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分為東西兩個墓
⑴ 為什麼清朝皇帝分為東西兩個陵墓埋葬
這個問題跟一個特別高大上的詞有關——「昭穆之制」!昭穆之制實際上是古人創造出的一種禮儀,據古代最重要的一本禮儀大全《周禮》里記載,所謂「昭穆之制」,就是古代宗廟的排列次序,具體來說,即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再說的通俗點就是根據立廟的數量來區分等級!而這種「昭穆之制」也延伸到了人死後的喪葬順序和神主牌的擺放次序之中,以此來區分家族中的「等級」,即誰是祖宗,誰是孫子。
清朝皇陵就是按著這種「昭穆之制」來建的,只不過建的有點「亂」。一開始,順治帝選中了清東陵(今河北省遵化)作為自己的死後歸宿(孝陵),此地乃龍虎之穴,風水寶地。到了康熙時,他嚴格遵循儒家的「昭穆之制」,「子隨父葬」,將自己的景陵以爸爸的孝陵為中心建在了其左邊。
康熙死了,雍正即位,按照祖制,雍正應該將自己的陵寢也修在清東陵,並且按著「昭穆之制」,他的應該以孝陵為中心,建在其右邊。可,咱們這位四阿哥竟然反其道而行之,打破了祖制,並沒有將自己的陵寢建在清東陵,而是另闢陵園,葬在了如今的清西陵。
⑵ 清代皇帝的墓陵為什麼分東西陵
皇陵的建造都有嚴格的規范,一般一個王朝都會選擇一片陵墓區域,很少有王朝會像清朝一樣,弄出東西兩陵。不過皇帝本身就掌握國家大權,所以有的時候可以任性一點,他的後世子孫也要為他補平,雍正就是這樣一個獨行特立的皇帝,所以才有了現在的形式。
不過乾隆雖然想的很好,但是他的子孫後代們也繼承了自己祖先不靠譜的想法,只有他的兒子嘉慶遵從了他的意志,在之後登基的皇帝就是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完全沒有了什麼規律。
在這樣的特殊情況下,清朝的皇陵就分成了東西兩部分,不過從現在的角度看來,清西陵的風水確實要好一些,畢竟埋在清東陵的皇帝們在事後很久還要遭到大劫,被東陵大盜孫殿英搶了個干凈,不知道雍正地下有靈,會不會感嘆自己當年的決定有多麼英明!
⑶ 清朝的皇帝墓葬為什麼要分東西兩個陵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歷經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余緒延至民國年間。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雍正皇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里「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於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21146.htm?wtp=tt
⑷ 都屬於皇家陵寢,清東陵與清西陵為何要分開而建
按選風水的原則首先選定東陵作為清王朝的陵寢 於是順治和康熙葬在東陵到了雍正即位的時期 他為自己選擇陵寢的時候他發現東陵的風水好的地方都已經被自己的爺爺和父親所佔於是選擇了西陵坐自己的陵寢,到乾隆即位的時候原本是希望隋父親而葬但是考慮到怕自己以後的繼承人都按照他這個習慣都隋父親而葬
這樣的話就荒廢了東陵 使東陵的香火沒有西陵號 於是乾隆就定下了一個規矩以後歷代都要父子分開安葬 要孫子隋爺爺葬 這樣就能避免這個問題 以後歷代也都這么延續了下來 只有道光帝的時候他想隋自己的皇後安葬一起不隋爺爺安葬 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也遵從的祖治
⑸ 清東陵與清西陵為何要分開而建
這個原因有很多,下面列舉幾個:
1、東陵位於河北遵化縣馬蘭峪西部昌端山主峰南麓,距北京100餘公里。是一座規模十分宏大、體系比較完整的古代陵墓建築群。整個陵區共有清帝陵5座:即孝陵(順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豐)、慧陵(同治);
後陵4座,妃園寢5座、公主陵1座。這15座陵墓群,埋葬著清5帝、14後、136個嬪妃。近代著名的皇後慈禧太後也葬在這里。
2、西陵在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也是一座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古代陵墓建築群。整個陵區共有清帝陵四座,即泰陵(雍正)、昌陵(嘉慶)、慕陵(道光)、崇陵(光緒);後陵3座,王公、公主、妃子園陵7座。這14座陵墓群,共葬了76人。
3、東陵的陵址,與政治風水極有關聯。所謂政治風水,就是假借風水外衣為其政治需要而服務。這在封建社會,是統治者所慣用的。
入關後的順治帝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然而野史與傳說的雜亂,卻給東陵陵址的選定,披上了層令人恍惚的紗衣。
4、對龍文化的接受。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稱:「東宮蒼龍」、「南宮朱鳥」、「西宮咸池」、「北宮玄武」,四神拱衛天帝的「中宮」。後來有了發展,認為四神在天上是保衛天帝,在人間是保衛帝王和他的臣民,在墓中是保衛墓主和他的靈魂。
四神在墓葬中的出現,最早在西漢晚期,而且很快在墓葬中盛行起來,成為中國古代漢族的喪葬習俗,陵寢制度。清帝陵中,不僅在地面建築中,隨處可見龍的形象,就在地宮里,也是極力效法的。
拓展資料
清陵分建實際是源於雍正,其子乾隆諭示後代「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東西陵界分建」,但後世皇帝選陵也似乎未嚴格按「一代東陵一代西陵」的祖訓執行。如:嘉慶葬西陵,其子道光應葬東陵,卻為何也葬西陵?咸豐葬東陵,其子同治應葬西陵,為何也葬東陵?末帝溥儀應葬東陵,為何葬在西陵?這其中有什麼緣由?
