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尋物指南 » 桃花源為什麼找不到了的三種解釋

桃花源為什麼找不到了的三種解釋

發布時間: 2024-11-16 06:09:46

❶ 為什麼說《桃花源記》細思極恐

《桃花源記》其實是一篇鬼故事細思極恐,最恐怖的在於最後一句話

疑點一: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這是描寫桃花盛開時唯美的畫面,不過我們仔細分析會發現,這一句並非是單純的描寫美好景色,因為在古代,桃樹是可以辟邪的。而桃花大多在清明節前後盛放,桃樹在傳說中是有辟邪功能的植物,很多降妖伏魔的道長都會用到一把桃木劍,所以能經常作為陰陽兩界的屏障桃花四月初飄落,即清明節前後,落英繽紛即滿天紛飛的紙錢。原文還有一句:初級狹,才通人。在當時,只有墓道才會是前窄後寬的設計,防止有人盜墓。

疑點二: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這句話一直讓人疑惑不解,如果桃花源裡面生活在秦朝戰亂時期的人,那他們的衣著甚至是語言應該都與當時的晉朝有所不同。可這里生活的男女的衣服和外面人沒有差異,這就很令人詫異了。只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就是他們是鬼,所以漁人看到的是他認為應該看到的,因此衣服一致。第二種可能是他們死了,但他們有一部分的後人,沒有忘記他們的祖先,給他們燒來紙衣,所以衣服一致。

疑點三:阡陌交通

阡,是「田間小路」的意思,但還有另外一種含義「通往墳墓的道路」。陌的另外一層含義是指用於舊時祭奠所燒的紙錢,約相當於"疊"。

看完了整篇文章是不是覺著細思極恐呢?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一千個看法,但是細細想來確實有些地方令人詫異。不過,最恐怖的地方當然是課文的最後一句話,那就是要求全文背誦

❷ 桃花源記作者為什麼寫最後找不到世外桃源

一、整體把握

本文原是陶淵明《桃花源》詩前的序文,大約作於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時作者57歲,隱居農村已十餘年。文中所說的桃花源似乎有實際根據,在今湖南桃源縣西南沅江之濱的桃源山腰上,有一個長約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認為就是桃花源。但課文所敘述的故事純屬虛構。

按作者的構想,桃花源跟桃花林僅一洞之隔,洞極狹,僅容一人進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發源地,長達數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盡。弄清這個背景再看故事,就會覺得頭緒很清楚。

故事頗有傳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說一類。首先是漁人入桃源的經過甚奇。漁人沿溪行而「忘路之遠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麼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樹夾岸,其中竟無一棵雜樹,這是自然生成還是人工所為?洞口僅容一人通過,且深不可測,不知其中有何怪異,而漁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為仙,何以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皆與常人無異;若為隱,何以憑一洞之隔便與塵世相去萬里?最後,這個「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漁人出洞後既已「處處志之」,何以再去找時竟茫然無所見?這樣看來,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間了!至於後來南陽劉子驥「規往」而「未果」,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個尾聲——有這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出來作證,故事就更顯得亦真亦幻,傳奇色彩也就變得更濃了。

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託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紛乘的環境里,中年以後他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願望更有了切身體會,於是構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在這篇文章里,他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這個現實世界之中。要尋找它就只能飄然高舉,《桃花源詩》最後說的「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就是這個意思。不過這也僅僅是意願而已,誰辦得到呢?由此看來,劉子驥之後而無人「問津」,似乎也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讀這篇課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內容和寫法。

二、問題研究

1.作者社會理想的實質

「桃花源」是陶淵明理想中的社會。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實質,必須先看原詩,因為在某些實質性的問題上詩比記還要說得明確些。例如「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會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種和平生活的寫照;「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說的是沒有君主統治,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制度;「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則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會「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這一原則的具體化。概括起來說,這些描寫都表現了原始共耕社會的特點。記,則是先通過漁人所見來展示這個社會生活的風貌,從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寫到男女耕作、老幼歡樂的情形;後通過村人「自雲」來揭示這個社會的由來,又通過接待漁人來表現他們的精神風貌。詩和記,二者相互補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這個理想社會的輪廓。

