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煎炸的東西是為什麼
⑴ 全國各地冬至飲食習俗大PK 盤點冬至各地都吃啥
我國各地飲食習慣
由於我國自然環境、氣候條件、民族習俗等的地域差異,各地區和各民族在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上又有所不同,從而使我國的飲食文化呈現復雜的地域差異。 1、東方型飲食特徵
全球的飲食可分為東方型飲食和西方型飲食兩大體系,其中東方型飲食以我國最為代表。它的發展歷史、飲食結構、飲食方式,以及與之有關的民族風情等同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型飲食有很大差異。這是由我國地理環境、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狀況決定的。
我國飲食文化的歷史起步較早,發展也很快。早在十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等較為先進的儲器或飲器問世後,人們能較為方便地煮、調拌和收藏食物,飲食習慣便進入了烹調階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夏商時代已經有王者「十二鼎食」之說。漢代時已經發展形成並充分掌握了燉、炒、煎、煮、醬、腌、炙等烹調方法,並外傳到中亞、西亞和東南亞。封建時期每個朝代的宮廷御膳,都代表了當時的飲食最高水平。可見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內容又相當豐富。
我國的飲食結構復雜多樣,以五穀為主食者為最多,即吃麵食或米食,並配以各種湯、粥作飲料。這是因為我國廣大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尤其是東部廣大平原地區適宜種植小麥、水稻等農作物,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飲食習慣,大多地區習慣於早、中、晚一日三餐。
我國的飲食調制方式各式各樣,烹、炒、煮、炸、煎、涮、燉等,加之豐富的佐料大蔥、香菜、蒜、醋等,使我國的飲食和菜餚花樣繁多,色香味俱全。這是西方型飲食所不能比的。
同時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又有各自的風味飲食及其獨特吃法,更豐富了我國東方型飲食的內容。
2、地域差異
在我國東部平原地區,大概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是水田,種植水稻;以北是旱田,種植冬小麥或春小麥。南方人以大米為主食,而北方人則以小麥麵粉為主食。在氣候方面,北方的氣溫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飲食中脂肪、蛋白質等食物所佔比重大,尤其在牧區,牧民的飲食以奶製品、肉類
1/6頁
等為主。南方人飲食以植物類為主,居民有喝菜湯吃稀飯的習慣。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青稞是藏民主要種植的作物和主食,同時為了適應和抵禦高寒的高原氣候,具有增熱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稞酒成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飲料。
我國在飲食習慣上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充分體現了我國飲食的地區差異。我國地域遼闊,飲食調制習俗、飲食風味也必然千差萬別,最能反映這一特點的是我國的菜系。我國有八大菜系或十大菜系之分,各菜系的原料不同、工藝不同、風味不同。川菜以「辣」著稱,調味多樣,取材廣泛,麻辣、三椒、怪味、萸香等自成體系,「江西不怕辣、湖南辣不怕、四川怕不辣」即突出反映了四川菜系辣的特點。川菜以辣為特色,與當地人抵禦潮濕多雨的氣候密切相關。粵菜燴古今中外烹飪技術於一爐,以海味為主,兼取豬、羊、雞、蛇、猴、貓等,使粵菜以雜奇著稱。而豐盛實惠、擅長調制禽畜味、工於火候的魯菜,因黃河、黃海為它提供了豐富的原料,使它成為北方菜系的代表,以爆炒、燒炸、醬扒諸技藝見長,並保留山東人愛吃大蔥的特點。此外,淮揚菜、北京菜、湘菜等各居一方,各具特色,充分顯示了我國飲食體系因各地特產、氣候、風土人情不同而形成的復雜性和地域性。
東北人的主要飲食習慣
東北人主食多吃雜糧,除大米、白面、小米、玉米、高粱外,還喜食雜有豆類的二米飯,喜食魚蝦、野味,嗜肥腥膻,重油偏咸,並喜用拌、蘸食法。 大醬及醬製品、酸菜、腌菜是東北地區重要的佐餐食品。
河北人的主要飲食習慣
一日三餐,但農閑季節一日兩餐,主食以麵粉、雜糧為主,副食以豬、牛、羊肉,以及蛋、禽、菜、魚為佳品。
口味偏咸,重油重色,與京津無大差異。
「雜」是河北飲食習俗的顯著特點,具有五花八門的飲食習慣。
山西人的主要飲食習慣
一日三餐,基本上是早飯稠,午飯好,晚飯稀。
重主食,輕副食。主食以面和小米為主,素有「一面百樣吃」的美譽。不搞一餐數菜。
2/6頁
一般口味喜咸中帶酸,醋是山西人慣用的調料。
蘇南人飲食的主要特點
蘇南人口味上喜清淡、甜咸、爽口,計究營養,普遍喜食新鮮、細嫩食物,忌食辛辣之物;少用調料、輔料,特別講究保持食物菜餚的原味,且質高量少。 浙江人的主要飲食習慣
浙江人的口味以滑嫩爽口、糯而不膩、清淡純鮮為主,酸辣次之。
主食以米為主,輔以玉米、番薯等雜糧,部分地區且有一日四餐的習慣。 飲食習慣具有本地特色且多樣,湖州、嘉興一帶人,喜吃魚、蝦、黃鱔;東陽等地喜食烏龜肉;海鹽一帶喜食「東坡肉」;金華地區喜食火腿和風肉;杭州一帶喜食天目筍和蝦蟆;溫州沿海地區有生食魚鮮的習慣。
湖南人的主要飲食習慣
湖南人一日三餐多以大米為主食,輔以玉米及薯類,極少食用麵食。 湖南人普遍嗜辣,且喜食苦味食品。
湖南人口味多為辣、苦、酸、咸適中,對川菜、魯菜也
⑵ 冬至吃餃子的寓意
冬至吃餃子的寓意不凍耳朵,因為餃子的樣子和耳朵很像,所以才會有這個寓意。
餃子在古時候被叫做「嬌耳」,是由「醫聖」張仲景發明的。相傳張仲景為了救助飢寒交迫凍壞耳朵的百姓,煮出來「祛寒嬌耳湯」。後世為了紀念他,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吃餃子。
每年冬至這天,在我國北方地區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冬至吃的餃子與春節吃的餃子含意不同,春節吃的餃子在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而冬至吃的餃子含有消寒之意。
(2)冬至吃煎炸的東西是為什麼擴展閱讀:
