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吸引不來他要的東西
『壹』 為什麼有的人就愛留沒用的東西
其實,同一樣東西,可能有人覺得毫無用處,可能有些人卻視若珍寶,所以,盡量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看待別人的想法,畢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至於原因,大概就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可能是性格使然,有的人比較節儉,對一些可能有人覺得舊的、沒用的東西,還是覺得可以留下來加以利用,覺得丟掉太可惜,所以就會出現這種讓人覺得愛留沒用東西的感覺,畢竟現在很多人都會把不要的東西丟掉,而不是繼續堆在家裡。
就像以前爸爸媽媽那一代人,家裡孩子多,衣服一般是大的穿完傳給小的,一個接一個的傳下去,畢竟那個時候,大部分家庭經濟還是比較困難,不像現在,一個夏天可能就會換掉好幾套衣服。記得外婆在世的時候,就有這種習慣,把家裡孩子不能穿的衣服收起來,丟了她也不捨得,過過苦日子的人,可能都有這種習慣,而習慣這種東西,一經形成,就比較難改。
我也有留一些東西,就經常被我媽說是沒用的東西。裡面有一些是比較有年代感了,有小學的時候朋友給的小鑰匙扣、小本子、小娃娃和小卡片,其實這些就真的很舊了,充滿了歲月的痕跡,之前搬家的時候,媽媽就想要把它們都丟了,還是被我攔住才留到現在。雖然這些東西在現在看來,已經是完全沒有用的東西,但每次看到這些東西,總是會讓我想起那些年的歲月,那些年的生活。
可能就是一種懷舊的情節吧,人總是會不斷地在懷念著過去的日子,有東西來寄託總比空想要來的有真實感。況且,這種留舊物的習慣,可能是從以前就有的,只是現在的經濟發展了,收入高了,留的東西也就不一樣了,其實也沒什麼可稀奇的。
『貳』 為什麼有些人會害怕接近自己喜歡的人
人對一切喜歡的東西,都會心生恐懼。因為,擔心配不上。
本質是三點原因:
1、面對喜歡的人自身自卑感的放大
2、對於未知事物的恐懼
3、對於未來的恐懼
『叄』 吸引力法則:為何有的人吸不來他想要的東西
秘密:轉換自己的負面理念
我有個朋友,外號叫小巫婆,她沒有信仰,但經常向宇宙祈禱,也經常收到宇宙給她的驚喜。比如她想要一個新手機,過了兩天就會收到朋友快遞過來的手機;她祈禱見客戶的路上暢通,果然那段轎圓時間高架上車流並不擁堵。
她甚至運用這個秘密法則,迎來了生命中的第二春,她列了一個清單,寫下了她對未來伴侶的六十七個條件,比如喜歡寵物、熱愛孩子、會說兩門外語之類,當然這些要求,她自己也能做到,結果,她真的心想事成,找到了心儀的男友,居然符合她百分之九十的條件!
我們不得不驚嘆,她實現了這個奇跡。確實,秘密法則里有一條,轉換您的負面理念,說「不要痛苦」只會招來更多的痛苦,不如說,「我很幸福,我正在幸福的路上。」
事情的發生是根源於自己的心理模式,比如一個悲觀的人,看什麼都是悲觀的,一旦悲劇發生,一邊哭嚎,一邊心裡深處暗暗得意,您看我的判斷准確吧?
心想事成,在潛意識里埋下一顆正向的種子,擺脫了那些「不可能」,「我不行」的固有模式,綻放出自我的能量!
比如那段時間,我那個小巫婆朋友就會經常給自己暗示:我正走在幸福的路上。每次等車,就對自己說,看,我的幸福就像我要等的車,早晚要來的,不過五分鍾和十分鍾的差別。
吸引力法則為何失靈?
很有趣的是有部分人運用這個法則改變了這個命運,也有很多人在這條路上重新跌倒。
我們都渴望「夢想成真」,宇宙是非常慷慨的,問題是,你是否真的只有這樣一個願望?
