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分東西兩晉呢
⑴ 為什麼是西晉和東晉而不叫北晉和南晉
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
之所以不把晉朝(265~420)分成北晉和南晉而是分成西晉(265~316)和東晉(317~420)是因為東晉的都城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相對於西晉都城洛陽、長安(晉愍帝時期短暫地作為小朝廷京城)地理位置在東南方向(更偏東),並且東晉大多數時期相對於西晉而言其統治的核心區域也在東南方向(同樣更偏東)。西晉滅亡的標志是公元316年匈奴漢國劉曜攻陷長安,晉愍帝司馬鄴投降;而東晉建立的標志是公元317年晉元帝司馬睿在建康稱帝。顯然,南京(118.78°E, 32.04°N)相對於西安(108.95°E,34.27°N)地理位置在東南方,相對而言更偏東一些。此外,東晉大部分時期實際控制的穩定疆域在揚州(今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西省東部),而西邊的荊州(今湖北省大部分地區)、湘州(今湖南省大部)、南雍州(今湖北省襄陽市和十堰市一帶)等地大多數時候被世家大族「強藩」(如王敦、桓溫、殷仲堪、桓玄等)所控制,這些藩鎮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根本不受朝廷控制。至於更西邊的巴蜀地區[包括梁州(今甘肅省隴南市和陝西省漢中市、安康市)、益州(今重慶市和除川西高原外四川省其他地方及貴州省部分)、寧州(今雲南省大部)]則很多時候都不屬於東晉疆域的一部分,出現過成漢(303~349)、譙蜀(405~413)兩個割據政權,還一度被前秦佔領。所以東晉統治核心區相對於西晉也主要在東邊。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把西晉叫「北晉」、把東晉叫「南晉」也不是不可以。東南方向既可以是「東」也可以是「南」,之所以不這么叫說明當時中國主要區域是「東部」和「西部」而不是「南方」和「北方」。因為兩晉時期南方開發程度還很低,經濟極端落後,不足以成為全國主要區域,全國主要區域是以東西分而不是以南北分的。而兩宋時期(960~1276)中國經濟重心已經移到南方,中國主要區域關系變成了南北關系,所以叫「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6)。
所以說,叫「西晉」、「東晉」而不叫「北晉」、「南晉」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同時期北方按史學界約定俗成的叫法是「十六國」(304~439).其實當時北方和巴蜀割據政權遠遠不止十六個,還有西燕、代、前仇池、後仇池、譙蜀、冉魏、翟魏等諸多政權。所以有些時候約定俗成的說法不能完全較真。
⑵ 晉朝為什麼分東西晉
古代王朝但凡分東西南北 一般指的是都城所處的地理位置 晉朝都城洛陽 後來遷都健康,後代史學家根據都城的地理位置分為了東西兩晉
⑶ 晉朝為什麼分裂為東晉和西晉
不是分裂,晉朝其實是西晉在前,後來西晉爆發了八王之亂,導致西晉國力大衰,被胡人入侵,史稱五胡亂華,攻陷了中原以及西晉的首都洛陽,西晉王室幾乎被殺光,西晉滅亡。
後來江南的司馬睿在群臣的擁戴下在建康稱帝,重建晉朝,因為首都在建康,東晉首都和西晉首都洛陽一個在東一個在西,所以司馬睿建立晉朝史學家稱為東晉。
(3)為什麼分東西兩晉呢擴展閱讀
晉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西晉為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王朝之一,兩晉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其中東晉屬於六朝之一。
265年司馬炎篡魏,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後經歷「八王之亂」。晉愍帝遷都長安,316年西晉滅亡。
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劉裕建立劉宋,東晉滅亡。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兩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文化開創、沖突又融合的時代,由於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學、文學、藝術、史學及科技紛紛出現革新,有些成為獨立的學問。
⑷ 東晉和西晉是如何劃分的,為什麼這么叫
