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閩南話找不到一絲蹤跡
㈠ 閩南話的起源於何時何地
閩南話的起源
閩南話是什麼語言呢?有人說是「福佬話」也有人說是「貉獠話」遠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黃河、洛水一帶的中原漢民族為了躲避戰亂,輾轉到河南光州,漢民族的文化也就這樣由其子孫帶到此處,此後再遷至閩南,最後跨越海峽,到了台灣。
閩南、台灣等地傳承此一文化的語言,正是我們現在習稱的「閩南話」,在祖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閩南話所蘊含的意義在於我們的先祖在大遷徙中避開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語言改革,完整地保留了兩漢時代的古漢音,也就是中原標准音,如今讓我們受用不盡的閩南話經典不是別的,下是《三字經》、《千字文》、《大學》、《中庸》、《論語》、《詩經》、《尚書》、《禮記》以及唐詩等民族智能的結晶,其中的《論語》,蘊含著極豐富的人生哲理。
更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用來翻譯佛經的語言,正是唐初年「切韻」系統的中原漢語,而閩南話所用的「河洛話文音」正是唐朝中原漢語的「母語」。後來佛經由曰本留學生用片假名記音傳到曰本而沒用至今,今天曰本人誦讀佛經,呤唱詩詞時,與閩南人用閩南話漢音誦讀佛經,呤唱詩詞在發音上幾乎是一樣的,這足以說明為什麼許多佛經中音譯或意譯使用普通話無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閩南話卻好理解;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法師常常感嘆,閩南話漢音之失傳對誦讀佛經的人是極大的損失。
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閩南話已經成為地球60種主要語言的代表之一,它還被錄制在美國1997年發射的「放行者」號宇宙飛船的鍍金唱片上,到廣漠無垠的星河中尋覓知音了。
把閩南話作為漢語的參照系。
語言研究專家、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李如龍教授介紹,閩南話里包含著許多古漢語的成分,不管是語音、詞彙還是語法。這方面,有關專家作了比較充分的比較。學習古漢語,掌握福建方言尤其是閩南話的口音,比懂得其他地區的方言更有優勢。比如「鼎」,古漢語中通常是指鐵鍋,閩南話的發音與古漢語的發音、詞義是一致的。但其他地方的人理解起來就沒有閩南人這么方便。
李教授說,從古漢語演變、進化而來的現代工業漢語,與閩南話也有深刻的關系,如果能抓住閩南話的特點與現代漢語作比較,可以加速對現代漢語的理解和掌握。早期的語文教學,通常是從正音入手,然後從普通話聯系方言的角度理解字義、詞義。現在這種方法被淡忘甚至拋棄了。很多人以為方言會干擾漢語的學習,實際上這是一個誤區。比如你不懂或不講閩南話,但你的普通話也未必就很標准。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在現行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大多老師善於進行方言與漢語之間的對比教學,拒絕了方言輔助教學的功能和作用。李教授說,燦爛的中華文化是漢語為表達主體的,但同時也包含著以不同方言表示的地域優秀文化特徵。他認為,掌握閩南話不僅可以為漢語學習提供一個很好的參照系,更重要的是有助於了解和理解閩南文化。
㈡ 正宗的閩南話為什麼是漳州話泉州話,而不是廈門話呢
大家在說閩南話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廈門話。而且大多數人都普遍認為只要提到閩南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廈門這個經濟特區。其實真正的閩南話就是廈門話,但是由於廈門是一個經濟特區,在早年前廈門成立為經濟特區,是也是廈門蓬勃發展的時期。
其實對於小編來說很喜歡聽閩南話。總是覺得他們的說話很婉轉也很有趣,不像小編所在的北方地區說話比較直來直去。而且話音也沒有什麼婉轉的,表達想法也表達得比較直接,從來不拐彎抹角。可能也會有人和小編一樣喜歡閩南話。
㈢ 為什麼閩南話……
幾年前,廈門所有的學校普及普通話,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要說普通話!導致學生回家後也用普通話與家長交談.而孩子是家庭的寶,所以任何年齡的人都也開始說起普通話.普及啊!!!而廣東,之前是連上課都是用廣東話!這幾年才用普通話的,這就是差別!也是原因.
㈣ 全國方言很多為什麼只有少數方言聽不懂 比如閩南話和粵語
因為你是以普通話為基礎去分辨方言的,你聽得懂的"方言"和聽不懂的"方言"根本就不處在一個層次上.
你能聽懂的那些"方言",比如"東北話/山東話/四川話/河南話之類,它們和普通話(北京話)的基礎方言都是屬於同一層次的方言,都屬於"北方方言"下面的子方言.
打個比方,"東北話/山東話/四川話/河南話都是同一個父親的親兄弟,血緣相近,所以長得很像.
而那些你聽不懂的"方言",比如粵語/閩語/吳語等,它們和"北方方言"是平級的,獨立於"北方方言"之外,在語言層次的排列上要高於"東北話/山東話/四川話/河南話"等"北方方言"下面的子方言.
打個比方,粵語/閩語/吳語和普通話的關系就如同是同一祖父甚至有些只是同一曾祖父的關系,血緣關系離得比較遠,長得自然不會太像.
如果按西方的語言劃分標准,兩種不能相互通話的語言應視為各自獨立的語言,粵語/閩語/吳語根本就不是方言,而是獨立的語言.
㈤ 福州一帶為何不說閩南話
因為地理原因,,福建有很多山,,在古代交通不便,通常一個地方只會說一個地方的話啦!!