廟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皇陵
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 1627年~1643年 天聰/ 崇德 昭陵
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 1644年~1661年 順治 孝陵
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 1662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 1723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高宗: 愛新覺羅弘歷 1736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仁宗: 愛新覺羅顒琰 1796年~1820年 嘉慶 昌陵
宣宗: 愛新覺羅旻寧 1821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 愛新覺羅奕詝 1851年~1861年 咸豐 定陵
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 1862年~1874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 1875年~1908年 光緒 崇陵
(無廟號)愛新覺羅溥儀 1909年~1911年 宣統 華龍陵園
參考資料
網路:清東陵清西陵
⑹ 清朝為什麼有兩個皇陵
在河北省境內,有兩處清帝陵群,即清東陵和清西陵。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始建於順治十八年(1661 年)。東陵有帝陵五座,即孝陵(順治)、景陵(康熙)、裕陵( 乾隆) 、定陵( 咸豐)、惠陵(同治),埋葬著5帝、15後、141個妃嬪等。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是清朝皇室陵墓之一。它前倚永寧山,西傍紫荊關,東瀕戰國燕下都遺址,南臨易水。清初先建陵於遵化縣馬蘭峪西( 即清東陵) ,雍正八年(1730 年)選易州永寧山下太平峪為陵址,翌年興建泰陵。乾隆時有詔定父子不葬一地之制,相間在東西二陵分葬,自此清皇室陵有東西陵之分。
也有傳說是雍正帝的登基是篡謀的,毒死了康熙,逼死了自己的母後,所以他無法死後無法到地下面對康熙,所以在另一處擇址,選了陵墓,以後乾隆在身前以康熙為榜樣,事事以康熙行事為指標,皇帝到了60年,比康熙61年少了一年,同時也選擇了陪在康熙身邊。以後清帶歷代皇帝開始父子不同陵,父在東,則子在西。
⑺ 清朝為什麼有兩個陵墓群(清東陵和清西陵)
清東陵(順治選定)位於京東燕山之下,
地屬河北遵化縣。清西陵位於河北易縣泰寧山下,由於雍正認為東陵地風水和土質不好,
所以有西陵的出現。以後由乾隆皇帝定下規矩,形成父子分葬東西的格局。乾隆的裕陵和
慈溪太後的菩陀峪定東陵做工精細,石雕很精美。清東陵與清西陵各有五位和四位皇帝的陵墓。
⑻ 清朝的皇陵為什麼要分為兩處
清朝皇陵之所以會分為清東陵與清西陵兩處是因為雍正皇帝認為清東陵並非修建陵寢的吉地,所以下令另外擇選了一塊「萬年吉地」以修建皇陵,自此清皇陵便分為了兩處。就修建時間來說,清東陵要早於清西陵。而就陵墓數量來說,清東陵也要多於清西陵。
清東陵由於清朝建立的時間要早於其入關的時間,所以這一王朝的皇帝陵並不是全部都建在關內。其中身為祖陵的永陵、葬有努爾哈赤的福陵以及皇太極所在的昭陵,這三座陵墓均建於關外。而於皇太極之後即位的順治帝,因為在其統治期間清軍已經順利入關的緣故,所以從他開始清朝帝陵便都建在關內。作為入關之後的首任清朝皇帝,順治帝於1661年逝世。而他所在的孝陵便就是在這一年修建的,這也是清東陵十五座陵墓中的首座帝陵。
有了雍正皇帝這一先例之後,之後亦有多位皇帝將陵墓修建於清西陵之內。截止至1909年開始興建的光緒皇帝的崇陵,清西陵內共建有十四座陵墓。身為清朝末代皇帝的溥儀,他的骨灰也是葬在清西陵內的,不過他的陵墓因為亂世的到來一直處於未建成狀態。
⑼ 清朝為什麼要分東西兩個陵區