之所以叫東晉、西晉,其實就像當初的曹操被封為魏王,而他的兒子曹丕在曹操死後廢黜漢獻帝,以魏為國號稱帝;與此相同——司馬氏在掌握曹魏政權後,被曹魏皇帝封為晉王,所以廢黜曹魏取而代之後自然以封號為國號。這是一個歷史習慣。
1、西晉的滅亡,晉武帝司馬炎病故,由次子惠帝司馬衷繼位。惠帝本是愚痴之人,並不能治理國家,於是便發生了晉朝歷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其中八王全部是晉皇室宗親。「八王之亂」使晉朝原本就衰弱的統治進一步惡化。
公元308年,匈奴大單於劉淵稱帝,開始了滅晉的歷程。登基後,劉淵立即譴其子劉聰與大將王彌進攻西晉都城洛陽。攻克洛陽,掠走晉懷帝司馬熾。
懷帝被俘後,豫州刺史閻鼎與雍州刺史賈疋等人又擁立武帝之孫司馬鄴為帝,都於長安。至建安四年(公元316年)長安被圍,晉愍帝司馬鄴出降,西晉王朝終結。
西晉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外族攻滅的王朝。公元316年西晉亡,共歷5個皇帝52年,其中,病死的一位,國亡被殺的二位,內爭被毒死的二位。
2、東晉的開始與滅亡
公元316年,西晉的末代皇帝司馬鄴被俘,宣告了西晉的滅亡,但一些晉朝的舊臣並不甘心亡國的命運,仍在全國各地積極活動,准備恢復晉朝的統治。
317年,琅琊王司馬睿在南渡過江的中原氏族與江南氏族的擁護下,在建康稱帝,國號仍為晉,司馬睿是為晉元帝,因其繼西晉之後偏安於江南,故史家稱之為東晉。
公元383年,在北方建立的前秦政權,和東晉發生了著名的淝水之戰,前秦軍隊被東晉軍隊打敗。此後東晉乘勝北伐,收復一些失地,但東晉內部矛盾與權利之爭使北伐成果無法鞏固。到公元420年,大將劉裕廢除了東晉皇帝,自己稱帝,建立了南朝的宋國,從此東晉宣告滅亡。
東晉自公元316年司馬睿稱帝開始,到420年晉恭帝司馬德文遜位止,共歷11個皇帝,104年。縱觀東晉的歷史,可以用「皇帝垂拱,士族當權」來概括。
東晉末年,社會動盪加劇,時局瞬息萬變,士族已無法照舊當權,司馬氏也不能照舊而居帝位。此時,已經走到歷史前台的庶族代表人物劉裕則毫不留情地拋棄了司馬氏,改變了門閥政治的格局,重建起皇權政治的統治秩序。
(4)為什麼分東西兩晉呢擴展閱讀:
晉朝簡介
晉朝(266年-420年),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東晉則屬於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公元266年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公元280年滅吳,完成統一。後經歷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國勢漸衰,316年西晉被北方蠻族滅亡,北方陷於混亂,史稱五胡亂華。
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五胡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420年,劉裕建立劉宋,東晉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礎。而晉朝時期的農業、商業、手工業等相比較三國時期有了進一步發展。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兩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文化開創、沖突又融合的時代,由於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學、文學、藝術、史學及科技紛紛出現革新,有些成為獨立的學問。
⑸ 為何中國古代的朝代都是西、北在前,東、南在後
這道題是一個歷史知識點,也是常識,題中所說的東西南北是從地理方位的角度來給朝代命名的,並不是代表朝代的先後順序。下文以兩漢、兩晉、兩宋以及明朝的情況加以說明這個問題。
明朝的情況相對有些不一樣。漢朝,晉朝,宋朝在經歷變故後都有皇族後人另立大一統的朝代,而明朝崇禎帝死後,皇族後人並沒有在其他地方建立大一統的朝代。
不過,明朝滅亡後,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過幾股政權,這些政權雖不是大一統的朝代,但也是被歷史承認的政權,被稱為南明。這里的南明也是因為其政權所在地相對於定都北京的明朝來說處於南方的緣故。
所以,無論是兩漢,兩晉還是兩宋甚至明朝,它們的命名根據的是各自都城的相對地理方位,而不是以時間先後來命名。至於西和北剛好都在東和南之前,那是巧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