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為什麼是東西走向
Ⅰ 都城道路唐長安城街道
唐都長安城的結構復雜,由宮城、皇城與外郭城三部分組成,總面積龐大。外郭城擁有縱橫交錯的25條大街,被劃分為110個里坊。其中,皇城的規劃是縱橫五街七街,寬度為百步,是百官的通行之路。而中外商旅與居民的活動范圍則主要集中在外郭城及里坊內外。
長安城的皇城位於今西安城,是三省六部等官署的所在地。城內有南面3門,東西兩面各有2門,與城內主要街道相通。而宮城南面有5個城門,正中為承天門,北對玄武門,南對皇城朱雀門,與外郭城正南的明德門在一條直線上,即朱雀大街,為長安城的中軸線。
長安城的街道均為東西、南北走向,其中14條東西大街與11條南北大街相互交織,將100多個里坊與東、西兩市分割開來。白居易在其詩中描繪了長安城的街景:「千百家如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唐代城市道路的建設體現了宏大壯麗的風格。主幹街道的寬度多在100米以上,一般街道也寬達數十米。如皇城南第一大街寬達120米,為全城的交通樞紐。在交叉十字西南的通化坊內設置都亭驛,為全國驛路交通的總匯。而全國最大的市場東市、西市也位於這個交叉十字的東、西兩側。
長安城內朱雀街東側5街的寬度依次遞減,而朱雀街西側5街的寬度則依次遞增。皇城與宮城間的橫門大街寬度達到441米,成為交通廣場。在建設技術上,路面呈龜背形,中間高、兩側低,且路面均夯打堅實。所有主幹街道兩旁均設有排水溝,寬度一般在2.5米以上,兩壁傾斜,溝壁堅實光整。
唐代城市道路的綠化也得到了重視。街道兩旁栽植有槐樹、白楊、柳樹、果樹等,當時街道又被稱為「綠槐十二街」或「槐街」、「槐衙」。唐代詩中多次描繪了街道的美景,如「垂楊十二衢」、「夾道天桃滿」、「千條弱柳垂青鎖」等。
長安城內的商業貿易集中在里坊內進行,而非滿街店鋪。東市與西市位於主幹街道附近,其中東市為隋代的「都會市」,西市為隋代的「利人市」,各佔二坊之地。市內有2條平行的東西大街和南北大街,將各市分為9個區。市內還設有排水系統,以保證城市的衛生與整潔。
長安城的宮殿建築群包括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為了方便皇帝、後妃前往曲江池芙蓉園遊玩,東城牆內修建了一條夾城復道,從東郭城牆內側23米處經過,長約8公里。在城門兩側修有石鋪磴道,使復道由城門樓上通過。夾城道的南端新開一門,位於今曲江池東南新開門村一帶。
綜上所述,唐都長安城的規劃與建設充分體現了古代城市的先進理念與技術。其街道、里坊、市場與宮殿建築群的布局與功能,不僅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環境,也為商業貿易和文化活動的繁榮創造了條件。長安城的建築與規劃,成為了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典範,對後世的城市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