦甘心」。二哥聽了立即向大嫂請示,走過這道組織程序後,果斷的收留了周倉。

再次是智力。對於親近下屬來講,智力不能太高。智商太高,心眼就開始活泛,上司不放心,自己也容易惹上麻煩。魏的楊修、蜀的魏延,都是因為智商高又愛表現丟了小命。周倉和趙雲交手時被連捅了三槍,但跟關羽匯報時只說那人「極其雄壯,不知姓名」。他沒有就趙雲的武藝作出評論,只是認為對方的塊頭更大,是在力氣上大過了他。這種理解能力就很適中。

接下來的條件是要身體素質好,否則整天抗著三國重量之最的兵器,時間長了身體會吃不消。周倉「兩臂有千斤之力,板肋虯髯,形容甚偉」,身體素質完全符合標准。還說上個例子,趙雲刺別人一槍就掛,而周倉連挨三槍卻仍歡蹦亂跳。因為趙雲在過去和後來從未遇到過這種情況,所以無法解釋清楚,估計在休閑散步時遇上周倉只能默默無語,唯拱手而已。

再下的條件來要勇敢,這條也非常關鍵。關羽臨陣,臨危不懼的目視前方,看時機成熟,手臂伸出,大喝一聲「刀來!」咦?沒動靜。回頭一看,周倉正抗著大刀大步流星的往回跑,這戲可就演砸了。什麼人都好做,典韋第二是萬萬不能做的。周倉的勇敢是大家一致肯定的,即使遇到黃忠、龐德這樣的勁敵時,周倉也沒有退縮半步,每次都是准確無誤的把刀交到關羽手中。在關羽刮骨療毒時,周倉一直堅定的站在關羽身後,對疼痛沒有皺一下眉頭。

還有一條是必須爬山涉水,這一條可能很奇怪。為什麼要有這個要求呢?因為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很古怪,「登山渡水,如履平地」。周倉要干好親隨這項工作,就必須跟著赤兔的感覺走,要登山就登山,要涉水就涉水,不能講二話。周倉在黃巾革命處於低潮的時候曾經在山上打過游擊,登山的能力自不必說。周倉水中勇擒龐德,難得的是他水下功夫也如此了得。由此也看出關二哥閱人的獨到眼光。

周倉以上的優良品質都是在革命生涯中逐漸表現出來的,而關二哥初次見面就能作出一生不悔的決定,您說二哥該不該被尊稱為「武聖」?
呂布武力先說其為人,此人品德實在不可以用較差來形容,簡直可以用卑劣來形容。為其權勢認其他人做父親,同樣為富貴美色殺其義父。兵敗定陶後投劉備,劉備好心收留,卻將其徐州霸等等諸多惡名,雖然如此呂溫侯還總想美化自己的名聲。而且呂布這個人還膽小惜命,為小利而忘大義。再論呂布其智力,我們可以用常人來形容,這個人的智力是最平凡不過的了,沒有什麼遠大的志向,只有和當時小老百姓同樣有的思想,絕對談不上聖人之類。

