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為什麼分東西周
① 周朝為什麼分成兩個,西周和東周,東周是不是春秋戰國時期
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今陝西西安西南);周成王五年,營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陽),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史書又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繼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國人怨聲四起;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仍,周朝統治內外交困。幽王廢正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與犬戎進攻幽王。周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周幽王被殺後,申、曾等諸侯見目的達到,而此時鄭、衛、晉等諸侯國率領的勤王之師也已經趕到,於是申侯與繒侯與外面的鄭、衛、晉等諸侯里應外合,大敗犬戎,犬戎退走。鄭、衛、晉等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平王東遷,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與此同時,虢公翰等王朝大臣立王子余臣為王,史稱「攜王」,這樣便出現了二王並立的局面。但諸侯絕大多數只承認周平王,而不承認周攜王。周平王21年(公元前750年),晉文侯殺周攜王,結束了「二王並立」的局面。
東周時期又稱為「春秋戰國」,以韓、趙、魏聯手打敗執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晉為分水嶺,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
② 周朝為何分西周和東周,東周為何分春秋與戰國周朝為什麼分得這么復雜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是從三皇五帝開始的,經過堯、舜、禹後,歷史進入夏朝,之後是商朝和周朝,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其中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一個周朝就被分得如此復雜,學過中國歷史的都知道這個朝代的劃分情況。
中國歷史人教版《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這首朝代歌相信很多人都背過,都知道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但是你知道為什麼要這么分嗎?想要了解原因,還得從周朝的建立之初開始說起。
一、周朝分為西周與東周周朝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兩代帝王努力而建立的,周文王奠定了周朝的強大,而周武王在姜太公的輔佐下,攻破了商都朝歌,滅亡了商朝,殺死了商朝最後一任君主商紂王,之後周武王又率軍回到了鎬京,沒幾年就去世了,由周公輔佐年幼的周成王執政。
沒過多久,發生了三監之亂,這是周武王的三個弟弟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聯合發起反對周朝的叛亂,很快被周公平定了,周公平定了三監之亂後,便在今天的洛陽興建陪都洛邑,因為周朝的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離中原諸侯國較遠,不方便控制,為了控制中原諸侯國,周公才決定在洛陽興建陪都,並將九鼎遷入洛邑,以鎮天下。
為了加強統治,周公還設計一整套的禮儀制度,用來管理整個天下,簡稱為周禮,其內容涵蓋了治國理政的各個方面,包括周朝的官制、行政制度、禮儀制度、分封制度、嫡長子繼承製度等等,影響了後世幾千年,後來所說的禮樂制度指的就是周禮。
周朝在建立之初以強大的武力加上一系列的禮樂制度,成功地穩定了統治,這也成為周朝的立國之本,從周成王開始,周朝步入了鼎盛期,緊隨其後周朝產生了第一個治世,也是唯一一個治世,也就是「成康之治」,周朝的國力也達到了頂峰。
春秋晚期,一方面諸侯國越來越少,滅國戰爭越來越殘酷,另一方面周禮完全淪為無用之物,整個社會禮儀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無所不用其極取代了一系列的制度,國力強大成為活下來的唯一理由,整個華夏變成了弱肉強食的叢林社會。
如果說春秋還有一絲殘存的周禮作為制度存在,並且還有強大諸侯國以維護周朝禮儀制度為目的的話,那戰國時期完全就是叢林社會,戰國沒有任何禮儀制度可講,陰謀詭計無所不用其極,活下去才是唯一的目的,這是區別春秋與戰國的一個原因。
