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吃什麼東西為什麼也濕熱
『壹』 怎樣判斷哪些食物容易導致我們濕熱
我們生活在嶺南地區,氣候偏於濕熱。如果我們在飲食中不注意,就很容易形成濕熱的體質。所謂病從口入,飲食上預防濕熱體質,我們應該要避免肥甘厚味,飲食清淡,避免抽煙和酗酒,飲食要有度,避免過飽和過飢,避免生冷食品,還要避免一些容易導致濕熱的食品。
我們知道一些水果如榴槤,芒果,荔枝、橘子、橙子、葡萄、柚子等多吃了會生濕熱;過度抽煙和酗酒也會生濕熱;一些高蛋白如肉類、禾蟲、生雞、麻雀、海鮮等多吃了也會助濕化熱;一些飲品如奶茶、咖啡、碳酸飲料多喝了也會生濕熱;一些高熱量的食品如奶油麵包、冰淇淋、巧克力、蛋糕等多吃了也會生濕熱;不容易消化的食品如糯米、酒糟、麵食等吃多了也容易導致濕熱;甜食吃多了也會生濕熱……那麼我們究竟有沒有簡單的技巧可以判斷哪些食物我們吃了會生濕熱呢?
你可以每天早晨刷牙前觀察你的舌頭,我們正常的舌頭應該是淡紅舌薄白苔。就像下面這張圖:
那如果你某一天早上起床,發現你的舌苔變得很厚膩,比如像下面這圖:
你就應該回憶一下你昨天吃過的東西,結合你的生活經驗,你就會慢慢能夠篩選到你不合適吃的東西了。
下面我再給大家展示一組動態變化的圖片,左邊第一張相對比較正常的,第二張舌苔較為厚膩了,提示濕邪產生了,第三張舌中根部更加厚膩而發黃,提示濕郁化熱了。
此外,每天還要觀察你的大便,正常的大便是條狀的,不粘,擦屁股1~3遍即干凈,不會很臭,也沒有特殊的氣味。如果某一天你發現你的大便不正常,不成形,比較粘,容易粘馬桶或者擦很多遍都擦不幹凈,或者有味道。你就要回憶一下前一天或者這幾天吃過的東西,以便找出導致你產生濕熱的食品。
最後,每天都要觀察一下你的小便,特別是早上起來的第1次小便。正常的小便顏色是淡黃色,當出現深黃色甚至有異味的時候,或者尿中有泡泡不容易破裂,可能提示你有濕熱了,你也需要回顧一下你這段時間的飲食習慣了。
『貳』 為什麼濕熱不可以吃寒涼的東西
寒涼的食物內傷脾胃,致使脾失健運不能為胃行起津液,津液的輸布發生障礙所致,於是水液不化,聚而成濕,所以在中醫的病機十九條中認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寒涼食物傷脾氣導致脾虛的,脾氣虛會導致運化水液功能降低,是水滯留體內,脾虛容易傷濕,因為脾主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寒涼食物容易傷脾氣傷脾,導致脾虛,會引起脾的運化水液功能減退,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停滯,中醫認為:脾虛生濕,這樣會加重體內濕熱的,所以濕熱不可以吃寒涼的東西。上火和濕熱不一樣的,上火包含了濕熱,濕熱只是上火的一部分表現,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濕性重濁;2: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3濕性粘滯;4:濕性趨下,上火在中醫上是個很籠統的概念,這里我就不再羅嗦,下面給你提點飲食建議,體內濕熱以吃祛濕的食物,有利於病的快速恢復好轉:赤小豆 根據歷代醫家的經驗,赤小豆有利水消腫、解毒排膿、清熱去濕、健脾止瀉的功用,皮膚濕疹多因脾虛失運,濕毒為患,藉助赤豆健脾利濕、清熱利水的作用,皮膚濕疹患者食後有利於康復痊癒,故無論急慢性皮膚濕疹之人均宜多食常吃。若將赤小豆研為極細粉末,撒患處或用雞蛋清調和塗患處,亦頗適宜。 薏苡仁 性涼,味甘淡,有健脾、利濕、清熱的作用,皮膚濕疹,濕熱為患,食之頗宜。《本草新編》雲:凡濕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陰陽不傷,濕病易去。……用薏仁一、二兩為君,而佐之健脾去濕之味,未有不速於奏效者也。薏苡仁甘淡利濕而健脾,利濕而不傷正,補脾而兼能利濕,葯食兼用,最為有益。 白扁豆 性平,味甘,亦葯亦食,能補脾胃、化濕熱。皮膚濕疹者食用,有葯療食療之效,有葯補食補之功。《葯品化義》載: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氣清香而不串,性溫和而色微黃,與脾性最合。皮膚濕疹患者,常食白扁豆,脾健運而濕熱去,有利於治癒濕疹頑症。山葯 性平,味甘,功在補脾胃、健脾運。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濕,皮膚濕疹患者緣於脾失健運,濕熱內生。常吃山葯健脾胃而水濕漸化。一年四季,均宜食用,炒食煮食或煎湯皆可。 白茯苓 性平,味甘淡,既能健脾胃,又能利水滲濕,故皮膚濕疹者宜食。《用葯法象》中說茯苓淡能利竅,益脾逐水,除濕之聖葯。《葯品化義》中說它:治下部濕熱,淋瀝水腫,便溺黃赤。這些都與下肢皮膚濕疹一樣,同為濕熱為患,故皮膚濕疹者宜常食之。 金針菜 俗稱黃花菜。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凡急性或亞急性皮膚濕疹以及合並感染者,均宜常食。《日華子本草》雲:金針菜治小便赤澀。《本草綱目》說它消食,利濕熱。實質皆取金針菜涼降之性,濕去熱清,濕疹自愈。近代有學者認為,常吃金針菜,能增強皮膚韌性和彈力,保護表皮與真皮組織細胞,加速皮膚毛細血管血液循環,抵禦內外各種不良因素對皮膚的刺激侵蝕,對皮膚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荸薺 性寒,味甘,能清熱、化痰、消積。唐·孟詵說它消風毒。《本草再新》記載:清心降火,補肺涼肝,消食化痰,破積滯,利膿血。前人還有用治黃疸濕熱,小便不利。這些都說明荸薺有消風、清熱、利濕的功效,故皮膚濕疹患者宜食之。 鯽魚 有健脾利濕的功效,皮膚濕疹者宜食。《醫林纂要》認為:鯽魚性和緩,能行水而不燥,能補脾而不濡,所以可貴耳,《本草經疏》認為鯽魚能主諸瘡久不瘥。並說鯽魚調胃實腸,與病無礙,諸魚中惟此可常食。
『叄』 小孩體內濕熱重有哪些表現該怎樣去調理呢
中醫常用濕熱,是對人體體質的描述。此外,「濕熱」一詞常被用來形容夏天的天氣,人總會覺得黏黏的,熱呼呼的。
另外,濕熱可以分為「內部濕度」和「外部濕度」。外界潮濕的主要原因是室外天氣潮濕、涉水、淋雨或家裡潮濕。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是,由於外感濕,人們喝太多涼茶或吃太多寒食,傷脾胃,導致脾虛,所以外感濕就變成了內感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