清朝入關以後,共傳了十代皇帝,其中,東陵有五座帝陵,葬了五個皇帝,其餘的五個皇帝,除末帝溥儀未建陵外,剩下的四個都葬在北京以西一百二十多公里處的西陵了。中國歷代實行的是「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昭穆之制」,清代十個皇帝,按理應該葬在一起,為何又分成東西兩個陵區呢?原來是雍正破壞了這一制度。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傳說他靠篡改遺詔奪得了皇位。由於心中有鬼,從迷信出發,便不願和康熙葬在一起。 怡親王允祥和大臣高其倬,深知雍正之意,在易州鏡內泰寧山天平峪發現了「萬年吉地」,竭力向雍正推薦。他們在奏章中稱頌那塊地方是:「乾坤聚秀之區,為陰陽和會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雍正覽奏後,認為:「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並下令在泰寧山下動工修建泰陵,首辟西陵陵區。雍正開辟西陵的用意,除了為他自己建陵之外,還想叫嗣皇帝也追隨他葬入西陵。但兒子乾隆卻違背父意,以好「風水」作為選擇陵地的原則,選址於東陵,並規定以後父子不葬一地,相間在東西兩陵區選址建陵。 西陵有帝陵四座,後陵三座,王公、公主、妃子園寢七座,共十四座,葬七十六人。建築面積達五萬多平方米,共有陵殿千多間,石建和石雕百餘座,大部都保存完好。 西陵周邊共有百餘公里,四周群巒疊嶂,樹木茂密。西有著名的紫荊關,南有易水,隔水與狼牙山相望,東有二千三百多年前古燕國下都的遺址,風景甚為幽雅。
⑽ 清皇陵為什麼會分清東陵和清西陵
清東陵、清西陵同時於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亞凱恩斯舉行的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締約國大會上,被成員國全票通過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河北易縣的清西陵、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分別於今年4月和5月舉行了世界文化遺產標志揭幕儀式。
清初先建陵於遵化縣馬蘭峪西(東陵),雍正8年(1730年)選易州永寧山下太平峪為陵址(西陵),翌年興建泰陵,乾隆時有詔定父子不葬一地之制,相間在東西二陵分葬,自此清皇室陵有東西陵之分。
清東陵
清東陵是清朝三大皇家陵園中規模最大、葬人最多、最具特色的一座。東陵位於遵化市西北昌瑞山南麓,從公元1661年(清順治18年)始建孝陵,到1908年菩陀峪建東陵(慈禧陵)全工告竣。歷時近兩個半世紀,在這期間,先後建起了皇帝陵5座,皇後陵4座,妃園寢5座,公主園寢1座。在這15座陵寢中埋葬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5位皇帝;孝庄文皇後東太後慈安、西太後慈禧等皇後以及136位妃嬪,3位皇子,2位公主,共161人。有單體建築580座,神道總長14500米,陵園面積為78平方公里。
東陵從整體上看,以入關後第一帝順治的孝陵為中心,其陵位於昌瑞山主峰南麓,處於至尊之位,其他陵寢則各依山勢在孝陵東西兩側略呈扇形排列開來。孝陵之左為康熙帝的景陵,次左為同治帝的惠陵;孝陵之右為乾隆帝的裕陵,次右為咸豐帝的定陵,左右對稱形成子孫陪護之勢。清東陵的15座陵寢,除昭西陵、公主園寢單成體系外,均建在昌瑞山南麓,孝陵左、右兩邊恰好各為6座,孝陵居中。同時這些陵寢都按輩分排列,輩較高的距孝陵近、輩較低的距孝陵較遠,皇後陵和妃園寢又都以本朝皇帝陵為中心,建在左右兩邊,表明了他們之間的主從、隸屬關系,另成一個小體系,皇後陵的神道與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神道又分別都與孝陵神道相接,在數十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枝狀神道網路,其統續傳承關系十分明顯。
清西陵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是清朝皇室陵墓之一,它背倚永寧山,西傍紫荊關,東瀕戰國燕下都遺址,南臨易水。西陵陵區范圍100餘平方公里,內圍牆長達21公里,有帝陵4座:泰陵(雍正)、昌陵(嘉慶)、慕陵(道光)、崇陵(光緒),後陵3座:泰東陵、昌西陵、慕東陵,妃園寢3座,王公、公主園寢4座,共14座,葬76人。
清西陵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和皇室陵墓群之一,位於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西陵方圓近百餘公里,有帝陵4座,即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緒的崇陵。後陵和王公、公主、妃園寢10座,共葬76人,陵區建築面積50多萬平方米,宮殿千餘間,石建築石雕百餘座,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