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午覺後特別想吃東西
❶ 為什麼吃完飯後就特別想睡覺
1、大腦供血減少
因為大家在吃完午飯以後,血液都會集中的流動在胃部,幫助腸胃消化午飯吃進去的食物。當血管里的血液都集中胃部的時候,供養大腦血液就會少一些。所以大腦的供血少了,以後就會導致這個人昏昏沉沉,大腦會向身體發送一個指令需要休息。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午飯吃太多以後,想睡覺的原因啦。一般吃完午飯都會想睡覺,更何況是吃的太多了,就需要更多的血液來集中在胃部,那麼大腦可以得到供給的血液就會更少。
2、脾虛
水谷入胃,經胃的初步消化之後,下送於脾,由脾再進一步消化與吸收。其後再由脾氣幫助,使精氣上歸於肺,由肺送到全身各部以滋養臟腑、器官,所以當脾氣健康運行時,人的消化功能就好,機體表現為精力充沛等。
若脾氣虛弱,脾失健運時,脾自身的力量無法完成這項任務,就需要機體調動更多的氣血完成這項工作。當飯後脾的工作量驟然增加,脾系統就需要更多的氣血來幫助脾完成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物質,這必然導致身體的其他臟器血氣供應減少。
當大腦氣血供應減少,就會出現睏倦的症狀,脾虛者輕的會出現飯後易困的症狀,但自己尚能控制不去睡覺;脾虛重的人,飯後必須睡覺,要不然都無法繼續工作;更有甚者剛剛開始吃飯就睏倦得無法控制。
(1)為什麼我午覺後特別想吃東西擴展閱讀:
提神解困措施
1、調整好飲食
夏季天氣炎熱有一部分人食慾感就會下降,如果選擇油炸、肥膩的高熱量肉類,就會導致大部分的血液流入到胃部來幫助消化,流入腦部的血液就會減少,容易造成大腦的供氧不足,所以引起午後的精神疲憊,沒有任何的精神。
盡量選擇清淡的食物比如青菜、蔬菜和水果,這些食物可以幫助消化,另外也可以讓腦細胞得到足夠的氧氣,讓精神更加振奮。
2、飯後可以散步
在午飯之後如果時間允許的話,盡量選擇陰涼的地方去散散步,這樣可以幫助食物的消化並且可以防止下午精神的疲憊,通過散步可以讓大腦獲取到充足的養分,給大腦補充氧氣,緩解下午後的睏乏。
3、在室內放迷迭香
可以在辦公桌上或者座位旁邊放一盆迷迭香,因為迷迭香含有的一種香茶味道,有利於增強我們的記憶力同時還可以凈化空氣,可能夠緩解午後犯困的情況。
4、午後洗洗臉
午後感覺到非常的睏倦沒有休息的時間,可以去洗手間用冷水來洗洗臉,回來之後在太陽穴部位放幾滴風油精這樣可以提神。
5、晚上補充足夠的睡眠
到了夏天本身是天長夜短,如果工作了一天到了晚上還是熬夜就會導致第二天的精神不振奮,所以下班回家之後要早點休息,盡量補充足夠的睡眠,提高睡眠的質量,早晨第二天精神才會變得更加的振奮,晚上睡眠的時間一定要控制在八個小時左右,睡時間太長、太短都容易導致精神的萎靡。
❷ 午餐什麼時候吃對健康好
以下是人在午時該做的(午覺和午餐), 自己堅持了一個月,覺得效果不錯, 推薦看一下
午時:短暫的休息讓身體氣血充足,神清氣爽
午時--11∶00~13∶00--心經最旺
在古代的計時方法當中,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子時和午時,如古代的練子午功、睡子午覺,但因為子時正當半夜,我們一般都處於夢鄉之中,所以相對來說,我們對"如日中天"的午時會更為熟悉。午時,就是正午太陽走到天空正中的時候,又叫日中、日正、中午等。
午時可以說是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時辰,因為這一時段我們要進行兩項最重要的生命活動,那就是吃午飯和睡午覺。飲食以養形(形體),睡眠以養神(心神),形神皆安,則體康身健,百病不侵。同時,午飯和午睡也是在為我們下午的工作和學習儲備能量,養精蓄銳。因而如何才能更好地把這兩件事情都做好,是關乎我們生老病死、生存發展的大事。
午時,陰長陽消,午睡讓過旺的心火順利地消減下去
《黃帝內經》有言:"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寤。"陰陽交替之時是養生的關鍵時期,此時最好的養生方法就是安靜地休息一會兒,讓身體進行自我調整,協調臟腑關系,恢復元氣!
