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尋物指南 » 百家姓仝姓為什麼找不到

百家姓仝姓為什麼找不到

發布時間: 2022-04-27 13:32:47

1. 仝姓氏的由來,發展等相關問題

仝姓源流

一、姓氏源流

夾谷姓源流純正,源出自女真族,以部落名命姓。宋朝時,北方的女真族人,建立了金國,其中就有許多姓夾谷的人。金代女真人姓氏夾谷,漢字為「仝」即童或佟。
金代夾谷姓中,有金世宗時名將夾谷清臣,胡里改路(大體上包括黑龍江省中下游及松花江下游廣大地區)人,清臣的女兒是金朝宮中的昭儀。由於夾谷清臣是金朝胡里改路的貴戚,當地的一些部眾也襲用夾谷姓。
明代建州女其的努爾哈赤及其先人曾以佟為姓,並自稱「愛新氏」,漢譯為金。故當時的名家大族姓氏,也是姓氏的淵源之一。
得姓始祖:女真。據《姓氏考略》記載可知,這個復姓出於金代,女真加古部,後訛為夾谷。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顏部領袖阿骨打稱帝,國號金,年號收國,建都會寧(今黑龍江省阿城南)。公元1125年,滅遼,次年滅北宋。先後遷都燕京(今北京市)、開封。
夾谷氏的得姓至今只有800多年的歷史,是姓氏中歷史最短的。夾谷氏後人奉女真為夾谷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

歷史上少數民族例如女真族有「加古」部落,一譯作瓜爾佳氏,後來訛傳為「夾谷」。而他們就以部落名稱為姓氏。宋朝時,北方女真族立國為金,與當時的宋朝分庭抗禮。而金國中多有夾谷氏,所以夾谷氏名盛一時。現在上海,沈陽等地有人姓夾谷復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三、歷史名人

夾谷衡:本名阿里不,山東西路三土猛安益打把謀克人。金代大定進士,補東平府教授。調范陽簿,選充國史院編修官,改應奉翰林文字,頗受世宗賞識。承安時拜平章政事。
夾谷楫:金代贊皇簿。
夾谷謝奴:金太祖帳前的猛將,曾在大禹鎮大敗宋兵,官至昭議節度使。 他的學問也很好,通女真、契丹及漢語言文字。太祖時,任左翼護衛。夾谷謝奴的兒子夾谷查剌,在出任德昌軍節度使時,是位好官,治有勤績,邊境以安,道不拾遺,而且蕃部畏服。
夾谷胡剌:金朝伐宋名將,曾在山東大敗宋軍。
夾谷守中:金朝的著名忠臣,於夏兵攻鞏州時,壯烈獻身。
夾谷清臣:本名阿不沙,胡里改路桓篤人,姿狀雄偉,善騎射,官至金朝的宰相。曾任山東橫海軍節度使,兼博州防禦使,任陝西路統軍使,兼京兆府事等。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改西京留守。作有《西京留守夾谷清神索》、《磻溪集》等詩,《金史·夾谷清臣》有傳。真人居住關中多年,追求信奉理論和境界,正如真人自己所言:「心如山不動,氣似海常潮。」「有動緣無動,無為即有為。」取得造詣,可以說探玄賾奧,道成德就,潛藏待時,弘揚道教。
夾谷山壽:元代元代崇安縣尹。
夾谷之奇:字士常,由馬紀嶺撒曷水徙家於滕州。之奇少孤,舅杜氏攜之至東平,因受業於康曄。授濟寧教授,辟中書省掾。大兵南伐宋,授行省左右司都事。時行省官與中書權臣有隙,特遣使核其財用,而之奇職文書,亦被按問。張弘范率其屬詣使者言:「夾谷都事素公清,若少有侵漁,弘范當與連坐。」會御史台立,擢之奇僉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事,既而移僉江北淮東。至元十九年,召為吏部郎中,立陟降澄汰之法,著為令式。歲大旱,有司議平谷價,以遏騰涌之患。之奇言:「莫若省經費,輟土木之役,庶足召和氣,弭災變,而有豐稔之期。」二十一年,遷左贊善大夫。時裕宗為皇太子,每進見,必賜坐,顧遇甚優。權臣有欲以均輸法益國賦者,慮提刑按察司撓其事,請令與轉運司並為一職,詔集群臣議之。之奇言:「按察司者,控制諸路,發擿奸伏,責任匪輕。若使理財,則心勞事冗,將彌縫自救之不暇,又安能繩糾他人哉!並之弗便。」事遂寢。又與諭德李謙條具時政十事,上之皇太子:一曰正心,二曰睦親,三曰崇儉,四曰幾諫,五曰戢兵,六曰親賢,七曰革敝,八曰尚文,九曰定律,十曰正名。會皇太子薨,除翰林直學士,改吏部侍郎,遂拜侍御史。二十五年,丁母憂,以吏部尚書起復,屢請終制,不許。次年卒。
夾谷吾里補:金代孛特本族節度。累立戰功,封為芮國公,終年一百零五歲。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撫 城:撫城(金元明時期已無「郡」制)。金代的撫城即為撫州,治所相當於現在河北省張北縣一帶地區(今張家口市以北)。 2、堂號(缺)

2. 我姓仝,可是很多人都不認識著個字,我想知道仝姓的起源在什麼時候

現行較罕見姓氏。來源有三:
1、《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均有收載;《姓氏考略》稱:「即『同』氏,俗寫作『仝』,後人因此為姓,河南郟縣多此姓。」
2、金時女真人夾谷氏,漢姓為仝;
3、回、蒙古等民族中亦有仝姓,來源不詳。

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義、雞澤、黃驊、山東之昌樂、平邑、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四川之合江、雲南之邱北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回族、滿族、蒙古族均有此姓。

人物有:仝文端:元朝睢寧人,兵部尚書;仝希顏:明朝洪武舉人;仝寅:明朝人,學京房《易》;仝宗魁:清朝乾隆辛未進士。

3. 仝在滿族八旗中是哪個旗的姓氏老姓是什麼

鑲黃旗佟佳氏。

仝姓的起源比較復雜。有漢、蒙古、女真、滿、回等多個淵源。還有多次變族。比如滿族佟佳氏中最大的一個起源是西漢時代史學家太史令司馬遷的後代,還有蒙古人和女真人的後代。
仝姓來源
淵源之一
以國為姓。起源於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於(今陝西省大荔縣境內)建立同國為商朝附庸商亡後同國亦隨之滅國其後人以國去邑為同姓。後來同姓為分別支庶,一支以同字音「仝」為姓見《春秋圖》。
淵源之二
避禍改姓。起源於漢朝為司馬遷之後同樣因諧音故源於「同」。80年代中央電視台曾作過介紹2003年2月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十頻道<百家姓>節目也作了介紹。西漢時代史學家太史令司馬遷,因對李陵軍敗降匈努事有所辯解得罪漢武帝下獄受腐刑。據傳他的一支後人為避家難改「司馬」姓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馬」姓為馬。此事在司馬遷出生地陝西省韓城市的縣志中的<重修太史廟記>(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記載「----今孫或在洛陽同姓或襄陽馬姓----」。 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為姓氏隱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證香火的延續,一子北上出關後成為旗人為「佟佳氏」故該姓基本為東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帶一子留在當地為「仝」姓後人多為山西河北一帶-----------本內容源於家譜毀於文革 。
淵源之三
源於賜姓。起源於宋朝東陵腳下有個叫石頭峪的小村只有二十來戶人家的石頭峪村傳說是宋朝一位武狀元的後代。這位武狀元後來官拜二品常伴皇帝左右可謂頂天立地呼風喚雨。人們常說 伴君如伴虎。果不然這位二品高官最後終被奸人所戕害割去官職滅了姓氏貶為庶民流放到東陵腳下為生。「仝」就是當時皇帝賜給姓氏。經過幾代繁生原只有流放時的孑然一家漸漸發展為有二十幾戶人家的小村。就這樣仝姓家譜被續了下來。

