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為什麼這么多人吃東西
『壹』 為什麼北方人喜歡吃饃,南方人喜歡吃大米
中國真的是地大物博,所以造就了南方和北方存在著很大差異,無論是風俗還是氣候,當然最大的差異還是在飲食方面。
南方氣候炎熱,而且降水會偏多,所以就會普遍種植周期短的農作物,比如水稻和甜菜什麼的,也因此南方都是以大米為主食,所以在餐桌上也就都是白米飯了。而北方正好相反,北方更偏近內陸所以天氣會很乾燥少將雨,而且會有冬季不利於農作物生長,就會種植生長周期長的農作物,比如小麥,玉米等。也正因為如此北方人就會以小麥碾成粉做成饅頭為主食。這也就是為什麼北方人喜歡吃饃而南方人喜歡吃米飯了,也正應了那句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因為南北方的差異,造就了南北方人的飲食有了差異。
南方的雨水偏多,而且南方的環境更加宜人,山清水秀的,所以南方人更加白嫩。而且南方人在飲食上也會很講究,可能是地域的關系,南方人口味偏清淡,而且喜歡甜食,胃口也很小,吃東西是都是小口進食,這正符合了米飯進食的特徵。北方就顯得乾燥很多,環境相對也差一些,會顯得很蕭條,所以北方人都會偏黃,而且皮膚也會很乾燥,但身體會長的高大一些,所以北方人的性格會豪爽一些,自然口味也就重一些,所以就喜歡鹹食,這樣也就印證了北方人愛吃饃的習慣,大口吃饃,大口吃菜會很下肚,也很容易進食,吃的也會很有口感。可能這也是南北方人,不同口味造成的差異吧,畢竟相差的還是很多的。
因為南北方的差異,早就了南北方的飲食也有很大的不同,但也不是絕對的,也有南方人喜歡吃饃,北方人吃米飯的情況,當然那也只是少數了。
『貳』 中國南北方飲食的發展
中國分為兩種人:南方人和北方人。
關於南北方的定義官方的說法是:中國南北方通常以秦嶺淮河為界,即秦嶺淮河以北為北方,界限以南為南方。
秦嶺是我國中部地區的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淮河是我國中部地區的一條流經多省的河流,二者均位於長江與黃河之間,由於其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歷史環境,使二者逐漸成為南北方的分界線。
中國南北方通常以秦嶺淮河為界
而民間關於南北方的定義就頗有爭議了。
作為北方老大哥的東北人普遍認為東北以南就是南方;廣東人認為廣東之外都是北方,連上海、浙江等標準的南方地域也被冠上了「北方」名頭;而海南人在版圖的最南邊似乎失去了對南方人的執念;四川人認為和江南一帶比,把自己作為南方人還是比較勉強的……
民以食為天,關於南北飲食之爭常常引發全民大討論。團結的南北方人們唯獨在吃這件事上,頑強地捍衛著自己的信仰。
豆腐腦的咸甜之爭;過年餃子和湯圓之爭;冬至餃子和羊肉湯之爭……南北網友甚至對吃桃子要不要削皮也發生過激烈的口水戰。
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南方和北方在各個方面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習俗。要相互接受起來是比較有困難的。
北方菜分量足的讓南方人目瞪口呆:這錢簡直沒白花;在北方沒有什麼不是一勺麻醬不能拯救的;北方人在南方要了「微辣」,發現刷新了對辣的認知;北方人去南方吃火鍋居然發現沒有叫做「麻醬」的蘸料……
復旦大學的嚴鋒教授也曾吐槽過南北飲食的差異:
從前,看梁實秋、林海音等老一輩文人寫北京小吃,真是妙筆生花,鉤人饞蟲。灌腸、老豆腐、豌豆黃、熱芸豆、艾窩窩、炒肝、爆肚、豆渣糕、杏仁茶......這些光聽聽名字就口水流不完。等到親身品嘗之後,味道實在是......文人誤國啊。
而關於南北飲食之爭杠把子——「甜咸之爭」就曾在多個領域發生交戰。