西方科學家研究發現,人的一天有兩個最佳的睡眠高峰時段,一個是晚上的1點左右,一個是白天的13點左右。只有順應人體的這種"生物鍾"睡眠,人才會覺得精力充沛,神清氣爽。但午睡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在15分鍾到1小時為佳。專家們還發現,如果堅持每天午睡30分鍾,則可以使冠心病的發病率下降30%,這種現象在中老年人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了解一些中醫知識的朋友都知道,西方科學家們的這個結論與中醫的觀點不謀而合。西方科學家們所說的"生物鍾"其實就是中醫經絡的氣血循行主時規律,兩個最佳的睡眠高峰時段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睡"子午覺"的時間--半夜子時(23點到1點)和中午的午時(11點到13點)。
當然,這兩個時間段睡覺也有大講究。夜晚屬陰,而半夜子時陰氣最盛,陽氣就像春天的樹葉一樣,才剛剛開始發芽兒(生發),要"大睡";而白天屬陽,午時陽氣最盛,陰氣初生,陰長陽消,"小憩"即可。這就是中醫講的"子時大睡,午時小憩"。《黃帝內經》也講"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寤",其中"卧"就是連續地大睡,"寤"就是小憩,短則15分鍾,長則1小時,都行。
那麼為什麼睡午覺能預防冠心病的發生呢?這還得從氣血上來說。我們身體里的經絡氣血就像是北京三環上的公交車一樣,是循環運行的,繞著三環路一圈一圈地跑,不同的時間經過不同的站點。午時最大的氣血流到達心所屬的經絡--心經,此時正是心經"當班",它的氣血最為旺盛。而心經是調理和改善心臟功能最佳的"長臂觸手"。冠心病不正是心臟、心血管的問題嗎?如果我們的心臟和心血管系統功能良好,非常健康,那這些亂七八糟的毛病自然就不會發生了。
中醫講"天人相應、天人合一、法於陰陽、道法自然",意思是說人要順應天地的變化而調整自己的生活起居,以"順其自然"。而晚上的子時和中午的午時正是天地陰陽的一個轉換點,是"合陰""合陽",陰陽大會、水火交泰之時,人體也必須注重這個轉接點進行休息調養,讓身體順應天地的氣機變化。所以古人把睡"子午覺"叫做"盜天地之生機",這是最高明、最科學的養生智慧。
午時解決有關心的問題那絕對是事半功倍,機不可失。心屬火,為陽中之陽,所以最常見的毛病如口腔潰瘍、心情煩躁、某些失眠症等都和心火過旺有關系。對於這些朋友來說,最簡單也最有效調理辦法就是午睡。每天中午堅持睡上半個小時左右,心火就會慢慢地降下去。同時"動生陽,靜生陰",午時又是陰氣初生之時,就像剛出生不久的嬰幼兒一樣,非常需要呵護,所以此時睡會兒覺也特別有利於培養陰氣。因此,午睡既可養陰又能養血,陰血養好了,心火血熱就會不戰而敗。
我們現在很多人由於工作忙或是其他原因,並沒有養成良好的午睡習慣。磨刀不誤砍柴工,希望大家中午盡可能地擠點時間睡會兒,特別是夏天,哪怕睡或安靜地坐上那麼十幾分鍾,對身體及接下來的工作和學習都是大有裨益的。因為心屬火,夏季也屬火,暑氣一旦進到人體,兩個火燒到一塊兒,很容易就燒過頭,以致出現心火旺的症狀。
同時,汗為心之液,來自於血(我們平時不是經常說"血汗"嗎)。夏天的時候,由於天氣很熱,身體為了散熱就要大量地出汗。但要是出汗太多的話,就會傷陰,傷血,引起血燥火旺之症。所以我們適當午睡讓身體靜養一會兒,減少活動,防止汗液的過度排泄,有利於斂汗養血,以達到養陰平心降火之目的。《攝生消息論》上說得很好:"夏季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所以中醫養生強調"順四時",夏季養生的重點就是養心、養神、防暑、防"火"。
其實身體是非常聰明的,到夏天的時候,很多沒有午睡習慣的人,它也會"提醒"、甚至"強迫"他們睡會兒。你去看看夏天的中午,再忙的人都扛不住,多少都得"眯乎"一會兒。
心病還須心葯醫,心靜自然涼,你的心靜下來了,火也就降下來了,外界的暑氣便奈何不得你。正所謂:"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境由心生,我們的一切想法、意念和行動都源自於心,但和佛菩薩一樣,心是不受補的,只能供養著。而午睡就是最佳的養心方式,心養好了,人世間還有什麼樣的禪理參悟不透呢?