應當指出,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2.關於層層設疑的寫法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過不少以遊仙為題材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賦》、郭璞的《遊仙詩》等,多是假託遊仙抒發作者的不平感和對現實的不滿。《桃花源記》不是寫作者本人「遊仙」,但漁人的桃花源之行頗與「遊仙」相類(唐王維《桃源行》中就有「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的詩句)。為了把桃花源寫成一個似有若無的仙境,作者採用了層層設疑的寫法。因此,開頭雖然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但並未確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說他是個漁人,不著姓名,這些都無從查考。接著寫桃林奇景,似為人間所有又似為人間所無,又不說出它的確切地點,因為漁人已「忘路之遠近」。寫桃林的通道更為奇特,洞口小而「彷彿若有光」,路「極狹」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漁人進入桃源後,眼前出現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可是,後來漁人出而復尋,本已做好的標記卻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個虛無縹緲的世界,無跡可尋。最後再虛寫一筆,說高士劉子驥「欣然規往」,給好奇的讀者帶來微茫的希望,但劉子驥又「未果」而「病終」。這樣一來,桃源這個虛實難定的境界就真的成為「千古之謎」了。這種層層設疑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希望在現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也能激發讀者的興趣。

練習說明

一、熟讀並背誦全文,用自己的話敘述這個故事,可以適當地加進自己的想像。

設題目的是:①使學生當堂成誦,要求背得順暢,並能大體上敘述作者原意;②發展學生的想像力,能根據上下文意補充若干細節,作創造性的復述。答題方式要靈活,可以先熟讀成誦再作復述,也可以經過熟讀粗知課文大意後,先復述故事,最後練習背誦。為了激活學生的想像,在熟讀課文過程中,教師可以就故事情節提出某些問題,或要求簡答,或引而不發,讓學生放開去想,也可以加幾句點評。

二、作者在這篇文章里寄託了怎樣的社會理想?這個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不能變成現實?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提示〕討論前要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一點社會發展史常識。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結合學過的有關社會發展知識,正確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培養辯證思維。

此題可讓學生討論,形式不拘,或全班集中討論,或分組討論。前面「問題研究」已對此題所涉及的內容作了初步說明,但僅供教師參考。此題是開放性的,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能自圓其說即可,不要搞統一答案。

三、本文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請根據文意完成下面的練習。

1.在括弧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 )見漁人,乃大驚,問( )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 )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中沒有交代漁人的答語,試說說漁人是怎樣回答的。

3.「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容?

陶淵明的語言明凈如一泓清泉,沒有一點雜質,真正做到了將可有可無的字句一概刪去,這種語言風格很值得探究。三個小題要學生注意的是作者行文時的省略筆法各不同,只讓學生作答是不夠的,還要作一點分析,使學生懂得其中的道理,這樣才能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下面分別進行說明:

1.這是省略句子成分。在不妨礙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體的指稱,可以使行文簡潔、流暢。這種省略不僅文言文中常見,在現代書面語和口語中也常見,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現得更為頻繁罷了。在分析過程中,最好不使用「主語」「賓語」或「施事者」「受事者」之類的概念。

答案依次是:村人、漁人(可用「他」替代)、漁人、村人、漁人(可用「他」替代)。

2.這可見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問「今是何世」,漁人當答以「今是晉」;村人會接著問「秦之後即晉乎」,漁人再答曰:「否,秦之後尚有漢魏,魏之後方為晉。」作者不正面地詳細敘述這一對話過程,卻用總敘的方式把它濃縮在「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里。這種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淵明的語言風格。

3.運用指代詞語,避免重復前文內容。「如此」,是指代語,指上文所說。漁人見太守的目的是告訴他武陵郡中有此「絕境」,希望他派人去探個究竟,因此他一定會談到自己發現桃源村的經過、村中的生活情狀,還會談到他歸途中做標記的事。

四、下面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跟現代漢語里的不同,試作解釋。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3.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4.不足為外人道也

設題目的是提醒學生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讀文言文一定要根據上下文細究詞義,切勿望文生義。答案如下:

1.交通,這里指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在現代漢語中,「交通」是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2.妻子,這里指妻子及兒女。在現代漢語中,「子」是詞尾,無義。

3.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在現代漢語中,「無論」是表示條件的連詞。

4.不足,不值得。這個意思仍保留在現代漢語的成語中,如「不足掛齒」(不值得一提)、「不足為奇」(不值得奇怪)等。

教學建議

本課擬用一個半課時教讀。

由於文章故事性強,語言淺顯易懂,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興味甚濃,疏通文意決非難事。在此條件下,教師可以憑自己的經驗創造出有特色的教法來。下面提幾條建議,以供參考:

一、關於誦讀教學

本文共309字,用中速讀一遍約需2.5分鍾。假定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已讀過兩三遍,課上再讀七八遍,必能基本成誦。再加上教師及個別學生的示範朗讀和檢查背誦,課上用於誦讀的時間不會超過35分鍾。這是學好這篇課文的基本保證,從長遠的眼光看,尤其應該如此,決不容忽視。

讀和講可以穿插起來進行。大致可分三個階段:(1)在掃清語言障礙的基礎上讀得順暢,主要是字音準確,停頓分明,不讀破句,並通過多次誦讀熟悉故事;(2)對情節作一點分析,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具體地想像出故事的發展過程,能進行創造性的復述,並牢牢記住文章中所有重要的語句,能讀出一點「講故事」的味道;(3)分析課文的思想內容,能比較熟練地背誦全文。以上是就水平一般的教學班而言,在水平較高的教學班,也無妨先背下來,然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的學習。

二、關於想像力的培養

陶淵明的文章似淡而濃,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品味的方法之一就是運用想像來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例如:

1.漁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於無意?