淵源之四
避禍改姓。起源於元末為金人姓氏夾古的漢姓。因女真入關踏上中土金滅後入於元元滅後留居中原為避亂則以「仝」姓傳承。這個來源的「仝」姓至少有三支
1.始祖為福新、文瑞有家譜有譜系。傳承至今約有三十代。按元滅在公元1368年距今約640年以二十年為一代當有三十代。這個起源的仝姓後裔主要在今山東鄆城、江蘇睢寧。
2.湖南永州寧遠、新田一帶的仝姓本系蒙古族應為入元後的女真族。其先人夾谷必烈突元末為御前指揮奉詔鎮壓寧遠一帶瑤民起yi。元亡明興為避禍改為漢族姓氏取「夾」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隱居於此。居寧遠的仝姓現有550多人分居鯉溪上、下仝家村。
3.山西的女真遺裔在山西省運城市安邑鎮房子村和三家莊村至今聚居著一批仝姓的女真遺裔他們保存的《仝氏家譜》一本修於清乾隆年間後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譜序雲「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夾谷氏嗣遭元滅遂易今姓。元初有諱慶成者為本邑令因家焉。」
以上三處仝姓淵源的共同之處在於均來源於金人夾古氏。可見在元滅之時為避亂金姓夾古改為漢姓仝是比較統一的做法。
淵源之五
少數民族融和的改姓。起源於清為滿族姓氏佟佳的漢姓也作佟、童、董等。仝姓家族第一位老祖是元朝名將,一心效忠朝廷報效國家。後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統一天下。仝氏老祖拒絕效忠朱氏,早以預感殺身之禍,其下有四位兒子,老祖為避免滿門抄斬,為讓仝氏家族後繼有人便將其四個兒子姓氏分別改為仝、佟、童、同並讓其各自奔赴全國各地隱居後多居東北一帶雖然本姓字體上做了改動但是發音卻都一樣從而有了天下Tong姓是一家的說法。最後老祖英勇就義倒在了朱家的斷頭台上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仝氏家族世代尊繼。到了清朝Tong姓正統本是仝字但是因為仝姓後代稀少再加上史學家的無知以及盲目論斷致使Tong氏正統成了佟字。清王朝時Tong姓成為滿清八大姓氏之一並且高於八旗之首正黃旗全姓仝佳。被史學家錯誤論定為佟佳歷史上曾有名人Tong佳扈爾漢Tong 佳隆科多。解放後Tong氏全姓簡化為仝、佟等單字姓。

金朝亡國之後的女真人大致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金朝時留居金源故地的女真人到了元朝他們被分別稱作女直、水達達、吾者、乞列迷、骨嵬等居住在松花江流域、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流域地區後來發展成為滿族 [50]另一部分是金朝時南遷中原的女真人自金代中葉以後他們漢化程度逐漸加深至元朝時已不再被視為女真人而概以「漢人」稱之。本文所談的女真遺裔主要就出自後者。
源流之六
回族中的仝氏避禍改姓。源自童姓。據安徽和縣《童氏家譜》載始祖童小橋祖籍陝西西安金佔山為清皇太子武術御師。一次 傳授武功不慎傷皇子遂舉家隱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 縣定居改為姓。康熙八年1669年後仝姓後人仝朝臣中武舉家道漸趨興旺。主要分布在安徽。

4. 百家姓里有「仝」么,講下「仝」姓的起源

仝姓一.姓氏來源
淵源之一,以國為姓。起源於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於〓(今陝西省大荔縣 境內)建立同國,為商朝附庸,商亡後,同國亦隨之滅國,其後人以國去邑為同姓。後來,同 姓為分別支庶,
一支以同字音「仝」為姓,見《春秋圖》。
淵源之二,避禍改姓。起源於漢朝:為司馬遷之後,同樣因諧音故,源於「同」。80年代中央電視台曾作過介紹, 2003年2月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十頻道<百家姓>節目也作了介紹.西漢時代,史學家太史令司馬遷,因對李陵軍敗降匈努事有所辯解,得罪漢武帝下獄受腐刑.據傳,他的一支後人為避家難,改 "司馬"姓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馬"姓為馬.此事在司馬遷出生地陝西省韓城市的縣志中的<重修太史廟記>(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記載:"----今孫或在洛陽同姓或襄陽馬姓----". 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為姓氏,隱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證香火的延續,一子北上出關,後成為旗人為「佟」姓,故該姓基本 為東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帶;一子留在當地為「仝」姓,後人多為山西河北一帶-----------本內容源於家譜,毀於文革 。
淵源之三,源於賜姓。起源於宋朝:東陵腳下,有個叫石頭峪的小村,只有二十來戶人家的石頭峪村,傳說是宋朝一位武狀元的後代。這位武狀元後來官拜二品,常伴皇帝左右,可謂頂天立地,呼風喚雨。人們常說 :伴君如伴虎。果不然,這位二品高官,最後終被奸人所戕害,割去官職,滅了姓氏,貶為庶民,流放到東陵腳下為生。「仝」就是當時皇帝賜給姓氏。經過幾代繁生,原只有流放時的孑然一家,漸漸發展為有二十幾戶人家的小村。就這樣,仝姓家譜被續了下來。