豆腐腦作為戰爭引發的導火索,扛起了「甜咸之爭」的大旗。北方一般為咸豆腐腦,有些地方還會加點辣和香菜、蔥末。
南方則大多吃加白砂糖的甜豆腐腦。不過在南方地區也有一群熱衷咸豆花的粉絲,江南地區就一般吃咸豆腐腦。
暗中觀察的粽子君見雙方戰勢還不夠激烈,於是領著一波追隨者加入了戰隊。南方人更偏愛咸粽子,北方人則青睞甜粽子。
或許是因為南方的水果太豐富了,南方人不滿足於單一的甜味,很多人蘸著鹽就著醬油吃水果。福建的廈門、廣西、漳州一帶,吃芒果和荔枝的時候都會蘸醬酒。
潮汕人甚至到了不蘸醬油不足以吃水果的地步,菠蘿、楊梅、李子、番石榴、哈密瓜、火龍果……都可以蘸醬油。
荔枝蘸醬油
這讓北方人甚至很多南方人都目瞪口呆:世上竟還有這種操作。
其實,在水果中加鹽或醬油是為了增加味道的反差,使水果吃起來更甜。同時當西瓜加鹽,由於細胞里外的濃度不同,西瓜細胞液從細胞壁內滲透出來,也使得糖分濃度相對變高。
雖然北方人在粽子等小吃上喜歡甜口,目前,南北的飲食差異主要還是「南甜北咸」。這場曠日持久的南北飲食之戰有歷史原因的。
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在糖類「包圍」下,南方人慢慢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
中國溫度帶
而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蔬菜難以過冬,在過去,北方人們就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時間一長,北方大多數人就養成了吃鹹的習慣。
看來北方喜歡吃咸是因為菜少,這也讓老一輩的北方人有了冬天囤白菜、買菜買多份的習慣。
梁實秋曾在他的《雅舍談吃》一書中描寫道:在北平,白菜一年四季無缺,到了冬初便有推小車子的小販,一車車的白菜沿街叫賣。
冬天囤白菜的老北京人
前段時間,關於「南北方買菜差異」引起人們的熱議:買菜,買一頓還是一「噸」呢?
南北方小夥伴互相驚呼對方的買菜方式。南方人:老闆,給我來根蔥。北方人:這里要50斤白菜。
圖片來源:微博@朋友圈那點事
而似乎由於早期在交通不發達,北方的蔬菜較少使得餃子在北方稱雄,因為餃子餡兒需要的菜不用很多。
從高空俯瞰北方大地,有浩渺的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和茂密的東北林區,這片土地孕育出北方所特有的食材,獨特的地理特徵也形成了北方獨特的飲食文化。
「大口吃肉」這四個字似乎可以作為一個北方人民飲食習慣的一個典型特點。
在北方飲食文化中燒烤文化特徵突出,主要是熟食與麵食喜用燒烤。擼串也成為北方獨特的文化,燒烤店是北方人進行社交活動的重要場所。民間也戲言「東北重工業是燒烤,輕工業是喊麥」。
因游牧民族好吃燒烤食物,中國北方的燒烤深受新疆和蒙古等地的回族飲食文化影響,並得到不斷發展和傳承,形成了具有區域性特色的飲食文化。
其中羊肉串在北方地區甚為常見。如維吾爾族人的燒羊肉串已遍布北方各地,在新疆現在幾乎是無所不烤:烤羊肉串、烤羊頭、烤羊腸子、烤羊腰子……
南北方關於燒烤也存在很大差異,近期雙方關於「燒烤」又進行了一次交戰。
「南方人去北方擼串點了玉米,結果撐死了……」,北方的燒烤是論個買,南方的燒烤是論粒買。
同時北方菜都有重鹽、重醬、重蔥、重蒜的特點。大蔥醮大醬是北方人喜愛的食品,北方菜還重掛糊、上漿和勾芡。
而對於「吃什麼像什麼」,南北的飲食不同也吃出了鮮明的「北方人」和「南方人」。
調查發現,北方人的體重和身高均值都大於南方人,很多南方人去了北方都感受到了來自北方人俯視的目光。
而除了自然環境等影響因素外,飲食文化的差異是導致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高大重要原因。