譬如,你愛一個人,很想和他共度一生,但真的嗎?你是不是同時又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不配他,你不配有幸福?如果是,你想和他共度一生的願望自然很難實現,因為慷慨的宇宙同時也會幫你實現另一個想法。關鍵還是我們內心深處的選擇——我到底想得到什麼。
潛意識有神奇的能力——只要你設立了一個目標,潛意識的制導系統就會幫助你接近並擊中這個目標。
但為什麼很多人並沒有擊中自己的目標呢?那是因為,你的意識不僅輸入了目標,還輸入了你沒有覺察到的目標。
例如你可能一方面說「我要掙錢」,另一方面自我意象卻是「有錢人是壞蛋」;一方面說我渴望成功,另一方面卻說,我就是低人一等……
讓我們回到小巫婆的故事,她是否從此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其實,他們和世界上所有的伴侶一樣,在經歷了蜜月期後,也進入了戰爭和磨合期。
她太過強烈的念力,恰恰成為這個階段的阻礙。她從小特別好強,什麼都要好的,優秀的,所以吸引力法則對她也特別有吸引力,也正因為這樣,她特別害怕表現出自己的負面思想和情緒,她無法接納自己本質上是個憂傷的人,正因為她沒有洞察和接納到自己的內在沖突,她也無法接納伴侶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於是紛爭經常就此而起。閉兄塌
處境的改變,最根本在於對自己內在心理的洞察,和觀念、行為模式的改變。
人如果處在一種困境里,基本可以肯定人的內在肯定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聲音正在抗爭中。
比如我們都渴望有幸福的愛情和婚姻,但往往求而不得,為什麼?往往是因為我們的潛意識在作怪,特別是那些無意識認同的未被覺知的思維模式。
有個來訪者,由於從小被父母遺棄,有很強烈的被拋棄感和不配得感,潛意識里渴望有悲劇感的情感生活,心理學上稱為「強迫性重復」,所以她喜歡找個不靠譜的男人,不喜歡穩定的有安全感的男人。只有她覺知到這個模式,願意去打破這個輪回,運用吸引力法則才有效。
還有個朋友,找的男朋友,老是遇到男方家人的阻撓,為啥,因為她找的都是沒有真正長大的男人,聽父母話的奶嘴寶。所以一旦父母反對,感情就進入死胡同。
問題的焦點是,你為什麼要找個奶嘴寶?這個需要探究。
也許找個軟弱的男人,有控制感,也許在原生家庭中,自己角色錯位。
只有我們對自己了解得越清晰越深入,我們發出的願塵段望才越單純直接,宇宙才能接收到我們內心真正的期待。
你越執著的,你越容易失去
為何我們有了強大的念力,仍然吸引不來我們想要的東西?除了覺知我們的模式,還需要了解下這個奇妙規律——你越執著的,你越容易失去。
比如小巫婆,她根子里的行為模式是:好強,什麼都要好的,什麼都要優秀,這也解釋了她為何對心想事成這么著迷,也是因為她覺得自己想要的都能拿到。
執著於好的,符合自己心念的,對不符合自己心意的生老病死、成住壞空越不喜歡,逃避、抗拒,希望自己天天好情緒、處在正向狀態里,對自己低落的、憂傷的情緒根本不接受。
事實上,她內心埋藏了太多憂傷,但表面上她是個特別快樂爽朗的人。
一旦執著,世事就來考驗她了,婚姻、孩子都是功課。
再回頭看心想事成,最根本的原則是,不管發生什麼,不管是不是符合自己心意,都是OK的,都是可以欣然接納的,所謂好壞正向負向都是人心自己的二元分別。
我們可以承受失去,也可以承受擁有。如果一定執著在某個形態的有或者無上,就把自己給束縛住了。
當然,人性喜歡擁有,如果我這么說,你先學會承擔失去和遠離,就更能學會如何擁有,是不是更容易吸引人?