淵源之四,避禍改姓。起源於元末:為金人姓氏夾古的漢姓。因女真入關踏上中土,金滅後入於元,元滅後
留居中原,為避亂則以「仝」姓傳承。這個來源的「仝」姓至少有三支:
1.始祖為福新、文瑞:有家譜,有譜系。傳承至今,約有三十代。按:元滅在公元1368年,距今約640年,以二十年為一代,當有三十代。這個起源的仝姓後裔主要在今山東鄆城、江蘇睢寧。
2.湖南永州寧遠、新田一帶的仝姓:本系蒙古族(應為入元後的女真族)。其先人夾谷必烈突,元末為御前指揮,奉詔鎮壓寧遠一帶瑤民起yi。元亡明興,為避禍改為漢族姓氏,取「夾」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隱居於此。居寧遠的仝姓,現有550多人,分居鯉溪上、下仝家村。
3.山西的女真遺裔:在山西省運城市安邑鎮房子村和三家莊村,至今聚居著一批仝姓的女真遺裔,他們保存的《仝氏家譜》一本修於清乾隆年間,後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譜序雲:「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夾谷氏,嗣遭元滅,遂易今姓。元初有諱慶成者,為本邑令,因家焉。」
以上三處仝姓淵源的共同之處在於:均來源於金人夾古氏。可見,在元滅之時,為避亂,金姓夾古改為漢姓仝,是比較統一的做法。
淵源之五,少數民族融和的改姓。起源於清:為滿族姓氏佟佳的漢姓,也作佟、童、董等。
源流之六,回族中的仝氏,避禍改姓。源自童姓。據安徽和縣《童氏家譜》載,始祖童小橋,祖籍陝西西安金佔山,為清皇太子武術御師。一次 傳授武功,不慎傷皇子,遂舉家隱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 縣)定居,改為姓。康熙八年(1669年)後,仝姓後人仝朝臣中武舉,家道漸趨興旺。主要分布在安徽。
二.歷史名人
仝連信 男,1952年2月生,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人。牡丹江醫學院附屬醫院檢驗科主任、副教授。發明成果有:高效空氣消毒劑、高效術前消毒劑、高效器械消毒劑、高效空氣消毒劑取代傳統空氣消毒所使用的紫外線燈消毒法。該消毒劑填補了國內外空氣消毒劑的空白。噴灑1分鍾後對空氣中細菌殺滅率達99.9%以上,對各種肝炎病毒有極強的破壞作用。該產品分為三個品種:供醫院,實驗室使用。供家庭、賓館使用。供飛機、輪船使用。高效術前消毒劑用量少,殺菌迅速徹底,局部作用1分鍾即可達到消毒目的,可持續6小時以上。上述產品在國內分別獲三次金獎。他發表醫學論文50餘篇,分別刊登在省級、國家級專業學術刊物上,並獲省、市級新技術科級成果獎二項。�
仝春東 男,1936年生,祖籍河南郟縣,原任建設銀行平頂山市分行工會主席,現已退休。仝春東同志1961年畢業於解放軍第四坦克學校(中專),曾任解放軍某部連指導員、政治處副主任、副政委和平頂山市建行煤炭支行黨支部書記、行長等職。1991年被全國金融工會授予「全國金融系統優秀工會幹部」稱號,被省建行評為「先進工會工作者」。
仝新順 1963年7月生,研究生,鄭州鍋爐廠廠長,辦公室主任,高級經濟師。主要著作:《秘書工作人員一定要講政治》1996年6月發表於《秘書理論與實踐》(續編),獲得河南省秘書協會優秀論文二等獎;《現代企業形象之我見們996年9月發表於《法學論壇》第3期;《建設企業文化,提高管理水平》1997年6月發表於《模範人物優秀人才成果大典》一書;《年薪制的理論與實踐》1997年7月發表於《經濟經緯》第4期,獲』97全國「兩個轉變」與國有企業改革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二等獎;《如何制定企業經營戰略》1997年9月發表於《時代工商》增刊,獲』97鄭州市企業管理協會優秀論著三等獎;《談國有資產的管理》1997年11月發表於《經濟經緯》第6期,在』98首屆當代領導者管理藝術叢書優秀論文評審大會上獲二等獎;《淺析國企改制過程中的全員持股制》1997年12月在中國發電設備行業協會企業管理研究會第二屆年會上宣讀,獲』98鄭州市企業管理協會優秀論文三等獎;《商家的參展藝術》1998年6月發表於《銷售與市場》第6期;《知識營銷:市場競爭新利器》1998年11月發表於《時代工商》第11期;商標使用許可:一把雙刃劍)1998年12月發表於《銷售與市場》第12期,《制定行業自律價格,抵制市場惡性競爭》1998年12月發表於《工業鍋爐通訊》第6期,獲』98鄭州市企業管理協會優秀論文三等獎。
仝宣州 1934年12月生,筆名州宣,河南南陽人,滿族,1958年7月畢業於開封師范學院數學系,中學高級教師,執教於南陽市第四中學。系河南省金卡聯誼會副會長兼(金卡集郵報》副主編、南陽市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市集郵協會常務理事、市集報聯誼會副會長。1951年12月開始收藏,主集郵票郵品、錢幣、報刊,新中國郵票郵品基本齊全(全新),報刊創刊號一干余種。1993年,編組的「中國建築藝術」極限郵集參加河南省集郵展覽獲「飛達杯」獎杯和獎金。有四百餘篇集郵文章及十餘篇集幣、集報文章分別發表於國家級及省、市級報刊。《大河報》、《南陽日報》、南陽有線電視台、《中州集郵》等新聞媒體專題介紹過其收藏事跡。備新中國郵票、自製極限片、企業拜年卡、創試刊號報刊交換,恪守信譽,來信必復。
仝澤堂 1946年2月生,江蘇睢寧人,中國石化總公司齊魯石化公司第一化肥廠高級工程師。系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主集中外郵票郵品,藏品較豐,專題有文物、風景、花草、動物等;兼集火車站台票、參觀門券、糧票、布票、電話卡等。