子時大睡,午時小憩,午睡也有大講究
子午覺雖然都是睡覺,但"子覺"和"午覺"卻大不相同,子時應該大睡,進入我們通常所說的"深度睡眠",而午時只需小憩即可。千萬別小看這小憩,作用可一點也不小,它同子時的大睡一樣重要,要不然怎麼會有"子午覺"這一說。
今年春節的時候,陪老婆孩子出去遊玩,看到街邊一家小店的門上掛著一個大牌子,上書"××午睡吧"。近幾年層出不窮的各種"吧"有些讓人眼花繚亂,"午睡吧"?這又是什麼新創意。看著我一臉的疑惑,兒子在一旁道:"爸爸,落伍了吧?'午睡吧'就是給這旁邊寫字樓里上班的人提供午睡的地方唄!"
我不禁啞然失笑,現在這些生意人可真夠精明的,服務真是"無微不至"呀!倒也是,在緊張工作一上午之後,中午能有個溫馨舒適的地方聽點兒舒緩的音樂,喝杯茶,小睡會兒,對職場人來說何嘗不是一種很好的休息和放鬆呢?但大多數人未必有這樣的機會和條件,最多能在家裡或辦公室里小憩會兒已經很不錯了。
其實,午睡的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達到休養身心的目的。不管是躺在床上、沙發上,還是靠在椅子上,只要能安安靜靜地"眯瞪"一會兒,養養心神,就很好了。當然了,正所謂細節決定健康,有些小問題還是得注意一下,否則"千里江堤,毀於蟻穴"。下面我就給大家說說午睡需要注意的一些小問題: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即時機,也就是午睡的時間問題。這里的時間有兩層意思,一是午覺該什麼時候睡;二是睡多長時間合適。什麼時間睡的問題很簡單,當然得在午時睡,也就是中午的11~13點之間,但最好是睡完午覺後再吃飯,這個問題我們下一節里再細說。
至於睡多長時間,這得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和自身的感覺體會來定,一般在15分鍾到1小時之間為好。如果是退休在家的老年人,那就可以多睡會兒,睡個1小時左右,但也不要睡得時間過長,以免顛倒了陰陽;如果是工作時間比較緊張的朋友,則小睡上15分鍾到半小時也很管用,哪怕好好"眯瞪"10分鍾也比不睡好得多。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睡長睡短就要看個人的實際體會,如果你感覺稍微多睡一會兒下午狀態會更好,那就稍微多睡一會兒;但有的人正好相反,睡的時間一長反倒把自己搞得迷迷糊糊的不清醒了,好半天緩不過來,那睡之前就把鬧鍾調好,過猶不及,防止睡過頭了,搞亂了生物鍾。
在不同的季節,午睡也有不同的講究,尤其是在時間長短上應該有所不同。中醫養生講究"順四時",其實睡午覺也應該"順四時"。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天有"春困",夏天要養心,秋初有"秋乏",而且這個時期內天氣比較熱,白天時間長,晚上相對睡得會少一些,所以白天應該好好睡午覺,尤其是夏天,睡得時間可以稍微長一點。而深秋和冬季白天比較短,夜晚睡眠的時間相對要長一些,午覺就可以少睡點,或是好好地"閉目養神"一會兒就可以。