整個中國就福建的方言最多,有56種呢!!其他地方都沒那麼多方言~~~
㈥ 關於閩南話「趴趴走」的問題
「趴趴走」拼音「pa pa zao」的意思一般是形容小孩子好動,東跑西跑的,到處找不到人,比如父母親或長輩在照看小孩子時,小孩子到處跑得不見蹤影,回來後會數落:你整天趴趴走,找都找不到!
㈦ 為什麼網路上潮汕人不認同其文化語言源於閩南地區
因為古潮州人一部份是從福建遷來的,一部份是從中原河南一帶經福建遷到潮州,所以潮州話有一部分帶閩南音,一部分是從中原帶來的古漢語。
所以潮州話又跟閩南話不同,潮州話是古漢語和閩南語結合形成一種方言,它保留古漢語的詞語比較多,所以潮州話和閩南話的關系是表親關系,不是上下級關系,更不是閩南話的分支。
三次移民
中原移民由閩入潮汕,主要有三次,即兩晉時期,隋唐時期和南宋末年。因為福建地少人滿,不少先民繼續往南遷徙到潮汕地區。可以說,每一次中原移民潮,都會大大增加潮汕地區的人口。
可以說潮汕和閩南本身處於同一個文化圈內,二者的緊密程度可以用兄弟關系形容,而二者並無太大的差異,無非是他們屬於兩個不同的省份,閩南屬福建,潮汕屬廣東,一個是哥,一個是弟的關系罷了。
㈧ 閩南話在線翻譯
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閩南話有大量的次方言,比如漳州話和泉州話雖同屬閩南語但卻有不 少差異,而且閩南話有大量的文白異讀,光是香這個字就有四種讀音,而且有大量特殊的語法,比如母雞叫雞母,台風叫風台,客人叫人客,還夾雜大量借詞。就算翻譯了你也不應定能理解。
㈨ 台灣為什麼說閩南話的人多為什麼福建人多呢
因為早期的台灣居民大都來至於福建閩南地區。從地理因素上講,福建台灣僅隔一海峽,移民具有先天地理因素。
據記載,歷史上有幾次閩南居民大批遷居台灣,主要是在明清時期。
第一次是明崇禎元年(1628年),閩南地區遇大旱,百姓無以為生,朝廷上下無策。鄭芝龍乘機組織數萬災民到台灣,開墾荒地定居,進而增強自己的武裝實力,因此在台灣地區形成了許多村落,給台灣帶來了大量人口。這個鄭芝龍就是鄭成功的父親,當時還是一個海商兼海上走私集團的頭目。
第二次比較大規模的人口遷入是1661年。鄭成功出兵南京失敗後,為了解決大軍的後勤給養問題,決定收復被荷蘭人佔領的台灣。
1661年,鄭成功率軍兩萬五千人先抵澎湖,然後轉進台灣,經過一番苦戰順利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隨後在台灣建立政權,實行屯田政策,令數萬軍眷隨軍赴台灣各地大力墾荒,在南部和西部形成一大批村鎮,又一次給台灣帶來了大量人口,大量的士兵及家眷都來至閩南。
隨後清朝統治時期也有大量閩南人移民台灣。據記載,1811年,不包括山地的原住民族,台灣居民已超過200萬人。據《台灣府志》所記,福建閩南人佔了絕大多數,約佔全島漢族人數的83.1%,其中泉州約為44.8%,漳州約為35.1%。
由於閩南人眾多,漸漸的閩南語成為了一種比較通用的語言,為了增加交流的便利性,更多的人也學會了閩南語。
(9)為什麼閩南話找不到一絲蹤跡擴展閱讀
遠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黃河、洛水一帶的中原華夏漢民族為了躲避戰亂,從黃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輾轉到東南福建,漢民族的文化也就這樣由其子孫帶到此處,此後再遷至閩南,最後部分跨越海峽,到了台灣,故稱河洛語。
閩南、台灣等地傳承此一文化的語言,為我們習稱的「閩南語」,在祖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閩南話所蘊含的意義在於我們的中原華夏先祖在多次大遷徙中避開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語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國等時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也就是那時的中原話。
由於日語主要來自於遷徙到日本的中國漢族的古漢語、中國北方少數民族語言和馬來語,英語,日語(台灣多受日語影響)融合而成。
所以今天日本人誦讀佛經,吟唱詩詞時,與閩南人用閩南語古代漢音誦讀佛經,吟唱詩詞在發音上幾乎是一樣的,這足以說明為什麼許多佛經中音譯或意譯使用普通話無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閩南語卻好理解。
除閩南、台灣外,閩東北的一些地方,及大陸部分地區,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華人中閩南話都相當通行。閩南話會流傳這么廣,主要是因為歷史上閩南人的遷徙和移居。
㈩ 為什麼閩南那麼難懂
為什麼閩南話那麼難懂?
閩南話很難學會的,有9種聲調,比普通話多4種。
再閩南,年輕人都會說普通話的,並且蠻標准,不用擔心語言障礙。
糾正一點,沒有「福建話」這種說法,福建有「閩南話」、「莆仙話」、「福州話」、「建甌話」、「永安話」外加「客家話」幾種完全不同的方言。都很難學!
閩南話閩南話的流播不只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的是台灣,台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都通行著近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估計沒有語言天賦的人,就是在福建待上一輩子可能都聽不懂閩南話,閩南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最復雜,內部分歧最大的一個方言。閩南話難懂指數9,上口指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