5. 仝字百家姓里有么

百家姓里沒有仝字。

6. 仝溝村的仝姓

仝 ——仝姓 即同姓,起源於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於〓(今陝西省大荔縣 境 內)建立同國,為商朝附庸,商亡後,同國亦隨之滅國,其後人以國去邑為同姓。後來,同 姓為分別支庶,一支以同字音「仝」為姓,見《春秋圖》。
關於仝姓的起源,80年代中央電視台曾作過介紹, 2003年2月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十頻道<百家姓>節目也作了介紹.西漢時代,史學家太史令司馬遷,因對李陵軍敗降匈努事有所辯解,得罪漢武帝下獄受腐刑.據傳,他的一支後人為避家難,改司馬姓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馬姓為馬.此事在司馬遷出生地陝西省韓城市的縣志中的<重修太史廟記>(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記載:----今孫或在洛陽同姓或襄陽馬姓----. 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為姓氏,隱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證香火的延續,一子北上出關,後成為旗人為「佟」姓,故該姓基本為東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帶;一子留在當地為「仝」姓,後人多為山西河北一帶-----------本內容源於家譜,毀於文革
東陵腳下,有個叫石頭峪的小村,只有二十來戶人家的石頭峪村,傳說是宋朝一位武狀元的後代。這位武狀元後來官拜二品,常伴皇帝左右,可謂頂天立地,呼風喚雨。人們常說:伴君如伴虎。果不然,這位二品高官,最後終被奸人所戕害,割去官職,滅了姓氏,貶為庶民,流放到東陵腳下為生。「仝」就是當時皇帝賜給姓氏。經過幾代繁生,原只有流放時的孑然一家,漸漸發展為有二十幾戶人家的小村。就這樣,仝姓家譜被續了下來。
一,姓氏源流
夾谷姓源流純正,源出自女真族,以部落名命姓。宋朝時,北方的女真族人,建立了金國,其中就有許多姓夾谷的人。金代女真人姓氏夾谷,漢字為「仝」即童或佟。金代夾谷姓中,有金世宗時名將夾谷清臣,胡里改路(大體上包括黑龍江省中下游及松花江下游廣大地區)人,清臣的女兒是金朝宮中的昭儀。由於夾谷清臣是金朝胡里改路的貴戚,當地的一些部眾也襲用夾谷姓。明代建州女其的努爾哈赤及其先人曾以佟為姓,並自稱「愛新氏」,漢譯為金。故當時的名家大族姓氏,也是姓氏的淵源之一。得姓始祖:女真。據《姓氏考略》記載可知,這個復姓出於金代,女真加古部,後訛為夾谷。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顏部領袖阿骨打稱帝,國號金,年號收國,建都會寧(今黑龍江省阿城南)。公元1125年,滅遼,次年滅北宋。先後遷都燕京(今北京市)、開封。夾谷氏的得姓至今只有800多年的歷史,是姓氏中歷史最短的。夾谷氏後人奉女真為夾谷姓的得姓始祖。
在明代中期以前,據朝鮮《龍飛御天歌》記載:「女真中有夾溫一姓」。經史料查證,夾溫是遠在金、元時期的女真姓氏,亦是夾谷姓氏的諧音。夾谷是金代一個較大的女真人著姓。《金史·列傳》中有十數位夾谷姓氏之人載人傳記之中。如:「夾谷清臣本名阿不沙,胡里改路桓篤人也。姿壯雄偉,善騎射。皇統八年,襲祖駛達猛安」。 「夾谷衡,本名阿裡布,山東西路猛安益打把謀克人也。大定十三年,創設女直進士舉,衡中第四人,補東平府教授。」關於夾谷這一姓氏, 《金史·國語》注釋為:「夾谷曰仝」。仝與佟、童是漢字中的同音異字,又同為夾谷姓而演變為朝鮮史料中所載的夾溫姓氏。這一姓氏歷史上,曾被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先世應用過,史料亦有記載,如「依蘭豆漫夾溫猛哥帖木兒、童凡察、童叫場、佟塔失、佟努爾哈赤」等。從上可知,今日建州女真人的後裔,冠用漢字姓的佟、童及仝姓,均是出自金代的女真夾谷姓氏。
湖南永州,最典型的是「仝」姓。寧遠、新田一帶的仝姓,本系蒙古族。其先人夾谷必烈突,元末為御前指揮,奉詔鎮壓寧遠一帶瑤民起義。元亡明興,為避禍改為漢族姓氏,取「夾」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隱居於此。居寧遠的仝姓,現有550多人,分居鯉溪上、下仝家村。
二, 旗人Tong姓起源糾正 Tong姓家族第一位老祖是元朝名將,一心效忠朝廷報效國家,後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統一天下,仝氏老祖拒絕效忠其朱氏天下而早以預感殺身之貨,其下有四位兒子,老祖為避免滿門抄斬,為讓仝氏家族後繼有人,便將其四個兒子姓氏分別改為 仝、佟、童、同 ,並讓其各自奔赴全國各地隱居,(後多居東北一帶)雖然本姓字體上做了改動,但是發音卻都一樣,從而有了天下Tong姓是一家的說法。最後老祖英勇就義倒在了朱家的斷頭台上,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仝氏家族世代尊繼。到了清朝,Tong姓正統本是仝字,但是因為仝姓後代稀少,再加上史學家的無知以及盲目論斷,致使Tong氏正統成了佟字。清王朝時,Tong姓成為滿清八大姓氏之一,並且高於八旗之首正黃旗,全姓仝佳。(現在被史學家錯誤論定為:佟佳)歷史上曾有名人:Tong佳扈爾漢, Tong佳隆科多 。解放後Tong氏全姓簡化為仝、佟。。。等單字姓!
三,
金朝亡國之後的女真人大致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金朝時留居金源故地的女真人,到了元朝,他們被分別稱作女直、水達達、吾者、乞列迷、骨嵬等,居住在松花江流域、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流域地區,後來發展成為滿族;[50]另一部分是金朝時南遷中原的女真人,自金代中葉以後,他們漢化程度逐漸加深,至元朝時已不再被視為女真人,而概以「漢人」稱之。本文所談的女真遺裔主要就出自後者。
山西的女真遺裔
在山西省運城市安邑鎮房子村和三家莊村,至今聚居著一批仝姓的女真遺裔,他們保存的《仝氏家譜》一本修於清乾隆年間,後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譜序雲:「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夾谷氏,嗣遭元滅,遂易今姓。元初有諱慶成者,為本邑令,因家焉。」[54]夾谷氏是女真望姓之一,《金史》附《國語解》雲:「夾谷曰仝。」說明早在金朝夾谷氏就以「仝」作為其漢姓了,又元雜劇《虎頭牌》謂「夾谷氏姓佟」、《金安壽》稱夾谷為童,字雖有異而音皆相同。由此皆可證明《仝氏家譜》的記述是言之有據的。另一本前兩年適才發現,正在編修過程當中。其中記載,族人由縣令、道台等數十人之多,包括遠居台灣任職的也不乏其人。仝氏祖輩為運城市的建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位於運城市南端的池神廟(祭祀譽為中國死海之稱的鹽池)在近幾年修復時發現關於仝氏先輩所作貢獻的部分記載。
滿洲佟姓氏族成員遍布遼東每一區域。近代和現代地名佟佳江,佟佳、佟甲、佟家等諸多村堡名,都是他們生活過的地方。佟姓或童姓、仝姓,同為滿族一姓,是為同音異字,皆源出佟佳。佟佳清初為姓氏佟佳氏。關於清初佟佳氏,《滿洲八旗氏族通譜》對佟佳氏成員佟養正做了如下記載:「佟養正,鑲黃旗人,世居佟家地方。其祖達爾漢圖墨圖於明時,同東旺、王肇州、索勝格等,往來近邊貿易,遂寓居開原,繼遷撫順。」在史料記載中,明末清初佟姓為佟佳氏,是以地名佟佳為姓氏的,而其氏族成員多有進入明邊進行貿易之人。作為以地為氏,是明代女真人冠用姓氏的一大特徵,他們是處於不斷地遷徙及漁獵採集生活中的需求,而以棲居地為姓氏的,諸如覺爾察氏、章佳氏、索綽羅氏等都是如此。但這些姓氏是出現在明代的女真姓氏,其以地為氏的范疇近似於今日的佟家村,章家堡等近代以姓命名的地名相彷彿。但是,這些自明代以後所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其所用姓氏並非是他們氏族的原始姓氏。
中國滿族佟佳氏第九次續修宗譜委員會在撫順正式成立,同時對外宣布:從即日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第九次滿族佟佳氏宗譜續修工作,並將全國首家滿族歷史紀念館定址在撫順。 昨日上午9時,撫順市滿族聯誼會常務副會長佟明寬宣布:中國滿族佟佳氏第九次續修宗譜委員會正式成立,全國范圍的中國滿族《佟佳氏宗譜》第九次續修工作將從即日起開展。 記者在大會上獲悉,《佟佳氏宗譜》由明朝末年佟卜年首創,清初經佟國器「訂舊增新」所完成。共續修過8次。 佟明寬告訴記者,佟佳清初為姓氏佟佳氏,佟姓或童姓、仝姓,同為滿族一姓,是為同音異字,皆源出佟佳。目前,撫順市正在籌建滿族佟佳氏歷史紀念館,預計今年底即可投入使用