過去的詩人對此就有不同解釋。唐代詩人王維曾寫道:「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桃源行》)按這種說法,漁人這天並非出來打漁,而是為了欣賞山光水色,在不知不覺間來到桃花林的。南宋詩人謝枋得的看法與此不同,他寫道:「飛花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慶全庵桃花》)這是說,漁人「沿溪行」恰好在溪的下流,桃林中既「落英繽紛」,自然有不少花兒落在水面,隨流而下,漁人是在看到這些花瓣後,逆流而上到達桃花林的。這兩種說法都有理,不必辨其是非,卻也無妨以此引起學生的想像。

2.漁人何以敢入洞?

漁人見桃林面積之廣(「夾岸數百步」),又是純一色的桃樹(「中無雜樹」),為人間所罕有,已有「尋仙」之意;待到行至桃林盡頭,發現了「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他以為這是「天外有天」的標志,便決意去追尋光源,滿心希望能由此而直達仙境。

3.村人聽漁人「具言所聞」後,為什麼「皆嘆惋」?

桃源村人為「避秦時亂」而來此,至晉太元中已將近六百年。文中沒有提到漁人所說的具體內容,但從村人「皆嘆惋」的反應中,可以推知他說的是外界的人們在改朝換代的戰爭浩劫中所遭受的災難。

為培養學生想像力而提出探究性的問題不宜過多,更不宜瑣碎,要給學生留出自己發揮想像的餘地,辦法就是要求學生創造性地復述故事。

有關資料

一、參考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遍地,鮮嫩而美麗,落花紛紛。他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漁人於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閑快樂。

(那裡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又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於)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說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罷),他們都感嘆起來。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裡人告辭。(臨別時)村裡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實現。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後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令不足三月即辭官歸隱,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從此「躬耕自資」,直至六十三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於詩文辭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隱寓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等則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淡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朴自然,又極為精煉。有《陶淵明集》。

三、《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⑴。黃綺⑵之商山,伊人亦雲逝⑶。往跡浸復湮⑷,來徑⑸遂蕪廢。相命肆農耕⑹,日入從所憩⑺。桑竹垂余陰,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⑻。荒路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⑼,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⑽。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⑾,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異源⒀,旋復還幽蔽⒁。借問遊方士⒂,焉測塵囂外⒃?願言⒄躡輕風,高舉尋吾契⒅。

〔注釋〕⑴ 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無道,造成戰亂,賢人們都逃離世間。嬴氏,指秦王朝。天紀,指合理的社會秩序。⑵ 黃,夏黃公。綺,綺里季。秦末漢初時高士「商山四皓」中的兩人。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時也離開了世間。伊人,指桃源中人。雲,語助詞,無義。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進山的路漸漸湮沒。跡,足跡,代「路」。⑸來徑,來時的路,與「往跡」同指,但角度不同。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勵致力於耕田。肆,盡力。⑺ 憩,休息。⑻這兩句的意思是,春天養蠶,絲盡歸己;秋天莊稼熟了,也不用繳納租稅。靡,無。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進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禮器。⑽游詣,遊玩。⑾紀歷志,歲時的記載。⑿這兩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異蹤跡從秦末到晉已隱沒了五百年,卻被漁人在這一天發現了。五百年,約數。敞,開放。神界,仙境。⒀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風俗跟澆薄的世風,二者本源不同。⒁這句意思是,漁人離開不久,它又隱沒了,指記中的「遂迷,不復得路」。⒂遊方士,游於方內的人,指世俗中人。⒃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測知塵世以外的事。塵囂,指塵世。⒄言,語助詞,無義。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四、明文學家袁宏道、袁中道兄弟關於桃花源的描寫

①江上望淥羅山如削成,頹嵐峭綠,疑將壓焉。從此一帶山皆飛舞生動,映江而出,水縹綠見底。至白馬江,山益夾,水益束,雲奔石怒,一江皆飛沫,是為浪光之天。山南即避秦處。上桃花溪百步,從間道出後嶺,玄武宮其巔。……趨而出,見道傍古松,偃蹇有異態,為了卻行。又數折,得桃花觀,從左腋道入,竹路幽絕。……觀周遭,皆層峰,淡冶入繪。觀前為馳道,車塵馬足,略無歇時。截馳道而南,入桃花洞,無所有,惟石磴百級,蒼寒高古,若有人焉,而不可即。……