⑷ 把關公像送給朋友有什麼講究

沒講究是你過於講究

⑸ 為什麼關羽這么受人敬重

說起關羽關雲長,基本可說是人所共知吧,然而大部分人所認知的關羽,卻並非來自於《三國志》等史書,而是或直接或間接地出於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可以這樣說,其實大家所認識的關羽,實際上是文學作品中的一個形象,而非歷史上的這一個人。這是一個極為有趣的現象,而且對審視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很有意義,在有關關羽的文學諸樣式,包括傳說、筆記、說話、戲曲、小說等與民俗、宗教、倫理、哲學這些人文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關羽被譽為集「儒雅」、「英靈」、「神威」、「義重」於一身,是「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的「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所以關羽是與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相始終的一個形象。
關羽在各式各樣的文學作品中,都是作為忠義和勇武的代名詞存在的。他是一個赤面長須提大刀、在十萬軍中取上將之頭易如反掌的人物,是一個為了義兄不惜放棄榮華爵祿、雖涉千山萬水而不辭的人物,一個能使貴為帝王之尊的義兄寧可不要江山也要為之報仇雪恨的人物,這是何其美好的存在。然而對比一下歷史上的關羽,卻讓人有點掃興。其高大的形象又從何說起?
上面說過,關羽在文學作品中是作為忠義和勇武的代名詞存在的,凡此種種,雖然未必就是全部的真象,卻也並非空穴來風,那欒讓我們先看看《三國志》里一些關於關羽驍勇方面的歷史評價:
魏書‧劉司馬梁張溫賈傳‧溫恢:「……關羽驍銳……」
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程昱:「……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
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劉曄:「……名將唯羽……」
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劉曄:「……關羽、張飛勇冠三軍……」
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周瑜:「……關羽、張飛熊虎之將……」
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呂蒙:「……關羽實熊虎……」,
吳書‧陸遜傳:「蒙曰:『……羽素勇猛……』」
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評:「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
除了上面這些,《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中還有一段「刮骨療傷」的傳神記載:
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由此可見,關羽在歷史中確實留下了赫赫勇名,魏晉南北朝時期也多以關羽、張飛形容猛將。比如東晉劉遐「忠勇果毅」,「率壯士臨堅推鋒,冀方比之張飛、關羽」(《晉書‧劉遐傳》);南朝劉宋名將檀道濟的部屬薛彤、高進之 「勇力過人」、「身經百戰」,「時以比關羽、張飛」 (《宋書‧檀道濟傳》);同為劉宋名將的薛安都,奉命征討豫州剌史魯爽時,安都「躍馬大呼,直往剌之,應手倒……爽世梟猛,咸雲萬人敵,安都單獨直入斬之而返,時人雲關羽斬為良不是過也」 (《南史‧薛安都傳》);北魏楊大眼「為諸將之冠」,號稱「國之名將」,「當世推其驍果,皆以為關、張弗之過也」 (《魏書‧楊大眼傳》)。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對以上這些戰意激昂、勇力過人的猛將,都喜歡以關羽、張飛作比,這方面表明了後世人對關羽武功的崇拜與首肯。
雖然前面舉出了不少例證,但我們能就此下定論,把關羽定位為古之名將嗎為縱觀關羽一生的表現,其獨當一面領軍出戰的大陣仗,就只有建安二十四年 (219年) 發動的襄樊之戰,他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隨後卻被東吳的呂蒙襲取了荊州,兵敗身死。這樣的結果對劉備集團的打擊可謂相當巨大,其間更顯示出關羽作為一方大將在對時局的把握、戰略的操作,以及外交、謀略等方面的欠缺。由於並非本文重點,在此只舉一例,《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曰:「(在呂蒙襲取荊州以後)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葯,飢寒者賜衣糧。……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周遊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呂蒙入主後的荊州可謂民胐歸心,關羽對此卻不但不封鎖消息,還遣使聞問,軍士們知道城中老少一切安好,試問還有何作戰之心,作為一個統軍將帥,兩人的手段可謂高下立判。