山東鄆城仝老家歷史 我仝姓本是佟,原為遼東女真族,為夾谷氏之分支。始祖福新公,字漢東,號華溪,元末與弟文瑞鎮守潼關,文瑞殉節,公遂攜四子六侄歸隱,並更佟為仝,遷莒州沂水,1371年遷鄆城縣,於鄆北一十八里卜地而居,清初,人丁繁衍,散居四方,聯姻孔府,代稱書香,外居之人,返里修墳,皆稱此為仝氏老家。又,福新公之墓,在村之東北,墓前立吊龍石碑,上題文「大元總鎮仝公諱福新,字漢東,號華溪,配薛宜人之墓」
鄆城仝氏以 福新公為一世始祖,傳至現在已有26世。
自23世起,鄆城仝氏開始統一世代用字。
23世為「錫」,簡寫為「西」。
其下依次為:錫--瑞--令--玉--允
康--泰--本--乃--立(32世)
江蘇睢寧是仝氏家族一大聚居地,有幾萬人,建有仝氏宗祠,文革被毀,現為縣生產公司所在地,始祖仝文瑞,遼東人,其兄仝福新後代多居山東鄆城,兄弟兩人原姓佟,為佟佳氏族,大概在鴨綠江畔,仝文瑞因忠於元朝,不事明朝,恐後代遭迫害而讓其長子改姓仝留居睢寧,詳細情況和很多族人留言基本相同,不作翔述。仝姓乃睢寧名門望族,著名海外華人仝澤恩科學家乃睢寧人士。山東河南山西亦有很多族人分布,我是道字輩的,上面是西,下是太,德,澤,家譜未帶,無法詳盡。
回族中的仝氏,源自童姓。據安徽和縣《童氏家譜》載,始 祖童小橋,祖籍陝西西安金佔山,為清皇太子武術御師。一次 傳授武功,不慎傷皇子,遂舉家隱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 縣)定居,改為姓。康熙八年(1669年)後,仝姓後人仝朝臣中武舉,家道漸趨興旺。主要分布在安徽。
[仝] 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載:金人姓氏夾古曰仝。但這並不能說明仝姓的最早起源就是源於金人。比如:[曹] 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載:金人姓氏奧屯曰曹。但在金以前,漢人中就有曹姓,並且很普遍。幾乎每個滿族姓氏都對應有一個漢姓,這些漢姓有的是已經流傳很廣的(比如趙、陶、陳等),而有的則明顯有獨創特色(比如阿、巴、拜等)。因此產生了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仝」作為漢姓用的時候,究竟是女真人首創的,還是本來在女真之前中原漢民族就有的?仝姓的起源究竟在何時?現有幾種觀點:
一、起源於商朝:商有同國,以國為姓。後來,同姓為分別支庶,一支以同字音「仝」為姓。認為「仝」來源於「同」。這種觀點的確把仝姓的歷史設定得很久遠,但卻幾乎是不大可能的。按:商滅至今有近三千年,以二十年繁衍一代人計,應該已傳一百五十代。這么久遠的淵源,這么多代人,不可能在近三千年的歷史中默默無聞。二十五史中鮮有見者。至於有分支北上出關,後成為旗人「佟」姓的可能性實在微乎其微。
二、起源於漢朝:為司馬遷之後,同樣因諧音故,源於「同」。這種觀點的可能性也很小,漢滅至今有近一千八百年,此觀點不成立的理由同「起源於商朝」觀。
三、起源於元末:為金人姓氏夾古的漢姓。因女真入關踏上中土,金滅後入於元,元滅後留居中原,為避亂則以「仝」姓傳承。這個來源的「仝」姓至少有三支:1.始祖為福新、文瑞:有家譜,有譜系。傳承至今,約有三十代。按:元滅在公元1368年,距今約640年,以二十年為一代,當有三十代。這個起源的仝姓後裔主要在今山東鄆城、江蘇睢寧。2.湖南永州寧遠、新田一帶的仝姓:本系蒙古族(應為入元後的女真族)。其先人夾谷必烈突,元末為御前指揮,奉詔鎮壓寧遠一帶瑤民起義。元亡明興,為避禍改為漢族姓氏,取「夾」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隱居於此。居寧遠的仝姓,現有550多人,分居鯉溪上、下仝家村。3.山西的女真遺裔:在山西省運城市安邑鎮房子村和三家莊村,至今聚居著一批仝姓的女真遺裔,他們保存的《仝氏家譜》一本修於清乾隆年間,後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譜序雲:「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夾谷氏,嗣遭元滅,遂易今姓。元初有諱慶成者,為本邑令,因家焉。」
以上三處仝姓淵源的共同之處在於:均來源於金人夾古氏。可見,在元滅之時,為避亂,金姓夾古改為漢姓仝,是比較統一的做法。
四、起源於明末:嵩縣《仝氏家譜》(重修於近年)記載,明末崇禎年間,一仝姓官員因剛正不阿,得罪福王,為避禍居家隱居於河南嵩縣,至今傳至十五世上下。自十二世「祖」字輩以下,為「祖、宗、功、德」。明亡於公元1644年,距今約360年。但始祖的姓氏起源,不得而知。
五、起源於清:為滿族姓氏佟佳的漢姓,也作佟、童、董等。那麼,先漢化的女真夾古氏與後漢化的女真後裔滿族佟佳氏是什麼關系呢?有待進一步考證。總的來講,有以下幾個結論:
1、仝姓的歷史應該不是很久遠,很可能是金人創造的,用作夾古氏的漢氏。那麼這個姓氏的歷史應該在八百年左右,而真正作為單獨的漢姓傳承下來,應該是在元滅之後,也就是六百多年的歷史。
2、仝姓的淵源並不是源於某一個人,或某幾個人。可能在某一時期(元滅)有比較多的夾古氏轉化為仝姓,他們可能不在一處,而在各地按照姓氏轉化的規則,各自行動,統一轉化為tong 姓。但是由於「仝同童佟」為同音字,而女真文轉化為漢字的時候只有語音不同而沒有同音字的問題但是漢字可不同了,漢字存在大量的同音字,所以說不同的tong應該是由不同的女真人轉化來的,除非是有記載的用字轉化的,比如山東江蘇一帶的「仝」就是從「佟」轉化來的,而回族的則是從「童」轉化來的,而且在不同的時期又有不同的人加入這個姓氏,他們大多與女真(後來稱滿族)有關系。
3、夾古氏至今仍有存在,郡望撫城,相當於現在河北省張北縣一帶地區(張家口以北)。現在上海,沈陽等地有人姓夾谷復姓。
省份 人數 聯系人河南 南陽南陽鎮平縣仝堂村 1000多人全部姓仝 河南鎮平縣仝家嶺村 河南省鎮平縣二龍鄉東馬溝村仝家組 河南太康馬廠仝庄 河南許昌市長葛 10000 河南省安陽縣曲溝鎮武旺村 河南唐河 河南洛陽仝灣 3000多人 河南登封君召村 1500 河南濮陽台前 3000多人 許昌禹州文殊盧門村 400 鹿邑縣仝樓 300 河南周口商水縣仝鄧樓 1500 河南洛陽偃師市 仝庄村 全部仝 河南溫縣段村 河南省鎮平縣二龍鄉東馬溝村仝家組 200多 河南魯山縣楊村 河南台前白臘仝 河南台前仝堤 河南台前刑仝 河南台前東仝 河南修武縣東長位縣習村 河南信陽仝潮,仝庄,小仝庄 河南尉氏縣仝庄村 河南省唐河縣城關鎮黃庄大約60人 河南封丘縣應舉鎮後仝庄 1000 河南南樂縣楊村鄉 700 河南省安陽市滑縣王莊鎮仝庄村 2000 河南修武縣東長位縣閻庄 河南修武縣東長位縣西劉庄,郭屯 河南修武縣東長位縣郭屯 河南信陽明港鎮前進村 河南省泌陽縣沙河店鄉 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五頭鎮仝溝村 湖南 湖南省寧遠縣鯉溪鎮仝家村 河北 河北大城仝莊子 河北行唐仝家莊 3000多人 河北正定朱河 30000 河北省海興縣劉東村大部分姓仝 河北廊坊大城縣仝莊子 大部分 河北省滄州市獻縣小漳 1000 河南省唐河縣仝庄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縣仝牌村 河北張家口陽原縣五馬房 山東
鄄城縣仝仁庄曹縣仝樓 200 曹縣仝大營 曹縣仝道口 曹縣仝店 濟南市濟陽縣於謙村 山東寧津杜集鎮仝家莊(兩個) 巨野縣仝庄 山東省鄆城縣仝壩村 山東菏澤牡丹東站仝庄 1000 1000 辛集仝庄2000 2000 山東菏澤曹縣仝庄 山東省無棣縣小泊頭仝家莊 全部姓仝 江蘇 江蘇睢寧 100000 山西 山西懷仁仝庄村 全部姓仝 山西省運城市安邑鎮的三家莊村房子村 山西省運城市安邑鎮房子村 平陸縣的辛店村 山西省汾陽市陽城鄉董家莊村 山西運城永濟仝家村, 全村都是姓仝 山西懷仁馬辛庄鄉仝庄村 山西運城永濟仝家堡 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仝家莊山西省大同市廣靈縣留疃 全村都是姓仝陝西 戶縣祁村。 全部仝 寶雞 全部仝 陝西、寶雞、岐山縣棗林鎮仝寨村 50 雲南 雲南省曲靖市馬龍縣舊縣鎮 5個村全部仝 安徽 和縣 1500 我是河南唐河人仝兆生1986 江蘇的基本上都靠這個家譜來的, 如果靠不上的,最好請大家回家問問老人向前續10輩, 朝 廷 運 智 昌 元 仕 顯 文 章 汝 勝 震 圓 章百 年 彥 道 芳恆 存 中 正 志方 可 全 宗 興東、亭、西、道、太 德、澤、玉、光、榮 大、本、敦、培、廣 永、傳、萬、世、洪 祥、寶、端、正、貴 志、傑、英、達、明十一至三十世 兆 瑞 世 德 篤 鍾 葆 允 昭 宣 承 家 維 貽 訓 燕 翼 紹 薪 傳