或者,更文藝點,心就像個容器,越空就能接納更多的有,所謂真空妙有。
如何實現心想事成?
在這種基礎上,我們再來看心想事成,就會更明了如何才能吸引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首先,我們要洞察自己的模式和動機,讓潛意識和表面意識矛盾的那一面浮出水面,釋放掉它,也就是從原來的模式里掙脫出來,重塑內心的自我意象。
比如看到自己對婚姻幸福的渴望,同時又受困於原生家庭的模式,覺得自己不配得到幸福的矛盾心念。
其次,洞察之後重塑自我意象,表面意識和潛意識就得到整合,就會真正讓你的目標變得很單純,或者說,你真的設立了一個目標,潛意識就自動會幫助你實現它。
武志紅曾經提到一個案例,植物學家路易斯·阿加西一直致力於搞清一個石塊中鑲嵌的魚化石。由於百思不得其解,他將工作放在一邊,試圖從頭腦中摒棄這一切。他在晚上反復對自己說:我明明白白看到了那條魚,如此這般到了第三天晚上,他在睡覺前拿了紙和筆放在床邊,快到早晨時,那條魚出現在夢中,一開始很模糊,但它的動物學特點最終變得十分清晰。
有天仍然伸手不見五指,他在半夢半醒之間將這些特點寫在床邊的紙上。
第四天早上,他驚奇地看到自己的草圖,以之作為指引鑿開化石的表面。當魚完全顯露出來時,竟然與草圖完全一致,於是他很快判定了它的種類。
這說明,只要你設定了一個目標,你就可以將其交給潛意識去工作,這時甚至你不需要努力,反而越放鬆越好。放鬆是更容易找到答案的渠道。努力藏著一個邏輯「我能找到答案」,而放鬆是「我要鬆弛掉緊張的神經,打開通向宇宙之門」。也就是說,答案不是我找到,而是因為我打開了通道,答案自動來到身邊。
因此,愛迪生才說:「思想就在空氣中。」
真空生妙有,宇宙中無所不有。
所以,只有你足夠的鬆弛,這也許才是心想事成的最核心秘密。
「自私」是一種最被低估的美德!
許多人活得別別扭扭,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對自私過於羞恥,害怕不能成為別人心中的好人。
01
一個同事昨天講了一件事:
她跟同學合租了一套房子,但這同學經常揩她的油。
我同事剛買了一包口罩,她直接撕開就拿走了兩個,「我沒口罩了,借我兩個。」
牙膏用完了,她也不買,拿起我同事的牙膏就擠。
看見我同事桌上的零食,她也不徵求同意,直接拿過來就撕開吃。
這樣的事情很多,弄得我同事很不開心,
「直接說她吧,顯得我斤斤計較、小家子氣,
但不說出來吧,心裡又覺得特別憋屈。」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句話:「許多人活得別別扭扭,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對自私過於羞恥,害怕不能成為別人心中的好人。」
所以,今天我想講一個話題:自私是一種最被低估的美德。
02
先講一段作家三毛的經歷吧。
三毛去西班牙留學時,父母一再叮囑她:「凡事忍讓,吃虧是福。」
於是在宿舍里,三毛總是搶著做事。
結果三個月後,她變成了女傭:
「三毛,幫我洗下床單。」
「三毛,我要約會,穿下你的裙子。」
「三毛,屋子臟了,怎麼還不打掃?」
…………
「我凡事忍讓,爭著做事情。結果我變成了一個很便宜的人。」
終於有一天,三毛火山爆發了。
那一天,一幫女生喝酒之後,在寢室橫七豎八,吵鬧不休。
三毛多次勸說,但沒人理她。
結果害得三毛被查夜的院長大罵一通。
三毛火了,抓起掃把,對著酒鬼們一頓亂打,有人沖上來抱三毛,三毛伸手就是一個耳光。有人沖過來拳擊三毛。三毛沖她胸部就是一腳。
…………
事後,三毛既不懺悔,也不道歉。
「但奇怪的是,從此那些同學就反過來拍我馬屁了。」
三毛早上起晚了,室友打好了飯。
三毛洗了頭還沒擦乾,就有人問:「我來替你卷發好不好?」
心理學者張德芬說:「個體與個體之間,常常是彼此吞噬的關系。」
如果「我」不夠硬,沒有一點攻擊性,就很容易被「他人」吞噬。
所以,遇到過分的人和過分的事時,我們一定要敢於表達憤怒。
當別人感知到你不好惹時,你反而容易得到尊重,也容易收獲好的關系。
「渾身都是刺,別人才會照顧你的感受。你軟綿綿的是人都想揉一把,多舒服。」
為什麼說自私是一種被低估的美德?