中國南方氣候高溫多雨,耕地以水田為主,適合種植水稻;而北方乾旱低溫,耕地多為旱地,適合種植小麥;因地制宜的農業生產方式下,長此以往,便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小麥的氨基酸含量大部分比大米的氨基酸含量高,對身高影響最大的是賴氨酸,而小麥含量比水稻高,所以長期吃小麥的人有身高優勢。
曾有人對100g的饅頭和100g大米的熱量做過比較:
每100克熟米飯的熱量為120千卡左右,主食甜麵包的熱量為280千卡左右,餅干則高達450千卡左右。
同時牛羊肉是大部分北方人的飲食偏好,這也是北方人身材高大的重要原因。
比如促使人長高的物質是賴氨酸,而賴氨酸在牛肉中含量很高。肉類富含蛋白質,能有力補充能量。並且北方盛產牛奶,奶製品無疑又是北方人身材高大的重要助推器。
賴氨酸在牛肉中含量高
但獨特的飲食習慣讓北方人長高的同時,也可能增加的北方人患病的風險。
家庭中有高血壓、血脂、血糖或心臟疾病病史的患者數量中,北方家庭人數明顯多於南方家庭人數。
美國邁阿密大學醫學院的心臟病專家羅培茲博士曾研究指出,高脂肪的一頓飯,可能損害動脈的內皮組織。
飽餐一頓後,胰島素數量增多,因此減低心臟動脈的正常舒張。因此,羅培茲博士提出的「注意每天攝入的熱量,小心每餐的分量」是控制「三高」尤為重要的。
而一直讓南北方人大戰幾百回合的飲食差異可能是基因惹得禍。
據國外科學研究顯示,人體內有一種名為 APOA2 的基因,這種基因在不同個體之間存在差異,而這種差異導致了人對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不同偏好。
隨著南北方人的互相遷移,南北食物之間也在開始了融合。
『叄』 南北方差異大比拼,北方人到南方為何卻吃不飽飯
第一方面有可能是由於飲食方面習慣有所不同,所以吃飯和菜類的理念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吃飯是必須要吃好的,而男方認為吃飽就可以,所以他們會拿出一個大盆菜來吃,而我們會點很多的菜,但是分量相對比較少。
其實南方與北方之間差異還有很多,我個人認為之所以吃不飽飯的原因還不僅如此最大的就是由於長時間的居住到北方不適應南方的環境,所以吃各種食物都覺得沒有北方的食物入口,另外,南方的小吃沒有北方的多,導致我們北方人到了南方之後,經常吃不飽飯也是有可能的。
大家對此怎麼看呢?我個人感覺如果要是去南方旅遊,可以忍著多挑選一些自己喜歡的小吃,多購買一些不能出外面玩,苦了自己,無論如何都要把肚子喂飽才有精力遊玩,不知道大家是一個什麼樣的看法呢?
『肆』 同為中國人,南北方人的飲食差異為什麼會那麼大
首先,南方和北方的飲食習慣就有所不同,從平常主食上看,南方人愛米飯,北方人愛面條。東北雖然是是大米生產基地,但是有趣的是東北大米,他們自己不喜歡吃,反而賣到外地,這種程度上已經有了影響南北方的飲食差距了,。對面條而言,米飯可以和很多菜餚搭配,有興趣的可以看我主頁基本介紹的就是米飯相關的。因此在配菜的豐富程度以及飲食文化上,南方都更有搭配的優勢。也因為食物豐富度的差異,才有了,北方「吃飽」,南方「吃好」這種玩笑話
4.烹調、口味
南方和北方在飲食習慣各有不同。。比如稀飯,北方是小米粥、大米粥,加入紅薯等,南方人,放的東西就比較復雜,比如火腿大棗等諸多的多種食材。南方人比較喜歡甜食。,北方人喜歡稍微咸點的東西。。南方吃菜喜歡分開一個一個炒北方則喜歡搭配在一起一塊炒
隨著人們不斷出行,南北方差異越來越小,但由於各種地域以及文化因素導致的南北方飲食差異卻仍未消減。
『伍』 為什麼南北方的飲食差異那麼大
南方物產種類多,多到南方人什麼都敢吃!玩笑說:廣東人除了天上的飛機不敢吃,地上的四條腿的桌子不吃,其餘都吃!現在還敢吃蝙蝠不?哈哈!其實,南方人在飲食方面蠻有創新精神,幾乎一個省一個口味,偏麻辣的四川,辣不怕重慶人,貴州酸辣,江浙滬偏甜,廣東偏海鮮滋補,結果大家都吃米飯、米粉!