或者由於這次的失誤,蜀漢後主在景耀三年(260年)為關羽追謚時,竟把關羽追謚為「壯繆侯」,謚法中有雲:「名與實爽曰繆」。當然,據韓康祖先生考證,古時「繆」和「穆」通用,「壯繆」類同岳飛「武穆」,又說:「考謚法,布德執義曰穆」。這是站在後來維護關聖的立場上,以後世的名聲來反推當時評價的,因為蜀主劉備的吳皇後就被謚為「穆皇後」,謚法講求一字千金,在同一時期兩個謚號並存的話,說成互通實在難以服眾。
關羽的「勇」,是歷史的事實,也是他在文學作品中的初步形象。唐玄宗時郎君胄《壯繆侯廟別友人》就有「將軍秉天資,義勇冠今昔。走馬百戰場, 一劍萬人敵」之語。但「勇」在當時也並非關羽能獨享尊榮,最起碼對其以「兄事之」的張飛也同樣擁有,在《三國志》里陳壽對他們的貶抑評價分別是「剛而自矜」與「暴而無恩」,看上去兩人還只是不相上下,而且張飛工於書畫,在入川、守備巴西期間又表現出眾,就連其謚號「桓侯」都似乎比關羽要好,《逸周書‧謚法解》雲:「辟屠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既然如此,為何後世人在文學作品中、在現實生活中都對關羽奉若神明,而對張飛卻不那麼崇拜呢?
二 演變期
關羽的本錢在於「勇」與「義」,既然我們在「勇」方面找不到絕對的優勢與答案,那唯有嘗試一下在「義」方面去探討了。
在文學作品中描寫三國時期的故事,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已經出現,此小說以記載魏晉名公士族的言談軼事為主,可見這些故事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已然流傳,同時期的還有《裴子語林》、《殷芸小說》等。隋朝的《大業拾遺記》記載了隋煬帝觀看「水飾」,有曹操譙水擊蛟,以及劉備躍馬過檀溪的雜戲;到了唐初,劉知幾的《史通》有「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故事;晚唐詩人李商隱《驕兒詩》又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詩句。由此可見,最遲在晚唐,三國故事已經在民間廣為傳播,而且連孩童都很熟悉,都在談論三國的人物、故事。但在文學領域里,唐代講述三國故事的「市人小說」以及以三國為題材的小說故事,關羽在其中並未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說,唐以前的關羽形象,基本上符合歷史的本來面貌,這大概可以理解為藝術虛構未進入小說創作,比較講求「實錄」。
到了宋代,市民文藝相當發達,「說話」的風氣也逐漸盛行,流傳甚廣的三國故事自然而然成為說話人最常用來發揮的題材,「說話」的「講史」類中,還有「說三分」的專門科目與專業藝人,宋朝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就有記載霍四究「說三分」之事;蘇軾《志林》載:「王彭嘗雲: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照上面的資料推斷,以劉備為正統的三國故事理應在北宋或以前就成為範式。
既然民間以劉備集團為正統,那欒劉備集團的名臣重將諸如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亦勢必為眾人心中所愛,在隨意發揮的「說話」中,這些賢臣猛將成為英雄是順理成章的。然而,在民間非常吃香的關羽,到了北宋初年卻得不到統治階層的垂青。經過了近百年戰亂重新建立起來的統一王朝——北宋,其時代氣息以及最高統治者的價值觀、統治風格等都與魏晉、隋、唐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它和時代的風尚有關。魏晉、隋、唐,是尚武尚勇的時代,試看《晉書‧蘇峻傳》一段記載:「峻率眾攻之,幾至陷沒。東西抄掠,多所擒虜,兵威日盛,戰無不克,由是義胐沮衄,人懷異計……嶠與趙胤率步兵萬人,從白石南上,欲以臨之。峻與匡孝將八千人逆戰,峻遣子碩與孝以數十騎先薄趙胤,敗之。峻望見胤走,曰:『孝能破賊,我更不如乎!』因舍其胐,與數騎北下突陣,不得入,將回趨白木陂,牙門彭世、李千等投之以矛,墜馬,斬首臠割之,焚其骨,三軍皆稱萬歲。」身為主將的蘇峻,在己方占盡優勢、基本可說是穩贏之際,卻還要突顯自身的勇武,數騎突陣,由此例證,可一窺魏晉、隋、唐時期的尚武精神;還有諸如上面提到的劉遐、薜安都、楊大眼等猛將,「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的薛仁貴、「落雕都督」 斛律光,以及史萬歲、蕭摩訶、尉遲恭、秦瓊等武人,都令魏晉、隋、唐時期的關羽、張飛身價百倍。但北宋卻是一個尚文不尚武的時代,魏晉、隋、唐時期那種風尚與氣息在北宋初年可謂相當消磨,關羽這類猛將自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其次,北宋時期是一個重實利的世俗時期,對於意識形態往往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續資治通鑒‧卷第三》里講,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於干元元年(963年)到祭祀西周功臣姜尚的武成王廟視察,當他看到兩廊壁上參與配享的歷代武將畫像時,以令牌指著戰國秦將白起說:「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並當場指出只有「功業始終無暇者」才有資格配享武聖姜太公,遂著令吏部尚書張昭等人議論去取,其結果是將漢代的灌嬰、班超,以及唐代的秦瓊、張公謹等二十三員戰功顯赫的武將晉升到兩廊接受配享,而關羽、張飛等二十二人則被罷黜。由此可知,在北宋初年的統治者眼中,關羽的地位不僅是歷史上的一個一般武將,而且由於其功業未就,還受到相當的歧視。