因為做人「自私」一點,你就可以減少90%的煩惱。
老好人就是韭菜。
03
作家劉同講過一件借錢的事:
一位朋友給他打電話:我要買車,差點錢,能不能借我點?」
劉同說:「我有錢,但是不能借。」
朋友有點蒙。
劉同解釋說:「前幾年,我借錢給朋友,後來鬧得很不愉快,所以我定下了規矩:絕對不再和朋友發生金錢關系。」
朋友客氣地說:「我理解。」
讀大學時,劉同喜歡聽CD,於是買了上千張CD。
這位同學來玩:「我借兩張哈。」
那位同學來玩:「我借兩張哈。」
劉同本來不想借,但不好意思拒絕,
於是東一下西一下,借出去幾百張。
第二年,很多CD還是沒還回來。
劉同就上門或打電話討要,很多同學說:「你是不是記錯了?」
從這件事上,劉同懂得了一個道理——沒有原則的人,容易吃啞巴虧。
於是,他開始建立各種人際交往原則,其中之一就是:不和朋友發生金錢關系。
「一旦超越我的原則,我就立馬拒絕。」
一開始,劉同怕別人說他自私,擔心因此會失去一些朋友。
「但沒想到,沒多久大家就都理解了。」
有了這些人際交往原則,劉同的生活一下簡單起來:「以前沒有原則,經常吃啞巴虧。建立原則後,啞巴虧幾乎就消失了。」
劉同用經歷告訴我們:別以為曲意逢迎能換來美好結果,無底線的寬容只會招致更多放肆。
只有那些敢於「自私」,敢於用「自私」建立原則和底線的人,才能從人情世故中獲得真正的解脫。
為什麼說自私是一種被低估的美德?
就是自私能幫你建立原則,
建立原則有兩大好處:
第一:你不用開口,原則就幫你消解了很多麻煩。
第二:更有利於維持和諧長久的關系。
就像劉同一樣,大家都知道他「自私」不借錢,所以既不會找他借錢,也不會因為他不借錢就生他的氣。
04
春秋時期,魯國規定:
「國人凡有去國外旅行者,見到魯國人在外淪落為奴,可花錢把他贖回,回國後可去國庫報銷費用。」
孔子的弟子子貢,外面看到魯人為奴,就花錢將他們贖了回來,但贖回來後沒去國庫報銷,很多人由此稱贊子貢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後,卻大罵子貢。
別人覺得奇怪:「贖人不報賬不是很高尚嗎?你為什麼要罵他?」
孔子說了這樣一段話:「因為子貢的做法,會導致更多奴隸不能得到救贖。
因為別人看見魯人為奴時就會想:『我贖買後,若去報賬,品格就不如子貢。但不報賬吧,我又負擔不起。』
於是只好裝聾作啞不去贖人。
所以,子貢不報賬的做法,實際是在阻礙更多奴隸被救贖。」
我為什麼講這個故事呢?