春秋二字其實來源於魯國史官所編寫的史書《春秋》而得名,《春秋》所描述的是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合計242年的歷史,後世名官為了區分這段歷史,借用了春秋二字的名字,人為地把周平王公元前771年遷都洛陽定為春秋開始的年份,而春秋結束的年份一直有爭議的。
有說春秋止於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即位當年,有說以《左傳》記載結束的公元前468年為止,有說春秋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亡智家的,有說春秋止於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所以春秋的結束時間並不確定,春秋本身就是一種籠統的說法,沒有準確的時間起止。
而春秋之後就是戰國,由於春秋截止時間不固定,那戰國開始的時間也不固定,而戰國結束的時間就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之時。戰國與春秋有一個顯著的區別就是:戰國的諸侯國越來越少,到了後期只有七個強大的諸侯國,華夏越來越接近統一,而春秋時期的諸侯國還是非常多的,春秋初期還有上百個諸侯國,到了晚期也有幾十個諸侯國。
把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的原因是以都城變化來分的,而把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則是以歷史發展的潮流來分的,不管怎麼分,都是後人為了方便自己研究歷史而分的,並不代表當時的古人就這樣叫,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21年這825年中,其實只有一個周朝。
③ 周朝統治著天下的諸侯並對他們負責,為什麼周會分為東西二周
周朝建立初期,諸侯們還是非常聽周天子的話的。但是到了後期,諸侯的勢力越來越強大,越來越不服,周天子他們在各自的地盤上稱王稱霸,對於周天子的各種命令,只是象徵性地服從,其實他們的心中早就已經很不滿了,有些比較有野心的諸侯甚至想取代周天子。所謂的東周和西周,只是把周王朝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面一段時期叫西周,後面則叫東周,這是我們後代人劃分的,也是為了更好地學習歷史,周朝人沒有東周西周這樣的概念。
④ 東周末期東西周分治是怎麼回事
【洛邑(洛陽)與成周】周武王伐商後為鞏固東方的領土,於今洛陽東建城成周,遷殷商遺民,置八師看管。又於成周西(今洛陽西)建王宮城,實行雙京制。
【西周滅亡】犬戎攻破西周國都鎬京(西安)滅周幽王。
【東周建立】鎬京殘破,太子宜臼(周平王)遷都洛邑王城/河南城。
【周公國】東周王朝第16位王周貞定王崩;其有四子,長子姬去疾繼位,17周哀王;三個月後,二子姬叔弒兄篡位,18周思王;五個月後,三子姬嵬弒兄篡位,19周考王。19考王怕他弟姬揭殺他,劃王畿河南之地封於洛邑王城,建(西)周公國,姬揭為西周桓公。
【東西周公國】西周桓公死後,其子西周威公姬灶代立,威公教子無方,死後大兒子姬朝繼位。二兒子姬根/姬班勾結趙成侯、韓懿侯發動叛亂,分裂周公國為東西兩部:西周公國都洛邑王城,西周惠公為大兒子姬朝;東周公國都鞏邑,東周惠公二兒子姬根,並逼迫23周顯王從王城搬到鞏。【洛邑(洛陽)與成周】周武王伐商後為鞏固東方的領土,於今洛陽東建城成周,遷殷商遺民,置八師看管。又於成周西(今洛陽西)建王宮城,實行雙京制。
【西周滅亡】犬戎攻破西周國都鎬京(宗周,西安)滅周幽王。
【東周建立】鎬京殘破,太子宜臼(周平王)遷都洛邑王城。
【周公國】東周王朝第16位王周貞定王崩;其有四子,長子姬去疾繼位,17周哀王;三個月後,二子姬叔弒兄篡位,18周思王;五個月後,三子姬嵬弒兄篡位,19周考王。19考王怕他弟姬揭殺他,劃王畿河南之地封於洛邑王城,建(西)周公國,姬揭為西周桓公。
【東西周公國】西周桓公死後,其子西周威公姬灶代立,威公教子無方,死後大兒子姬朝繼位。二兒子姬根/姬班勾結趙成侯、韓懿侯發動叛亂,分裂周公國為東西兩部:西周公國王城,大兒子西周惠公姬朝;東周公國都鞏/成周,二兒子東周惠公姬根,並逼迫23周顯王從王城搬到鞏。【洛邑(洛陽)與成周】周武王伐商後為鞏固東方的領土,於今洛陽東建城成周,遷殷商遺民,置八師看管。又於成周西(今洛陽西)建王宮城,實行雙京制。
【西周滅亡】犬戎攻破西周國都鎬京(宗周,西安)滅周幽王。
【東周建立】鎬京殘破,太子宜臼(周平王)遷都洛邑王城。
【周公國】東周王朝第16位王周貞定王崩;其有四子,長子姬去疾繼位,17周哀王;三個月後,二子姬叔弒兄篡位,18周思王;五個月後,三子姬嵬弒兄篡位,19周考王。19考王怕他弟姬揭殺他,劃王畿河南之地封於洛邑王城,建(西)周公國,姬揭為西周桓公。
【周公】春秋時期原本是有周公的,周桓王時代的周公為周桓公黑肩,後來可能由於周王室多次內亂,老周公家族絕嗣。周公揭是新周公,謚號「桓公」,因居住西城洛邑,可稱西周桓公。