然而世局如棋,世事往往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發展,到了北宋末年,徽宗皇帝首開追封古人的先河,先於崇寧元年(1102年)封關羽為忠惠公,再於大觀二年 (1108年) 加封關羽為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又加封為義勇武安王。 為何同為北宋朝廷,情表卻有如此大的轉變呢?我們還是從上面兩個關羽地位下滑的方向去找原因。
首先是關於宋廷的尚文不尚武。有宋一代開國伊始,就己經是一個由始至終被欺壓的朝代,北方契丹的入侵和宋人的屈膝求和可以說是籠罩著整個北宋,由此,整個民族都懷著一種渴望強大起來的心願,眼前的世界愈是狹小,美化過去與追憶崇高、大的傾向便愈是明顯,關羽等武人所象徵的強而有力的精神、氣質,就正正成為時代之所需,他們符合了人性中軟弱的一面所宴生的依賴感,造成了該時期的英雄崇拜;基於這種時代精神的需要,三國時代以驍勇著稱的關羽、甘寧等人均被宋廷策封,而關羽更一直被賦予了「義薄雲天」的忠義形象,對統治者的助益尤大,這正為其高大形象創造了比同期其它武將更為優越的條件。
第二是宋廷對於意識形態的實用主義態度。自兒皇帝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以及宋廷重文輕武、強干弱枝等政策的實行,北宋的積弱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這欒說,它是在北方強大的壓力下一直處於弱勢、偏安的局面。這時候,就需要相應的意識形態去支持,而劉備蜀漢集團的情表,便在此與之相類。北宋朝廷與劉備集團一樣同是正統,也一樣要北防逆賊,如此,勢必再把劉備君臣的形象提高到一定的高度。
聯合以上兩點,關羽可謂是集「勇」與「義」於一身的典型形象,我們重提一下上面提到過的一個問題:論勇,張飛不比關羽差;論義,也不見得張飛就有何失義之處吧,何故張飛的形象就不及關羽的來得高大呢為誠然,縱觀張飛一生,從未對其主公劉備有何失義,但問題卻在於他也未能盡展他的義,相比起關羽的被擒投降,但在報效曹公、知道劉備的下落後就立即出走歸位,張飛似乎就差了點甚欒,他未曾被擒,也未曾回歸,在民眾眼中最有可能的是把這看成順理成章吧。如果要討論說,張飛戰敗後是否會投降,是否會背叛劉備,相信無一人會說是,但相比起關羽的兩邊皆盡義,似乎在典型性、可塑性、震撼性等方面都有所不及,所以在人們眼中、在文學形象中,這個絕義絕勇的角色就非關羽莫屬。另外,我們再一次看看李商隱《驕兒詩》的「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句,這說明張飛的形象最遲在晚唐就己經是像《三國演義》里的莽漢形象,個中原因當然值得探討,但由於這不是本文的討論范圍,在此就不多說了;這里想說的是,這種莽漢形象一旦形成,就註定不可能成為官方所推崇,以及在民間所樹立的完美形象。
那欒北宋以後的南宋,又是一個怎欒樣的時代背景呢?首先,它上承北宋,依然處於弱勢、偏安的局面,而且女真人的勢力比契丹人還要強大得多,這些經歷過「靖康之難」的南宋臣民,對渴望國家強大、對關羽等武人所賦予的武勇精神氣質,只會比北宋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關羽以至蜀漢政權的北伐,更被冠上了「春秋大一統」的涵義。其次,南宋理學的異常發達,使這個國家變成一個極度講求忠君愛國、禮義廉喝的儒理國度,忠恕廉喝等也是一個人在社會上人格地位高低的最重要指標,而關羽歷來的形象,便是符合這指標的忠跟義的代表人物; 另外,《三國志》裴注所引《江表傳》 有「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句,這也使他大受當時士層的青睞,明代文徵明的《題聖像》就以此贊揚關羽:「有文無武不威如,有武無文不丈夫。誰似將軍威而武,戰袍不脫夜觀書。」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關羽再一次受到加封,成為壯繆義勇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更封為英濟王。
三 定型期
到了元代,三國故事除了依然流行於「說話」之外,還相當流行於民間的戲曲,戲曲作為民間藝術,對於這位千古英雄,自然是要大力歌頌的。據《元曲選》等古籍記載,以三國故事編寫的雜劇約有六十多種,比如有關漢卿的《單刀會》、《西蜀夢》,鄭光祖的《三戰呂布》,以及《千里走單騎》、《桃園結義》、《古城會》、《單刀劈四寇》等,而以上所列以關羽為主角的戲,一般被稱為「關公戲」。