7. 誰知道我們姓仝的人的來歷

仝姓
仝 ——仝姓 即同姓,起源於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於〓(今陝西省大荔縣 境 內)建立同國,為商朝附庸,商亡後,同國亦隨之滅國,其後人以國去邑為同姓。後來,同 姓為分別支庶,一支以同字音「仝」為姓,見《春秋圖》。
===============================
關於仝姓的起源,80年代中央電視台曾作過介紹, 2003年2月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十頻道<百家姓>節目也作了介紹.西漢時代,史學家太史令司馬遷,因對李陵軍敗降匈努事有所辯解,得罪漢武帝下獄受腐刑.據傳,他的一支後人為避家難,改"司馬"姓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馬"姓為馬.此事在司馬遷出生地陝西省韓城市的縣志中的<重修太史廟記>(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記載:"----今孫或在洛陽同姓或襄陽馬姓----". 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為姓氏,隱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證香火的延續,一子北上出關,後成為旗人為「佟」姓,故該姓基本為東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帶;一子留在當地為「仝」姓,後人多為山西河北一帶-----------本內容源於家譜,毀於文革
===============================
東陵腳下,有個叫石頭峪的小村,只有二十來戶人家的石頭峪村,傳說是宋朝一位武狀元的後代。這位武狀元後來官拜二品,常伴皇帝左右,可謂頂天立地,呼風喚雨。人們常說:伴君如伴虎。果不然,這位二品高官,最後終被奸人所戕害,割去官職,滅了姓氏,貶為庶民,流放到東陵腳下為生。「仝」就是當時皇帝賜給姓氏。經過幾代繁生,原只有流放時的孑然一家,漸漸發展為有二十幾戶人家的小村。就這樣,仝姓家譜被續了下來。
====================================== 一、姓氏源流
夾谷姓源流純正,源出自女真族,以部落名命姓。宋朝時,北方的女真族人,建立了金國,其中就有許多姓夾谷的人。金代女真人姓氏夾谷,漢字為「仝」即童或佟。金代夾谷姓中,有金世宗時名將夾谷清臣,胡里改路(大體上包括黑龍江省中下游及松花江下游廣大地區)人,清臣的女兒是金朝宮中的昭儀。由於夾谷清臣是金朝胡里改路的貴戚,當地的一些部眾也襲用夾谷姓。明代建州女其的努爾哈赤及其先人曾以佟為姓,並自稱「愛新氏」,漢譯為金。故當時的名家大族姓氏,也是姓氏的淵源之一。得姓始祖:女真。據《姓氏考略》記載可知,這個復姓出於金代,女真加古部,後訛為夾谷。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顏部領袖阿骨打稱帝,國號金,年號收國,建都會寧(今黑龍江省阿城南)。公元1125年,滅遼,次年滅北宋。先後遷都燕京(今北京市)、開封。夾谷氏的得姓至今只有800多年的歷史,是姓氏中歷史最短的。夾谷氏後人奉女真為夾谷姓的得姓始祖。
在明代中期以前,據朝鮮《龍飛御天歌》記載:「女真中有夾溫一姓」。經史料查證,夾溫是遠在金、元時期的女真姓氏,亦是夾谷姓氏的諧音。夾谷是金代一個較大的女真人著姓。《金史•列傳》中有十數位夾谷姓氏之人載人傳記之中。如:「夾谷清臣本名阿不沙,胡里改路桓篤人也。姿壯雄偉,善騎射。皇統八年,襲祖駛達猛安」。 「夾谷衡,本名阿裡布,山東西路猛安益打把謀克人也。大定十三年,創設女直進士舉,衡中第四人,補東平府教授。」關於夾谷這一姓氏, 《金史•國語》注釋為:「夾谷曰仝」。仝與佟、童是漢字中的同音異字,又同為夾谷姓而演變為朝鮮史料中所載的夾溫姓氏。這一姓氏歷史上,曾被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先世應用過,史料亦有記載,如「依蘭豆漫夾溫猛哥帖木兒、童凡察、童叫場、佟塔失、佟努爾哈赤」等。從上可知,今日建州女真人的後裔,冠用漢字姓的佟、童及仝姓,均是出自金代的女真夾谷姓氏。
======================
湖南永州,最典型的是「仝」姓。寧遠、新田一帶的仝姓,本系蒙古族。其先人夾谷必烈突,元末為御前指揮,奉詔鎮壓寧遠一帶瑤民起義。元亡明興,為避禍改為漢族姓氏,取「夾」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隱居於此。居寧遠的仝姓,現有550多人,分居鯉溪上、下仝家村。 ========================================
二,旗人Tong姓起源糾正 Tong姓家族第一位老祖是元朝名將,一心效忠朝廷報效國家,後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統一天下,仝氏老祖拒絕效忠其朱氏天下而早以預感殺身之貨,其下有四位兒子,老祖為避免滿門抄斬,為讓仝氏家族後繼有人,便將其四個兒子姓氏分別改為 仝、佟、童、同 ,並讓其各自奔赴全國各地隱居,(後多居東北一帶)雖然本姓字體上做了改動,但是發音卻都一樣,從而有了天下Tong姓是一家的說法。最後老祖英勇就義倒在了朱家的斷頭台上,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仝氏家族世代尊繼。到了清朝,Tong姓正統本是仝字,但是因為仝姓後代稀少,再加上史學家的無知以及盲目論斷,致使Tong氏正統成了佟字。清王朝時,Tong姓成為滿清八大姓氏之一,並且高於八旗之首正黃旗,全姓仝佳。(現在被史學家錯誤論定為:佟佳)歷史上曾有名人:Tong佳扈爾漢, Tong佳隆科多 。解放後Tong氏全姓簡化為仝、佟。。。等單字姓!
================================
三,
金朝亡國之後的女真人大致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金朝時留居金源故地的女真人,到了元朝,他們被分別稱作女直、水達達、吾者、乞列迷、骨嵬等,居住在松花江流域、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流域地區,後來發展成為滿族;[50]另一部分是金朝時南遷中原的女真人,自金代中葉以後,他們漢化程度逐漸加深,至元朝時已不再被視為女真人,而概以「漢人」稱之。本文所談的女真遺裔主要就出自後者。
山西的女真遺裔
在山西省運城市安邑鎮房子村和三家莊村,至今聚居著一批仝姓的女真遺裔,他們保存的《仝氏家譜》一本修於清乾隆年間,後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譜序雲:「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夾谷氏,嗣遭元滅,遂易今姓。元初有諱慶成者,為本邑令,因家焉。」[54]夾谷氏是女真望姓之一,《金史》附《國語解》雲:「夾谷曰仝。」說明早在金朝夾谷氏就以「仝」作為其漢姓了,又元雜劇《虎頭牌》謂「夾谷氏姓佟」、《金安壽》稱夾谷為童,字雖有異而音皆相同。由此皆可證明《仝氏家譜》的記述是言之有據的。另一本前兩年適才發現,正在編修過程當中。其中記載,族人由縣令、道台等數十人之多,包括遠居台灣任職的也不乏其人。仝氏祖輩為運城市的建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位於運城市南端的池神廟(祭祀譽為中國死海之稱的鹽池)在近幾年修復時發現關於仝氏先輩所作貢獻的部分記載。
================================
滿洲佟姓氏族成員遍布遼東每一區域。近代和現代地名佟佳江,佟佳、佟甲、佟家等諸多村堡名,都是他們生活過的地方。佟姓或童姓、仝姓,同為滿族一姓,是為同音異字,皆源出佟佳。佟佳清初為姓氏佟佳氏。關於清初佟佳氏,《滿洲八旗氏族通譜》對佟佳氏成員佟養正做了如下記載:「佟養正,鑲黃旗人,世居佟家地方。其祖達爾漢圖墨圖於明時,同東旺、王肇州、索勝格等,往來近邊貿易,遂寓居開原,繼遷撫順。」在史料記載中,明末清初佟姓為佟佳氏,是以地名佟佳為姓氏的,而其氏族成員多有進入明邊進行貿易之人。作為以地為氏,是明代女真人冠用姓氏的一大特徵,他們是處於不斷地遷徙及漁獵採集生活中的需求,而以棲居地為姓氏的,諸如覺爾察氏、章佳氏、索綽羅氏等都是如此。但這些姓氏是出現在明代的女真姓氏,其以地為氏的范疇近似於今日的佟家村,章家堡等近代以姓命名的地名相彷彿。但是,這些自明代以後所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其所用姓氏並非是他們氏族的原始姓氏。

中國滿族佟佳氏第九次續修宗譜委員會在撫順正式成立,同時對外宣布:從即日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第九次滿族佟佳氏宗譜續修工作,並將全國首家滿族歷史紀念館定址在撫順。 昨日上午9時,撫順市滿族聯誼會常務副會長佟明寬宣布:中國滿族佟佳氏第九次續修宗譜委員會正式成立,全國范圍的中國滿族《佟佳氏宗譜》第九次續修工作將從即日起開展。 記者在大會上獲悉,《佟佳氏宗譜》由明朝末年佟卜年首創,清初經佟國器「訂舊增新」所完成。共續修過8次。 佟明寬告訴記者,佟佳清初為姓氏佟佳氏,佟姓或童姓、仝姓,同為滿族一姓,是為同音異字,皆源出佟佳。目前,撫順市正在籌建滿族佟佳氏歷史紀念館,預計今年底即可投入使用
====================================
山東鄆城仝老家歷史 我仝姓本是佟,原為遼東女真族,為夾谷氏之分支。始祖福新公,字漢東,號華溪,元末與弟文瑞鎮守潼關,文瑞殉節,公遂攜四子六侄歸隱,並更佟為仝,遷莒州沂水,1371年遷鄆城縣,於鄆北一十八里卜地而居,清初,人丁繁衍,散居四方,聯姻孔府,代稱書香,外居之人,返里修墳,皆稱此為仝氏老家。又,福新公之墓,在村之東北,墓前立吊龍石碑,上題文「大元總鎮仝公諱福新,字漢東,號華溪,配薛宜人之墓」