【天子居住地】春秋時期東周天子主要居住在洛邑王城,到了14周敬王時期開始長期居住成周。19周考王弒兄篡位後,繼續居住在成周,而他弟弟周公姬揭居住洛邑。
【東西周公國】西周桓公死後,其子西周威公姬灶代立,威公教子無方,死後大兒子姬朝繼位。二兒子姬根/姬班勾結趙成侯、韓懿侯發動叛亂,分裂周公國為東西兩部:西周公國王城,大兒子西周惠公姬朝;東周公國都鞏/成周,二兒子東周惠公姬根。
⑤ 周朝為什麼會被分為東周和西周
眾所周知,周朝是由姜子牙輔佐武王建立的我國第三個世襲王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代,那麼為何周朝分為兩個朝代?他們是什麼樣的關系?
而雒邑自經周公營建為東都以來,已成為重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心,其地位僅次於西都鎬京。於是平王乃決心將都城東遷,此後的周朝便被稱為東周。
⑥ 戰國時,周朝為什麼分裂成東周,西周兩個小國
戰國時期,周王室的權威日落西山,逐漸衰微。東周末期,從周王室又分出兩個姬姓小國,即西周國和東周國。
西周國:《史記·周本紀》曰:"考王封其弟於河南,是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桓公卒,子威公代立。"西周國的始封者為周考王的弟弟桓公揭,其時約在前440年。西周國的地域在今洛陽市及其西部地區。由於周王室的衰弱,西周國公是周王身邊掌握實權的人,其辦公地點就在王城內。西周國自身因勢力單薄,常受大國欺負,與分裂出去的兄弟之邦東周國也矛盾重重,時有爭戰。周赧王五十七年(前256年),西周國因參與諸侯對強秦的戰爭,得罪秦國,"秦昭王怒,使將軍謬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其君於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史記·周本紀》)西周國與周王朝也不復存在了。
東周國:東周國為西周國的兄弟國,是從周王室分裂出來的小國。其始封君為東周惠公。關於這位東周開國君主的身份、東周國分裂的原因存在不同說法。一曰東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少子根,西國公的弟弟;二曰東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孫子,西國公的兒子。傳統觀點認為,東周惠公是周顯王二年(前367年)周威公死後,被分封至鞏國舊地的。椐《史記·周本紀》、《韓非子·內儲說下篇》等文獻,東周國實乃周威公死後,因兄弟不和,小兒子根在趙、韓二國的唆使下獨立出來,於鞏伯國舊地建國。東周國故都約在今河南鞏義市孝義鎮西的康北村一帶。《史記·秦本紀》載,秦庄襄公元年(前249年)"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東周國滅亡。
⑦ 周朝為何分西周與東周
當年幽王烽火戲諸侯,寵信褒姒,廢申後和太子宜臼,太子的叔叔(舅舅?我給忘了,此處待考。。。。)申侯就像戎主借兵,最後戎兵破了鎬京,幽王被殺、褒姒被擄走,戎兵作亂之後,各國前來靖難,最後擊敗犬戎,扶太子宜臼繼位,是周平王。由於鎬京已破,平王下令東遷洛邑。是為東周。
東西周是史學家為了劃分歷史事件而提出的,之所以叫東西周就是定都的方位,鎬京在西,洛邑在東,所以之前的稱西周,後來的稱東周。(這個在以後的朝代一樣適用,如西漢、東漢;北宋、南宋。)但是,哪個朝代的人肯定不會自己喊東西周,他們就稱周朝,不管都城在哪都是周朝。
⑧ 為什麼周朝分西周和東周,漢朝分西漢和東漢
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我們是後人。
實際上在歷史上,當時的王朝統治者和老百姓,都不會這么稱呼自己的。
周王東遷,當然還是自稱「大周」,但是周平王將都城從鎬京遷都到洛陽,為了區分周朝的兩個歷史時期,同時周朝一脈正統,並沒有發生變更,所以只是因為洛陽在鎬京東邊,後人以平王東遷這一歷史事件作為判斷標准。鎬京時期的周王朝,稱為「西周」,遷都洛陽後的周王朝,稱為「東周」。這和後來的西晉、東晉的成華來由是一樣的,不過東晉還是皇帝死了,王爺上位繼承大統,和平王東遷還是有區別的。
而西漢、東漢是以王莽事件作為標記。但是也是以都城位置為判斷標準的,漢高祖劉邦建立的漢朝,定都長安,所以史稱「西漢」,王莽篡位之後,光武帝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這都是以都城和天子的地理位置來進行時代區分的,不像「先秦」、「後秦」、「南漢」、「後漢」、「蜀漢」等等,統治階層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只不過是表示時代的先後不同。
以上稱呼,都是後人為了釐定時代區分的,與當時人的自稱無關。立國號,是不會帶上「東西南北」、「先後」這些詞的。
⑨ 為什麼史家把周分為「西周」和「東周」
LZ您好
西周定都鎬京;東周定都洛邑,在鎬京之東