後來,戲曲表演由於關公戲 「乃戲中超然一派,與其它各劇絕然不同」( 郭明志語 ),就連其舞台藝術都有它的獨特之處。戲曲演員一般分為旦、末、凈、雜四大類或者生、旦、凈、末、丑五大行當,生行又細分為老生、小生、武生、老武生、紅生等,「紅生」就是專演關公的特有行當;而所謂的「五綹」髯口也是在扮演關公這個角色時專用的,五綹即耳際兩綹,嘴上兩綹,須下一綹,專稱「關公髯」;此外,青龍偃月刀等也是關公的專用之物。關公戲的表演,除戲曲中通用的基本形式外,還有不少特殊而極為嚴格的要求和許多不成文的規矩,比如扮演關羽的演員在演出前十天需要齋戒獨宿,熏沐凈身、出場前要給關公像燒香叩頭,在後台殺雞祭聖、紅臉譜上要劃一金鋪,稱做「破臉」、演員要在盔頭或者前胸掛關帝聖像的護身符,演出之後更要用此符拭臉,並拿到關帝像前焚化,以示感謝關帝的庇護等。尤其在演《走麥城》時,更加搞得陰森怕人,台上台下皆燒檀香、點蠟燭,滿場捈霧彌漫,活像擺道場求仙一般。凡此種種,都說明了關羽在民間以及文學作品中的超然。
元代除了戲曲異常發達外,小說的發展也極度興盛。我們現在看到比較完整的關於三國故事最早的小說,是元初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刊刻的《三分事略》和英宗至治年間(1321—1323年)建安虞氏刊本的《三國志平話》(《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兩者其實就是一部書的兩種版本。它的情節不受史實約束,表現了濃厚的民間傳說色彩,從基本輪廓去看,它已具備《三國演義》的雛型,但其唦事簡略,文筆也比較粗糙,大約只是供元代講史藝人「說話」使用的一個提綱或底本,這類話本絕不可能只有一種。羅貫中先生正是在這些群眾傳說與民間藝人、下層文人創作的基礎上,大量吸收《三國志》和裴松之先生註解的材料,寫就了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三國志平話》雖然刻於元代,但其主要的故事情節基本在宋代就已成形,例如形成於宋、金之間的《新編五代史平話》中《梁史平話》的入話,就講了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乃是被漢高祖劉邦殺戮的功臣韓信、彭越和陳豨的轉世,而備受曹操欺壓的漢獻帝乃是劉邦再生,整個三國歷史就是一個冤冤相報的故事,而《三國志平話》一開始用的也就正正是這段情節,只不過把陳豨改成英布罷了。這個情節在後來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更獨立成章,寫成「鬧陰司司馬貌斷獄」的故事,加入了項羽等人物,而關羽正是霸王項羽的托生,過五關斬六將中被斬的六將正是呂馬童等六人,讓關羽一一報卻前生之仇;這雖然是一段後話,但卻從一個側面看出元明之際無論文人還是百姓,都對關羽極其愛戴與關懷。
無獨有偶,元明期間的惡劣政治、生活環境等現實方面的殘酷,使人像宋代一樣又一次的只能在精神方面向美好靠攏。關羽是人民群胐,包括《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先生的自我精神寄託,由於人們的抱負、願望和理想在現實之中缺乏實現的機會與可能,是故希望自己或是別人能夠像關羽一樣,憑借卓越的能力以及個人魅力,一掃社會上、政治上的烏氣與腐敗。元末天下大亂,是崇尚勇武、呼喚英雄的時代,《三國演義》關羽形象的塑造正體現了這時代的要求、時代的精神。
及至明初,開國皇帝朱元璋由於是平民出身,又或者要向臣下宣揚忠君愛國、求忠求義的意識形態之故,於洪武四年(1371年)加封關羽為真君,使關羽正式從人變格為神,從此各地修廟奉祀。萬曆七年(1583年),神宗皇帝又加封其為協天大帝,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再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到了清代的皇帝,就更加推崇關羽,有說是因為要取代討伐其先祖女真族的英雄岳飛的地位,以撫平漢人的反清心理,而標榜關羽的忠義對清政權來說不構成威脅,只有好處;另一個原因則可能是女真族人向以《三國演義》作為兵書者眾,其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就是其中之一,日人稻葉君山《清朝全史》載「(努爾哈赤)幼時愛讀《三國演義》,又愛《水滸傳》,此因交識漢人,而得其賜也」,他們極度崇拜《三國演義》中被美化的關羽形象,也就毫不出奇了。終於清世祖在順治九年(1652年),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乾隆三十三年(1758年),清高宗又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並改壯繆為神勇。
從宋徽宗首次加封直到清代,關羽受歷代皇帝封賜的謚號有十多個,成為我國歷史上僅有的兩聖人之一,與孔夫子齊名,因此,人們稱之為關夫子、關聖人、武聖人。關羽形象的演變過程,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價值觀念及其體系形成的一個寫照,作為一個歷史人物,關羽在正史《三國志》中得到的評價實在並不算高,陳壽就曾評說他「剛而自矜」、「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但他萬萬不能料到,在千載以後,關羽居然能壓倒群雄,晉升為整個中華民族「護國保民」的神祗,在文學作品以至民間傳說中以幾近完美的形象出現;然而可以看到的是,關羽無論從歷史形象到文學形象,都是符合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對於美好的審美理想的,這使其不論在朝在野都能以崇高偉大的形象存留下來。由此,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與模式,以及對民族的崇高感有更加確切的理解。