鄆城仝氏以 福新公為一世始祖,傳至現在已有26世。
自23世起,鄆城仝氏開始統一世代用字。
23世為「錫」,簡寫為「西」。
其下依次為:錫--瑞--令--玉--允
康--泰--本--乃--立(32世)
=================================
江蘇睢寧是仝氏家族一大聚居地,有幾萬人,建有仝氏宗祠,文革被毀,現為縣生產公司所在地,始祖仝文瑞,遼東人,其兄仝福新後代多居山東鄆城,兄弟兩人原姓佟,為佟佳氏族,大概在鴨綠江畔,仝文瑞因忠於元朝,不事明朝,恐後代遭迫害而讓其長子改姓仝留居睢寧,詳細情況和很多族人留言基本相同,不作翔述。仝姓乃睢寧名門望族,著名海外華人仝澤恩科學家乃睢寧人士。山東河南山西亦有很多族人分布,我是道字輩的,上面是西,下是太,德,澤,家譜未帶,無法詳盡。
=================================
回族中的仝氏,源自童姓。據安徽和縣《童氏家譜》載,始 祖童小橋,祖籍陝西西安金佔山,為清皇太子武術御師。一次 傳授武功,不慎傷皇子,遂舉家隱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 縣)定居,改為姓。康熙八年(1669年)後,仝姓後人仝朝臣中武舉,家道漸趨興旺。主要分布在安徽。
=================================
[仝] 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載:金人姓氏夾古曰仝。但這並不能說明仝姓的最早起源就是源於金人。比如:"[曹] 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載:金人姓氏奧屯曰曹。"但在金以前,漢人中就有曹姓,並且很普遍。幾乎每個滿族姓氏都對應有一個漢姓,這些漢姓有的是已經流傳很廣的(比如趙、陶、陳等),而有的則明顯有獨創特色(比如阿、巴、拜等)。因此產生了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仝」作為漢姓用的時候,究竟是女真人首創的,還是本來在女真之前中原漢民族就有的?仝姓的起源究竟在何時?現有幾種觀點:
一、起源於商朝:商有同國,以國為姓。後來,同姓為分別支庶,一支以同字音「仝」為姓。認為「仝」來源於「同」。這種觀點的確把仝姓的歷史設定得很久遠,但卻幾乎是不大可能的。按:商滅至今有近三千年,以二十年繁衍一代人計,應該已傳一百五十代。這么久遠的淵源,這么多代人,不可能在近三千年的歷史中默默無聞。二十五史中鮮有見者。至於有分支北上出關,後成為旗人「佟」姓的可能性實在微乎其微。
二、起源於漢朝:為司馬遷之後,同樣因諧音故,源於「同」。這種觀點的可能性也很小,漢滅至今有近一千八百年,此觀點不成立的理由同「起源於商朝」觀。三、起源於元末:為金人姓氏夾古的漢姓。因女真入關踏上中土,金滅後入於元,元滅後留居中原,為避亂則以「仝」姓傳承。這個來源的「仝」姓至少有三支:1.始祖為福新、文瑞:有家譜,有譜系。傳承至今,約有三十代。按:元滅在公元1368年,距今約640年,以二十年為一代,當有三十代。這個起源的仝姓後裔主要在今山東鄆城、江蘇睢寧。2.湖南永州寧遠、新田一帶的仝姓:本系蒙古族(應為入元後的女真族)。其先人夾谷必烈突,元末為御前指揮,奉詔鎮壓寧遠一帶瑤民起義。元亡明興,為避禍改為漢族姓氏,取「夾」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隱居於此。居寧遠的仝姓,現有550多人,分居鯉溪上、下仝家村。3.山西的女真遺裔:在山西省運城市安邑鎮房子村和三家莊村,至今聚居著一批仝姓的女真遺裔,他們保存的《仝氏家譜》一本修於清乾隆年間,後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譜序雲:「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夾谷氏,嗣遭元滅,遂易今姓。元初有諱慶成者,為本邑令,因家焉。」
以上三處仝姓淵源的共同之處在於:均來源於金人夾古氏。可見,在元滅之時,為避亂,金姓夾古改為漢姓仝,是比較統一的做法。
四、起源於明末:嵩縣《仝氏家譜》(重修於近年)記載,明末崇禎年間,一仝姓官員因剛正不阿,得罪福王,為避禍居家隱居於河南嵩縣,至今傳至十五世上下。自十二世「祖」字輩以下,為「祖、宗、功、德」。明亡於公元1644年,距今約360年。但始祖的姓氏起源,不得而知。
五、起源於清:為滿族姓氏佟佳的漢姓,也作佟、童、董等。那麼,先漢化的女真夾古氏與後漢化的女真後裔滿族佟佳氏是什麼關系呢?有待進一步考證。總的來講,有以下幾個結論:
一、仝姓的歷史應該不是很久遠,很可能是金人創造的,用作夾古氏的漢氏。那麼這個姓氏的歷史應該在八百年左右,而真正作為單獨的漢姓傳承下來,應該是在元滅之後,也就是六百多年的歷史。
二、仝姓的淵源並不是源於某一個人,或某幾個人。可能在某一時期(元滅)有比較多的夾古氏轉化為仝姓,他們可能不在一處,而在各地按照姓氏轉化的規則,各自行動,統一轉化為tong 姓。但是由於「仝同童佟」為同音字,而女真文轉化為漢字的時候只有語音不同而沒有同音字的問題但是漢字可不同了,漢字存在大量的同音字,所以說不同的tong應該是由不同的女真人轉化來的,除非是有記載的用字轉化的,比如山東江蘇一帶的「仝」就是從「佟」轉化來的,而回族的則是從「童」轉化來的,而且在不同的時期又有不同的人加入這個姓氏,他們大多與女真(後來稱滿族)有關系。
三、夾古氏至今仍有存在,郡望撫城,相當於現在河北省張北縣一帶地區(張家口以北)。現在上海,沈陽等地有人姓夾谷復姓。

8. 百家姓仝占第幾

《百家姓》中沒有「仝」姓。

仝姓源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的全國姓氏排序五百例,仝氏排在397名,遠遠後於童氏和佟氏,童氏和佟氏大部分是滿族人,仝氏則大部分是金朝完顏阿骨打的後裔或者是夾谷氏的後代。最新的研究成果則表明仝氏是鮮卑人的後裔,在公元五世紀孝文帝改革時,隨鮮卑鐵騎入住山西接管鹽池,成為北魏、西魏、東魏和北周國家財富的具體持有者。無論是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還是遷都洛陽。今大同雲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開采費用大多來自袞袞的鹽商,仝氏一族雖人數不多,卻像猶太人一樣,散居世界各地,名商巨賈代有人才,他們其中不乏經邦理國之才。散居國內的仝氏後裔大部都是從山西運城安邑三家莊遷徙而去。眾多紛紜的族譜都說明了這個問題。

淵源之一以國為姓。起源於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於(今陝西省大荔縣 境內)建立同國,為商朝附庸,商亡後,同國亦隨之滅國,其後人以國去邑為同姓。後來,同 姓為分別支庶,一支以同字音「仝」為姓,見《春秋圖》。

淵源之二避禍改姓。起源於漢朝:為司馬遷之後,同樣因諧音故,源於「同」。80年代中央電視台曾作過介紹, 2003年2月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十頻道<百家姓>節目也作了介紹.西漢時代,史學家太史令司馬遷,因對李陵軍敗降匈努事有所辯解,得罪漢武帝下獄受腐刑.據傳,他的一支後人為避家難,改 "司馬"姓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馬"姓為馬.此事在司馬遷出生地陝西省韓城市的縣志中的<重修太史廟記>(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記載:"----今孫或在洛陽同姓或襄陽馬姓----". 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為姓氏,隱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證香火的延續,一子北上出關,後成為旗人為「佟」姓,故該姓基本 為東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帶;一子留在當地為「仝」姓,後人多為山西河北一帶-----------本內容源於家譜,毀於文革 。

淵源之三源於賜姓。起源於宋朝:東陵腳下,有個叫石頭峪的小村,只有二十來戶人家的石頭峪村,傳說是宋朝一位武狀元的後代。這位武狀元後來官拜二品,常伴皇帝左右,可謂頂天立地,呼風喚雨。人們常說 :伴君如伴虎。果不然,這位二品高官,最後終被奸人所戕害,割去官職,滅了姓氏,貶為庶民,流放到東陵腳下為生。「仝」就是當時皇帝賜給姓氏。經過幾代繁生,原只有流放時的孑然一家,漸漸發展為有二十幾戶人家的小村。就這樣,仝姓家譜被續了下來。

淵源之四避禍改姓。起源於元末:為金人姓氏夾古的漢姓。因女真入關踏上中土,金滅後入於元,元滅後 留居中原,為避亂則以「仝」姓傳承。

這個來源的「仝」姓至少有三支:

  1. 始祖為福新、文瑞:有家譜,有譜系。傳承至今,約有三十代。按:元滅在公元1368年,距今約640年,以二十年為一代,當有三十代。這個起源的仝姓後裔主要在今山東鄆城、江蘇睢寧。

  2. 湖南永州寧遠、新田一帶的仝姓:本系蒙古族(應為入元後的女真族)。其先人夾谷必烈突,元末為御前指揮,奉詔鎮壓寧遠一帶瑤民起yi。元亡明興,為避禍改為漢族姓氏,取「夾」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隱居於此。居寧遠的仝姓,現有550多人,分居鯉溪上、下仝家村。

  3. 山西的女真遺裔:在山西省運城市安邑鎮房子村和三家莊村,至今聚居著一批仝姓的女真遺裔,他們保存的《仝氏家譜》一本修於清乾隆年間,後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譜序雲:「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夾谷氏,嗣遭元滅,遂易今姓。元初有諱慶成者,為本邑令,因家焉。」