西周時期,盡管後期出了周厲王,周幽王先後2個奇葩,但起碼周天子威信始終均在,可以號令天下,是天下共主;待到周平王東遷,鄭國小霸開始,周朝王室威信掃地,反而是諸侯國中強盛的站出來,以「尊王攘夷」為口號,行稱霸之實,而周王室能控制之土地,只相當於中流的諸侯而已。待到進入戰國,東周更是被一分為二,最後被秦吞並。
所以總得來看,西周和東周,地理范圍不一,國家政治權力大小有極大差別,所以周朝自身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
⑩ 周朝為什麼分為東周和西周
平王將都城從鎬京遷至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
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滅商後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5年。定都於鎬京和豐京(今陝西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
歷史上將東遷之前那一時期的周朝稱為西周。周朝是中國遠古社會的鼎盛時期。從西周開始,進行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的過程,在這期間,華夏族逐步形成,成為漢族的前身。從周朝開始,進行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的過程,其它還有夷、蠻、越、戎狄、肅慎、東胡等諸多少數民族。西周國野之制最為典型,到春秋時期國野之制開始瓦解,到戰國則普遍為郡縣。
西周後期社會矛盾包括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對土地以及政權的爭奪,加速了西周的滅亡。國人暴動動搖了西周統治的基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滅亡了。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諸侯立周平王(宜臼)為國王,平王將都城從鎬京遷至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
公元前771年,西北的少數民族犬戎攻破鎬京(今陝西西安),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遷都洛邑(今洛陽)史稱平王東遷,東周開始。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東周為秦所滅,共傳25王,歷時515年,東周時期又分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與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兩個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的社會制度轉變的時期。這一轉變是以鐵器的廣泛使用為標志的。
周幽王死後,太子宜臼即位,為周平王。周平王於公元前770年, 遷都洛邑,建立了東周王朝。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140多諸侯國。其中比較出名是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和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范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有弒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大不如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發生「子帶之亂」,襄王不能平,求救於晉文公,文公誅叔帶,遂為伯而得河內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為晉文公所迫,於河陽踐土會盟。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欲觀九鼎。定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楚人遂去。
周赧王時,國勢益弱,同時內部爭斗不休,以至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赧王遷都西周[4]。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兩周之間攻韓,周人兩邊都不敢得罪,左右為難[5]。東西兩周位於諸強國之間,不能同心協力,反而彼此攻殺。至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國為秦所滅,赧王死,時已百餘歲。七年後,東周國亦為秦所滅,周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