『陸』 為何北方人飯量普遍大於南方
北方人跟南方人由於地理位置和生活習慣不同,主食也不盡相同。其中麵食和米飯可以說是南北方的代言人了。北方人特別喜歡吃面,而南方人就愛吃大米,而且大家都普遍認為北方人的飯量都比南方人的要大。我覺得是因為麵食比米飯當飽,北方人的胃從小就被撐大了,所以才有這樣的說法吧!
對於這個北方人比南方人飯量大的說法,是由於南北方吃的東西不盡相同。南方人主要吃米飯,米飯比較實重,我覺得不太好消化,而且吃米飯的時候菜還比較多,飯後還有湯,他們的體格也比北方人的小,一日三餐都是吃這個,所以他們吃得少。北方人主要吃麵食,體格還大,飯量自然也就大了些。
『柒』 為什麼北方人飯量普遍要大於南方人
基本都同意了一個規律:從北到南,昆蟲在生長;從南到北,食物量在增長。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我不知道你是否聽說過動物學中的一條規則,叫做伯格曼規則。他們生活在不同的地區,他們的生活習慣也不同,因為他們生活在不同的地區,他們的身體也不同。和北極熊一樣,還有北極狼和其他地區的熊和狼,它們的體型都不一樣。它們將比其他地區更大。
同樣,我們都知道,北方人一般都比南方人大,所以他們需要更多的能量。所以還有很多吃的。有網友曾開玩笑說,北方人吃得多,南方人吃得多。雖然聽起來有點誇張,但似乎是真的。
『捌』 「南食稻,北吃麥」——南北飲食有什麼差異
意思是政府向百姓發放稻苗,主持每年的春種秋收,如果有收成不足的地方,就由政府分配糧食,這樣看來,早在上古時期,早期的政府就很重視農業生產。漢武帝末年,大臣董仲舒上奏:"願意親自去到地方為百姓講解種植小麥的技術。",漢朝政府還承諾,若是天災導致收成減少,就免去受災農戶的稅收,據《後漢書》,東漢皇帝對於糧食生產頒布的聖旨不下十餘次,這足以見得,歷朝歷代的政府都很重視農作物的生產。
結語
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吃文化"隨著歷史發展了五千年,呈現出的飲食多樣性,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吃"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國人講吃,不僅是充飢解渴,更是蘊含了看待事物的哲理,精美、可口的南方點心透露的是南方人對於生活的細膩,包羅萬象、大氣磅礴的北方麵食展現的也是北方人的豪放粗獷,"南人食米,北人嗜面"是來自歷史的文化碰撞。
參考文獻:
《中國農業地圖》
《史記》
《後漢書》
『玖』 為什麼南北方的食品差異大,那麼在南北方交界線的人是喜歡哪種食物
我國的國土非常的遼闊,在這么遼闊的土地上,難免不會存在著地方差異。我們最熟悉的地方差異也籠統地稱為南北差異。而且網上也有網友說南方怎麼樣,北方怎麼樣。實際上這就是南北差異的結果。也有很多網友調侃說北方人到了南方怎麼樣?南方人到了北方怎麼樣?這也是一種差異。之所以有差異。才讓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因為兩個方面的人生活習慣不同。所以吃的也就不一樣。
南北方的氣候,北方非常的寒冷到冬天。北方四季分明,南方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橫跨這么大的氣候,南方人到北方不適應,北方人到南方剛開始也不適應。南北差異由此來。南北方的文化也不一樣,對於同一樣東西的叫法也不一樣。
『拾』 南方人和北方人吃東西為什麼不一樣
南北方有地域差別,風土人情不同,氣候不一樣飲食也不一樣,南方人燒菜偏甜而北方人則偏咸,這是最主要的差別,其次南方人喜愛喝湯,北方人喜歡喝稀飯,由於南方氣候比較潮濕則喜歡吃辣以除濕熱,北方人則喜歡生吃蒜跟蔥,南方人吃放北方人則吃麵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