    以上三處仝姓淵源的共同之處在於:均來源於金人夾古氏。可見,在元滅之時,為避亂,金姓夾古改為漢姓仝,是比較統一的做法。

淵源之五少數民族融和的改姓。起源於清:為滿族姓氏佟佳的漢姓,也作佟、童、董等。Tong姓家族第一位老祖是元朝名將,一心效忠朝廷報效國家,後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統一天下,仝氏老祖拒絕效忠其朱氏天下而早以預感殺身之貨,其下有四位兒子,老祖為避免滿門抄斬,為讓仝氏家族後繼有人,便將其四個兒子姓氏分別改為仝、佟、童、同,並讓其各自奔赴全國各地隱居,(後多居東北一帶)雖然本姓字體上做了改動,但是發音卻都一樣,從而有了天下Tong姓是一家的說法。最後老祖英勇就義倒在了朱家的斷頭台上,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仝氏家族世代尊繼。到了清朝,Tong姓正統本是仝字,但是因為仝姓後代稀少,再加上史學家的無知以及盲目論斷,致使Tong氏正統成了佟字。清王朝時,Tong姓成為滿清八大姓氏之一,並且高於八旗之首正黃旗,全姓仝佳。(現在被史學家錯誤論定為:佟佳)歷史上曾有名人:Tong佳扈爾漢,Tong 佳隆科多。解放後Tong氏全姓簡化為仝、佟。金朝亡國之後的女真人大致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金朝時留居金源故地的女真人,到了元朝,他們被分別稱作女直、水達達、吾者、乞列迷、骨嵬等,居住在松花江流域、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流域地區,後來發展成為滿族;另一部分是金朝時南遷中原的女真人,自金代中葉以後,他們漢化程度逐漸加深,至元朝時已不再被視為女真人,而概以「漢人」稱之。本文所談的女真遺裔主要就出自後者。

源流之六回族中的仝氏,避禍改姓。源自童姓。據安徽和縣《童氏家譜》載,始祖童小橋,祖籍陝西西安金佔山,為清皇太子武術御師。一次 傳授武功,不慎傷皇子,遂舉家隱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 縣)定居,改為姓。康熙八年(1669年)後,仝姓後人仝朝臣中武舉,家道漸趨興旺。主要分布在安徽。


附《百家姓》
趙 錢 孫 李 周 吳 鄭 王 馮 陳 褚 衛 蔣 沈 韓 楊
朱 秦 尤 許 何 呂 施 張 孔 曹 嚴 華 金 魏 陶 姜
戚 謝 鄒 喻 柏 水 竇 章 雲 蘇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魯 韋 昌 馬 苗 鳳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鮑 史 唐
費 廉 岑 薛 雷 賀 倪 湯 滕 殷 羅 畢 郝 鄔 安 常
樂 於 時 傅 皮 卞 齊 康 伍 余 元 卜 顧 孟 平 黃
和 穆 蕭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貝 明 臧
計 伏 成 戴 談 宋 茅 龐 熊 紀 舒 屈 項 祝 董 梁
杜 阮 藍 閔 席 季 麻 強 賈 路 婁 危 江 童 顏 郭
梅 盛 林 刁 鍾 徐 邱 駱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萬 支 柯 昝 管 盧 莫 經 房 裘 繆 干 解 應 宗
丁 宣 賁 鄧 郁 單 杭 洪 包 諸 左 石 崔 吉 鈕 龔
程 嵇 邢 滑 裴 陸 榮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曲 家 封
芮 羿 儲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烏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車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宮
寧 仇 欒 暴 甘 鈄 厲 戎 祖 武 符 劉 景 詹 束 龍
葉 幸 司 韶 郜 黎 薊 薄 印 宿 白 懷 蒲 台 叢 鄂
索 咸 籍 賴 卓 藺 屠 蒙 池 喬 陰 郁 胥 能 蒼 雙
聞 莘 黨 翟 譚 貢 勞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酈 雍
卻 璩 桑 桂 濮 牛 壽 通 邊 扈 燕 冀 郟 浦 尚 農
溫 別 庄 晏 柴 瞿 閻 充 慕 連 茹 習 宦 艾 魚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庚 終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滿 弘
匡 國 文 寇 廣 祿 闕 東 毆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師 鞏 厙 聶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闞 那 簡 饒 空
曾 毋 沙 乜 養 鞠 須 豐 巢 關 蒯 相 查 後 荊 紅
游 竺 權逯 蓋益 桓 公 萬俟 司馬 上官 歐陽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於 單於 太叔 申屠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鍾離 宇文 長孫 慕容
鮮於 閭丘 司徒 司空 亓官 司寇 仉 督 子車
顓孫 端木 巫馬 公西 漆雕 樂正 壤駟 公良

9. 我是仝姓,才知道我們是遼東佟姓分支,屬於滿族,家譜沒有詳細記載,想了解仝姓的詳細的證明資料

朝總兵佟文瑞,為避朱元璋的追殺才改姓「仝」,東遷蘇魯二省等,其中返回老家遼東一支,就是今東北佟氏先人。 章太炎是否考證仝原姓佟,乃女真夾谷氏?
‌《三萬衛選簿》中居住女真人地區的漢人佟滿只,隨鄉入俗,改用女真人名為巴虎特克慎,要知道,元末明初漢人是(北方漢化的女真契丹西夏,北方漢人)的總稱。滿族漢族也是解放後造出來的,可增減。
佟滿只這三個字一看就不是漢族名字,滿只到底是啥意思?
在未成立八旗時佟早已在四旗了!章太炎也說了佟本遼東舊旗,這個舊旗就是指e2v女真建在立金之前就已經實行兵民一體的(舊)旗制度。
佟佳的「佳」指佟家江,今天的渾江,否則其他李佳氏張佳氏怎麼解釋?難道還有李佳江張家江??
好多佟佳氏譜寫作佟甲,佟加,佟家等如何解釋?
董鄂氏,曹雪芹曹氏是地道滿洲八旗,原系漢族為何不寫作董佳曹佳?
帶「佳」字的漢八旗姓氏中除了佟佳外,其餘「佳」字漢八旗姓氏,清官方文獻均未記載原系滿洲?官方記載不可信?那就是不相信政府啊!
終古後人有三個姓氏,1.終姓,2.去糹姓冬,3.去糹加亻姓佟。出土時照片上清楚寫的是冬壽,卻被說成是佟壽,冬與佟分明是兩個字,何時冬=佟=終三個字成為通假字了? 《路史》強調過終古後人必須姓佟么? 那終古後人還有姓終冬的如何解釋? 都是網路說的?
據史籍《金史》記載,「夾俗曰仝」,仝同佟音,這就是說,夾谷姓即佟姓。 又元雜劇《虎頭牌》謂「夾谷氏姓佟」。 《金安壽》稱夾谷為童,字雖有異而音皆相同。

10. 百家姓怎麼沒有姓仝氏起源查詢

仝姓仝——仝姓即同姓,起源於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於(今陝西省大荔縣境內)建立同國,為商朝附庸,商亡後,同國亦隨之滅國,其後人以國去邑為同姓。後來,同姓為分別支庶,一支以同字音「仝」為姓,見《春秋圖》。===============================關於仝姓的起源,80年代中央電視台曾作過介紹,2003年2月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十頻道百家姓節目也作了介紹.西漢時代,史學家太史令司馬遷,因對李陵軍敗降匈努事有所辯解,得罪漢武帝下獄受腐刑.據傳,他的一支後人為避家難,改"司馬"姓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馬"姓為馬.此事在司馬遷出生地陝西省韓城市的縣志中的重修太史廟記(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記載:"----今孫或在洛陽同姓或襄陽馬姓----".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為姓氏,隱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證香火的延續,一子北上出關,後成為旗人為「佟」姓,故該姓基本為東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帶;一子留在當地為「仝」姓,後人多為山西河北一帶-----------本內容源於家譜,毀於文革。東陵腳下,有個叫石頭峪的小村,只有二十來戶人家的石頭峪村,傳說是宋朝一位武狀元的後代。

熱點內容
男人變心了為什麼會鐵石心腸 發布:2025-01-20 21:55:40 瀏覽:193
9歲小孩為什麼眼睛很眨 發布:2025-01-20 21:53:55 瀏覽:787
綠豆煮出來的顏色為什麼是深紅色 發布:2025-01-20 21:45:20 瀏覽:500
為什麼睡一個晚上後背特別冷 發布:2025-01-20 21:45:12 瀏覽:130
為什麼人拉尿會有兩種顏色 發布:2025-01-20 21:41:08 瀏覽:882
淘寶上的蘭花為什麼貴 發布:2025-01-20 21:33:40 瀏覽:774
為什麼開便宜車的沒素質 發布:2025-01-20 21:25:13 瀏覽:632
晚上為什麼不適合打排位 發布:2025-01-20 21:25:05 瀏覽:954
提取數據文件完畢為什麼還要解壓 發布:2025-01-20 21:22:08 瀏覽:338
手機芒果app為什麼不能投屏 發布:2025-01-20 21:04:48 瀏覽: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