其次,對於午覺如何睡才能休息得更好的問題,這也得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而定。如果在家裡,或是有條件的話,當然是躺在床上或沙發上睡最好,尤其是老年人,最好是躺著睡。但冬天的時候就不一定了,冬天夜晚時間長,晚上可以早點睡,早上適當起得晚一些,中午就不用上床睡午覺了,靠在椅子或眯發上眯瞪一會兒,養養心神就可以了,要不然脫衣穿衣麻煩不說,還容易著涼。
而對於很多在外面工作的人來說,中午絕大部分都只能在辦公室里對付著睡會兒,要麼是趴在桌子上,要麼是靠在沙發上、椅子上。我建議您最好是靠著睡,有沙發的就靠在沙發上,沒沙發的就靠在椅子上,身體盡量擺平擺直,頭部靠穩,最好把外套脫下來蓋在自己身上,防止著涼。尤其是夏天,在辦公室里一定不要對著空調的風口睡午覺,還要把空調的溫度調高一點兒,或是乾脆關掉它。
特別要提醒大家的是夏天睡午覺時要注意保護好肚子,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天氣再熱都得用個東西把肚子蓋著。因為夏天無病三分虛,人體的陽氣都在外面,裡面本來就很虛,有點兒"空城計"的感覺,如果保護不當,外寒再乘虛而入,那肚子就很容易出問題。
另一種"睡"午覺方式,即要是你中午休息的時間短、環境吵、條件差"睡"不了、睡不著怎麼辦,那就靜坐一會兒,也就是"閉目養神"。"養神"其實就是養心,心藏神嘛。但要想真正實現"閉目養神"也不容易,你必須要讓自己的身心安靜下來,全身放鬆,停止各種思維活動,意守頭頂的百會或臍下的丹田,這樣靜坐10分鍾以上,才能收到養心、養神的效果。
最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是午飯後才睡午覺的話,(雖然我們說午飯前睡覺更合理,但實際上大部分工作上班的人都是在吃完午飯後才睡會兒的,這個話題我們下一節會細說)午飯時就不要吃喝刺激性很強的東西,如酒、太過辛辣的食物、冰鎮飲料等,也不要喝能提神的茶、咖啡等。因為這些東西就像一根鞭子,把它們吃進去之後只會使身體裡面的氣血跑得更快、更忙活,這樣人就會更加精神,自然是睡不著、靜不下來了,更別談養心、養神了。並且,午飯後最好是先休息10多分鍾如散散步、走一走,再睡午覺或是靜坐(如果是中老年人躺著睡的話,最好是午飯後休息20分鍾以上再睡)。因為你要是一吃完立馬就躺下的話,很多食物剛走到食管的半路上就停下來了,就像汽車中途拋錨了一樣,不利消化。還有一點就是睡醒後不要立即活動,同早上起床一樣,最好是先緩上個四五分鍾,讓身體的氣血和思維意識先恢復"活動"後再活動。
其實,睡午覺就相當於是給身體補充"能量"的一個過程,因為身體所需的能量不只是飲食營養,還有心神能量。
現在我們經常會說一個詞兒叫"充電",手機沒電了我們要給它充電;肚子里"墨水"不夠用了我們要去讀書學習,給自己"充電"。可我們的身體呢?它每天都在為我們辛勤操勞,你是否想到也該為它"充充電"?健康不是可以無限透支的資源,也是需要及時"充電"補充能量的,而且它很懂的"知足常樂",只要我們每天給它輸入一點點"電流",它就會無怨無悔地陪伴我們度過風雨人生路,讓我們的生命異彩紛呈!