⑹ 誰知道關羽的家譜

在市檔案館,發現了一部保存完好的清代線裝《關氏家譜》。該家譜詳載了關羽的生平事跡和家族遷徙的歷史。其中曰:「夏大夫關龍逄二十九代(有的家譜為二十七、三十一、三十二代)孫關羽,字雲長,河東解州人,妣胡氏生三子:平、興、索……明萬曆年間,關興後裔四十六代孫關世明由許昌遷鄧州南關營。」

近日,筆者專程到構林鎮關營尋訪關羽的後裔。在村民的指引下,拜訪了對關姓有研究的關羽六十一世孫關廣有,鄧州檔案館的《關氏家譜》就是他們捐獻的。老關拿出了他保存的家譜復印件和重抄並續修的《關氏家譜》,又帶我參觀了關世明之子、關羽四十七世孫關大經的墓、碑、亭。關營除了遷出的關姓人外,現有400多關姓人。家譜是關敬輝於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撰寫的,詳細記載了先祖由山西遷到河南許昌守護關帝廟,明萬曆甲寅年(1614年),關氏後人再遷到鄧州南關營的歷史。據悉,上海圖書館收藏有幾種《關氏家譜》,分別是廣東番禺、南海、新會等地的家譜,山東兗州檔案館也收藏有一部民國時的關氏家譜。在正史中,有關關羽的記載資料很少。康熙戊午年(1678年),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時,發掘出關羽家墓磚,上有關羽之祖、父及關羽的生卒和家庭,王太守因此寫了《關侯祖墓碑記》,記載了關羽祖籍世系和故里是解州常平村寶池裡,即今山西運城市解州鎮常平村。這些磚記和碑記,成為研究關羽家族的權威資料。而鄧州關營的《關氏家譜》中記載了關羽之父關毅守喪情況:「聖帝避難時,其父沈葬於井內,後人建塔以表之」,與發現的磚記相同,其他記載也與磚記吻合,證明這部家譜是資料翔實、可靠的關羽家譜。