(摘自袁宏道《游桃花源記》)

②明日過桃源縣,至綠蘿山下。諸峰累累,極為瘦削。至白馬雪濤處,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與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餘樹,夾道如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屢陟彌高,石為泉嚙,皆若靈壁。……

❸ 桃花源記的恐怖真相是什麼

桃花源記的恐怖真相是:

《桃花源記》是上學時所學的一篇古文,描繪了人所嚮往的世外桃源。但如今很多解釋卻讓這篇文章細思極恐。網路給出了幾種說法: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小溪兩旁只有桃樹,桃花正在飄落,而桃樹據說有辟邪功能,所以能經常作為陰陽兩界的屏障,桃花飄落正是清明節前後。

村裡縱橫的小路連接到了每家門口,每家都拿出食物招待漁夫。「阡陌」有「通向墳墓的小路」之意,小路通往各家意在上供,那麼所謂的屋舍,儼然就是說一排排整齊的墳堆。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些自稱秦人的桃花源原住民都明明白白地告訴漁人,說自己不知有漢,但是他們自己穿的衣服卻和外面的人一樣。「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要知道晉朝的服飾和秦朝時期差別是非常大的,一眼就能看出來的那種。東晉時期,漢服明顯受到北方民族的影響,其衣服款式和500年前的秦朝是不一樣的。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些人穿的衣服並不是自己編織的,而是外面的人燒給他們的。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但是根據徐萍芳對《大漢原陵秘葬經》的介紹與分析,在秦漢魏晉時期,為了防止盜賊偷竊,墓道道路大多是前窄後寬,而古人為了吉利,不會把村社修成前窄後寬的模樣。這些人「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是秦朝時來這里的,不知道魏晉時期。漁夫進入的,很可能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通道。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扶桑茂盛的季節是5月和7月,而桃花則是3月,三種不同季節的植物同時出現在當下,這本就是一個巨大的時間謬論。與陶淵明同時期的一個風水學家叫郭璞,他寫了一本書叫《藏經》,裡面說道:「門前桃桑,為大凶。」古人認為桃桑都是陰氣聚集之地,陶淵明與郭璞都是同時期的著名人物,他難道就不知道這一點嗎?古人對於這些吉凶的事物可比現在的人信奉的多。

漁夫可以從桃花源裡面進出,那住在桃花源里的人為什麼不能出來呢?500年裡,桃花源里真的沒有一個人想出來嗎?桃花源中的第一批來到這里的人早就不存在了,後人對秦朝的殘暴只是聽說,並沒有真正體會到,慢慢就會對前人的話產生疑慮。為什麼不能出來呢?

如果這里真的是墳堆,那麼這桃花源到底是什麼呢?有人說只是一片亂葬崗這里葬的人太多,以至於他們殘存對塵世的期許會干擾這里人的意識,在他們的腦海中製造幻覺。當然這些只是猜測,至於陶淵明先生所描繪的桃花源究竟是什麼,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桃花源記表達了什麼情感?

桃花源記表達了作者自己反對剝削壓迫、反對內戰的願望,與嚮往生活在這種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

在此文中更體現了陶淵明憂國憂民的思想,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作者追求一種和平寧靜,沒有剝削,沒有壓廹,沒有戰亂從平等的理想世界,因為作者所處時代戰爭頻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託在作品中。

《桃花源記》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桃花源記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記》表達了作者自己反對剝削壓迫、反對內戰的願望,與嚮往生活在這種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體現了陶淵明憂國憂民的思想,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

熱點內容
男人到老年為什麼總是唱反調 發布:2024-11-16 08:37:38 瀏覽:231
貴族南瓜為什麼不好授粉 發布:2024-11-16 08:31:45 瀏覽:515
為什麼手機總是卡著動不了 發布:2024-11-16 08:26:34 瀏覽:61
為什麼水喝多了眼睛會有眼屎 發布:2024-11-16 08:21:56 瀏覽:462
為什麼晚上懶人之歌 發布:2024-11-16 08:21:14 瀏覽:522
為什麼50歲男人慣著孩子 發布:2024-11-16 07:58:25 瀏覽:491
貓為什麼喜歡把東西咬到碗外面吃 發布:2024-11-16 07:58:18 瀏覽:813
尿色特別黃是為什麼顏色很深 發布:2024-11-16 07:55:47 瀏覽:61
為什麼蘋果會顯示停用 發布:2024-11-16 07:54:10 瀏覽:963
為什麼用et軟體做筆省電 發布:2024-11-16 07:52:33 瀏覽: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