其實就是想說:自私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原動力。
越長大越成熟,我就越明白一件事情:利益交換才是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
任何「白嫖」的關系都不會長久,
任何「只有付出」的犧牲都不會長久,
任何「損己利人」的買賣都不會長久,
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方法,可以贏得一段長久的關系,那就是:利益交換。
為什麼說自私是一種美德?
因為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說,「人類的自私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一個人關注自己的利益,在合理獲取自己利益的過程中,會存在一隻看不見的手,讓其的努力轉變為公共事業的推動。
我們一直低估了自私。
05
關於「利己」「損人」,
易中天做過一個排列組合:
[if !supportLists]1、[endif]毫不利己,專門利人;2、毫不利人,專門利己;3、為了利己,不惜損人;4、只是利己,並不損人;
[if !supportLists]5、[endif]既不利人,也不利己;6、既不損己,也不損人;7、利人利己,人己兩利;8、害人害己,人己兩害;
9、損了別人,沒利自己;10、毫不利己,專門害人。
這么多項選擇,
我們應該怎樣取捨呢?
易中天說了這樣一段話:關鍵不在是否「利己」,而在是否「損人」。
不損人,就沒關系。既不利人,也不利己,不過是消極無為;
既不損己,也不損人,算是「安分守己」;
只是利己,並不損人,至少於人無害,又何必不寬容?
即便「毫不利人,專門利己」,雖然自私自利,也不必大加批判。
因為「利人」不可強求,「利己」則是天性。
也就是說,你不能要求人們「毫不利己」,只能要求他「決不損人」。
這就是底線。
實際上,一個人,只要守住了道德的底線,那他就還是好人。
好人不等於「君子」,不等於「聖人」,好人也是分層次的。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是「聖人」;面對利益,先人後己,是「君子」;危難當頭,舍己為人,是「英雄」;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是「良民」;只是利己,並不損人,是「常人」;
真正應該批判的,是「損人利己」,即「為了利己,不惜損人」。
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
「人不能自私。」「你要大方一點。」「你要學會分享。」「吃虧是福。」
所以,「自私」在我們眼裡,一直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但是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你可以自私,只要不損人就行。」
網上有一段話說得特別好:
「說別人自私,往往是因為沒有更好的理由。如果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拿跑了,你說他偷竊,說他搶劫,但你不會說他自私。
只有東西是別人的,自己想要卻求而不得,想不出其他說辭,這才說他自私。從某種角度來說,真正的自私,是強行要求別人犧牲自己的利益成全你。」
說得很有道理。有私心,不是什麼罪過,不應該被批判,我們都可以自私,只要不損人。
真正應該批判的,是「損人利己」。
06
在《爸爸去哪兒2》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情節:
黃磊的女兒多多,養了一條小狗。陸毅的女兒貝兒,也很喜歡這條小狗,一直抱著不撒手,晚上還想帶回家玩,但是多多不太願意,
於是貝兒就跑來找黃磊:「我可以把小狗帶回去嗎?」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般會對孩子說:
「乖,讓妹妹帶回去玩一天。」
「讓妹妹帶回去玩一天怎麼了?」
「玩一天怎麼了?又玩不壞。」
「你是姐姐,應該讓著妹妹。」
但黃磊並沒有這樣說,即使面對攝像機,他也沒有為了面子而故作大方,他對貝兒說了這樣一句話:
「狗是多多姐姐的,你應該去問多多。」
我覺得黃磊做得特別好,他沒有干涉多多的想法,而是允許她可以「自私」。
沒有為了照顧貝兒的情緒,就讓多多受委屈。
許多人活得別別扭扭,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對自私過於羞恥,
害怕不能成為別人心中的好人。
人這輩子要活得快樂,其實就得學會「自私」一點。
我說的自私,不是讓你枉顧道德,去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而是要明白自私並不是件可恥的事情,然後守住自己的原則,學會取悅自己。