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西伯利亞比西西伯利亞冷
A. 西伯利亞5-10月天氣
西伯利亞大部分屬於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特徵
冬季漫長嚴寒,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夏季短促溫暖,月平均氣溫在10°c以上。年降水量300~600毫米,由於蒸發弱,相對濕度較高。氣溫年較差大。這是因為本區為極地大陸氣團的源地且緯度高,冬季黑夜時間長,正午太陽高度角小,又有積雪覆蓋,地面輻射冷卻劇烈,受不到海洋氣團的調節。它東西延伸成寬廣的帶狀,因緯度較高,故冬季漫長而嚴寒;暖季短促,氣溫年較差特別大。降水稀少,集中於夏季,但氣溫低,蒸發弱,相對濕度卻很高。自然植被為針葉林。
中西伯利亞的氣候特徵
中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域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北方,緯度偏北,地勢高亢,西距大西洋遙遠,東離太平洋雖然較近,但東、南側都有高山屏障,受海洋影響不大;唯北向北冰洋暢開。所以本區氣候特點是大陸度特別強,降水量少,比西伯利亞氣候條件更為惡劣,是極端嚴酷的大陸性氣候。
冬季,本區地表強烈冷卻,太陽輻射量很少,平均每年80千卡/厘米2,氣壓很高,整個區域基本上被冰洋氣團和極地西伯利亞乾冷氣團控制。冬季氣溫很低,1月平均氣溫南部為-20~-27℃,北部為-43~-50℃(在最寒冷的一些日子氣溫可降至-60~-68℃)。本區1月平均氣溫竟比同緯度其它地區6~14℃。由於輻射時冷卻而產生的逆溫度可達千米以上,一些山間盆地谷地更有助於氣溫的逆增現象。
位於本區東北的東北西伯利亞上揚斯克(位於海拔120米的雅納河中游谷地)和奧依米亞康(位干印迪吉卡-河上游谷地)地區,因處在巨大的上揚斯克—科累馬山弧北側的河流谷地,其東、西、南三面為高山環繞,特別有助於冰洋氣團寒冷空氣的侵入和下沉停滯,再加之這里地處高緯,所以冬季氣溫較低,被稱作北半球的「寒極」,奧依米亞康(絕對最低氣溫是-71侖)和上揚斯克(-68℃)有「寒極兩個女兒」之稱。這里冬季氣旋發達,幾乎無氣旋活動,天氣晴朗少雲,降水量不多,為3O~150毫米,僅佔全年降水量的15—25%。
中西伯利亞的夏季氣溫相對較高,7月平均氣溫一般在14~16℃,南部個別地區可超過20℃,日平均氣溫可達11~35℃,連奧依米亞康也曾測得32℃的絕對最高氣溫。曖季降水量多,佔全年降水量的75~80%。
本區年降水量比西西伯利亞少,除了沿葉尼塞河河谷的東部狹窄地帶及南西伯利亞山地外,年降水量一般在411毫米以下,而「寒極」地區更少。稀少的年降水量、極大的年較差及大陸度(東西伯利亞的大陸度都在80%以上),說明東西伯利亞是亞洲大陸性氣候最強烈的地區。
極端嚴寒的大陸性氣候導致本區永久凍士的廣泛分布,在北部永凍土深達500~600米,有的地方甚至達到800~1500米,參數山區永凍土厚為200~400米。在南西伯利亞山地的阿爾泰等高山地區也分布著永凍土,且發育有現代冰川,在平原低地區地下冰到處可見。在本區松塔爾—哈亞塔山脈、契爾斯基山脈等地,山地冰川的總面積超過380萬平方公里,雪線高2100~2600米,冰舌可下伸至800~2000米處。
由於本區山地頗大的高度,所以氣候的垂直帶性變化也較明顯,尤其是在南西伯利亞山地,如降水分布,在山麓低地年降水泥只有300~400毫米,但在2000~2500米處降水量可增至700~100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