在南方冬至這一天吃湯圓,冬至湯圓,又稱冬節丸、冬至團等。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潮汕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之說,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了。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人們就起來生火煲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
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徵。在江南水鄉除了吃湯圓還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
⑶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冬至的由來
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張仲景的恩情,冬至的由來是冬至(Winter Solstice),又稱為「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起源於春秋時期;中國古代使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
餃皮也可用燙面、油酥面、雞蛋步或米粉製作;餡心可葷可素、可甜可咸;制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
葷餡有三鮮、蝦仁、蟹黃、海參、魚肉、雞肉、豬肉、牛肉、羊肉等,素餡又分為什錦素餡、普通素餡之類。
餃子的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餃子的製作原料營養素種類齊全,蒸煮法保證營養較少流失,並且符合中國色香味飲食文化的內涵。
⑷ 我們這兒每年冬至早晨都要吃油炸的是為什麼啊
在北方地區早餐吃油炸食品是非常普遍的。因為在冬天北方地區寒冷,而油炸食品當中,富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非常有利於能量的攝入。人體的能量足了,以後就不容易感覺到冷,所以你在北方地區很多城市都有早晨起來吃油炸食品的西瓜。當地的經典早晨就是麻葉也就是油條。配老豆腐或者胡辣湯等等。
⑸ 冬至為什麼要吃團子呢
冬至吃團子代表團團圓圓。
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潮汕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之說,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了。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團子的吃法
團子的吃法有很多種,最簡單的是煮。可以用清水煮也可以和粥一起煮,當然和青菜一起煮是最美味的,在鍋里放點青菜,加水和適量團子煮到團子軟了,撈起來,加點佐料即可吃了。
除了煮還可以和雞蛋炒,炒鍋里倒入少量菜油,將洗凈擦乾的團子放入鍋中翻炒,團子有點軟的時候將攪拌好的雞蛋倒入鍋中,等團子軟化、雞蛋炒熟就可以吃了,香味四溢。
還有一種吃法是糖煎團子,在鍋里倒入適量菜油,當油有熱氣升起時,將洗凈擦乾的團子放入鍋中煎炸,等到兩邊有焦黃的殼子時,撒上白糖,蓋上鍋蓋,當白糖化水時,盛入碗中,吃起來那是清脆香甜,細膩而又有韌勁。吃著這種味美的團子,心裡都有一股幸福的暖流。
⑹ 冬至是什麼意思冬至吃什麼
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是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化、粗細糧、水果、蔬菜合理搭配、多吃魚少吃內、適當食用高鈣食品。飲食且清淡、不宜吃肥膩、過鹹食品。推薦食品有菜花、鯽魚、香菇、豬肝、雞、大米、花生、松子等。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後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為了這一天,客家主婦常挑個吉祥的日子,專門到集市添置釀酒的器具,把陳年的酒壇搬到溪流中,用黃黃的細沙洗去污物,再讓清涼的泉水反復沖洗,最後置放在陰涼處風干。
老話講"冬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門食之,可免疫。"意思是說,冬至這一天,如果一家人團聚著吃赤小豆煮的粥,能夠避免這一年的瘟疫。
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裡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啰啰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
餃子由皮包餡製成,餡心可葷可素、可甜可咸、食用方法有蒸、烙、煎、煮、炸等。餃子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諺語還有」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冬至吃餃子使養生受益萬分,因為這一天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營養,發揮其滋補功效。餃子製作原料營養素種類齊全、蒸煮法使營養較少流失、此時吃一碗餃子、喝一硫餃子湯、最易讓營養消化吸收。
有關專家介紹,冬至也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令進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這個時期的養生保健對於身體健康尤為重要。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鹹食品。冬天陽氣日衰,脾喜溫惡冷,因此宜食溫熱之品保護脾腎。
⑺ 冬至吃湯圓有什麼寓意嗎
冬至日吃湯圓,寓意著團團圓圓,象徵家庭和睦。
冬至也就是陽歷的12月22日前後,人們俗稱的數九,長至節都是它。而冬至又是二十四節氣裡面最早制訂出的一個節氣,時間可以追溯到兩千五百多年前,也就是春秋時代。那個時候,人們就用土圭觀測太陽運行軌跡,測定出了冬至節。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氣,在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當這樣一些節氣和傳統習俗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當中,不僅讓生活增添了一分儀式感,也是一種對文化的傳承,更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
⑻ 中國冬至的習俗