午飯要在午未交替之時的12∶30吃最好
午時每個人都要完成兩件關乎生命健康的大事兒--吃飯和睡覺。但如何來協調好它倆的關系,誰在前,誰在後,這可是最關鍵的問題。順序一變,效果就會截然不同。其實它倆的正確順序不是我們現在很多人正在堅持的先吃飯後睡覺,而是先睡覺後吃飯。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午飯後才睡午覺,其實最好的睡午覺時機是在吃午飯之前,也就是說,我們最好是睡完午覺後再去吃飯。具體什麼時間呢?12點半左右最佳。
當然對於大部分上班工作的人來說,這一點比較難做到,但如果有條件的,希望大家都能夠這么做。如已經退休在家的老年人,現在的很多自由職業者,中午休息時間比較長或時間安排比較自由的職業人士等,其實都能做到,只要把原先的午睡和吃飯順序顛倒一下就可以了。如果12點半去吃飯的話,11點半到12點半之間的這一段時間,你就可以或長或短地睡一覺;而即使在上班的人,到11點半,最晚12點也下班了,你就可以先睡會兒再去吃飯。
先睡覺後吃飯到底有什麼好處呀?當然有好處,並且有很多方面的好處。
首先,人從早上起床之後,體內陽氣一直處於旺盛的上升階段,氣血處於相對活躍的狀態。到中午11點,也就是午時,陽氣到達頂峰轉而往下走,而陰氣初生,陰陽相交,再加上一上午的活動勞作,人就會有一種睏倦之意,這其實是身體在提醒我們,此時應該適當休息,以培養初生的陰氣,保證陰陽的正常交替,維護陰陽的相對平衡。"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氣平衡陽氣固密了,人的整個身心狀態就好了。其實,我們學習各種養生方法,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協調和保持陰陽氣血的相對平衡。
從睡眠和飲食的關系來講,吃完飯後立馬睡覺也是不科學的。不論是白天還是晚上,吃完就睡都會嚴重影響我們的消化系統,有可能造成消化管道的"交通堵塞"--食物還沒到胃裡,你就躺下了,它就堵在半道上,很多脾胃病、肥胖病症就會出現,有的甚至可能出現食物倒流現象。相反,如果睡完午覺後再吃,吃完後稍微休息一下開始進行工作學習等活動,這些健康隱患就都避免了。我們很少聽說有誰吃早飯吃出脾胃病、肥胖症等問題的吧?道理是一樣的。
午睡後吃飯不僅避免了很多毛病的發生,而且非常有利於消化吸收。我們知道,午時是心經"當班",這個時段心經的氣血最旺,到下午1點的時候心經就交班給小腸經了,下午的1~3點是小腸經值班,這時候小腸經的氣血最旺,小腸的功能最好。而小腸是干什麼的,不就是管消化吸收、分泌清濁的嗎?所以如果你先睡完午覺12點半左右吃飯,到1點鍾的時候,食物經過脾胃的初步處理,開始到達小腸,而此時小腸"精力"最旺,狀態最好,工作的效率自然就會更高更好。小腸的"工作"做得好,你的消化吸收就好,該吸收的都能吸收,該丟棄的都能及時丟棄,你就不會得一些消化吸收方面的病,而其他臟腑接下來的工作也會變得非常輕松,五臟六腑就會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有人可能想說了,那我吃完午飯後犯困怎麼辦,人吃完飯後不是容易犯困嗎?的確,人在吃晚飯後氣血會分散一部分力量到脾胃去工作,容易犯困。可是為什麼我們吃完早餐後不會犯困呢?玄機就在這里了。因為我們經過一個晚上的睡眠,各個臟腑都得到了很好的休息和調養,功能都處於一個非常好的狀態,全身的氣血非常旺盛,即使分散一些力量到脾胃去,也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心臟、大腦等其他臟腑的工作,臟腑器官各司其職,工作有條不紊,所以就不會犯困。
而到中午11點以後,人體經過一上午的工作,本來這時候就比較疲乏了,並且陽氣開始下降而陰氣才剛剛生發,處於一個"青黃不接"的時期,如果你沒睡午覺就去吃飯,飯後身體再勉強調集一些氣血力量到脾胃去幹活,下面的活兒干不好不說,上面的心、腦氣血供應也不夠了,你能不犯困嗎?打個比方,你說電壓不足的時候電腦能好好工作嗎?燈光能非常明亮嗎?也就是說,你犯困並不是因為你吃飯的問題,而是氣血不足的表現,如果身體的氣血非常充足旺盛的話,它是完全有能力協調處理好各個臟腑的事情的。
午時養生就兩招,美食和小憩(當然我們這里的"美食"並不是說要吃得非常好,而是說要"好好吃",吃得舒服就行)。而能不能真正達到養生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對"時機"的把握,時機就是火候。大醫家看病為什麼好得快?大廚師做菜為什麼好吃?大作家寫出的東西為什麼能讓人掩卷深思,因為它"火候"掌握得好。其實,做任何事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玄機全都藏在"火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