關廣有說,祖上世代傳說關羽、關平被害後,關氏祖先曾改為他姓,到處避難,後來又改回關姓。此言與史料中關平在麥城戰死後,其妻趙氏偕八歲兒子關樾到他鄉避難,改為門姓,直到西晉滅吳後,才恢復關姓的事實相吻合,說明他們是關羽之孫關樾的後代。至於祖先為何遷到鄧州關營,關廣有也不知道。關營和新野縣城東西平行,相距不足30公里,是劉備、關羽蜀漢政權的發源地,又是南下荊州(襄樊)的關隘,再加上地廣人稀,明代祖先遷到這里,可能和種地謀生及追念關羽的發跡地有關。

鄧州關羽家譜的發現,對研究關羽一生的戎馬生涯和關姓家族的歷史變遷,具有重要意義,是一部研究關羽家族難得的歷史文化資料。

⑺ 【三國_關羽】到現在還有後代嗎

有的。關羽育有一女二子。

大兒子關平,與關羽一同被斬於臨沮。

二兒子關興,關羽之子,字安國。年少成名,深得諸葛亮器重,二十歲即擔任侍中、中監軍,數年後死去。

小女兒關氏,關羽之女,傳說名為關銀屏,又稱關三小姐,孫權曾為子求婚,遭關羽所拒,並辱罵來使。後嫁李恢之子李遺。

關羽的兩個孫子:

關統,關興之子,妻為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

關彝,關興的庶子,關統死後承襲其位。

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⑻ 過年請祖先回家過年家裡有供奉的關公像怎麼辦

關公像是武財神,都是對著門擺放的。而過年請祖先回家過年,供奉祖先是在屋裡面,是不能對著門擺放的。也就是擺放不到一塊的。
也就是關公像還在原來的位置對著門擺放。家裡的祖先另外放在一個地方供奉。

⑼ 關羽為什麼被千古傳頌呢

⑽ 為何呂城不能修關帝廟,方圓15里禁止祭拜關羽

孔子學院大行其道,人們將文聖孔子的儒學與銅像傳播到世界各地去,但鮮少有人關注武聖關羽,也只有逢年過節以及有求功名利祿之時,人們才會去關帝廟祭拜。當然,這在佛教凋零的現代中國是十分正常的,但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在歷史長河中,呂城竟然一直不能修關帝廟,且方圓15里禁止祭拜關羽。這背後究竟藏著什麼秘密呢?

當然,還有一段奇聞與此有關,這被記載在了清朝詩人袁枚的《子不語》之中。這本書里講到,每次呂城要建造關公廟,人們就會在晚上聽到打鬥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下,呂城的百姓只能選擇不建造關公廟了。不管是從科學的角度還是從人心的角度來看,後面這種傳聞都只是呂城人世不修建關公廟的借口,具體原因,前文已經進行了闡釋。

熱點內容
為什麼我換新tpc線不好用 發布:2024-09-08 09:00:14 瀏覽:722
寶寶兩周為什麼晚上總哭 發布:2024-09-08 09:00:12 瀏覽:419
日本女人為什麼穿尿布 發布:2024-09-08 08:14:04 瀏覽:843
為什麼有的文件不能移到sd卡里 發布:2024-09-08 08:10:18 瀏覽:643
為什麼京滬大都市不一樣 發布:2024-09-08 07:15:28 瀏覽:719
為什麼噴發膠持續時間短 發布:2024-09-08 07:13:27 瀏覽:582
俄羅斯為什麼有多個時間 發布:2024-09-08 07:00:07 瀏覽:877
淘寶裡面的收藏為什麼找不到 發布:2024-09-08 06:59:56 瀏覽:854
為什麼手機上只有微信老是斷網 發布:2024-09-08 06:35:03 瀏覽:827
為什麼想念一個人眼睛會濕潤 發布:2024-09-08 06:34:17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