我國南北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經過歷史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我國南方一些地方有冬至宴飲的習俗。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成為多數北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古人喜賀冬至,冬節是「時年八節」之一,各種冬至節日食物甚多。
羊肉湯
冬至古代為大節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
南瓜餅
冬至過了眼看年,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餅,大街小巷彌漫著南瓜餅的香味,並且還有一句諺語叫做「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就是說過了冬至,就會夜短日長了。
炸點心
舒城縣山區冬至這天要吃炸點心,炸糍粑、炸南瓜餅是這天的主食。在舒城人民看來,數九寒冬從冬至開始,需要進食一些富含油脂的食物來補充熱量,抵禦嚴寒。
⑼ 冬至時節吃的食物有哪些
1.北方——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各大超市商場等餃子賣的都很「俏」。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為什麼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呢?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一般蔬菜較多、肉類很少的餃子水分含量高,容易「散」,煮食則營養素損失大,口感也差些,可以考慮水煎、蒸等方法,而肉類較多的帶餡食品適合用來煮食。盡量少用油煎、炸等烹調方法,避免額外增加脂肪攝入。
2.客家人——釀酒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後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為了這一天,客家主婦常挑個吉祥的日子,專門到集市添置釀酒的器具,把陳年的酒壇搬到溪流中,用黃黃的細沙洗去污物,再讓清涼的泉水反復沖洗,最後置放在陰涼處風干。
3.廈門——薑母鴨
冬至節吃什麼?廈門人對鴨可以說是情有獨鍾,一年四季都在吃鴨,鹽鴨、醬鴨、烤鴨、四物燉鴨,冬至吃薑母鴨。一條街只要有一攤賣薑母鴨的店,就整街飄香。
薑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薑(薑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薑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薑母鴨。
4.杭州——年糕
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5.銀川——「頭腦」
冬至節吃什麼?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冬至,老百姓叫鬼節,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著粉湯吃。羊肉粉湯黃蘿卜餡餃子,對銀川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飯食,外地人一吃卻贊不絕口。在外地很少見這樣香辣可口的餃子,這也算是銀川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吧。
6.廣東——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嶺南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全家人在祭祖之餘,准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等,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其中燒臘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
粵式燒臘可細分為烤乳豬、叉燒、燒鵝、燒鴨、燒雞等。每一種類的製作工藝雖不盡同?但口感統一略帶偏甜。翻查歷史書籍,作為美食的「燒臘」由來已久。早在南北朝時,賈思勰就在《齊民要述》里記述了「灸豚法」。
7.雲南——糍粑
冬至節吃什麼?在雲南,冬至有吃糍粑的習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節日,或紅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做「小糍」。到了這一天,一家人團團圓圓、歡歡喜喜地圍在火盆邊,有說有笑地烘烤著糍粑,遇上有親朋好友來訪,最好的見面禮也是烤上一個糍粑。
對於糍粑的吃法有很多,另一種就是用火炭烘烤著吃。烤糍粑的過程,最考驗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很有倔性的糍粑,讓它軟化可不容易。首先得放在微微明滅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氣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內里卻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地翻邊倒面,使它兩面均勻受熱。糍粑在火氣下催得漸漸鼓脹,表皮微微隆起,像一個大包子時就大功告成了。
⑽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冬至餃子是怎麼來的
相傳在一千八百年前,是我國的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了餃子。當時餃子的作用是來治病的,那時候有的人耳朵生了凍瘡,張仲景就用羊肉、胡椒等驅寒的葯材攪拌在一起,並用面片包起來,然後再沸水中煮熟後食用,凍瘡果然就好了。後來人們為了冬天不凍耳朵,在冬至這一天,家家戶戶包餃子分而食之。
餃子餡也隨著人們生活方式不同,開發出來了各種各樣的餡料,大肉、雞肉、牛肉、蝦仁、蟹黃……不僅僅是餡料有所變化,烹飪方式也是五花八門,蒸的、煮的、炸的、煎的……可以說,人們把對食物的喜愛都體現在了餃子里。
餃子不僅僅是一種美味佳餚,更體現了一種文化。當天寒地凍的時節,一家人在一起包著餃子,和餡兒的和餡兒,擀皮兒的擀皮兒,包餃子的包餃子。
一家人分工協作,當餃子出鍋的那一刻,長輩臉上的幸福笑容,孩子眼中的渴盼眼神,配合著蘸料一口下去,在寒冬中的那種溫暖,別提有多滿足了。就算出門在外忙碌的人們,能吃上一口熱氣騰騰的餃子也能傳遞著家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